-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
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圓滿進行,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那么什么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1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高中課程結構八大學習領域之一,是國家規定的每個高中學生必修的一門獨立的課程,必須堅決執行。它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三方面的內容,共23個必修學分,占最低必修學分的20%,占最低畢業學分的`16%。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高中三年共15學分,屬計劃內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采用集中學習和分組研究的方式開展。高一(上)為準備階段;高一(下)、高二、各安排1個課題,高三(上)為反思、總結階段。
二、社會實踐
三年共6學分,每學年一周時間。高一集中進行國防教育,高二、高三安排以勞動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
三、社區服務
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必須分別參加不少于5個(共計10個)工作日社區服務,獲得2學分。
在學校或家庭所在社區范圍內,以志愿者活動形式開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2
一、指導思想
為了切實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特制江都區第一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二、課程實施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聯系自然和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和相關內容的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高,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獲得參與專題研究、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切身體驗,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實踐技能,培養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學會合作與分享、尊重與欣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生活態度,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未來,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程的內容和實施辦法 第一部分: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
研究性課程在內容上要注重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聯系自然界、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的實際問題,要有效地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緊密結合各地區和學校的實際開展學習、研究。無論學生確立的探究課題是自然問題、社會問題還是自我問題,在研究性學習開展中都應對自然、社會、自我三者作整體關注,充分挖掘研究課題所具備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實現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內在整合。大概分類如下:
(1)自然環境類:主要是從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提出的課題,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能源利用、農作物改良、動物保護、天文研究等方面與人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課題。
(2)社會生活類:主要是從保護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學校規章制度研究、社會關系研究、企業研究、社會管理、社團活動、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規劃、交通建設、法制建設、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宗教研究、貿易與市場研究等與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課題。
(3)歷史文化類:主要是從研究歷史與人的發展角度提出的課題,如鄉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歷史蹤跡研究、名人思想與文化研究、校園文化研究、傳統道德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東西文化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研究、影視文化研究、時尚研究等與個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課題。
(4)個人發展類:主要是從關注個體成長的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學生社團研究、學生群體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班級制度與文化、流行文化、時尚文化、行為方式研究、同學關系研究等與學生生活直接相關的課題。
(5)跨學科綜合類:主要是從科學技術與時代發展角度提出的,與中學的學科知識有一定的聯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學科參與的、有助于了解當代前沿科學的綜合學習課題,如遺
傳與化學、納米技術、計算機與多媒體技術、基因工程與克隆技術、產權經濟、組織行為等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新事物的研究課題。
2、課程特點
(1)開放性
實施主體開放(師生、專家、家長); 活動時間開放(分散與集中課時雙結合);
活動空間開放(教室、學校功能室、校外廠企、街道、景觀等); 學習內容開放(學科、社會、生活、課題、活動設計……); 學習手段開放(讀書、上網、社會調查、實地考察、討論等); 研究方式開放(參觀、訪問、觀察、調查、實驗、資料收集); 成果表達開放(論文、報告、方案、展品……)。
(2)自主性
研究性學習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體驗。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的教學應有利于學生自主活動的開展和深化。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學生“自由結合、自主選題、自主探究、自我評價”。
(3)探索性
研究性學習從研究范圍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研究過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現,都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探究”完成。
(4)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板塊之一,說明它的特征是實踐性,而且在學習內容上看,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實踐、科學和生活體驗的聯系。因此,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研究學習的實施步驟
1、培訓教育。特別是對于七年級學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進行研究性學習,學校可通過講座,課堂教學,網站,板報等多種形式,就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進行培訓。在每次開展活動前進行安全、禮儀、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選擇課題。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在老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提倡課題的綜合性、社會性、探究性、開放性、獨特性;強調課題的需求性、創造性、科學性、可行性。鼓勵課題形式的多樣性,可以是文獻研究、觀察報告、項目設計、科學實驗、社會調查、問題追蹤等。
3、制訂計劃。課題小組確實研究課題后要填寫課題實施方案表格,內容包括課題名稱、課題背景說明、課題的意義與價值、小組成員及分工、指導老師、研究目的與計劃、活動步驟、活動場地與器材申報、預期成果等。
4、搜索資料。根據計劃,各成員承擔自己的職責,通過圖書查詢、網絡搜索、參觀訪問、問卷調查、實驗記錄等多種途徑和渠道廣泛搜集資料,建議學生做好記錄,有條件的可進行錄像、攝像、錄音、下載等。
5、整理總結。對搜集到的各種資料,研究小組一定要進行討論和分析,各成員都要表達自己對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然后對資料做出處理,如發現缺少材料,可繼續進行搜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通過不斷的整理、分析、驗證、提煉等,形成課題成果。課題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小論文、項目設計、實驗報告、科技作品等。
6、交流評價。
各班每個課題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種方式在班中進行展示,同時學生小組展開互評和指導老師進行評定,并推薦出優秀課題參加級的優秀成果展示。
第二部分:社區服務課程內容
社區服務屬義工或志愿活動性質,要求學生以服務者的身份參與到服務社區的各項活動領域中,多方面體驗并認識服務對象,應用所學的知識,提供各種對社區有意義的服務,不斷增強對他人、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包括:
1、社區宣傳教育活動,如
(1)法制宣傳、人口與保健宣傳、環保與衛生宣傳活動及系列主題宣傳日活動;
(2)所在鄉鎮、街道居委(村委)文化管理、文化宣傳,布置文化宣傳長廊、展版,進行文化咨詢;
(3)進行城鄉科技、科普宣傳活動;開展城鄉文體活動;
(4)組織同學在所在鄉鎮、街道開展文化宣傳,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破除迷信。
2、社區環境建設活動,如
(1)城鄉環境衛生,城鄉綠化、美化工作;
(2)負責所在鄉鎮、街道、村委、公園、學校等公共區域的清潔衛生管理;
(3)負責所在鄉鎮、街道、村委某一道路、廁所公共清潔衛生管理;
(4)擔任所在鄉鎮、街道居委政管理助理,幫助維護街道衛生、清理牛皮癬;
(5)城市交通秩序維護活動;
(6)擔任所在鄉鎮、街道居委街道交通管理助理,協作交通管理。
3、幫貧助困活動,如
(1)進行社會福利院的“愛心接力”,為所在鄉鎮敬老院孤寡老人提供服務;
(2)開展扶貧捐贈活動,為所在鄉鎮需要幫助的老弱病殘提供服務;
(3)中小學生假期學習或活動輔導,幫組有困難的低年級學生;
(4)擔任所在鄉鎮、街道學習困難學生校外輔導員。
4、行業輔助性活動,如
(1)為社區大型活動提供志愿者服務;
(2)在公共活動場所(如公園、圖書館)參與管理服務;
(3)擔任所在鄉鎮、街道某一企業管理助理或義務監督員;
(4)在廠家或商家的產銷旺季進行幫忙;
(5)支援農忙等。
社區服務的實施程序
1、活動前教育。學校在活動前都安排一定時間進行安全、法制、禮儀教育。教育學生預防事故,注意自我保護;教育學生必須遵紀守法,遵守實踐地和社區的規章制度;教育學生禮貌待人,體現我校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2、內容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接觸的生活世界出發、從熟悉和關注的社會實際中選取活動主題和內容。活動要堅持“就近”原則,注意活動的主體性、可行性、經濟性和安全性等。
3、精心規劃。學生必須首先聯系好將要前去服務的地點或單位,制定活動計劃,報告家長、班主任或指導教師,填在《江都區第一中學學生社區服務活動記錄卡》。家長、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要對活動的計劃與地點進行考察分析,并對服務活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進行評估。社區服務活動要在家長、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認可并簽字表示同意的情況下方可實施。
4、活動實施。學生必須按計劃進行活動,接受服務區負責人的領導。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要隨時關注活動的開展。在活動中組長要協調好小組成員及各方面的關系,各成員要發揮團隊精神,相互協作,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每項服務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必須認真填寫《江都區第一中學學生社區服務活動記錄卡》,可收集一些活動相片,還應該撰寫一些有關活動的經歷、收獲、感受或體會等內容的文章。
5、總結交流。每學年各班級安排一次社區服務活動的總結交流。交流的內容應有《江都區第一中學學生社區服務活動記錄卡》、相關材料證明如一些介紹活動過程和體會的文章、活動相片或視頻等。交流形式由班級自定,可以是主題班會、班級網頁、墻報展覽等。
6、學生匯總。每項社區服務活動的原始材料,把填寫的《江都區第一中學學生社區服務活動記錄卡》及相關材料證明(如一些介紹活動過程和體會的文章、活動相片)粘貼在一起裝訂成《江都區第一中學社區服務登記手冊》上交,由學校組織考核評分。
第三部分:社會實踐的內容
1、軍訓:這是一個必修項目,也是社會實踐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進行軍事知識教育、軍事技能訓練和紀律的養成教育。
2、參觀、訪問和調查活動、社團活動:可以郊游,參觀人文景觀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參觀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節祭掃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區焦點、熱點問題,進行環保、國情民情調查等活動;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驗證性的調查;訪問則一般以國家或地方政府機構、政府官員、特殊人物、特殊群體等為訪問對象。
3、班級值周活動和校內勞動。
活動實施的過程
1、活動前教育。學校在活動前都安排一定時間進行安全、法制、禮儀教育。教育學生預防事故,注意自我保護;教育學生必須遵守法規,遵守實踐地和社區的規章制度;教育學生禮貌待人,體現中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2、內容選擇與活動規劃。除軍訓項目外,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從生活實際出發,從熟悉和關注的社會中選取活動主題和內容,并形成社會實踐小組,聘請指導老師,聯系好將要前去實踐的地點或單位,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并在小組活動計劃的基礎上制訂個人活動計劃。將小組活動計劃和個人活動計劃報告班主任和指導教師并征得他們的同意。
3、活動實施。新學期開學的第三周召開開題報告會,組成活動小組,確定活動主題,明確成員職責,制訂活動計劃。學生必須按計劃進行活動,服從實踐地負責人領導,班主任和指導老師要隨時關注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組長要協調好小組成員及各方面的關系,各成員發揮團隊精神,相互協作,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要記錄活動過程和活動心得。
4、總結交流。活動結束后,小組完成社會實踐的報告。個人寫出活動小結及活動過程中的體會、感受等,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組織小組間的交流。形式由班級自定,可以是主題班會、班級網頁、墻報展覽等。每班推薦最好的一個活動小組參加級組的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匯報,評選出10個活動小組參加學校舉辦的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匯報交流大會,評選出優秀活動組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 時間安排在初二第二學期期中考后(5月上旬)。
5、評價考核。小組和個人提供相應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導老師進行初步評,然后由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進行終評,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進行學分認定,教務處完成學分登記。
四、課程實施領導小組
組長:喬志軍校長
組員:教務處、教科室、政教處、團委、總務處負責人及年級組長
綜合實踐活動由下列部門和機構進行管理:教務處、教科室、政教處、團委、總務處、備課組、班主任、科任教師,由以上相關人員或代表組成的課程學習指導中心,對學生進行指導。各部門必須相互協調、相互配合,使課程實施規范化、科學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課程順利進行。
五、教學的基本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施中除應遵循一般的教學原則外,還應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遵循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體驗。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的教學應有利于學生自主活動的開展和深化。
2、開放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創設十分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時間的安排、主題的確定、方法的運用和成果的表達方面有相當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3、實踐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有豐富材料和真實的情景,主張學生在”做中學”。學生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這些新經驗與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可應用的個性化理論、模型和技能。
4、綜合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從學生身邊的事物或問題出發,形成跨越諸多學習領域的活動,以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能力的形成。通過親身的實踐,使學生了解和關心社會,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奧秘并形成綜合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全員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選擇,力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3
一、 問題的提出
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綜合國力競爭實質就是勞動者素質的競爭。而國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勞動者真正素質和能力的重要表現。而我國原有的基礎教育體制明顯存在部分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脫離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的教學往往以學校、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校要通過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來克服以往課程中脫離學生自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形成學生勇于實踐的意識和善于實踐的能力。同時,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培養學生活動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形成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實施的主要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1、實施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以往幾種課程的隨意疊加,它的內容和形
式和其他課程有交叉,但價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對獨立的。我們在實施中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關注興趣。基于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和直接經驗來設計、實施相關課程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有別于學科課程的一個基本標志。充分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直接經驗,并以此為基礎實現對傳統學科知識結構與邏輯體系的超越,建立一個更接近學生真實學習世界的創新課程領域,是綜合實踐活動確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選擇。
(2)回歸生活。學校課程建設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課程設計向真實生活情景轉化,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綜合實踐活動必須最大限度地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當今學習理論表明,只有當學習發生在有意義中和有背景中,即與學習者的生活世界發生密卻聯系時,才是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客觀上決定了這類課程在確定課程內容時必須真正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實踐性、現實性的、現象來設計課程內容。這是綜合實踐活動選擇課程內容時必須堅持的一條最基本的準則。
(3)立足實踐。不在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根本特點。需要指出的是,實踐的內容是豐富的,實踐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實踐并不僅僅意味著讓學生作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營造實踐情景,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學生能夠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主動去探索、發現、體驗、重演、交往、親歷親為,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從中培養實踐能力。
(4)著眼創新。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與目標最本質的體現。與學科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更為寬松、自由的空間。它不受學科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的限制,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收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充分發揮出來。著眼創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養今天的學生適應明天的社會生活為己任,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積極探索、主動實際的過程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有所創新,具備初步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4
一、實施背景
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第八次課程改革順應了時代發展,出現以下特點:加強課程綜合性,軟化學科界限,重視跨學科的整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進行探索及體驗學習。于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運而生。
20xx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由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結構”部分明確指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這是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此次課程改革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對活動課程的繼承、發展與規范。當前舉國上下積極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亟待改革與創新,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是應對這一需求的重要舉措。
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大舉措,是新的教育教學觀、課程價值觀在課程教學領域的具體體現,對于有效改善中小學課程結構,豐富課程類型,切實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教師教學觀、課程觀的更新,將發揮獨特的作用。
我校作為省知名實驗小學,歷來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個性,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為宗旨,具有“輕負擔、高質量、五育和諧”的辦學特色。面對21世紀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我校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的需求,將在3-6年級中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緊密結合我校學生特點,我市人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等實際,借助社區為網,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全面鋪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驗工作。
二、指導思想
本著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這一理念及創建一流學校的信念,我校積極投入到校本課程的開發、探索與實踐中去,在全校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我們努力打破學校的封閉性,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社會、生活和學科知識,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整體認識,培養作為一個社會人、現代人的各種能力和素質,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從而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
通過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讓教師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xxxx,貫徹新課程標準,努力開發課程資源,扎實開展實踐活動,不斷完善評價體系,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努力形成學校特色。
三、實施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3-6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目標是:
(一)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環境的意識和能力
接觸自然,豐富對自然的認識
欣賞自然世界,發展對自然的熱愛情懷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理解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知道如何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并身體力行
(二)考察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增長社會溝通能力,養成初步的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認識社會資源,并能有效運用
走入社會,熟悉并遵守社會行為規范
發展人際交往,養成合作品質,融入集體
力所能及地參與社區服務活動,體會參與社區服務的意義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
注重生活衛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認識各種災害及危險情境,學會自我保護
端正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認識和了解自己,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取
(四)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發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
關注日常生活及周圍環境中的問題,激發探究的熱情
考察科學發現的歷程,感受并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所必備的精神和品格
親身實踐,學會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儀器
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掌握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實施理念
(一)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
(三)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五、實施構想
1.健全組織務實管理
學校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校長室負責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整體工作,教務處制定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并協同教科室負責培訓、鑒定教師的工作、課程的組織與落實,課程研究的資料積累和檔案管理工作。政教處、大隊部圍繞《小學社會實踐的深化研究》國家級子課題要求,認真制訂好實施方案,開展活動。
建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活動組,以年級為單位,加強合作與研討。各年級組教師認真制訂“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班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在此基礎上,各年級組應加強平時的研討,每周開展集體備課,研究年級主題活動方案的制訂、活動資源的開發、活動過程的組織、活動成果的展示等。
配備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教師,在具體活動中實施協同教學。全校各學科教師都應承擔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任務,按學科性質和學校課程安排,落實到人、到班,但考慮到一些綜合課題研究的進程,也可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的協調下進行彈性安排。
課題研究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中心活動組成員:年級組長、班主任、藝術自然等學科教師。
2.加強學習更新觀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新的課程,也是課改中的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首先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理論,從思想上提高認識,了解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性質、特點、目標、內容、原則、評價及管理。
3.保證時間開足課程
按照《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試驗稿)》的規定,綜合實踐活動是小學3-6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每周平均3課時。
學校為了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與主動探究,確保3-6年級平均每周3課時排進課表,采取彈性課時制,做到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例如,可以將每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個單位時間使用,也可將幾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天使用,或根據需要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某學科打通使用。學校在保證基本課時(每周3課時)總數的前提下給予學生彈性的.時空環境,允許不同的學習小組或個體有不同的學習進度,保證活動的連續性、長期性。同時注意開發利用周末、節假日等課外時間,保證綜合實踐活動充分的展開。
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為保證綜合實踐活動安全、有效地開展,學校鼓勵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由學生自己協商確定,教師不過多介入選擇。小組成員的組成不限于班級內,為使實踐與探究走向深入,允許并鼓勵各班之間、不同年級之間、甚至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之間小學生的組合。各人獨立進行的活動與探究也可以。
4.多元開發努力探索
學校圍繞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與自我的關系這三條綜合實踐活動線索,把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這四個指定領域,與班隊活動、興趣小組活動、節日活動以及學校的德育活動、某些傳統活動、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等非指定領域相融合,充分發掘學校課程資源(學科課程和自行開發的校本課程)和校外資源(六個“校外綜合實踐基地”:市交巡警一大隊、市東辛乳業有限公司海南分場、市消防支隊、市中級法院刑一庭、市雙寶乳業有限公司、市農科所,一個“校外德育實踐基地”:路南街道辦事處賈瑋社區,一個市德育活動基地),確定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如下:
三、四年級:主題了解自我、了解自然、了解社會。
(1)“海連中路少年交警”:20xx年學校成立了“解放路小學海連中路少年交警隊”,這是z市第一支少年交警隊。隊員們在學生中宣傳交通法則,積極協助交巡警叔叔維持學校門前的海連中路交通秩序,營造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小交警們為港城建設增光添彩。
(2)“生日,我是這樣度過的”:通過調查請客人數、整個生日的消費額等,再通過網絡調查一些貧困地區的孩子過生日的情況,在自主探究、比較中形成合理消費的意識。
(3)選題有水生植物調查,愛的天使在行動,參觀圖書館,過個中國年,爭當文明小住戶,制作書簽,走進田野,養金魚,課件十分鐘等
五、六年級:主題為親近社會,發展自我,探索自然
(1)“學校的午餐”:學校中午就餐的學生很多,針對就餐情況組織學生調查、采訪、分析學校午餐菜譜,繪制統計表,配置合理菜譜。
(2)“紅領巾書市”:學生通過相互交換、買賣家中閑置的書籍,學會了選擇、掌握一定的銷售技巧,分析、應變能力,體驗了成功。活動所得,學校有目的的組織獻愛心活動,捐助給貧困生和希望工程,升華活動的主題。
(3)“親歷生活嘗試成功親近自然和諧發展”:以宿城和連島這兩個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安排活動的內容。通過生活技能培訓和家政訓練,來提高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通過生態調查和漁家風景調查,將勞動與社會實踐整合;通過隊列訓練和體能訓練,磨練學生的意志。
(4)“關心校園呵護綠色”:調查學校的綠色植物,研究植物的名稱、對環境的作用以及保護的措施。
(5)“爭做環保小衛士”:進行環境污染情況調查,研究整治環境的舉措與建議。
(6)“走進鄉村”:在幾個農忙時間,組織學生走進田頭,親自實踐,由此懂得一些農作物的生長過程,體會到農民的辛苦。
(7)“苗苗菜圃”:學校開發一塊綠地,由大隊委為主要成員,吸收種植愛好者組成研究小組,進行農作物的研究。同時他們積極和農科所聯系,讓專家從科學種植的角度指導學生實踐。
(8)“小小星座我的家”:學校擁有全套的閉路電視及廣播系統,組織學生分批、分期制作電視節目和廣播內容,每周三播出,所有節目全由學生自主選材、供稿、攝像、剪輯、錄音、后期制作以及主持。
(9)“探究性研讀”:結合家鄉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研讀了長篇小說《西游記》,自主開展了活動。
(10)“走進社區愛心行動”:學校在賈圩社區“成立紅領巾書社”,“認養紅領巾綠地”,“開辟紅領巾報欄”,“建立紅領巾助殘養老小分隊”,各年級自主選擇主題,切實開展活動,以此增強學生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關心和支持社區建設。
(11)“創新與設計”:學生自主進行科技小發明、小創造的探究,如廢紙的利用、巧用易拉罐、酒瓶的妙用、碎木塊的利用等。
(12)“科技與生活”:結合社會、科學課的有關內容,聯系身邊的生活,開展活動。
(13)“小小藝術家”:結合學校及班級的興趣小組活動,從美術、音樂、 (14)“我是媽媽好幫手”:五一前,學校舉辦“家務小能手比賽”,分年級由學生自主確定內容(穿衣服、釘紐扣、包餃子、做冷盤、摘菜等),學生通過探究、掌握、操作,形成了能力,培養了習慣。
(15)“快樂童話節”:通過征文、繪畫、講故事、編排童話劇、布置教室等活動方式,促進分工合作,學會咨詢,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16)“學雷鋒活動”:學生自主設計學雷鋒行動方案,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感受雷鋒精神的實質,以此培養關心集體,關心他人的優良品質。
這些活動按兩種類型設計:一類是短線活動,即利用一次集中活動時間(或2-3課時)基本可以完成的活動;一類是長線活動,即需要多次活動甚至幾個月才能完成。在組織活動時,教師要根據實際需要,把長、短線活動穿插結合,靈活安排。
各年級、各班根據學校提供的主課題外,再依據實際,指導學生自主開發活動子主題,制定活動方案,綜合開展活動。
5.重視評價強調過程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主要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幾種評價方法,最終由指導老師根據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的結果,分年級給出每個學生的學分與等級。
學生自評主要根據自己所在年級評價重點的不同,就學校或教師所給出的幾項指標對自己做出中肯的評價;小組互評主要是參評的同學真實客觀地對小組中其他的同學給予評價,評價的內容可以結合各年級評價的重點來進行;家長評價是家長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的評價;教師評價是教師按照有關的要求與項目,結合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的結果,給學生做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評價要以激勵評價為主。
(2)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評價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所研究的主題,采取多樣的、有趣味的評價方式。行為觀察記錄:對學生一學期來每次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學習習慣、活動情況、活動能力等進行及時的評價與記錄;成長記錄袋評價。為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袋內有學生研究的主題、活動記錄、活動日記、調查報告、項目作業、個人作品等參加活動的過程性記錄和成果,還有學生、教師、家長給予的評價。
(3)評價形式的趣味化。對于學生評價,可以采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評價方式。如大紅花、大拇指、笑臉等;通過作業本、家校聯系卡、學生評語卡等,用富有激勵性和指導性的評語;將學生好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內外富有個性和創意的園地里;請學生展示方法、技能等。
六、實施步驟
1.準備、嘗試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制定并完善《解放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行動方案》。
(2)成立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
(3)分層次學習課程改革的相關理論,做好教師培訓;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理解綜合實踐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
(4)召開課題中心組成員會議,確定各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課程內容。
(5)成立、落實社區綜合實踐活動基地。
2、實施、改進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分年級段按計劃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2)邊計劃,邊論證;邊學習,邊實施;邊研究,邊小結。
(3)在實施過程中組織教師動態培訓,外出參觀學習。
3、完成、總結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總結、交流。
(2)評選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分子(師生)。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5
一、課程背景
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基于學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體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現實,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追求的新型課程教學范式,它適合我國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要求,又呼應世界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了空間。
目前在我國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課程價值取向已由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上,強調學生多樣化的發展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的密切聯系,強調加強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基于以上認識,再縱觀我校學生的發展現狀,我們發現學生對社會缺乏認識,對家鄉缺少了解,對處理問題缺少責任感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本著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這一理念及創建一流中學的信念,本學期將積極投入到校本課程的開發、探索與實踐中去,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現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努力打破學校的封閉性,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社會、生活和學科知識。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動手動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活動,加強與現實社會的溝通和聯系,讓學生及時了解時代的最新信息,緊跟科技迅速發展的步伐;使他們在情感態度、綜合知識、實踐能力、學會學習等方面得到較大較快的發展,增強他們的探索與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課程目標
1、通過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使學生關注自然、體驗生活、走向社會,促進學生愛自然、愛生活、愛家鄉,進而愛社會、愛祖國等方面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發展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思維能力,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教師教育觀、課程觀的更新,改善我校課程結構,結合本地資源,完善和豐富校本課程。
2、建立實踐第一的觀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我們要大膽放手地讓學生參與各項實踐活動,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探究課題,各年級可讓學生暢談自己最常做的事與自己最想做的事,由學生的問題和興趣入手,自主開展研究、引導學生進行考察、訪問、宣傳、調查、收集材料等活動,從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生成研究的課題,尋找研究的方法,自主進行總結,使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感受探究的樂趣。從而增長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的各種素質得到提高。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在新課改的教育平臺上,它有著更大的創新空間。全體老師要樹立教育創新的觀念,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結合學校的辦學目標以及學校的特色建設等設計方案、科學有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融合的方式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實現研究性學習、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領域的整合。
三、活動步驟
1、制定《墩歡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2、分層次學習課程改革的相關理論,做好教師培訓;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理解綜合實踐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
3、召開課題中心組成員會議,確定各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
4、準備好綜合實踐活動管理的各種表冊。
5、分年級按計劃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6、每月堅持開展一次關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交流和成果匯報觀摩活動;
7、采集研究有關數據,積累資料,
8、總結、交流,編印案例、活動設計集,檔案袋,典型個案追蹤集等。并爭取拿出高質量論文向有關教育刊物投稿。
四、組織管理
1、健全組織領導,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校長室負責對課程的開展進行統一的協調;教務處負責培訓、鑒定教師的工作、課程的組織與落實,負責課題組各成員、學校相關的各部門、各子課題組的協調工作和課題研究的資料積累和課題檔案管理工作。現代信息技術組負責信息技術教育,為課題研究提供技術保障,完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輔助管理軟件的設計、編寫。
(1)領導小組:
組長xx
副組長xx
成員xx
(2)專業指導小組
組長
成員(農科站農業技術員)、xx(農科站淡水養殖技術員)、xx(工業管理中心工程師)
2、組建課題研究中心小組。以年級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為主體,小組設立組長各一名(各年級組長)負責召集本年級各班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協商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詳案。各班主任負責整體協調、管理本班各小組的活動,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和處理信息,點撥、督促,提供條件。
3、課題研究組員:各年級全體老師
五、加強過程管理
加強研究、分工合作。期初,由校長室負責制定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教務處負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學生培訓工作,并負責協助各年級制訂綜合活動課程計劃。在此基礎上,各年級組應加強平時的研討,每周開展集體備課,相互了解情況、分析情況、互相學習交流經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構思對策。并及時記錄每一次的活動情況,由教務處負責平時的監督調控,每月召開一次課題組工作例會,交流做法,解決問題,提高實效。并及時反饋給校長室
六、教學評價
本課程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為指導思想,要求其教學評價也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
1、學生評價。
(1)課程不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j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記錄,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
(3)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可將其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內。
2、教師評價。
(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4)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每學期對教師考核,并記入業務檔案。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6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
隨著課改工作的深入,使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培養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其嶄新的、指向性極強的面目,出現在我們面前。此項新課程,是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必修課程,包括“信息技術”、“勞動與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等,旨在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關注社會生活和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創新與實踐能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安排:
1、區安排:我區采取統一與自主相結合的原則,其中“信息技術”、“勞動與技術教育”統一安排,每周一課時;“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三至六年級共140課時,這給了學校極大的自主權。
2、學校自主安排:為更好的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落到實處,真正體現其綜合型、實踐性、校本性的特點,我校決定從本學期嘗試打破每周固定課時的傳統安排,充分利用我校地區優勢,及現有教育教學資源,準備將綜合實踐課課程的實施,與EPD教育(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項目相結合,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在三至五年級,每學期開展6次綜合實踐活動,可涉及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社會、自然(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相融合,開展主題性綜合實踐活動,使之能真正為開發師生內在潛力服務。
我校因環境建設績效突出,連續五年被評為通州區全面育人特色學校、北京市綠色學校等,于20xx年被批準為通州區EPD教育項目成員校。項現在正值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簡稱DESD)之際,其總體目標就是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價值觀,全方位滲透到學習之中,促進公民的行為轉變,以實現面向所有人的更加可持續發展、公正的社會。教育是提升與樹立可持續發展潛在價值觀與行為方式的'最好途徑。EPD教育項目涵蓋面很廣,綜合性極強,這與綜合實踐課程的設置具有相通之處,二者結合,可謂相輔相成,為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再者,只有全學科均衡實施,師生全員參與,深入開展主題性教育實踐活動,才能夠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深植入師生腦海,才能逐步提高教師的EPD教育意識,繼而使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創新與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可持續發展教育涉及四個關鍵領域——社會、環境、經濟和文化。它以尊重人為核心,尊重所有人,尊重未來一代人,尊重地球生態系統,尊重文化多樣性。我校決定以關注環境為研究與實踐的切入點,多學科參與,組織學生開展主題性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7
一、實驗研究目標
三年級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學期圍繞“美化校園”主題,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校園綠化。使學生在親身參與實踐中獲得積極的體驗和豐富的經驗;理解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整體關系,培養對自然的關懷和對社會和自我的責任感;形成主動發現問題,獨立于周圍生活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幫助學生體驗生活,學以致用,培養合作、分享、主動等良好的人格品質。
二、實驗研究內容
(一)課程的特點
1、通過“校園綠化”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在情感、能力、認知上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校內外設置綠化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從事各種調查活動,實現校內外緊密融合,強調語文、數學、自然、藝術、勞動的滲透與融合。
運用調查、研究、觀察、積累等多種方法和形式,重視知識、經驗、技能的綜合運用。
2、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調研報告、實際種植、規劃設計等實踐活動中獲得親身體驗和直接體驗,培養實踐意識,形成綜合實踐能力;基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開展有計劃、有效果的實踐活動。
3、讓每一位學生參與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感受生活,在各種主題活動中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課程內容
本學期“校園綠化”的綜合實踐分為三個方面:
1、專題研究:本學期開展了兩次專題研究活動,學生通過觀察和調查實踐,在老師的幫助下確定了自己感興趣的校園綠化研究課題。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資料進行文獻研究,去花圃進行實地考察和行動研究,小組合作。
2、操作實踐:
春天來了,調查適合野外種植的花木,買花種在學校、戶外、花壇,定期養護。
2、學生們相互配合,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為綠地設計花園,選擇一兩套較好的花園設計圖紙,根據圖紙現場種植花園。
3、植樹節前后組織一次植樹活動。
4、在合作小組或班級之間開展盆花種植比賽。
5、對市場上的熱銷花木進行調查,對熱銷花木的名稱、原因、養護方法進行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
(三)課程實施
1、課時:
周二安排在周四下午的第一和第二節課。
2、類別類型:
(1)方案設計型——學生在學習簡單的園藝知識和藝術圖案知識后,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花壇設計和校園綠化總體規劃設計,尊重學生自主選擇、自主設計、民主交流。
(2)知識普及——鼓勵學生上網,從圖書館學習相關知識。教師也可以向學生介紹自己的經驗,并關注學生自主建構和應用知識普及的意義。
(3)實踐活動型——組織參觀,實操種植花草,開展園林養護等活動。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體驗、體驗、感悟和探究。
(4)研討班——舉辦校園綠化專題研討班,引導鼓勵學生自主提問,在自主或合作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充分民主的討論。
(5)成果——交流——不僅是物化成果的.交流,也是失敗過程中成功經驗教訓的交流。就學生的發展而言,成功過程的經驗和失敗過程的教訓是比綜合實踐活動后的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6)論文答辯式——要鼓勵學生組成“專家組”,對學生撰寫的專題研究論文進行提問和答辯,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思維能力和自信心是讓學生體驗“防御”過程的最終目的。
3、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研究組,校長為實驗研究組組長。
三年級班主任和綜合實踐老師,自然、勞動、音樂、美術、科技、體育為項目組成員。
4、課程評價:
本課程的評價包括三個部分:學生、教師和課程本身的評價。
重點是評價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水平。評價標準應為“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校園綠化”綜合實踐中的各項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即以學生現有的發展基礎為評價標準,突出學習過程的意識、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能力、思維和方法。
評價方法有很多種,應用評價方法的前提是觀察。通過觀察,記錄和描述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作為評價學生的依據。在具體操作中,可以采用“檔案袋評價”和“咨詢討論評價”等方法。教師在使用這些方法時,要注意用文字說明學生的活動是令人滿意的還是需要改進的。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讓學生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與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體驗和進步的喜悅。文件封面中收集的數據如下:
(1)學生成績:標本、校園綠化規劃設計圖紙、調查報告、專題研究等。
(2)獲獎證書:
(3)各種評價: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讓學生重新學習不滿意的其他評價,直到得到滿意的其他評價。教師評價應由學校管理和學生評價兩部分組成。
實施實驗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安排
1、一月,九月
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組織學生參觀花卉種植基地。
老師有一節關于花壇設計的課。
做好組織工作。
2、十月
學生花壇設計圖。
學生們種植盆栽花卉。
確定一個研究主題。
優秀園林設計圖的評價。
開展花卉種植比賽。
教師幫助學生確定題目。
在學生中開展教師評價。
3、十一月
設計研究計劃,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全面的研究和學習。
寫一份研究報告。
室內種植和定期養護。
在學生中開展教師評價。
4、四月,十二月
植物知識測驗。
花卉市場熱銷花木調查(熱銷花木名稱、熱銷原因及養護方法)
在老師的指導下重新確立一個研究課題。
做好兩個活動的組織工作。
在學生中開展教師評價。
5、五月,一月
在導師指導下,設計研究方案,開展綜合性實踐研究活動,撰寫研究報告。
整理材料袋,做好總結。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8
知識經濟的到來,不僅使得學校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顯,而且也更加要求學校加強同社會、同生活的聯系;不僅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對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需要掌握系統的科學理論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公民品質。這一切僅僅依靠以教師講授教材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急切需要一種更新的、更有活力、能給社區和學校,給自身的持續發展,能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能以學生的知識為基礎,以他們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為進一步發揮實驗中學的學科課程的優勢,并使實中學生既有比較深厚的學科知識,又具有綜合實踐能力,擬訂實施方案如下:
一、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年級、科目及教師
綜合實踐活動在我校已開展多年,在原開展的基礎上,為體現活動的連續性和學生能力的綜合性、全面性,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愛校情感,形成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擬分別安排:
初一年級:研究性學習活動,信息、勞動與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初二年級:信息、勞動與技術教學、研究性學習活動。 初三年級: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初一年級,研究性學習活動和信息、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課時數不僅要確保,而且要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日時間,抓住學生年齡小,喜歡動,對新事物感興趣的特點,因勢利導,盡可能多安排活動,為以后的綜合實踐打好基礎。
初二年級,進一步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在初一基礎上提高內在質量和層次。
初三年級,結合物理、化學課程中的有關知識,實行學科課程和活
動課程,課內學習和課外知識運用的整合,開設學科活動課程和開設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
科目:所有學科
教師:全體教職工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
實驗中學綜合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認識、體驗、發現、探究、操作等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進而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對活動課程中三大板塊的基本目標是:
1、研究性學習。研究性活動是學習者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文化和學習者自身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主題,進行跨學科探究的過程。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各種富有時代感的主題(如環境教育、價值觀教育等教育)都可以滲透于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中。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發展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理解自然、社會、自我、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各種學生感興趣的社會體驗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學習等活動,參與社會、服務社區、理解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使學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完善學生人格。
3、信息、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并形成良好技術素養。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體驗性學習、操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增強動手能力,并能運用所學到的技能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要通過具體的活動,引導學生認知自然,了解社會,反省自我,發展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關愛自然、尊重人格,承擔社會責任等一系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對自己同步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并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并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為每位學生發展提供活力。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與實施的。教師與學生既是活動的開發者,又是活動方案的實施者。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課程開發角色尤需強調,這是綜合實踐活動開放性的集中體現。”(鐘啟泉、張華《為了中華民族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在實施過程中,要力爭做好以下工作:
1、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綜合實踐活動集中體現了學校特色,因此,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可以以年級、班級為單位制訂“年級、班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或方案”,也可以以個體活動小組為單位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或計劃。由于綜合實踐活動是過程取向的,因此,隨著活動過程的開展和活動情境的需要不斷生成新的目標、新的主題。同時隨著問題的解決和興趣的滿足,學生還將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價值觀和新的對結果的設計,而這些目標與主題并不是預先設定的。所以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教師首先要認識到這些目標與主題產生的必然性,并肯定其存在價值,同時要在活動具體展開過程中產生的生成性目標與生成性主題展開探究。
2、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與教師的有效指導。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是實施活動的關鍵,首先要啟發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二,學生要善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選擇的方式可以是一個學生獨立選擇,也可以是同伴在互動中進行選擇,還可以是教師提示大的范圍,學生從中加以選擇。第三,在課題的展開階段,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主要包括: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科合作的方式。第四,在課題探究過程中要遵循“親歷實踐、深度探究”,倡導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持續、深入地探究,防止淺嘗輒止。教師要進行有效指導。從指導內容而言,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與學生共同展開探究。從指導方式而言,要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所有學科老師均要參與指導,每位老師都要參與一二個課題的指導工作。每學期末(每學年),都應上交課題研究報告及相關過程資料。學校教導處、教科室、年級組等領導要親自參與。
3、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數每周為初一、初二、初三各3課時。上級已對課時安排有指導意見的',則按上級的指導意見,其余的則采用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方法。由于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與主動探究,安排內容的固定課時制顯然已不適合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因此安排一些分散課時。例如課題研究、社區服務等可以幾個課時一起進行,也可以分散課時進行,也應允許根據需要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某學科打通使用等。
4、整合校內和校外課程。學生不僅生活于學校中,而且還生活在家庭和社區中。將學校、家庭、社區融合起來的重要途徑是綜合實踐活動。要打破學校、教室的束縛,把校內課程和校外課程整合起來,把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融合起來,要結合德育教育開展社區服務工作,環境保護宣傳,敬老愛老,文藝宣傳、科普宣傳活動等。
5、信息、勞動技術教育活動要扎實有效開展。要充分利用學校的電腦、網絡,充分發揮實驗中學傳統項目(如天文觀測、科技小發明、剪紙等)資源,開展積極有效的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教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解決學科學習中碰到的困難。
6、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整合。學科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和活動課程整合,才能發揮出活動課程的活力。藝術課要嘗試和社區的科普宣傳、文化藝術表演整合。物理課中的電學原理要和電工知識,電器安裝結合,做到學以致用。化學知識要和社區的保護環境相結合,宣傳環保的重要性,也可結合所學知識開展研究性活動,進行課題研究。(如鋼鐵銹蝕的調查,水污染的調查,土壤結構的調查等)。語文、政治等文字學科的學習和信息技術教學結合,通過網絡拓展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探究增大空間。(如校園內標識用語的調查,校園內安全問題的調查等)。
具體基本步驟:
大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宣傳、發動、理念引領階段
(二)選題、籌備階段(包括人員的產生及分工、活動的內容、商討各小組應該完成工作任務和步驟及要求、提出活動開展的申請。)、其中:
1、選題:教師圍繞“自主、合作、發展”這一課題指導學生選定一個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可以一個人選取一個項目,也可以幾個人或一個備課組或一個班級選同一項目。選定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初步想法,擬出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2、申請:教師在第六周將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實施申請表上交給項目組,由項目管理小組對申請表中的實施時間和實施過程進行抽查,第14周后不再受理。
(三)實施階段:
1、召開開題會;
2、組織綜合實踐活動;
3、做好資料的記載;
(四)整理資料:方案或計劃;相關調查、統計、記錄表格;訪談記錄;日記;相關音像資料;調查報告(包括課題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方法、研究過程、調查結果、分析與建議等)及其他相關資料。
(五)考評由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進行評估
(六)上報評估結果。
四、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主要是形成性評價,評價重點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在情感態度、探究欲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進步。以“校本評價”為主,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評價。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中重視學生的聲音,應強調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等豐富多彩的評價方式。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體現對學生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
但考慮到調動教師指導的積極性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本學年的學生和老師評價初定為:
(一)實驗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評價表
達標要求:
1、能參加活動,不無故缺勤。
2、知識有所拓展,能力有所提高。
3、活動過程中能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一定的解決問題能力。
4、在活動中能提出有創意建議。
良好要求:
1、自覺參與活動,不無故缺勤。
2、知識面明顯拓寬,能力有所提高
3、在活動中能取到一定的帶頭作用。
4、成果數量增加并獲校級獎勵。
5、在活動中敢于創新,主動關心他人。
優異要求:
1、積極主動參加活動。
2、在活動中個性特長得以充分展示。
3、參加校、市級競賽展示或獲校、市級好評。
4、有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與老師同學關系融洽。
5、活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注重過程的活動,對教師的評價也很難有具體明確的方式方法,本學年在以前評價方式的基礎上初定為:
(二)實驗中學綜合活動課程老師考評
達標要求:
1、有活動課程學期計劃和課時計劃。
2、所輔導的學生參與面廣、參與率高。
3、有一定的活動組織與輔導能力。
4、有研究精神,寫有教學后記、教學反思。
5、能起到指導作用,學生反映較好。
良好要求:
1、有一定特色的活動計劃與總結。
2、所輔導的學生合格率高。
3、有較強的活動組織與指導能力。
4、有論文在校、市級上交流,發表。
5、學生的評價高。
優秀要求:
1、能獨立組織公開示范活動。
2、所輔導的學生各方面發展較好,有學生在校內外競賽中獲獎。
3、團隊精神強,能主動同其他老師研究、設計方案,探討有效指導。
4、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或交流。
(三)對活動課程教學過程的評價
主要評價教師指導和組織活動教學的方法是否適當,是否有利于活動課教育目標的實現。
1、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活動。
2、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廣泛交往;
3、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設置活動目標。
4、活動內容能與學科課程整合。
5、活動與社會家庭有機聯系。
6、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7、活動氣氛活躍、愉悅。
8、學生樂于表現自己,發表見解。
9、在活動中教師起引導作用。
每學年末對綜合實踐活動對照評價表進行考評,對榮獲優秀的指導老師給了一定的調控加分獎勵;申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老師以一二年級老師為主。三年級老師也可參與。本學期一二年級未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老師在業務精良星評比中該項計為0分,三年級參與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老師在業務精良星評比中計滿分,三年級未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老師按平均分計。
五、項目組織機構與職責
1、領導小組: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2、組織實施和考核機構:
項目負責人:
成 員:
3、職責
(1)項目負責人負責擬寫項目方案,組織實施,督促和指導項目組成員開展工作,對項目組成員和教師進行考評。
(2)項目組成員負責組織教師開展理論學習,提供學習所需的理論文章,定期召開教師會議。記錄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地點、活動內容、參加人,活動過程,參與對本組教師的項目考評。
(3)收集整理綜合實踐活動項目資料。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9
一、指導思想
根據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南”的有關要求,認真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各年級、各班要按對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以認真的態度、務實的措施,規劃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大膽實踐、積極探索、積累經驗。在實施過程中強調“整合”,注重“實踐”,突出“開放”,關注“過程”,提倡“自主”;反對“教”綜合實踐活動課、反對反復排練的“表演式”綜合實踐活動。從而更好地推進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水平
二、具體工作及措施:
1、加大學習與培訓,提高課程意識
繼續重視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和經驗,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3—6年級)(征求意見稿),相關“綜合實踐活動”的論述及其它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和經驗文章,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課程意識。強化校本培訓,認真抓好每月2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教師的集中專題培訓,增強培訓和學習的實效性。使全體教師、特別是本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教師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學校特色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策略和操作要點。
2、抓好課程實施
(1)各教師根據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及本學期實施計劃,明確本學期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和基本思路,認真制訂好“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作為課程實施以及學校管理和檢查課程實施情況的依據。
(2)努力組織好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在過程中做到獨立選題、自主活動;展開過程、深度探究;重視交流、豐富體驗。
(3)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本學期,要在活動過程的評價及評價指標的確立方面作探究,各教師要注重研究過程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積累。教育學生使用好“綜合實踐活動記錄卡。
(4)要認真及時積累有關資料。對于學校來說,主要是計劃、教師管理、課時管理、檢查調研等過程管理方面的資料;對于教師來說,主要是實施方案、活動設計、活動案例和專題性總結等實施過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資料;對于學生來說,主要是做好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記錄。
3、加強課程管理
通過多種途徑檢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督促和幫助各教師真正落實本課程。并通過問卷、抽查等形式,了解各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學校舉行的調研,要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情況,作為一項內容。檢查的重點是:課程實施的基本保證(課時、計劃等的落實情況);活動過程(活動設計、展開、總結等基本環節的落實情況);活動實效(有關活動成果、教師反思和學生反映)等。要將平時了解和專題檢查結合,督促教師認真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4、加強研究和交流。
要通過案例分析式”、“對話研討式”等多種形式,交流如何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經驗,討論、研究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認真開展好公開課研討活動,利用好網絡,加強校內外的橫向交流,不斷提高課程的實施水平。
5、開發利用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保障
首先,校內圖書室、網絡教室、標本室、美術陳列室等,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資源,要進一步改進開放辦法,使學生能更加主動和便捷地利用這些資源開展活動。其次,各教師要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有選擇地運用和開發。再者,要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采用多種形式和途徑向家長進行宣傳,使廣大家長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支持和正確輔導孩子參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10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設立的一門必修課程,是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年的實踐中,我區各小學以活動為載體,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向縱深發展,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現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方案:
一、組織機構。
1、成立區“綜合實踐活動”中心研究組:由校長、教導主任和教研組長組成,由校教導主任劉麗軍同志任組長,由教研組長劉旭平同志任副組長。
2、各學校成立校“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由教導處、教科處有關人員、任課教師組成,由校長任組長。
3、建議成立校級“導師團”:由學校教師、家長代表、社區代表、外聘人才等人員組成。
二、課時安排。
1、根據《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必修課程,全縣20xx學年小學3—6年級開設,每周平均2課時。
2、每周2課時可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彈性安排。
三、實施過程安排。
1、準備階段:20xx年9月1日——9月15日。
(1)各學校認真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征求意見稿),學習省、市有關文件精神;
(2)各學校總結反思20xx學年課程實施情況,結合學校特點,研討并制定20xx學年課程實施方案;
(3)各學校交流課程實施方案(9月15日);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15日——12月31日。
(1)各學校按照課表,認真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2)進行實施階段的校本教研:原則上兩周一次,以沙龍式研討為主;
(3)組織區級現場觀摩教學和研討活動;
(4)參加大市范圍內的教學交流活動(光盤)(12月份)。
3、總結階段:20xx年1月。
(1)各學校對課程實施情況進行專題總結;
(2)推薦參加大市范圍的評先活動。
四、工作措施。
1、認真學習,全面把握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
(1)學習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征求意見稿)》;常州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研究方案;
(2)學習形式:學習與研討相結合、自主與合作相結合;重體會、重感悟、重反思。
2、積極探索,多方開發和活用課程資源。
(1)通過系統性的講座、組織參觀、校際研討等形式有效開發和活用校內人才資源。
(2)面向社會、家長宣傳學校的'教育目標,嘗試建立家長人才資源檔案庫,有效開發地域、人才資源。
(3)有效開發和利用社區和社會的物質資源:自然體驗活動的設施設備,如綠地、花草、江河湖海等;社會體驗活動的設施設備,如博物館、福利院等。以此彌補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
3、大膽實踐,嘗試在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1)課程目標:圍繞知識、態度、能力三個基本維度研究;
(2)課程內容:圍繞三條線索: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進行選擇與組織,實現三者的均衡與整合。
(3)課程實施:重視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四大領域的融合研究;重視課題發現——課題探究——成果發表的單元活動流程研究。
(4)課程評價:結合“成長記錄袋”的評價方式,進一步探索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的有機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11
一、實施依據
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新設置的、必修的、獨立的課程領域,由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方面內容構成,占23個必修學分,其中研究性學習15個學分,社區服務2個學分,社會實踐6個學分。
二、實施內容
1.研究性學習。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可分為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兩類。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
2.社區服務。參加社區的各種公益活動,其內容包括社區文化活動(如法制宣傳、人口與保健宣傳、環保與衛生宣傳、科普活動、電腦培訓、助學幫困、擁軍擁屬、文娛活動)、社區環境建設(如環保衛生、綠地領養、社區學校輔導、板報櫥窗制作、交通秩序維護及其他志愿活動)和其他志愿者活動。
3.社會實踐。內容包括軍訓、社會回鄉調查、素質教育基地實踐、值周班管理實踐、社會考察、社團活動等。
三、實施方式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1.組織形式。以小組合作研究為主,一般每生三年參加并完成2個課題研究(含項目設計,下同),其中高一完成的`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每個課題10個學分,高二為5學分。
2.時間安排。每個課題研究時間總量90課時,課題研究開始和結束階段集中進行;中間研究過程分散落實,高一第一學期每周安排3課時,以后減少課時。
3.課題研究:可以學生自行申報課題,組成6—8名學生的課題研究小組,實行分工合作制,自行聘任教師;也可由學校推薦,填寫申報表,由教務處和年級組負責協調。
課題研究一般應經確定課題—制訂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總結報告—交流評價。每一步驟工作情況必須記錄,以備學分認定。
(二)社會實踐
1.組織形式:學校或班級統一組織和小組組織相結合,以行政班或小組為單位。
2.時間安排:三個學年總數不少于三周。其中“軍訓”安排在高一(上)開學前,“社會回鄉調查”安排在高一(下)的暑假期間,其他形式的安排在高二寒假進行。
3.活動記錄:由政教處統一記錄。
(三)社區服務
1.組織形式:由教師組織或學生自由安排。
2.時間安排:利用學校規定時間、課余、假期時間分散進行,三年內的服務總時間不少于10個工作日。
3.活動記錄:學校組織的服務活動由學校團委統一記錄;學生自行組織的,由學生本人在活動結束后將《社區服務記載卡》交社區記錄,后交團委以確定學分。
四、學分認定
由教務處、政教處、團委、年級組初步認定學分,教務處組織公示并確認,對認定結果有異議的,由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復議。
1.研究性學習。必須具備五個條件。①有符合要求的課題方案;②研究過程記錄完整;③有符合課題成果報告;④有三級(自評、組評、師評)合格評估結論;⑤實際參加的活動時間達到規定時間以上。以小組上交的《使用手冊》為考評主要依據。
2.社區服務。具備三個條件,可得2個學分:①三年內服務總時間不少于10個工作日;②《社區服務記載卡》記錄完整;③經抽樣回訪、成果展示、公示無異議。服務時間10個工作日以上。
3.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必修6個學分。其中“軍訓”、“社會回鄉調查”、“素質教育基地實踐”和其他活動分別計2個學分。
本方案自20xx年9月開始實施。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方面各另行制定具體詳細的操作細則。在實施過程中若有改進,以屆時公布的實施細則或年度實施計劃為準。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12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關于綜合實踐活動的精神,有效整合學校教育教學資源,以綜合為特征,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面向全體,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素質,逐步形成學校的活動特色。
二、活動目標:
1、活動主題:實現整合。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將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特色建設、德育活動等整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2、活動形式:體現多元。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努力做到集中與分散結合,校外與校內結合,集體與個體結合,自主與創新結合。
3、活動過程:常態規范。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全方位監控,要求做到課前有準備,課中有指導,課后有反思,力爭每堂課都實實在在。
4、活動評價:不斷完善。注重過程性評價,繼續展開以現場觀察、學生座談,成果展示為主要形式的督查評價,促使活動深入開展。
5、活動資料:注重積累。每位任課老師要及時記錄活動中的成敗得失,及時收集整理學生的優秀成果,不斷更新活動網頁。
三、具體措施:
(一)強化學習,提升活動課程的理念。
綜合實踐活動是隨著課改應運而生的。教師唯有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才能充分認識開設此課程的重大意義,才能真正明確此課程的目標及實施操作的方法。
1、加強自身學習。期初全體任課教師進行培訓,每位教師要進一步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深刻領會綱要精神,以先進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同時,每位教師要善于從報刊雜志、教育書籍、網絡等多種渠道了解課改信息,明確活動動態,學習優秀案例,汲取成功經驗,邊學習邊實踐,不斷增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解和認識。
2、重視同伴互助。同年級的老師要互相協作,共同參與,教師之間要經常切磋交流,形成合力。針對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教學中出現的熱點與難點,人人要出謀劃策,尋求對策,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活動內容的開發、活動方式的選擇、活動途徑的展開等等,老師們要不斷反思,不斷跟進。
(二)注重整合,豐富活動課程的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開發,必須立足校本,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實現多方整合,以拓展活動的實施空間。各年級在制訂活動方案時,要將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特色建設,德育活動等結合起來構想。開展活動時,力求做到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集中與分散結合。
1、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從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去選擇感興趣的話題自由研究;啟發學生從數學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深入調查;與勞動技術教育與科技活動相結合,開展學習技能、科技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與信息技術教育相結合,上查閱資料,網頁制作等……各任課教師要善于發現,重視引導,努力尋找學科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結合點。
2、與特色活動相結合。教師要用心抓住時令特色,關注校園動態,挖掘課程資源,開展主題系列研究。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引領學生走進生活,指導學生進行考察、研究、體驗等活動。
3、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圍繞學校“依托社區資源開展勞動技術研究”這一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走進紅豆”、“走進紅豆杉林”、“走進香樟苗木基地”、“走進養蟹養蝦場”等體驗性活動。在活動中反思,在活動中成長。
(三)關注常態,規范活動課程的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開發與實施的課程。要扎扎實實開展好活動,教師要克服畏難情緒,從細節著眼,從實效入手,關注平時,關注問題,關注專題,關注典型,把握好活動的全過程。本學期,我校將特別關注常態下活動的開展,做到規范,有序。
1、期初,精心制訂計劃。各年級各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圍繞綜合實踐活動的四大塊內容(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結合學校的校本特色,多方整合,制訂好詳細、全面、切實可行的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形成系列,以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有序、有效開展。
2、期中,常態實施計劃。每位教師要嚴格按照期初計劃上好每堂課。課前重準備,及時備好每節課,采用集體備課的形式實現資源共享;課中重引導,引導學生學會質疑,鼓勵學生觀點爭鳴,組織學生分工探究,教師要全程參與,全面指導;課后重延伸,督促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開展活動,不可“放任自流”。同時,要及時記錄活動點滴,設計活動方案,及時向“小能人網站”推薦優秀活動成果,積累收集相關資料上交教導處。繼續開展教研活動。
3、期末,全面總結活動。結合期初制訂的活動計劃和學校關于綜合實踐活動“六個一”的考評要求,認真反思活動的進展情況,及時總結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結合親歷活動的體會,認真撰寫活動案例;及時做好對學生的綜合考評工作、資料的整理工作。學期末,每位任課老師向教導處上交一份有質量的活動資料。
四、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訂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2、召開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會議,貫徹活動計劃。
3、圍繞下發材料,各班討論活動內容,制訂本學期班級活動方案。
4、綜合實踐年級負責教師會議,整理形成一學年研究系列。
5、上交每月活動方案以及相關資料。
三月份:
1、抽查各年級各班開展活動的情況(主要看是否按計劃進行)。
2、撰寫綜合實踐活動案例,準備參加區級評比。
3、上交每月活動方案以及相關資料。
4、參加區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開發研討活動。
四月份:
1、更新綜合實踐活動網頁制作。
2、組織全體師生春游活動。
2、上交每月活動方案以及相關資料。
五月份:
1、綜合實踐活動研究課堂展示。
2、上交每月活動方案以及相關資料。
六月份:
1、收集整理活動資料。
2、上交活動總結與案例。
3、完成綜合實踐活動師生考評工作。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綜合實踐課程實施方案04-14
綜合實踐課程實施方案(精選20篇)08-02
綜合實踐課程實施方案13篇04-14
畢業綜合實踐報告04-25
綜合實踐的活動方案06-21
畢業綜合實踐報告02-17
綜合實踐活動方案04-16
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03-15
實踐教學實施方案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