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往事依依評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往事依依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往事依依評課稿 1
《往事依依》是著名教育家、特級教師于漪寫的一篇記事散文,作者用生動優美又富有詩意的語言深情追溯了少年時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畫、讀《水滸傳》、聽國文課、登北固樓、讀中外小說,寫得有聲有色,情文并茂。真誠抒寫了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真切告訴青少年要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做一個志趣高尚的人。文章的結構十分清晰,分為“引出往事——回憶往事——感悟道理”三個部分。XX老師執教的是一堂疏通課,課堂上老師用課件將整篇課文出示在電子屏幕上,學生通過指名讀、齊讀、自由讀等各種方式引出每一個自然段,老師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再逐詞逐句幫助學生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并隨時用電子筆在課文中注解,整堂課給人以十分扎實之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扎實地理解。
這是一篇散文,課堂上老師能夠運用各種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如:結合學生生活理解“老師入情入理地講課”那一自然段;演示法理解“石印本”;詞素法理解“風和日麗、陰晴雨晦、風光流轉、風云變化”等詞匯。七年級聾生初次接觸到這么長的課文,而且文章的語言十分豐富,大量古詩詞的運用對聾生的理解來說無疑是一個難點。再者聾生在閱讀過程中還會產生理解假象:以為每個詞都理解了,每句話就理解了。這就需要教師從學情出發,細致耐心地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2、扎實地運用。
疏通課的另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創設情境運用課文語言。這一點X老師也做得可圈可點。例如為了幫助學生運用“沉浸在美的享受中”,X老師先問學生:在什么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到這句話啊?然后創設了看畫展、賞風景等情境,幫助學生運用。理解和運用相輔相成,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如果在課堂上多一點圖片資料,諸如課文中提到的《評注圖像水滸傳》中一幅幅插圖,《千家詩》所描繪的四季風景,不僅能夠增強課文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輔助學生理解課文、詩詞所描繪的一幅幅情景。
往事依依評課稿 2
第二單元的課文中,我最喜歡的是《往事依依》這篇課文,因為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每次一讀這篇課文,我就仿佛看到了于漪老師小時候認真學習的情景。
我給這篇課文設計的教學目標是: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感情;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所寫的幾件事,理出文章思路,明白學生時代應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的道理;能對自己所欣賞的優美語句進行賞析,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一是導入新課。二是找出文中的生字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三是整體感知,用簡潔的語句概括文章所回憶的幾件往事(觀山水畫、讀《評注圖像水滸傳》、讀《千家詩》、聽國文老師上課等四件事)。四是組織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會選擇這幾件事來寫,這些事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作者在這幾件事中表現出了少年時代的哪些樂趣?表現了作者哪些深厚的.感情?并在此基礎上思考,作者的經歷,對我們現在的學習有什么啟迪?五是找出文中優美的語句并賞析。
這篇課文所講的四件事都是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我覺得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得注重從情感方面上去感染他們。作者在寫到自己讀《千家詩》時,引用了里面的詩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等,這些詩句的出現讓文章很有文彩,可以想像,一個文靜的小女孩現在正在沉醉于詩歌當中,她一邊讀,一邊沉浸在美的享受當中,一個人認真到這種程度,她的生活就是美好的,這種心情就能讓她更熱愛學習,在講到兩位國文老師上課時,作者小時候認真聽課的情景仿佛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所以我就此向學生說,我們要是在上課時也是這種聽課狀態,那我們就能以一顆純凈的心去接受教育。文末提到一個人要多讀書,也要讀好書,這就是作者的忠告,也是肺腑之言,上課時注重這種情感態度的培養,會讓學生受益匪淺。總之,在教學過程中,由讀往事,品往事,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與作者產生共鳴。
往事依依評課稿 3
授課時,教學目標全部實現。但是有一個問題反饋不是太好:從課文中的往事你能探尋出于漪老師成長的源頭嗎?這個問題是課后練習上的,很多教案書上也這樣問,但是上午在3班上課提問以后卻沒人回答。我想原因是這個問題的問題語言不夠明確。初一學生還不太理解探尋源頭意味著什么。所以下午在四班上課時,我把問題改成了,你覺得于漪回憶的這幾件往事與他最后的成長成功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一改,4班學生就比較活躍。
《往事依依》最后老師的教誨有這樣幾句話:你們只讀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課下要有計劃的多讀些好書。我以此為契機,號召同學們每人捐一本書,從下下周開始利用周五的作文課開展閱讀課活動。上午在3班布置過了,但是4班忘了,下周上課要及時給四班同學布置,另外在下下周閱讀課之前要進行好書推介實踐活動。
往事依依評課稿 4
我自己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以下幾點:
一、情境導入
學習這一課時,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第一單元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把你帶進了文學之門。但我們一踏進大門去就會覺得眼花繚亂,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宮,近處是彎曲盤旋的山路,遠處是波瀾壯闊的天海。這浩如煙海的文學世界,讓人癡迷又讓人不敢涉足。
沒關系,這節課,于漪老師用她曾經跋涉過的腳印,指引我們擁抱文學;用她曾經渡過這霧海的小船載我們去遨游五彩斑斕的文學海洋。
之所以這樣設計導語,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到每一篇課文都是緊密聯系的,趙麗宏為青年學生打開的是一扇文學之門,而于漪老師則是用回憶往事的方法帶領學生進入一種文學天地,讓學生認識到文學的妙處與樂趣,引導他們產生對文學的興趣。
二、賞析閱讀課文、拓展知識
文章中的第二件往事是寫作者學生時代讀《千家詩》的情景。課文中作者按照《千家詩》中的編排順序信手拈來的關于春、夏、秋、冬的詩句,讀來讓人欽佩作者自小那種對詩的酷愛之情。,在教學中,我給學生補充了《春日》、《寒食》、《山亭夏日》、《題榴花》、《霜月》、《雪梅》等內容,并在課前打印發給學生(一個學習小組一份,便于交流)這樣,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了課文,還認識了很寫春夏秋冬的詩句,課后再讓學生搜集關于季節描寫的詩句,、積累到“百味雜文”本上。或者做讀書卡片,還能夠收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三、創設情境,談自己的閱讀體會
抓緊時間,珍惜光陰,多讀書,讀好書。
語文姹紫嫣紅,春色無限: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青春年少的學生而言,能啟心智,長見識,陶冶性情,誘發不盡的遐想。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走進語文,激情點擊,心領神會,共同欣賞這無邊春色。
小結:青少年應該:
一是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
二是要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做一個志趣高尚的人。”
這樣能讓學生更易理解本文寫作主旨。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那么同學們有過哪些閱讀的體會?哪些文學作品將你的'精神擺渡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示:結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電影。)”
這樣安排,結合自己的閱讀實踐,談文學作品對自己的影響,孩子們的獨立感悟能力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不足之處: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應該可以說已經深入人心,我們教師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實到課堂上,由于大家長期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再加上農村中學學生基礎差,學校一味要成績,所以仍然很難擺脫填鴨式的“一言堂”教學束縛,學生的需要有時被忽略,課堂改革有時是在作秀。我認識到,要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把課堂交還給學生。
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做得不夠,多數問題以教師引導、解析為主,沒有很好地做到教師應是“引導者”的角色。這一點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會注意改善的。
往事依依評課稿 5
這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回憶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選材精當,內容淺顯,學生易懂。對于這樣一篇內容較為淺易的文章,如果僅僅解讀文本,了解于漪老師回憶的幾件往事,學生的學習收獲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們的求知欲望強烈,如果這篇課文沒有一些新的東西,或者沒有一個新的'角度,他們往往就會覺得平平淡淡,收獲不多。
怎樣來教這樣一篇課文呢?我反復考慮,數易其稿,最終定位在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即用指導學生寫作的方式來閱讀這篇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寫作的方法,受到寫作的啟示。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把閱讀和寫作組合起來,并有機融合在一起的問題了。如果用寫作的方法來解剖這篇課文,課上起來肯定毫無生氣,也缺乏閱讀教學的韻味。有人形容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只有兩個翅膀同時煽動起來,讓閱讀和寫作比翼雙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經實踐檢驗,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寫作框架確定閱讀教學的思路,即從結構入手,以“鳳頭、豬肚、豹尾”的篇章結構確定教學板塊,以寫作指導作為貫穿前后的主線,給人以整體感,同時又有所變化,
最后引導到讀書積累上來,以一副對聯作為結束,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和人生的啟迪,體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整合。閱讀教學的精髓在于學生的朗讀,積累,感悟和品味語言的能力,這些內容如果分開進行,每一項都有很大的空間,但往往給人一種割裂的感覺,既然我的教學定位在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膽取舍,把課文內容的教學引導到文章的選材上來,把語言的品味教學過渡到寫作語言上來,使之有機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大聲朗讀,之后明確作者圍繞主題,寫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畫、讀千家詩、聽國文老師講課,這些材料能刪去一部分嗎?能顛倒次序嗎?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回答后,自然得出寫作啟示:選材要豐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學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閱讀課,所以要有閱讀的味道,定位在閱讀和寫作融合,以閱讀指導寫作,所以教學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學中我采用寫作啟示錄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樂于接受。在最后從結構、內容和語言上總結成三點,給學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后,教師提問:你認為本文的開頭符合鳳頭的標準嗎?這樣的問題,既兼顧篇章結構、又能夠品味語言,學生樂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礎上,自然得出寫作啟示:文章開頭要緊扣題目,短小而精美。
教學設想和實際教學效果總是存在差異,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語言品味還不夠到位,由于注重競賽形式,并兼顧寫作啟示,為了趕時間,沒能在語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師預設的多,而學生雖有發現,因預留時間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來。二是在總結寫作啟示時,對于學生有創意的發現,應及時關注并給予鼓勵。三是作業的布置,應對學習的內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印象。
往事依依評課稿 6
通過讀與對課文的了解,我知道了《往事依依》是些學習與讀書,作者的母親教他讀,并且又說作者的沒有念過學校就來叫他。
作者特別愛學習,小時候,他看著自已房間的山水畫,能想象自已也在其中。讀書時又能把自己的家鄉想象成書里面的地方。
作者在學生時代有喜歡上了書是一本讓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詩》。《千家詩》詩是一本描寫山水風景與四季的變化,在我們學的《往事依依》中有四句就是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綠樹蔭濃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日中霜里斗嬋娟;”“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非常深刻寫了四季的美麗。
作者在初中鍛又“更上一層樓”。
真是知識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積累。年華似流水,我不能讓著水白白的流掉,要珍惜時間,不斷努力。回頭望時,也沒有反悔的。
往事依依評課稿 7
如今我們畢業了,可是每次讀《往事依依》就會讓我不禁想起以前我們班的陳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情景。
記得那一次,一個夏天的下午,放學了,我們都著急回家,我從學校門口箭一般地飛出去,正看到陳老師為了讓一個小女孩過馬路,把車頭一扭,自己摔下了摩托車。我跑上前去扶陳老師,陳老師摔得很重,我一個人根本扶不起來,這時其他同學也來了,七手八腳地扶陳老師,后來學校里的教師把陳老師送進了醫院。第二天,陳老師來到學校,老師們看見了都勸她請假休息,可她卻搖搖頭拒絕了。上課鈴響了,我們看見陳老師強打精神一搖一擺地走了進來,很艱難地走上了講臺。等她站定了,就叫了一聲“上課”。
今天同學們都很聽話,坐得直直的,(.)還不斷地打量著陳老師,看她臉上、手上、腿上都是傷。陳老師看著同學們許多疑問的眼睛,似乎看出了什么,偈勉強地笑著說:“大家不要擔心,我沒事的。快要考試了,大家要努力啊,不要羅耽誤了你們。”但是,我模糊地看見陳老師的'眼角上似乎還閃著淚光。陳老師一邊講課,一邊按著傷口。我看見陳老師那緊皺的眉頭和額頭上的汗珠,我覺得陳老師讓敬佩。那節課上,同學們真是鴉雀無聲。
手里捧著《往事依依》,到現在那情景還時不時地在我的腦海中出現。
往事依依評課稿 8
年華似流水,往事依依。
華似流水。幾十年過去,不少事情已經模糊,有的搜索枯腸而不可得,但有幾件事仍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
小時候,我住的小屋里掛著一幅山水畫。這只是一幅極普通的畫,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說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厭。有時凝視久了,自己也仿佛進入畫中,"徜徉于山水之間",甚得其樂。入了神,自然樂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評注圖像水滸傳》,一打開,就被一幅幅插圖吸引住了。梁山雄偉險峻,水泊煙波浩淼,水面有無邊無際的蘆葦,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好像就是家鄉長江邊焦山一帶。那時讀《水滸傳》,會不知不覺把焦山一帶風景當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濤、黃安率領的官軍在茫茫蕩蕩的焦山下,在蘆葦水港中走投無路、狼狽逃竄的情景,猶如身歷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齡增長,也曾重讀《水滸傳》,雖然理解比小時候深入,但是形象卻不如那時鮮明。后來才懂得,這就是形象思維的作用,生動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記憶。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而其中編織我童年美麗的生活花環的,竟是一本讓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詩》。
祖國的`大地山川氣象萬千,家鄉的山山水水也美麗非凡。一年之中,風光流轉,陰晴雨晦,麗日藍天,風云變幻,真是美不勝收。《千家詩》中很大部分詩歌歌詠祖國風物,按春夏秋冬時序編排,打開書往下念產,四季風光就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綠樹陰濃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梅雪爭春未肯隆,騷人擱筆費評章"……吟誦這些詩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詩的意境之中。詩句中豐富的顏色給生活涂上了絢麗的色彩?"紅紫芳菲","橙黃橘綠","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令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腦海里常常浮現五彩紛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濃濃郁郁。
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課也在我心上雕鏤下深刻的印象,培養了我課外閱讀的興趣。國文教師教古文喜歡大聲朗誦。記得一次教辛棄疾的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懷》,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滿眼風光的北固樓,望著滾滾長江水,回顧千古興亡事,總是感慨萬端。不用說,這首詞我至今還能背得滾瓜爛熟。我就是從那時開始愛讀辛棄疾詞的。也是在初中讀書時,來了一位代課的國文老師,是年輕的新派人,他喜歡教白話文。有一次,教到田漢《南歸》中的詩;模糊的村莊已在面前/禮拜堂的塔尖高聳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園柳、屋頂上寂寞地飄著炊煙"。老師朗誦著,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這種感情傳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這幾句次鐫刻在我心上,幾十年過去,至今還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對新文學更有興趣,讀了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開闊了眼界,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憶,就仿佛看到國文老師那左右搖晃的身子和那注滿情思的眼睛。
老師常對我們說:"你們光念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課外要有計劃地認認真真讀點好書;多讀書,讀好書,能豐富知識,增添智慧,成為一個志趣高尚的人。"諄諄教導銘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荊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憶喚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斷奮進。
往事依依評課稿 9
《往事依依》是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憶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優美散文。作者從不同層面回憶童年的往事,抒發了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的思想感情。特別是對兩位國文老師上課情景的深情回憶,分明是用老師注滿情思的眼睛,來激發愛國情懷。
選文開頭先感謝兩位老師“培養了我課外閱讀的興趣”。這是“我”后來能熱愛文學,走上文學之路的重要因素。“雕鏤”是雕刻的意思。寫出了兩位老師的影響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樣,用不忘記。接著,作者回憶了兩位老師的不同之處:教古文的老師喜歡大聲朗誦,而且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這是對老師教課時入情狀態的描寫。也正是老師這種忘我的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慷慨悲壯,從而產生愛國情懷。年輕的白話文老師采用的是另一種感染學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滿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繹著田漢《南歸》所表達的愛國之情,使這種感情“傳染了整個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傳染”而不是“感染”言外之意老師的這種用眼睛所傳出的感情沒人能回避的了,不想接受也得接受。“鴉雀無聲”寫出了學生被感染后的聽課狀態。“深深”則寫出了學生被感人的程度。這都是造成作者“幾十年過去,至今還能信口背出。”的主要原因。文章沒有運用任何華麗的詞語,就是通過細致的觀察,精致的描寫來刻畫兩位老師的形象,表達往事依依的由來。
寫兩位老師所講的兩首詩,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兩首詩的主題都是愛國,這正好與作者要表達的文章主題是一致的,真可謂別具匠心。也有人把這兩首詩說成是作者當年上課時的真實回放,這就更能說明兩位老師對作者影響之深。
往事依依評課稿 10
如今我們畢業了,可是每次讀《往事依依》就會讓我不禁想起以前我們班的李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情景。
記得那一次,一個夏天的`下午,放學了,我們都著急回家,我從學校門口箭一般地飛出去,正看到李老師為了讓一個小女孩過馬路,把車頭一扭,自己摔下了摩托車。我跑上前去扶李老師,李老師摔得很重,我一個人根本扶不起來,這時其他同學也來了,七手八腳地扶李老師,后來學校里的老師把李老師送進了醫院。第二天,李老師來到學校,老師們看見了都勸她請假休息,可她卻搖搖頭拒絕了。上課鈴響了,我們看見李老師強打精神一搖一擺地走了進來,很艱難地走上了講臺。等她站定了,就叫了一聲“上課”。
今天同學們都很聽話,坐得直直的,還不斷地打量著李老師,看她臉上、手上、腿上都是傷。李老師看著同學們許多疑問的眼睛,似乎看出了什么,偈勉強地笑著說:“大家不要擔心,我沒事的。快要考試了,大家要努力啊,不要羅耽誤了你們。”但是,我模糊地看見李老師的眼角上似乎還閃著淚光。李老師一邊講課,一邊按著傷口。我看見李老師那緊皺的眉頭和額頭上的汗珠,我覺得李老師讓敬佩。那節課上,同學們真是鴉雀無聲。
手里捧著《往事依依》,到現在那情景還時不時地在我的腦海中出現。
【往事依依評課稿】相關文章:
復習課評課稿04-08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老王》評課稿09-26
吆喝評課稿09-26
《長征》評課稿09-13
《對稱》評課稿10-04
秋思評課稿10-09
數學評課稿10-10
軍神評課稿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