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評課稿2篇
白楊評課稿1
今天聽了包老師的《白楊》一課,受益頗深。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贊揚了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說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后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系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
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
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并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說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著教師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么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說樹嗎?他還想說明什么?
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發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于課文最后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后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學習完《白楊》一課,包老師又以文代文選取學習《露珠贊》,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學習,讓人一目了然,達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白楊評課稿2
《白楊》是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故事。從而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重難點的要求,陳老師精心設計教案,引導孩子從認識白楊入手,談談文中孩子們眼中的白楊是怎樣的,再對比出父親眼中白楊的與眾不同,從而把重點引入父親介紹白楊的句子。在這個過程中,陳老師通過對重點詞語的點撥,引導學生概括出白楊的特點,進而指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這可謂是本課教學的第一步。隨后,陳老師帶領孩子們研讀課文,以爸爸的話為中心,聯系上下文去感受白楊生長的惡劣環境,去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進而讓學生領悟到父親話語中介紹的白楊不僅僅是樹,也是人。有了這一層理解,學生的對句子的朗讀也有了更深的情感。在學生理解全篇之后,陳老師抓住父親神態的變化這條行文的暗線,突破了寫作特點——借物喻人。
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展示,執教老師都可謂是費盡心思。從最初的組內研討,陳老師收集了大量意見用于備課,又查閱了大量資料充實自己,真正落實了認真備課與高效上課的結合,得到了組內老師與蹲點行政的認可,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亮點:1教學設計的語言頗為精美,過度語的使用使整堂課流程非常清晰,斜街自然。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把課堂的自主權給了學生,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3教師特別重視對學生的肯定性評價,做到一人一評價,充分調動了學生對課堂的積極性。我想這些都是我在日后的教學中亟待加強的地方,感觸頗深。
課后,組內老師在徐校的帶領下展開了激烈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紛紛把自己教學中的亮點拿出來分享,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樣的問題,組內老師的處理方法各有特色,學生對于同樣的問題又有不同的解讀,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我想我們研討的目的也就是在共性中鼓勵個性,又由個性來影響共性,對嗎?那就讓我們在濃郁了研討氛圍中共同成長吧!
【白楊評課稿2篇】相關文章:
長城評課稿01-23
將心比心評課稿01-20
梯形評課稿01-20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習作指導課評課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