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評課稿12篇
《橋》評課稿1
4月17號,在陸老師的組織下,有幸連聽了由我們新教師中兩位優秀的同仁葉芙芳老師和陳鳳嫵老師分別執教的《橋》、《四個太陽》。兩位老師,一個是執教5年級,一個執教一年級,高低年級的課堂集中呈現,兩位老師的風格也是迥然不同,卻都讓我們大開眼界,學有收獲。這里我想著重來談談聽了葉芙芳老師執教的《橋》后的一些個人的學習體會。
葉老師的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的完整、巧妙。雖然是新教師,課堂上展現出來的卻是她成熟、老練的一面,完全不見生澀,令人佩服,基本上課堂處理的無可挑剔,亮點多多,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葉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導課之前,葉老師就播放了一段關于山洪災害的錄象,這真實可怕的山洪鏡頭馬上把學生,甚至聽課的老師都拉入了這種氛圍中。同時葉老師讓學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給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談談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營造了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緊張氣氛,奠定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基調。再如葉老師在后來教學中,兩次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樂,一是山洪爆發時的聲音,二是溫柔凄婉的配樂,適時出示,恰當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讀有味,說有情。
二對話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課的又一大亮點,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葉老師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于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寫洪水的句子這個環節中,葉老師請學生劃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談對洪水的感受,學生說是“兇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來葉老師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接觸這些文字,在練讀中體會洪水的兇猛,并通過個別展示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交流讀,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觸文本。這時我想學生對這洪水的認識以不僅是開始時那段錄象所帶來的,而是他們自己在與文本的次次對話中所帶來的體驗,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滋育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讀的入情。同時教師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導讀,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在師生配合讀中,再次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讀得聲情并茂。
三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扎扎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這里,還要講的是葉老師提問設計也很有效,利用幾個大的問題去統領整堂課的教學。然后又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回歸到閱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葉老師抓住“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大問題,讓學生劃出句子,讀讀說說。并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
《橋》評課稿2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布,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語文學科與學生生活,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聽了王老師執教了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以后,感觸良多。
一、成功之處
(一)學生在學習中擔當的角色更明確。
綜合性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由于在活動中成為活動過程的設計者與執行者,使學生在學習中的角色更加明確,學生能利用資源進行自主合作,發現并解決問題,進行探索性的學習。
(二)綜合性學習的資源開發方法得當。
關注學科之間的整合資源,語文課內容包羅萬象,和其他學科有著千萬縷的關系。我們在把握語文個性的基礎上,以課文語言為憑借,適當適時地向各科教學開放,并相互滲透,發揮整體協調提高的作用。
(三)構建主題內容的多層次結構。
學習內容的組合,應圍繞學習主題和學習目標,從學科內外篩選與該主題有關的所有信息,確定最有表現力和學習價值的材料。把相關的學習領域組織起來,先確定學習內容的主干,再確定枝葉,使內容呈現網絡狀的有機整體。作為習以為常的事物——橋,它不僅僅是一種建筑,而且是一種文化和歷史的記憶。教師獨具慧眼地把它作為學習內容的凝聚核,從三個方面選擇內容,并有機地組織成一個整體,因而學習的輻射面廣、信息量大、探究性強。
(四)兼顧過程與結果的量化評價方式。
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富有開放性和豐富性,它的教學效果不僅體現在學習成果方面,更多體現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這就是對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不能只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一個評價,而應把評價貫穿于活動的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評價的內容、形式也應該是多樣的,它應包括學生參與活動的準備、組織、合作、展示、創新等。綜合性學習評價中評價設計應該能夠公正的評價出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的各項表現,量化評價方式能在學生之間引入競爭機制。
二、不足之處
教師的主導作用定位不準。在學習進程中,教師害怕學生打亂自己原來的計劃,就把學生圈定在自己確定的范圍內,讓學生按自己預設的思路走,可這樣的學習活動下來學生得到了什么?只是一些知識而已。這樣的綜合性學習結果是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剝奪了學生實踐的權利和機會,是完全背離課程標準的做法。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是學習主題創設的引導者,組織活動的協調者,學生實踐的指導者與服務者,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把握好指導的切入點,及時地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造潛能,因勢利導開展學習活動,過度指導與指導不足的毛病都要逐步克服,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小組成員應明確分工,真正做到分工細化,責任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橋”這一主題,設計出幾個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由本小組成員自主探究后總結得出,并在小組中加以相議,避免盲目與重復建設。在搜集、整理、分析了一定量的資源后,提煉一個探究專題,專題不宜太寬泛,總專題下再提煉一層子題、二層子題,有層次進行探究。
《橋》評課稿3
20xx年3月23日我在紅旗實驗小學瑞安優質課評比活動上,聽了李中華老師執教的《橋》受益匪淺。李中華老師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完整,清晰。課堂無可挑剔,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記得一位老師說過,作為一線教師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做好語言文字的訓練,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和感悟來構建簡約,實用閱讀教學的課堂。李中華老師執教《橋》一課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理念。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嫻熟的課堂調控能力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李老師的課樸實又出眾,他沒有用花哨的影像和ppt背景來渲染洪水侵襲村莊的場面。但是,老師直面主題,清晰明了,明確目標,集中感悟,很好地通過語言文字形象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實這一教學方式更能體現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把握課堂和掌握學生的能力。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簡簡單單教語文——從預習反饋開始
李老師沒有用花哨的導入,矯揉造作。在用一句簡單的話引出新課題后,就開始進行預習反饋,從抓住文章的關鍵短語入手,分為描寫洪水的短語、描寫人的短語、描寫漢的短語和關鍵詞入手,通過字詞學習的同時,直接讓學生走進文本,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之后,讓學生概括寫作順序和內容。這讓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握,在學生腦子里有了對四幅畫面的大概輪廓想象。之后,李老師引導學生帶著任務,開展扎實有效的自主學習 ,展開對第一幅畫面的進一步感知和聯想。他要求學生默讀課文1-6自然段:用“——”劃出“水猛”的句子,用“﹏”劃出“人慌”的句子,用“ ○”圈出深深感染你的字詞,發現作者表達上的秘密,想一想這樣寫的好處,簡要批上你的體會。
李中華老師的課題上簡簡單單,非常明了的告訴學生要做什么,他設計的每一個步驟都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邏輯,使學生進入文本快,掌握文本也快。
二、本本分分為學生——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李老師首先以第一段為例,提問學生:作者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在此,老師指導學生運用換一換,比一比的方法,通過比較閱讀感悟;同時讓學生聯系生活,體會作者用詞,語言的形象生動和恰到好處。比如,在評讀“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這句時, 老師抓住“潑”,“倒”兩個關鍵字進行語言感悟,李老師讓學生用“注”,“瀉”進行比較感受;此外,感受句子特點上,李老師將句中句號改為逗號,再次讓學生參與課堂,去感受此時用句號的好處在哪里。
在感受山洪可怕時,李老師雖沒有播放《山洪暴發》等這樣的視頻,給學生帶來了鮮明的視覺沖擊,但他通過語境、情景設置,讓學生切身去想象自己身處當時環境時的所思、所想等,由此引領學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為下文的理解洪水瘋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礎。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這句,提問學生,“如果是你,夜里驚醒,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你會怎么想?”等情景創設,讓學生如入此景此境,讓學生自主參與想象,聯想,從而自然引出下文的“喊了一嗓子”等場景,這時李老師又追問學生,他們會怎么喊呢?。再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提問:“你想,一個村莊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會發生什么事?”由此,讓學生去感受人們的驚慌奔跑、混亂無序的場面。在這堂課教學中,李老師擅長于用言語去創設情景,帶領學生展開語言聯想與想象,讓學生在聯想與想象中悟情。在此過程中,李老師不停地進行朗讀指導,每品一句就用多種形式讀讓學生從讀中進一步悟情,生情。李老師在課堂中所做的一切,都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教導學生要始終以讀為本,于讀中感悟,讀中入情為最終目的。
三、扎扎實實求發展——少講多練、以讀促悟,感悟形象
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扎扎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把“讀”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課堂四分之一時間,李老師在充分讓學生感受水猛人慌語段后,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漢。在這里李老師通過兩個層次進行教學引導,第一層次:啟發想象受“擁戴”的老漢曾為他們做過什么?在此基礎上朗讀,學生又感悟到老漢是一個全村都擁戴的人。第二層次:在“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時,老漢出現了,課堂中,李老師做到以讀來品味文章的內涵,培養學生讀書能力,讓學生個別讀,齊讀,帶著理解、感受讀,不同層次的朗讀,讀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讓學生真正進入課文情境,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閱讀課的教學,不是老師灌輸式的教會學生知道人物有這么一個形象,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到怎么會有如此高大的一個人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李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閱讀課中書聲瑯瑯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導學生情感朗讀的時候更明確些,那效果可能會更好。
課堂上,李老師通過讓學生充分感受水猛人慌的場面后,結合不同形式的充分的讀,非常流暢地引出下文關鍵人物——老漢。老師不用說文章采用對比等手法突出老漢形象,學生早已在之前的品味和感悟中對比出了老漢的臨危不懼、鎮定,“像一座山”的形象,學生早已經感悟到老漢這個人物的高大。
總的來說,李老師這種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于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教學方法很值得我學習。
《橋》評課稿4
初次看到張校的時候,感覺她人很美麗,更深的接觸,知道她很有智慧,聽了她的《生命橋》,驚異于她課堂的完美。昨天的評課,許多老師對張校的課好評如潮,而我也把評課的的切入點,落在一個“美”上。
一、激發興趣的導入美。
導入是教學過程起始的環節,它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征是引起學生興趣。張校章以“你見過什么樣的橋”到“你見過生命橋嗎”,由具體到抽象的導入,引起學生的求知興趣。
二、水到渠成的銜接美。
重點句段的理解,文章隱含的精神,讀與練的轉換,每個環節,張校都以極其完美的教學藝術使其自然銜接,沒有滑痕,沒有斷層。
三、波瀾起伏的轉化美。
時而低沉,時而悠揚,時而喜悅,時而緊張,波瀾起伏,張弛有度。
四、層次清晰的閱讀美。
《生命橋》是一人文性很強的散文,張校在處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支離破碎的講解,而是采用范讀、引讀、領讀、齊讀等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自己感悟,整堂課,椐我不完全統計,學生閱讀十七次之多,每次讀都有目標,每次讀都有高度,每次讀都有收獲,每次讀,都有激情。
五、師生互動的生態美。
這堂課,沒有一個學生走神,沒有一個學生懈怠,他們被校長的激情渲染著,校長被他們的求知感動著,整堂課,師生互動的狀態那樣和諧,讓我想起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每個學生都在老師的視線中,每個孩子都想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每個孩子都有事做,或讀或寫,或議或劃……這多像一個相處和諧的生態園啊!
六、回味無窮的結課美。
張校以觀看地震中烈士的事跡圖片做結課,這讓語文課深入到生活,延伸到四十分鐘之外,老羚羊和地震中的烈士,他們以生命奠基生命,深深震撼著每個學生的心靈。
生命橋,完美的“生命橋”,張校的這堂〈生命橋〉,不僅讓我懂得教學的藝術,更讓我懂得,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以無限的激情去研究教學藝術,用心塑造自己教學生涯中完美的”生命橋”。
《橋》評課稿5
一、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教師角色轉變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要服務于學生的學。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人。《橋》的執教者設計教學時既研究教材,更研究學生。整個教學過程中凸顯了學生這個主體,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找出了描寫洪水的句子,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讀悟,逐漸感受到了洪水肆虐,勢不可當,村民處在萬分危急的情勢之下。接著又層層深入,在學習老支書“疏導撤離”“以身殉職”內容時,繼續放手讓學生自讀,圈點劃寫,把最受感動的句子劃出來,寫上自己的體會。抓住老支書的神態、語言和動作描寫的句子,讓學生在讀、說、思中逐步感受到了老支書無私無畏、心存大愛、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質。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個引導者、點撥者、組織者和促進者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二、狠抓語言文字訓練,落實知識技能目標
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橋》的執教者緊緊圍繞“工具性”這一特點,教學過程中將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高效達成。一是知識目標達成度高。先后讓學生理解“咆哮”、“狂奔而來”、“勢不可當”“一座山” “擁戴” “清瘦” “鞠躬盡瘁”等詞語意思,體會三個感嘆號的用法,找出描寫人物動作的詞“沖、揪、喊”和比喻句、擬人句,對“橋”的含義以及很多句子的理解層層深入,將知識目標扎實落實。二是技能目標達成度高。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技能訓練目標。教學中學生聽老師講,聽別人讀、說,自己讀、說、寫,尤其對讀和寫進行了重錘敲擊。多種形式讀文,讀句子,讀段落,引讀、個別讀、集體讀,默讀,大聲朗讀等,學生先后兩次當堂書寫,寫了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有效訓練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技能。總之,本課教學語言文字訓練扎實到位,知識與技能目標高效達成,語文真正姓“語”了。
三、適時滲透學習方法,達成過程方法目標
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掌握,更重視其形成的過程與方法。因此,“過程與方法”也成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
四、多媒體的恰當運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教師善于運用多媒體手段,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在學生整體感知的時候,出現了荷花的配樂畫面、在學生讀文過程中多次出現荷花的畫面。在結尾學生在讀體會全文時,又加入了優美動聽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美妙的境界。
《橋》評課稿6
《穿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過一個個片段的截取,表達了海峽兩岸割不斷的血脈親情。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高老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現思想感情。
1、情景創設,激情導趣: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通過觀看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公路斷裂、一片廢墟等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引導學生對余震中仍堅持抽取骨髓的李博士和青年人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通過緊張的畫外音,配以流程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李博士十幾個小時辛苦奔波、跋山涉水為了海峽彼岸的錢暢,進而更進一步地感受到這種血脈親情以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質。
2、注重感悟,以讀悟情: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
在高老師的帶領下,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感悟文本。配樂朗讀,以語言烘托渲染氣氛,將學生帶入課堂;重點突破時,高老師巧妙地利用師生接讀的方法,將地震的危險與他們在地震中的做法進行對比,連續三句,讓情感遞升,三次朗讀,兩次感悟,悟后再讀,讀中感悟,讓學生的感情達到高潮,自然地明白到從臺灣青年身軀中涓涓流出的生命之泉的來之不易,為后文了解生命橋的含義埋下鋪墊。
3、抓住矛盾,發揮想象:在對教學重點“理解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格”的處理中,將天崩地裂的現實環境與他們的從容表現相對比,又將青年神清氣定的表現與其內心的萬千思緒相對比,利用這樣看似矛盾的對立,巧妙地運用了本課的句式“也許……但是……”讓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李博士莊嚴地站著,他想:也許但是;青年人靜靜地躺著,他想:也許但是。”讓學生在這一系列的矛盾中感受到他們的勇敢、負責、有愛心,水到渠成。
《橋》評課稿7
活動目的
1.通過游戲,發展幼兒平衡、鉆爬和從高處往下跳的能力,提高動作協調性、靈敏性,增強上、下肢肌肉的力量。
2.培養幼兒不怕困難、互相合作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幼兒自我選擇、主動參與鍛煉的積極性。
活動準備
木制長凳8條(每條長2.6米、寬0.2米、高0.28米)、 地毯(長20米、寬10米)、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1.啟發談話:
我們蘇州是一座文化古城,城里有很多小橋,好看又好玩,我們一起來想法玩一玩有趣的“姑蘇橋”。
2.幼兒三人一組站在長凳上,聽音樂跟隨教師一起做熱身操:
上肢運動―體側運動―體轉運動―腹背運動―踢腿運動―關節運動―跳躍運動。
3.探索“鉆橋洞”游戲
(1)在凳子下面讓幼兒探索“鉆橋洞”。
(2)鼓勵幼兒在“鉆橋洞”時,充分開動腦筋,手腳協調、 靈活地運用最快最好的方法通過。
(3)提醒幼兒在“鉆橋洞”時,不要擁擠,按秩序魚貫通過。
4.跨跳“小小橋”游戲
(1)要求:幼兒依次跨越過每個“小小橋”。
(2)個別能力弱的幼兒可用一腳踏在“小小橋”上,然后跳下。
(3)集合幼兒,教師邊請個別幼兒演示, 邊指出過“小小橋”方法。
(4)繼續進行過“小小橋”練。
5.游“姑蘇橋”
(1)將8條長凳擺設,讓幼兒進行走過“姑蘇橋”游戲。
(2)幼兒分成四組,依次進行。
(3)提醒幼兒用快而穩的方法通過“姑蘇橋”。 為增加游戲難度,可把橋分開一定距離,讓幼兒跨過。
6.走“多層橋”與“斜坡橋”
(1)將長凳疊放成多層橋(二層――三層――四層)、斜坡橋。
(2)教師談話后,幼兒可自主選擇橋進行鍛煉。 提醒幼兒由高處往下跳時,屈膝下蹲,輕輕落地,保持平衡,注意自我保護。
(3)集合幼兒,教師進行講評和演示。幼兒繼續練習。
(4)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多層橋的高度。
7.放松操,聽音樂跟教師一起做放松活動。
8.活動簡評:對主動、積極投入活動和活動能力有提高的幼兒作切合實際的評價。
9.幼兒整理器材、離開場地。
評析
這是一次成功的體育教育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一、目標意識明確
這次活動,從設計到實踐,始終圍繞一條目標主線展開,在促進幼兒生理、心理、行為適應性等方面作用顯著。通過活動,全體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了發展。
二、內容新穎有趣
利用了平時意想不到但能用于體育教學的長凳作為器材或玩具,并選擇了“趣游姑蘇橋”的主題,順著情節的發展,設計了鉆橋洞――跨小小橋――走多層橋、斜坡橋等多種頗具趣味且有新意的活動,能牢牢抓住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沒有枯燥乏味的感覺,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投入鍛煉活動。各個分解的游戲,具有各自的不同要求,既有層次,又銜接自然,是一次內容完整小步遞進的教育活動。
三、形式靈活多樣
圍繞目的和各個內容的需要,教師在組織活動中,采用幼兒個體的、伙伴結合的、集體活動的多種形式交替出現,靈活變化。注重個體差異,允許幼兒自主選擇;適應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的需要,改變了“一刀切”、“一個樣”的環境創設,使得體質、性格、活動能力有差異的幼兒都得到提高。
四、體現活動的主體
這次教育活動,自始至終在創設的心理環境方面,是寬松、自由、愉快的,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積極性較高,情緒高漲。教師能全面觀察、重點觀察,從實際出發,并在此基礎上隨時進行調整,有效地調節運動強度、心理負荷,對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橋》評課稿8
情境交融的閱讀課堂
——淺評郭麗影老師執教的《橋》
4月17號,有幸連聽了由我們新教師中一位優秀的同仁郭麗影老師執教的《橋》,讓我們大開眼界,學有收獲。這里我想著重來談談聽了郭老師執教的《橋》后的一些個人的學習體會。
郭老師的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的完整、巧妙。雖然是新教師,課堂上展現出來的卻是她成熟、老練的一面,完全不見生澀,令人佩服,基本上課堂處理的無可挑剔,亮點多多,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郭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導課之前,郭老師就播放了一段關于山洪災害的錄象,這真實可怕的山洪鏡頭馬上把學生,甚至聽課的老師都拉入了這種氛圍中。同時葉老師讓學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給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談談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營造了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緊張氣氛,奠定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基調。再如郭老師在后來教學中,兩次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樂,一是山洪爆發時的聲音,二是溫柔凄婉的配樂,適時出示,恰當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讀有味,說有情。
二對話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課的又一大亮點,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郭老師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于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寫洪水的句子這個環節中,郭老師請學生劃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談對洪水的感受,學生說是“兇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來郭老師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接觸這些文字,在練讀中體會洪水的兇猛,并通過個別展示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交流讀,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觸文本。這時我想學生對這洪水的認識以不僅是開始時那段錄象所帶來的,而是他們自己在與文本的次次對話中所帶來的體驗,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滋育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讀的入情。同時教師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導讀,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在師生配合讀中,再次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讀得聲情并茂。
三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扎扎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這里,還要講的是郭老師提問設計也很有效,利用幾個大的問題去統領整堂課的教學。然后又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回歸到閱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郭老師抓住“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大問題,讓學生劃出句子,讀讀說說。并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沖推揪”等詞體會老漢的辦事果斷,到他的大公無私,舍己為人……學生的感悟在這詳盡的品讀中,層層遞進。同時郭老師還把品詞與“寫寫練練”相結合,比如抓“揪”字讓學生寫一寫,為揪字做注釋,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后藏著的意韻,使他們的情感自然得到升華。
要說這堂課覺得還可商榷的地方,只有幾個小細節:
1“揪”字這里的教學提問有些模糊,學生的回答也就顯模糊,“老漢揪出的是什么?”(指好的還是壞的?)
2 老漢的.形象似乎解讀的不夠豐滿,作為一個黨員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親形象,他與兒子的父子之愛,是也是也應該講一講,使老漢顯得更有血有肉。
總之,郭老師的這堂課亮點十分突出,課堂有起有伏,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都很投入。教師教態自然,能及時評價學生,多鼓勵性語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動。在扎實的品讀中,結合說話,寫話,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又回歸朗讀,讀的有層次,有感悟,有深情。閱讀教學做到了情境交融,難能可貴。
《橋》評課稿9
今天是實習老師馬井建講的第16課《橋》,它是一篇精講課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高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1.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后照應。
2.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
3.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首先強調了很多遍的問題,還是出現錯誤。幻燈片中不要出現問題答案,這件事強調過不止一次,但效果不好;課堂提問學生指讀太多,學生沒有全都參與進來,這樣下去,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所有要講的內容都在幻燈片中,學生沒有看課本的機會,導致講課與教材分離,學生會對課文理解不透徹;在導入課題時就應該板書課題,這一點也做得不夠好,課后交流時他說是又忘了;講課時,重點詞語應當跟隨句子,講句子時指明提示一下,而不需要單獨解釋詞語,導致句子與詞語分離,無法根據課文內容理解意思,無法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老師在提問“老漢是個什么樣的人”時,應當引導學生體會,從哪里體會到的,讓學生找出這樣的句子用心感受一下,最后齊讀一遍;在講課時,提倡多種方式讀,而不是單一的指讀或齊讀,還是沒有領會高年級學生自學要領;講課時,應當著重講重點內容,不重要的一筆帶過,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釋,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突出重點;分析文章結構時,要按照開頭怎么樣,中間怎么樣,最后怎么樣,這樣的順序去講,而不是囫圇一大片,無邏輯可言。總結完這些不足之后,我希望這位實習老師能夠認真反思,爭取下一堂課有所進步。
《橋》評課稿10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橋》受益匪淺。李老師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完整,清晰。課堂無可挑剔,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扎實有效的自主學習
老師指導學生運用比一比的方法,通過比較閱讀感悟;同時讓學生聯系生活,體會作者用詞,語言的形象生動和恰到好處。比如,在“潑”,“倒”等語言的感悟上,老師通過讓學生比較來感受洪水爆發前的雨之大。
二、情景創設,感受山洪可怕
李老師播放《山洪暴發》的視頻,給學生帶來了鮮明的視覺沖擊,由此引領學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為下文的理解洪水瘋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礎。再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提問:“你想,一個村莊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會發生什么事?”由此,讓學生去感受人們的驚慌奔跑、混亂無序的場面。在這堂課教學中,李老師擅長于用言語去創設情景,帶領學生展開語言聯想與想象。
三、少講多練、以讀促悟。
課堂中,李老師做到以讀來品味文章的內涵,培養學生讀書能力,讓學生個別讀,齊讀,帶著理解、感受讀,不同層次的朗讀,讀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讓學生真正進入課文情境,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李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閱讀課中書聲瑯瑯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
總的來說,李老師這種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于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教學方法很值得我學習。
《橋》評課稿11
崔老師說過:“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做好語言文字的訓練,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和感悟來構建簡約,實用閱讀教學的課堂。林老師執教的《橋》一課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理念。她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嫻熟的課堂調控能力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郭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導課之前,林老師讓學生讀“咆哮、狂奔而來、勢不可當、你擁我擠、跌跌撞撞、木橋 ”等詞語,想像山洪災害時,人們跌跌撞撞地沖向唯一的一條通向生命的木橋的后果,非常巧妙的利用課始幾分鐘時間,營造了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緊張氣氛,奠定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基調。再如林老師在后來教學中,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溫柔凄婉的配樂,適時出示,恰當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讀有味,說有情。
二對話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課的又一大亮點,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林老師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于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在感悟黨支部書記這個高大光輝的形象時,林老師共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于教學的始終。第一層次:啟發想象受“擁戴”的老漢曾為他們做過什么?在此基礎上朗讀,學生又感悟到老漢是一個全村都擁戴的人。第二層次:在“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時,老漢出現了,他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這時讓學生說說什么地方讓你感動了?在此基礎上朗讀,學生感悟到老漢是一個鎮定沉著,臨危不懼的人。第三層次: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讀著老漢的舉動,又有哪個字印入你的眼簾?讀著讀著,又感悟到了老漢“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光輝形象。以上三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
三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扎扎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這里,還要講的是林老師提問設計也很有效,利用幾個大的問題去統領整堂課的教學。然后又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回歸到閱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林老師抓住“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大問題,讓學生劃出句子,讀讀說說。并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沖推揪”等詞體會老漢的辦事果斷,到他的大公無私,舍己為人……學生的感悟在這詳盡的品讀中,層層遞進。
要說這堂課覺得還可商榷的地方:老漢的形象似乎解讀的不夠豐滿,作為一個黨員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親形象,他與兒子的父子之愛,是不是也應該講一講,使老漢顯得更有血有肉。
總之,林老師的這堂課亮點十分突出,課堂有起有伏,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都很投入。教師教態自然,能及時評價學生,多鼓勵性語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動。在扎實的品讀中,結合說話,寫話,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又回歸朗讀,讀的有層次,有感悟,有深情。閱讀教學做到了情境交融,難能可貴。
《橋》評課稿12
這次王老師評的是**一小學洪**老師執教的《橋》。
《橋》這篇小說,大概是五年級的課文吧,我也曾經講過。
看過課堂實錄后,洪老師這節課的設計有兩點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巧妙設計對比閱讀。將描寫洪水的一組詞語與描寫老漢的一組詞語進行對比閱讀。二是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到課文的插圖上,通過讀圖更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和分析人物形象。
王老師的評課也讓我收獲了兩點:
一是語文課堂要滲透“語文知識”,強化文本秘妙。洪老師的課開篇就利用課后的一個學習提示——課文在表達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處關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寫,將課堂焦點迅速集中。
再聯想到之前的多篇課堂實錄,好的課堂設計大多都化繁為簡,直接從教學提示入手。這就是說我們一定要研讀教材,教材就是最好的文本,千萬不要舍本逐末。
二是朗讀的重要性。眾多的優質語文課堂都在強調朗讀。齊讀、范讀、個人讀,反反復復地讀。從讀中去體會語言表達效果,體會情感。朗讀是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手段。
【《橋》評課稿12篇】相關文章:
恐龍評課稿01-29
長城評課稿01-23
將心比心評課稿01-20
梯形評課稿01-20
散步評課稿01-18
習作指導課評課稿01-20
軍犬黑子評課稿02-02
凡卡評課稿02-02
對稱圖形評課稿02-01
看雪評課稿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