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評課稿
《家》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輕松、活潑、充滿童趣的散文詩。上周我認真聆聽了由我們一年級陳婷、王芳芳兩位老師分別執教的《家》,受益匪淺。
首先,在所有年級的開課老師中,只有他們選擇了同一篇課文,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上同一篇課文,難免會被相互拿來比較,但是對于我們聽課老師來說,她們所搭建的“同課異構”的平臺,不僅展示了她們根據班級的實際出發對文本的理解、設計、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不同,更多的是讓聽課老師在課后通過多維的角度進行思想的碰撞和升華,為自己的教學提供一個藍本,有所借鑒,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也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
下面我就說一說自己聽課的感受,如有不到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指正。
一、扎扎實實的習慣教學
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是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在課上我們不難看出兩位老師非常重視對孩子語言(普通話、完整話、響亮話、準確的話及朗讀的要求),傾聽、讀寫姿勢、合作、交流的習慣的養成,而且她們通過自己豐富的語言評價引導學生怎樣養成這些好習慣,教會學生如何去欣賞同伴的優點、如何評價他人的優點。
如在復習鞏固詞語的時候,有個孩子輕聲讀錯了,其他孩子指出后,兩位老師還讓讀錯的孩子起來再鞏固一次,鞏固的過程既幫助孩子糾正的發音,也提醒了全班孩子要看清字音,注意這個字的發音,同時老師對糾錯的孩子的表揚也暗示其他孩子要養成傾聽的習慣。
當然還有陳婷老師說的“美美地讀課題”、“注意閱讀詞語的節奏”、“輕輕地翻開語文書”……. 王芳芳老師的“聽你的`朗讀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純凈的藍天…….自由自在的魚兒”…….這些看似簡單的語言,在低年級孩子習慣養成中的作用卻不容小視,因為太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另外兩位老師上課的語速都比較慢,這樣發出的指令指向性強,孩子能較好的完成指令,促使習慣得以更好的鞏固。
二、創設充滿活力的生活化的課堂情境。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教師首先創設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在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和感受語文的魅力;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教師創設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互相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里,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讓閱讀教學變成一個雙向的對話交互過程。兩位老師在這堂課中就將一堂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呈現在我們面前,運用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生活體驗來有層次的感受家的美好,體驗擁有家的愉悅與幸福,達到了較好的教學目的。
三、重視朗讀訓練,以境助讀,引導學生帶著想像去讀詩。
以境助讀是這兩堂課的特色之處。低年級學生因情感經驗不足,知識儲備有限,往往很難理解某些詞句。為此,兩位老師運用多媒體,把課文中語句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現出來,而“讀”則貫穿于整個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邊讀邊理解,輔以音樂、圖畫、動作等幫助學生去理解,在指導理解的基礎上讀,使讀的層次很分明。另外,王芳芳老師還通過自己的范讀告訴學生要帶著想像去讀詩,讓情感得以自然的釋放。整堂課學生在老師的反復指引下練讀較到位,基本符合低年級語文訓練的重點。
四、教學思路清晰,教師為導,學生為主。
在兩位老師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思路一直很清晰,就是始終以教師為“導”,圍繞“家”展開有序的教學。
陳婷老師以“幫助四個找不到家的好朋友”引入課文,激發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接著耐心地帶著孩子們一步步進入課文情境,孩子們也在她的一個個巧妙問題的指引下,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發現問題,理解詩意。由白云的家 、小鳥的家、小魚的家、種子的家,慢慢引導到自己溫暖的小家,再最后聯想到自己偉大的祖國,學生的自豪之感油然而升,在朗讀訓練的基礎上,孩子的思想情感也在有條不紊的鋪墊中得到很好的教育。
王芳芳老師,則從孩子的實際生活出發“你喜歡自己家嗎?”這個話題引入“白云、小鳥、魚兒、種子邀請我們去他們的家作客”帶領孩子們感受“家”的溫暖。在教學過程中有大量課外的信息融入課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在最后一句難點的突破上,通過出示中國的地圖、欣賞祖國不同地域的美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結合班級的“全家福”照片幫助學生理解“我們就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這句話。
在教學“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小河是魚兒的家,泥土是種子的家”這部分時,兩位老師采取了不同的問題設計。陳婷老師在這部分采用了重復的問題設計(大問題)。以“藍天是白云的家”為例,先是出示藍天圖,讓學生通過美麗的畫面,用自己的朗讀夸夸“我們作客的家”,接著讓孩子想象“藍天除了是小鳥的家,還會是誰的家?”最后通過一步步的引導,幫助孩子理解感悟再夸“我們作客的家”。四小句的教學都是如此。這樣簡單的重復性的問題設計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讓學生更易走進文本,了解老師的教學的設計結構,再加上不同場景優美圖畫,在這樣的重復中,更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王芳芳老師則相反,她采取了一種靈動的方法。她的這部分教學,信息量還是很大的,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如在教學”藍天是白云的家”時,除了感悟理解這句話外,還積累了一些形容藍天的詞語(清澈、迷人、純凈、一望無邊);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出示白云變換成不同形狀的圖)并引導學生“說一說”(用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說話)。這些問題的設計和引導都為以后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當然,這都是兩位老師根據自己學生的學情設計的,不能說誰設計的更好、更高明。所謂“同課異構”,在這個問題上我也不做多余的評判,呆會剩余的時間,我們大家可以再做一個探討。
縱觀兩位老師的教學過程,教學意圖明確,教態親切自然,教學語言清晰,教學氣氛活躍,教學手段多樣,都是用心經營的好課。
我覺得更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是,兩位老師對待這次研討課的態度。在接到上課的任務以后,兩位老師都認真鉆研教材,因為選的是同一課,兩位老師還經常在一起交流教學思路,晚上都很晚才下班。陳婷老師還經常對著電腦、對著教案備上課的場景,反復修改自己的教案。這種研課、磨課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在坐的老師學習,也感謝教導處安排的這次活動,讓我們每個人在活動中學習、反思、研討。
【《家》評課稿】相關文章:
航海家的發現評課稿01-06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