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評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了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桂花雨》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桂花雨》評課稿 1
聆聽了xx老師執教《故鄉的桂花雨》受益匪淺。
《故鄉的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所寫的一篇對家鄉、親人充滿深深眷念的美文,作家她通過細膩的文筆,以家鄉的桂花雨為行文線索,以不長的篇幅將自己的一腔深情體現地淋漓盡致。
縱觀這堂語文閱讀課,費老師的整個教學思路是“以讀代悟,以悟促讀,讀悟結合”在讀悟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新課程理念下,閱讀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
下面我就結合課文內容談談本節課體現的特點:
1、強調整體把握,抓主線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費建英老師沿主線引、沿主線導、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沿主線思,沿主線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琦君感情的時候,老師以感動為切入點讓學生自由讀文,劃出感動的地方,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愛桂花的詞和句,這樣一步步地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文章情感主線進行。老師引領學生入情入境的讀,逐漸深入的讀,文章采用各種形式的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老師引讀、范讀等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一讀的.環節也是圍繞文章情感主線進行的。如讓學生自讀、品悟“母親洗凈雙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盤中,送到佛堂供佛。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詩雖不見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親確實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詩呢。”讓學生們以悟促讀,讀悟結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做到了有體驗的讀,傳情達意的讀。
2、注意抓字眼,重擴展
語文閱讀既要培養學生走進文本研讀的本領又要培養學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東西,它只有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如理解“魂牽夢縈”一詞,學生先自己找到“魂牽夢縈”所在的句子,反復誦讀理解,并聯系這個句子的上下文。老師總結;作者琦君之所以“魂牽夢縈”,其中的原因正是濃濃的思鄉之情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這樣一步步地讓學生感悟到了作者在文章中的主旨。
我一直認為,語文閱讀教學是萬萬不能急功近利的,更不能用浮躁的語文教學造就一批膚淺的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讓他們能靜下心來讀文本,只有閱讀好文本才可能讓學生通過與文字親近的過程獲得新知,陶冶情趣,發展能力。而這堂課上,費老師就真正有效的以文本為核心進行了主旨的探究,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當然,費老師的課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操練還不足等。但我想,作為一名素質優秀的年輕老師,費老師能在廣闊的語文天地里進一步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更大的進步!
《桂花雨》評課稿 2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于樸實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敘說之中。這是一篇老課文,老版本中是自讀課文,新版中是講讀課文,我想可能是他的文字太美了吧!
郭老師的課一如這篇文章,清新自然,帶著濃濃的田園之氣、思鄉之情。
1、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郭老師運用了讀中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然后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說說圖畫上的內容,再從文中找出描寫圖畫內容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朗讀后劃出重點語句,然后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于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郭老師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2、引經據典、深入感悟。
這節課,郭老師引入了許多思鄉的詩句和名家片段,幫助學生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如“月是故鄉明”,《家鄉味》《是水故鄉甜》片段,讀了思鄉情懷讓人油然而生。
總之,這是一節飽含親情、鄉情和柔情的課,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思鄉情,還體會到了文字美,非常值得我學習。
《桂花雨》評課稿 3
《桂花雨》一課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家鄉親人和童年時代的美好眷戀。于老師在教學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讀為主線,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語調:
于老師較好地把握了語文課程的特點,以讀為主線,貫穿教學的始終,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努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師課件的播放中展示了讀的四個步驟,可以想見平時十分注意語感的培養;另外在教學小作者是怎樣幫媽媽搖桂花的,教師不但讓學生朗讀,自己也“美美的”讀了一回,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讀出“迫不及待”的心理。
2、教師注意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適時挖掘教材中的訓練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如出示一個提前準備好的句子,讓學生進行想象然后填空。雖然孩子們的詞匯還不夠豐富,但是,他們的回答擁有他們各自的特色和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的答案,可能是我想象不出來的。這樣的堅持訓練,會使學生想象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真實、恰到好處的點評,幽默、親切的語言,照顧層次不同的學生,激勵他們樂于表達、展示自己:
在于老師的課堂上,聽他的話就是一種享受,就像一股清泉一樣緩緩流入學生的心田,老師用自己的愛去愛每一個學生。在于老師的課堂上總能看到許多高高舉起的.小手,充滿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我想這是老師尊重學生的結果。
這節課也小有不足,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最后一段的時候不夠深刻明白,其實這是課文的文眼,前面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得很足了,后面分析時,教師應當有一兩句過渡性的話語起個橋梁作用,很容易就能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來。可能教師自己心里面明白,嘴上就沒說出來,所以學生一看問題有難度,思維一時僵住,做答就架空了。
《桂花雨》評課稿 4
X月X日下午第一節課,XX小學的X老師到我校上了一節示范課——五年級的語文《桂花雨》。拉開了泰豐學區送教下鄉教研活動的序幕。
對于語文學科,我是一個門外漢,因為自己一直從事數學教學。不過我也想,雖然學科不同,但很多地方應該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總的來說,今天X老師的這節課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師對教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下午我們1:55是眼保健操時間,X老師就走進教室,開始了上課前的準備。因為,第1節課是2點10分,這中間有10分鐘的空擋,這時X老師就與學生開始交流互動了,相互介紹介紹自己,不知不覺課堂環境變得寬松多了,不知不覺上課鈴聲響了,自然地進入到了教學。
其次,X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都比較到位,能抓住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非常簡潔明了地進入課題。在教學中,X老師通過“桂花香”、“搖花樂”的景和事,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漸上升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由“桂花香”喚起作者對兒時“搖桂花”的快樂的回憶,“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啊”從而引出母親對故鄉桂花和家鄉的無比思念。
第三,X老師能抓住關鍵段、句、詞,讓學生深入理解,特別是通過創設情境——“搖桂花”、“桂花搖落像下雨”,帶領學生一起進入文本,一次再一次的讀,讀出作者小時候的興奮與童趣,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了。
第四,X老師在教學中還注重了寫作方法教學的滲透,文中是通過什么樣的手法寫的?對比、比喻……這也是X老師教學的一大亮點。
至于商榷的地方:
1、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是否應該多放手讓學生獨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師講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2、整堂課學生讀得不夠。這篇文章并不長,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學生似乎讀的很少,沒有一次通讀整篇課文,重點段落、句子學生讀的也少,人們不是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嗎?讀的不多,讀的不夠,能理解文本嗎?能體會深刻嗎?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從何來?
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朗讀水平整體都不好,在本節課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讀的學生很少,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思考。
《桂花雨》評課稿 5
瑤海區教學能手比賽(小語組)第一炮從我師傅的《桂花雨》開始打響。比賽前,師傅嚴重感冒導致的嗓子幾乎失聲曾讓我擔心對于如此重要的比賽,她將如何應付。擔心是多余的,站在課堂上的師傅依然神采奕奕,聲音洪亮。
時正值桂子飄香的季節,唐老師特意布置了一個縈繞著淡淡桂花香味的多媒體教室,在每一個學生面前擺上一小撮桂花,并精心搜索了許多精美的桂花圖片,讓學生認識了解桂花,激發學生喜愛桂花的情感。有了這一系列的鋪墊,學生通過找重點詞句比較容易感受作者“喜愛香味”這一情感。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唐老師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去想象作者與母親的對話:假如作者說外地的人好,母親會怎么說?說外地的水甜,母親會怎么說?……這樣自然的引導,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一、語文的課堂首先要有語文評課稿評課稿的味道。
不管從工具性一頭還是人文性一頭來說,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第一要素。它不該是思想品德課,也不應該只是講故事。那么如何體現語文味呢,一是語言一頭要有文學性,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優美起來,跟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要引領學生在課堂口語表達上向文學性靠攏。二是要落實對于語言文字的訓練,小學語文的工具性屬性應該要比人文性屬性更強一些,因為這是最基礎的部分,設想錯字別字連篇,課文讀不好,話又不會說的學生怎么可能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須于工具性為基礎,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還要有提升。
二、課堂要有一個主題。
我始終覺得,不管語文還是其他的課,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你這一課用什么主線來串連,如果把設計精當的環節比如一顆顆珍珠的話,那么這根主線就是串起這顆顆珍珠的絲線,沒有它,課堂也是沒有了整體感,全文的主題是一種淡淡的思鄉之情,老師應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注意滲透,幫助學生感悟這種淡淡的哀愁。
三、語文的課堂要有一個氣場。
因為不知如何表達,借用了氣功中的一個詞語,不知是否貼切。記得有次聽課,無錫一位女教師上《白鷺》一課,上的那種美讓人覺得這樣課堂真是一種享受,那才是詩意的語文課堂,這個詩意從何而來,就是教師用語言,音樂,用情感去努力的創設一個課堂氛圍,讓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體會和感悟,也許這才是語文課堂人文性的最好體現吧。
《桂花雨》評課稿 6
周二,我們學校年輕有為、多才多藝的于老師為我們演繹了一節精彩的《桂花雨》。雖然隔了幾天,但于老師那幽默的話語、機智的點撥、巧妙的設計、傾情的投入,與學生情感的共振,至今仍像桂花的香味縈繞每一位老師的身心周圍。今天下午,我們三年級語文組在宋飛老師的帶領下展開激烈的討論,我們一致認為于老師的課是成功的,精彩的,可圈可點之處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下面我代表三年級語文組向各位匯報。
匯報的第一個關鍵詞是敬佩。
我們敬佩于老師作為教研組長身先士卒,在開學的第二周為我們展示公開課;我們敬佩他另辟蹊徑,勇敢地選擇第一課時;敬佩他為了為我們展示真實、樸實、扎實的課堂而放棄了試講;敬佩他的課在平實中見智慧,在樸實中見幽默;敬佩他的教學語言如春之小溪潺潺而流,在他的點撥下,學生的心靈如柴扉輕輕洞開。
第二個關鍵詞是亮點。
于老師的課亮點很多,像大海中的浪花朵朵。我們組以學生怎樣學的角度談談亮點。俗話說“以學定教。”老師教什么,怎樣教,取決于學生的學習需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要指向學生的學。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于老師怎樣在第一課時指導學生學的呢?
一、詞語教學精細化,著力培養學生對詞語的敏感性。
于老師首先秉承著新課標理念,把教什么的落腳點落在了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語言文字的運用上。于老師的第一板塊指向了詞語的理解與運用。因為詞語是語言最小的單位,是語言表達的最基本的元素,于老師睿智地目光發現本課詞語:新鮮、謝落、吩咐、姿態、沉浸、仔細等詞語兩個字的意思相近的`特點,找到了構詞的規律。如新鮮一詞,由鮮字的造字規律,引導學生發現構詞特點,尋找造詞規律,這樣理解詞語的方法使學生有一種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驚喜與歡暢,使學生愛上了祖國的語言文字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完成了。
二、文章結構的畫面感。
著力培養學生感悟能力和概括能力于老師引導學整體感知全文,引導學生默讀課文以這是一場()的桂花雨。引領學生默讀思考。學生感悟與思考是多元的。有的說:“這是一場難忘的桂花雨。”有的說:“這是一場香飄十里的桂花雨。”有的說:“這是一場快樂的桂花雨。”有的說:“這是一場么夢幻的桂花雨。”還有的說:“這是第一場美麗的桂花雨。”在老師的帶領下一篇課文產生了一個個的畫面。接著于老師又以作者寫得最多的是哪一種呢?帶領學生進行特寫鏡頭的選擇,把學生帶入了桂花的香中。為了引導學生更好理解“香”,于老師以“沉浸”作為觸發點,分了三個層次。第一:理解浸的意思,理解表面的桂花的香,第二:結合課文吃桂花蜜、桂花糕理解香味浸在五臟六腑。第三:理解感情上的香(這一層次要在第二課時完成)。
三、教給學生方法,是學生學以致用
1、于老師不是簡單地告訴,而是引導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如:當學生讀書出錯時,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字的義項,確定字的讀音。
2、指導學生圍繞課堂質疑。指導學生觀察字的結構,書寫漢字。
第三個關鍵詞:建議
教學生學,教學生學習的方法,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
1、指導質疑,充分讓學生質疑,然后引導學生梳理質疑的問題,篩選最重要的問題,引導學生真正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理解詞語,不一定都從最原始的方法教起,可以利用學過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這樣更節約時間,事半功倍。
最后,祝于老師的課越上越精彩,祝于老師的語文課堂走出徐州,走出江蘇,走向全國。
《桂花雨》評課稿 7
聽完課后,我們所有的聽課老師就像跟隨著楊老師一起沐浴了一場又美、又香的“桂花雨”,那感覺真是舒服、美妙極了。在楊老師的課堂上,沒有一點做作的成分,有的是真實的教學實況,有的是樸實的教學方式,有的是扎實的教學效果,為此,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我要學的東西,現將我感受總結如下:
在處理課文的重點與難點時,楊老師抓住了兩個點,一條線。兩個點是“母親”的一段話與“我”“搖桂花”快樂的一段話,一條線是“我懷念童年、母親思鄉”的感情線。在突破難點與重點時,楊老師給予學生大量朗讀的時間,并在讀中進行想象,進行感受、體會,在課堂上,楊老師引導學生多次進行反復朗讀這兩段話,在體會“我”“搖花樂”的同時,楊老師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同時在體會的基礎上進行朗讀,在朗讀中溶入自己的感情,領會文章的意旨。可以說在指導朗讀上花了較多的時間,可謂下了一番工夫,在朗讀的形式上也是多種多樣,為此,學生對課文的重點與難點把握都很好,回答得也非常精彩。
提出一點個人看法,(不一定對)老師在引導學生回答出父親、母親對桂花的情后,還可以馬上引導學生感受他們對鄉親們的愛,即濃濃的鄉情,這樣也可以為下文母親為什么經常思念家鄉舊宅子里的金桂而伏下一筆,也為突破難點打下基礎。
《桂花雨》評課稿 8
劉俊老師在教學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讀為主線,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師較好地把握了語文課程的特點,以讀為主線,貫穿教學的始終,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努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學小作者是怎樣催促母親搖桂花的,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你晃動著母親的胳膊會怎么催母親,讀出“迫不及待”。“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教師啟發學生想象這么香的雨飄落你滿頭滿身,你會怎么喊。
2、檢查初讀,從幾個有特點的詞入手,不拘一格,有新意。“笨拙”,反過來讀,變“笨苯拙拙”,再反過來讀;“口占一絕”絕是絕句的意思,這個詞是什么意思,是誰隨口吟誦出一首絕妙的詩,是什么詩;“爐煙裊裊”觀察“裊”的形,是古代人衣服后面拖得長長的衣擺,詞是什么意思,還可以說“垂柳裊裊”“余音裊裊”。在這樣的說練過程中,不僅檢查了學生預習的情況,又給了學生一定的詞語積累。
3、對整個文本有整體的把握,又找準了切入的點。對課文沒有面面俱到的逐段解讀,而是在學生分自然段讀完課文后問“讀書的時候,有沒有問過自己,小作者為什么喜歡桂花”從而自然引到“搖花樂”,再對重點段落進行朗讀體會。
《桂花雨》評課稿 9
《桂花雨》是現當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是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美好生活的眷戀和淡也濃、甜也澀的思鄉之情。
一、教師自身素質
1、教師自身教育教學素質很適應教師職業。
2、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看出教師能將課程標準要求內化并轉化落實到課堂教學行為上。
二、課堂教學
(一)以讀為主線,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可見“讀”的重要性。同時,新課標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要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關于朗讀的核心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孫老師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點,以讀為主線貫穿始終,給予學生大量朗讀時間,在讀中進行感受與體會,運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努力使學生在讀中受到熏陶。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過程。
建議上課老師:
1、在針對文本中的某幾個重點處語句或段落,采取自由讀、個別讀或范讀等方式,由品賞朗讀、對比朗讀(對比朗讀目的不在于使學生比較高下,而在于學生在互相傾聽的比較、鑒別、分析中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相似的個性化理解,同時“潤物細無聲”地提高學生的'語感)來領悟作者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2、文中“杭州的桂花香”和“家鄉后院的桂花香”可以讓學生比較閱讀,結論一定是杭州的桂花更香,但是目的不是比較哪個地方的桂花更香(也許一樣香),目的在于引出母親的“話”,達到表達“思鄉”這一主旨的目的,“因為快樂就難忘,因為難忘就回憶,因為回憶才更思鄉”。
3、要關注朗讀的針對性,這就突顯了“讀”時教師提出的具體問題的重要性了,所以有問而讀的“問”的設計就要尤為精心。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不僅僅是容器,更是需要點燃的火炬。孫老師在上課伊始,就問及“你置身桂花樹下的感受”;還有課中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形象地描述場景,讓學生談感受,這些都無疑是挖掘教材中想象的訓練點,不僅加深了對文章的體會,同時還豐富并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建議:在品味“搖花樂”處,帶著“你能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這樣的任務,讓學生閉目傾聽、默想,然后讓演講能力強的學生讀“搖花樂”一段,讀完讓學生(甚至可以延長一些學生默想的時間)說一說。這樣堅持訓練,一定會在豐富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課堂教學體現民主平等的思想,創設了安全、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體現這一點的有:
1、教師友善的教態、親切的語言、關注期待的眼神。
2、全文共8個自然段,有個學生竟說“第9段”老師沒有批評、更沒有生氣。
3、老師尊重學生理解上的多元、感悟上的個性化。這些均能讓學生感受到(聽課者也會感受到)上課老師的愛心、寬容和民主,這樣會使學生有表達的欲望和積極性,也自然就為學生產生“創新”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性。
(四)拓展資料,感悟鄉情
1、上課伊始,學生展示收集資料。收集資料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符合課標“積累”的要求。
2、上課結束時的“推薦課外閱讀書目”環節,激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和興趣。堅持訓練,如果能使學生形成閱讀的習慣,不僅使學生受益終生,也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
《桂花雨》評課稿 10
《桂花雨》是現當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陳萍老師親切的教學風格,由淺入深的剖析課文的方式,使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中完成了本課的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感悟重點詞句,進行朗讀訓練。
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是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
文中“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一個“纏”字寫出了作者盼望搖桂花時的迫切心情,同時把兒童對大人的糾纏耍賴的特點表現出來。學生讀文后,師問“什么是纏著,你什么時候也纏著自己的父母了,是怎么纏的?”學生很快就打開了思路,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生動而具體地理解了這個詞,并且通過師生共同表演,把作者小時候喜歡搖桂花的樣子表現的淋漓盡致。最后老師又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進行朗讀訓練,學生讀的非常投入。
2、再現課文場景,激發學生的想象
在教學“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這個句子時,陳老師用柔美的語調描繪桂花雨紛紛揚揚飄落的場景,在再現的情景中喚起學生充滿詩意的想象,“假如你就是作者,此時,你仿佛能聽到什么,看到什么,聞到什么?飄落的桂花落在你的頭上、脖子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老師讓學生在感悟中張開了想象的翅膀,不著痕跡地進行著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接著老師又問:“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喊出來嗎?”學生經過指導有所想象,再回到課文,便能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3、注重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小練筆,理解是最關鍵的,而表達卻是難點。陳老師能準確把握練筆的時機,激發學生情感,激活學生思維,學以致用。例如:后面的練習說話環節。裘老師設計的是:這里的山真秀,她會說:();這里的水真美,她會說:()……如果改成這里的山(),她會說:();這里的水(),她會說:()……是否更好?就比如“水”,它不只是美,還可以用“清、甜”等詞來修飾。最后出示:這里的()(),她會說:(),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這樣的訓練,就水到渠成了。
4、抓住情感契機,引導繼續閱讀
在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鄉情感后,簡要介紹作者背景,并引出作者的一系列的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出示幾個片段由學生感悟并朗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并布置作業指導他們在課后繼續閱讀。
【《桂花雨》評課稿】相關文章:
《桂花雨》的評課稿07-31
《桂花雨》評課稿04-09
[優]《桂花雨》評課稿10-19
桂花雨評課稿(精選11篇)08-05
《秋天雨》評課稿07-20
《秋天的雨》評課稿04-10
秋天的雨的評課稿09-13
五年級《桂花雨》評課稿(精選10篇)04-24
《雨霖鈴》評課稿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