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算式到方程的評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從算式到方程評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評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算式到方程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算式到方程評課稿 1
張老師是我們數學組的優秀教師,他今天講課的內容是《從算式到方程》,這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起始課。整堂課給我的感覺是非常細膩、流暢。
學生在之前已經接觸過方程,張老師先學生舉例出一些方程,然后一起歸納出方程的定義。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方程的定義,張老師讓學生找關鍵詞,并配上相關的練習。
尋找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決辦法。
1、算術方法;
2、方程方法。
從而讓學生對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感興趣。
緊接著用一個實際問題引出本節課的重點:如何設方程解應用題。張老師先讓學生讀題,然后讓學生思考,并上臺畫示意圖。這樣,有利于學生對題目的深入理解。示意圖很直觀的反映了行程問題的各個量之間的關系。根據題目設出未知數后,張老師引導學生將各個量用表示出來,然后根據題意列出方程。這里張老師做得非常完美。應用題中各個量的'關系是學生的一個難點,學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張老師的這種分析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解應用題的妙招。列出方程,張老師讓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它設未知數的方法。再一次將這個問題理解透徹。
從特殊到一般。由一個實際問題,讓學生總結出列方程的各個步驟:1設2審3找4列。從一般到特殊,再一次回歸到雞兔同籠問題。通過一些有簡單的練習,讓學生明白如何列方程,然后讓學生觀察所列方程的特點,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并通過一些方程對定義進行鞏固理解。
最后,張老師讓學生自我總結,在這一節課學到了什么。
張老師的課堂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學習,本堂課由于張老師對學生不夠熟悉,所以課堂上面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
從算式到方程評課稿 2
今天聽了涂老師的《從算式到方程》這節課,讓我感受頗深。認識方程原來是五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內容,但是涂老師把它放在四年級班級上。雖然是四年級的孩子,但是完全能接受。學生不僅理解了什么是方程,找到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等量關系,就可以列出方程。還學會判斷,在腦海中建立方程模型。聽完這節課后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注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涂老師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的學習內容都是現實的、與學生已有知識體系有密切聯系的。如課前導入以師生之間的輕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給學生明確了“小A已知數”和“小b未知數”。再如給學生介紹天平,雖然學生在三年級科學課上認識天平,但很少有機會進行操作,涂老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又給學生介紹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紹了天平平衡的知識,動態和靜態的平衡知識,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對比,體會到等式的意義、不等式的意義、方程的意義,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義中的兩個關鍵點:未知數、等式。整個環節,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無痕中讓孩子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設計題組,小題體現大功效
涂老師在鞏固練習的時候設計了一組開放性練習,讓學生體驗什么是方程,出現兩個不同的'算式6x+=78,36+=4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接著讓學生辯一辯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數量關系和相同的數據才會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相對于學生來講其實最難的是找到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我想這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轉折點,以往數學學習的是確定的數量或圖形,而進入代數領域之后就進入了“關系”的學習,這樣的內容更加抽象,是數學學習的“分水嶺”,學生的數學成績也由此產生了分化。而通過這個小題組,我覺得學生收獲了很多,對方程意義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從實際問題中存在的相等的數量關系思考,而其間學生在說、在想、在辨、在創造,作為聽課老師我很是高興,看到孩子們學得輕松,學有收獲,也鍛煉了能力。
三、適時見針插縫,感受數學文化
雖然這一課時教科書上沒有安排相關史料,但涂老師在課上確適時地給學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個是未知數的歷史發展,一個是方程的歷史發展,最好還引用數學家陳省身教授說過的名言“數學有‘好’數學和‘不大好’的數學之分,方程,是‘好’的數學的代表”作為本課結束語,讓數學文化貫穿于《認識方程》這節課的課前、課中和課尾。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于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從算式到方程評課稿 3
本次教研組活動是由張老師和王老師的同課異構《從算式到方程》,兩位老師分別以三卡模式和小班模式開展教學,兩堂課各有特點。
首先,張老師的課,采用的是三卡模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之前讓學生先進行預習,了解方程的意義,所以在課堂中,用天平表示方程的意義的`過程就比較快。學生也能夠總結出等式的特點:天平平衡——等式;指天平不平衡——不等式,而在讓學生分類的環節,我覺得做得也是不錯的。在分了兩類后,還可以進行把第二類再進行分類,這樣學生對方程是一個等式,更是含有未知數的這兩個條件就不會忘記了。另外在練習的環節,練習設計的也很有層次性,但是對于三卡教學,可能應用的比較少,和平時的小班教學沒有多大的改變,建議深入研究。
然后是王老師的小班教學模式,和張老師一樣,也是用天平來讓學生理解平衡,用等號表示,不平衡,就用不等式表示,然后把這些算式分分類的過程,其實學生已經分的很好了,所以老師直接可以從這個分類結果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找出等式和方程的關系,而在接下來的練習環節,王老師通過讓學生找出算式中是等式的,方程的,以及既不是等式又不是方程的,我覺得這個環節有點欠妥當,因為方程就是等式的一類,所以可以先分為等式和不等式,再從等式中找出方程比較合理,然后可以直接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說說方程和等式的關系,引出韋恩圖。另外,王老師的這堂課,有個小建議,就是對于板書設計還可以進一步優化。可以像張老師那樣把算式都寫成紙片,這樣學生分類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就不會造成黑板上一直寫,板書比較凌亂。
從算式到方程評課稿 4
聽了潘xx老師的《從算式到方程》一課,給我啟發很多,他的課風趣幽默,自然流暢,結構嚴密,給聽課的人一種享受,在享受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及教法,一堂好課應該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態下的課,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課。
1、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首先,他從學生感興趣的畫面入手,很快使學生進入了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因為是應用題的講解,一般情況下,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也覺得很沒意思,但潘老師把題目改成學生所熟悉,所感興趣的.話題,譬如說去水立方去看跳水比賽,去看姚明比賽,問2008年北京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2019的倫敦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大部分同學回答都不知道,于是潘老師說我給你們一個信息,“2008年奧運會上,我國獲得金牌是2019年倫敦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的4倍少13枚。同學們都在積極的思考,有的同學馬上舉手,有的同學相互討論,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就被潘老師推到了高潮。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
潘老師在講解行程問題時,讓學生自己按題目要求表演,相遇問題,追及問題雖然在小學里已學過,但仍然是個難點,通過學生的表演,生動形象,讓人一目了然,等量關系很容易找到,并且好多同學都能用幾種方法解答。學生的思維活躍,氣氛熱烈。這樣操作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的很到位。
3、課堂結構安排的非常合理
潘老師的課安排的內容非常多,但整個一堂課上下來,聽的人卻不覺得累,主要是她這幾方面做得很好:
(1)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的很合理,沒有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的現象,并且講與練時間搭配也很合理。
(2)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合理,潘教師占用時間與學生活動時間剛好相等。并且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也很合理。
4、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很熟練,
制作的課件非常精美,畫面生動形象,特別是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中的動畫制作非常吸引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看了都哈哈大笑,這也給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指正。
從算式到方程評課稿 5
我個人認為一節課是否成功關鍵就看它是否有效,而有效就包括有效率和有效果。
一、鄭老師上得有效率。
這節課鄭老師上得有效率體現在課件的使用上,大家都知道這節課的教學根據從直觀到抽象的原則,是從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狀態入手讓學生列出用以表示這些狀態的數學式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師只用一個天平來演示,學生在臺下看,然后再讓學生列出式子來,顯然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接收的信息量是少的,學生的學習是低效的。鄭老師用課件的方式依次顯示出好多鐘天平的`狀態,讓學生用相對應的數學式子來表示,學生獲取的信息量大,直觀感受較強。再說電腦課件演示也比實物演示簡潔、高效、參與面廣。因此,這節課的課件使用切合教學所需,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鄭老師上得有效果
這節課上鄭老師在鞏固練習環節,主要有找方程、寫方程、猜方程三個層層遞進的練習內容,學生的對知識的鞏固、內化層層深入,達到良好的鞏固效果。從課堂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80%以上的學生通過了課堂練習。
三、鄭老師應對課堂突發錯誤資源富有教學智慧
在引導學生根據天平不平衡狀態寫式子時,有個學生該用大于號的卻用小于號,鄭老師從保護學生的自尊的角度出發,微笑著對全班同學說,這位同學在回答時給我們指出了一種方向——可以用大于號、小于號、等于號來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當大家一起回答了50+2>180時,我明顯看到這位學生沒有因為一時的常識性的錯誤而被其他同學嘲笑,自己也沒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帶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為他覺得雖然我錯了但老師說我為大家指出了寫式子的方向。這不僅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學機智,更體現了教師心中有學生。
四、從個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學思考
1、能否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適當降低一些教學梯度,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學習,即給學生一些墊腳石,讓他們能通過跳一跳而摘得到。
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看天平的狀態,直接要求學生寫出算式,結果許多學生感到茫然,甚至有點學生寫出了與反應天平左右兩邊關系不關聯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師能教師能這樣引導:同學們,現在看看天平,左右兩邊怎么了?左右兩邊有什么關系?應該用什么數學符號來表示這種關系,請您列出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樣引導一下,學生就明白了要根據天平左右兩邊的關系來列數學式子,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數學化、符號化的過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順利地實現呢?
2、能否在教學的重點處、學生掌握新知的關節點多給學生一些時間、空間,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呢?
教師在這節課上讓學生通過看天平列式子——給式子分類——指出分類中的方程,我個人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那么教師是不是應該在學生分類后,指著是方程的等式告訴學生這些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它們叫做方程,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指著剩下的式子反問學生:為什么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這樣學生對方程的意義的建構就是自主實現的,我想方程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勝過教師把方程的意義說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從算式到方程評課稿】相關文章:
從算式到方程的評課稿06-15
《認識方程》評課稿04-18
數學方程評課稿04-20
《分式方程》評課稿09-08
稍復雜的方程評課稿09-28
分式方程評課稿02-08
認識方程評課稿3篇02-06
認識方程評課稿(3篇)02-06
認識方程評課稿(精選14篇)08-05
《分式方程》評課稿3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