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的科學評課稿
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杠桿的科學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杠桿的科學評課稿 篇1
一、教學內容創新,教學設計新穎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一堂基于小學科學六上《杠桿》的課后延續探究課。這節課由內容雖然簡單,但是經過錢老師的精心設計,設置了3個挑戰項目,教學內容層層深入,步步為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創設了濃厚的課堂氛圍。
二、突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
1、在學習的方法上看,錢老師在學生研究杠桿的平衡時,大膽放手,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的過程,不僅體現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培養并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2、從時間的分配上看,對實驗的猜測和討論5分鐘,驗證猜測3分鐘,挑戰第2關10分鐘,本課交給學生探究的時間長達18分鐘,教師在這堂課中僅僅起到了一個主導者的作用,她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引領者、有結構材料的提供者和學習的伙伴和幫助者。
三、教法得當,學法扎實
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為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
本堂課教師的著重點落在如何教給學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告訴學生一些簡單淺顯的知識。所以,錢老師引導學生在這節課中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實驗——數據——規律——驗證五個環節。通過該節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精神。
杠桿的科學評課稿 篇2
聽了王老師執教的《杠桿的科學》一課。王老師以親切溫柔的語氣,自然大方的教態帶領學生探究杠桿的秘密,而我也以一位學習者的角度聽王老師的課。對于一位教學經驗尚不足的青年老師來說王老師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學習借鑒。
1、上課伊始老師先創設了開鐵盒蓋的生活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水到渠成的引出本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在學生演示開鐵盒蓋的同時帶領學生認識了杠桿的三要素:阻力點、支點、用力點。從而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會和認識了杠桿的三要素。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具體化,學生輕而易舉地接受了這一概念。興趣是學習科學的動力,但是產生動力的源頭是學習的素材。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現實素材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產生探究的欲望。
2、科學課堂的核心是學生探究。而探究并不是學生盲無目的的進行探究,是在老師的精心組織和引導下,帶著任務和目的進行探究。這節課實驗探究前老師先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然后進行演示操作,再提出要求讓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在此過程老師的語言簡練,學生分組實驗操作緊然有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實驗記錄表設計得清晰明了,因此學生實驗后匯報干脆利落。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結果發現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與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有關。學生作為學習知識的未知者探究過程可能盲無目的,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是很重要的過程。
3、讓知識回歸現實。這節課中學生認識了杠桿的三要素后,老師通過呈現生活圖片讓學生辨認是否杠桿,并找出杠桿的三要素,同時呈現生活中的實物,如老虎鉗、羊角錘、天平等帶領學生認識變形杠桿。最后,學生探究出杠桿的秘密后,老師又聯系實際,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應用杠桿的現象,從而學以致用。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正是讓知識能夠學習致用嗎?
科學課的最大不同就是還須實驗探究,科學講究的是嚴謹與真實。我認為科學教師應該具備嚴謹的教學態度,求真的科學精神。我想一堂精彩的科學課背后不僅僅是備好課,在備好課的同時更離不開一次次的實驗操作。作為科學探究的引導者,要引導好學生探究,就得自己先探究。教師在探究過程不僅要考慮實驗的.成功,而且要考慮可能影響實驗成功的因素。
杠桿的科學評課稿 篇3
下面就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中《杠桿》課作如下點評:
一、教學設計
1.知識性
科學課的首要教學目標是知識目標,除知識目標以外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也都要以知識為載體達成的。就本節課而言,關于杠桿的五要素需要必須了解的。任老師結合生活中實際的杠桿例子,請學生從中抽象出杠桿的模型,在實例的分析過程中對杠桿的五要素加以很好的落實。
2.技能性
本節課的重要技能是對尋找實際生活中的杠桿和杠桿五要素的識別,以及對動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圖技能,教師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板演,師生評價,生生互動的方式使大部分學生對動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圖技能都有基本的掌握。
3.教育性
科學課雖不是思想教育課,但科學與情感(德育)的結合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師通過引入我國古代勞力人民對杠桿的利用,提升愛國思想教育,以及埃及人民在建金字塔時對杠桿的利用,使學生體會科學的魅力。
二、課堂組織
1.情景鮮明
本節課以用棍棒撬石塊,開飲料瓶、訂書機等貼進讓學生身邊的例子,同時讓學生用筆和書本、文具盒模擬棍棒撬石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主線突出
課堂中所有學生的活動都是圍繞著尋找杠桿的五要素這條主線展開。
3.活動多樣
本節課堂活動包括了“學生模擬棍棒撬石頭”、“讀圖思考”、“小組站起身討論”、“現場打開飲料蓋子”、“動上臂體驗人體上的杠桿”、“學生板畫力臂”等環節,形式多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活動學習。
三、課堂評價
1.及時
課堂上,任老師幾乎對每一位學生的回答都引導其他學生進行生生之間的評價,最后還有教師的評價,用及時的評價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面廣
從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可以看出,一般學生的知識面是比較廣的,相互之間的評價內容往往能挖掘出更有深層意義的內容。如“對動力和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尋找的的評價,學生幾乎提到了動力和阻力使杠桿轉動的方向相反、兩個力在支占同側是方向相反,不同側時方向相同,這些都得益于教師組織學生對評價進行評價以及反思。
3.欠實
但在此節課中,特別是在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過程中,任老師也往往為了追求“預定目標”,即當學生回答的答案不是自己預定的答案時,在評價上就缺乏客觀性和明確性,沒有給學生一種明確性的答案。如關于阻力臂和動力臂的概念,第一位學生的答案雖然不完全正確,但是也不錯,當然從答案的完整性來看沒有第二名學生照著課本念好,但第一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值得表揚。這時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分析,而不是“不同意見”再讓學生回答。
四、改進建議
1.本節課的難點在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尋找,能及怎么突破學生的前概念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間的距離,為什么要引入力臂這個概念,教師的設計上沒有挖掘,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很好的突破難點。
2.課堂上的科學用語需要進一步規范。如“動力和阻力使杠桿繞支點的轉動方向相反”不能說成“動力和阻力的轉動方向相反”,石頭對撬棒的阻力是石頭對棒的壓力而不是石頭的重力。
3.在時間的安排上,課堂前面部分太“緊”,學生思考、討論的余地和機會太少,而課堂后半部分的時間又太多了,分配時間可以更合理一些。
【杠桿的科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復習課評課稿03-16
復習課評課稿精選03-16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03-16
復習課評課稿(15篇)03-16
復習課評課稿15篇03-16
復習課評課稿精選15篇03-16
復習課評課稿(通用19篇)03-22
物理評課稿(15篇)03-28
物理評課稿15篇03-28
語文評課稿五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