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1
聽了顧xx老師所上的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九課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課,我認為亮點較多。顧老師首先從上節課學習的知識點——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入手,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說出自己對法律的感受,從而導入新課。接著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亂圖片開始了對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為載體,以問題探究為龍頭,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給人的感覺是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從整體上說不失為一堂成功的常規課。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系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么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為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著法律的三大特征為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并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這節課,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并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后,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著“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于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系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為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2
聽了顧志剛老師講的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第二箱課《我們不亂扔》,我覺得有很多亮點。顧老師先從知識點3354開始,這是上節課學過的。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法律的感受,然后引入新課。然后,一張路通混亂的圖片開始探討法律特征。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為載體,以問題探究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給人環環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覺。總的來說,這是一門成功的常規課程。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系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么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為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著法律的三大特征為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并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這節課,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并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后,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著“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于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教學氣氛和師生關系都很融洽,如果教師能適當滲透學科,教學效果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要動腦,還要用手配合題目來寫。我覺得效果可能更好。下課前,老師要對這節課進行全面深入的總結。這個班的這部分比較弱。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3
王老師執教的是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不屈的中國人》中的第一個主題《不能忘記的屈辱》。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經歷了哪些屈辱,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之情。通過王老師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心靈的震撼,進行了一次無聲的愛國主義教育。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王老師的這節課。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設計思路清楚王老師的設計從山河如何破碎,到最后國寶是如何被拍賣,是一環緊扣一環,學生的情感被層層推進,激情效果明顯。
二、教學資源的利用,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節課無論是課本資源,還是一些圖片,視頻的運用,都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尤其是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從視覺、聽覺,多方位的`讓學生感受到中國的屈辱史,激起學生的情感。
三、注重換位思考,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在課堂上,當出示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園”的圖片后,王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是你站在公園門口,你有什么感受?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當時中國人受到的屈辱。
四、準備充分,課件制作精美,有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五、教學五環節的過渡與銜接比較流暢,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最后,提一個小小的建議,能不能把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在導入階段播放,讓學生上課伊始就感受到民族的恥辱,創設學習本課的情感氛圍。 以上都只是我個人的一孔之見,說的不到和不對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多多包涵和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選手、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在這綠樹成蔭、你追我趕的火紅季節,酉陽縣第三屆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優質課競賽活動,經過三天緊張精彩的角逐,即將在這里落下帷幕。借此機會,我代表本次賽課的評委,對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平臺和為本次活動提供優質服務的甘溪教管中心,甘溪小學的領導、老師和同學們,向參與本次活動的其他所有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老師們,本次品生、品社優質課競賽活動是又一次成功的、影響廣泛、意義深遠的賽課活動。這次賽課活動旨在“轉變教學行為,促進內涵發展,打造卓越高效課堂。”三天來,我們有幸見證了13位教師在講臺上的教學風采。雖然每一節課只是品生、品社課堂教學浩瀚天空中的一顆星星。但是,由于凝聚了太多的呵護,太多的心血,太多的關注。因此,有許多風起云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許多精彩紛呈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受教科所領導的安排和評委會的委托,根據本次賽課的思想,下面我對這次品生、品社賽課活動從“總的感受”、“課堂中的亮點”和“存在的不足”及“教學建議”四個方面做如下發言。我發言的題目是:轉變教學行為,打造卓越高效課堂,成就師生精彩。
一、總的感受
1.課程標準深入教師之心。
從這十三節課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教師注重孩子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的養成,更好地落實以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教學流程由單一的學習到多維的轉化,通過情境創設、獨立探究和思考、小組合作、拓展延伸等多種形式展開教學。
2.課程意識深入教師之心。
教師們已經確立了生成、整合、實踐的課程觀,在孩子認知的基礎上促進經驗的提升。課堂上貫穿了“一條主線”,或“三條主線”。品社以“學生的生活發展”為主線。品生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為主線。3.信息價值深入教師之心。
課堂上大量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彌補了教材的.局限性、滯后性。
二、課堂中的亮點
1.緊扣課程性質,突出學科特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應給予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比如桃花源小學-老師的“議一議”教學環節,五福小學-老師的“現場采訪”環節,龍潭希望小學-老師設計的“合作交流,解決困難”這一教學環節,還有-校-老師設計的小組討論“老爺爺和老奶奶的心情為何不一樣?”這一教學環節,-小學-老師設計的“討論表演”這一教學環節,-小學-老師的整節課,教師們都把學生推向前臺,讓學生充分交流與展示,很好地體現了主體性原則。
2.關注生活體驗,突出學科意識。
品社課的學習與孩子的生活是緊緊相連的。課標中明確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培養道德認知。比如-老師的課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道德意識。-老師、-老師的課,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老師的課,讓學生親身體驗了愉快生活每一天。3.關注教學策略,突出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敢于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舍,將自主開發的課程資源與教材內容優化整合。比如可大小學-老師的“過橋米線”的故事延伸,-老師的“現場采訪”,-老師的“怎樣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老師的整節課等等,都很好地將自主開發課程與教材內容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豐富,突出創新新意識。
4.關注學習方式,突出人文意識。
“體驗學習”關注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比如:-老師的課,整節課都讓學生在活動中愉悅的學習,體現了品生課“活動性”這一基本特征,在活動中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道:做人要誠實。而“小組學習”則是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識的途徑。比如:白賢彪老師的“自然災害的種類”和“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都很好地利用了小組學習模式。
5.關注課堂評價,突出育人意識。
品社課評價的核心是“幫助”。而品生課評價的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促進每個兒童的品德發展和生活能力提升。本次賽課中,教師評價的方式多樣。比如:有描述性評價、達成水平評價、作品評價、師生互評等多種形式。總之,評價必須恰如其分,以激勵為主。
三、存在的不足
課堂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稱羨的優質課,也仍然存在可以考慮或需改進之處。本次參賽的課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
1.對課標的研讀和教材的解讀不夠,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準確。
研讀課標和解讀教材是備課的基礎。不認真研讀課標,不仔細解讀教材,又怎么準確地確定教學目標呢?本次13篇課時計劃中,有把品生、品社的課程目標與語數的三維目標混為一談的。而品社課標中明確指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必面面俱到,應簡潔、清晰、具體,注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入,教學設計不夠精細。
一堂好課一定是優質高效的,必須經過復雜、細膩、系統的準備。只有做好了設計才能成功地駕馭課堂。而教材的挖掘又是至關重要的。挖掘教材,就要仔細解讀教材,體會編者的意圖,挖掘文本中隱藏的信息和所滲透的思想、情感等。若只停留在文本表面所設置的內容,那一定不是一節優質案例,其組織的教學活動也一定不是一節優質課。
3.活動的實效性研究不夠,仍有語文課的味道。
課堂上不少教師都設計了學生活動環節,但有些課,學生的活動根本就沒有動起來,也不知道怎么活動。因為學生連活動要求就不清楚,教師就讓學生進行活動。還有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應如何安排,這些都是教師需要考慮的。有的課,由于對課標研讀不夠,有時像品生課,有時有語文化趨勢。
4.問題設置不夠準確,造成學生無從著答。
有的課,教師提問語言不言簡意賅,問題似是而非、模棱兩可,使得學生無從著答。有的教師的提問,連我們聽課老師也感覺不好回答,學生就更無從下手了。其實,只要我們教師換一種說法,或改變一下提問方式,學生就明白了,也好回答了。
5.教學語言不簡潔、精煉,造成課堂效率不夠高效。
有的教師就是喜歡重復學生的回答,好像學生不聽到老師的回答,就不是正確答案一樣。其實,這是我們教師長期以來一種不良習慣的積淀。
四、教學建議:
比賽落下了帷幕,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次活動、一個結果,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對品生、品社課堂教學有了更多的思索。
1.合理取舍教材。發現不當的地方要敢于做出自己的決定。
2.板書不可過于簡單,更不能沒有板書,因為板書是教師回顧文本內容的線索。
3.要注意相關知識的連貫性。既要有小結和過渡,也要有回顧與總結。
4.關注課堂生成問題,展現課堂紛呈亮點。
老師們:小學教育是我們一身為之奮斗的事業,盡管課堂教學任重而道遠,但新課程背景下的品生、品社課堂教學是多元的、開放的,給老師們的創造性教學構建著極大的自主空間,老師們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課堂教學這個大舞臺上上演出自己最精彩的教學大劇、人生大劇。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孩子們一生的發展奠定豐厚的品德根基!“轉變教學行為,促進內涵發展,打造卓越高效課堂”是我們酉陽品生、品社課堂教學恒久的理想和美麗的期待。這需要我們至誠的投入,需要我們真誠的參與,更需要我們畢生去追求。
讓我們攜起手來,扛起酉陽品生、品社課堂教學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以上發言,集中了評委的集體意見,也有我個人的一些觀點和看法。由于視角不同、觀念不同,難免見仁見智,也難免掛一漏萬。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感謝13位老師的辛勞付出,感謝其余評委的智慧奉獻!感謝在座老師們的真心傾聽!
謝謝大家!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5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一課,我認為亮點較多。顧老師首先從上節課研究的知識點——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入手,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說出自己對法律的感受,從而導入新課。接著以一副十字路通混亂圖片開始了對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為載體,以問題探究為龍頭,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給人的感覺是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從整體上說不失為一堂成功的常規課。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第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系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么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為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著法律的三大特征為主線貫穿本堂課。
第道德法治課教師也要學會如何將時政熱點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將時政素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于同期的時政材料,有的老師給出了問題的主旨,有的老師給出了表面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研究資料,呈現給學生的資料和問題也一定要經過老師的仔細考慮。在這堂課上,老師選擇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引言中,主要使用圖片:制定法律的機關,國家的強制力,以及解除高級官員的職務等。既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知識,又增強了學生自覺守法的意識。時代性、及時性和針對性。
第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本課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既是課本知識的簡單舉例,又是課本知識的重組整合,不斷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的班級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個課堂始終體現“互動、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學生為中心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厚。同桌討論多,討論小。
第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于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系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為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6
今天有幸聆聽了趙老師精彩的課。特別感謝趙老師給學生上了一堂有示范指導意義的課。
趙老師親和力強,循循善誘,注重啟發。《我的老師》一課的教學設計感強,注重情境創設,學生很快進入文本,活動充分。我最佩服的是趙老師閱讀視野的開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實效、條理清晰、重難點突出,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
課堂上老師不僅關注到文字本身,關注到學情和作者,更關注到對教材的整體規劃把握。
魏巍的《我的老師》是一篇典范的贊頌教師的散文,言簡義豐,手中見奇,主題是學生一望便知的,而值得學生研究的推敲的本文的藝術特色:如何用多件事寫一個人,如何安排敘事有詳有略,以及將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我看到趙老師引領學生通過仿寫學習寫作手法,學以致用,學有所得。
在這堂課上,學生的`收獲頗多的。
首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在誦讀中學習寫作技能;其次,老師注重學生的概括能力的訓練和情感方面的引導,例如,教給孩子如何概括敘事內容,如何借事抒發自己的情感等;教師更注重學生的思維強度和創造性寫作。
這堂課在趙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讀、學、寫,教學思路清晰,高效的完成了本節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的頭腦始終在動,思維的含金量很高。我個人認為趙老師這節課是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7
聽了顧志剛老師講的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第二箱課《法律保障生活》,我覺得有很多亮點。顧老師先從知識點3354開始,這是上節課學過的。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法律的感受,然后引入新課。然后,一張路通混亂的圖片開始探討法律特征。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為載體,以問題探究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給人環環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覺。總的來說,這是一門成功的常規課程。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系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么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為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著法律的三大特征為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并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本課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既是課本知識的簡單舉例,又是課本知識的重組整合,不斷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的班級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個課堂始終體現“互動、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學生為中心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厚。同桌討論多,討論小。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于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以下是一些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系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為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聽了xx老師的《道德與法治課》,感受頗深,獲益不少。在她的教學中有以下幾點讓我印象頗深。
下面還有我一點點淺薄的意見:
第一次備課后是在我班試講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編排來講,讓人有一種這就是一節干巴巴的要傳授些知識,要學生懂一些必須懂的道理的課堂,一方面我班的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從其中看出學生對于這樣的平淡并且充滿了一種無感情的課是缺少感觸的。或許也可以換句話說,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這樣的課對于他們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會有感想呢?
這次試講后,我們都發現了課件的頁面太過灰暗,并不能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感觸,同時,道德與法治課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授與說教,只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無趣厭煩,而只有調動更多的表現形式,才能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也才會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讓學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師展現的豐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動中體驗到更多。換句話說,誰說形式不重要呢?我們很多事情的失敗孰不知都是因為不注重形式忽視形式的結果呢?
接下來劉老師又經過了第二次備課,我們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進行了第二次試講,通過此次試講,你分明就感覺到這節課因為形式的多樣化分明變得更加飽滿,學生的參與度也更高,我想不僅僅因為學生本身學習興趣的原因,因為改變,讓課堂變得立體化,也讓學習的`內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如果在學生書寫時加上一個舒緩的古音樂,那么更能讓學生有一種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書寫優美的漢字中的感受。
經過兩次試講后,劉老師對于課堂的脈絡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課時,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種對于課堂把握的輕松自由度,同時,你也分明感受到她們班學生的那種積極學習與交流的開放性,老師與學生分明達到了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中,學生的思考透徹通透理解深入具體,你簡直覺得他們就是一種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對接。生生師生之間的這種水乳交融讓你覺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們的交流是你無法深入更是無法參與的。
而在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分明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情感與思想的提升與深刻,我想,或許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追求的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至高境界吧!
沒想到道德與法治課還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沒有想到學生與老師的那種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與生命的靈魂在對話,你分明感覺,當你用心做事時,你才能真正地喚起更多心靈的感應。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9
為進一步推進初中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工作,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20xx年4月27日上午,由行唐縣文教局教研室組織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活動在行唐縣第一中學初中部進行,活動由教研室道德與法治教研員陳蓮英主持,七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老師參加了此次活動。本次教研活動,首先是由七年級教師盧成成執教七年級下冊《憧憬美好的集體》一課。執教老師學科知識扎實,她在課堂上用新穎有趣的教學環節吸引孩子們,課堂上氣氛活躍、親切,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及老師們的.肯定。
課后,大家對此課進行了集體教研。盧老師先談了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預設所要達成的教學目的,課后的感受等。大家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圍繞課程改革主題進行思考,各抒己見。大家經過一起探討研究,對本課的教學有了更深入更清晰地解讀。 最后教研員陳蓮英結合本課,就新教材使用和課堂常見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并就教學中從學生實際出發,實施整合式教學策略,建設有效課堂進行了主旨發言。
此次教研活動,給老師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達到了相互切磋與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種有效的教研方式。與會人員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有很強的針對性、實效性,對自己以后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10
非常榮幸聽了了《大家排好隊》第一課時。聽完兩位學科帶頭人的新教材解讀講座和研修班成員的交流指導,也進一步加深對部編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整體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題
面對新教材的內容,作為教師首先應從整體上認識教材,明確教材的核心主題是什么。每一課教材內容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單元主題,而單元的主題也是圍繞一定的教材編寫理念。比如二上道德與法治教材,整冊教材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公共意識、培養公共能力,分散到四個單元的教學中。所以在教學中,要弄清一課的教學目標,必須聯系單元甚至整冊教材的整體目標。比如,教師在備《大家排好隊》這一課時,一開始簡單地認為排好隊僅僅是個人文明好習慣的.培養,但在仔細讀了新教材的教參解讀和教學師父的指點之后,突然茅塞頓開,原來我們教學還要有長遠的眼光,更要懂得整體性架構和理解教材,這樣才能真正地達到潛潤學生成長的目的。
二、靈活把握教材內容
兩位學科帶頭人的單元教材解讀與建議中,無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個版塊內容使用問題,教材僅僅提供一個范本,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個學校、地區的學情來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內容怎么用、何時用,還取決于本節課教學的目的。比如說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補充教材內容,有的是遞進深化目標,在使用時必須有目標意識。
三、清晰目標,深化體驗
一堂課應明確這幾個問題: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學的目標,一堂課是解決什么問題的,在備課時叫應該明確,在上課時要牢牢記住這一。“教什么”是教學中的具體內容,“怎么教”的是教學的具體手段和策略。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以通過觀看視頻來體驗,可是卻忽視了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學生無法從視頻中感同身受,也就不會對排隊的意義有深入了解。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就是活動與體驗的課程,任何道德與意識的生長必須發自內心的感悟。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最終培養的是學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生活智慧的培養,比如在《大家排好隊》這一課,不僅要幫助學生認識排好隊的意義,還要指導學生的生活問題,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進行思辨,引發學生對未來的生活的思考,最終指導生活中的問題。
本次研訓活動,我不僅進一步認識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一定的審視。教學中,我的“問題意識”欠缺,總是問題引導不到位,對于教材內容具體把握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爭取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11
《這些是大家的》是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學期有幸聽了區道德與法治優質課競賽。本課的教學以“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作為教學的基本理念。下面談談個人淺薄看法:
1、貫徹生活化的原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章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在本堂課中,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實際情況為主要的內容開展活動,針對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學生的交流、探討、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1)調動生活中的經驗。讓學生說生活中的公用設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生活經驗與課本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使面對學習主題感到有話可說,因而樂于探究,善于,政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深切感受公用設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為達到教學目的服務。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啟發學生,讓學生自已身邊愛護公物的真實事例,讓學生積極發言,通過積極歲與,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
2、積極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揚了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才有可能拉近師生間的感情距離,學生才能有話說,有真話說。
商榷點:
①如何正確地處理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通過教師在一個個問題的“開導”下,采用“一問一答”的模式,讓學生的思維跟者教師在轉,削弱了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缺少對學生多元化的激勵性評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了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卻忽視了對學生激勵性的評價,因為只有通過學生激勵性的評價,才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
③教學的形式比較單,致使蔡個課堂氛圍還不夠輕松、活躍。
④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注重思維活躍、發言積極的同學,忽視了反應較慢的同學的參與,教育對象的全體性。教學環節不夠嚴謹,教學語言不夠簡練,有重復羅嗦的.地方。
第一次備課后是在我班試講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編排來講,讓人有一種這就是一節干巴巴的要傳授些知識,要學生懂一些必須懂的道理的課堂,一方面我班的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從其中看出學生對于這樣的平淡并且充滿了一種無感情的課是缺少感觸的。或許也可以換句話說,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這樣的課對于他們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會有感想呢?
這次試講后,我們都發現了課件的頁面太過灰暗,并不能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感觸,同時,道德與法治課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授與說教,只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無趣厭煩,而只有調動更多的表現形式,才能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也才會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讓學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師展現的豐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動中體驗到更多。換句話說,誰說形式不重要呢?我們很多事情的失敗孰不知都是因為不注重形式忽視形式的結果呢?這次試講后,我們都發現了課件的頁面太過灰暗,并不能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感觸,同時,道德與法治課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授與說教,只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無趣厭煩,而只有調動更多的表現形式,才能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也才會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讓學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師展現的豐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動中體驗到更多。換句話說,誰說形式不重要呢?我們很多事情的失敗孰不知都是因為不注重形式忽視形式的結果呢?
接下來劉老師又經過了第二次備課,我們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進行了第二次試講,通過此次試講,你分明就感覺到這節課因為形式的多樣化分明變得更加飽滿,學生的參與度也更高,我想不僅僅因為學生本身學習興趣的原因,因為改變,讓課堂變得立體化,也讓學習的內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如果在學生書寫時加上一個舒緩的古音樂,那么更能讓學生有一種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書寫優美的漢字中的感受。經過兩次試講后,劉老師對于課堂的脈絡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課時,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種對于課堂把握的輕松自由度,同時,你也分明感受到她們班學生的那種積極學習與交流的開放性,老師與學生分明達到了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中,學生的思考透徹通透理解深入具體,你簡直覺得他們就是一種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對接。生生師生之間的這種水乳交融讓你覺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們的交流是你無法深入更是無法參與的。
而在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分明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情感與思想的提升與深刻,我想,或許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追求的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至高境界吧!
沒想到道德與法治課還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沒有想到學生與老師的那種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與生命的靈魂在對話,你分明感覺,當你用心做事時,你才能真正地喚起更多心靈的感應。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這學年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開學初的第一節思品上進行了班委干部改選。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說明和解釋,然后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并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12
聽了張老師的《學習伴我成長》這一課,收獲很多。下面談談一些淺薄看法。
教師通過評價學生兩年來學會的本領,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制定新的目標,從而鼓勵學生攀登新的高峰,將自信心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的小學生經過兩年的學校生活,已經積累了一些學習經驗,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這為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但是,升入三年級后,隨著課程內容的加深、學習任務不斷加重、學習難度逐漸加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煩惱和學習困難也會越來越多,這對剛進入中年段的學生來說面臨著新的挑戰。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這一階段的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是思維發展中最艱難的一個階段,孩子們剛剛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發展的程度也不平衡。這一時期若不注意引導,有的孩子可能會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厭學,這就是為什么此階段學生的學習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
對于很多三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沒有認真思考過為什么要學習,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對于“學習”的概念還只局限于學校課堂、書本知識的學習;不知道什么是終身學習,更不明白人為什么需要終身學習。
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和周圍大人們的學習情況,明確學習將伴隨人的一生,時時可以學習,處處可以學習,從而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在進步中獲得成長。
因此,本課重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懂得學習是人成長的需要,并且需要終身學習;引導學生理清學習的概念,理解并樹立新的學習觀,懂得學習的空間、途徑、內容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生活處處皆學習。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相關文章: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02-23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08-24
道德與法治的評課稿04-24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09-20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10-02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04-08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通用05-23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集錦11-29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熱門10-05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集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