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評課稿3篇
畫楊桃評課稿1
《畫楊桃》是一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課文了,我們曾經不止一次地教過、聽過此刻的教學,有畫畫助讀的,有合作探究的……但每一次似乎都留下這樣一個同樣的印象——觀察事物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上周五,有幸聆聽了老師的課堂教學,使我又一次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產生了新的思考。
悉心解讀文本:
這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我們稍不小心,很容易將之異化為品德課。老師憑借自己超強的言語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讀能力,以全新的視角提煉閱讀主話題:理解“實事求是”。老師從文本的整體性出發,通過對“我”的作畫態度、“同學們”的心理轉變和“老師”的言行舉動這“三大板塊”整合推動實施建構,逐層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實事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眾所周知,語文教師不是一般的讀者。但作為特殊的讀者,我們不能只負責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感動,還要為學生搭好梯子,承擔起引導學生感悟的職責,否則我們的課堂教學無法真正實現對話,無法真正擁有生命的靈性和動感。
精心把握細節:
細細品讀老師的課堂,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細微處著手,讓學生整體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標點,抓住課文中的關鍵之處、精妙之處,反復讀,仔細品,認真想,把感悟活動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明白事理“實事求是”。如引導學生理解“實事求是”的作畫態度時,老師緊緊地抓住“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這一句子展開,如“自己讀讀這句話,可以結合其中的一個字或一個詞談談自己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我”這種“老老實實”的作畫態度的呢?可以聯系上文1-2段結合句子去發現。”、“在我開始要畫畫的時候,我的耳畔總會想起父親嚴肅地(語重心長地)說:——”;再如探究“同學們”的心理轉變過程時,老師緊緊扣住句中的標點符號,通過情境模擬、換位思考等,讓學生體會同學的心理變化,從而理解“實事求是”的內涵。
從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對細節的精心把握,通過層層設計,誘其深入感悟。細節不僅僅只決定精彩,細節更決定成功!
匠心設計課堂: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如果把一只胳膊從軀體上砍下來,那就不是胳膊了。”就閱讀教學而言,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活的、有機的整體。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感知課文寫什么、是怎樣寫的。只有進行整體感悟,學生才能感受到課文的整體美,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完整的印象。觀照老師的這堂課,感覺整體設計精致有余,大氣不足。課堂上老師走得很急,留給學生的思維、學習空間過于狹窄,對于文本中如何實現言和理的統一有待深入思考。
對于這類說理性較強的文章,由于學生的閱歷、能力的限制,教師不能過早地把深奧的道理做強行灌輸,而要讓學生自主地、充分地、全面地感悟文本,使他們在對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中去獲得其中蘊涵的道理,從而達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畫楊桃》一課故事性很強,而且學生的態度變化尤為明顯,在整體構架上,是否可以圍繞“笑”展開,通過指導講故事,以達到悟理的目的。
總之,非常感謝老師為我們獻上這樣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讓我們用心去聆聽課堂上生命的節奏和快感,努力尋找縮短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的金鑰匙。
畫楊桃評課稿2
李xx老師講授了《畫楊桃》這篇課文,根據教材內容,在施教過程中出示楊桃讓學生親自體驗畫楊桃的過程,以此為理解課文主題的突破口,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這一環節的設計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看問題或做事情的時候,不能憑空想象,要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要輕易下結論的道理。
教學中還有許多亮點:
一、圖片導入,形象生動
通過十張美麗真實的楊桃圖片導入課堂,先讓學生從感官上了解楊桃的形狀,尤其對我們北方的學生來說很有必要,進而增加對課文的興趣。
二、收集材料,積極展示
提問有哪位同學自愿展示搜集到的楊桃的資料的時候,同學們都很積極活躍并舉手發言,甚至有的學生主動到講臺上用投影儀給大家展示收集到的資料。這說明同學們課前準備都很充分,為課堂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
三、解讀字意,幫助理解
在讀生字的時候,同學們經常把“教誨”的“huì”讀成“huǐ”,意識到同學們把“誨”和“悔”混淆了,靈機一動,在黑板上寫下這兩個字,并向同學們解釋道:“后悔”是發自內心的.,所以它是豎心旁,而“教誨”是用語言教育,所以它是言字旁。這樣解釋后幫助學生區分和記憶。
四、齊畫楊桃,體驗道理
為了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本篇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出示了一個真實的楊桃,讓學生當場畫楊桃。在畫的過程當中課堂看似很亂,其實同學們都在積極畫出自己看到的楊桃的樣子,這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加強引導,幫助理解
全班畫完楊桃之后,挑了兩個同學畫的楊桃到講臺上展示并問道:“為什么一個畫成了五角星另一個畫成了楊桃平時的樣子?”這時同學們都安靜了,都在思考組織語言,可是沒有同學主動回答,此刻李老師就轉換思路引導同學,就問他們:
“同學們,你們發現老師手里這兩幅畫的主人坐在哪里?有什么不同?”
學生們立刻回答:“他們坐的位置不一樣!”
老師接著問:“位置不一樣說明什么?”
學生們接二連三的說:“看到楊桃的角度不一樣!”
“角度不一樣會導致什么?”
“畫出楊桃的樣子就不一樣!”
就這樣經過這樣引導提問,同學們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強了對課文的理解。
存在不足:
一、辨別多音字的時候,忽略了“似”也有兩種讀音。總結課文大意的時候,ppt是以段落的形式展示,應該是關鍵詞用填空的方式展示,這樣有利于對學生思路進行引導,更好地把握課文大意。
二、課堂上讓學生讀得課文太少,尤其是老師和學生的對話以及老師說的那段話,這樣不利于學生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變化,把握他們的態度變化,進而理解課文主題。另一方面,ppt的字號太小。
三、對于學生回答的問題,不能用準確、恰當、客觀的語言評價,不利于學生認識到自己考慮問題角度是否準確,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引導過于生疏,不自然,也使得課堂氣氛死板呆滯。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摒棄不足,改進和提高教學能力。另外,在授課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突發情況出現,需要積極靈活地處理,注意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加強交流,把握課堂。
畫楊桃評課稿3
課堂回顧
一、板書課題,質疑激趣
齊讀課題《畫楊桃》說說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質穎(誰畫楊桃,怎么畫的?畫得怎么樣?)
二、學生讀課文、思考
(1)課文一共多少自然段?
(2)課文哪些段落是寫畫楊桃的?
(3)你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學生讀課文,簡要作答,教師適時引導,理清了課文共19自然段,其中2——18自然段講畫楊桃,學生初步了解“我”畫楊桃的態度是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三、析讀課文
1、課文重點寫什么?
課文主要的并不是寫“我”如何畫楊桃,更多的部分是寫教師同學對“我”畫的楊桃的看法。
(1)同學們是怎么的情況?(嘲笑)
(2)老師看了“我”的楊桃怎么做的?(審視——讓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看)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了教師的表情動作,引發思考:教師審視后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教師,你想怎么做?
2、分角色朗讀課文
課后思考
1、縱觀整堂課教者有一定的目標意識,采取了較為恰當的教學方法。
從課堂教學而言可看出教者課前認真地解讀了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力求以學生為中心,順學而導,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標點、詞語)關注讀的訓練,有意識地進行了概括能力的培養,教者基本功扎實,教學中善于適時引導。
2、課文教學目標解析
《畫楊桃》一課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一組課文是圍繞思想方法的專題來組元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初步懂得要敢于相信自己,講究實際;明白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完全相同;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不是一節課就行的,但作為教師要有這樣的教學意識)。
3、教師要認真讀教材,分析教材、設計教法。
從表面而言,課文講的是圖畫課上,“我”如實地畫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楊桃,卻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老師借此巧妙地對同學們進行了教育,讓同學明白了“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的道理。
如果我們通過教學僅僅只讓學生達到上述認識,那么教學只能說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因這我們若對文章加以分析,我們會發現一些問題:
①作為主人公的“我”,在畫楊桃之前其實已經發現楊桃不是平時所看到的那樣,可為什么還要那樣畫呢?(——緣于父親的嚴格要求經常叮囑);
②文中教師的表情有哪些變化?為什么先是嚴肅,后來卻又和顏悅色?(——緣于學生知錯能改);
③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看了楊桃后說話變得“吞吞吐吐”這是為什么?(——標點的妙用,標點后面還有什么意思?)
④文末提到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那么“相似”,那相似之處是什么?
……
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學生不太明白的,也是用作訓練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感悟的“切入點”,教者應予以關注。
學生學習文本就必須切實了解文本大意,這就需要學生認真地反復地讀,但只是“讀通”、“讀順”,了解文章大意還遠遠的不夠,教者還得認真引導思考,也就是說要求教者設計好精當的牽一發而動全文的問題。教學設計宜整體把握細處入手,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充分地與本文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讓學生思有所悟,學有所得。
【畫楊桃評課稿3篇】相關文章:
長城評課稿01-23
將心比心評課稿01-20
梯形評課稿01-20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習作指導課評課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