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評課稿范文(通用2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評課稿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評課稿 1
李老師執教的《數字編碼》一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第二課時,從校本課程的角度上來說是一節思維實踐課。數字編碼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如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在這些號碼中都蘊含著數字編碼的思想,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習身份證號碼中蘊含的一些簡單信息和編碼的含義,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向學生滲透數字編碼的數學思想。縱觀小學數學教材,本次學習數字編碼的知識,是學生第二階段的學習。第一階段是在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編排的《生活中的數》,編排了相關的知識,比如班級號、房號、郵編、電話號碼、車牌號等。學生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習,知道了數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聽了這節課,組內老師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一致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課,值的大家學習的地方很多,特別是為我們思維實踐課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關于這節課,我們組的老師說了這樣兩句話,第一句是一位青年教師說的,什么時候我才能上的這么好?第二句是每節數學課要是都能上的這么好,每個學生肯定都會喜歡上數學課。
現在代表一年級組談談在這次活動中的收獲。
一、課堂上架起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橋梁
首先,教師布置學生收集家長和自己的身份證號碼。這就讓學生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帶入課堂,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比我們在課堂中虛擬出來的情景好的多,學生也踏實的多,直觀的多。
然后,課堂中圍饒學生帶來的身份證號碼開展教學,讓學生手頭上的東西發揮作用。學習自已身邊的知識,學生自然十分樂意。在學習中,老師先以自己的身份證號碼為例進行教學,學生頓時精神抖擻。學習了身份證號碼各個數字所表示的含義后,教師請學生說說生活中的數字編碼老師也準備了大量的圖片素材,讓學生大開眼界,更是覺得數學知識無處不在。
最后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這一環節中,教師設計了幾個精典問題,例如尋找失主,制做假身份證,這些問題既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現象,又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問題。
可以這樣說,這節課是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帶進教室,在教室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解決數學問題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其它的數學問題。
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課前,老師請學生搜集自己和家長的身份證號碼,豐富了本節課的教學素材,教師這種不滿足教材現狀,對教材進行擴展延伸的做法,看似很平常,但為這節課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添加了新的動力。課堂中多次讓學生猜一猜,猜一猜身份證中這幾個數字表示的含義,猜一猜在未來的世界里身份證號碼還會有什么變化。說說你對下一代身份證號碼的設想,自已為自已編排一個學號。通過猜一猜和設想的方法不僅引出了下一個教學環節,特別是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中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都得以發展。另外這節課中教師還通過小組合作、比一比等方法開展教學。總體感覺就是不同的知識運用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在這節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三、個人意見
在此,也談談個人的一點粗淺的看法,談得不對的,敬請見諒。在前面的學習中,教師已經向學生滲透了數字編碼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例如在介紹身份證號碼的位數為什么從15位變成了18位,為什么身份證號碼里面不加入身高等。如果學生上臺介紹自已設計的學號,教師能在設計學號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方面加以指導,一則更好地運用了本節課的知識,二則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數字編碼雖然用起來很方便,但也要講究科學性和合理性。
數學評課稿 2
今天,我在名師實錄里聽了《平均數》這節課,使我受益匪淺。“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在學生初步學會了看簡單的統計表、統計圖、掌握了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下面,我就對這節課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1.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情境。新課導入時,讓學生根據踢毽子比賽中兩個組的成績,比一比哪組同學的成績好,再討論找出最合適的方法,引出平均數;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數的應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這些內容都是來自學生身邊,與學生生活有緊密聯系,學生很感興趣,同時也結合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滲透了抽樣調查的方法。
2.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學中教師以“移多補少”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對求平均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并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計算的方法。如,你們還有其他方法來求出第五組的平均數嗎?激發了學生的思促使學生探討出多種方法。
總之,本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教學內容豐富,數學的生活味濃,教學效果較好。
數學評課稿 3
相對于新授課、復習課、練習課等課型來說,講評課任務量大,題型種類多,如何上好講評課,我有如下看法:
一、在試卷講評課前,要做好充分的預備
講評試卷時需求針對性地解說,否則從頭到尾逐題講解,既浪費時間,又收效甚微,有的學生最怕上試卷講評課,原因是老師一直講,懂的不停的講,不懂的怎么都聽不會。所以要針對性地解說,就必需普遍搜集信息,細心分析試卷。因此,講評課的備課老師要完成以下三項任務:
1、做好統計
在仔細批改試卷和搜集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要做好統計任務。我們學校每次考試后都要填《質量分析表》,不但要分析試卷的質量,更要分析學生的得分率、失分率,失分的原因等。我們在改完試卷后必定要做的兩件事情一是統計每題得分率,對得分率較低的試題應仔細分析錯誤原因。二是統計每題出現的典型錯誤,上課時重點講評。
2、歸類分析
形成學生考試錯誤的主要原因有審題要素,運算要素,對概念、基礎知識了解不清等等。因此,依據試卷的內容,特點和考試結果,對試題進行歸類分析是必要的'。老師可以指點學生按知識點歸類,即把試卷中考察同一知識點的標題歸到一同進行分析;可按解題方法歸類,即把試卷中用同一解題方法求解的標題歸到一起進行分析,特殊是選擇題的解法與解答題的不同之處。這樣既可提高課堂效率,又可協助學生理清思緒,對錯題留下深入印象,防止再出現相似的錯誤。
3、制定教案
在前兩點的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首先明白考綱要求,講清近年出題趨向,確定講評要到達的目的;其主要確定哪些題概括講,哪些題重點講,用什么方法講,講到什么水平,確定學生出錯要害及思想阻礙所在,怎樣才能把知識點弄明白,在今后不出或少出錯。
二、在講評課上,要做到“四要”
講評課是在測試后,應用試卷所提供的信息反應,從成功與失敗中總結閱歷規律,從而調理師生雙方的教與學,其作用顯而易見。因此,在講評課上老師應做好以下幾點。
1、注意精神鼓勵。
2、要講出新意。
3、適當引伸、變換遷移。
4、追根尋源,找出錯題要害。
三、講評課后的任務
1、布置學生寫好考試小結。我每次在考試結束后讓學生在錯題集上寫一段小結,字數不用太多,30字以內即可。小結的內容可以是針對這份試卷自己評價得失,總結這一階段的學習狀況,對老師還有哪些希望,當然也可以說說自己的心里話等等。依據學生的小結,老師可以協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制定改良方案,確定可行的目的。這樣老師更輕易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從而也從另一角度了解了自己的教學狀況,依據需求停止針對性的調整。
2、要求學生仔細修訂試卷,并要求寫出對題意的了解、解答進程等。老師要及時批閱,同時做好一般輔導和答疑任務。
3、做一些“糾正”練習,檢驗一下“這回”能否真的明白了;若又做錯了,仍需繼續尋覓緣由。實際證實這種方法對學生糾正錯誤的思緒是十分有效的。學生的正確概念是在不時地同錯誤概念停止妥協,不時地從失敗到成功的進程中逐漸構成的。
數學評課稿 4
早上好,接下來由我來對我的搭檔莊老師的這堂課進行點評,與其說是來參加比賽的,不如說是我們幾個井底之蛙來學習、來取長補短的,若評價不到位,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教。 莊老師執教的《搭配問題》主要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充分利用了教材資源。選取學生熟悉的穿衣、吃飯、上學路線、石頭剪刀布作為學習素材串聯起來認識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接下來我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一些看法。
一、評教學理念
從這節課中,我看到了莊老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正如課標中所說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一理念在課堂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學習材料的選擇上,充分使用了教材中的穿衣、吃飯、上學路線這些情境,除此之外,在拓展提高環節莊老師巧妙地選取了學生最熟悉的石頭剪刀布這一游戲,把數學知識應用到游戲中,將游戲和搭配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同時滲透了等可能性這一知識。這一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達到了一個高潮。
2、學習方式上,采取了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反饋交流等方式。在探究新知環節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怎樣才能不重復也不遺漏的將所有的方案表示出來,比一比誰最快,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真正體現了課堂以學生為主。
3、在反饋交流時,莊老師都是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讓學生去說,用“你怎么想的”、“誰聽懂了”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看得出莊老師有對學生的發言只做評價,不做知識解釋的意識。避免了直接將知識點灌輸給孩子。
二、評教材解讀
組合和排列知識不僅是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組合的知識,學生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本課的內容比二年級更系統、更全面。莊老師執教這節課的增長點(重點)在于使學生感受和體驗有序搭配的過程,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莊老師通過讓學生寫一寫、畫一畫、連一連、算一算等方式,很好的落實了這一重點。另外教材里僅僅給出兩種連線方法:一種是每件上裝跟不同的下裝搭配起來,這樣就有兩個連線圖,另一種是將第一種連線中的兩個圖合并起來的綜合連線。并沒有出現2×3這樣的乘法算式,而今天的課堂中出現了,我認為這是合理的,
因為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經過前面一系列的討論交流后,學生能意識到有序搭配,在這個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幾輪磨課下來發現大部分同學對這個乘法算式還是能能夠理解的,優生更傾向于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探究新知環節提出也可以通過算一算來解決這個問題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雖然我們提出了乘法算式,但計算組合數并不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本節課的重點從始至終都是讓學生學生體驗和感悟有序搭配的過程,這一點莊老師把握得比較好。比如在搭配衣服時可以先看上衣,也可以先看下衣。在搭配早餐時可是先選飲料,也可以先選點心等,其用意都是使學生感受“有序”兩字。
三、課堂評價
整個教學過程很清晰,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也很自然,如“穿好衣服后吃早餐啦”“吃完早餐該上學啦”等。
本節課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莊老師較好地調動了課堂氣氛,良好的課堂氣氛是上好一節課的首要條件,特別是這樣借班上課中尤為重要,莊老師通過課前的握手活動,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緊接著的腦筋急轉彎,還有拓展部分的石頭剪刀布游戲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評教學質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能較好地完成有序的搭配,部分優生能用算式直接計算組合數,學生在學到一些數學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搭配問題。課堂當中,學生始終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思維也比較活躍。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更何況是教齡僅四年的莊老師了,在課堂中教師雖有對學生的發言只做評價,不做知識解釋的意識,但是莊老師對學生還是扶得太多,不敢放開。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
縱觀整堂課,莊老師注重把數學與生活溝通,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上得扎實、有效。
數學評課稿 5
《兩位數與兩位數相乘》是二期課改教材三年級第二學期中第二單元的一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與一位數相乘,并且掌握了用一位數乘兩、三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曹xx老師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教學理念。教材的設計是注重結合具體情景,強調算法探究,重視對算理的剖析,使學生獲得多種算法的體驗。在實際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做得較成功:
一、引導學生估
教材的編排強調先估后算,從實際的教學情況看,首先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將一個因數估成相鄰的整十數進行估算以及比較哪種估算的值更接近實際得數都不存在爭議,同時基于對上半學期估算教學中已經出現了估計積的范圍,考慮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延續,因此在;估一估這一環節中做了適當的調整,將教材中只需估計一個值設計為估計積的范圍。這樣的處理使估計的結果更具有實用性,學生也更容易理解為什么要估和估了之后有什么用,而不是為估而估,也更體現出教材編排先估后算的意圖。
二、設疑讓學生想
在自主探究,嘗試算法這一環節中,強調要求學生用學過的方法來解決今天的新問題,在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后再進行小組討論,彌補了小組討論中的一些弊端,使所有的學生都有自主尋找策略的機會。隨后的小組討論,在學生的各抒己見中,各種算法的'出現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同時由教師提出的;看看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最多引發了學生的成就感和進取心,更重要的是在小組討論中,同學之間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組織學生說
在全班交流,匯總算法的環節中,第一次說設計了由學生自己來說每一種算法的過程和選擇這種算法的理由;第二次說設計了在學生看書之后說書中四個小朋友的算法并進行分類。
這個環節將重點落在讓學生說清分拆的方法和這樣分拆的理由上,使學生體會將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為已學過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來計算,也就是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理念。
四、幫助學生悟
在獨立嘗試,算法優化的環節中,有兩組的因數都是質數,也就是都不能分拆為兩個一位數相乘的形式。通過這一環節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將其中一個因數分拆為兩數和的形式比較簡便,同時進一步理解分拆為一個整十數與一個一位數相加的形式更為簡便和具有通用性,同時為下節課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做好鋪墊。
五、指導學生用
在應用深化環節中,設計了兩組不同形式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今天所學知識,判斷的第3題和第4題,與第一環節中估一估的知識相呼應,加深學生對于估算意義的理解和用估算解決問題的意識。
本節課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實踐活動,創設引導學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節課學生是在有目的的進行有效思考,課堂中有獨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估計,有驗證;有觀察,有分析,有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優化,力求讓學生在探索算法過程中,增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并產生解決數學問題的積極情感體驗。
另作為數字化課堂的實踐課,曹老師運用了很多新的技術,讓我眼前一亮。如:拍照所要的學生素材等。總之,這是一節好課。
數學評課稿 6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扎實平穩。對于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可以逼進有效教學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老師在上課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師馬上請這三位同學解說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后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為她這種方法好嗎?為什么?”,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信息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為搭配的衣服連線后(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老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后還要求學生說說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發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通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老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于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數學評課稿 7
今天在南校聽了四節課,都是關于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計算課。四位老師的教學準備都很充分,環節設計合理、過程銜接過渡自然,引導及時,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融洽,互動充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努力實踐了生活化的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理想。
下面簡單說一下聽課后的體會和收獲:
共同的優點:
優點:
1、信息窗的使用充分,借助信息窗的生活化情景,引導學生在經歷發現信息整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9加幾、8加幾的計算。
2、倡導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和選擇。注重及時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2、注重了算法的優化。
3、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效果好。
4、教師的問題引領到位,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對學生的學習能夠及時進行評價,激勵性評價較多。
5、教師的板書引領直觀,富有指導性,重點突出。尤其是關于湊十法的過程的呈現,及用△代替物品來畫圖演示圈一圈,湊成十,直觀,導向性強。
6、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很及時。
7、學生的主體性強,計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練習設計題型比較豐富,圈一圈、算一算,看圖計算,看誰算得快,題量充分。注重了練習的趣味化、針對性,層次性。
四位老師,教學中各有特色的體會
辛老師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有序發現信息、整理信息并板書引領方面做得很好;
禹老師把湊十法編成了順口溜,學生易記,值得學習。
侯老師和宗老師注重了引導學生對湊十法的操作體會,讓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在體驗中進一步感悟、內化湊十法;侯老師還注重了數學競爭情景的創設(數學城堡活動),小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宗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臨時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及時引導解決方面值得學習。
建議:
1、練習設計若增加解決生活化得問題,效果更好。
2、稍加強主板書的突出,導向性更強。
數學評課稿 8
一、以趣引生,營造愉快課堂。
4位執教者非常善于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都能設計一些以與本節課有聯系、有情趣的故事(小熊分蘋果)、生活常景(米飯為何變成稀飯)、游戲(握手、對囗令)、學生愛聊話題(過生日)和學生非常愉快地進行交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關系,使學生內心很快產生一種親切感。正是有了這些課伊始或課前的趣談和情感交流,才讓孩子們在課堂中表現得那么輕松自在,那么自信滿滿,盡顯真實愉悅的一種課堂展示。
二、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準確解讀、把握教材。
執教老師能根據數學科的特性,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準確解讀、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因素。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一步一步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合理利用都非常值得我學習。如吳老師在上《生活中的比》時,在設計上能超越教材,但在內容上又緊扣教材。先設置疑團:米飯為何變成稀飯?學生充分猜測之后,再出示煮米飯的方法(一碗米加兩碗水),請學生用多種形式來詮釋一碗米加兩碗水的涵意,巧妙引出比,接著借機尋找生活中的比,依次展開,環環相扣,最后讓學生從一系列的練習中,發現并歸納出比的意義,教學中沒在生拉硬拽的感覺,而是讓人感到水到渠成。又如何老師在教《搭配中的學問》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了三個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問題、早餐搭配問題、路線選擇問題,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
三、立足于數學活動,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
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愿意在活動中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獲得充分釋放。以數學活動為主陣地,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入手,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猜測、驗證、交流、反思等數學活動,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如《分蘋果》中,學生在同一個情境活動通過擺10個蘋果圖片具體分一分,說一說,再在比一比中明確10的組合與分解,使他們感受到加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也有助于知識的遷移。在《生活中的比》教師選取了“煮白米飯的秘訣”“比較速度、單價”“圖形放大”等情境,有的是不同類量的比較,有的是同類量的比較。通過情境研究一組相對應的量的變化規律,這樣處理更能凸顯比的意義和引入比的必要性。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使學生深刻體會了數學知識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四、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逐步走向實質。
新課程十分倡響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執教老師十分注重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基礎,引導交流,給了學生一種很好的學習尊重。如“穿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以“上裝和下裝”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得出上裝和下裝的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早餐搭配的問題,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在書上用連線的方法表示,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投身到解決問題活動中,充分感悟:只要我們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讓學生在充分自主探索中進行實踐合作與交流,這樣的合作與交流才是有效的。
五、善于引導,注重數學思維習慣的培養。
教師始終把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的思維習慣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緊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搭配中的學問》中,何老師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允許不同學生有不同思考問題的方法,允許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強求統一,只要方法合理,就給予肯定和鼓勵。學生通過擺一擺、配一配中知道有序的搭配,感受有序搭配的方法和好處,并用不同方式進行搭配(實物圖、文字、數字、字母、不同顏色等),教師再適時引導:你最喜歡哪種方式?為什么?優化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尋找簡捷的表現方式。對于這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教學過程中采用提出問題---引導參與,探究方法---優化思維,實踐應用---解決問題,層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完美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到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形成。
六、多媒體輔助
教學,課堂更富有生機。
在本次數學展示課中,上課的老師都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服務,大大增強了學生對事物與過程的理解和感受。無論是新課導入,新知學習,還是鞏固拓展等環節都恰如其分地運用課件。尤其是《分蘋果》這課中,課件的功效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在掌握10的組成的基礎上,為了激勵學生繼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鞏固練習的設計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如過河游戲、妙打地鼠、巧摘蘋果等方法吸引學生積極參加.同時也避免了一些簡單、重復的計算練習,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使教師更好的把握反饋信息,從而取得優質的教學效果。
在聽課頗有收獲的同時,我也由此產生了以下幾個困惑。
1、教學進程中,教師往往過多的預設和牽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與展示空間,對于現在的課堂,教師和學生該如何才能更好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該如何更好的交流彼此情感,體驗和觀念,以求更多的生成,更好的共同發展呢?
2、《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性學習正在課堂中更多的展現,然而,我們經常看到課堂中學生探究活動的效果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3、與課改同行的老師皆感到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不佳,其戰勝困難、受挫的勇氣和毅力均較弱,且自我意識太強,集體意識偏低。因此,在數學課中滲透學生德育教育,防止學生行為偏差將是成為熱門話題。
總之,通過本次數學展示課活動,使我找到了一面很好的鏡子,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短處。從4位執教者的身上我也學到了許多,感悟了許多!讓我深深地明白,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我將以此為動力,不斷地學習新知,不滿足于墨守成規,致力于擴大教學視野,優化課堂教學,讓自己的教學生涯與眾不同!綻放光彩!
數學評課稿 9
《分式方程》是七下內容,李老師精心設計了知識的呈現過程,創設情景,以舊引新,層層推進,由淺入深,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充分鼓勵學生自主發現,自我嘗試,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得到了有效體現。整個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符合數學新課標理念,概念引入得比較清晰,注重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課堂教學過程流暢,方法得當,把握了課堂節奏,問題層層深入,難點各個擊破;強調解題的步驟,注重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內容擴展適中,語言精練清晰;尊重學生認知過程和個性的差異性;老師精神狀態好,充滿激情,語言幽默。
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知識的脈絡關系,對知識具有整體的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表現的比較強烈,學生有較多的交往互動,學習狀態積極活躍。主動參與實踐、思考、探索,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參與性。
設計學習問題步步深入,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在問題面前積極思考,調動同學們參與討論的熱情,課堂氣氛活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語言親切,富有激勵性,思路清晰,鋪陳有序,娓娓道來,把握課堂節奏的能力強,坡度設置較好,適合學生接受能力。
數學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李老師由生活中的實際“順流、逆流”引出了數學分式方程,然后尋求方法,最后拓展解決復雜的分式方程。整個課堂幽默、風趣,很有親和力,但也不乏知識性、系統性,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了學習!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真正體現了“輕負荷、高質量”的辦學理念!
感覺到李老師在關注學生主體性,以問題教學為中心,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發生的過程,激發學習興趣,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上值得我學習。體現在:
1、引入新課由已學數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對比由問題列出的有字母的方程,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對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打下鋪墊。
2、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學上,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索,類比數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發現分式方程解法,步驟,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發生的過程。
3、組織學生討論增根的原因,使學生重視分式方程驗根的必要性。
能準確把握教材和學情,由實際問題自然引出分式方程定義,由解一元一次方程類比啟發總結出分式方程的.解法,課堂安排嚴謹有序,教師點撥及時到位,特別是在滲透數學思想和指導學法方面值得學習。
符合數學新課標理念;選材上認真細致,精益求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教者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滲透;課堂教學過程流暢,方法得當,把握了課堂節奏,問題層層深入,難點各個擊破;概念引入得比較清晰,注重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強調解題的步驟,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注重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內容擴展適中,調動有方有度有章法,語言精練清晰;尊重學生認知過程和個性的差異性;老師精神狀態好,充滿激情,語言幽默,有較強的感召力。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方向上逐步走進問題的核心,發現探究過程清晰;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知識的脈絡關系,對知識具有整體的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表現的比較強烈,學生有較多的交往互動,學習狀態積極活躍。主動參與實踐、思考、探索,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參與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好。教師如果能國家權力大膽地讓學生來自主探究,那樣可能會更好。
數學評課稿 10
二年級下冊《找規律》是在一年級所學的找簡單規律的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教學目標定位于學生能知道稍復雜的循環排列規律,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是隱含著數學知識的,初步培養學生發現規律和欣賞規律美的意識。
公老師緊抓教學目標設計、編排教材,從生活實際入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循環排列的數學知識。聽了公老師的課,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學習。
一、課前準備充分。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老師做了非常精美實用的課件,直觀的向學生呈現出循環排列的變化。各種教具、學具,讓學生不僅可以看,可以說,還可以自己動手做一做,通過實踐加深孩子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以及理解。
二、課堂角色定位比較恰當。
從新授到練習再到活動,劉老師的設計都是以學生為主題,從“說一說你觀察到了什么?”到“你能動手設計出漂亮的圖案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測、驗證等學習過程。整節課公老師有意識的放手讓學生去說,讓學生去做,老師則是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進行歸納總結,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老師的作用是恰到好處。
三、課堂學習方式多樣化。
新課標提出,除了講授之外,學生主動探究、活動實踐和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上,公老師通過讓孩子觀察、探究、獨立思考找出圖案中四種圖形是通過循環排列的規律排列的。后面的練習環節,則是孩子在與同伴的交流合作中檢驗并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
幾點建議:
一、教學活動中要適當的留白,耐心的等一等,給孩子充足的思考時間。
二、對于這種抽象的規律能不能賦予其生活意義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從生活中找一找這種規律的應用,比如跳長繩、循環換座位等,從具體事物的角度來理解抽象數學問題。
數學評課稿 11
數學源自生活,運用于生活,幼兒生活中就有許多“數學問題”存在,如果教師只是用敘述性的語言對幼兒進行講解,那些零散、無意識的知識,他們只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怎樣引導幼兒輕松自主的學習呢?〈〈綱要〉〉指出:“讓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動以:聽鈴聲夾夾子——為娃娃夾夾子、貼紅點——開汽車三個環節展開認識1"5以內數量的活動,讓幼兒在輕松與活潑的氣氛中自主學習、探索、并且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次活動設計新穎,打破了傳統教學,科學性、實用性體現的較明顯,幼兒在玩夾夾子游戲是,顯得得心應手,因為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經驗積累。通過這個喲系,讓幼兒發現,原來數學也可以這樣有趣,孩子們通過自己親手操作,獲得了感性經驗,且感到奇妙無比,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了,為下面一個游戲做好了鋪墊,在不斷的成功操作中,那種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們學習的欲望,而且教師融入幼兒中間,極富親和里的語言,夸張到位的表情,無一不是使活動生動活潑的元素。
本次活動還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簡單到復雜,顯示簡單的聽鈴聲夾夾子,這是對數字的復習,也是為下面活動的“熱身活動”,之后,用夾夾子把數字記錄下來的方法,做到了邊做邊說,記說同步的發展過程。在下面的環節中,該老師適當加深了難度,讓幼兒從有提示性的做動作到自己動手操作,自主選擇,這個過程體現了教師設計活動的科學性,與《綱要》的要求緊密貼和。
當然,也要指出一些不足之處,如:在幼兒間的交流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教師沒有即使鼓勵幼兒進行互相交流,如果及時鼓勵了,那幼兒的操作興趣是否會更濃了呢?還有,在活動中,幼兒似乎不夠大膽,老師在著方面還可以多加些鼓勵、支持的目光或暗示給他們,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幼兒更大膽發言,這樣的效果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另外,水果娃娃為何不涂成彩色的呢?喲而喜歡色彩鮮艷的東西,用上顏色鮮艷的蘋果、梨子,他們的興趣也會會更高漲了。
好的餓教學活動需要不斷探索和嘗試,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為上一次成功的課而努力,謝謝!
數學評課稿 12
今天聽了高老師的《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真是受益匪淺。我從中得到啟發,對這個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是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重點認識射線和直線,并掌握它們的.特征。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伸;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復習線段有兩個端點,不可以延伸。看似很簡單的知識,可讓學生能掌握,并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老師卻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過度自然。
這一概念。接著讓學生觀察一些圖形,找出不同。然后依次出示直線、線段、射線。再對比。對比法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樣學生很快的掌握這個知識,通過對比學生很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二、語言豐富,課堂調控自如。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真羨慕射線,你們都把它記住了!”“直線它好傷心呀,你們都把他忘了!”“同學真會學習”,“她懂得用小手告訴老師”?高老師總能把話說到點上,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不難看出老師的基本功比較扎實的,對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數學評課稿 13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今天,聽了張老師執教的《 找次品》,本人認為張老師在教法、學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人人動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的活動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本節課,張老師用“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通過課件這樣一段動態的影像資料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情景中。
二、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1、新課開始,張老師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從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2、緊接著張老師刻意安排了從4瓶中找次品這個環節,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為后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瓶中找就要比從3瓶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3、最后安排從5瓶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于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張老師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在這里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于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策略。
在解決9瓶口香糖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問題時,張老師首先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稱,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數最少。在小組匯報時,老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列表板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這種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待測物品數量為3的倍數時,只有平均分成3份稱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其它任何一種分法都比它多。接著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后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里其實有規律可尋。學生通過對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案,使求知成為學生自覺的追求,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采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于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展。
數學評課稿 14
今日聽了汪蕾教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汪教師的這節課,經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從生活問題入手,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學生經歷了“尋條件、設問題、找方法、明規律、自總結”這樣一個知識構成的過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整節教學過程中都得以體現。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本事培養探究中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平臺,以故事情景帶領學生進入課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找條件,設問題,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維。學生根據找出的.條件和問題,用不一樣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經過自主探究,發現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一樣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獨立探究自主學習搭好臺
汪教師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么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時汪教師出示問題(32+4)×2○32×2+4×2讓學生完成,經過計算再次找到相等關系。可是,如果能讓學生自我模仿,自我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課堂中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做好適時地引導,在這節課上,汪教師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經過“觀察這一組等式,你發現了什么”。為學生供給了發散的思維空間。供給猜測與驗證的機會,將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了學生。學生的興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評課稿 15
今天上午聽了我們年級組劉老師的一節課,現在我就對這節課談談我粗淺的看法。“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節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來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劉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本節課教學劉老師教態自然,語言準確,時間安排恰當。教學中,劉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節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本節課的亮點有一下幾點:
一、情境導入上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變魔術”活動吸引學生的眼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在本節課的開始,劉老師設計的兩個魔術使我們學生充滿了好奇,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初步接觸“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簡單有效地突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觀地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為后面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劉教師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資源,提供一定的數學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比如:在講“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的問題時,當絕大部分學生都難理解時,劉老師及時地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三、練習設計的數量合理、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先讓學生判一判,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實例,最后讓學生來設計。練習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但是再好的一節課也有它的遺憾之處,下面我就說說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我覺得劉老師的在上課時缺少使用實質性的鼓勵語言。她每次總說“你很棒”或“你很好”等。是不是可以用“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的知識真淵博啊”等等來代替它呢?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于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
數學評課稿 16
從磨課到最后的展示課,俞老師的這節《解決問題》我聽了不下6次,每次聽完都會有新的收獲。作為一個同樣教齡不到一年的新教師,俞老師的課有太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由于老師們已經從每個我能想到的角度,對這節課進行了嚴謹、周密的評價,我只能從個體比較的角度來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課前談話,暢所欲言,體現距離美。
曾經也在自己的賞析課前設計了課前談話,但基本上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談話環節趨于形式。再看俞老師的這一教學環節,在課前談話中創設了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情境,有目的地滲透了物體之間的比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老師比年齡,比身高,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小朋友們暢所欲言。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后面新知的引出作好了鋪墊,更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語言簡練,恰到好處,體現簡潔美。
小學數學課堂上,語言傳遞著老師和孩子的智慧。俞老師抓住“簡練”這一語言特點,表達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整堂課,俞老師很少有多余的話,每一個提問、每一句過渡語都恰到好處地點出問題的關鍵,也能很簡潔地總結出解決相差數的算理與算法。反觀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嚴謹是標志,拖泥帶水是常態。在課上我還喜歡重復學生的回答,即使是那些錯誤的答案,充分體現了自己在教學上的不成熟。
三、練習豐富,切合主題,體現多樣美。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學習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有效地練習。何為有效,及落實教學目標。然而在每次的練習設計中,我更多的是復制粘貼別人的想法,很少考慮每一道題目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回顧俞老師的練習設計,她巧妙地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如專項練習、選一選,基礎練習、填一填,綜合練習、連一連。這些練習設計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使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得到不斷的發展。
四、拓展延伸,提高創新,體現思維美
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復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后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后,俞老師設計了一道貼合實際生活,又與本課主題密切相關的氣象信息。這道題通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既對學生進行了思維訓練,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為了體現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我也會在教案最后設計一道拓展延伸題。但是沒有把握好時間的火候,通常還沒開始拓展,無情的下課鈴就響了起來。
課堂教學中,俞老師能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中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的境界。俞老師扎實的基本功,良好的課堂教學調控能力,清晰的教學流程,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學習、借鑒。
數學評課稿 17
陳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充滿信心,充滿激情地學習數學。不僅如此,教學中,吳老師還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活動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動形式,為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得教學過程始終民主、平等、寬松、愉快。本節課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1、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數學廣角”屬“實踐活動”的范疇,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數學與書本上數學之間的聯系,強調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用學生經常接觸的生活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讓學生在生活問題和實際情境中來學習組合和排列,讓學生從穿衣、吃飯這些生活事情中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們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存在于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主動參與數學過程、自主探究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排列組合知識比較抽象,教師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連一連、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開展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通過分析、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例如在衣服搭配這個環節上,教師又開展小組討論,選擇方法的最優化,找到不重復又不遺漏的科學搭配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進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樣性,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
在教學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不僅可以先確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確定下衣,由下衣來搭配上衣。在教學例2時,不是例1的簡單重復而是在例1的基礎上增加“拓展”這一塊,這樣學生對“排列和組合”意義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課對學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順序的,教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給學生以人文關懷,著力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
4、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陳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又激勵性,尤其是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起著積極的激勵作用,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只是學
到了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比較準確的數學方法去解決生活中搭配問題。
總之,陳老師結合學生實際與教材內容,遵循新授課四步教學策略對本節課的設計,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鑒。
數學評課稿 18
從板書設計可以看出,這節課的內容關鍵時讓學生理解:“本金、利息”的含義,會正確地計算存款的利息。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以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中的應用價值。”數學只有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才能顯得真實和精彩。由于“利息”這一節的數學內容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就有過相關的知識儲備,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劉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中充分讓學生“做主”,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理解有關利息、利率、本金的含義,體會數學的真實。在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學生為本,強調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歸納出利息的計算方法,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本課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教師在引入課題時,提出了幾個問題。如:有哪位同學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為什么要存入銀行?增加的收入叫什么?這樣的提問,貼近學生的生活,又充分利用學生樂于幫助老師解決困難的心理,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緩解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二、利用生活經驗,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新課標指出:“重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和小組討論進行計算,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新課標指出:“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要提供各種思考與合作的空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注意提供給學生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如:小組討論如何計算利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
四、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
數學要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提高。學生在感知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稅率納稅時,為了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再問:“也就是實際得到的稅后利息是存款利息的百分之幾?”這樣,學生都進入了積極的思維中。從而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時,根據例題還可以問:“如果李志文存錢的時間不同,又如何解答?”這樣就注意了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新課標在談到有效教學時指出:“有效教學一定要在重視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內在的發展。授課教師在這個環節上真正落實了有效教學。
“利息的計算”一課,總體效果很好,基本達到了預先的教學設想,在改變傳統應用題教學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數學評課稿 19
今天聽了趙艷波老師的一節數學課,受益匪淺。趙老師在教學中以兩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學生經歷了研究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四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在這一系列學習過程中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善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計算、說理、交流等活動,歸納積的變化規律。過程的設計很緊湊,老師的講解清晰、簡潔,設問、追問都處理的恰如其分。學生的思維在一個個追問中得到開啟,不失為一堂很實的課。一環扣一環的層層剖析,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鞏固練習中,可以看出教師平時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審題能力的訓練。讓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年輕教師在課堂中能把問題的設置運用自如,確實難得。我比較欣賞。
小建議:
1.小結時,可先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再整理完善。
2.板書再工整些更加完美了。
如果是我執教這一內容。我會這樣設計:
1.出示兩組乘法試題。
2.提問:你能根據上面每組算式的特點接下去再寫兩道算式嗎?試試看。
讓學生在嘗試寫算式的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這個過程,手腦并用,使規律的探索落到實處。
數學評課稿 20
這次有幸聽了張教師的《解決問題》一課,反思如下: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在本節課課中,張教師圍繞著教學目標,創設了一系列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比如例題中的團體隊形問題、練習中的晨跑問題、家庭中的垃圾問題、照片問題、春游問題等,學習材料充滿了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根據這些材料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欲望,嘗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不僅僅使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并且在數學與生活實際問題之間筑起了一座暢通的橋梁。
2、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
在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張教師始終讓學生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并在多種方法的尋找中,加強學生的說理能力,讓學生說說不一樣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別表示什么,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
3、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
本節課的練習即跑步問題、家庭中的垃圾問題、照片問題、春游問題由淺入深,創設的問題情境具有靈活性、多變性。學生根據題目所供給的材料,去選擇、去優化,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如最終的春游問題,讓學生在尋找哪一種方法更省錢的過程中,尋找到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策略。這樣教學不僅僅給學生萌發求異思維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并且也使學生切實地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
4、注意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課堂上以小組活動為主體,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民主和學習氛圍。每個問題的提出,先是由學生獨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討,最終再小組合作解決。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別人交流的能力。特別是最終一個旅游問題,學生一開始沒有想到買團體票,他們覺得沒有到50人,就不能買團體票,經過小組討論,他們覺得能夠加兩個教師,最終又想到能夠多買兩張票來湊足50個人。在小組合作中,他們的思維更開闊了,數學應用能力也更強了。
可是,我在那里也碰到了預設與課堂生成的矛盾。我在預設中先告訴學生:教師是免票的。但上課時由于緊張,忘記告訴學生,在反饋時,學生想到能夠加兩個教師,我本能夠順著學生的思路,就加兩個教師湊足50個人。但我想著自我的預設,就生硬地告訴學生說教師是免票的,錯過了課堂生成精彩的好機會。事后我想了一想,能夠在學生說加兩個教師,
贊同學生的做法后,再次提出如果教師免票的話,怎樣辦?再讓學生思考。這樣整節課可能更完善。
【數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評課稿10-10
數學方程評課稿04-20
初中數學評課稿02-19
小學數學評課稿03-01
初中數學評課稿12-28
初中數學評課稿精選10-12
數學評課稿(精華)10-09
數學《統計》評課稿04-09
小學數學評課稿02-27
數學評課稿(精選15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