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 篇1
聽過楊老師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議》,真的有一種“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覺。楊老師雖然年齡小,教齡短,但課堂上的那份成熟的確值得大家學習。
楊老師由齊讀課題并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直奔課題,讓高效課堂從上課伊始就得以展現。在完成“雙基”任務后,以追尋“李大釗是什么樣的人”為主線,展開和組織教學活動。用“讀一讀”、“悟一悟”、說一說“的形式,把學生的讀、想、說有機結合,動態地掌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情感的體悟。并通過圍繞“李大釗是什么樣的人”這一立體骨架,再次深入文本速讀、初想、略說,將這幅骨架,漸漸變得豐滿,變得圓潤,變得生動。
楊老師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做到了面向全體,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意了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評價相結合,較好的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學生在深入理解本課的思想內容中,受到情感熏陶,并能較好地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過程。教師從引導學生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采用學導結合的方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究能力為重點,較好而又全面地發展了學生智力。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富有創新。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這句支撐李大釗壯舉,凸顯李大釗人品,激發學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應該說,這一點抓得準,抓得妙。
我個人認為,楊老師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一是在學生讀完體會文字背后的深意的時候,多給學生點時間去感悟、去體會;二是老師的話還是有些多,要放手讓學生去說,當好學生學習的領路人;三是充分利用評價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走進學生心靈,讓我們的課堂煥發出活力。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 篇2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回憶文,寫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興華對她父親在被反動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回憶。從中表現出了李大釗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堅貞信念和為革命。現總結如下:
一、教學設計具有整體性,思路清晰,設計合理。
整體性首先體現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這篇課文教學的難度較高,篇幅較長,生活背景久遠,教學時必須選準著力點,抓住主要訓練點。這堂課是第一課時所以教師先帶大家一起認識了李大釗,又從生字詞入手檢查了孩子們的在預習中孩子們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王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找出表示時間重點句,以時間這條線讓同學們整體把握課文。然后引導學生以時間段為突破口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劃分,并教給孩子們運用小標題的方式來幫孩子們理清了課文的`脈絡。品味課文讓同學們找出令自己感動的描寫李大釗同志言行的句子,并說出體會成了本節課的切入點,,從而達到讓學生體會李大釗形象的目的。
二、抓重點字詞感悟句子,進行朗讀訓練,激發學生情感。
“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是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閱讀教學注重培養語感,學習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王老師重點把握描寫李大釗言行的語句,然后組織學生讀讀議議,讓學生從閱讀中體會詞句意思,交流感受。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很準確的談出自己的體會,并表達得淋漓盡致。最后老師抓住重難點詞句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體會,進行朗讀訓練,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理解了重點詞句再回到整體,再次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讓孩子進一步認識首尾呼應這一寫作特點。
三、拓展資料,升華情感。
最后王老師通過一個小片段升華了學生情感,加深了對李大釗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顯示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充分地進行閱讀和理解教學,課堂教學非常完整。
本節課也有一些遺憾,課堂上孩子積極性不高,教學設計不夠新穎,建議王老師能大膽創新,真正為學生導學導法,引路引法。在學習方法上能加以指導,能鼓勵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并讓孩子們準確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激發學生情感,教師還應大膽放手,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這樣才會更完美。
拓展: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前幾天參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聯合舉辦的語文教師素養大賽,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做一反思:這篇課文的篇幅比較長,全文有32個自然段。本著從本班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三課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正確有關重點詞句,了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簡介、課文寫作順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重點理解課文中描寫李大釗的重點詞句及描寫敵人窮兇極惡的詞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不僅具有忠實于革命事業偉大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而且作為父親、作為丈夫,他還有著對家人深深地憐愛之情。第三課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父親被害后家人的心痛及感受,并聯系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前后呼應寫法的好處。隨后就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釗、李星華、李星華的母親、軍閥張作霖……)進行小練筆。現就第二課時反思如下:
在上課開始,我以讓學生回憶文章主要內容為引入,以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審時”為主線索展開新課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個別同學積極地參與到問題之中并踴躍地回答問題;
二是同學們對文本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讀時很有感情;
三是同學們在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法庭上”這一部分時,我被同學們的精誠團結所感動,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讓哪幾個同學來表演,誰扮演父親、誰扮演女兒、誰扮演法官和誰扮演母親,就在這時,我不慌不忙地將主動權交給了班長,在班長的組織下,幾位同學立刻有聲有色地進行了表演。
最后,課堂在“從父親又望了望我們的‘望’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的思考中結束。這節課是我上幾次公開課以來第一次感覺比較成功的一節課,不過,在反思中也意識到了還有以下幾點不足:
1、板書不夠細心。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節課的精華,而我卻將要點沒有很好地寫在黑板上。
2、長文短教的技巧還很欠缺。這是一篇回憶錄,應該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時”這兩個方面的學法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法庭上”這一部分,而我卻沒敢大膽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3、如鄭校長和幾位老教師所評價的那樣,我的課堂只注重讓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六年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盡量連句成段。這一點是我以前真的沒有意識到的。我很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引,現在的教學中我也逐漸地培養學生的這一表達能力。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勇于嘗試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不斷地進步。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相關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03-17
復習課評課稿03-16
復習課評課稿精選03-16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03-16
復習課評課稿(15篇)03-16
復習課評課稿15篇03-16
復習課評課稿精選15篇03-16
復習課評課稿(通用19篇)03-22
物理評課稿(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