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1
為認真貫徹落實《開化縣教育局關于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調整實施意見》,將協作型教共體升級為共建型教共體,形成緊密型合作辦學模式,推進校際間的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文化特色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體本著“平等、互動、共贏”的合作原則,擴充優質資源總量,擴大優質資源的輻射面,提升教育優質化水平,全面推進池淮鎮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現結合我校及兄弟學校實際情況,制訂如下實施方案:
一、學校共同體領導小組
組長:滕衛成
副組長:汪勇、唐七紅、方忠富
成員:丁巧玲、馮秀英、徐善吉
二、池淮鎮教共體
核心校:開化縣池淮鎮明德小學
受援校:開化縣池化鎮中心小學、開化縣池淮鎮張灣小學、開化縣池淮鎮油溪口教學點
三、共同體建設目標
力爭通過各校的共同努力,構建出一套符合各校校情的“管理一體、研訓一體、資源一體”的工作制度;研究、探索出一條具有各校特色的一體化共同發展之路,實現池淮鎮教育優質均衡協調發展。
(一)加強聯動。進一步加強校際聯動,營造資源配置,逐步實現校際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二)以強帶弱。充分發揮各校間優勢、特色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通過更新理念、隊伍建設、教學改革、交流輪崗等方式,有效促進各校的辦學水平全面提升。
(三)均衡發展。通過共同體建設,促進池淮鎮教育均衡發展,確保優質資源不稀缺,薄弱學校能提高,整體水平有提升。
四、建設措施
(一)開展線上教學活動。共同體核心校與成員校間開展基于“互聯網+義務教育”基礎的城鄉同步課堂,九月底之前完成不少于2門學科,累計不少于20節。(需上傳學校間同步課堂的圖片及課堂信息匯總表)
(二)開展線上線下教研活動。共同體核心校與成員校間開展教師網絡研修不少于8次,開展線下教研不少于4次。(需上傳學校或年級組或學科組間的教研活動文本佐證、網絡研修圖片)
(三)推進教育共同體教師交流。共同體核心校選派骨干教師到成員校任教,并覆蓋到每一所成員校。(需上傳已交流教師的名單等基本信息,通過全國教師信息管理系統等途徑復核);核心校優質師資可在成員校建立優秀教師工作室,指導鄉村學校中青年教師成長。
(四)建立激勵機制。建立完善教共體內部中、高級職稱評審和專業技術崗位等級聘任管理辦法,優先考慮教共體內流動到鄉村學校任教教師的職稱評聘。各類評優評先比例向承擔教共體任務的核心校教師適當傾斜。教共體核心校要結合崗位貢獻、工作量等因素,優績優酬,向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
五、各校具體工作
1.核心校和成員校共同商討制定教共體實施方案。
2.核心校和成員校共同商定開設兩門學科同步課堂。
3.核心校和成員校之間簽訂教共體合作協議。
6.核心校按開設的兩門同步課堂安排相關教師進行同步教學,成員校聽課教師填寫同步課堂記錄單,并上傳到相應網站。(每門學科不少于10節)
7.每節同步課堂結束之后,核心校任教教師和成員校教師進行線上評課研修,并填寫網絡研修記錄單,并上傳到相應網站。(每門學科不少于8次)
8.核心校和成員校共同商議線下教研活動開展時間點,通過成員校到核心校上展示課以及核心校選派骨干教師到成員校上展示課相結合,加深了解各校校情,深化教共體共同成長。(線下教研活動不少于4次)
9.為加深各校間的合作交流,根據實際情況,三校共同進行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教科研工作。
10.每學期召開質量分析會2次,作業專題研討會3次以上。
11.核心校與受援校間建立教共體內師徒結對,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師徒共研活動,師徒結對2對以上。
12.每學期按照青年教師、中年骨干教師,分學科與受援校開展教學比武1次以上。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2
為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關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總體要求,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健全縣域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打造一流教育目標,構筑柳州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結合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在已有黨建共同體、集團化辦學、學區聯盟、支教輪崗、縣管校聘等管理改革措施基礎上,圍繞“一體化”教育改革發展目標,推動教育共同體建設(以下簡稱“教共體”建設),統籌規劃促進教育資源跨行政隸屬關系縱向聯合、橫向聯動,推動教育組織聯建、師資聯育、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服務聯動、發展聯抓,逐步縮小區域間、校際間質量差距,實現黨建引領下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主要目標
圍繞“城鄉教育一盤棋”的工作思路,堅持和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搭建教育共同體,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鄉村、薄弱地區常態化。從教育行政管理、學校文化建設、管理團隊培育、教育人才培養四個維度對鄉村學校、薄弱學校進行幫扶,縮小城鄉、縣域間教育質量差異,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學校教育教學整體質量,實現一流教育目標。
三、實施范圍
全市中小學校(含幼兒園)。
四、工作原則
(一)黨建引領,主體清晰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統籌規劃和組織開展教共體建設工作。市教育局統籌規劃全市教共體建設工作,負責引導、調配市區優質學校參與教共體建設。各縣區(新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各中小學校是教共體建設的主體,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落實各項配套政策,推動教共體的建設。各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和各級組織、編制、財政、人社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支持教共體建設工作。
(二)人才先行,科學評價
組建成立的教共體在人、財、物相對獨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人才交流、支教輪崗、送教下鄉、線上同步教學、集體備課研課、科研能力指導等多種形式,在人才培養、學校管理等方面深入合作。教共體建設單位應當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各自權利義務、合作方式、合作周期、目標任務、效果評價等內容。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據本方案和教共體合作協議對教共體工作內容和成效進行增值性評價。
(三)統籌兼顧,穩步實施
教共體建設重點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傾斜。各縣區(新區)可結合需求,對教共體成員進行調劑安排。通過人才交流、支教、調動等方式,優化教師資源在不同教共體之間或教共體內部的資源配置,促進教共體健康發展。教共體建設按照教學和管理并重;先試點、后全面的原則推進。特別注意與集團校、學區聯盟、縣管校聘等相關政策的銜接融合。
五、教共體建設類型
教共體建設單位分為牽頭單位和聯合單位,1個教共體一般由1個牽頭單位和1—2個聯合單位組成。如有需要,經建設單位集體協商,可以適當增加牽頭單位或聯合單位,單位總數原則上不超過6個。
(一)組建市縣高中教共體
由市屬高中和縣屬高中組建而成,其中市屬高中為牽頭單位,縣屬高中為聯合單位。第一批市縣高中教共體建設由柳州高級中學、柳州鐵一中學、柳州市第一中學、柳州市第二中學、柳州市鐵二中學與縣屬示范性高中組建成,將城市優質高中學校黨建經驗、教育教學管理經驗、人才培養經驗向五縣高中輻射。具體建設名單詳見附件。其他市屬高中可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與縣屬高中協商后自行提出建設申請,報市教育局審批后開展教共體建設工作。
牽頭單位每年要選派1名副校長或優秀中層干部到聯合單位擔任校長或副校長;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師到聯合單位支教;選派優秀教師組建學科團隊推動教共體內教學研一體化建設,支持聯合單位人才培養。
(二)組建區縣教共體
由柳北區、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作為牽頭單位,其他縣區(新區)作為聯合單位組建而成,具體建設名單詳見附件。各縣區(新區)教育行政部門要互派優秀中青年干部到對應縣區(新區)教育行政部門交流服務,擔任副職領導(同時兼任教研室副主任),推動縣區(新區)間教育管理經驗的交流和提升,助推區縣教共體的建設,服務時間一般為1—2年。
牽頭城區要選擇轄區內優質學校與聯合縣區(新區)的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建設區縣學校教共體,每個學段要建成不少于1個區縣學校教共體。牽頭學校每年要選派1名副校長或優秀中層干部到聯合學校擔任校長或副校長;牽頭學校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師到聯合單位支教;選派優秀教師組建學科團隊推動教共體內教學研一體化建設,支持聯合學校人才培養。
(三)組建縣域內教共體
由縣域內城鎮學校、優質學校和鄉村學校、薄弱學校組建而成,原則上由同一學段學校或地理位置相近的學校組建而成,其中城鎮學校、優質學校為牽頭單位,鄉村學校、薄弱學校為聯合單位。由各縣區(新區)根據學區制改革和集團化辦學的模式,以教共體建設為載體,進一步深化學區制、集團化管理。
六、實施步驟
(一)啟動階段(20xx年8月)
在全市范圍內宣傳并解讀教共體建設內涵、目標和工作內容、要求。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起)
牽頭單位和聯合單位就組建教共體的合作模式、合作內容、保障措施、權利義務、合作期限等進行充分協商,擬定教共體合作協議,報主管部門審核后,各成員單位共同簽署教共體合作協議。合作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統一加掛“牽頭單位名稱+聯合單位名稱+教育共同體”構成的標牌。按照本實施方案和各教共體的合作協議內容,派出支教和交流服務團隊,提供培養培訓、技術支撐,提升聯合單位的教育教學質量。
(三)考核評價階段(每年2—3月)
市教育局牽頭制定教共體建設考核評價文件,主要考核教共體運行管理情況、教共體內分工協作情況、資源共享情況、發揮輻射作用情況、教共體可持續發展情況和實施成效等。考核評價分為年度考核和終期考核。具體考核評價文件另行制定下發。年度考核每年2—3月開展1次,重點考核各單位上一年度是否按協議開展各項工作任務。終期考核在協議到期前1個月開展,重點考核教共體實際取得成效,在黨建引領、日常管理、師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等方面通過增值性評價方式予以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財政補助撥付、學校績效考核等依據。考核落實情況應當作為各縣區(新區)人才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和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內容,強化黨管人才原則和黨建引領結果運用,對工作成績顯著的教共體及其領導班子成員予以表彰,在績效分配、評優評先、選拔任用等工作中予以傾斜;對教共體建設工作落實不力、作風虛浮的單位和個人,分層次進行約談問責,限期整改。
七、工作要求
(一)堅持黨建引領
圍繞“發展教育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教育”的工作思路,做好“黨建+”文章。發揮黨建在教共體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把黨建工作與師資培養、教學教研、學生德育等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推行清單工作法,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教共體牽頭單位和聯合單位共建清單,明確教共體資源共享需求清單、任務清單和責任清單,積極引導教共體建設單位黨組織共抓支部標準化建設、黨建品牌建設,推動教育系統黨建資源、辦學條件和人才師資力量共建共享。同時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積極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黨建工作與教育改革融合互進,實現黨建引領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強化“聯建·共享”理念
強化教共體的機制性聯系,圍繞集團化辦學、學區聯盟、“一體化”發展的教育改革目標,推動教共體間組織聯建、黨員聯育、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服務聯動、發展聯抓。延伸拓展集團化辦學“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奮斗共同體”理念,要牢牢把握學校黨建與教學業務相互貫通、同頻共振、協調推進的工作理念,推動教育系統黨建資源、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共建共享。
(三)重視師資培養
牽頭單位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師到聯合單位支教,聯合單位應安排支教教師擔任班主任、備課組長、教研組長、年級組長等職務,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牽頭單位要選派優秀教師組建學科團隊,通過送教、名師工作室、網絡教研、線上同步互動課堂等方式推動教共體內教學研一體化建設。牽頭單位還可以通過師徒結對、集體備課、接收聯合單位派出的骨干教師跟班學習等方式支持聯合單位人才培養。牽頭單位開展校本研修時,應當包含聯合單位教師。牽頭單位應當有針對性的對聯合單位的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等進行系統培訓。
(四)加強學校管理
牽頭單位選派的領導干部是中共黨員的應當進入聯合單位、學校黨組織班子。聯合單位可以選派中層以上領導到牽頭單位跟班學習,學習時長由牽頭單位和聯合單位協商決定。牽頭單位應就學校管理、學生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對聯合學校進行分類培訓指導,對聯合單位教師科研課題評比、師生競賽等提供技術支撐和專業指導。牽頭單位可以對聯合單位學生進行同步測試評價、同步分析,加強對聯合單位學生學情的分析研究,制定并實施精準的解決措施。
八、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
教共體建設是服務鄉村振興,加快推進城鄉間、區域間教育優質均衡的重要舉措,涉及系列體制、機制建立和創新,工作任務重,實施難度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單位共同參與。市委組織部負責教共體建設改革的指導推進;市教育局負責教共體建設改革的具體實施,做好考核評價和監督管理工作,加強系統內資源調配,支持教共體建設單位創新有效工作;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負責教共體成員單位的編制和人事管理,對教共體內部人員招聘、交流調動和收入分配等創新措施給予指導;市財政局負責做好教共體建設的財政保障工作,落實補助資金。各教共體建設單位要成立相應組織,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細化各項工作任務分工到人,按照本實施方案和合作協議全力抓好各項工作推進,確保取得預期成效。
(二)加大經費投入,促進改革成效
各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要保障對教共體建設單位的財政投入,并積極落實各項配套政策,協調轄區內相關部門支持教共體建設工作。各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出臺教共體扶持配套政策,在人才引進、福利待遇、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牽頭單位要保障派出到聯合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不低于原工資待遇,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可結合實際,在政策范圍內給予教共體牽頭單位派出人員一定補助或獎勵。每年定期對教共體成員單位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下一年度經費撥款依據。
(三)推進制度創新,服務教共體建設
經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同意,探索建立教共體內靈活的用人機制,教共體可以統一制訂進人用人計劃、統一人員招聘、統一崗位管理和按崗公開競聘、統一培養、統一考核獎懲。探索參照牽頭單位人員薪酬待遇水平發放聯合單位人員薪酬待遇,差額部分由同級財政承擔。
牽頭單位教師到聯合單位支教、交流服務的或聯合單位教師到牽頭單位輪崗交流的,按照《柳州市中小學教師隊伍輪崗交流工作方案》享受相應標準的工作補助,并按照實際工作時間認定支教經歷。牽頭單位到聯合單位擔任教研室副主任、校長或副校長的,也可按規定享受工作補助,并按實際工作時間認定支教經歷。牽頭單位組建的學科團隊通過送教、名師工作室、網絡教研、線上同步互動課堂等方式促進聯合單位教學研建設,完成規定的工作任務且經考核合格的,學科團隊成員的工作經歷可累計計算為支教工作經歷,具體計算辦法:累計送教達到200天的;或名師工作室幫扶時間不少于3年,每年不少于8次現場教研或培訓活動,且工作室考核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或線上教學超過200課時的;可以認定為具有1年支教工作經歷。
(四)強化考核監督,保障工作實效
各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各責任單位要根據本實施方案制定具體方案和措施,并認真組織實施。各中小學校(含幼兒園)牽頭單位和聯合單位,每年12月底前將教共體黨建工作具體落實情況報給主管部門,各縣區(新區)教育行政部門及時匯總整體情況并將成效形成報告,經局黨組研究同意后,于次年1月底前報送市教育局。市教育局會同相關部門,采取實地檢查和材料核驗等方式,按照教共體考核評價文件要求,結合各教共體合作協議、責任清單等內容,對各教共體進行評價考核,并對評價結果予以公布。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3
為貫徹落實嘉興教育局“新增區域內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學校(校區)共同體15對30所”列入嘉興市政府20xx年民生實事項目。根據海寧市教育局《關于印發“海寧市跨地區和區域內教共體結對學校及幫扶民生實事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海教〔20xx〕29號)等文件精神,根據海寧市獅嶺學校與海寧市博達學校對幫扶協議,經共同協商,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根據省政府“互聯網+義務教育”部署要求,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優勢,充分利用城鎮優質學校的教育資源,幫助解決農村薄弱學校在教育教學中的存在短板,實現城鄉幫扶學校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工作目標
1.以“促均衡、提質量”為工作主線,以提升支援和受援兩所學校辦學水平為宗旨,立足學校的常規教學工作,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師日常教育教學行為為抓手,重點采用互動、互助、共享三大結對幫扶活動方式,全面提升支援和受援學校教師業務素養和教育水平,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依托之江匯教育廣場這一教育資源平臺,尋求獅嶺學校、博達學校雙方教學資源共享、師生共同成長的途徑,實現兩校的可持續發展。
3.通過兩校師徒結對,跟崗鍛煉,線上線下示范課,線上線下集體教研,線上拓展課程,學生集體交流活動等實現兩校無障礙交流,提升教學品質,實現雙方共贏。
三、組織領導與職責
組長:
職責:簽訂協議,做好兩校的方案策劃,搭建平臺、引領教師團隊專業發展。
副組長:
職責:共建型創建方案制訂和總結,指導核心組成員落實相關工作。
核心組成員:
唐旻祎(教導主任)徐湘如(教導主任)
職責:做好線上線下示范課,線上線下集體教研,線上拓展課程的課表安排和具體工作的溝通、落實等。
王吉利(教導處副主任)劉明憬、付開萍(教導處助理)
職責:協助教導主任開展相關工作,記錄行事歷,做好資料的搜集、整理等。
張莉(教科室負責人)徐湘如(教科室主任)
職責:科學研究兩校共建型創建的提升策略,做好每年的相關主題的省市級相關論文、案例評比工作和相關活動信息報道的報送等。
林曉君(信息技術老師)吳夢丹(信息技術老師)
職責:做好錄課,“之江匯”教育廣場的教育共同體智慧服務平臺上傳有關佐證材料,提升應用數據等。
張潔(德育主任、少總輔)陳明雅(德育主任)
職責:組織學生集體交流活動,每學期不少于一次。
結對導師:孫飛鳳(五語)、徐潔(四數)、徐靜(六英)
職責:每位導師結對三位教師,每學年活動5次以上。
兩校各學科教研組長
職責:組織教師上好線上線下示范課,開展線上線下集體教研,落實線上拓展課程的實施。
四、結對幫扶內容及方式
(一)開展師徒結對活動
1.確定師徒結對關系。獅嶺學校教研組長、海寧市骨干教師、五年級語文教師孫飛鳳,海寧市骨干教師、四年級數學教師徐潔,海寧市骨干教師、三六年級英語教師徐靜分別與受援學校的三位教師建立師徒結對關系。于3月17日下午開展師徒結對儀式。
2.開展線上或線下傳授指導活動
師徒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上或線下傳授指導活動不少于5次。師徒各自完成相應的記錄表(附表2),做好相關的活動照片搜集提交給資料管理員,活動報道資料提供學校信息報道員。
(二)異校跟崗鍛煉
博達作為受援校至少安排1名教師在獅嶺學校跟崗鍛煉,每名教師跟崗鍛煉時間不少于1個月。根據學校工作實際需要,博達學校派付開萍跟崗鍛煉,獅嶺學校根據跟崗需要,來安排人員和具體內容。
(三)線上線下示范課、集體教研
獅嶺學校向博達學校開展同步課堂或送教下鄉示范課累計不少于10節。
1.城鄉同步課堂。雙方共同商議決定,選擇除體育、信息外其他所有學科進行互聯網+同步課堂教學。精心挑選名優教師上課,對本校和博達學校的學生開展視頻直播互動教學。雙方學校學生實現同步上課、同步作業、同步教研。主要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班隊。
措施一:協調兩校作息時間和課程設置,安排好同步課堂直播時間,建立大課表。(唐旻祎徐湘如)
措施二:確定同步課堂教學內容,兩校教師依據自己班級的學情和個人教學風格,完成初次備課,提交教研組長。學習小組集體交流討論修改教案,主講老師收集建議進行二次修改。(唐旻祎徐湘如)
措施三:對接老師交流互動,課前討論好各種預案(包括學科知識方面和信息技術運用方面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林曉君、吳夢丹)
措施四:課中多元互動,協同教學。以雙方教研組為單位,教師之間交流互動,同步互學,共研提質提效的策略與方法。(學習小組)
措施五;課后精準反饋,及時改進。兩校教師及時跟進調研,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和作業反饋、考試成績、情緒變化等做好溝通、交流和記錄,為下次的同步教學改進教學做好準備。(學習小組)
2.遠程專遞課堂。依托“之江匯”教育廣場,由獅嶺學校針對博達學校的薄弱學科,系統地提供以視頻點播為主的網絡課程。
措施一:全員磨課。獅嶺學校通過樣本研修的形式,各學科組打磨出一堂高質量的微課,含所有學科。
措施二:將微課應用于專遞課堂教學中。
3.送教下鄉示范課。本年度獅嶺學校三位名優骨干教師作為導師向博達學校各送教下鄉示范課一次。四月語數學科送交一次,十月英語送教一次。
措施一:校級磨課。導師在集體研究、備課、磨課。
措施二:送教并開展研討活動。
(四)線上線下集體教研
1.教師網絡研修。雙方教師基于網絡平臺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診斷和主題研修活動不少于4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城鄉教師教學整體水平。
措施一:定學科,定計劃。確定美術學科為網絡研修的主要學科,期初布置任務,兩校溝通制定好研修計劃(王彥、姚新英)
措施二:重合作,多交流。兩校教師利用多媒體實現異地互動,打破空間限制,交流互動,共同提高。
措施三:求創新,共成長。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創新教研方式,促進兩校共同成長。
措施四: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多點聯動,切實提高教學研修效率
城鄉同步課堂后,每次精準反饋,及時改進。
2.線下集體教研活動。四月博達學校教師參加獅嶺學校的集體教研活動各學科各1次。
措施一:教研組課堂打磨,提升課堂質量,學科組分別進行單元整組說課、上微課和評課。博達學校教師可參加教研組的競賽,有導師的小組主動邀請結對教師共同教研。
措施二:四月周六學習會開展第一期“凝聚智慧展現精彩亮出風采——獅嶺學校養正課堂教研團隊展示活動”。
(五)線上拓展課程
獅嶺學校向博達學校共享至少1門用于課后服務的線上拓展課程。
措施一:定學科,完善課程。獅嶺學校確定(二年級噼里啪啦小魔棒數學)拓展課程為共享課程,課程負責人沈緣,課堂實施人數學團隊,做好課程地完善,提高實施價值。
措施二:四五月重點開展拓展課程活動,豐富兩校的課后服務。
(六)學生集體交流活動
兩校間開展學生集體交流活動(包括文體活動、勞動實踐、研學實踐等)不少于1次。
措施一:兩校德育處商量具體學生集體活動內容。制定實施方案和安全預案。
措施二:上半年圍繞勞動教育,兩校大隊干部結對研訓,播種希望;下班年開展研學實踐,兩校大隊干部技能大賽,體驗豐收。
(七)科研提升與信息報道
科學研究兩校共建型創建的提升策略,做好每年的相關主題的省市級相關論文、案例評比工作和相關活動信息報道的報送等。
措施一:每年四五月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級相關論文、案例評比工作,提升質量,科研總結促進兩校共建活動質量的提升。
措施二:獅嶺學校充分與信息2.0工程相整合,提高各類網絡課堂、研討的質量。兩校做好典型案例經驗總結推廣。分別組織信息報道團隊,經常性撰寫相關活動報道及時上傳之江會學校平臺,同時上報市教育網或信息中心。爭取完成上級要求的目標:年度內在省級以上媒體至少有1~2篇報道。
五、結對幫扶期限和本年度任務
自20xx年開始,至20xx年結束。每兩年為一輪,共兩輪。
本年度所有任務完成截止時間:3月底、6月底、9月底、10月底前,教共體完成結對幫扶進度分別不低于40%、60%、80%、100%。我們作為20xx年新增的跨地區和縣域內教共體學校,應力爭在20xx年9月前全部完成規定的年度任務。
六、工作職責
1.制訂方案,簽訂協議。按照一對一的方式制訂結對方案并簽訂結對協議,明確具體結對目標、任務、職責分工及完成時間。
2.開通空間,匯聚信息。基于“之江匯”教育廣場,開通專項網絡空間,動態呈現結對幫扶推進過程和階段成果,交流信息與經驗,共享優質資源。
3.點位聚焦,探索實踐。對照結對方案,圍繞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的結對幫扶總體思路,開展豐富多樣的結對活動,探索形成促進結對學校依托信息技術共同發展的經驗和模式。
七、保障措施
1.及時制定結對幫扶年度計劃,雙方全力支持結對幫扶活動的開展,根據學校各自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以活動促進結對幫扶工作的深入開展。
2.雙方定期了解情況,及時指導活動開展的相關情況,幫助指導、總結各自資源開發利用、同步課堂實施及教師研修等工作。
3.雙方明確一名分管校長作為結對的聯系人,校際間要加強電話聯系,及時通報信息,統籌安排相關活動。
海寧市獅嶺學校聯系人:賈建飛
海寧市博達學校聯系人:童歡
4.雙方明確一名工作具體負責人,做好線上線下示范課,線上線下集體教研,線上拓展課程的課表安排和具體工作的溝通、落實等。
海寧市獅嶺學校聯系人:唐旻祎
海寧市博達學校聯系人:徐湘如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4
根據《淄博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魯政發〔20xx〕24號文件統籌推進縣(區)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淄政發〔20xx〕34號)及市教育局《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的實施意見》,為進一步推進全區義務教育學校共同體建設,促進全區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為指引,圍繞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目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以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為核心,組建聯盟式、幫扶式共同體,充分發揮名校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創新義務教育辦學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全面激發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活力,促進全區義務教育更加優質均衡發展。
二、總體目標
在鞏固已有的共同體基礎上,組建一批新的的幫扶式、聯盟式共同體,實現年內全區義務教育段學校共同體建設全覆蓋。深入探索管理科學、運行高效、互助互贏的共同體辦學的新模式和新機制。
三、工作重點
1.確定共同體核心學校,讓學校自愿結合,增大學校間組建共同體雙向選擇空間,充分發揮學校的主觀能動性,組建聯盟式共同體和幫扶式共同體,鼓勵各學校特色發展。
2.制定共同體內相關學校的捆綁式考核制度,推進學校間師資共享、學生共育、資源共建、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協同發展,實現責權利的統一,調動學校、校長、學校領導班子、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四、共同體主要組建模式
1.聯盟式共同體。小學組建10個聯盟式共同體,初中組建4個聯盟式共同體,全區確定14所聯盟式共同體核心校,其余各學校依據地理位置、辦學定位、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選擇加入一個聯盟式共同體,每個共同體原則上不超過4所學校。聯盟式共同體核心學校牽頭商定共同發展愿景和具體舉措,探索開展校干教師掛職交流、聯合教研、課題共建共享、學生交流、教育教學活動同步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交流活動,分享先進的辦學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課堂教學、良好的場地設施設備和優質的師資團隊,加快融合,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和辦學層次。
2.幫扶式共同體。需要幫扶的學校提出申請,填寫申請表,由教育和體育局優先在其所在的聯盟共同體內確定一所幫扶學校,組成結對幫扶共同體。通過課題引領、網絡教研、空中課堂、校干教師交流、特色共享等工作機制,幫助被幫扶學校解決實際困難,實現幫扶式共同體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全面提升薄弱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
五、實施步驟
1.制定《張店區20xx年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共同體工作實施方案》,適時召開會議并公布。(3月)
2.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對接聯盟式共同體核心學校組建聯盟式共同體,各聯盟式共同體核心學校填寫聯盟式共同體匯總表(附件1)于3月31日前報基礎教育科。(3月)
3.有被幫扶需求的學校填寫幫扶式共同體申請表(附件2)于3月31日前報基礎教育科。(3月)
4.適時召開會議公布全區20xx年義務教育學校聯盟式共同體、幫扶式共同體組建情況,部署任務,明確要求。(4月)
5.各聯盟式共同體核心學校、各幫扶學校牽頭、協調共同體內學校制定共同體年度工作計劃,確定主要工作任務、合作方式、相關職責等,并于4月15日前報基礎教育科。(4月)
6.區教體局組織相關人員對各共同體工作計劃進行修改、完善并及時反饋。(4月)
7.制定全區各共同體發展情況評價、考核標準并公布。(4月)
8.各共同體按照工作計劃開展工作,區教體局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及時調度、指導。(5月-11月)
9.對各共同體發展情況進行督導評估。(11月-12月)
10.對各共同體發展情況進行總結,推廣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共同體典型案例和經驗,引領各共同體良性發展。(12月)
六、健全保障機制
1.探索構建共同體管理一體化機制。共同體內部實行核心校負責制,引領各成員學校逐步探索構建“一體化管理、一體化教學、一體化教研”的共同體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各共同體學校等要明確各自職責和具體任務,協同發展、創新發展。
2.探索構建“互聯網+共同體”發展新機制。以教育信息化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點和突破口,通過改善學校信息化辦學條件、推進學校間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深化全域性數字化學習推廣應用、強化學校校干信息化領導力和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等舉措,全面優化學校網絡教學與學習環境,實現共同體內部各學校互聯互通、互動交流、共同生長。
3.建立科研先導和典型引領機制。各聯盟式共同體核心學校、幫扶式共同體幫扶學校系統梳理共同體運行中的各類問題和難點,按照“問題即課題”思路,積極開展課題研究,突破瓶頸,創新協同發展路徑,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區教體局將通過召開現場會、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形式進行宣傳和推廣推介,引領發展。
4.建立經費保障機制。積極協調區財政局每年在預算內安排一定的共同體發展經費,用于保障共同體建設、教師培訓、課題研究等。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5
為深入貫徹有關教育信息化的戰略部署,落實浙教辦函〔20xx〕53號《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落實好“新增城鄉教育共同體結對學校(校區)1500家”省政府民生實事任務的通知》現就鎮海應行久外語實驗學校和鎮海區九龍湖中心學校義務教育城鄉教育共同體20xx年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于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xx〕70號),文件精神和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要求,各校實行“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綁”的管理模式,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校特色等各方面實現共生發展。
二、發展目標
1.資源共享。推動教共體內教師的有序流動、均衡配置、培訓培養、整體評價等機制。鼓勵各校培育特色學科,形成優質教師團隊,引領學生發展。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整合核心校和各成員校的優質資源,實現教共體內師德建設、課堂教學、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管理共進。構建合作交流平臺。建立以教共體核心校牽頭的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和學校發展通報、研討例會制度。實施教共體內教學協同管理,做到常規制度、課程建設、教學進度、質量檢測等基本同步。組織各校名師成立學科建設指導小組,指導教共體內學校的各門學科建設。
3.教學共研。核心校以項目合作方式接納成員校教師參與教科研,由骨干教師幫扶成員校開展富有針對性的研究,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診斷監控機制,實施統一的質量檢測管理,制定各學科質量保障制度,指導并督促各校學科教育。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升教共體內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發展水平、學生發展水平。
4.文化共生。教共體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建、質量共評,助推文化滲透。核心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學校教育資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各學校通過城鄉學生“手拉手”、家庭結對等形式,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了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力所能及地為對方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捆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教共體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成員校在特色發展、校園文化、學科建設、教研活動、教學協同等方面實行捆綁式考核,成員校的發展情況作為核心校相關考核的主要依據。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三、實施內容
(一)加強隊伍建設
1.兩校各自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教學副校長為副組長,相關處室負責人、教研組長代表為成員。
領導小組分工如下:校長負總責,制訂工作實施方案與年度計劃,做好思想引領工作協調;教學副校長分管,協調、推進各方工作;教導處主任具體負責,落實各項活動的開展,信息報道、工作月報、資料整理;信息技術處主任負責網絡技術支持,建設寧波智慧教育和“之江匯”網絡幫扶空間;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綜合等教研組長,負責同步課堂、網絡教研活動的開展。
2.兩校共同組建釘釘工作群,發布活動信息,開展工作交流,分享教學經驗,構建發展共同體。
(二)完善學校網絡建設
完善學校網絡建設,完善學校數據中心的建設。充分利用各級教育網絡資源中心、信息系統應用體系、技術服務體系,實現教育數據中心的無縫對接及綜合管理應用,實現與教育網絡互通和應用。
(三)交流課堂教學
利用互聯網技術,由優質學校部分學科的授課教師同時對本校學生和結對幫扶學校學生開展線上、線下互動教學。使結對的學校學生實現同步上課、同步作業、同步接受輔導,結對的學校教師共同備課、共同上課、共同批改作業和輔導學生,共同進行質量檢測,讓鄉村學校的學生同步享受到城鎮的優質教學資源。
(四)加強網絡教研
基于網絡平臺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診斷和主題研修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城鄉教師教學整體水平。
(五)提升師資常態
通過校際師徒結對、同伴互助等方式,促進兩校教師各專業發展,培養一批農村學校教學骨干,互相交流學習課堂教學和專業技能。
(六)共建學校文化。共同體學校要互相交流學校文化,吸收新的內涵,將優秀學校的學校文化逐步內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學校文化,構建兩校豐富而有個性特色的學校文化。
四、工作安排
1.兩校成立“城鄉教育共同體”工作領導小組,并組建各結對幫扶工作小組,確立幫扶形式及幫扶學科。
2.通過互聯網形式開展“同步課堂”的教學。
3.通過“網絡研修”的教研形式,開展集體備課、課堂診斷和主題研修等活動,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與補給,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4.積極拓展同步領域,逐步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日常教學拓展到校本特色活動、學校文化交流活動。通過遠距離或實地參與或欣賞兩校的校園活動,開展線下互訪交流活動。(具體結合兩校各節日活動開展)
5.認真總結同步課堂教學模式,及時撰寫工作總結、收集典型案例,做好活動材料的收集和歸檔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建立學校“義務教育城鄉共生體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組織協調和宏觀規劃及設施工作。在學校各部門間建立“協同推進”的管理機制。從工作的組織管理上,加大學校的統籌力度,擔負起明確發展方向、統籌協調學校互聯網+義務教育的推進。
(二)制度保障
學校將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城鄉共生體建設”工作績效評價機制,明確規劃、統一建設和集中管理,嚴格制定教育信息化系統網絡和數據安全相關規章制度和技術保障措施,落實信息安全責任制,加強數據管理、信息發布和網絡安全監控。
(三)隊伍保障
學校將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育教學科研和管理隊伍,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的配備力度。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6
一、指導思想
本著“合作、交流、共享、發展”的原則,以城區(特色學校)學校為龍頭,對共同體學校開展調研,全面了解共同體學校教育現狀,共同研究制定受援方教育發展三年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幫助共同體學校確立“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學校共同發展。
二、建設目標
主體學校應對共同體學校在辦學思想、學校管理及組織建設、辦學特色、教師培訓、教育質量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幫助,重點加強軟件建設,通過共同體建設,使共同體學校管理水平、教師隊伍素質、辦學質量進一步提高,逐漸形成一定的辦學特色。
1.加強聯動。通過組建學校“1+1”、“1+2”“1+3”模式,進一步加強校際聯動,營造資源配置,逐步實現城鄉學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2.以強帶弱。充分發揮城區學校、特色學校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通過更新理念、隊伍建設、教學改革、交流輪崗等方式,有效促進農村學校辦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3.均衡發展。通過共同體建設,促使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確保優質資源不稀釋,薄弱學校能提高,整體水平有提升。
4.有效激勵。把激發學校辦學活力、調動教師工作熱情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學校共同體的考核和評優,努力形成人人爭先、校校創優的.良好局面。
三、共建時間和形式
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以學校為單位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以優質帶動薄弱,城區、周邊學校、特色學校帶動農村邊遠山區學校,全面實施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實行一對二或一加三形式結對幫扶,對口幫扶覆蓋面達100%,全面促進全縣教育均衡發展。(具體學校見附件1)。
四、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領導小組
為確保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行動扎實深入有效地開展,縣教體局成立了“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領導小組”,由林文平局長擔任組長,肖田生副局長、張育華副局長、廖富洋副局長、張智勇主任為副組長,各股室站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該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育股,由項忠艷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統籌安排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工作。
五、共建措施
1.交流輪崗常態化
(1)城鄉符合條件的教師或學校行政,采取本人申請、學校推薦、教體局審核調配的程序進行互派交流輪崗,交流輪崗時間為1學年。
(2)交流期間,主體學校一般教師按交流地學校教師工作量完成教學任務,并按要求組織指導交流地學校的教研活動,輪崗學校行政以參與指導交流地學校的管理工作為主,并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
(3)交流輪崗教師待遇。城區長期交流輪崗教師享受與交流地學校教師同等的交通補貼,在后備干部確定、職稱評聘、評優選模中優先考慮。
(4)交流輪崗期間,學校發展共同體內各成員學校的原法人地位、領導班子、教師編制等不隨交流輪崗改變。
2.制度管理一體化
學校發展共同體主體學校校長是第一責任人,每學期至少參與或指導2次以上各成員學校的活動或學校管理;每學期至少組織召開2次會議,安排研究解決共同體管理中的相關問題,促進學校文化、管理理念和機制的創新、融合和落實,相互借鑒、相互交流,在統一基本標準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學校個性化發展。
3.教學研究融合化
(1)教學活動:每學期按照展示課、研討課、競賽課、送教課等形式,由主體學校組織,至少開展一次課堂教學的交流活動;
(2)薄弱學科送教活動:主體學校結合成員學校實際,每學期至少為共同體學校的一個薄弱學科送教一次或在共同體內采取走教的形式定期送教。
(3)教學研究活動:在教研室的指導下,各共同體每學期至少組織開展1次教科研活動。
4.考核評價機制捆綁化
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一建三年,實施捆綁發展、捆綁考核評價機制。在縣教體局每年的學校辦學水平督導評估中,主體學校考核得分按2:8比例計算評估最終得分(即: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中的共同體學校評估得分的20%計入主體學校得分,如有2所共同體學校,則各按10%計入主體學校得分;主體學校自身評估得分按80%計算)。如在學年度考評當中,共同體學校綜合排名較前一年進步5個名次(含5個)以上的,則主體學校可以按本校實際考評進行得分。
5.硬件支援重點化
鼓勵主體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和共同體學校的辦學需要提供有關物資等方面的幫助,重點是向共同體學校提供教育教學設施支援,如信息技術設備、實驗設備、教學儀器和圖書資料等。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校要充分認識實施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意義,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制定管理制度,確定工作目標,在相互商討的基礎上制定每學年的活動實施方案,并在每學年秋季開學前報縣教體局教育股、教研室、人事股及包片股室,每年7月份各共同體學校要聯合形成學年度工作總結交至局相關股室。
2.加大宣傳,強化協調。各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動員部署,讓學校師生認識到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局相關股室要切實擔負起協調的職責,指導和督促聯系學校積極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各校應及時將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情況、出現的先進經驗等報縣教體局教育股。
3.注重總結,營造氛圍。各學校在共同體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積累文字和圖像資料,完善檔案,并及時總結在學校管理、教研活動、教師隊伍建設、學生發展等方面的工作經驗體會,為今后共同體建設的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基礎。縣教體局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對在學校發展共同體創建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經驗與做法、典型人物事跡,進行及時梳理總結,大力推廣和表彰,并利用新聞媒體予以宣傳報道,以提高相關學校及典型人物的知名度。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7
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20xx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分解任務的通知》及《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于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xx〕70號)《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落實“新增城鄉教育共同體結對學校(校區)1500家”省政府民生實事任務的通知》(浙教辦函〔20xx〕53號)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確定組建學校
20xx年,省教育廳給我縣下達的任務是新增6對共建型教共體。共建型教共體是指將鄉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業務委托給城鎮優質學校管理,或城鄉若干所學校結為緊密型教育集團辦學。由一所城鎮核心校牽頭,各成員校實行“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綁”的管理模式,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校特色等各方面實現共生發展。共建型教共體各自法人獨立、財務獨立,但工作統整,主要適宜在縣域內施行。我縣新增的6對共建型教共體學校分別是:
1.松陽縣古市鎮中心學校——松陽縣古市鎮崗寺中心小學
2.松陽縣象溪鎮中心學校——松陽縣象溪鎮靖居中心小學
3.松陽縣大東壩鎮中心學校——松陽縣安民鄉中心小學
4.松陽縣玉巖鎮中心學校——松陽縣楓坪鄉中心小學
5.松陽縣板橋畬族鄉中心小學——松陽縣裕溪鄉中心小學
6.松陽縣赤壽鄉中心小學——松陽縣樟溪鄉中心小學
實驗小學集團學校扶持象溪片區學校的結對任務,古市鎮中心學校幫扶玉巖片區學校的結對任務。
二、成立工作專班
組長:吳
副組長:
成員:
三、明確組建要求
(一)制定《松陽縣新時代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確定共建型教育共同體名單。(責任科室:普教科完成時間:6月15日前)
(二)出臺教育共同體考核方案,對共建型教育共同體實行捆綁考核。(責任科室:普教科、教研室完成時限:6月底前)
(三)開展線上教學活動。各教育共同體具備“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工作基礎,基于“互聯網+義務教育”基礎的城鄉同步課堂,年內不少于2門學科,累計不少于20節。(責任科室:教研室 完成時限:6月底前完成30%,9月底前完成60%,11月底前全面完成)
(四)開展線上線下教研活動。共建型教育共同體核心校與受援校間開展教師網絡研修不少于8次,開展線下教研不少于4次。(責任科室:教研室 完成時限:6月底前完成30%,9月底前完成60%,11月底前全面完成)
(五)推進教育共同體教師交流。共建型教育共同體核心校選派骨干教師到成員校(即受援校)任教,并覆蓋到每一所成員校。(責任科室:人事科完成時限:11月底前)
(六)指導教育共同體學校通過平臺對接和人工填報兩種方式,及時、有效采集線上教學、線上線下教研、教育共同體間教師交流等應用數據。(責任科室:技術中心完成時限:11月底前)
(七)多層面、全方位做好新時代城鄉教育共同體工作的宣傳。(責任科室:辦公室完成時限:11月底前)
(八)做好教共體建設典型案例的收集和遴選工作。(責任科室:普教科、技術中心、教研室完成時限:11月底前)
(九)根據《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做好“新增城鄉教育共同體”省政府民生實事地圖信息編制與進度核驗工作的通知》(浙教辦函〔20xx〕67)號文件要求,做好民生地圖數據采集及審核工作,并確定縣級信息采集員為陳金偉。各結對學校根據任務部署及時上交材料。(責任科室:普教科、技術中心、各結對學校全面完成時限:11月底前)
責任科室落實好相關職責任務,各結對學校實施好本方案,明確教共體雙方學校、結對模式,有序推進結對任務。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8
為貫徹落實《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于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xx〕70號)和《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落實20xx年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組建任務的通知》(浙教辦函〔20xx〕243號)精神,加快我縣義務教育優質化、均衡化、現代化進程,滿足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現就我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以下簡稱教共體)辦學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目標,以優扶弱、優質均衡、共同發展的工作方向,通過黨建統領、數字賦能、系統集成,大力推進教共體建設,將城鎮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到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激發鄉村學校辦學活力,提升鄉村學校師資、管理、質量、文化等整體水平,著力破解義務教育在均衡、質量方面“鄉村弱”的突出問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鄉村學校與城鎮學校基本達到同一教育質量水平,讓鄉村孩子就近“上好學”,促進我縣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現代化。
二、總體目標
通過組建融合型、共建型和協作型三種模式教共體,實現教共體內教育資源均衡化、優質化,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的滿意度、美譽度不斷提高。
三、基本原則
(一)共享優質資源的原則。以優質學校為龍頭,組建教共體,帶動其他學校共同發展,努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
(二) 幫扶和就近組合的原則。將農村學校與城區優質學校組建成教共體,通過組建將方便教共體內理念提升、教師交流、教學研討、學生互動等活動。
(三)辦學模式多樣化的原則。根據各學校的實際情況,采取包括融合型、共建型、協作型三種模式,有效推進所有成員校均衡發展、優質發展、共同發展。
(四)數字賦能的原則。立足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階段,基于我省全面推行“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工作的全新基礎,依托教共體智慧服務平臺,在教育資源推送,大數據精準診斷、教育質量評價、城鄉教師流動管理等方面數字賦能教共體建設。
四、組建模式
(一) 融合型教共體。融合型教共體是指一所城鎮優質學校與一兩所鄉村學校全面重組,融合成“一校二區”或“一校多區”,開展同步化辦學。融合型教共體城鄉各校區合為一個法人單位,人事、財務、管理統一,實行“師資同盤、教學同步、培訓同頻、文化同系、考核一體”的管理模式,實現一體化發展。融合后的各校區可按原學區劃分獨立招生;達成扶弱提升目標后,合并的校區可重新分設獨立。按照黨組織領導下的中小學校長負責制實行,核心校發揮協調、統籌成員校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工作,督促檢查成員校黨組織決議貫徹落實,主動協調與成員校校長之間的工作關系,支持各成員校校長開展工作,學校黨組織設置一個校黨總支、多個成員校黨支部,由黨總支總協調黨建工作,黨員數達不到50人以上,多個支部成立黨建聯盟,一個核心校負責多個成員校黨建聯盟的總協調工作。
(二) 共建型教共體。共建型教共體是指將鄉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業務委托給城鎮優質學校管理,或城鄉若干所學校結為緊密型教育集團辦學。由一所城鎮核心校牽頭,各成員校實行“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綁”的管理模式,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校特色等各方面實現共同發展。按照黨組織領導下的中小學校長負責制實行,各校黨組織協調本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工作,督促檢查本學校黨組織決議貫徹落實,主動協調與校長之間的工作關系,支持校長開展工作,學校黨組織按照要求各自成立黨組織,一并成立黨建聯盟,核心校做好各成員校的互建互幫互助共同發展工作。共建型教共體各成員校法人獨立、財務獨立,但工作統整。
(三) 協作型教共體。協作型教共體是指一所城鎮學校與一所或若干所鄉村學校結對聯盟,不打破原有學校各自的人事、管理體制,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項目協作,由核心校對成員校在業務上給予引領、指導和幫扶。協作型教共體實行“愿景協同、機制協同、研訓協同、教學協同、項目評估”的協作模式,以項目化推進的方式,在學校建設頂層設計、教師交流培養、課堂教學研討、集體備課校本教研等方面實現借力發展。按照黨組織領導下的中小學校長負責制實行,各校黨組織協調本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工作,督促檢查本學校黨組織決議貫徹落實,主動協調與校長之間的工作關系,支持校長開展工作,學校黨組織按照要求各自成立黨組織,一并成立黨建聯盟,核心校學校做好各成員校的互建互幫互助共同發展工作。協作型教共體適宜縣域內或跨縣(市)域施行。
五、組建方案
(一)組建方案
1.“融合型”教共體:
組建慶元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由實驗小學(核心校)、坑西小學(校區)組建成為實驗小學教共體。
組建慶元縣城東小學教育集團,由城東小學(核心校)、大濟小學(校區)組建成為城東小學教共體。
2.“共建型”教共體:
組建慶元二中教育集團,由慶元二中(核心校)、黃田中心學校初中部(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二中教共體。
組建慶元三中教育集團,由慶元三中(核心校)、竹口中心學校初中部(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三中教共體。
組建菊隆中學教育集團,由菊隆中學(核心校)、蔚文學校初中部(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菊隆中學教共體。
組建慶元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由實驗小學(核心校)、舉水鄉小(成員校)、竹口鎮校小學部(成員校)組建成為實驗小學教共體。
組建慶元縣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由實驗二小(核心校)、蔚文學校小學部(成員校)、江根鄉小(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縣第二實驗小學教共體。
組建江濱小學教育集團,由江濱小學(核心校)、淤上鄉小(成員校)、黃田鎮校小學部(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縣江濱小學教共體。
組建城東小學教育集團,由城東小學(核心校)、五大堡鄉小(成員校)、荷地鎮小(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縣城東小學教共體。
組建屏都小學教育集團,由屏都小學(核心校)、安南鄉小(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縣屏都小學教共體。
組建五都小學教育集團,由五都小學(核心校)、隆宮鄉小(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縣五都小學教共體。
3.協作型教共體。協作型教共體適宜縣域內或跨縣(市)域施行。縣外的按省市要求建設,縣內未安排此類別建設。
六、建設要求
(一)“融合型”教共體。
1.師資同盤。建立教共體各校區內部教師流動機制,按教師配置相關要求,統籌安排,無障礙調配各校區教師。校區內因學科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教師短缺,由校區間以駐教、走教形式統一調配。
2.教學同步。教共體內各校區實行教學常規、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同步。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內容實施、教學常規檢查、教學質量評價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在基本標準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各校區個性化發展。教共體各校區共建共享設施設備、課程資源等,充分依托網絡設備和技術,積極開展遠程教學、教研與管理。通過大型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推動教共體各校區師生交流互動。
3.培訓同頻。教共體統籌教師培訓工作,組織教共體培訓活動,共建共享優質培訓資源。建立學科教研組,開展教共體內校本研修活動,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更為豐富的平臺。制定好教共體內部教師培養計劃,組織教師開展各類教育教學研討、評比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4.文化同系。加強教共體校園文化共商共建機制,建成標識明顯的教共體文化體系。各校區在辦學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統一實施,以“移植+嫁接”的方式培育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學校通過開展城鄉研學旅行、勞動實踐、聯誼互助、家庭結對等形式,共同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了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互為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一體。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各校區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校區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績效獎勵等方面實現全方位、一體化考核,真正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二)“共建型”教共體。
1.資源共享。推動教共體內教師的有序流動、均衡配置、培訓培養、整體評價等機制。鼓勵各校培育特色學科,形成優質教師團隊,引領學生發展。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整合核心校和各成員校的優質資源,實現教共體內師德建設、課堂教學、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管理共進。構建合作交流平臺。建立以教共體核心校牽頭的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和學校發展通報、研討例會制度。實施教共體內教學協同管理,做到常規制度、課程建設、教學進度、作息時間、質量檢測等基本同步。組織各校名師成立學科建設指導小組,指導教共體內學校的各門學科建設。
3.教學共研。核心校以項目合作方式接納成員校教師參與教科研,由骨干教師幫扶成員校開展富有針對性的研究,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診斷監控機制,實施統一的質量檢測管理,制定各學科質量保障制度,指導并督促各校學科教育。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升教共體內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發展水平、學生發展水平。
4.文化共生。教共體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建、質量共評,助推文化滲透。核心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學校教育資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各學校通過城鄉學生“手拉手”、家庭結對等形式,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了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力所能及地為對方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捆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教共體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成員校在特色發展、校園文化、學科建設、教研活動、教學協同等方面實行捆綁式考核,成員校的發展情況作為核心校相關考核的主要依據。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三)“協作型”教共體。
1.愿景協同。由核心校牽頭,調研、指導、組織各成員校理清學校發展現狀與背景,確立學校發展愿景,明確學校發展目標,制訂質量提升路徑。借助核心校先進辦學理念的引領與輻射,結合成員校的辦學基礎,充分挖掘成員校的特有辦學資源,對成員校的辦學進行整體規劃、頂層設計,實現理念與規劃上的“補短提升”。
2.機制協同。建立核心校與各成員校之間互促發展、合作共贏的協同管理機制。基于各校優勢,協同構建教師交流培養機制、跨校集體備課機制、教育教學常規管理機制、師生文化聯誼機制等,促進成員校在制度建設、教育管理、隊伍建設、教學質量、課題研究、校外實踐等多方面協調聯動發展,推進共建共享、互利互補,不斷提升成員校教育品質。
3.研訓協同。由核心校牽頭成立教共體教研聯盟,協商制訂教師梯隊培養計劃、教育教學業務培訓方案,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觀摩、名師講座、課堂比武、論壇沙龍等活動,創新教共體教師研訓、校本研修的方式,促進教共體各校之間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差異互補,以研促教,以教師專業素養、業務水平的提升來推動教共體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4.教學協同。主要可以“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的形式開展教共體各學校間的教學協同。要借助各校的優勢學科開展同步課堂、遠程專遞課堂等線上教育教學活動,共享課堂導學單、教學設計、教學資源、課堂練習等教學資源。開學排課表時,教共體要協商制定同步課堂“一張表”,以確保教學協同的有序推進;同步課堂結束后,要針對雙邊課堂情況及時開展同步教學研討,以取得教學協同的最大效益。
5.項目評估。以項目化的方式對協同型教共體的工作成效進行評估。由核心校自行選擇成效明顯的工作項目向縣教育局提出評估申請。縣教育局根據項目工作實施情況與成員校的項目質量提升效果進行現場評審,視協作成效納入相關考核體系,予以獎勵。
七、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切實將推進教共體辦學工作作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促進義務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認真組織實施。縣教育局成立以局長為組長,副局長為副組長,辦公室、人事科、計財科、教育科、教育督導服務中心、學校建設和安全管理服務中心、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教師進修學校等科室負責人和教共體核心校負責人為成員的教共體辦學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教育科長擔任,領導小組負責領導、規劃、協調、組織、實施全縣義務教育教共體辦學工作。各教共體核心校也要成立領導小組,統籌做好教共體辦學工作。核心校領導成員校,核心校向教育局負責,成員校向核心校負責。
(二)突出黨建引領。各教共體要注重發揮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引領黨員干部教師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構建黨建統領教共體建設的工作格局。融合型教共體黨組織要加強統一領導、實現黨建一體化;共建型教共體可組建黨建聯盟,常態化開展黨建共建;協作型教共體可協同開展黨建活動。
(三)理順管理體制。融合型教共體建立黨政工一套班子,實行統一領導,由1名校長負總責;人財物重組后由教共體統一調配和使用;校級班子職數可按合并前各校的職數為基數核定,學校內設機構組織架構及中層職數按精簡高效的原則結合實際確定;教師統一招聘,統一培養,跨校區無障礙調配;各校區的學區范圍應相對獨立、保持穩定;標準化學校評估、校額認定仍以各校區為獨立單元。共建型教共體內各成員校法人地位不變、經費獨立核算不變、校名和行政隸屬關系不變;建立共建聯盟章程,制訂發展規劃,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進步。協作型教共體采取城鄉結對幫扶模式,指導開展學校德育、教學、黨建、后勤等工作。
(四)加大投入力度。教育局將加大對各教共體辦成現代化學校建設、現代技術裝備、教科研、小班化教育等扶持力度,并根據教共體的辦學規模、活動情況、辦學成效等因素,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撥付一定的經費,對為教共體建設與管理作出較大貢獻的教共體核心校長和成員校負責人給予適當獎勵。
(五)推動師資流動。按“縣管校聘”改革要求,加強教共體內部師資的統籌管理、調配和交流。優先滿足教共體內教師的雙向交流和城鄉有序調動,優化教共體內各學校的師資結構。融合型教共體內教師實行無障礙調配;共建型教共體的核心校每年應派出一定比例的教師常駐成員校任教;協作型教共體根據學科要求,指派一定數量老師到鄉村學校支教。大力推動各教共體建立名師工作室,指導鄉村學校中青年教師成長;通過鄉村教師到共同體學校輪訓、常態化開展教師網絡研修等方式,提高鄉村教師的專業技能。
(六)優化激勵機制。融合型教共體各校區編制、崗位、師資應統籌使用和管理,共建型教共體各學校可統籌使用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但要避免過度集中在核心校(校區);優先考慮教共體內流動到鄉村學校任教(支教)教師的職稱評聘。教共體內從城區學校(校區)流動到鄉村學校(校區)任教,視同鄉村學校任教經歷;共建型教共體內核心校教師到成員校任教滿三年且繼續在鄉村學校任教,并符合高級教師職稱晉升條件的,不占核心校的專業技術高級崗位結構比例;今后返回核心校任教時,應當在核定的核心校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內,重新競聘上崗。各類評優評先比例可向承擔教共體任務的核心校(校區)教師適當傾斜。根據教共體核心校(校區)教育履職、作用發揮、建設發展等考核情況,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室對教共體核心校(校區)適當傾斜。教共體核心校(校區)要結合崗位貢獻、工作量等因素,優績優酬,向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
(七)促進學生交流。建立教共體內學生交流的長效機制,定期選派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學習交流、互動體驗。廣泛開展教共體內城鄉學校學生研學實踐、聯誼互助等活動和學生體藝特長交流、綜合素質競賽、勞動成果展示等活動。探索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一體化,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多元發展。
(八)強化督導考核。教育局負責對我縣教共體建設的統籌協調、業務指導、過程管理和績效評估。建立教共體辦學督導評估制度,制訂完善教共體辦學督導評估標準和實施方案,每學年末對每個教共體進行教育教學督導考核,考核采用核心校與成員校捆綁考核的形式,考核結果既作為對教共體及核心校長、成員校負責人獎勵的依據,又納入對各學校評先評優、教師年度考核、職稱評聘、教學獎勵分配的依據。各教共體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針對不同學段的學校建立針對性評價方案。要健全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等的綜合評價、增值評價和特色評價,對核心校的考核和教共體績效評價要把教共體內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作為主要依據。積極培育和塑造教共體建設典型和學校典型,多形式開展宣傳推廣,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相關文章:
小學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精選11篇)12-14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范文(精選7篇)12-14
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方案(通用6篇)12-15
教育發展共同體方案(精選10篇)12-14
教育發展共同體方案范文(通用7篇)12-15
學校共同體工作方案12-14
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方案范文(精選8篇)12-15
教育共同體方案12-15
班主任發展共同體論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