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評課稿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評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評課稿1
一、如沐春風,教學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再次聽XX老師授課,真有如沐春風之感,這種感覺不是學生時代能有的。在20年前,作為X老師的學生,聽她的課,最享受的是老師悅耳的聲音,和藹的教態,教學內容的生動有趣,對老師充滿崇敬。今天,當我對語文教學有了一些認識,對文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讀后,再次聆聽X老師的教誨,被深深感動了。老師的聲音依然那么甜美,教態依然那么和藹,更重要的是教學形式與內容如此巧妙的融合,正是種融合,讓人沉醉其中。教學內容是“從孔子師生關系的角度解讀論語,走近孔子”。孔子的弟子往往比孔子小數十歲:子貢比孔子小31歲;顏淵比孔子小30歲;公西華比孔子小41歲。但年齡無法造成鴻溝,孔子和學生間的平等、相知、互敬,是極其明顯且難能可貴的。而X老師的課堂我也能感受到同樣的教學氛圍。老師語調溫和,面帶笑容,眼神中飽含著對學生的信任與期待。老師沒有用擴音器,聲音不大,但表述得十分清楚,語言干凈利落,且富于文化色彩,作為同行和聽課學生,我深深地敬佩老師的語文功底。而那些X老師課堂上的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自由舉手發言。整個課堂的氛圍如此輕松,師生關系融洽。在這樣的氛圍中,你能感受到學生的思想被激活了,學習的熱情被點燃了。
為此,我深感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有機融合是多么重要。回想前兩天教學《種樹郭橐駝傳》,有無限遺憾和苦惱。文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講述一個深刻的道理——種樹和養民均需順應天性,便可發展其天性。由于缺少精心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激情沒能得到激發,只是被動地理解文言語句的意思,談不上對文本進行賞析。此種情況下教學的內容與課堂的學習氛圍是相違背的。一方面,強調順應物之天性,令一方面在違背人的天性,內容與形式自相矛盾。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為此,我無比汗顏,有愧于自己的老師和學生。
二、巧妙設計,搭建對話平臺
課堂和諧的學習氛圍源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師生地位的平等,但這些教育理念都內化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中。好的教學設計是在營造一種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為師生對話搭建一個平臺。在通常的語文教學中,師生對話的基礎是教師設置的問題。我相信所有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發言,但情況并非都能如愿以嘗。其實,很多時候學生不肯發言,原因不外乎兩方面:其一,問題不明確;其二,問題無法激發學生探究和表達的愿望。反過來說,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發言,那么教師的提問一定具備兩個條件:提問明確;提問有探究和表達的價值,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愿望。
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便是教師教學設計的核心。
在XX老師的教學中,有效的提問促成了學生的思考探究和主動表述。整堂課,主問題只有三個:顏回死,夫子悲痛,如何理解子哭之慟?子貢為什么把仲尼比作日月?夫子見南子,子路為什么不悅?仲尼為什么發誓?歸結起來,她的教學提問是對教材整體設計的結晶。
1、整合概括性
文章標題是《當仁,不讓于師》意思為:面對仁,“弟子”不必謙讓、推讓于老師。強調面對仁時,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可見孔子把“仁”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三個問題的提出正是基于孔子與三個弟子的對話,也正好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剖析孔子所強調的“任”。應當說,三個問題巧妙地化解了編者所列的標題,而從師生關系的角度整合內容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讓教學內容主動貼近學生避免了把學生硬往所學內容上拉。
概括性極強的提問有利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提問只是給學生一個方向性的指導,指導學生去按圖索驥去發現隱藏在文字之下的信息,并進行理解思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提問給學生的理解留有空間,讓學生在文中尋找信息的基礎上有話可說。
2、整合是對現有內容的刪補調整
打通單元、打通課內外
選文共13則,篇幅教長,而標題所涉及的“仁”一概念學生還未學習。集中學習理解孔子思想“仁”的內容當在本書第四專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在有限的一節刻中完成一個相對集中,有明確主題的教學不得不進行內容的刪減和增補。因此,精選怎樣的內容和補充什么樣的內容全由教學的核心內容來確定。在本節棵課中當由標題所定。因此,整合也當打破單元界限,把第四專題的相關內容選入其中。如在孔子和顏回關系的探討中可以加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處也,不可以長處樂。”所孔子之所以把特別的愛給予顏回,正因為文中所說“賢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于窮困中處樂,正應了孔子所說的“仁”的含義:長處樂,仁如此輕易達到。仁,融在生活的細節中。
3、有效點評,促進對話
在學生發言,教師的點評是決定對話得否延續和深入的關鍵。XX老師的點評簡明富于啟發性,是我努力的.方向。只要在場,注意聽,學生對某個問題都會一定想法。但要把心中所想用有聲語言表達出來,這本身是困難的,而語文課的所謂聽說訓練也就內化在這些方面。鼓勵學生只要有所感就積極發言,在長期的訓練中,學生的表達能力肯定會有提高。教師的作用便是引導學生不斷提高。教學對話中,學生的發言往往表意不夠明確,條理不夠清楚,教師有必要使之明確化,條理化。因此,教師的點評不宜夠多,但應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能:一是概括學生的話語,使之明確;二是給學生以啟發,引導其思維走向更深更遠。當然,前提是緊扣學習內容。如果學生的回答超出學習內容,那就是應及時拉回。
如在探討第一個問題時,學生的發言散亂,教師加以概括:處于困境而能堅守,堅守的執著,淡褪了流派與時代,成為人性的閃光點。
三、對選修課專題設計的一點思考
選修教材在編寫上均以專題為單位。《論語》作為語錄體散文,按某一主題選編內容非常有必要,且編的很好。“當仁,不讓于師”是其中一則內容容。而當這句話作為一個專題的主題時,它就成為了所有內容的中心,也是教學的中心。它可以串聯教學設計中的三組對話。顏回與孔子對話一組,孔子為顏回的死而過度哀傷,似乎破壞了他所提倡的“禮”,正是因為孔子看中顏回的“仁”,可以說是為知己的死而痛哭。而孔子和子路對話一組,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悅。這種對老師的態度極為反常,正是因為子路認為孔子的行為有悖“仁”,老師不合乎“仁”弟子有權不滿,這也正應了孔子所提倡的“當仁,不讓于師”。意思是,面對“仁”時弟子不必和老師謙讓。
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琢磨專題主題,把握編者意圖,這是值得我們考慮的一個問題。
高中語文評課稿2
針對學生小說閱讀能力的不足,平時也很少有意識的加強相關知識特別是外國小說的積累,本著與大綱接軌,課內外融合,豐富閱讀面的原則,兩位老師選擇高三教材中的《橋邊的老人》這篇文章可謂匠心獨具。她們事先認真解讀文本,找到了學生閱讀中可能存在的疑難點,教學中深入淺出,層層啟發,提出的問題符合中學生發展心理,其精彩豐富的言語、深厚的文學功底、嚴密的邏輯思維在本堂課上得到充分體現,給了我們兄弟學校老師很多感悟。下面我們主要從學習興趣,教學目標,教學事件,教學反思這四個方面進行評課。
學生對于小說還是有較濃興趣的,相比于古文課堂,應該更能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橋邊的老人》這篇文章有一定難度,學生理解起來會出現難點,作品淡化了學生最為感興趣的情節,打破學生看小說只看情節的誤區,而是從敘述角度和故事入手,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來揭示小說主題。蔣老師一開始用課前準備好的戰爭音樂和圖片幫助引入,以自己的語言拉近了師生距離,讓學生去感悟戰爭這一話題,從而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教師重在點拔、啟發。把離高中生相對較遠的問題變得具體可感,真正做到了深文淺教,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可以說是獲益匪淺。比如在使學生掌握敘述的視角即有限視角和全知視角時,蔣老師通過與另外一個片段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的區別及如何轉換。
兩位老師的教學目標很清晰,從三個方面得到體現:立足文本,抓住關鍵人物和關鍵語段,引導學生理解小說主旨,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自主意識;掌握小說有限視角和全知視角的敘述方式及區別,冰山理論的寫作特色;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生命的可貴,和平的可貴,戰爭的殘酷性)。可以說這兩堂課老師很好的完成了這些教學目標,文本解讀的好壞是這節課成功的關鍵,兩位老師不求面面俱到,通過分角色朗讀找關鍵字句來指導學生理解小說人物,如在分析老人時,讓學生找出描寫老人神態的句子,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文本中,理解到造成老人一系列變化的根源在于戰爭。
兩堂課給我影響最深的教學事件是兩位老師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有的放矢的展開教學。在知識和技能上,使學生掌握敘述的有限視角和全知視角,對于這個學生從沒有接觸過的視角問題,老師通過課內課外比較分析,讓學生一目了然;積極培養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朗讀中體會老人的感情,在朗讀中感受老人的心境,特別是老人的神態、動作及語言描寫。不僅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很好的放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當堂寫作的能力,讓學生結合課內所學的知識改寫文本,不僅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小說,而且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兩得。兩堂課課堂安排的有條不紊,給人感覺自然、輕松、緊湊。當然還有老師語言的引導和啟發性、文學知識的深厚等優點就不一一說明了。
總的看來,這是兩堂非常成功的小說知識鑒賞課。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教師去思考去學習。兩位老師上完之后在說課時都有反思,想方設法要改進教學中的'不足,挖掘文本中可以利用的信息,以求使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她們對教學的這種執著和奉獻精神,讓我們感觸很深,也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方向。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這次教研活動的目的,主要就是從學生的實情出發如何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每個學校的學生在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根據學生的實情出發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情展開教學,這樣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說到這里我們也想談談對評課的理解,我們覺得應把評課的權力放一部分在學生手里,老師要做好傳道受業解惑,必須知道學生需要什么,學生才是主要接受者,而不是聽課的諸位。與其天天去談理論要求,倒不如靜下心去感受學生心聲。語文教學要獲得新生,不是單單開幾個會議搞幾次學術交流就能解決好的,學生不喜歡的我們還在講,感興趣的又不能天天上,誠然這里面主客觀因素太多,與教育現狀密切相關,也不是我們基礎教育者所能左右。這里也只是“借題發揮”了,不足之處還請各兄弟學校指正!
高中語文評課稿3
1.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用起來了。
2.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能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4.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5.教師能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實現。
6.新的課程觀認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新教材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教師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據課程標準,因時因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注重聯系社會變革和學生的生活實際。
7.課上出現了教學內容泛化的現象,教材備受冷落,學科特有的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學科味不濃。
8.教師能合理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學生的即時具有發展性和激勵性。
9.學生能夠自學的內容,教師讓學生自學;學生能夠自己表達的,教師鼓勵學生去表達;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做。
10.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解放學生的耳,還解放學生的腦、口、手。
11.教師能有效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
12.教師能夠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以探究為特征的研究性學習,使接受與探究相輔相成,學生的學習境界更高,學習效果更好。
13.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既不形式化,又具體、誠懇。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能及時以恰當的方式指出糾正。
14.以新的課改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來詮釋自己的教學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
16.教師的一句“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促成了知識的整合,體現了多元的價值取向,促進了學生認知的整體性發展。
17.課上得很成功,給人耳目一新,無論比指導思想、課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新的理念,體現了數學學科的本質:
18.做到重組教材,力求讓學生經歷探究學習的全過程。
19.探究活動的設計,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
20.留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高中語文評課稿4
談《定風波》一課
對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語文課,應該讓他們見“所未見”的東西,聞“所未聞”的東西。應該汁多肉豐,讓他們在這堂課中真正汲取到知識的、文學的、情感價值的和人生觀方面的東西。
總體上說,張老師所講蘇軾的《定風波》,有三個可說之處:
1、對新課標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體現新課標中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表現突出。
2、注重課堂的`實效性。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讓每一位學生一節課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師生交流充分且教學過程流暢。對教學過程的詳細琢磨和精心設計,表現了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和對課堂教學過程的純熟的駕馭能力。
張老師所講的內容是蘇軾的《定風波》,內容很少,全詞僅僅62個字,而對于蘇軾,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僅僅就這首詞來賞析的話,這堂課就會沒有厚度,不夠充實;而如果我們一堂課交給學生很多的話,對所交的所有內容學生都只會識其皮毛,難求甚解。
張老師的課,抓住蘇軾的曠達重點講透,讓學生在學了這首詞,真正理解了蘇軾的曠達之后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讀懂其他同類的蘇軾的詞。把課堂賞析部分分成這樣幾步:先讓學生領會到蘇軾面對眼前風雨的從容;再讓學生領會到蘇軾面對人生風雨的從容,在講述這一點時重點介紹蘇軾坎坷多磨難的經歷,讓學生看到蘇軾經歷的風雨之多;經歷這么多的磨難為何還能做到從容應對呢?自然引導學生看到了蘇軾“無風雨夜無晴”的人生境界,即曠達思想。
至此,主旨畢現,但就此停止的話,學生對于蘇軾的曠達依然停留在一個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徹的。于是在此處張老師借用蘇軾的其他詞句讓學生看到蘇軾“居廟堂之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憂其君”的一面,讓我們看到一個渴望建功立業心系天下的蘇軾。聯系蘇軾經歷的重重磨難和環海沉浮,讓學生領會到蘇軾的曠達實質上是歷經磨難志不得伸的滄桑,是忍下眼淚亮給我們的堅強。那么到此學生應該能夠真正理解蘇軾的曠達了。而且學生又見到了蘇軾不少其他的詞句,知識面擴寬了,課堂也豐厚了。
如何使課堂流暢自然,循循善誘,逐步加深?在備課中,我做了多種設計,也做了多個否定。河蚌痛苦的眼淚孕育了閃亮的珍珠,蘇軾一路坎坷一路歌,閱讀蘇軾中思路逐步清晰。
高中語文評課稿5
1、教態:馬老師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于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情境創設:這幾節課的情境創設,應該說是各具特色,如,夏老師的激情創境,蘇芊老師的漫畫創境,張蕾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的調查報告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嫻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學科特點:幾位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志性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教師適當的范讀,給學生以示范,并且能通過聲音把學生帶到文章情境中,進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因此,我覺得以后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范讀還是必要的。這一方面,夏輝老師特別突出。
4、教學目標的確立: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李楊老師的《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課目標設置合理,并且整節課緊緊圍繞著當堂的目標來進行。從導入感知--聯系文本--體會作用--總結歸納--實戰演練,到最后的補充說明,課堂容量大,學生接受知識多。馬振丹老師的《小狗包弟》,課堂樸實,實實在在,沒有任何玄虛。注重當堂知識的歸納總結和落實,講解細致。
5、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六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6、問題設計: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幾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7、學生活動、課堂氛圍:六位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吳靜老師的《邊城》、蘇芊老師的《庖丁解牛》、張蕾老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都體現出了這一特點。
高中語文評課稿6
聽了王老師的《黃英》這一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啟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扎實的基本功。可以這樣說,這是三節異中有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這里我只重點談談共性的問題。
一、教學亮點。
這一節課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十方面進行點評。
1、從教態來觀:執教者都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
2、從學科特點觀: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志性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3、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4、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觀: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三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如,張老師收集的“原聲錄音”,王老師的具有唱歌、繪畫特長的學生等都成為了可利用資源,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5、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一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
6、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7、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9、從學生能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王老師讓學生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10、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王老師的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出教者扣緊梯度目標、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悅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對三位執教者成功教學的概略點評。
二、教學建議。
盡管執教者的教學或真水無香,或色彩艷麗,但也略有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1、王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實施于課堂教學中。
2、王老師的家常課,很樸實,非常有借鑒價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處理:導語過長,再精煉些;放開手,讓學生多思、多動;可合理地利用網絡設備,既體現教學的直看性,又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大教學容量。
3、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一點思索。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入行研討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于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后花氣力探究并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為只有做到了環節的有效,才能使教學達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
高中語文評課稿7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發展源遠流長。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無比珍貴的文化財富。作為炎黃子孫,責無旁貸,理應繼承和發揚這一精神財富。
學校在這一方面擔負著傳承文化的重任。教師就是傳承文化的使者。教材里收錄的都是經典的千古流傳的`詩歌,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詩歌,并學會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舉一反三,能夠獨立欣賞其他詩歌。
今天觀看了張海巖老師的教學錄像,我感觸很深,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自己在教學時,更多的代替學生分析詩歌,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詩的內容。
自己的教學還是一種傳統的灌輸式的。張老師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如讓學生反復朗讀詩歌,從吟詩中體會是詩人的情感。
還讓學生相互討論,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掃除詩歌字詞上的障礙。讓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老師沒有急于說出答案,而是讓學生思考尋找。
這一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正在受益。反思自己的教學,總是覺得自己事先也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可實際操作起來事與愿違,學生有時啟而不發,或者說得離題萬里,風馬牛不相及。
自己在一旁非常著急,倒不如一股腦的講出來痛苦。這種困惑時常伴隨我,也想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今天收看張老師的錄像,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了。
以后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切不可期望過高,急于求成。
高中語文評課稿8
日前,下班級聽了東老師的《巴爾扎克葬詞》、蔡老師的《我有一個夢想》這兩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啟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扎實的基本功。可以這樣說,這是兩節異中有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這里我只重點談談共性的問題。
一、教學亮點。
這兩節課,每節課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十方面進行點評。
1、從教態來觀:執教者都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于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從情境創設看:這兩節課的情境創設,應該說是各具特色,如,東老師的激情創境,蔡老師的美圖美語創境,東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嫻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從學科特點觀:兩位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志性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4、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5、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觀: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兩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如,蔡老師充分“多媒體”教學,東老師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征等都成為了可利用資源,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6、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兩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如,蔡老師的“在和平年代馬丁路德金為何有如此夢想?找出自己喜歡的有氣勢的段落談感受”、東老師的“葬詞、演講稿、散文的特點”等問題設計,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7、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8、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9、從學生能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東老師和蔡老師都讓學生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10、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如,東老師漸行漸深的問題預設,蔡老師的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出教者扣緊梯度目標、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悅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對三位執教者成功教學的概略點評。
二、教學建議。
盡管執教者的教學或真水無香,或色彩艷麗,但也略有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1、東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實施于課堂教學中。
2、蔡老師的課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還應注重調控氣氛,使課堂氛圍再輕松一些,這樣更利于目標的達成。
3、蔡老師的傳統課,很樸實,非常有借鑒價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處理:導語過長,再精煉些;放開手,讓學生多思、多動;可合理地利用網絡設備,既體現教學的直看性,又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大教學容量。
4、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一點思索。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入行研討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于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后花氣力探究并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為只有做到了環節的有效,才能使教學達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古人眼中,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作用,是衡量老師之所以作為老師的標準。然而今天,衡量老師的標準已經發生變化,一個成功的老師不再是單純地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傳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刺激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
陳芳老師的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學思想,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將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課堂導入時就已經決定。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課文導入設計不但能自然的進入新課,而且能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自然的受到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自主學習,最終完成課堂知識的吸收。陳芳老師就很好地把握了這一個步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以孔子這位千古名師的圖片導入新課,既與課文《師說》主題密切聯系,又刺激了學生對老師認識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迫切的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為下面古文的研讀作好了鋪墊。
二、教師主導地位發揮得當
①教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在教學中,教師對于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目標比較明確,并在課堂的前言中給予重點說明,讓學生于“心中有數”,對課文的把握方向明確,從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文較為重點的是虛詞和實詞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反復強調了“師”的用法,并在每一處給予詳細的講解,從而解除學生對同一字在古文中不同用法的迷惑。教師反復的比較,更讓學生明白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②教師能恰當設疑
教學過程中,死板的教師講說會讓學生失去教學興趣,而恰當的提問會讓學生興趣盎然。這一點,陳芳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做的很好。在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中,老師巧妙地設置了若干問題讓學生思考,并且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在文章中用原句回答。學生既閱讀了文章,又賞析了文章,還明白了老師的意義,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知識吸收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熏陶。
三、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課堂的主導,這是眾所周知的。課堂不是老師獨角戲的舞臺,而是學生思維跳躍,產生思維火花的舞臺。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是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和課堂參與程度。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越高,就證明課堂的效果越好。老師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老師始終是學生學習背后的指揮棒。經過老師的點撥與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很強,學習興趣很濃。效果,當然沒問題。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是一節較成功的課。
【高中語文評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課評課稿06-02
高中語文評課稿集錦09-05
高中語文評課稿通用09-27
高中語文《橋邊的老人》評課稿10-31
高中語文評課稿6篇10-07
高中語文評課稿(精選20篇)04-23
高中語文作文的賞析課評課稿(精選11篇)10-13
高中語文評課稿(通用14篇)10-12
高中語文評課稿范文(通用12篇)12-15
復習課評課稿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