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評課稿(通用23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么什么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評課稿 1
從吳德游老師的課堂教學來看,吳德游老師的基本功都比較的扎實,教態自然,課堂的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教學節奏把握較好。對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注重問題創設的有效性
。吳德游老師能較好的運用問題情境的創設,把握好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顧,對新學知識的探究,進行課堂教學的展開;由“趣”入手,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新知的探究。情境創設能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激發好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為教師后面展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習做好鋪墊,也為學生的學習能走向成功鋪好路,設計好步驟。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吳德游老師根據自己預設的情境展開教學,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究和知識的生成。通過對學生已有知識的'復習,進行知識的整合,展開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把握好知識的正向遷移和知識的進展過程,讓知識的生成既符合由易到難的一般規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同時,在問題解決之后,教師能進行一定得概括和總結,幫助學生提煉知識。
3、注重學生的主體學習。
教師根據自己的知識預設,在課堂中通過各種題目和題型的訓練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知識探究和知識應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面較大,學生的思維訓練量較大。能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和知識疑點進行及時的點評和分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突破知識的重難點。同時能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內的合作交流,通過互助的形式讓學習進行自我探究和合作探究,從而來完成學生對知識的學習。
4、注重知識與實際的結合。
在通過對新知的學習之后,注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由學生身邊的事設計問題。一方面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問題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5、注重知識學習的提升。
通過對前面所學的法則和結合所學的整式化簡,利用“勇敢大挑戰”,“中考鏈接”等形式進行問題的提升,讓學生的知識學習又登高峰,同時又引導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和理解,為學生的后繼學習做好鋪墊。
6、幾點建議:
①教師要做好自己的課堂激情,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充滿激情會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同時更要讓學生感受枯燥的數學中其實是樂趣無窮的。
②問題設計要嚴密,不能隨意。要做到“問有目的”,而不是“過堂問”。同時,教師的補問和追問也要符合問題的要求,不能無效的問。
③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激發性,要把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激發出來,而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課堂教學而創設的“障礙”。
④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節奏,幫助學生解決好問題,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合理處理好“跑”與“走”。
⑤把握好語言節奏,語速過快會使學生跟不上或聽覺疲勞,過慢會使學生聽而無味。
⑥合理處理學生出現的問題,課堂中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互評、互改、互議。
數學評課稿 2
羅老師的這堂課總的來說準備充分,如教師的教具,學生的學具,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練習;教師語言精練,教態自然大方,難點突破,重點突出,練習有坡度。具體如下:
一、優點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圓柱體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羅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重點來教學。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課容量較大,但學生學的輕松,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2、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
本堂課在教學上采用了引導——放手——引導的方法,通過教師的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
新課前的復習,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由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到圓柱體的表面積。通過圓柱體模型的演示,引導學生復習圓柱體的特征,進而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意義。
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先讓學生思考該怎樣計算,再讓學生動手探究。在實踐中,學生很清楚地看到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求圓柱體的側面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長方形的面積。
在學生會求側面積的基礎上,再加上兩個圓面積,從而總結出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立體轉平面,形變量不變的辨證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圓柱體的物體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學生的透明膠帶,礦泉水瓶蓋等,讓學生動手測量這些物體的有關數據,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興趣會更高寫,也讓數學回歸到生活。
練習中,出現三個不同直徑的圓,而出示的圖片卻是三個圓同樣大,直觀效果不明顯。
數學評課稿 3
六年級x老我們展現的是一節樸實無華但具有一定教學效果的課。陳老師給我的教學啟示是;
1、教學重難點拿捏準確。一開始復習圓的面積公式為整節課設下鋪墊,因為圓環的面積也就是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重點復習圓的面積計算為一些中下生起到很好的喚醒作用。接著馬上就接入新授課內容,圓環形狀的花圃并導出本課課題,讓學生在情境中進入新課學習,圍繞圓環面積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知識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重點凸顯而出,教學目的非常明確。
2、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學生剪圓環,親身體驗圓環的行程過程,直觀的操作降低了中下生對圓環知識的理解難度,也使全體學生對概念理解、公式推導起了很大作用。看似簡單的'知識,陳老師還是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六年級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產生動力,這樣學習上才能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
3、練習設計圍繞重點展開,雖然題目不多,但每道題都有不同特點,各有代表性,第一題是緊靠例題直接給出兩個半徑,第二個圖形是給出兩個直接,求圓環面積,與第一題相比有了一點轉折。第二題是知識運用,通過要求學生認真讀題,然后畫圖理解題意,這個教學環節很值得借鑒,高年級學生對應用題如果真的認真審題,能根據題意畫圖,其實已經解決了一半,好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減少困惑,很值得學習。
自己一點與本節課關系不大的看法,平時黑板板書以及學生作業要求最好能更細心,更規范,黑板上學生的版演結果的單位都沒小括號,展示學生作業本時發現學生也沒有。細微地方不知道考試是否扣分,但嚴謹的細節也是數學科所要求的。
數學評課稿 4
本節課教材通過一幅旅游窗口購票圖,讓學生在數購票人次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幾和第幾的不同,能準確表達幾和第幾的意思。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有了“第幾”這個概念,在學校無論是站隊,還是自己的學號,以及在課表中學生們都會接觸到“第幾”這個知識。但是對于“幾和第幾”學生們并沒有認真區分過,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第幾的基礎上明白“幾和第幾”的區別。
1、本堂課一開始就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先請學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數字1—5表示的東西,從中發現問題,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所見,所想,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3、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事物的數量順序,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在深化對“第幾”的認識時,老師可組織相關活動,豐富學生對“幾個”和“第幾”的感性認識,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實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不但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理解、運用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服務意思。
對于這節課我也有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在講述排隊問題時,能否滲透一些思想教育呢?首先請學生看各種排隊圖片,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排隊是文明的行為,然后請學生說說為什么要排隊,總結得出:如果不排隊,大家擠來擠去會很亂,容易出危險。使學生明白:我們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這樣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揭示學習主題:排隊中的數學知識“幾和第幾”,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了新課。
數學評課稿 5
《周長》一課是人教版標準實驗教程第五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如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對空間和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學習的。學習這一課的目標:
①是讓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
②讓學生探索測量不同形狀的圖形的周長方法;
③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這位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注重讓學生經歷現實的活動情景,在具體情境中,聯系身邊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具體的說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重視創設情景。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老師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圖形入手,接著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給小像框鑲上絲帶要準備多少材料,用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樣的問題,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對制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思考,從而自然的引出周長。這樣的引入,為學生學習周長提供了一個親切熟悉的環境,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為周長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地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說一說、摸一摸;比如小組合作的測量周長活動,而且每種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為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做好準備。
3、尊重學生,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本節課中,這位老師做的比較好。比如課的開始,教師讓學生說說怎樣可以知道準備多少材料,有個學生說到了“周長”一詞,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周長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時,教師沒有回避,繼續讓學生指一指、摸一摸、比劃一下;對周長的實際含義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問學生你認識周長嗎,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周長?這些都充分尊重了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比如在探究不同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時,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對于每一位學生的不同回答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當學生找到測量的方法時,教師特別重視學生思考的過程,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地暴露出來,有利于教師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情況適時的進行評價!
4、特別重視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本節課中,教師組織了許多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教學活動,如課開始創設的問題情境,是生活中遇到的實際例子,又如,教師讓學生開展在生活中找周長的活動,開展測量活動之前,讓學生說說你想測量生活中的什么?這些問題或活動的設計,充分地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本節課中,我個人認為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教師組織自主探究時,如何更好的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中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測量圖形周長的方法很有必要。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只關注測量幾個圖形,測量的結果如何,而忽略了每一位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是否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進行了科學學有益的探索,如何更好的發揮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指導作用,引導學生開展更深層次的探究,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想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數學評課稿 6
今天,我在名師實錄里聽了《平均數》這節課,使我受益匪淺。“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在學生初步學會了看簡單的統計表、統計圖、掌握了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下面,我就對這節課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1.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情境。新課導入時,讓學生根據踢毽子比賽中兩個組的成績,比一比哪組同學的成績好,再討論找出最合適的方法,引出平均數;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數的應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這些內容都是來自學生身邊,與學生生活有緊密聯系,學生很感興趣,同時也結合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滲透了抽樣調查的方法。
2.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學中教師以“移多補少”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對求平均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并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計算的方法。如,你們還有其他方法來求出第五組的平均數嗎?激發了學生的思促使學生探討出多種方法。
總之,本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教學內容豐富,數學的生活味濃,教學效果較好。
數學評課稿 7
《秒的認識》是一節生活知識課,朱老師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教學流程清晰,教學目標明確,設計的教學信息豐富多彩。如:錄像、游戲、體驗活動等等,課堂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效果不錯。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特色:
1.注重了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這節課的設計,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利用課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場景,運動場上的時間等等,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的空間。
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精神,也實踐了“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數學理念。其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比如,讓學生體驗一分鐘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們可以寫字,可以做口算題,可以讀文章,還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事情進行體驗,效果挺好。
3.重視知識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學習、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教育理念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將學數學與用數學有機聯系起來。如在游戲環節中,讓學生估測每個活動所需要的時間,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約多少時間……這些活動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教學中,教師十分注意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交流情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數學評課稿 8
今天,觀看了王老師執教的《自行車里的數學》一堂課,我感觸頗深。總的說來,王老師的這這一堂課遵循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引領人。”一節課下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新知識。現就本節課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今天,觀了老師執教的《自行車里的數學》一堂課,我感觸頗深。總的說來,王老師的這這一堂課遵循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引領人。”一節課下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新知識。現就本節課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首先,王老師把直觀的圖片以及實物自行車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初步的印象,明白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一定與自行車有關。再聯系生活,問及學生是否會騎自行車?這更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后,王老師拋出一個問題:“自行車是怎樣向前運動的?”設置懸念這一環節,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他們想更進一步的了解新知識。
其次,在講授新知這一環節,王老師把握住了這一教學重點。她先引導學生說出自行車是怎樣轉動的,這就是按照《課標》的要求:“要把數學與生活有機的聯系起來。”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在逐步的引導中,老師總結出了一個計算公式。公式的推導會讓學生的學習更方便,這就為后面的練習奠定了基礎。
然后,通過新知識的講授后,王老師馬上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練習這一環節,王老師照顧了全體學生,先進行簡單的練習,再逐步推進,進行稍微復雜一些的練習。練習時,王老師還是以學生為主,先讓學生自主練習,再匯報交流。在探究問題時,她還適時讓學生采取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
王老師不僅是一個善于教學的人,還是一個善于傾聽的人。在課堂上她能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及時的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勵學生,對學生有些不太準確的回答也能及時給予糾正。由于老師對學生的重視,使得整個課堂非常的活躍,老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
總的來說,王老師的這一節課教學設計環環相扣、重點突出;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層層的練習中學到了新知識,并把它們與生活聯系了起來,這就印證《課標》中提出的:“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也有生活”的原則。從王老師的這一堂課,我學到了很多,為我今后的教學獲取了不少寶貴的經驗。
數學評課稿 9
數學組共有八位教師,既有經驗豐富的張殿榮老師,又有區學科帶頭人鄭素梅老師,有年富力強的郭振紅、周業智、李箕貴、曹艷老師,還有充滿生機活力的張翼飛、黃謹老師。全組老師精誠團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人際關系和諧。
以下介紹本組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依靠集體智慧,營造良好的教研氣氛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僅一個班成績的突出,不能代表整體水平,只有整體水平高了,才能真正打得出去。我們備課組是一個團結奮進的集體,備課組的八位老師榮辱與共,相互支持和鼓勵,備課課組活動有聲有色、保質保量。我們每周堅持一次集體備課,每學期堅持不少于10次的集體聽課和評課,老教師的示范課和青年老師的研究課給我們提供了彼此交流學習的機會,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集體備課時,大家毫無保留,廣泛地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和研討,互幫互學,取長補短,有效保證了教研的質量。我們在團結協作的基礎上,也強調個人的工作責任制,避免吃“大鍋飯”,根據各人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訂出了相應的奮斗目標。在我們的心目中,只有打團體戰的概念,沒有單獨冒進的念頭。
二、抓住學生心理,營造良好的教與學環境
高考競爭的殘酷,帶來中考形勢的嚴峻。由此帶來的各種壓力,使學生的“厭學”情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不管優生和學困生,他們的學習大都是被動型的。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體能動性沒有調動起來,我們教師的工作怎樣努力也沒用,這就迫使我們去研究學生的心理,找出適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教法。
通過連續的觀察和調研,我們把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并確定我們工作的重點和工作措施:優生---拓展;中等生---狠抓;學困生---輔導。
優生有較好的思維習慣,上課前我們先把問題布置給他們,讓他們自已先研究,提高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課時則采用討論式教學方式,讓他們充分舒展自己的見解,然后老師加以歸納總結,并進行深化、類比和提高,從高、嚴、難三個方面要求他們。
中等生是一個大的群體,在平行班是學習的主流,上課時我們以他們為主,力求在課堂上消化所有的知識點,作業和練習題也以基礎題為主,強化訓練,普遍提高。
對于差生,我們本著提高一個成功一個的心理,用愛心從思想上感化他們,用耐心從學習上幫助他們,在課堂上編出讓這部分學生能夠完成的題目,力求使他們每節課有事可做,每節課有收獲,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要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重視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比如給學生及時的輔導;給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及時的提醒;給有好的解法的學生及時表揚;給失去信心的學生及時的'心理安慰;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發揮潛能的機會。如張翼飛老師的“每日一題”,鄭素梅老師的“每天一頁”,周業智給學生的每周中考嘗試等都給學有余力的學生一個很好的拓展空間。只有教師與學生有充分足夠的情感交流,才能使教學在一種愉悅、競爭、合作的環境下完成。
三、加強對教材的研究,營造課堂教學高效益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每節課的高效益。中考要取勝,必須從初一開始抓起,打好基礎很重要,同時,初三復習的后期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在有限的三個多月時間里,把六本書復習好,不講技巧,不講方法,不拿出有效的措施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后一階段,我們要講究“精講”這一環,學校給我們的教學時間與別的學科一樣,時間緊,任務重,要做到“精講”,對我們來講,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們注意引導學生對概念、定理、公式、規律的消化;注意針對學生的知識缺陷和疑難問題作重點講述;注意新舊知識、新題舊題的對比,把復雜抽象的問題作連貫解決;注意解題方法的延伸,摸索解決的規律;注意一題多解的研究和條件多變的問題的對付方法;注意富有思考性的新問題,與學生一起探索研究。
“練”這一環也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在每周兩節的延伸課程中,我們基本上保證每節課有30分鐘以上的練習時間,而練習題必須是經過備課組精雕細啄的、與中考接近的、有代表性的題目;理解概念、鞏固定理的基礎題;運用知識的能力題;一題多解的思維題;易出錯的常見題;綜合分析的提高題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強化練習,學生的解題準確度,應變能力,及技能才會有很大的提高。
中考是一場硬仗,要打好這場硬仗,不僅要強攻,還需要智齲我們只有不斷去面對、去解決客觀存在的問題,切實遵循教育教學的方針辦事,團體智慧+個人努力=一定能成功!
數學評課稿 10
圓的認識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在學生從認識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的過程中,不僅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餓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而且也給學生探索學習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內容,并使得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平面圖形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練習生活,讓學生親眼去看一看,親手去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為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李老師從生活中常見的線入手,引入了線段和圓,緊接著結合生活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圓及感知圓(主要通過用手摸一摸周圍的圓),積累了一些對圓的感性認識。接著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把腦海中形象具體的東西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概括或者說抽象出來。應該說,李老師極其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一方面,注重從生活現象中提取數學知識,引入數學學習;另一方面,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知識后,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可以說數學的回歸。比如練習中,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車軸該安裝在哪兒?我想如果給足時間,數學知識的回歸在這些課上有更多的體現和應用。
在六年級的課堂上,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很明顯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讓學生敢想、敢說,從而主動的去獲取知識。課中體育老師的圓上,你喜歡站在哪兒?小組合作探究直徑、半徑的意義以及之間的關系等都體現了這點。
同時,注重操作活動在圖形學習中的地位。操作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究圖形特征的重要途徑,正是操作活動,學生的探索學習才能得到順利展開,也正是操作活動,學生對有關數學知識的體驗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思維表述。如果說操作活動能更強調知識的深刻性,那么語言表述也就是“說”,就是對知識的梳理,知識的羅列,知識的系統話整理和知識的重組。
整堂課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1)語言的銜接稍有跳躍。課堂的連接語是課堂駕馭能力的表現,也反映了教師設計課堂,生成課堂之間的一種應變。同時,這也與教師對于教學設計過程的熟悉程度有關。
(2)教學環節: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了一個圓,如果是你喜歡站在哪里?拋出問題之后,我以為教師想講點在圓內、圓上、圓外這些點與圓的位置關系,然而教師風趣的點評之后,很平靜的說:接下來我們學習什么呢?老師畫了一條半徑、一條直徑……我有點不理解教師這樣設計的意圖。
(3)練習的量不夠。
數學評課稿 11
相對于新授課、復習課、練習課等課型來說,講評課任務量大,題型種類多,如何上好講評課,我有如下看法:
一、在試卷講評課前,要做好充分的預備
講評試卷時需求針對性地解說,否則從頭到尾逐題講解,既浪費時間,又收效甚微,有的學生最怕上試卷講評課,原因是老師一直講,懂的不停的講,不懂的怎么都聽不會。所以要針對性地解說,就必需普遍搜集信息,細心分析試卷。因此,講評課的備課老師要完成以下三項任務:
1、做好統計
在仔細批改試卷和搜集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要做好統計任務。我們學校每次考試后都要填《質量分析表》,不但要分析試卷的質量,更要分析學生的得分率、失分率,失分的原因等。我們在改完試卷后必定要做的兩件事情一是統計每題得分率,對得分率較低的試題應仔細分析錯誤原因。二是統計每題出現的典型錯誤,上課時重點講評。
2、歸類分析
形成學生考試錯誤的主要原因有審題要素,運算要素,對概念、基礎知識了解不清等等。因此,依據試卷的內容,特點和考試結果,對試題進行歸類分析是必要的。老師可以指點學生按知識點歸類,即把試卷中考察同一知識點的標題歸到一同進行分析;可按解題方法歸類,即把試卷中用同一解題方法求解的標題歸到一起進行分析,特殊是選擇題的解法與解答題的不同之處。這樣既可提高課堂效率,又可協助學生理清思緒,對錯題留下深入印象,防止再出現相似的錯誤。
3、制定教案
在前兩點的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首先明白考綱要求,講清近年出題趨向,確定講評要到達的目的;其主要確定哪些題概括講,哪些題重點講,用什么方法講,講到什么水平,確定學生出錯要害及思想阻礙所在,怎樣才能把知識點弄明白,在今后不出或少出錯。
二、在講評課上,要做到“四要”
講評課是在測試后,應用試卷所提供的信息反應,從成功與失敗中總結閱歷規律,從而調理師生雙方的.教與學,其作用顯而易見。因此,在講評課上老師應做好以下幾點。
1、注意精神鼓勵。
2、要講出新意。
3、適當引伸、變換遷移。
4、追根尋源,找出錯題要害。
三、講評課后的任務
1、布置學生寫好考試小結。我每次在考試結束后讓學生在錯題集上寫一段小結,字數不用太多,30字以內即可。小結的內容可以是針對這份試卷自己評價得失,總結這一階段的學習狀況,對老師還有哪些希望,當然也可以說說自己的心里話等等。依據學生的小結,老師可以協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制定改良方案,確定可行的目的。這樣老師更輕易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從而也從另一角度了解了自己的教學狀況,依據需求停止針對性的調整。
2、要求學生仔細修訂試卷,并要求寫出對題意的了解、解答進程等。老師要及時批閱,同時做好一般輔導和答疑任務。
3、做一些“糾正”練習,檢驗一下“這回”能否真的明白了;若又做錯了,仍需繼續尋覓緣由。實際證實這種方法對學生糾正錯誤的思緒是十分有效的。學生的正確概念是在不時地同錯誤概念停止妥協,不時地從失敗到成功的進程中逐漸構成的。
數學評課稿 12
一提到數學這個詞,大家都覺得只是“題”是“數字”,學生學數學只要做題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了,數學它本身不只是“數字符號”,它有更豐富的內涵,它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其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蘊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服務。
1、教學設計好,教學流程清楚,環節緊湊、流暢,由易到難,層次分明,知識梳理清晰,既有對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案的使用吸收,又有個人的創新、獨到之處,注重了基本數學方法的培養與基本數學思想的滲透,從待定系數法到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從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讓學生從整體、系統的角度領悟復習要求,從整體上處理教材復習內容,從系統上把握復習要求,整個設計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對知識的回顧過程,變成了學生自己探索提升的過程,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學定位非常準。一是從教學設計上看,僅課前熱身環節的7個小題,就涉及到本節內容九個考點的五個考點、七個不同的考查形式,復習了待定系數法,運用了數形結合思想,有效的喚醒了學生的記憶;二是通過例題的教學,進一步夯實了雙基,明確了各知識點的能力要求,熟練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決后的總結,讓學生的思維品質有了提升;三是每個例題后的拓展補充題,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所復習的知識運用、對常用解題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復習課,選題是關鍵。一節課下來我們可以感受到,徐老師這節課的題選的非常的好,特別是從例2的的第三小問的補充,由學生交流討論后給出的三種解決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都落在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最近發展區。
3、徐老師雖是年青教師,但上課不慌不忙,教態自然,表現非常老成;上課語言語調好,板書清楚有條理,個人基本功非常扎實;上課能與學生的有效溝通,雖說上這節復習課時間緊,復習內容和知識點多,但她上課舍得把時間給學生去板演作圖過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講解解決問題過程;她不僅自己板書示范,還讓學生板書解題過程,徐老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老師只引導點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知識,使學生完全成為課堂主人,達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統一,說明她善于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這節課也讓我們感受到徐老師鮮明的教學風格,每一道題呈現出來之后都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交流、探討的過程,最后教師點評,她及時簡單中肯定的評價,給予了學生莫大的鼓勵,較好的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也是復習課應該達到的目標。
我的兩點思考:
1、本節課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回顧、歸納、運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理解一次函數的代數與幾何意義,體會b,k對一次函數圖像的影響,體會數形之間的相互轉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的內在聯系,并能在具體的問題中運用解決問題。同時,滲透多種數學思想方法,通過這節課的復習,起到了把舊的知識、遺忘的知識重新建立起來,把沒有掌握的知識補上來,使新的意義確立和鞏固,從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開始學習,更加深化新學的知識內容,達到經過多次反復,逐步提高認識的層次。特別是讓學生議、說、畫、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改變了復習課變成習題課、復習課成了題目評講課的現狀,值得借鑒。
2、本節課是一次函數的第一節復習課,應以教材知識梳理、考點知識回顧為主,以基本題開型和基本方法熟練為抓手,徐老師這節課已對一次函數常見9個考點的六個考點進行了復習,內容豐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數與方程(組)、一次函數與不等式這一重要考點用力不夠,是否可以把橫向綜合性比較強、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例2放在下節課,再在本節復習重點“三個一次”上縱向再深入點、多花點時間呢?
數學評課稿 13
《認識時間》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表,會看幾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幾時幾分的方法,知道1時=60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雖然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畢竟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看幾分,很容易受時針看法的影響而將兩者混淆。程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課件,緊抓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給學生以視覺刺激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程老師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幾時多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難點。如4時多,學生容易看成5時多。課伊始,陳老師就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入手,出示時針指向數字9和10之間,問是幾時多。并總結如果時針在兩個數字之間,看小的。
認識每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學生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格一個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程老師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除讓學生集體說說分針走到各個數字分別代表幾分外,還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幾個關鍵的數字,以便更快地讀出幾分。有的學生說記住6就是30分,有的說記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抓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巧記,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為后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觀察時針走動1大格是幾時,分針走動1大格是幾分,然后提問:“兩個1怎么不一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認識時針走過1大格是1時,分針走過1大格是5分。
三、課堂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于接受
程老師的課堂語言簡單明了,能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去描述知識,讓學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數字給分看的,里面的數字給時看的,不過外面的數沒有標,要小朋友自己去記”“一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指向兩個數字之間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針,一個大格就是一個5分。”等,這些語言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指向,讓學生清楚知道該怎么看時間,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學得明白扎實。
四、建議
學生上來板書時,書寫比較隨意,中間兩個小圓點沒有寫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開,兩個小圓點也寫成兩條小斜線。這里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規范書寫。
數學評課稿 14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掌握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學生第一次碰到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吳老師在教學中創設了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景,使學生在主動的操作活動的基礎上,感悟理解分數的含義,充分體現了“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的教學觀念。主要有以下特點:
1、創設情境,感悟知識
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平臺,教師在課的開始,借助“兄弟兩個分蘋果”的事例,引導學生感知從整數表示兩個蘋果,一個蘋果,到兩人分吃一個蘋果怎樣表示,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強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再如,學生認識了分數后,設計了“小猴和小豬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強了學習的情趣性。
2、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
通過這節課可以感受到吳老師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駕馭教材,設計中力求體現新課程強調的體驗性學習,創設了讓學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寫一寫等情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出自己所發現的分數。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實現有效學習。教師都能夠以建構理念為依托,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使學生創造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主動地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
3、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和主動建構
“分數”對于學生來講是抽象的,因此,吳老師在教學中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系,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學生在用正方形紙折1/4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對不同折法的比較,進一步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學生在用圓折一個喜歡的分數這一實踐活動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提高,獲得成功后的體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評課稿 15
本課的重點是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代數法的優越性。
難點是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老師用談話的方式導入,使學生了解古代數學名著中的數學問題上,感受古代數學文化。
新授課用的是講授法,講授了假設法的解題方法,使學生明白了:把1只雞換成1只兔就會多2條腿,10里有5個2,所以多余10休腿就可以給5只雞每只添上2條腿換成5只兔。大多數學生掌握了此方法,效果很好。接著學生又嘗試假設都是兔,自己解決了問題。
建議:在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比較一下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不同點:一種是假設都是雞,一種假設都是兔。
相同點:都是把兩種動物化成一種動物來研究,把繁瑣的嘗試過程化成了簡便的算式。
接著教師又講授了列方程的方法,這個內容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建議讓學生自己找出數量關系列出方程,教師可把講解的重點放在如何解這個方程上,以幫助學生解決難點。
解出答案后可讓學生不嘗試驗證:4×5+2×3=26(只)。
到此建議教師作一個小結,比較假設法和列方程,來體現列方程的優越性。使學生初步體會代數的`方法特點是:數量關系明確,便于理解。假設法需要進行調整、替換;列方程不用考慮怎樣調整比較簡捷。
練習的設計注意了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體會到“雞兔同籠”問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
總之,教師老態親切、自然,講授條理清晰,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數學評課稿 16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扎實平穩。對于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可以逼進有效教學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老師在上課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師馬上請這三位同學解說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后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為她這種方法好嗎?為什么?”,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信息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為搭配的衣服連線后(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老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后還要求學生說說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發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通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老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于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數學評課稿 17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丹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別學有余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說說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后,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由于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發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么辦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
在這里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確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別學生已重復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回應。)我想這是因為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么知道班級里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李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后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致后來教師就干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
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范,表達要確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確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后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歡什么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
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鉆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小學數學教師。
數學評課稿 18
你們好!由于我比較少教數學,平時對數學理論接觸的比較少,但聽了兩位官老師精彩的數學課,讓我感到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一、數學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理解、去運用。
如第一節老師的課件引入“長3分米,寬2分米小紅旗的運用”,培養了學生看圖,提出問題并解答的能力。第二節課,老師的在課前學生雙臂與身高的測量,對班中男、女生人數用加、減、除3種方法進行研究。兩位老師都能很好運用“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00千米”這個范例,使學生在觀察、對比的思考中明白兩個數相除就是兩個數的比,比有同類量的比也有不同類量的比;同類量的比產生的是倍數關系,不同類量的比產生的是新的量。比的前期、后項位置不同,如3:2和2:3所產生的的比值也就不一樣,比值不能帶單位等等。在學習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系與區別時,兩位老師也很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
二、重視學生方式的轉變,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
第一節在引導學生思考什么叫比時,是讓學生觀察“3÷2可以叫做3:2,2÷3可以叫做2: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思考,概括出比的意義。第二節課,讓學生選擇自己當小主人,根據自學提綱自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示學生在知識不明確處互相質疑,互相交流提綱中把18698;本節概念課所含知識點囊括其中。兩堂課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如對于概念的認識:什么叫比,比的前后項,比號,比值等,不是老師直接告訴,而是讓學生在游戲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獲取。
三、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課標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交流。如老師的課堂引入,課堂練習等,都不忘與生活的聯系。這樣的教學生動有趣貼近生活,拓寬學生思維空間。總之,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老師的課堂語言精簡有趣,課堂教學效果好。
數學評課稿 19
“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是一節實踐活動課,陶雪玲老師從學生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反思這節課的教與學,我認為以下幾點是成功的。
一、設情景引入課題,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開展問題解決的教學環境。
通過網上圖片和視頻的播放讓學生感受到在中國的土地上竟有這么缺水的地方,然后讓學生匯報網上查閱的資料,了解到不僅僅我們國家很多地方缺水,特別是今年云南遭受的旱災,而且世界許多地方也同樣缺水。從情景中,學生自己感受到了節約用水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課題。
二、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
聯系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數學教學應該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系點,并架起橋梁,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為了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節約用水的必要性,課堂上,無論是本校用水情況,還是家庭用水情況,始終都是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綜合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和分析問題,以此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動力。
存在的不足:學生感悟太少。這節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看(看圖片或視頻),說(匯報資料),算(先算出每人浪費一小杯水,再算出全國的小朋友浪費水的一個天文數字),知(了解有關水的一些小知識),感悟水資源額的缺乏,發自內心的行動起來節約用水。由于老師課前擔心時間不夠,四個環節匆匆而過,因此留給學生感悟的時間太少。
我的建議:把探究、感悟的時間留給學生,滲透“節約用水”的思想。
數學評課稿 20
本節課《數學廣角》重點是讓二年級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排列與組合問題,是讓學生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的排列組合,是一節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課。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排列、組合問題是比較陌生有趣的,也是比較難的。如何有順序、全面地進行排列和組合是本節課的主要任務。
排列、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后面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
縱觀整節課我有以下看法:
優點:
1、教材的例1通過2個卡片的排列順序不同,表示不同的兩位數,屬于排列知識,例1給出了一幅學生用數字卡片擺兩位數的情境圖,馮老師在設計本課時,把排列1、2兩個數組成不同的兩位數,改成了學生喜歡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破譯密碼。并由打開密碼鎖進入數學王國解決一個個數學問題。
2、課始的情境創設與課后的練習拓展情境呼應,設計精心巧妙。
3、板書設計鮮明直觀、重點突出。
建議:
結合此次教研活動的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我認為馮老師在讓學生讀題說題意的`訓練上做得很好。培養了學生的讀題意識和語言表達力。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應該引導學生在傾聽中模仿、在互說中發展(讓學生說完整的話、討論交流、看圖說話、操作過程中說、讓學生小結)此外我們教師應該努力做到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愿說”; 循循善誘,鼓勵學生“敢說”; 導之以法,培養學生“會說”; 不拘一格,激發學生“善說”。 培養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數學能力的提高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數學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把“說的訓練” 看成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認真地完成。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發表見解,并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并盡量多地重視學生說的質量,使之與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分析解決問題、提高數學能力相輔相成。
數學評課稿 21
《對策問題》是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數學綜合實踐與應用領域的內容。聽了曾老師的《田忌賽馬》這節課,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上課伊始,曾教師充分抓住學生好玩、愛玩的天性,設計了玩撲克牌的游戲,然后教師設疑引入新課,引出本節課探究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方法巧妙,課堂氣氛活躍,無疑教師對本環節的設計是成功的。然后竇老師通過動態的故事情境,把學生帶入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讓學生感受田忌賽馬中的.對策問題。
2、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本節課中,竇老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創設多次自主探究的機會。先是讓學生根據第二場賽馬填表,并小組討論:把田忌對齊王采用的所有策略找出來,看看田忌和齊王各贏幾次,田忌只有怎樣出馬才贏得比賽的。接著同桌討論:田忌要想再獲勝,應采取什么策略,必須滿足什么條件?然后在玩游戲中讓同桌找找贏的秘訣。竇老師就是這樣讓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去探究本節課問題,體現了學生的自我發現,并在發現中尋求更深刻發現的學習行為特征,使課堂的教學呈靈動狀,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策略。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會運籌的數學思想方法,滋生優化意識。
3、與生活相連系的練習設計新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跳繩比賽的設計都具有一定的梯度,教育學生遇事要善于思考,講究策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但在拿旗子的游戲中,需提示學生:我們在玩中輸贏是次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游戲中發現獲勝的方法、規律、策略,這就是學數學不過,這節課也有小小的遺憾,學生在填表時,曾老師并沒有指導學生理解表格的意思。希望在教學中,教師指導要到位。
數學評課稿 22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學習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來進行學習的。人教版教材將認識面積和面積單位放在一課時進行課堂教學比較充實。而新課標教材認識面積獨立成節。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編寫意圖,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來教學,在學習本課知識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熟識的事例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為后續的面積單位的學習和面積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方老師的課讓我回味無窮:
一、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本節課上,方老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首先結合學生自己找的身邊的具體實例,通過摸一摸書桌面的動作,找一找身邊還有什么有面積等活動,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其次通過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感受面積并認識到平面圖形也有面積,又出示開口圖形,學生學生在對比中理解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以完整的認識面積的含義。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練習設計中深化概念。
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方老師根據中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各種梯度的習題,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面積之后,既鞏固了面積的概念,又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時,追問學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來,在擺鋪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第三個練習讓學生估測圖形的面積應該是有多少個小方格,其實是在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思維,理解面積是二維的,通過課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塊填充整個圖形,進一步豐富了面積的概念。
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本節課上,無論是對“面積”含義的理解還是讓學生用不同的面積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方老師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拼擺等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加深學生對建立統一測量單位重要性的體驗。
數學評課稿 23
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課,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現教與學的好課。
其一,教師巧妙地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套圈游戲作為教學情境,把數學知識融合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并以此貫穿全課始終。這就為學生架起了通往學習的橋梁,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更是學得主動。
其二,把競賽機制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勝心,并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其三,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本節課的另一亮點。比如:在總結連加的方法時,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完成,教師只是畫龍點睛般地加以引導,師生一起歸納出連加豎式的3種寫法。較好地培養了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意識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處地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其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解決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最后一道練習題,教師僅僅給出三件玩具的價格和600元錢,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方面略顯不夠。例如:在第一輪比賽中,比較誰勝誰負,應該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教師一開始并沒有強調要用套圈總數的多少來評判勝負,所以,從次數方面來說,男生兩勝一負,說男生贏也是有道理的,教師不僅應該給予肯定,更應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自己找一個評判標準,這樣引入新課更自然,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在第二輪套圈比賽時,男生的兩次套圈得分明顯低于女生時,教師如果能在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題:“男生還有沒有贏的可能呢?”則會錦上添花。
第三,學生“說”的過程體現不夠,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后,往往只滿足于一、二個學生的回答,沒有照顧大面積學生。
1、教師注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整節課,教師善于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勵他們大膽的講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但在鼓勵學生想法,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發展。
2、教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幾乎沒有代替學生做過任何結論,教師總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然后引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獲得學習體驗。
3、教師大膽沖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將套圈的游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活動,比賽極具開放性,讓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
4、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首先是這節課以套圈的游戲引入新課連加,并且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玩中學,樂中悟,更是因為教師營造了一種親切,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自然的融入課堂,讓他們的熱情始終高漲。
5、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本課最后設計的應用延伸題目,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實踐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處:
教師在有一個環節擦掉了第一個學生的板書,這對那個學生是個小小的打擊;教學的形式還可以多樣化,例如在中間設計學生以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環來調節課堂;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強,在課堂中有的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有幾個小朋友卻在玩東西,這說明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帶動起來。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一堂成功的課,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師能創造性運用教材,優化內容,將連加的數學知識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套圈游戲貫穿始終,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使課堂氣氛良好,教師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識。
2、營造了寬松的教學氣氛,發揚教學民主,本節課教師充分抓住學生好玩,愛玩的天性,用游戲的形式將知識賦予其中,再加上親切的語言,得體的教態,使整個課堂活而不亂,井然有序。
3、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突出算理,突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會做還要會說,譚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連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將算理講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讓學生解決問題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教師創設了“我與丁丁比賽”的教學情境,通過比賽,使學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總分也能判斷分數是否超過丁丁,從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密切與生活的聯系,加強應用意識。練習有一定的密度,體現了不封頂,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學生回答次數過頻,其他孩子發言的機會太少。其次是鞏固練習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練習為主,學生動筆寫的習題少。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結合不夠。再有,課的延伸還可以設計得精致點。這堂課給人的感覺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風,教師教得親切,自然,活潑,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有以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1、教學設計新穎別致,整堂課不覺得在學,而覺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動課,學生是參與者,教師是評委,在玩中學,比生硬的說理更讓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個學生不好玩,不好動?這堂課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所以氣氛也相當的活躍,無疑,教學設計是成功的。
2、教學流程生動,流暢,層次感強。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連加,第二次引出連加中的進位,教師并進行重難點引導,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戲中進行,為后來的環節打下基礎,最后,用600元錢買價格不同的動物娃娃,夠不夠?將連加運用到生活中,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層層鋪墊,教學環節相當嚴謹。
3、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也把權力下放,教師只作點拔,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他們的解題思路,激活他們的思維,如套圈比賽,男女生競爭,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面和質量,讓人覺得是學生在推波助瀾,學生們自主合作完成了學習任務,有一點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幾點建議: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否多舉幾個例子;
二、在學生上臺套圈時,能否交給臺下的同學一些任務,如讓他們算結果等;
三、課堂要有小結,但這堂課的小結過于匆忙,流于形式
【數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評課稿10-10
初中數學評課稿12-28
初中數學評課稿精選10-12
數學《統計》評課稿04-09
初中數學評課稿02-19
小學數學評課稿03-01
小學數學評課稿02-27
數學方程評課稿04-20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09-07
數學評課稿(精華)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