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囚綠記》評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么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囚綠記》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囚綠記》評課稿1
怎樣看待一節課,通常應以“課程標準”為出發點進行反思評述——這有利于落實課程實踐引導;也是促進區域教學整體穩步提升的共識之舉和必然渠道。然而在此之前,如若遠望一眼飄然悠揚于當代人文上空的傳統國學,未必不是規避了俗語所云“無遠慮必近憂”的上行路線。
翻看《中庸》,內有名言曰——“極高明而道中庸”。大體意思是說“圣人之道”雖然高明遠大,但實踐起來卻不離乎“百姓日用”。
這是源于道家的理論。其素以“極高明而道中庸”為最高境界,且以宋明理學為發展之最終結果。以儒家內化的角度來說,亦將其殊途同歸于了本宗之“禮”的道德屬性。
其實,國學中無論是儒、道亦或佛,對這一本原論的探討從來就一直未曾終止過。也正因為如此,在當代教育教學的實踐理念中研究并發展落實傳統國學的本原核心,便似乎有了民族文化精神繁衍綿延的長遠意義。作為一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怎樣理解國學思想的精粹并以此為導向將其融會貫通于教學活動中。
說到宋明理學,其一個突出的特點便是哲學化。它一方面借鑒佛、道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又在傳統儒學中尋找能夠用來構筑哲學形而上的因素。傳統儒學經由宋明理學的改造,已將道德信條幻化成為以哲學作基礎的理論體系。作為哲學思潮的宋明理學所強調的義理之說,是對漢唐儒學的一種逆行運動;但還是屬于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的范疇,并且包括了其中強調的所以然與所當然的“事實與價值”關系。無論理學哲學各種各樣的本體論、人性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亦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均是以此倫理道德作為其核心的內容。
而作為儒學發展的這樣一種高級形態,宋明理學的根本特征在于對道德理性的本體化思考與本體論的論證方面。這一論證既是對傳統天人合一主題的極大推進,也是對人之為人精神的一種窮根究底的探索。因此,宋明理學的真正價值,主要集中于對做人之基本精神與道德關系的思考與提煉上;而其超越性的意義,正在于它真正塑造了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典型儒家知識分子人格。這種“四為”,既是理學擔當精神與為人風骨的表現,同時也是其最具有現代價值、最值得推陳出新的精神。
作為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生本理念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也許是可以借鑒宋明理學對道德理性的本體化思考作為嘗試的。
恰逢12月6日下午蔡舒老師公開區級課《囚綠記》,個人認為在“以生為本”這一點上確是落到了實處。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方面,教者以主體情感為線索預想了三個環節:
1—體會作者愛綠的情感
2—理解作者放綠的原因
3—感受文章濃重而深沉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則以體會從“囚綠”到“放綠”的感情轉變為主;教學方式的選擇方面,采用了自主式學習的合作探究模式;教學過程的導入部分以主體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情景導入的方式初涉課題:
“生活如這彩虹一樣多彩,顏色,常常具有不同的象征含義:紅色,象征喜慶;藍色,象征憂郁;紫色,象征浪漫……若用一種顏色來代表生命和活力,你們會選擇什么顏色呢?(綠色)今天我們就走進一篇充滿綠意的文章《囚綠記》”繼而,引導理解課題:
“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八年級時我們學習了‘漢字’專題,請一個同學從漢字的造字法上談談‘囚’這個字”“‘囚’往往對人而言,可見,題目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文中的‘綠’具體指什么?(常春藤)
在希臘神話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奧尼索司,有著歡樂與活力的象征意義。如此美好的綠,為何會被‘囚’呢”再而檢查預習:
“這篇課文已經布置大家預習了,現在檢查大家的勞動成果啦”這一步的字詞梳理到位。不但具體列出語言點且由字形引申到字意,強化了對文字的自主體認意識。如,列出了“瞥見涸轍急不暇擇蕈菌”并提示“瞥”字可拆解為“敝”——表示很快地看;“目”——寓意眼睛在接下來的“通讀感知,尋找綠色”部分,通過“任務式”教學的“問題引導”調動了學生主體的閱讀體驗意識:如“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囚綠’的部分。(8—11節)”“‘囚綠’只是內容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內容呢?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作者主要依次講述了和常春藤之間的哪些事情?(小組合作)” “(擇綠——賞綠——囚綠——放綠——懷綠)教師引導、板書”“綠色是多寶貴的啊,讓我們來品讀課文,欣賞綠色”在“品讀思考,欣賞綠色”部分,教者通過提示運用圈點、評論手法突顯了文本閱讀的具體方法:“用圈點、評論的方法讀5—7節。找出文中作者欣賞綠的語段內容,并醞釀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讀出來”“朗讀指導。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情感欣賞綠色的`?
板書:喜愛”
“師生合作,朗讀課文”
“作者對這綠是何等的喜愛,于是他做了一個決定……”
稍后的“朗讀探究,幽囚綠色”部分,以自主朗讀的方式調動激發主體的情感體認。在這一步驟中教者由學生以自我審美作為標準選擇喜愛的段落描寫,并要求以感情帶動朗讀繼而引發感悟:如“請大家自由朗讀8—11節,并找出描寫常春藤的語句”
“概括一下被幽囚的常春藤表現出怎樣的特點” “明確:固執” “‘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作者對常春藤的情感產生了怎樣微妙的變化”
“板書:惱怒”
“作者的惱怒會一直延續到最后嗎?讓我們觸摸作者的靈魂,開釋這綠色”
學生的自主式表達體現了對感情描寫的體認,如領悟到“焦”字的用法。在“觸摸靈魂,開釋綠色”部分,教者靈活穿插引用了與課文及作者相關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有效實現了主體對文章立意及思想的情感共鳴:如“陸蠡在《囚綠記》序中寫道:“我用文字的彩衣給它穿扮起來,猶如人們用美麗的衣服裝扮一個靈魂。”
剛才我們早已欣賞了作者文字的美麗,但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文人,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關注的時代和事件”“其實本文中也隱約交代了當時的寫作背景,請找出關于這些背景的語句”“盧溝橋事件發生了”
“作者是如何處置這“綠囚”的”“明確: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黃瘦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他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哪些詞語要重讀呢?板書: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
“我們看本文的作者陸蠡,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課件:1—作者簡介2—日本人曾提審陸蠡
問:“你愛國嗎?”
“愛國。”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
“絕對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給他上了酷刑。此后,他每次都如此回答,直至被殺害。
“聯系本文內容,說說陸蠡擁有怎樣的靈魂” “這篇散文的生命力量就在于作者不屈的靈魂——巴金懷《囚綠記》”
“古往今來,像這樣不屈的靈魂還有很多。他們有的看似柔弱,但他們正是中華之脊梁!我提議,讓我們用三秒的鐘掌聲為這些不屈的靈魂致敬”
完善結構,閱讀啟示:“同學們再來看看課文最后兩節主要交代了什么內容?能否刪去”在“教師引導”部分,同樣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的自主思考,有效實現了學生主體的情感升華:“作者放綠的原因?‘綠’的象征含義”接下來的“閱讀啟示”部分,通過反思式的問題引導出寫作方法的運用:如,“背景交代對升華主題的作用”
最后的“拓展延伸,口語交際”部分,以口語實踐的方式融合了本課的情感升華和文本技能:“結合課文內容,觀察圖畫,你想對小女孩說些什么”舉例:“**您好,我們能和自然的每一個生物交朋友,有心去呵護他們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真正用心的愛并不是自私的擁有,而是心靈的交流,也許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才是這群可愛的精靈所向往的,有時候放手也是一種愛”
課后回味,感受綠的真諦:“作者懷念的綠在一年后究竟變成什么樣了呢?請你展開想象,為作者和綠的重逢展開一段描寫”
板書的設計厘清了課文內在的情感線索:
情感線索
擇綠
喜愛賞綠
惱怒囚綠固執
珍重釋綠永不屈服于黑暗靈魂
思綠
《囚綠記》評課稿2
這次,我參于了我校文科組“課內比教學”的復賽聽評課活動,其中聆聽了3節語文課。講的都是《囚綠記》,這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寫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此文寫景狀物新穎獨特,含蓄蘊藉,文質兼美不同于一般的散文。
聽罷后,我很有感觸。讓我再一次領悟了新課改的創新和人文精神,感受到了新課改給學生帶來的學習上的輕松和快樂,也欣喜地看到了充滿活力的同行們在新課改的浪潮中地位和角色的轉變與成長!老師們都能遵從生本理念,著眼于學生長遠發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去讀,去發現,去探究,去說,去寫。盡可能的調動了學生的動手動口的能力與參與意識,既注重了基礎,又培養了能力。學生在輕松愉悅中享受著文本魅力。其次,能依據文本特點,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品味中感受綠的意蘊。再次,教學環節科學合理,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教師的引導盡可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當然,課堂教學有它的特性,它永遠是一條射線,而不是線段。任何課堂都會有它的缺憾。下面是我聽后的.一點感想與建議,以示請同行們指正。
鄒老師的思路清晰,問題設計合理,注重了學法指導。但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導入不夠簡練,導致學生讀得太少,形式單一,沒能對文本做較深的挖掘與賞析。其次,教態還不夠親切.缺少感染力,講的還顯得較多。
高老師的板書圖文并茂,很有新意。但在問題設計上還欠科學合理,不夠具體明了,不利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同時,也使得教學思路顯得不夠清晰。其次,教師在學生學習受阻之處,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與點撥,導致學生參與意識不大,學習氣氛不濃。另外,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太少了,形式也太單一,影響了學生對“綠”的內涵的領悟。
吳老師的導入自然流暢,水到渠成切合文本。但解釋“蠡”,與文本無多大關系,既花時間又有畫蛇添足之意,不利于有更充足的時間去突破重點,沒必要,建議刪去。其次,賞析文本應放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之后,教師可借歸納詠物言志的寫法追問“作者是如何來詠物的?你認為哪些詞句精妙?妙在哪里?”這樣自然的導入到對精美語言的品味欣賞。另外,在評價時,既可師評,也可生平。這樣課堂既和諧又體現了師生相長。
總之,聽他們的課是一次成長,更是一次洗禮,值得深思。他們的課就像鏡子一樣照亮了我,同時,也觸及到了我在教學中的失誤與遺憾。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
【《囚綠記》評課稿】相關文章:
核舟記評課稿01-20
《核舟記》評課稿07-19
竊讀記評課稿07-22
《魯濱孫漂流記》評課稿03-01
《核舟記》評課稿2篇02-07
核舟記評課稿2篇06-09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評課稿04-27
拼音課評課稿02-06
復習課評課稿精選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