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評課稿(精選12篇)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評課稿 1
文言文閱讀是一塊硬骨頭,需要慢慢啃,反復練。考試技巧的訓練,高三文言文復習肯定要進行,但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有針對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訓練,才有效果。對翻譯題,許多師生也很重視,但結果不妙。
李冬慧老師對文言文復習,提出以下幾點想法:
一、突出復習重點,強化翻譯訓練。
文言文翻譯題是一種綜合性考查,它涉及到的文言文常見語言知識(或現象)包括實詞的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常見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等。把翻譯作為文言文復習重點,能以點帶面,突出重點,這是符合學生實際的。做翻譯訓練時,應注意
(1)重視朗讀。利用早讀時間,有計劃地讓學生多課本上的文言文,適當地讀一些課外的篇目,如《史記》、《古文觀止》中的篇目,多讀能強化語感。
(2)重視筆頭翻譯。筆頭翻譯講究表達的規范性,講究表達嚴謹語言流暢,而口頭翻譯往往忽視這方面的要求。筆頭翻譯可以放在課前5分鐘進行。
(3)重視文言文常見的語言現象的反復梳理。命題者選擇文言文翻譯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選擇那些帶有重要的文言現象的句子,并且將這些重要的文言現象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做翻譯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文言現象,并要求學生在答題時把它們很好地體現出來。每次答題后,應要求學生自覺歸納總結,以求強化。
(4)重視培養聯系語境推斷句意的能力。有的學生在做題時,會因為眼前的'一片樹葉而擋住一片森林,會因為一兩個難詞難句而不能快速順利地理解全文的意思。訓練時,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句段篇的關系,使他們能結合上下文推斷句子意思。
二、精講多練,強化解題要領。
強調老師的“講”要精,要及時。講,要抓住要害,讓學生明白失分原因。在學生明確了文言文考什么、怎么考,復習什么、如何復習,做什么題、如何做后,設法讓學生多練。
三、強化文言文的解題要領。
閱讀文言文時,首先要整體把握文意,對個別難詞難句,不要糾纏,做個標記,暫且放過。其次要善于借助語境,借助題干與選項,揣摩文意,在答題時,可以先做第4小題,再做前面的實詞虛詞題和信息篩選題。至于,做實詞詞義判斷題時常用的代入法、語境脈絡、字音字形、語法位置、成語比較法等判斷法,做虛詞題時常用的詞性、位置、意義、語氣、搭配等判斷法,做信息篩選題時常用的排除法,做文章內容的分析與概括題時常用的命題思路的判斷方法等等。
李冬慧老師提出的以上建議中肯,實在,可操作行強,也為后面文言文的復習開了好頭,確實值得我們借鑒。
文言文評課稿 2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小學生對文言文接觸的又少,能做到正確的斷句,流利地朗讀、背誦是很不容易。而在趙老師的課堂上絲毫沒有感覺到學生學得艱難,而是每個學生一直都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整個課堂簡約而又不失華麗,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身心愉悅的享受。我從這節課從中也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一、巧學生字。
因為我是一個低年級的老師,我覺得識字寫字的教學環節只有低年級段出現,沒想到今天趙老師在教高年級學文的同時,沒有丟棄最基本識字教學。在“惟”“俱”“辯”“鴻”這些生字在文章不同地方出現的時候,趙老師在學生理解字義后又提醒學生這字是本課的生字,這是在無聲的強調這個字很重要不能寫錯,緊接著就指出在寫這些字在書寫時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為了更好的鞏固這些生字,趙老師還不忘讓學生在每個字的旁邊寫上一個。學習生字和理解文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正體現出字不離文,文不字的教學理念。
二、以讀為本,讀出精彩
趙老師在引導學生讀文時,沒有直白的去一句句的理解古文的意思,而是在讀文前都會提出一個與要讀的內容相關的'問題,讓他們讀一次有一次的收獲,每次讀的語氣不同,收獲就不同。學生讀書的欲望被燃起,就減少對古文的恐懼,學生自然想讀、愿意讀、樂意讀。如:在《學奕》這則古文中有“為是其智弗若與?”這樣一個問句。趙老師就對學生說:“我們既然學習文言文,就要用文言文的形式來回答。”接下她就請學生從書中找答案,再用書中的話來回答。在這一問一答一找中,學生就水到渠成的把古文的精髓弄明白了。
在學《兩小兒辯日》一則時,趙老師緊緊地抓住一個“辯”,先讓學生弄清楚兩個小孩在爭辯什么?爭辯的內容是什么?弄清楚后就請一名學生說一說這則古文的意思,其他的孩子讀對應的古文,在這樣的對讀中學生自己很快的就弄懂了古文的意思,無需老師的講解,這是一個多么巧妙的設計。接下來的引導背誦設計的更為精彩,趙老師就讓同學生用古文當中的語言來和她進行一場辯論賽,她做第一小孩,讓學生做另一個小孩進行辯論,而后在交換,最后再讓學生一人扮演兩個角色,老師說一些提示語,這是通過不同的語氣去體會當時兩個孩子爭辯是如何爭辯的。這樣學生即使讀著古文中的句子,也感覺不到古文的拗口,反而還增添了一些童真童趣。
新課標要求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為平等的交流者;從單向的傳授者轉換為互動的合作者;從呆板的經驗者轉換為教學的創新者。看來趙老師在“備教材”的同時,更注重了“備學生”。
文言文評課稿 3
聽龔老師的文言文翻譯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年輕力壯,聲音洪亮。教態自然,笑容可掬。
龔老師在課堂上展示出的蓬勃的朝氣和年輕的活力,的確有一種非凡的魅力。再加上聲音清脆洪亮,吐字清晰,抑揚頓挫,具有穿透力,非常適合當代學生的口味。使他的教學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吸引力和魅力。
二、文言文翻譯,先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后進行鞏固訓練,程序設置科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文言文翻譯的“信達雅”到“抄、調、補、刪、換”五字決,講解細致準確,練習從課本上精選例句,引起同學對課本復習的重視,這一點值得提倡。
三、回到高考題的難度,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學以致用,以課本為例,運用知識解決難題,達到了知識遷移的目的。
四、一點建議:議論文翻譯的確是高考中一塊硬骨頭,沒有過硬的基本功是應付不了高考要求的`。所以更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文言文教學當中嚴格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學習習慣,一切以“動手寫”為準繩,因為只有寫出來,才能充分暴露同學們的真實狀況,讓學生心服口服地、耐心地、持久地將120個常用的文言實詞和18個常用的文言虛詞,在反復的訓練當中掌握好。
文言文評課稿 4
余老師,沒有刻意追求完美,沒有字字珠璣的言語沒有教師的居高臨下,沒有環環相扣的設計,然而,展現一份質樸,一份自然,一份輕松。
余老師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問題為自己的.教學切入點。剛開始就指出學生默寫中的錯誤,如歸,當,炙,生,哪,辯等字,學生面對自己的錯誤輕松一笑,從而訂正。
八年級下冊的古詩文較多,余老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輕輕松松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首先讓學生相對充裕的時間復習古詩詞,一個學生出題,另一個學生默寫,繼而轉換角色。課堂氣氛活躍,輕松自在。其次為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展示幻燈默寫句子,請學生填空回答,其余學生手自筆錄。最后復習文言文內容,四人小組合作,一個學生出題,另一個學生回答,第三個學生批給,最后回到出題學生的手中。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在輕松的環境氛圍成長,孩子的創造力更強。余老師的整堂課和諧自在,毫無壓迫感,學生輕松自如,質樸而不失含量。
文言文評課稿 5
今天上午我們在步進博士的指導下,“夢飛翔”小組進行了研修班的第一次文言文集體備課研討,活動中全體成員各自談了自己對《黠鼠賦》的教學設想:學情估量、目標設置、策略選擇,按照王榮生教授的教導,“依據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定起點,定終點。設置臺階,確定落點。一上午下來,組內討論熱烈,其樂融融。
語文課堂教學,第一課時疏通文意,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第三課時鞏固練習(外加一張試卷),長期處于“文”“言”分離狀態,卻“自我感覺良好”,這樣教下來,基礎夯實得牢,學生也能考得高分,哪里還管它什么“言文統一”,哪里還管它什么“文言味”。不管黑貓白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還因此得到同行們的肯定,領導們的贊揚。
不勝慚愧。來到了華師大,才真正的'感到自己的渺小。擔心自己回去不知道該怎樣上文言文課了。知識的吐故納新需要一個過程,而教學卻是一天也不能落下的。聆聽專家、學者,語文教育大師們的教導,喚醒了我沉睡了的思想意識。覺察到自己的不足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行動總是在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做出的。
要轉變,得花多少時間,費多大的勁呀!長期的“行為定勢”是不會在短期內糾正過來的,但我有信心。在這里,只想說:文言文教學,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
文言文評課稿 6
《伯牙鼓琴》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讓人感動。
《書戴嵩畫牛》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簡單的手法敘述了一件事情,并諷刺了憑空想象的外行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學習方法,通過注釋、已有文言基礎,讀懂文意。教學難點是:抓住關鍵句子,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音樂渲染,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精心選取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甚至有女學生當場哭出聲音。
2、反復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的讀更加重要。在初讀環節我就發現學生能夠讀通順,但不會斷句,沒有節奏。我適時范讀,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現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奏、韻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在初讀、再讀環節,學生的讀就已經達到六遍之多,學生依然不能讀出節奏、感情,更讀不出韻味。于是,我把朗讀與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提升朗讀。最后,學生的朗讀有了質的飛躍。
3、關注過程,指導學法。
整個小學階段只安排了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如何學習文言文,方法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法。初讀感知的時候告訴學生:“讀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釋,這能幫助同學們閱讀。”“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好辦法。”“查字典理解,這也是學習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讀環節,通過對“善”字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知道“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里很常見”,使學生知道“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在古文中很常見”。在悟情環節,指導讀書時讓學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夠讀好古文”。
4、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太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接著話鋒一轉,“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能聽懂你琴聲所表達的心聲,而鐘子期,不論你彈什么,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必得知’,這時,你的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由于前文鋪墊做得充分,此處文章的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此時的學生已經是不吐不快的狀態,寫話練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為進一步幫助學生的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老師相機進行拓展,補充《警世通言》中的資料。通過補充資料,使學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而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傳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處
一是感覺身為教師的我話還是太多,情緒應該再收斂一些,用文本打動學生,而不是用老師的情緒帶動學生;二是沒有留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揭題激趣,接著初讀感知,體會韻味: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直到把課文讀通順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教師的范讀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幫助學生們讀通課文,從而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然后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經過交流,運用看注釋、請教老師同學、查工具書等方法自讀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組內匯報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體會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文言文評課稿 7
《文言文二則》是一篇精讀課文。本課中包括兩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伯牙鼓琴》講述俞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知音難求,要珍惜友誼。《書戴嵩畫牛》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簡單的手法敘述了一件事情,啟示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課前準備充分,圖片資料豐富。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寫作背景。我首先介紹有關《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的資料,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2、以學生為主,自讀課文。我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釋翻譯課文,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3、朗讀課文,熟讀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朗讀課文,小組讀、男女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
4、復述故事,悟出文章所給我們的啟示。在充分地朗讀課文、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個環節——讓學生們復述文中的兩個故事,然后問他們:故事給了你們什么啟示?進一步啟發引導得出:《伯牙鼓琴》告訴我們知音難求,要珍惜友誼;《書戴嵩畫牛》啟示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首先我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和知識體系的不確定性,使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學生為主體。我在教學中,嚴格遵守這一點,以學生為主,通過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們充分地自學課文,翻譯文章的內容,弄懂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其次,在充分弄懂文中意思的基礎上我注重學生的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朗讀形式,感悟文言文中語言的精煉和文中所給我們的啟示。
三、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板書還是粗糙,不能完美地展示文中的細節部分。對于一些重點易考的字詞沒有通過板書體現出來,不能使學生一目了然。
四、改進措施
今后在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板書的設計。一節課下來,要讓學生通過板書既能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又能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使板書成為課堂一個精彩的部分。
文言文評課稿 8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初學文言文,很多學生感到困難,一是難讀,二是難懂。有些學生不大喜歡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認為枯燥乏味。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做才干讓學生喜歡文言文,會學文言文?怎樣才干讓文言文在學生的語文素養中占一席之地呢?.我認為小學文言文教學要堅持師生互動的原則,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解,解中練,練中拓。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必須“以讀為本”。教學文言文就更應當如此,因為文言文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很強,特殊適合朗讀。但是要讀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殊對于小學生來說難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詞的讀音和現代文中的讀音不同,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止句不當,涌現了錯讀,斷續,沒有韻味等問題。初學文言文,教師更要重視帶學生闖過“讀通”這一關。讀音不同的字詞,教師要指出,告訴學生句子該如何停頓,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如語速稍慢,停頓時要音斷氣不斷。教師最好能范讀課文,甚至要帶學生讀課文,把范讀、帶讀、自由練讀等多種情勢結合起來,學生很容易把課文讀精確讀流利,并能從中感受到朗讀文言文的樂趣。
“難懂”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個困難。文中的一些字詞的意思和現代文意思相差甚遠,教師當強調并激勵學生借助課后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意思。因此,教師在領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可以適當地點撥,講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講對譯。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理解,大體上說出意思即可。完課文后要激勵學生熟讀成誦,這些古代的文學精華會使人一生受用。
當學生能正確,流暢地讀通課文之后,首先教師可設計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引領學生討論完善注解,獨立或相互合作地對文言文的每句話進行揣摩,整體了解大意,在學生頭腦中換成今天的現代文.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進行練說,說重點詞,句的意思,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討論,交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角度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而領悟一些生活的哲理。
文言文評課稿 9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于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老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開文言文教學“嚴肅的面紗”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中嘗試著進行了情景教學。
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導游的身份,以課后練習“發現小石潭——譚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游覽小石潭。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記,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憂和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長時間,明白了我的失誤在于: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文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才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文言文評課稿 10
一、重誦讀而輕理解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一貫強調要多讀多背。誠然,多讀多背并沒有錯,但卻很容易導致過分強調誦讀而忽視了對文章詞句和整個內容的理解。有的教師在講課前要求學生將課文讀熟并背誦下來,講完課后強調最多的還是叫學生多讀多背,仿佛只有多讀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課文。殊不知這使得學生背課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強記住,錯別字也很多。
鑒于此,教師應正確地處理好誦讀與理解的關系,二者應該并重,對于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應重點講解,反復練習,要讓學生養成看課文注釋的習慣,要引導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背誦,并及時檢查背誦的效果。
二、重講解而輕自學
就常規課堂而言,現今的文言文教學的大眾化模式依然是“串講+翻譯+處理課后練習”。老師之間流行的口頭禪是“文言文要串講”“文言文要字字落實”。“字字”當然包括課文每一個句子的實詞和虛詞。我要問:字字落實有必要嗎?在我看來,字字落實不必要。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現,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礙我們讀其它古文。講得多,并沒有實效,也無必要。至于常用詞的常用意義,確實要下功夫落實的。
課前的預習很有必要,學生可以先熟悉課文,收集一些相關資料,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學為主,教師講為輔,主張人人動手,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還要避免課堂成為少數優生的天下。教師著重講一些比較難懂的和帶有普遍性的知識。對于文言文中常見的和特殊的句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等,最好讓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這比老師一手包辦要好得多。
三、重文字而輕內容
對于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一種觀點:重點講解字詞句,學生能逐句翻譯就萬事大吉,至于主題思想的了解,寫作特點的領悟似乎可有可無,最多也是概括一下段意或中心。其實這種做法是對文言文教學目的的誤解。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達到閱讀淺顯文言文的目的,而且還應該學習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寫作知識,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養審美鑒賞能力等等。
四、重課內輕課外
目前,大部分語文教師對教材所選的文言文還是相當重視的。但是一旦拿一篇課外文言文來考查學生,雖然難懂的地方都作了注釋,學生還是叫苦不迭,不明其義,究其原因,在于我們偏重于課內而忽視了課外。具體有以下三點:
第一,忽視古今對比聯系。一講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聯系現在。這樣就使學生覺得文言文脫離時代,顯得高深莫測。其實教師如果稍加對比聯系,就會使學生不僅覺得有意思,而且還很容易理解記憶。古今意義有別的字詞就更多了,應該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學過一課或幾課整理一次,日積月累,收獲定然不小。
第二,忽視必要的古代歷史文化等知識的補充。教師應結合課文對此作相應的.編程。比如講《陳涉世家》,可以補充古人姓名、字號等知識。其他如古人的衣著服飾、飲食習慣,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等等,都可根據需要適當補充,使學生有個大概了解。這對閱讀課外文言文很有幫助。
第三、忽視遷移能力的訓練。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課外文言文讀得少,練得少。能力的形成需要進行大量的針對性訓練,僅靠教材上為數不多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一方面應該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選擇一些與課外有關的、難易適度的文言文作為材料訓練學生,真正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總之,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文言文教學的研究不應該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
文言文評課稿 11
一直以來,我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大多采用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步,讓學生讀文,直到讀熟,大部分學生能背。第二步,帶著學生一個字一個詞的理解意思,再把整句的意思總結出來。第三步,總結全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第四步,讓學生談談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這樣一字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詞的翻譯交給學生,總希望通過這樣的努力能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不遺留什么疑惑。但我發現,無論怎樣盡力,學生的效果都很難提高。
為了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我根據教參的建議從多方面構思,最后決定拋棄串講的方法,采用學校推行的先學后導的方法,讓他們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一節課下來,我感覺效果還算不錯,學生自我感覺也較良好。 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我覺得以下幾個環節是比較成功的:
1. 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自行完成了課文中的字詞句的理解。改變了單一的老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而且有的小組學生自己設問,自己指名叫同學回答問題,學生對此很有興趣,積極性很高,當然效果也不錯。
2.在全部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后,我當堂讓學生對他們的.學習進行了反饋,提出了一些字詞句讓學生回答怎樣理解,讓學生相互評價,相互修正理解。這樣當堂檢測,讓學生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得到糾正,效果明顯。
3.把教師傳統的串講變成學生對故事情節的復述,既能讓學生主動熟悉課文,又能充分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節課我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串講,而是在學生基本理解了重點詞句后讓學生對課文的故事情節進行復述,對于不足的地方我也沒有提示,而是讓學生來補充,有的學生做得相當不錯。這樣不是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嗎?
當然,一節課下來,總是有得必有失的。這節課的不足在于:部分同學基礎較差在課堂上不能主動從容地質疑討論,顯得有些無所適從。另外由于這種放開學習我使用得不多,學生在說的時候比較緊張,有點拘謹,主動性積極性還有待繼續提高。
文言文評課稿 12
陳老師執教的第10課《楊氏之子》,是五年級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語言藝術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在陳老師的課上充分地體現了課堂的有效性。
一、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導入就是在短時間內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進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中去。陳老師導入課題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朦朧地感受到了語言藝術的魅力,為學習課文創設良好氛圍。
二、課文誦讀的有效性。
1、初讀課文做到讀準確、通順,不讀破句子,即讀對停頓。陳老師一班的學生功底扎實,達到了“讀準確、通順,不讀破句子”的要求,但沒能讀出古文味,這時,陳老師采用了范讀,即老師讀一句學生跟一句,一下子將孩子帶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讓孩子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2、精讀課文做到讀懂句子,明白故事內容。陳老師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還相機教給了學生兩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在理解這句時,學生回答正確后,陳老師追問“甚”這個字的理解,學生答曰課文有注釋,陳老師點明這就是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參考注釋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再學習其他句子,靈活運用。再比如,學習“為設果,果有楊梅”這句話時,陳老師問“誰為誰設果?你怎樣知道的?”從而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種方法——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讀懂了這則文言小故事,而且還學會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有效完成。
3、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節中陳老師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解讀“甚聰惠”。陳老師抓住重點語句,創設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說法語氣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教學的有效性。
縱觀這堂課從教學環節到導課到總結語,每個教學環節落實的一步一個腳印,既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語言的藝術。有效的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構建的,這里需要教師的課堂智慧、深厚涵養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靈。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就是它施展的場所,讓我們的課堂少一點熱鬧多一點熱度,少一點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語文學科的特性落到實處。
【文言文評課稿】相關文章:
文言文復習評課稿07-27
文言文復習評課稿(通用16篇)06-13
文言文楊氏之子評課稿(通用5篇)09-29
復習課評課稿04-08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松鼠》評課稿06-29
美術評課稿08-17
比的意義評課稿03-08
《春天》評課稿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