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面積評課稿(通用11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么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面積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面積評課稿 1
本節課上鄭老師準確地把握了數學課程標準目標要求的內涵,根據學生的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實施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呈現如下一些特點。
一、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本節課上,鄭老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首先結合學生自己找的身邊的具體實例,通過摸一摸黑板面的動作,找一找身邊還有什么有面積等活動,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其次通過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感受面積并認識到平面圖形也有面積,又出示角讓學生找面積形成對比,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使學生完整的認識面積的含義。然后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中,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為后繼學習面積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練習設計中深化概念。
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鄭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達標練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面積之后,通過廣告位招租這一習題,既鞏固了面積的概念,又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第二個練習誰的面積比較大,追問學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來,再出示1一邊是長方形一邊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第三個練習讓學生估測圖形的面積應該是有多少個小方格,其實是在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思維,理解面積是二維的.,通過課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塊填充整個圖形,進一步豐富了面積的概念。
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本節課上,無論是對“面積”含義的理解還是讓學生用不同的面積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鄭老師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拼擺等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加深學生對建立統一測量單位重要性的體驗。
認識面積評課稿 2
宋老師講這節課,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聽了之后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有許多地方設計很是讓人耳目一新。
1.激發學生挑戰的心理。首先教師給與學生出示例題,學生猜測鳥巢的占地面積大約是20讓學生猜測單位。雖然學生用了自己學過知識,進行猜測試填,但是學生們都結合自己的實際掌握的知識,認為自己填的單位不合適。這個時候,老師再適時的給與學生一個沒有學過的單位。這樣進入新課即使學生感覺有挑戰性,又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在已有的知識上進行猜測,這樣學生已經有了經驗,能夠較容易的進行學習。
2.給與學生建立腳手架。學生的學習需要有支撐。在上本課內容之前,教師給與學生進行適當進行復習。這樣能夠在回顧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能夠較好的進入新知識情景,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的腳手架建立起來,或者是重新樹立起來。這樣學生們能夠更好的去學習和理解本節課的知識。
3.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教師的在教學中舉了很多的例子,而這些例子都是學生周圍現實世界接觸的地方,這樣學生能更好形成自己的數學形象,進行更為容易的'形象思維,建立學生的表象。
4.本節課,教師在教學中,重在學生感受。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去感受,才能夠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這樣非常容易給以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5.建議在最后不知一下作業,學生親自去體驗一下相關的面積,這樣學生能夠在有意識的觀察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認識面積評課稿 3
今天上午聽了三年級組吳老師的《認識面積》后感受頗深,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重視情景創設。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于小學生來說,課的開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老師以神偷奶爸的任務貫穿,使原本枯燥的數學概念課變得趣味盎然,有效驅動并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探索體驗。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在本節課中,老師通過導學單的引領,帶動學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體驗的基礎上,運用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各種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積的實際含義。
在這個環節中,老師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經歷理解圖形面積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比較面積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說一說、摸一摸;比如從大到小排列5個圖形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有著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為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做好準備。
三、體現了有意義的學習。
本節課的學習,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從實際領悟面積的內涵,概念理解方式靈活,通過實物舉例,動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讓學生背記概念。老師還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深化面積的含義,區分周長。比如:讓學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說一說;再比如提供圖片區分周長與面積,既鞏固了以前所學,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面積的理解。不僅注意到了數學知識的連貫性,更是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對概念進一步強化。
整節課,學生們學習勁頭高漲,探索活動充分到位; 教師教學設計精巧,點撥到位,很好地體現了市局的指導理念,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
認識面積評課稿 4
鄭洋洋老師所執教的《認識面積》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1——72頁內容。
“面積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節幾何概念教學課,從長度到面積,是空間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為面積單位教學及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數學的認識,尚需要豐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實踐操作,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的目的。為此,鄭老師較準確的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通過探索、交流、比較、評價等學習過程,得到用估測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面積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鄭老師準確地把握了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新課程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將枯燥的幾何概念課上的得生動、有趣。課堂教學呈現如下幾個亮點:
亮點一:注重知識性和情趣性的統一
課堂教學必須要傳授知識。有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學生被動接受,而有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其間的奧妙全在一個“趣”字。為此,我們提倡“知情”統一的課堂,要盡可能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學習材料,組織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教學活動。本節課,鄭老師在導入環節巧妙的引入學生喜歡的動物,小兔子作為導入手段,通過小兔子比較貪吃想吃更大片的樹葉來引出面積這個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點。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能在課堂的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本節課的欲望。
亮點二:注重“生活味”和“數學味”的統一
如果說生活的“味”是親切自然、豐富多彩的,那么數學的“味”則是抽象嚴謹、精煉深刻的。數學教學應使“生活味”與“數學味”有機融合。本節課,鄭老師選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體(樹葉、字典等),并以學生的學習環境為主陣地,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如:黑板,課桌,課本等物體,通過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面感受物體面的存在等活動,把間接的數學知識與直接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這里,生活是形式,數學是本質。
亮點三:注重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統一
對小學生而言,概念教學可以適當地淡化它的定義,而要注重感知和體驗,在豐富和堅實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本節課,鄭老師首先通過若干個大小區別明顯的物體的面,比如課本和課桌的面,給學生的感官以強烈的刺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來。在學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后引入面積概念,然后通過說一說、找一找、摸一摸等學習活動讓學生領悟概念的內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鄭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運用小組合作等方法,然后通過動手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在相互啟發、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樣化的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如在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的時候,讓學生自己選擇是通過填充三角形,圓形或者正方形來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等等,使同學們自己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到選擇正方形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的一種方法。學生在全面、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的同時,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亮點四:注重現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在告訴我們兩個圖形所用的方格個數,猜猜哪個圖形面積大這一環節用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鄭老師在課堂教學時,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為一名新教師,板書書寫欠規范。
2.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以后,應當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老師沒有把這樣的機會放手給學生。
3.本節課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果把重疊法也用到本節課中,那么這節課將更加完美了。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簡單評價。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領導指正。謝謝。
認識面積評課稿 5
今天在網上觀看了著名特級教師俞xx在20xx年上的一節三年級概念課《面積的認識》,底氣造就了大氣,正是俞老師自身的底氣-----對教材的獨特見解,深入的挖掘;對學生的了解;對知識建構的把握,造就了這一堂大氣的概念課。老師們都知道,概念課好上,但是要把一節概念課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師卻給我們展示了一節充滿大智慧的數學概念課。下面就把我聽課的體會與大家分享。
1.俞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扎實的課。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是什么呢?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再進一步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愈來愈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俞老師從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和學生談自己理解的“面”;接著是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引導,過渡到數學學科中所謂的“面”,揭示面積的概念,再接著,組織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安排測量身邊物體面積的實踐體驗活動,鞏固知識,積淀新經驗,內化知識。學生從學到什么是物體的面,到發現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動測量,主動建立測量標準,無不體現這是一節扎實的課。
2.俞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充實的課。
整個的教學過程中,俞老師面向全體學生,該動手時全體都動手,該思考時,學生都被俞老師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從這一意義上講,這是一節充實的課。
3.俞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平實的`課。
聽俞老師的課,沒有一點作秀的痕跡,就像他在上一節平時的課。從課的開頭就可見得,一般的公開課,上給聽課者聽的成分居多,總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體手段吸引聽課的老師,總是讓孩子們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師的課時扎扎實實上給孩子們的課,沒有用過多的多媒體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風趣的語言,簡潔明了的帶領孩子們去遨游數學的世界,全無他人,這是一節真正的平實的課。
4.俞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真實的課。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從這一意義上講,有遺憾的課才是一節真實的課,有缺點才能有進步,才能給聽課者留下反思的空間,才能與聽課者一同進步。俞老師的這節課在開頭用了大量的時間在生活中找物體的面,學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這一部分用的時間太長了,導致后面學習面積的概念,面積單位用時短,學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學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將更加深刻。
扎實、充實、平實、真實的課堂是我們教師對課堂的追求,俞老師正是給我們展現了一堂這樣的課。
認識面積評課稿 6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本節課中,劉敏老師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平面圖形入手,接著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劉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在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面積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一、概念的掌握比較扎實
在課的開始,劉老師通過讓學生摸數學書、桌子、黑板表面、鉛筆盒蓋的面,直觀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再讓學生比較黑板面和數學書面的大小,通過比較引出面積的含義。接著再讓學生通過練習說一說什么是數學書、課桌面、鉛筆盒蓋的.大小,鞏固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隨后又讓學生自己選擇周圍物體并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主說一說周圍物體表面的面積,和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讓學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二、體驗策略的多樣性,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的優點
劉老師先讓學生猜一猜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激發矛盾。再引導學生借助老師提供的學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選擇工具進行測量比較。讓學生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里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學生可以將兩個圖形重疊后,再進行觀察;可以用方格子擺一擺數一數;還可以用長方形紙條擺一擺數一數……最后通過“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的問題的爭論,讓學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擺或畫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較的優點。
認識面積評課稿 7
一、本節課新課程理念鮮明突出
1、教師像導演。從提出教學目標,到完成教學任務,整個過程,教師始終扮演著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師出示了“圓”后,啟發學生提出學習目標“本節課你們想了解圓的哪些知識?”學生生成問題“什么是圓的面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樣運用圓的面積公式解決有關問題。”在引導學生生成學習目標中扮演好了引導者角色。在學生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老師先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實現知識遷移,然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把圓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進而利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構建新知識。從這個層面來看,老師是一個很好的組織者。在學生剪、拼圖形的`過程中,老師能夠深入每一小組指導學生如何將圓剪拼成長方形,并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從這個層面看老師是一個很好的合作者。
2、學生像演員。在推導圓的面積計算過程中,從學生動手實踐剪圓、自拼圖形,到學生自主探究和運用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整個過程,學生個個是主體,個個是主角,演的輕松,演的有特色,學的真實,用的靈活、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理念。
二、本節課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本節課學生有四次動手操作的機會:第一次是將圓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進行分剪。第二次是學生將剪好的紙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長方形等其他圖形。第三次是學生通過展臺展示自己的拼圖。這既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體現,又是突破難點重點的需要,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
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突出學以致用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本節課中,老師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了讓學生觀察生活環境中自動噴水這一情境,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圓形,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最后又讓學生計算出噴水頭噴出的最大面積,即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通過聯系實際,計算面積,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本節課也有幾個值得商榷和加以改進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本節課可以引導學生把圓折成三角形,嘗試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2、創設教學情境要立足于教學內容。總而言之,這節精品課,不僅充分展示了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而且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索。
認識面積評課稿 8
聽了張老師的這節課,感覺到張老師對教材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教學環節清晰、完整,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較好。但整體來看,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想抓的內容太多,一節課40分鐘,容量太大。建議:
1、備課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知道什么學生已經知道了,課上就不要再浪費時間,哪些新內容的教學需要用到舊知識,這些知識掌握的.怎么樣?都要有清楚的把握。
比如:在上課伊始,老師課件出示的這些常見的物品中除了書中的圓柱形物品,還增加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品,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六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對于圓柱的初步認識,和長方體、正方體一定能區分開,做如此安排浪費了時間。建議本換節的情境創設可以這樣,課前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形的物品。上課了,先出示書中的情境圖,讓學生從中找出圓柱,之后,讓學生把你課前準備的圓柱形物品高高的舉起來,大家互相看看,都是圓柱嗎?然后找出不是圓柱的,說說原因,以此來導入新課。
2、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針對教學目標,要有目標指向,不做無用功。
3、探究側面積公式環節,這節課看似學生在動手,實際是在教師的牽引下操作,每一步都是按教師的要求去做,缺少獨立思考。建議放手讓孩子去做,課前讓孩子準備圓柱形物品時可以建議他們準備側面容易剪開的,可以讓孩子們自己試著剪,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去做。
認識面積評課稿 9
xxx老師所講授的《認識面積》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評價。
一、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從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來看,教師能夠精準地把握教學目標,圍繞 “認識面積” 這一核心概念展開教學。通過讓學生觀察、觸摸、比較等多種直觀體驗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了面積的含義,即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區分周長與面積這兩個易混淆的概念,通過實例對比,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兩者的不同,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維度。
二、教學方法多樣且有效
教師采用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導入環節,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如課本封面、桌面等,引導學生感知物體表面有大小之分,自然地引出面積的概念,這種從生活實際出發的導入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易于學生接受。在探究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比較不同圖形的面積大小,自主探索出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如觀察法、重疊法、數方格法等。小組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在教學中,教師巧妙地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例如,在引導學生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時,教師先讓學生用直觀的觀察法和重疊法進行比較,當遇到復雜圖形時,再引出數方格法,這一過程循序漸進地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即將不規則圖形轉化為規則圖形來比較面積大小。這種數學思想的滲透,為學生今后學習更復雜的數學知識奠定了基礎,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四、練習設計層次分明
教師設計的練習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層次性。從基礎的判斷物體表面或圖形面積大小的練習,到運用所學方法比較復雜圖形面積大小的練習,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練習,如讓學生思考如何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相同但形狀不同的圖形,逐步加深了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練習中得到鞏固和提高。
總的來說,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數學課。教師教態親切自然,教學語言簡潔明了,教學環節緊湊流暢,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如果在教學時間的把控上能夠更加精準,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交流時間,這堂課將會更加完美。
認識面積評課稿 10
聽了 xxx老師的《認識面積》這節課,深感這是一節精心設計、富有內涵的數學課,以下是我的評課意見。
一、情境創設生動有趣,激發學生興趣
課始,教師創設了一個裝修房間的情境,展示了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墻面、地面圖片,讓學生幫忙選擇合適的瓷磚來鋪地。這個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了面積的概念,使學生初步感受到面積與生活的息息相關,為后續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概念教學扎實深入,注重感知體驗
在面積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做得非常扎實。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的手掌面、課桌面、課本封面等,用手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直觀地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從而建立起面積的表象。接著,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將物體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圖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是指封閉圖形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感知、體驗,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生動形象、易于理解。例如,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教師讓學生上臺用重疊法進行演示,并引導其他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加深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整節課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在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時,教師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們在小組內積極討論、動手操作,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如剪拼法、數方格法等。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適時地進行引導和點撥,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此外,在課堂練習環節,教師讓學生自己出題考同桌,這種方式不僅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數學文化融入自然,拓展學生視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融入了數學文化知識,如介紹了古代數學家對面積的研究成果以及面積單位的演變過程。這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感受到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介紹面積單位時,教師講述了古代人們用身體部位來測量面積的故事,然后引出了現代標準的面積單位,使學生對面積單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不過,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練習環節,個別學生在運用數方格法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時,出現了數錯方格數量的情況,教師在巡視過程中雖然發現了問題,但沒有及時進行集體糾正和強化指導,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掌握不夠扎實。如果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節課將會更加出色。
認識面積評課稿 11
xxx老師執教的《認識面積》一課,展現了其扎實的教學功底和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以下是我對這堂課的綜合評價。
一、教學內容組織合理,邏輯清晰
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合理的整合與優化,教學過程邏輯嚴謹、層次分明。從生活中的物體表面入手,引導學生認識面積的概念,然后通過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探究比較面積的方法,最后引入面積單位的概念。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過渡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在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時,教師先讓學生用觀察法和重疊法進行比較,當這兩種方法無法準確比較時,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更精確的方法來比較,從而引出數方格法和面積單位,使學生在逐步探索中深入理解數學知識。
二、教具學具使用恰當,助力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巧妙地運用了豐富多樣的教具和學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如利用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卡片、方格紙等教具,讓學生直觀地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感受面積的實際意義。在教學面積單位時,教師拿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實物模型,讓學生觀察、觸摸、比劃,使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大小有了清晰的感性認識。這些教具學具的恰當使用,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課堂互動積極有效,反饋及時準確
課堂上,教師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營造了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提問富有啟發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能夠及時給予反饋和評價,肯定學生的正確回答,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教師也能耐心引導,幫助學生糾正錯誤,使學生在互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小組合作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時,教師深入各小組參與討論,及時了解學生的探究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促進了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
四、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還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在課堂結尾處,教師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測量學校操場的面積。這個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新思維。學生們積極思考,提出了各種測量方案,如用步測法、分割法等,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然而,這堂課也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解有時略顯冗長,導致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時間相對不足。例如,在介紹面積單位的換算關系時,教師可以適當精簡講解內容,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自主探究的方式來發現規律,這樣可能會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在教學評價方面,可以更加多元化一些,除了教師評價之外,可以適當增加學生自評和互評,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
綜上所述,這是一堂優點突出、略有不足的數學課。教師在教學中展現出了較高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合理運用教具學具、積極開展課堂互動等方式,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認識面積》這一教學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多種數學能力。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能夠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讓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高效。
【認識面積評課稿】相關文章:
面積的認識的評課稿06-29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10-31
認識面積評課稿通用10-18
《認識面積》評課稿(精選12篇)06-20
《認識面積》評課稿(12篇)08-07
認識面積評課稿(通用22篇)10-09
《認識面積》評課稿(通用14篇)11-16
認識面積評課稿范文(通用10篇)07-05
圓的面積評課稿01-21
梯形的面積評課稿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