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評課稿范文(通用13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評課稿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語文評課稿 1
看了羅老師第十二冊第四單元《匆匆》一課的課堂教學實施狀況,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課程理念已經深入了我校的語文課堂。
下面就這一課的教學談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把握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膾灸人口的散文,閱讀這樣一篇文章,就應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與情感體驗。
羅教師先設計了“談話激情,導入讀書”的環節,這就給這節閱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學生閱讀情感上的基礎。而后,在學生讀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幾個學科特點很突出的教與學的“點”。
1、是深入地讀,富個性地悟,開放地談。深入地讀,是把心放在文章資料里去讀,體會這篇散文的優美和深刻;是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讀,讀得有情,搞笑。有思考。富個性地悟,是結合每個學生個人經歷,調動這些讀書個體的內情緒感體驗去進行讀書感悟;開放性地談,是學生讀書,感悟之后的閱讀互動和交流。能夠說,學生在讀書,感悟之后,各抒己見,是很好的互學過程,很多學生的個人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升華。
2、是注重讀書中的積累與運用,培養學生語文實踐潛力。《匆匆》這篇散文采取了多種修辭手段,用得精當。學生應認識這些方法在表達上的好處,主動積累好詞、好句、好段,并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中有這方面的思考。如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當堂背誦部分句、段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設計。
尤為突出的是學習、積累與運用的緊密結合。學生調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法,學習作者的表達風格,結合自身對時光流逝,時光寶貴的真實體驗,進行大段的讀后語言訓練,效果很好。
3、是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觀的變化
學習語文,是學生理解語文課程人文性教育,同時提高他們語文實踐潛力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務必樹立讓語文教學由“小課堂”走向“大課堂”的新認識。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那么,課堂是學習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課上,羅教師用心適當地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一方面,教師抓住教學重點訓練項目施教,引導學生讀文,從文中資料想開去,適當延伸;另一方面,教師大膽擴展讀書新領域。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廣泛查閱,了解朱自清這位現代著名作家的一些狀況,課后,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讀讀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學設計中“延讀”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課堂教學向課外閱讀延伸,課內外閱讀共同促進學生閱讀潛力發展,體現了小語文教學觀向大語文教學觀發展的變化。
二、課堂教學清新、自然,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有情搞笑。
“品讀、賞析,讀中悟情”是這節課重要教學過程。
品讀,教師設計了幾個引導點:一要品讀疊詞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讀各種修辭法的表達;三要品讀重點句、段。賞析,教師把它融于品讀之中,強調于品讀之后。讀中悟情,是這一教學設計精當之處。一悟作者對虛度時光的無奈與婉惜;二悟舊時代年輕人已有覺醒又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復雜情緒;三悟時間的'寶貴,珍惜時間的重要。這樣,學生就讀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個情,懂得了一個理。
以上教學品讀,賞析的過程,設計清晰、適當。實施教學時從資料到教法到學情,都顯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學生讀書很動情,饒有興致地讀,主動地探究問題,很好。
三、教學設計問題分析
這篇《匆匆》教學設計能夠說是比較規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師個性的教學思考。但整體看,教學過程設計部分對學生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設計還不夠充分。設計注意教師的引導,重視了學生讀后談理解和感受過程,而學生自讀會產生什么問題,自悟會有什么困
難,怎樣適時機地指導、幫忙他們思考不多,前面說“學習過程設計不夠”就是這個意思。也許,教者對學生讀書過程和讀后發言,表達之間的輕重關系還需進一步認識。依點評者看,自讀、自悟是根本,是基礎,讀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與互動。那么,設計時要思考學生讀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并設計適當的指導方法,幫忙學生解決困難。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重視學生的學,就會更實用。
總之,羅老師的《匆匆》一課的教學充分地體現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學習的難得的好課。
小學語文評課稿 2
一樣的愛,別樣的表現;一樣的課,別樣的感受。林教師的這一節課給我的感覺是“精致”。
一、目標的制定明確合理,落實到位。
教學流程清晰,直奔重點,簡便化解難點,整個課堂十分流暢。
二、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
如:課前主動預習;學會審題、扣題質疑;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句子的含義;學會邊讀書邊圈畫批注等。
三、以讀為本。
讀中感知資料,讀中理清順序,讀中體會父母不一樣的愛,并且讀得方式多,讀得有層次,有感情,教師的恰當指點與評價使朗讀更有效。
四、以生為本。
林教師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充分鼓勵學生說出不一樣的理解、感受,既“求大同,也存大異”,并作出及時的.肯定,還課堂以真實,還孩子以真情,讓孩子暢所欲言,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
五、個人看法
1、“語用”方面較少。如目標3中的“經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述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理解父母的不一樣的愛,感受不一樣的表達方式。教師注重的是情感感悟,沒有滲透表達方法的指導。還有“扔”字換成“放”字,目的也只是體會父親嚴厲的愛,沒有從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這一方面來體會。還比如,學習詞語“得意揚揚”,能夠和“得意洋洋”進行區別,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所以,如果搭建更多的語言實踐平臺,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那課堂效果必須會更好。
2、整節課按照預設十分順利完成,如果能引發學生產生一些生成點,那課堂會更加“精彩”。
小學語文評課稿 3
這篇課文以季節的變化,按照石榴的生長過程(即:抽枝、長葉、開花、結果)來描寫石榴,文章用詞、用句非常生動,特別是多處采用擬人句,使得無論是石榴花,還是果實,都顯得可愛無比。這樣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良好范例。而引導朗讀品味則是最佳的教學方法。季老師的課對于這一點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課,都可窺見她精心的真情導讀,石榴的美麗在品讀中慢慢地煥發出來。
她的成功在于:
一、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課注重學生的誦讀,以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為本,給于學生較多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在讀書中生疑,在讀書中求解,在讀書中品味,在讀書中生情。
在課文的研讀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解放了學生的思想,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但同時需要教師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品讀中,教師抓住了文本中精美的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顏色嬌美,而且開得茂盛,充滿生氣,富有情趣。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有關詞語進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這些詞句形象地寫出了石榴花的美麗動人,生氣盎然。接著指導學生進行賞讀,進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動人。
二、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積累意識。
《新課標》許多地方都講到了積累,總目標第七條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怎樣才能做到豐富的積累呢?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地體會到它的好處。”可見,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石榴》這篇課文詞語非常豐富,如作者用“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瑪瑙般”等詞語描寫出了石榴子兒的樣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寫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師采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語,讓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以至在說話訓練中,學生能自然地運用這些詞語進行描述,可見教學效果明顯。
三、學法遷移,強化實踐運用
《新課標》提出,要遵循祖國語文教育的規律,突出學生語言實踐活動。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增加學生語言記錄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為我所用,真正把記錄的語言材料內化為運用能力,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本堂課教師引導學生以讀學寫,讀寫結合,讀中悟法,在閱讀過程中穿插語言訓練。如仿寫作者的擬人寫法,發揮想象,也用擬人手法寫一寫水中魚兒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紹了石榴果實里面的樣子、顏色、味道,用詞優美。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好詞佳句的同時,創設生活情景,指導學生仿照這樣的寫法,學寫一種水果。因此,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評課稿 4
高坎中學張榮老師的《想象與創造》一節美術課,從最初的教學設計,到課件的制作,到最后的課程錄制,我一直參與其中。幾次馬鑒非老師來聽課、導課,我也一直在學習,彌補自己在處理相應的課堂上所出現的不足。
整節課,由于在整個過程中,在她自己的梳理下,馬老師的指導和我小小的協助下,從教學設計(從哪個環節開始,哪個環節插入微課等等)到課件的制作,到一個個班級實踐,再到修改設計,再到把我當成她的學生試講,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修改,最后熟練掌握課堂每個環節、步驟,再次進入班級完成最后的錄制。整節課組織合理、信息完整,語言規范,鏈接準確,充分體現地方教材與課本的完美結合,充分體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技術的深度結合。
這節課運用微課,對學生的操作流程進行指導,直觀易懂易操作。
課堂上,學生的`學科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發展,結合學科特點滲透育人目標。層次分明,逐步深入,環環相扣,充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會集體創作的樂趣,享受集體創作的成果。
在搜集素材時,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利用本地資源——稻草來展現家鄉美;在教學知識講解方面,教學知識銜接連貫,重點突出。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濃厚,效果出奇好。
不足的地方就是但是由于使用稻草,完成作品時,需要挑選處理,很容易桌面、地面雜物太多,要注意清潔衛生。而且,最大的缺點就是材料比較受地區限制。
小學語文評課稿 5
星期三早上,我聽了陳嫦聰老師上的《雷雨》。我覺得陳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讀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善于發現雷雨前,中,后景象變化的特征。
一、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課標》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雷雨》前,中,后天氣不同的變化,指導學生表情朗讀課文,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在理解的基礎上善于發現雷雨前,中,后景象變化的特征。
二、自主識字,生生互動
新字的學習,陳老師先讓學生在自由讀課文時圈畫出來,然后老師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接著出示帶生字的句子選讀,齊讀,出示詞語課件先帶拼音認讀,再去掉拼音來讀,分組認讀,最后讓生字回到句子中認讀,還抓住"壓""垂"等幾個生字讓學生看老師做動作來記。在學生掌握識字的同時,陳老師又很到位地指導學生書空寫字。然而讓同桌評選出寫得最棒的字那到上面展示。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激勵下,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積極思考,動腦探究,尋找一個適合自己記憶支柱。通過這樣的合作交流,促進了思維的擴展,學漢字不再是枯燥無味的事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品嘗了創造,體會了成功的喜悅,達到了自主學習,自主發現,激活思維,陶冶情操的理想境界。
三、展讀理解,環環緊扣
陳老師精心設計了展示讀這一教學環節,很有創造性,她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這樣不但能展示學生的'個性,而且能為突破重點而鋪路,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能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蘊含的真諦,用內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在重視朗讀的同時,陳老師善于求異提問,問題的設計富有層次性和針對性,挖掘學生正確答案以后的思維活動,全面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善用表揚激勵,對學生表現的評價能及時,正確,富有區分度與鼓動性。
小學語文評課稿 6
文本特殊喪葬這是一個關于環境保護的敘事。作者描述了塞克達斯瀑布從繁盛到枯竭的過程和人們的表現,說明了環境破壞給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和保護環境,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本課程中,周老師讓學生在語言感知訓練中充分發揮個性。
一、閱讀是主線,是啟蒙的基礎
文本是主體感知的語言材料,文本語言的感知應首先通過閱讀來完成。閱讀不僅是理解和感知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頻繁的訓練。深刻的理解是基于深入的閱讀和進取的思考。你讀得越多,思考得越多,你的自然感知就會越豐富。在教學中,周老師通過讓學生大聲、無聲、自由地朗讀,全面地展示了課文語言。在學生們通過朗讀體驗了壯觀的瀑布之后,周老師要求學生們用課文的語言來贊美瀑布。在展示了精疲力竭的瀑布式課件并閱讀了課文的相關段落后,學生們自然會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如失望和悲傷。周先生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們通過閱讀這些練習點的實施有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言語練習與情感相互交融,閱讀中的情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閱讀。
二、精神對話啟蒙之源
在中國人充滿個性的生活中,學生以個性化體驗和審美愉悅從多個角度解讀文本內容《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向導。只有對話才能進入靈魂。只有對話才能相互接受。只有對話才能相互創造。在這節課上,周老師讓學生接近文本,與文本碰撞,接近作者,與作者溝通,讓學生有一個“零距離”“與文本和作者進行精神對話,用心傾聽,達到精神聯系和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上自由流動,讓學生有與文本對話的內在需要。變“想我說”為“我說”想說“將成為師生情感交融、智力碰撞的過程,周老師用多媒體展示瀑布的兩種不同情況,為學生掀起了強烈的情感浪潮,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從孩子們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發自內心的哭泣保護環境,熱愛地球。
三、走向實踐;《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歸根結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把文章感知和生活感知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新思想、新問題、新價值。在本課中,周老師巧妙地運用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準備稿件。當巴西總統向巴西人民發表演講時,他巧妙地搭建了一個學生展示的生活平臺,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點燃了學生的情感之火,讓真理在學生慷慨激昂的演講中流動。在這個平臺上,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對話的本質已經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間和空間。他們充滿活力,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對瀑布的熱愛和同情,以及對環境的擔憂。這樣的平臺充滿智慧。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釋者和教學計劃的執行者。他是一個善于創造情境,富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上,周先生允許學生;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智慧。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靈魂與靈魂的接受。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上帝,“實踐”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的個性和學習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堂真正成為師生智慧飛揚的世界,成為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小學語文評課稿 7
語文學科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小學語文教學更有著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特點。周海偉老師在教學《亡羊補牢》一課時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到達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真正的目的。周海偉老師找準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與知識傳授的最佳結合點,使課堂教學閃現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
1、在識字組詞中,潛移默化。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并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文章的字詞中蘊藏著作者的觀點,傾注著作者的感情,教學中要抓住這些字詞反復品味,才能較好地領會思想資料,從而到達提高思想素質的目的。周海偉老師在字詞教學中注意透過對學生識字組詞進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讀課文時周海偉老師讓學生在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思考課文中哪一個詞與題目最密切?周海偉老師抓住了學生提出的勸告一詞學習生字“勸”和勸告的意思,進而深入問一句:“圍繞勸告你最想提哪些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理解了教育。周海偉老師把握字詞的好處,掌握好時機,靈活多樣地寓教育與字詞訓練中,長此下去勢必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在課文教學中,加以深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資料是豐富的。每篇課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側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冊語文教材之中,沒有完整的序列。我們只要深入鉆研教材,確定恰當的教育目標,找出德育點,就
能發揮課文教學的基礎作用。例如《亡羊補牢》一文中,引導學生明白為什么勸告?怎樣勸告?結果怎樣?從而讓學生明白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就應聽從別人的勸告。又如在教學第四、五自然段時教師提出:從哪一個詞能夠看出養羊人后悔?他會怎樣想?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同桌表演從中受到教育。總而言之,周海偉老師針對不同的課文資料借助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將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學生心田。
總之,語文和思品學科的整合,將更好地發揮它們的綜合效應,展現語文人文價值。它使教育真正實現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提高整體素質的任務。因此,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系,使各科知識互為促進,有機融合與一體,讓學生有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
小學語文評課稿 8
一、感受這節課
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新的理念,對教材重新組合。抓住了凡卡悲慘生活的描敘這個主要內容,對莫斯科的描寫放在活動課中去進行,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凡卡的悲慘生活,在活動課中用辯論的方式去體會對凡卡悲慘生活的襯托,這樣的處理是可以的'。讀到位,通過感情地讀,讓學生的心和凡卡的心走到一起。通過感情地讀,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通過感情地讀,了解作者的思路和寫文章的目的,走進了課文,使書面文字語言變成了自己的感受。通過老師指導回憶這部分內容,了解爺爺的悲慘,了解爺爺為什么送凡卡當學徒,讓學生不是帶著句號走出課堂,而是帶著問號走出課堂,很出彩。
二、感受學生
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自然,用自己的口說自己的心,說得很流暢。學生對爺爺接不接他回去發表各自的看法,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學生的讀確實打動了我心,比老師的讀還好,他們通過自己的童年看凡卡的童年,讀得很感染人,真的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形成了語文能力。了解凡卡挨打的過程不僅是概括,而且抓住具體語言的描繪來說體會,體會不是架空的,是根據具體的字、詞、句、段、篇甚至標點。語文課還是要教有關的語文知識,這種體會是有血有肉的。聯系自己的心靈感受,與語言文字連在一起,老師抓住了這一點,根據課文語言學到了表達方式。
三、感受老師
老師也動了情,在導讀上下功夫,設計上動了腦筋,教態親切,語言貼近學生,親和力強,學生在老師的一舉一動中學課文,感受凡卡的遭遇,設計頗費了腦筋。老師還應該注意學生每句語言的表白,有個女孩子說:熬過……會苦盡甜來。老師這時要反映快,這一點要抓住了,不是甜來,而是養活自己,混口飯吃,這兒不是甜,思想上的教育是滲透在每一點的。通過學生的點點滴滴及時捕捉信息,進行熏陶。
總體感覺這節課主體意識還不是那么強烈,探究的空氣還不是那么濃,雖然在爺爺帶不帶他回家這個問題上看起來突出了學生個性,但是,從頭到尾學生沒有一個問題嗎?老師在“牽”字上多,“放”字上做的不夠。只有走進學生心里,現實社會對學生的影響,學生生活體驗和課本人物融為一體時,才能真正知道學生想什么,我該怎樣做他的伙伴。老師最大的潛力是創造,當老師走進學生心里時,創造力才會真正釋放出來,真正走進學生心里,才更好發揮創造性,讓語文教學充滿靈性和智慧。
小學語文評課稿 9
《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是一首優美的兒歌,文字既排列整齊又錯落有致,氣韻生動充滿兒童情趣,是第一冊教材中不多見的一篇美文。我覺得張鵬飛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新穎,思路清晰,充分體現了在新課程理念下自主,開放的語文教學的設計思路,重點突出,整節課學生都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析這堂課的教學。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首先,他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課件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讓人身臨其境。拉進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課文的欲望。老師說:打開窗戶,你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整個大地蓋上了厚厚的白雪,這時你會說什么?“下雪啦,下雪啦!”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來,那種興奮感,沖動感,就不言而喻。這樣學生自然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之中,產生了自主學習課文的欲望。朗讀也就水到渠成。然后余老師出示了生字“啦”,引導學生用“啦”來說話,并且讓孩子讀準字音,明確這個字要讀輕音。既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學好了生字,真是一舉兩得。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課堂的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愉快的學習情境,營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課件的精彩運用,可以說是這節課一大亮點之一。
二、挖掘、拓展讓識字教學更扎實更有效。
新教材提倡"多認少寫,"有"自主識字"的愿望。識字是低段語文課的一個重點,識字教學中,張老師讓學生在讀文中識字,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領讀、去掉拼音讀、開火車讀、齊讀等多種的形式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字音。教學中,張老師充分調動孩子的已有識字經驗,放手讓孩子剖析識字過程,讓一部分識字能力頗強的孩子,帶動了識字能力較弱的學生。在新授蟲字旁時,張老師適時地拓展讓孩子對偏旁的含義有個大概的了解,并且讓學生說出帶有蟲字旁的還有那些生字,這樣充分地調動了學生課外識字興趣,增加了識字量。另外學習生字也各有特色,讓同桌互說,說說你發現了什么,怎么記的?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些基本是形聲字,學生基本能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特別是“睡”,眼皮垂下來了,這樣一說很形象,學得更扎實,讓學生記住字形的同時也記住了字義。
利用幫“小雪花”識字的這個環節激發了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到喜歡的方式,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對探索識字方法奠定了基礎。其中還安排了復習易學課文《日月明》和識字歌,復習了舊知識,拓展了新能力,讓學生實施知識遷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不僅使學生逐漸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也增添了學生熱愛生活,學習語文的樂趣。
小學語文評課稿 10
《臺灣的蝴蝶谷》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優美散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臺灣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麗而壯觀的奇異景色。錢教師在執教第二課時時,運用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創設了優美的情境,把學生領入充滿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學生在簡便、活潑的氣氛中,直接“聞其聲、觀其景、臨其境”。把學生的認識欲、積極性完全激活了,到達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優美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
首先錢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臺灣的山谷圖,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山谷里翩翩起舞,這么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的吸引住了,學生仿佛隨著那美麗的蝴蝶來到了臺灣迷人的蝴蝶谷,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文中。
在講到黃蝶谷和彩蝶谷時,又經過動畫演示,展現出金光燦燦的`黃蝶谷和五彩繽紛的彩蝶谷的景象,為了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彩蝶谷的美,錢教師把實物花瓣撒向空中,當五顏六鈀帶著香氣的花瓣緩緩飄落的時候,再多的語言都是不需要的了,借助這些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完全在課文中徜徉、留連,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美景,體會了課文。
二、抓住了關鍵字詞,探究美
錢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經過反復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圈出描述動作的詞,然后討論為什么用“飛過”“穿過”“越過”這三個詞,能變換位置使用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白了這三個詞不僅僅具體準確地描繪了蝴蝶的動作,并且又避免了單詞的重復。此時錢教師提出,我們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在用詞上下功夫,不能總是用那幾個詞,由于是實例點撥,生動形象,學生易于理解和理解。
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造美
錢教師十分善于挖掘課文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進行語言實踐,將文本語言轉化為學生會運用的“活”的語言,如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演示完蝴蝶谷的圖象后,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用上比喻句來說一說,學生在優美的情景的啟發下,激起了想說的欲望,教師抓住這一契機,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訓練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小學語文評課稿 11
《鳥島》是一篇介紹旅游勝地的文章,學生中幾乎沒有人去過鳥島,于是教師在情境創設方面注重了連貫和整體感知,充分運用多媒體圖片、錄象等手段,并結合課文朗讀,幫助學生建立起對鳥島的印象。聽了吳老師講的《鳥島》一課,我真的被鳥島上秀麗的風光,翔集的鳥類吸引住了,仿佛自己就身處課堂,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品位,一起賞析,一起感悟……雖然本課也不盡完美,但它多少會給我們一些啟示,一些成功之處值得我們學習,我想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主動探究
首先吳老師能在上課開始,播放鳥鳴的音樂,老師帶著學生“飛”起來,并徐徐展開畫卷,以音樂作為導入新課的憑借,可以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馳騁豐富的想象,引領學生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全身心投入本課的學習。
二、學法滲透扎實有效
吳老師能深刻領會新課程理念,重視“過程和方法”目標的達成,并滲透于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整堂課吳老師十分注重讀書方法的具體指導,在本課教學中,吳老師指導學生時做到了“使其言皆若出于我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啟發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促進學生感悟課文。此外,吳老師還注重評價,讓學生也參與到評價中來,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學習,激發讀好課文的興趣。
學生在充分朗讀第三節的基礎上,吳老師讓學生畫一畫鳥窩和鳥蛋,實際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還原成具體的形象。吳老師讓學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大型“鳥窩多、鳥蛋多”圖的過程,又促使學生再次進入文本,研究文本,因此是一個領悟語言文字、體驗意境美的過程,同時讓語文與美術、與生活有機結合,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達到知識能力與情感的綜合。
三、運用媒體解決難點
理解“陸續、密密麻麻”,也是學生學習上的一個難點,而吳老師巧妙地運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欣賞鳥島的同時,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又對學習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理解,一下子就明白“喲,這就是陸續(密密麻麻)呀!”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同時學得輕松、主動、愉快,體現了主動學習的快樂。
吳老師還通過課件播放課文朗誦,讓學生看到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類活動的情形,插圖中的靜態的、呆板的景物都變成了動態的、活潑的生活畫面,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整體感知詞語,在色彩、形象、聲音中整體感知語言,在思索、探究中理解語言。
四、讀中想象展現自我
在這堂課中,吳老師把課上得開放而有活力,她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展示自我的互動空間,如:讓學生在鳥鳴聲中朗讀第二節,之后讓學生想象好象看到了什么?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現了自我獨特的想象力,爭相出來回答,氣氛相當熱烈。吳老師在開放的課堂上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學習,同時,學生的觀察、想象、說話、創造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吳老師在教學的最后讓學生說說你學了這篇課文,有什么收獲?這一環節相當好。學生在介紹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概括能力,而且會自然而然地將課文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并加以運用。好多學生說到要愛鳥、護鳥,保護生態環境,給鳥類營造一個安全、快樂的家園,讓我們看到吳老師在“教書”的同時,“育人”的目的也已達到了。
總之,本課的教學很好地處理了理解內容與語言實踐的關系,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教師積極引導的關系,可以看出這位教師新的教學理念.
小學語文評課稿 12
《小草的生命》是一篇擬人體的童話散文,課文語言優美,形象生動,繪聲繪色地敘述了小草頑強的生長過程,歌頌了小草不畏艱難困苦,蓬勃向上,堅忍不拔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胡建華老師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以語文素養的提高為出發點,以引領者、合作者的身份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語言之中,真正讓學生感受語言,熟悉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師生在課文的重點,難點之處進行探索,交流互動,利用課文這個“例”,讓學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實現“例”的增值。縱觀整節課,亮點紛呈,精彩不斷,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一、以學生為主體,努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理念新。
胡老師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的終身發展,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系的橋梁,引導學生去體驗、感受小草的形象與內涵,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教學目標定位準。
胡老師堅守語文教學的本真,圍繞一個中心,即以語言教學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培養語文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來設計教學,三維目標有機整合,體現年段和教材訓練重點(舉例略)。課時目標具體實在,準確、科學、實用。
三、體現閱讀教學特色和學生認知規律,訓練過程實。
教學過程中,胡老師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和熱情,以巧妙的.切入,動情的渲染,靈活的方法,機智的點撥,恰當的評價等多種方法組織教學(舉例略),體現了訓練的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過程。整節課情、景、理順序清晰,調動學生進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給學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潤。
四、以語言訓練為本,品詞、析句、明理、悟情,語文味濃。
圍繞教學目標,胡老師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摳詞摳句,潛心會文,認真思考,把語言文字活化為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例如讓學生運用多種方式的讀(自讀、聽讀、評讀、合作讀、角色讀、表演讀、配樂讀等)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換詞比較,動作演示等方法體會“冒”一詞在句子中表情達意的作用;引導學生以“巖石媽媽”、“小詩人”的身份夸一夸小草,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使學生獲得了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起對小草精神的贊頌,升華了情感美。
五、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學方法活。
教學過程中,胡老師善于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樂學、愛學、會學。”例如,創設“巖石媽媽”與“種子寶寶”的對話情境,以“貧窮”一詞為切入點。從小草的生活環境入手,聯系學生的經驗,初步了解小草惡劣的生存環境,感受巖石媽媽的擔心與關愛,小草的堅強和自信。又如,師生合作,通過做一做、說一說、讀一讀、議一議、練一練、演一演等多種方式,讓學生進入到小草的角色之中,在課文特定的情景中去體驗小草的艱辛與喜悅,進一步體會小草堅強,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使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
六、專業知識全面、厚實,學科視野寬,教學功底深。
在不斷地學習探索與教學實踐中,胡老師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聽她的課是一種愉悅和享受。她的教學語言規范、簡潔、流暢,具有親活力和感染力。課堂上能做到關注學情,適時調控,引領和評價能力強,教學智慧豐富,值得我們青年教師好好學習。
七、提幾點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課堂顯得過滿,指導學生“靜心會文”略顯不足。
2、動態學情的處理方法上有失偏頗,例如前排一個男生表現很積極,發言未經認真準備,老師的評價使他有受挫之感。
3、教學時間應緊縮一些,這節課超時多了點。
小學語文評課稿 13
汪老師執教的《自然之道》一課,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拯救了一只被嘲鶇咬啄的海龜“偵察兵”,結果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而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課文內容較淺顯易懂,關鍵在于讓學生懂得道理即可,因此馬老師根據本文的特點,采用了“質疑——釋疑”的方法讓學生自學課文,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挺濃的。由于課一開始是學生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問題,因此,接下來老師讓讀書并討論所質疑的問題時,學生討論的挺激烈,在匯報交流時更是爭先恐后的發言,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們聽課的教師不禁露出滿意的笑容,感嘆到:“如果學生節節都這樣該多好呀!我們再也不用為大部分學生不發言而著急,再也不用為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而犯愁,再也不用為講過的內容,考試時仍舊不會而惱火……”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沖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針對石老師的這節課,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析:
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沖突場景。揭示了自然之道。汪老師作為多年教齡的老教師,很好的按教材主旨、編者意圖來設計教學。她的課堂教學目標準確,教學重難點突出,且采用了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活動,能緊跟時代,與時俱進。下面就課堂表現談談初淺看法:
一、從教學思想上看
本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執教者能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真正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在教學中,能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創設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將教學過程變成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
二、從教材處理上看。
執教者能夠深刻理解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讓學生對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還通過說話寫話,感悟生活中應遵循自然規律的道理。用小練筆揭示故事結尾,升華主題。
三、從教學過程上看
1、用兩個故事導入課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兩個故事背后的道理給學生學習本文道理埋下了一個伏筆。
2、整堂課,老師都是把問題拋給學生自問自答自學。從開始的故事導入,學生講出故事道理,到新課小組自議,“自然之道”的道理,然后學生質疑探討,為什么要救幼龜?又為什么說救一只海龜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學生圍繞著這些問題,小組合作學習,解決這些問題。
四、不足之處:
1、故事導入中,如果第二個故事轉變一種教學方式,也許會感覺更有特色。第一個故事是由老師親自講的,那么第二個故事如果能由學生自學,或者請學生來講,也許更好。
2、老師把問題拋給學生,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卻沒能調動起來。
五、給我的啟示:
1、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行為我們是否足夠關注?
我們都很注重引導學生去文章當中去尋找所需要的重要信息,然后來承接和回應老師提出的問題。這種意識很好,汪老師也做到了。如果我們再仔細點,會發現只有部分學能做到真正得法地去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其實也就是課堂上發言比較積極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還只是很空泛的,很模糊的,甚至很不準確的,乃至根本無法表達,因此他們的思維始終是跟著別人的。有的甚至連筆記、橫線、記號也沒有做,中高年級的學生可能也需要培養這種閱讀的習慣,既然老師已經有強烈的意識,那么也要讓學生有強烈的意識,不僅要找到段落和句子,還要把重點詞語圈畫出來,在旁邊寫上小小的批注等等。學生不具備這種能力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最簡單的就是考試閱讀題,連最基本的找文中的詞語,居然許多學生找不出來,有的問題回答是不著邊際,都與此有關吧。
2、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老師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時講課中大部分學生的興趣調動不起來?為什么老師苦口婆心地給學生講新知識,他們不領情?為什么老師一再強調認真聽講,他們仍舊我行我素……在平時的課堂上我也曾發現過一說讓學生“質疑”,學生便爭著問,爭著解答,這可能是學生終于得到了發揮主體性的機會了吧?他們不愿意聽老師嘮叨那么多,也許老師講的他們會,而他們不會的地方老師沒有講到。所以他們才沒興趣,所以他們才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他們才不領情。于是,我又想到了教學中的“三講三不講”原則:三講即: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點。三不講即:學生已經會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仍然不會的不講。原則倒是曉得,但要如何把握學生的會與不會,才能掌握到老師的講與不講,這是我做不到或者說做的差的地方。
【小學語文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評課稿06-20
小學語文評課稿[經典]12-10
小學語文課評課稿10-04
小學語文課的評課稿05-19
小學語文聽課評課稿09-18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06-07
小學語文《匆匆》評課稿06-02
(熱)小學語文評課稿12-14
小學語文《雷雨》評課稿02-13
優質小學語文評課稿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