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聽《登山》有感
最近,我有幸聽了楊小秋老師上<<登山>>一課,不禁被她那精湛的講課藝術所折服。在這堂課中,楊老師充分關注學生生命發展,注意做好“三字文章”,即立足“趣”字,傾注“情”
字,落實“讀”字,整堂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
一、立足一個“趣”字
要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就要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真正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形式的設計上符合學生的心理,談學生所喜樂見。
比如:深入體會列寧上山時的心理、動作、神態是本文的重點,亦是難點。楊老師設計了學生們到教臺前“演一演”、“訪一訪”、“評一評”的形式,請左邊的同學扮巴果茨基,右邊的同學扮列寧。下面的同學當評委。學生明確了當時列寧的動作與神態。首先由觀看的同學評,最后楊老師又采訪了扮演列寧的學生,說說當時你心里想什么。學生暢所欲言,興趣盎然,在輕松愉快的“演演”、“評評”、“訪訪”中,深切地體會到了當時的列寧的心理、動作、神態、不知不覺地化解了難點。
二、傾注一個“情”字
課文語言文字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這正是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如何“披文入情”,透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于課文意境中,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呢?楊老師把情感目標貫穿課文的始終。教師的導語充滿了激情,教師的范讀更是聲情并茂,語言文字的理解在情感帶動下進行感悟。如:讓學生感受這是一條“危險小路”時,楊老師先讓學生邊讀書邊看圖,并結合圖注上相應的詞語,在看看、讀讀、想想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這條小路之險;然后再讀課文,從列寧和巴果茨基的行動中感受小路之險,用“一一”畫出描寫小路危險的詞句。由圖到文,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悟,感受到小路之險。為了讓學生完全入情入境,楊老師巧妙地設計了讓全體學生起立、背手、扭頭、閉眼聽“小路險情”的課文話外音。那緊促的音樂,夾雜著巨石滾落懸崖的聲音,學生自然地進入“危險”的情境中,從學生強烈的反應中可見,此時學生與其說在聽音樂,不如說是在親身走“危險的小路”。通過“臨其境、觀其行、聞其聲”這樣一個心理歷程,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文章的情感相統一。在談感受時,有的學生發自內心地說:“聽了以后,我真是毛骨悚然。”有的學生嚇得哆哆嗦嗦地說:“我覺得天昏地暗,腿腳發軟,一步也不能移動。”還有的學生心有余悸地說:“我有一種隨時要墜入深淵的感覺,真是太可怕了!”……“危殮”之情,溢于言表,學生的感情體驗可謂是水到渠成。
在經歷那“危險的旅程”之后楊老師隨即出示圖片,展示了“美麗的日出”景象,并配有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的情感由原來的“害怕”一下子變得欣喜無比,也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起來,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勇敢者才能飽此眼福”……學生感慨萬千。整堂課學生時而喜;時而憂;時而高亢激昂;時而情深意長,情感起伏跌宕。
三、落實一個“讀”字
教育專家于永正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這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楊老師正是這樣做的。借助朗讀,讓學生肆意宣泄自已的情感,真正體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楊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在讀中獲得讀的能力。讀,貫穿本課教學的始終,讀的方式多,讀的面積大,讀的要求逐漸提高,使學主在反復誦讀中,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所描繪的形象;讀出情——讀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在這堂課上,我們的確看到了由于楊老師精心引導學生而掀起了學生的情感波瀾,這對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有著深遠的意義。
【聽《登山》有感】相關文章:
登山活動方案07-01
聽法制報告會有感10-21
登山賽活動方案05-14
登山活動策劃方案05-07
公司登山活動方案07-17
戶外登山活動方案06-12
工會活動登山簡報09-28
工會登山活動方案08-14
重陽節登山方案08-13
工會登山活動方案15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