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施工作計劃四篇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發展,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計劃,就是在準備做計劃吧。好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實施工作計劃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施工作計劃 篇1
一、課程開發背景
耀華小學位于秦皇島市海港區光明路68號。始建于1931年,原是一所廠企學校。20xx年初歸屬秦皇島市海港區,20xx年初被教育局定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定點學校”。
學校總占地面積14631平方米,校舍及其他輔助用房建筑面積共計7101平方米。教學樓建于1995年,有24間教室;有大小辦公室16間。科藝樓建于1978年,有12間教室,最多可容納1300多名學生。學校配置的功能教室有:衛生室、音樂室、勞動室、體育室、美術室、少先隊室、科技室、科學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室,建立了校園網,正在籌劃標準圖書、閱覽室。各個專用教室配備了基本的設備設施,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硬件條件。
我校現有在編教職工65人,其中管理人員3人,工勤人員4人,支教教師3人,專任教師55人。
學校現有教學班20個,在校生總數789人。現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弟523人。我校自從被定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后,外地學生逐年增加。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天南地北,有的孩子行為怪癖,有的連普通話都不會說(只會方言);家庭環境比較復雜,家長大多只顧做買賣,沒有時間管孩子,與家長溝通也非常困難。我們老師們付出的辛苦是難以想象的——學生不會說普通話,就一遍一遍教;他們隨時轉入,我們的老師就隨時給他們補課,有時一補就到燈火通明的夜晚;與家長溝通困難,請不來,我們的老師就一遍遍打電話、發信息,家訪不在家,接著再去,什么時候堵住什么時候算。所以說我校教師是非常不容易的。
通過強化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學校組織各班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結合經典誦讀活動,將《弟子規》列為校本課程。德育處每周定出一個行為要點,進行重點規范。加強各種文明禮儀的培訓,增強學生文明意識。通過反復訓練,檢查督導,以及開展相關的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內化,達到知行的統一。引導學生感受道德、付諸行動,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和行為習慣。
二、課程目標
1、總目標:以課改為載體,堅持創建“科研興校”與辦出“特色學校”相結合,努力實現學校課改總目標。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靈魂,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把學校辦出特色。
2、具體目標:
⑴、讓學生在“興趣”、“特色”中,陶冶情操,學會做人;在實踐與體驗中,學會學習;在美的藝體活動中,學會健體。
⑵、提高學生品德、審美、團結協作和社會交往能力,使學生熱愛生活,適應社會。
⑶、讓老師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發展專業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教師隊伍。
⑷、形成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科學管理隊伍及評價體系。
三、課程結構與門類
我校校本課程堅持科學與人文整合,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是《弟子規》,1——6年級每班必學,課時按課表每周一節。選修課以興趣特長類為主,包括《十字繡》、《書法》、《毛衣編織》、《折紙》、《唐詩宋詞欣賞》、《舞蹈》等。面向1——5年級,每雙周校本課上。
四、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課程實施
1、成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建立三級領導小組(校級、中層、年級組或教研組)和耀華小學校本博客網。
組長:王艷秋
副組長:張美鴿
組員:李艷杰呂廣衛杜紅1——6年級語文教研組長校本教師
2、抓好教師培訓,開辦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培訓班,調動全體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學習掌握校本課程開發的方法;懂得實施校本課程;搞好校本課程的評價。
3、根據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學校做好開發、實施的協調、安排實施、檢查等工作。
4、建立分層分項管理、檢查、評估制度,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工作。
(二)、課程評價
1、對課程的評價
針對課程的有效性、設置的合理性、內容的完整性及課程開發的效果等內容進行評價,每學期一次,學期末進行。
2、對教師的評價
(1)教師的積極開發意識和有效指導方法。
(2)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3)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每學期對教師考核,并記入業務檔案。
(4)看教師的經驗總結。
3、對學生的評價
(1)校本課程不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者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認識既參與態度進行等級評價,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
(3)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可將其成果記入學生成長冊內。
五、課程實施保障
1、成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和校本課程理論指導小組。
2、經常組織學習和培訓,促進教師課程知識和技能的不斷提高。
3、定期進行課程的教和學的評價,推進其深入持久進行。
4、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考的新機制。
5、每位教師開學初擬寫好《課程綱要》,每學期結束時組織學生成果展示。
6、建立制約和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確保課程的順利實施。
7、每學期學校對課程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8、教導處、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實施工作計劃 篇2
(一)在誠實教育方面:培養學生誠實待人,以真誠的言行對待他人、關心他人,對他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說謊話,作業和考試求真實,不抄襲、不作弊。
(二)在守信教育方面:培養學生守時、守信、有責任心,承諾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誤,勇于承擔應有的責任,知錯就改。
(三)在誠實守信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強遵守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和社會公德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一階段:
宣傳“誠信”,啟動誠信教育活動。
1.少先隊利用宣傳窗進行以“誠信”為主題的宣傳;
2.校領導國旗下講“誠信”,拉開誠信教育活動的序幕;
第二階段:
講誠信故事,學誠信榜樣。
通過收集、講述名人、普通人的誠信故事,以激勵自己,向榜樣學習。
1.宣傳、動員組織學生通過書籍、報刊、網絡等多種途徑收集有關“誠信”的故事(正、反面例子均可)
2.班級開展關于以誠信故事為主題的班會。
3.學校舉行以誠信為主題的故事宣講。
第三階段:
論誠信自我,做誠信少年
內容:以“什么是誠信”,開展全校性的大討論,從學生的立場,學生的視角來審視“什么是誠信”。誠信是作業不抄襲;誠信是考試不偷看等等。開展“一句話話誠信”征集活動。
具體:1.以主題班會為載體,開展關于“什么是誠信”的討論,要求每位同學都要發言,每班做好發言紀錄、上交,并在班里達成班級的“誠信公約”。
2學生評選(或老師挑選)有代表性的“誠信公約”制定成校誠信條約,予以公布。
3、號召全體學生遵守班級的誠信公約及學校的誠信條約,同時進行全校性的“做誠信少年”的簽名活動。
第四階段:
“做誠信少年”活動落實階段
1.由班級成立自查小組,對各班的誠信落實情況予以檢查。學校也成立專門小組予以不定期檢查,如最基本的誠信實踐,不抄作業等。
第五階段:
進行階段性“誠信少年”評選、表彰活動。
每班評選1―2名誠信少年,予以表彰。
第六階段:
誠信教育活動繼續開展實踐
第七階段:
XX年誠信教育活動總結。
以“我身邊的誠信故事”為主題征文比賽,講述這半年來發生在我們周圍的誠信故事。評選校十佳誠信少年。
實施工作計劃 篇3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背景及理論依據
(一)實施的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它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定的小學3—6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由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提出了課程內容選擇與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相聯系,使自然、生活、社會成為課程資源,這意味著課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我們在對部分學校的調查中發現:在偌大的校園里,雖然進行了全面的多種類植被綠化和一些校園景點的布置,但缺少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觀察體驗、動手實踐的資源中心和活動基地。在新課程實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園實踐基地,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既是促進國家課程計劃的全面落實,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也是開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基于此,學校根據周邊經濟、文化等社區資源,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全面化、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決定建設一個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校園種植實踐活動基地,研發《綜合實踐基地活動手冊》,以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實施的理論依據:
1、教育家米爾曾經說:“所有現存的好東西都是創造的果實。”華中師大教授楊再隋說:“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于國家課程,是學校必須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地方管理、學校開發的三級管理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隨著每一個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也隨著過程取向變化而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會在這個進程中,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
2、當今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實踐活動反映了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需要,體現了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的發展不僅僅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獲得的。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克服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當今社會迅猛發展,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環境問題、道德問題、國際理解問題、信息科技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參與、探究、理解這些新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機會。結合學校實際和周邊環境的優勢,開發校園實踐基地,可以為新課程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過此抓手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乃至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目標。
3、現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視勞動技術教育,尤其是聯邦德國。他們有句名言,“我們的學生考試考不過你們,我們的學生做的產品專門賣給你們。”可見德國人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技術并非常有成就。他們的學生的勞動技術在學校就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學生的勞動素養非常高。我們的學校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適應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記了“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訓。導致小學生不會做家務,不會自我服務,在考上大學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勞動最光榮”已經是口號、擺設。今天的教育已不能僅滿足于課堂,應該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把廣闊的生活空間作為師生共同生長的天地。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一項全新的課程已開始顯露其勃勃生機,那就是新課程改革中所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4、心理學、教育學理論。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習慣和技能,3歲前形成50%;6歲時形成30%;其余20%是20歲前形成的。兒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實踐教育,則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與生活能力將有深遠的影響。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目標與內容
(一)課程實施的總目標
整體規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序列,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教育實施體系。通過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和研究,進一步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豐富新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辟、各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滲透延伸、信息技術的學習利用、社區服務的開展,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和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技能,培養學生親近土地、熱愛大自然、關愛社會的思想感情,切實加強和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工作。
(二)課程實施的具體目標和內容
1、綜合實踐活動(校內基地)課程研究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1)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引導學生了解關于種植方面的知識,認識并學會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進行簡單的勞動實踐,體驗勞動的快樂。
(2)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豐富植物類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實踐體驗中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同時通過花卉類植物的種植活動,綠化和美化校園,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
實施工作計劃 篇4
(一)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努力改善守業和就業環境。實行稅費減免、財政補貼和小額擔保貸款等相關扶持政策,落實公共就業扶持政策。繼續落實好國家促進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的穩定性。完善公益性崗位開發貯藏制度,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就業困難對象。加快完善和實施與靈活就業相適應的勞動關系、工資支付和社會平安等政策,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協助和服務。統籌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與城鎮新生長勞動者的就業工作,認真落實高校畢業生和復員轉業退役軍人就業的有關政策。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完善農民進城務工和跨地區就業合法權益保證的政策措施。
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促進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注重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增加就業崗位。積極鼓勵城市新增勞動力到農村承包荒山、荒地,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打破妨礙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領域轉移,鼓勵農民參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開發、銷售服務環節的經營活動。完善國有企業裁員機制,通過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等措施分流和安排富余人員。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形式實現就業。加大社區工作力度,拓寬保潔、保綠、保安和餐飲服務、家電維修、家政服務等多種就業渠道,重點協助“4050困難群體實現就業。 年力爭使95%困難群眾就業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發展和規范各種專業性職業中介機構和勞務派遣、職業咨詢指導、就業信息服務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鼓勵社會各類職業中介機構為城鄉勞動者提供誠信、有效的就業服務。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信息聯網,提高勞動力市場供求匹配效率。加強街道(鄉鎮)社區勞動保證工作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就業再就業和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方面的基礎作用。廣泛發動全社會教育培訓資源,為城鄉勞動者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積極推行守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二)完善社會保證體系
實現參保結構多元化。鞏固“完善城鎮社會保證體系試點”效果,完善城鎮社會平安制度。逐步將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全部納入城鎮社會平安范圍。保證個人賬戶實賬運行,實現現收現付向局部積累轉換,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鼓勵個人參與儲蓄性平安和商業保險,形成基本養老安全、單位補充養老平安和個人積累養老平安相互支撐的.社會平安體系。逐步推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依托社區為退休人員提供全面優質的服務。穩步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工傷和生育平安覆蓋面,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證體系。建立失業預警機制,按政策規定為失業人員提供失業保證,解決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為實現再就業發明條件。
增強基金支撐保證能力。拓展籌資渠道,加強社保資金籌措與管理。依法加強社會平安費擴面征繳。建立穩定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社會保證支出。提高社保資金監督管理水平,加強社保資金征繳、清欠和稽核力度,建立保值增值機制。
健全家庭收入調查制度,完善社會救助體系。關注城鎮低保戶、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證制度。發明條件,建立并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證制度。積極推動社會互助,建立完善社會捐贈制度,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三)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多種分配形式并存,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實行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政策。積極推行年薪制、工資市場調節制等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比重。綜合運用稅收調節、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適當向低收入階層傾斜,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努力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領域、新渠道,取消農民不合理負擔,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引導居民轉變消費方式,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適應消費需求變化。促進個人消費由自我積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轉變。加快培育住宅、汽車、信息等消費熱點,拓展文化、旅游、保健、體育、社區服務等消費領域。建議綠色消費,促進消費的可持續發展。鼓勵發展家庭轎車,擴大計算機普及率。改善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完善住房保證體系,擴大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受益面,妥善解決中低收入者家庭住房問題。積極發展消費信貸,建立健全個人資信評估體系和擔保、抵押制度,發展分期付款和租賃服務等消費形式。
【實施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實施工作計劃04-01
實施工作計劃三篇12-09
精選實施工作計劃3篇12-30
實施工作計劃(15篇)04-03
實施工作計劃15篇04-02
【精選】實施工作計劃3篇12-15
實施工作計劃4篇12-16
實施實施方案04-09
【精品】實施工作計劃3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