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評課稿(精選20篇)
課程性質界定是課例評價的前提。任何一門學科,只要開展了教學,就要必要首先追問其在課程性質上的體現和實現程度。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
聽了李老師的《比較大小》一課,感覺這節課的亮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回顧舊知,引入新知。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先讓學生從0數到100,兩個兩個地數到100。,讓學生體會到越往后數,數字越大。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比較大小。如比較45和39的大小,學生就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看表格,越排在后面的數越大。(2)利用計數器,直觀地看。(3)利用數的組成來看。原本呆板的數字符號,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變得鮮活起來,讓學生輕松自如地參與到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地去學數學,使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都得到提高。
3、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和不同見解,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對于用不同方法來比較大小的學生予以語言的鼓勵,并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多讓學生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注重學生思考的過程。
4、注重從細節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在“把卡片正確地放在小圓圈里”這一題中,李老師讓學生找到一個數,就做一個記號,這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
“左右”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體現《標準》的理念,讓學生從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學習身邊的數學,讓數學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因此,王老師緊緊圍繞《標準》的理念, “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王老師組織學生利用自己身體上的左右開展有趣的游戲活動,通過游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學生在自由輕松的課堂氣氛下,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游戲中。還通過運用身邊的學習用品進行操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自己的鉛筆、橡皮、尺子、鉛筆盒、數學書,并讓學生說一說這些物體的擺放順序,每種物品的位置,讓學生自己提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用語言描述出這些物體的左右位置關系。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學生對游戲活動比較感興趣,參與性強,情感體驗積極,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本節課的最后還滲透上下樓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節課王老師都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較好地體現出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但美中不足之處是,學生整節課在活動中認識左右,在生活中區分左右,如果再從課本上上進行一些左右的練習就更完美了,這樣就會讓生活中的數學回到課本中的數學。也就是數學即生活,生活即數學。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3
張xx老師上的《美麗的田園》這節課是一節綜合課,具有下面的特點:
一是通過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的畫面演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符合新課程課堂的主要形式“創設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
二是本節課引導學生從圖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問題意識,正如新課程強調要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
三是教師注意傾聽學生發言,注意捕捉課堂資源,適度點拔,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
四是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再分工合作,學生配合默契,我們可以看到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場面在課堂中涌動。
俗語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見張緒老師在平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整堂課的設計與實施,以師生的情感為依托,以問題為中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線,教師能領悟課標,活化教材,并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課堂教學實際駕馭這堂課,體現了新課程教師的教育智慧的提升的功能。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4
《認識人民幣》一課是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的一個難點內容。聽王忠強老師上這一課主要是為診斷其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體來說,課堂教學設計比較合理,內容比較全面,課件和學具比較有趣味性,學生興趣較高。下面就存在問題提幾點建議:
一、課前習慣
一年級正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教師一定要在平時堅持貫徹學生習慣培養工作,這方面恰是做為新教師的王老師所欠缺的。可以在課前準備書本、放東西、拿學具、發言、合作等各方面下功夫,幫助孩子一點一滴地養成習慣。由于低段孩子的好動和喜歡趣味性的東西的特點,可采用歌訣、動作方式來記憶和養成習慣。
二、目標落實
王老師對本課的目標設計基本合理,教學環節也能與教學目標相對應。不足之處在于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有些走過場,有些環節沒有落實到位,僅點到為止。建議王老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如何把目標落實到位,采用哪些環節、策略都要清晰化,要讓孩子得到怎樣的提升自己心里最好有數。重點難點的知識,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探討,要思考突破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操作和思考中逐步理解并學會,不能草草而過。
三、課堂組織
一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采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教學,同時要經常組織課堂紀律,表揚、肯定和提醒結合,把課堂組織做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個環節學習時提要求要包括紀律、興趣、注意力等的引導。特別是本單元的'學習多次用到人民幣學具,孩子可能只顧著自己玩,而不注意教師的教學和教室里的學習情況,因此更要時時對孩子加以提醒和行為上的指導。
四、引導思考
教學中王老師常常問題一提就讓孩子回答,有些孩子問題都沒聽清楚,有些孩子還來不及想。這樣的話,學生缺少思考的機會,可能會變得依賴老師和同學的答案,不利于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五、教學調整
王老師在教學中一直站在講臺前,沒有下來看學生的學習情況,沒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這是特別重要的一點,如果課前不能做好預設的話,就只能在課堂上加以補救,要隨時注意學生當堂出現的錯誤,想辦法調整教學程序。
做為新教師,這些方面都是需要自己平時在教學中長期鍛煉出來的,沒有什么快捷方式,唯有多想多做多學多問,慢慢提高自己。希望王老師嚴加要求自己,在教學方面努力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數學教師。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5
今天有幸聆聽了一年級倪老師的一節課《認識圖形》,本節課是學生認識“圖形與幾何”的開始,通過觀摩,領悟到了倪老師的很多教學理念,學習到了許多教學策略,現總結如下:
1、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升課堂效率。
教師用書后的關盤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對它進行合理運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本節課中,倪老師就是以此為依托,從而展開教學活動,極大地方便學生對相關立體圖形進行建模,提高了課堂實效。
2、 練習設計富有童趣,學生積極性較高。
有效的練習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但是該年齡段的學生可能會在經歷了新知學習之后對接下來的練習活動感到疲倦。但是在本節課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學生的疲倦,相反的卻是越來越感受到學生的'熱情,這與倪老師巧妙的練習活動設計是分不開的。
商榷之處:本節課可能過于依賴多媒體,本年齡段的學生空間意識還不夠強,我認為還要更多的從現實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讓學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畫面上的立體圖形與現實中的立體圖形在學生感知上我覺得還是有差別的,這樣也便于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6
這節課貫徹了新課標精神,能根據教學新理念設計課堂教學,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主要突出幾點:
1、在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鐘老師創設了一個兒童喜愛的喜洋洋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經驗;使乏味的計算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情境圖的影響下,會提出問題、會列式計算,復習同級運算是從左到右的計算方法
2、在合作交流中探索知識,老師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鐘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擺一擺,說一說,感悟出10-(3+2)的列式方法,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了解小括號的作用意義,培養學生用不同的列式方法來解決同一問題的數學思想。
3、善于組織教學。課堂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與課堂的教學組織有關,課堂紀律越好課堂效率越高。天真活潑的孩子當然好動,鐘老師一開始先進行了了一個常規的課堂組織,把學生精神集中于課堂上,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經常與學生早已統一的訓練口語提醒學生注意,老師念1。2。3。學生就會手、腦、口都醒悟過來。好像看出老師一念經就把學生的`靈魂收回來課堂。老師把這些學生早已訓練得心中有數。老師那種從容嫻熟,功底深厚是值得贊嘆的老師。
4、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在課堂評價方面,老師力圖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引導他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進行評價,老師對學生評價發揮了其引導激勵的功能。
建議:老師在課堂上作了有效性的啟發后,不要再講得太多了;最后寫帶有小括號式子的比賽活動,老師把學生作品收上來后,應該面全面學生展示以及從中繼續選一些題目讓學生一起計算,加深提高學生對帶有小括號算式的計算能力。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7
《認識鐘表》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過一小時是幾時,讓學生從小建立時間觀念,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總體來說楊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思路相當清晰。教學過程中,主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撥一撥、做一做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展開學習。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尤其是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容易興奮,也容易分散。教學中楊教師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課堂中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積極主動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來學習知識。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楊老師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利用多媒體優勢激發學生興趣。
這節課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楊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突出知識點。例如:在欣賞各種各樣的鐘面時,楊老師用課件準備很多漂亮、形狀不一的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難怪全班學生都想和這些鐘面交朋友。再如:當學生觀察了鐘面后,在他們的匯報交流中認識又粗又短的是時針,又細又長的分針后,又通過課件把時針、分針分別進行閃爍,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學鐘面上有12大格時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顏色,使學生看了一目了然。
2.創設教學情節吸引學生。
課中注意創設了很多輕松愉悅的情節。如:一開始,楊老師創設了“老師是早上7時起床,你是什么時候起床的'?”這個情景,展開教學,學生興趣很濃。在認識了鐘面以后,楊老師又以乘動車為主線,讓學生撥一撥: 8時出發、9時到達寧波、11時到達上海,在鐘面上怎么撥?因為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學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撥出了這些時刻,正確率很高,教學效果很好。
3.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楊老師在這節課上,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說說有什么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楊老師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表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并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之后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表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4.精心設計練習,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在練習的設計上,王老師能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相應的鞏固練習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吃的飽,吃的好。如認整時,撥整時,認識大約幾時,全體學生都會;根據時刻畫時針或分鐘,大約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本畫的很好。這些對于打造高效課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5.美中不足的是:①楊老師的問語要適合一年級小朋友,如:在教學7時時,老師問學生怎么表示,學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師自己回答了。②關于課堂常規,在訂正學生課堂上做的練習時,要先讓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來之后再訂正,這樣才有效率。③碰到課堂中學生回答錯誤而其他學生幫忙改正后,要讓說錯的學生再回答一遍,給他以鼓勵,幫他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8
我參加了進修學校的課堂觀摩活動,本次活動我聽課的內容是《讀數、寫數》。《讀數、寫數》是小學數學一年的教學內容,是認識數字的基本步驟。
本次講授的是長江東路小學的骨干教師孫楠老師,初次見孫楠老師便覺得她就是孩子心中的“好老師”,只見她溫柔可親,笑容可掬,聲音清脆。聽她講完課后看到孩子們滿足的眼神就覺得這節課達到效果啦!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讀數和寫數,課堂結構清晰合理,內容豐富,練習多樣。孫楠老師以復習鞏固開始讓學生練習讀數、寫數,讓學生區分讀數和寫數的.不同之處,在課程的中間串聯數的組成這一知識點,讓內容更加的飽滿,并且讓學生認識到知識構建的重要性。本節課出現“計數器”數學使用工具,計數器的使用讓孩子明白個位、十位、百位、千位等數位的表示,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同學們!
課堂上學生們很活躍,都踴躍的展示自己,并且課堂的最后有學習總結:“我學會了什么?”讓孩子們反思這一節課我究竟有沒有把握好,學到了什么?
聽完本節課我更深的感受是因為智力的不同孩子們學習的內容有很大的不一樣。我所在的學校是輔讀學校,孩子們的智商都低于常人,我們教學的內容也是有限的。比如:培智學校的數學講授的內容大多是百以內的加減、九九乘法表和錢幣的使用。在這九年的教學中錢幣的使用是最難的,可能有些老師不理解,認為錢幣的使用是最簡單的,在普通學校是不用教的。可是我們輔讀學校的學生通常是不會用的,他們不理解錢幣的概念,更不會使用錢幣。
我們面對這些孩子雖然說他們學習知識的能力有限但是我們所做的是讓他們擁有愛人愛己之心,讓他們更好地生活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中。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9
今天上午,我和各年級組幾位老師聽了蘇xx老師的《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展示課,一節課下來,感覺體會頗多。
1、總的來說,這節課的教學流程清晰,各環節銜接較順暢。
2、復習舊知,課件呈現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練習題目,激活學生的已有的認知體系,做到習舊迎新,做好新舊知識的自然銜接,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3、探究計算方法環節算,蘇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棒、撥計數器,在操作中探究計算方法,感悟算理,自主建構知識系統,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感覺這節課,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不合理。復習準備部分,設計出示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練習,做到對計算方法的復習,共用5分鐘,明顯超時。接下來的探索新知部分的第一環節看主題圖,明確題意,列出算式,用時7分鐘,明顯超時,第二環節嘗試算法和匯報交流算法時教師語言重復次數太多,也浪費了不必要時間。
2、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由于教師引導及調控語言力度不夠,加上平時課堂教學中沒動手操作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計數器和小棒操作)流于形式,一部分學生對算理不明,對算法和算理的匯報環節也就說不到點,這就需要通過課下的練習達到理解深化知識。
3、課堂第三大塊即鞏固練習環節只出示了一個基本練習,由于教師個人語言重復過分讓強調學生說算法,以至于后面的變式練習,也沒能進行,教學預設沒完成。這樣的`情況出現,是授課老師需反思的問題,備課時對各環節的預設到位,用時也需做出預設,以盡量達到對整堂課時間分配的有效性的把握。
4、還有我感覺這節課教師的啟發及引導語針對性不強,缺乏指向性。有些數學用語不恰當,比如教師的啟發語:“35中的“5”代表什么?又問減數“2”代表什么?”應改為“個位上的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檢查一下說成“驗證一下”,這些數學語言的錯誤都是教師個人應注意并改進的地位。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0
王老師上的100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課前我認為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讓學生理解計數單位“一”、“十”、“百”,并在數數的過程中建立數感,留下表象,這樣的概念課枯燥、抽象,比較難教。可是聽了之后我感到王老師的笑容和鼓勵感染了學生,學生在這節課上思維活躍,積極性高,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學生學得認真,學得開心,知識掌握得較好,是值得我學習的。
課一開始王老師就用星星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先猜一猜老師手中有多少顆星,再通過數一數來驗證,知道老師手中有10顆星,接下來讓學生根據10顆星來估計老師盒子里有多少顆星,再通過數來驗證并發現我們學過的數已經不夠用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需要,要認識更大的數。接下來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思考怎樣擺讓人一眼看出來,從而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其中“幾十九添1”是學生數數的難點,學生通過擺小棒理解了二十九添1是三十,體會了“十進制”。接著集中解決三十九添1、四十九添1、五十九添1……,這樣就突破了難點。
王老師教學一百時首先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從85數到90,再從90數到99,思考九十九根小棒添上1根是多少根? 學生很快就說出“九十九添1是一百”, 通過課件演示,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了99添1是100。接下來讓學生十個十個地數,從十數到一百。把10捆小棒扎成1扎,表示一百,讓學生體會10個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個十。從而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百”。這里教師如果節奏放慢一點,可以反復進行10捆小棒扎成1扎,1扎小棒拆成10捆的演示或操作,加強“十”與“百”關系的教學就更好了。
最后王老師讓學生數生活中的物體,體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數的方法,不僅鞏固了今天所學內容,而且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總之王老師能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特點,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遵循直觀到抽象的原則,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當然本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還請其他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1
一年級組教師在課內比教學活動中,選擇《觀察物體》同課異構。縱觀一年級的這3節比武課,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傾聽的習慣這兩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現在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聽課的感想。
一、 學習材料的選擇
觀察物體一課,教材編寫者幫學生選擇的學習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錢罐。從該玩具的前后面與側面觀察到的樣子不一樣。有的老師建議用規則的長方體的粉筆箱,這樣就地取材,便于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其特殊性,平視的時候,從不同的方向觀察,觀察到的結果,可能是相同的。選用不同的學習材料,觀察到的結論是不相同的。那么作為老師,如何做到數學知識的`科學準確呢?我們不妨這樣小結:同一個物體,從不同的方向平視觀察(只觀察一個面),看到的樣子可能不一樣。
二、 學生能力的發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發展與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師通力合作。不分年級,不分科目,朝夕努力。傾聽是低年級培養孩子的重要學習習慣之一,而本課的能力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今天我著重說說這兩種能力的培養在本課中的體現。
首先說觀察能力。本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體現在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觀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點:
①觀察的角度——平視。視平線與物體的最高點保持一致,學生只能看到物體的一個面。這樣觀察的目的是考慮到孩子年齡小的特點,盡量讓觀察結果簡單可述。一(1)班的李老師,把放學具的板凳托起來,與孩子的視線等高,這樣保證觀察方法的示范性。
②這節課應該讓孩子在觀察時,有意識的滲透有序觀察。在一(3)班的課堂中,當孩子觀察本班同學的照片時,孩子觀察到的結果是零零散散的。老師應該引導孩子,我們學習方位前后左右,那么我們可以按方位有序觀察,有序陳述。
③如何引導學生小結觀察結論,可以用比較的方法。把前面與后面觀察到的結果比較有什么不同;左右面觀察的結果又有什么區別?
④觀察物體的目的最終是發展學生的空間感。觀察能力在觀察的基礎上如何向空間感提升,要發揮想象的作用。李老師就是這樣做得,在例題學習時先觀察說結果。在練習時反之,先猜想,再模擬觀察驗證結論。這樣讓觀察插上想象的翅膀,發展學生的空間感。只有這樣細致的指導,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才不是一句空話,才能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基。
再來說說傾聽習慣形成的5個標志:
①眼睛注視發言人;
②能擇關鍵詞做傾聽筆記;
③能復述別人的發言內容;
④能補充發言或提出建議;
⑤能對別人的發言做簡要評價。傾聽是學習的起始行為,更是人類交往的基本禮儀,所以我們應把傾聽作為學習習慣的頭一個重點培養。
三、 學習方式的使用
現在常用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像觀察物體這樣的以活動為主體的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合作。合作學習必須合作目的清楚,分工明確,有合作的必要。以觀察物體為例,如果是2人小組。那么每人觀察兩個面,剩下的方向要觀察,孩子要轉動起來。如果是4人小組合作,那么每人觀察1個面。觀察完畢,要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并和其他小組成員比較觀察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因為是小學1年級,活動之前,老師應該給學生示范;示范之后,再小組內觀察。小組活動完畢,最后全班選小組匯報展示。只有這樣清晰的活動步驟,明確的合作安排。合作學習才不流于形式。
四、 三維目標的落實
三維目標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三方面做了具體的描述。北師版教材在編寫時充分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一系列的情景串。教師應該用好情景串,把活動做出實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習得知識的前提下,發展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經驗,學會數學的方法,滲透數學思想,有效的落實四基。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2
今天聽了梁老師講授的《認識鐘表》,授課中,梁老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低年級學生特點為抓手,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效果良好。
一、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創設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梁老師在開始就用謎語引出鐘表,又欣賞到各式各樣的鐘表。這些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新知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這種強烈的求知欲的驅使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下面的學習活動中。
二、注重學生傾聽,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如認識鐘面時,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學生進行補充,從而提高傾聽的參與度,逐步養成傾聽的習慣,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梁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如出示小朋友上午9時在上課,晚上9時在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9時。既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注重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中,梁老師結合低段學生的特點,采用集體鼓勵獎勵星星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飽滿的興趣學習,學習效果良好。
建議:認識鐘表時,時間安排短,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表達時間,才能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3
5月5日聽了一年級曲曉艷老師的《解決問題》一課,解決問題教學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嗎,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
本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教師注重解決問題一般步驟的滲透。
教師在出示問題情境后,引領學生“知道了什么”來梳理題目信息說,然后“怎么解答”最后重視學生的檢驗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檢查。檢查是個很好的習慣,解決問題的檢查過程和一般的計算等題有所不同,它既是對自己做題過程認真與否的檢查,更重要的是對解題思路的反思,既可以順向根據解題步驟再思考一遍,又可以根據結果逆向思考。
2、教師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活動。
學生年齡小,思考問題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本節課曲老師用微課來講解搭配的方法,然后用學具讓學生操作。
3、注重學生自主交流能力
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時,老師讓學生之間互相配合,一人擺,一人說想法,學生思路得到了溝通,達成一致。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4
低段教學需要教師的愛心,耐心,要善于與學生站在一個高度,這樣學生學習會快樂而輕松。
××月××日,聽了王老師講的一年級《5、4、3、2加幾》一課,眼前一亮,這樣的課堂正符合低段學生 。
一、教師用兒童化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讓學 生感受到一種暖融融的愛,學生的學習變成師生的輕松,快樂的交流,教學效果良好。
二、教師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教師用去小兔家做客為情境,通過摘蘋果,噴農藥,坐飛機等等故事情節的形式,將枯燥的計算變得有意義,學生的計算興 趣特別高。
三、教師抓住了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充分注重湊十法學生的理解,通過學生表達自己的算法, 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時用語言表達出來,加強對算理的理解,在教學中,王老師不僅顧大局,更關注個體的學習,通過個體發言,抓住學生有疑問的地方,進行強調,并通過再練習再提高。
四、教師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習慣培養會成就學生。而一年級又是學生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王老師特別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注意傾聽,注意坐姿,注意回答問題的聲音,時刻提醒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如果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利用小組爭星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培養學生的集體的意識和情感,在為自己爭得榮譽的同時也是為自己的小組爭光,這無疑又是教學的助推器。
建議:
一、新課標要求學生尊重學生,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如果這節課,王老師再適當放手,引導學生一次就行,讓學生主動,流利地說出計算方法會更好。
二、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不同的方法,體現算法的多樣性,但也應該注意算法的優化。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5
這節課是在100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加、減計算,又有利于學生鞏固100以內數的認識。從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促進知識的遷移,在模仿創新的過程中,理解掌握計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鐘老師在《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形象思維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采用創設情景、觀察、比較等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幫助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
主要亮點有:
1、教學思路明確、清晰。這節課鐘老師圍繞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新知教學和鞏固新知四個環節進行教學。整個教學環節體現了主次分明的教學思路,非常好!
2、教態自然、大方;語言清晰、和藹,有親和力;激勵性評價語比較多。
3、能夠抓住小學生好玩、好勝的特點在鞏固新知這教學環節設計游戲的學習進行鞏固,非常好;
4、注重算理。鐘老師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進行加法計算,將30和2合起來。計算30+2的結果,是通過擺小棒理解數的組成:3個十和2個一組成32。 解決問題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進行減法計算,再依據減法的含義,從32里去掉2。計算32-2的結果,可以依據數的組成知識,32里有3個十和2個一,去掉2個一還剩3個十,就是30;還可以這樣想: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30+2=32,所以32-2=30。
6、體現算法多樣化。如在教學“2+30”時,學生是利用加法的含義來計算的,鐘老師提問:“還有別的想法嗎?” 讓學生先討論交流,再引導學生發現可以交換30和2的位置來算,體現了算法可以多樣化,學生在交流中,起到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作用。
建議:
1、在計算過程中,多讓學生互相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強化算理;
2、在引導學生分析減法時,是不是可滲透逆思維,即:想加做減。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6
一年級的孩子剛從幼兒園的課堂走出,經過半年的一年級的課堂訓練,基本上在課堂常規上已經訓練的不錯,整堂課學生的參與度也比較高,在課堂上老師的激情也是比較高,老師的語言、老師的教態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了孩子當中。
而針對這一節課的設計上以及孩子整體的掌握程度上來說,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
首先是這節課的設計理念,從常態上來說,我們基本上這節課是從周圍的生活中尋找這些常見的圖形,來引入這節課基本知識的學習,但是周老師這節課是以一張由圖形拼成的一張美麗的圖片來引入,接著就進入了正課——從立體圖形中找出平面圖形,這樣的理念應該說比較少見。而在聽取了周老師的解釋之后,周老師是想以此在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但是我們說我們的數學就是把一些復雜的東西簡單化,而且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在新知是在舊知深入的基礎上學習的話,以此才可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建立,而不是單純為了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很明顯這樣的引入給這節課的教學增添了難度,而由此因為這樣的問題,就像袁校長所說的因為這樣的問題,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我們的數學老師有通讀小學數學青島版教材的必要。
第二點,是關于本節課目標的確立。想讓孩子在一堂課上學到什么,我們就必須要明確這節課自己本身確立的目標。聽完課之后感覺周老師的這節課的任務并沒有完成,在評課之后知道了周老師定的教學目標就是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就是感知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圖性就是有這些基本的圖形拼成的,感知數學和生活的聯系,一個簡單的數學知識也是來源于生活之中,明確這一個基本的數學理念。聽了周老師的講解之后,感覺周老師這節課的目標沒有完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師自己本身沒有把這節課的目標確立好。我們說課堂上的目標必須要確立在孩子本身的基礎上,是在孩子已有的認知的基礎上,確立自己“三講三不講”的基本內容,就像這節課老師自己還沒有明確針對這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中重點講解的是哪些圖形,側重點是應該放在平行四邊形上,但是老師這一節課還沒有講解到平行四邊形。
第三點,是本節課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我們說教學的策略就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制定,再次基礎上實施我們的教學策略,以此來掌握我們的知識。而這節課老師采取的幾個策略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反而有點適得其反,就像是在講解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時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講解,但是卻沒有講解清楚,而且導致了基本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
第四點:課堂上孩子的達標度,因為前面設計的理念沒有搞清楚,在這基本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和采取的教學策略的原因,使得這節課上孩子基本上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稍微提升了一點,但是其他的任務基本上沒有掌握。
第五點:結合袁校長所說的我們的數學學科應該培養基本的數學思維的能力,尤其是孩子上課回答問題說理的能力,這一點需要在平時的任何一堂課的教學中都是需要灌輸給孩子這樣的理念并且需要逐漸培養孩子的這個能力,而真正孩子可以將這個能力養成的時候就是我們教學成功的時候。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7
生活情境是數學內容的載體,是情感的誘因,是數學活動的平臺。今天我聽了一年級數學教師魏霞老師的課,感觸頗深。魏霞老師在《認識人民幣》一課中較好地詮釋了這一標準,創設出一個和諧、互動的生活課堂。
一、童話故事的創設,和諧的課堂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而教師的任務就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堂課中老師首先從課前板演一個簡筆畫——課堂儲蓄罐入手,生動有趣,而且為后面課堂教學打下伏筆,接著通過猜謎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并引入課堂,這樣的交流促使學生從無意注意走向有意注意,為創設和諧課堂建立了一個基調,課中老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課堂一環緊扣一環,學生不自覺的在學習著新知,其中又穿插購物活動,頒獎嘉賓等,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從機械學習變成意義學習。師生之間,整個課堂充滿著和諧的氛圍。
二、師生共同參與,互動的課堂
課堂需要合作。本課帶領學生步入情境后,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相互介紹一下“你認識了哪些人民幣?”在課中教師與學生互扮角色進行購物演示,在活動環節中更讓學生直接購物,互動的過程是有效的,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當講到到分的單位時,更播放《一分錢》的兒童歌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對學生的健康發展作了一次教育,不失為一舉兩得。
三、學習生活數學,生活的課堂
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現代教育的要求。該老師根據教材很好地設計了內容。例如在認識一元時問:你是怎樣知道的?從而明確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的,現由人民幣上面的國徽闡述了愛護人民幣的原因和方法,抵制了生活中的不良現象。再如生活中購物的'場景,朱老師移入了課堂,如何購物,要找對錢,要文明購物等等,這些生活經驗的培養正是對學數學、用數學的最好標注。生活是現實的,課堂中的生活情景也應尊重事實,一本本子多少錢請學生猜一猜,再給出條件估一估,最后揭示“5角”,與學生生活的吻合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由此說明生活課堂的創設是成功的。
此外課堂中不斷獎勵學生各種五角星:智慧的、傾聽的、合作的...并說明這將是一生的財富,即要教書也要育人。項老師充分利用了教材與課堂給了我們完美的解釋,但課中我覺得也有幾處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提出供大家討論:
1、課堂中項老師的課件中讓小豬買一個棒棒糖,讓學生例舉了5角錢怎么拿?有四種方法,其實生活中學生已經了解,不如把思路放寬一點,讓更多的學生得到拓展與提高,即設置疑問:一個棒棒糖8角,小豬怎么付?這樣的提
問思維含量就大了,不但可以幾角加幾角的拿法,還可以付多少錢,找回多少錢的付法,這樣應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2、課堂結尾,由于時間關系,故事的結尾沒有“呈現”有些可惜。其實這兒也隱藏著品德教育。一元錢開不了店,也就是說故事講述的還不是十分詳密,有點牽強,不如趁此機會教育學生節約用錢,不要像小豬那樣吃光用光,應積少成多,最終走上富裕的道路。良好行為習慣、社會風尚的完善正是要從孩子抓起。
3、魏老師出示各種一元信封,驗證一元有不同的方法組成,由老師一人演示,一人驗證似乎太過于單調,其實這個環節的設計思路還是很好的,但可以先讓學生說說一元除了由10個1角組成,還可以怎樣組成,如有學生能利用已有經驗說出2個伍角、5個貳角等,這時教師組織學生再加以驗證,更能使課堂變得豐富起來。
4、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幣的真假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教師適當加以介紹,如人民幣中的水印、盲文、金屬線以及新版人民幣的介紹也是有必要的,畢竟新版人民幣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并使用著。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8
上周聽了一(2)班覃老師的《找規律》這一課。這是一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通過認、涂、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覃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一﹒首先,創設情境。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知識。在教學中覃老師巧妙利用低段學生的特點,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觀察主題圖,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讓學生觀察彩旗、燈籠是怎樣擺放的,生動有趣的課堂引入,使學生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
二﹒本節課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覃老師這節課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規律。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讓學生觀察彩旗、燈籠是怎樣擺放的。在呈現學生圍成一圈的情景時,許多學生說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規律,覃老師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但由于是圍成一圈,不便觀察。課件及時呈現學生站成一排的畫面,將復雜的圖形簡單化,許多學生紛紛說出了(女生到男生)的規律。
三﹒練習達標。此外,規律內容的教學也由簡單到復雜,鞏固練習環節中的練一練,設計了5組圖形的排列,讓學生從簡入繁地找出它們的規律,及時將所學知識得到鞏固;讓學生在說一說、擺一擺、涂一涂中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深化理解,“有規律的排列”在學生的頭腦中越來越清晰。可見覃老師十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已有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所以在施教的過程中,覃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情比較靈活的駕馭課堂教學的流程,既讓教學活動的開展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又能不失時機的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隨機生成的情況,教學的有效性得以較好的實現。
四﹒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本節教學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所以在教學設計上,覃老師多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過課前感知規律——情境中發現規律——操作中深化規律——體會中創新規律——生活中應用規律這五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進行教學。她能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借助課件創設學生喜愛的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探索規律的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究、主動地去發現,創造規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說得流暢、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美當中,感悟著各種有規律的排列。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9
本節課教材通過一幅旅游窗口購票圖,讓學生在數購票人次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幾和第幾的不同,能準確表達幾和第幾的意思。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有了“第幾”這個概念,在學校無論是站隊,還是自己的學號,以及在課表中學生們都會接觸到“第幾”這個知識。但是對于“幾和第幾”學生們并沒有認真區分過,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第幾的基礎上明白“幾和第幾”的區別。
1、本堂課一開始就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先請學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數字1—5表示的東西,從中發現問題,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所見,所想,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3、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事物的數量順序,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在深化對“第幾”的認識時,老師可組織相關活動,豐富學生對“幾個”和“第幾”的感性認識,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實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不但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理解、運用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服務意思。
對于這節課我也有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在講述排隊問題時,能否滲透一些思想教育呢?首先請學生看各種排隊圖片,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排隊是文明的行為,然后請學生說說為什么要排隊,總結得出:如果不排隊,大家擠來擠去會很亂,容易出危險。使學生明白:我們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這樣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揭示學習主題:排隊中的數學知識“幾和第幾”,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了新課。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0
《認識鐘表》這節課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讓學生從小建立時間觀念,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陳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教學過程,主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撥一撥、做一做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課堂中通過形象、生動的積極主動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來學習知識。在這節課中,以下這幾個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們學習。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陳老師在這節課上,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突出知識點。例如:在欣賞各種各樣的鐘面時,老師用準備很多漂亮、形狀不一的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難怪全班學生都想和這些鐘面交朋友。再如:當學生觀察了鐘面后,在他們的匯報交流中認識又粗又短的是時針,又細又長的分針后,又通過把時針、分針分別進行閃爍,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學鐘面上有12大格時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處理,使學生看了一目了然。
二、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
陳老師在這節課上,注意創設了很多輕松愉悅的`情節。如:老師創設了“老師是早上7時起床,你是什么時候起床的?”這個情景,展開教學,學生興趣很濃。在認識了鐘面以后,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因為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學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撥出了這些時刻,正確率很高,教學效果很好。
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來獲取知識
陳老師在這節課上,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自己觀察上的鐘面,說說有什么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老師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表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并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之后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表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評課稿10-11
數學方程評課稿07-03
數學《統計》評課稿08-16
初中數學評課稿08-28
初中數學評課稿精選08-26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11-04
《數學樂園》評課稿11-02
小學數學評課稿07-07
數學評課稿(精華)10-09
小學數學評課稿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