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扶貧工作計劃六篇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計劃,就是在準備做計劃吧。我們該怎么擬定計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扶貧工作計劃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扶貧工作計劃 篇1
一、基本情況
位于天塘鄉 西 部,轄 10 個村民小組,266 戶 1084 人,全村耕地面積 1233 畝,其中水田 633 畝,旱土 600 畝,黨建扶貧工作計劃。20xx年全村人平純收入 2240 元。我村緊鄰東風鄉,離鄉政府駐地 18 公里,是天塘鄉最為偏辟的村委會之一,由于交通不便、村落分散,全村群眾生產生活十分困難,經濟發展水平極為低下,系天塘鄉的“西部”,更是全縣的“西部”。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1、指導思想。在市工商局、市經委黨建扶貧工作隊和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農村工作方針、政策,圍繞繼續深化農村改革,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村穩定這個中心,按照“一年打基礎、二年求發展”的思路,堅持抓好三個“結合”,即:抓以黨支部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建設與健全村級組織相結合;抓基礎設施建設與提高村民素質相結合;抓壯大集體經濟與農戶增產增收相結合,使樟門塘村徹底擺脫貧困,在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成為宜章縣的先進村。
2、總的目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管理***。要通過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領導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黨團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村民的科技素質明顯提高,致富能力明顯增強,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社會治安保持穩定,全村成為宜章縣脫貧致富的示范村。具體講,人平純收入 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 萬元,全村供水、改電、路暢,新農村建設卓有成效。
三、工作措施
1、切實加強村領導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團員先鋒模范作用,加強村民的政治法制教育努力提高村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認真抓好村務公開和***管理,切實加強法制建設。
2 、集中財力、人力、物力,狠抓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3、 大力推廣農業科技,努力調整產業結構,搞好山地綜合開發,發展高效優質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
4 、 加大對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和環保事業的投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四、具體做法
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遵照市委建整辦的具體部署,按照“抓好根本,打好基礎,確保重點”的工作思路,加強村領導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戶經濟和村級集體經濟,圓滿完成工作任務。
1、立足根本,加強村領導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
(1) 抓好隊伍,工作計劃《黨建扶貧工作計劃》。按照 “五個好”的目標對現有的村黨支部領導班子認真進行一次考察,并按照組織程序選強配齊支部班子。通過交心引導,培訓或督促自學的方式使支部成員加強對黨的基本理論和黨的農村基本政策的學習,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和領導管理水平,加強對農業技術、致富技術的學習,增強帶頭致富的實際本領。組織一次外出考察學習活動,使他們開闊視野,明確方向。開展一次***評議黨員活動,倡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風氣,努力純潔黨員隊伍。發現、培養和吸收有條件的干部、村民特別是有文化、有技術、樂于奉獻的青年到黨組織中來,保持本村黨組織的活力,壯大黨員隊伍。
(2) 建好陣地。爭取上級投入建好村級組織活動中心,打造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組織現有黨員開展學、學農業技術的活動,提高他們的政治,科技素質,充分發揮他們在本村脫貧致富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3) 教育村民。以組為單位,在村民中每月組織一次以學政治、學文化、學科技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重點加強對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村民的政策法制觀念,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4) 健全制度。建立健全村支部和村委會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確保集體領導和***決策,建立黨員學習和組織生活制度;推行村務公開制度,特別是對村辦公益設施、生產性基礎設施要制定管理章程建立財務公開制度;堅持和完善村黨支部、村委會按期選舉制度;建立健全村民或村民代表評議村干部的制度,加強群眾監督;完善村規民約。
2、打牢基礎,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1)實施通組公路通暢工程。采取立項爭取、群眾自籌的辦法爭取實施油菜坪自然村和秀斗沖自然村通村公路通暢工程,一舉完成全村通組公路水泥硬化,項目完工后實現村民多年來的水泥路進村愿望。
(2)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村民生活條件。以鼓勵性質地采取以獎代投的辦法,推動全村“三清、六改、一化”,著力實施“五改五建”工程,靚化村莊。
3、抓住重點,搞好糧食生產、山地開發,增加村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
(1)整修渠道。將全長 公里的莽山渠道左干渠進行整修,爭取上級立項全面完成渠道三面光,擴大旱澇保收面積,以此為突破擴大全村糧食種植面積 畝,增加糧食產量 噸。
(2)開發山地。以“集體組織、勞資合股、分戶經營、利潤分成”的方式扶植村民開發山地 畝。
(3) 組織1期種植技術培訓班,1期養殖技術培訓班,提高村民科技種養水平。
4、加強學習,扎實工作,努力搞好自身建設。
(1)加強政治理論、農業科技和農村管理知識的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2)制定工作制度和有關紀律,包括學習制度、隊員守則、目標管理責任制、資金管理制度和組織生活制度。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
(3)謙虛謹慎,勤奮務實,團結拼搏,艱苦創業,以實際行動努力樹立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為駐點村的脫貧致富無私奉獻。
(4)從嚴要求自己,廉潔自律,依法辦事,為基層干部作表率,以實際行動贏得農民群眾的支持。
扶貧工作計劃 篇2
按照丹寨縣委、縣政府精準扶貧幫扶計劃總體要求,結合本村實際特制定本幫扶計劃。
一、基本情況
擺泥村位于興仁鎮政府駐地北部,根據上級要求,現擺泥村由原來的擺泥村、杉堡村、窯貨村三個村組成。全村轄擺泥大寨、羊黨寨、擺勞、金竹坪、杉木沖、花地、水落洞、窯貨大寨、窯貨下寨、三邊、火燒寨、瀨巖、仰天窩xx個自然寨,17個村民小組,824戶,3372人。其中,享受低保xx4戶456人,五保戶2戶2人,農村養老保險和新農合參合率達98%以上;精準扶貧戶218戶945人,貧困發生率為26.93%;勞動力人數1652人,其中外出務工458人;擺泥黨總支部委員會,下設擺泥、杉堡、窯貨三個支部,10個黨小組,2個寨管委,有正式黨員92人,其中婦女黨員11人,預備黨員11人。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溫濕氣候,年均日照xx81.4小時,年均溫度xx.6—17.2攝氏度,無霜期252-283天,常年降雨量xx50mm左右。四季分明、氣候溫暖、光照充足。海拔700-800米,地勢相對平緩,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適宜農、牧、漁業發展。主要居住有苗、漢、水、侗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80%。村內地勢相對平緩,海拔800-850米,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適宜農、牧、漁業發展。森林覆蓋率40%以上。20xx年人均純收入27xx元。近年來,在上級政府和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按照縣委“一村一品”發展戰略,結合擺泥村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以精品水果有中藥材種植和黑毛豬、蛋雞、林下養雞養殖。現有藍莓20xx畝、金銀花250畝、太子參220畝烤煙、220畝、棗子180畝;蛋雞20000余只,林下養雞xx000余只。建立種植養殖農村合作社2個。
二、致貧原因分析
一是在高坡和半高坡地帶,受交通、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等因素制約;二是資金緊缺,種植技術缺乏,嚴重制約產業發展;三是群眾思想觀念落后,老百姓等、靠、要現象嚴重。
三、幫扶計劃
擺泥村“兩委”通過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致貧原因分析,結合召開黨支部會議與村民大會、逐戶走訪村民了解的情況,為盡快解決貧困村、貧困戶致富需求,大力發展農戶經濟和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該村村情制定《發展規劃》,圍繞“十大小康工程”和“五戶聯保”、“精準扶貧”、“一村一品”等工作重點,制定以下幫扶計劃。
1、立足根本,深入開展黨的群眾教育路線實踐活動。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以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以“三實三同”為總載體,以村兩委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為重點,以轉變作風、聯系群眾為突破口,提高基層干部為民服務水平,提高村干部親民辦事能力。切實加強黨員干部群眾路線教育,把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十項規定、州委十二項規定和縣委十四項規定作為切入點,著力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方面的突出問題,對照“理念理想、黨章黨紀、民心民生、先輩先進”四面鏡子,補精神之鈣,除四風之害,祛行為之垢,立為民之制,按照““五戶聯保”模式,真正實現“黨群連心、干群貼心、小康齊心、幸福同心、對黨忠心、事業誠心”的“六心”目標,加快擺泥村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在擺泥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爭先鋒、打頭陣、走前列、作表率。
2、夯實基礎,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完善辦公設施和條件。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想法解決擺泥村各個自然寨的庭院硬化、通組公路、聯戶步道、小水利建設、垃圾池建設等項目,完善村級辦公場所,創造一個優美的工作環境,建好計劃生育、便民服務等活動陣地。開展黨員群眾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群眾增收致富能力。扎實開展好黨的群眾教育路線實踐活動,努力實現增比進位、趕超跨越。組織開展慰問困難黨員群眾活動,開展“精準扶貧、手挽手一幫一”活動,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群眾。
3、圍繞發展,抓住重點,確保群眾增收,推動新農村建設步伐。圍繞“精準扶貧”和“一村一品”工程,結合擺泥村實際,制定《擺泥村發展規劃》、依托農業園區引進企業,大力發展精品水果、中藥材種植、養殖等產業,確保群眾增收致富。抓好常規農作物生產,搞好科技培訓,引導農民種植優質新品種,提高單產。大力推廣科技農業,重點鼓勵發展生態畜牧業和特色種植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搞好山地綜合開發與利用,發展高效優質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抓好勞動力再培訓工作,增加勞務輸出,通過多種渠道增加群眾家庭非營業性收入。整合資源,極力打造“甲娘沖休閑農莊”項目,落實好各項涉農、惠農、富農、強農政策,舉全村之力,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早日建成小康。
四、工作要求
一是村“兩委”和駐村工作組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充分認識做好精準扶貧結對幫扶工作的重要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將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負責本村精確扶貧結對幫扶工作的組織協調和落實,確保精準扶貧結對幫扶工作不走樣。
二是要積極協調、精心安排,積極爭取部門支持,幫助種植戶協調貼息貸款和產業扶貧項目資金,切實解決幫扶計劃中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三是村“兩委”和駐村工作組要緊密配合,對照幫扶計劃,積極爭取廣大群眾的支持,加快逐一落實,并及時發現和反饋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糾正工作中的不足。每月定期向街道報告工作實施進度,對在工作中落實不力、推進緩慢,給本村精準扶貧結對幫扶工作造成負面影響的相關責任人予以責任追究。
扶貧工作計劃 篇3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定》(鄂發〔20xx〕19號)精神,充分發揮教育扶貧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基礎性、先導性、根本性作用,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按照“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總體要求,以扶貧開發重點縣(村)薄弱學校為主攻方向,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齡人口為主要對象,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為延伸,堅持“精準扶貧,教育先行;教育扶貧,育人為本”,充分發揮教育扶貧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優勢,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遍及每一名教師,教好每一名學生,溫暖每一戶家庭,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提高貧困家庭脫貧能力,遏制貧困代際傳遞,為湖北在中部地區率先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育人為本,脫貧為要。將加快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教育扶貧的“造血”功能;通過幫扶貧困家庭子女順利完成學業和就業創業,帶動貧困人口的素質提升,助推貧困地區整體脫貧。
全面覆蓋,精準施策。按照定點、定向的原則,對接建檔立卡的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構建到學校、到教師、到學生的教育精準扶貧體系,因地制宜,因校謀劃,因生施策,確保扶持到校、資助到生。
項目支撐,改革驅動。聚焦貧困地區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教師、每一個學生,加大教育政策和項目的整合力度,采取超常規的改革舉措,向貧困對象精準發力,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激發貧困家庭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
五級聯動,協力推進。堅持省級統籌、市(州)協調、縣抓落實,建立省、市(州)、縣(市)、鄉(鎮)、學校五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多點發力、各方出力、共同給力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格局。
(三)范圍對象
按照“全面支持,不落一縣;重點建設,不落一校;對口幫扶,不落一戶;困難資助,不落一生”的工作要求,全省教育精準扶貧的范圍對象為:37個貧困縣、4821個貧困村、3861所義務教育學校(其中,初中592所、小學2252所、教學點1017個)、34所中等職業學校、79所普通高中;76.6萬貧困家庭學齡人口。
(四)工作目標
學齡人口全部入學。貧困地區學前一年教育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入學率100%;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困難學生全程資助。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學生資助全覆蓋,確保不讓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貧失學。
薄弱學校全面達標。完成3861所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改薄”任務,辦學條件基本達到國家標準;支持34所中等職業學校(職教中心)標準化建設;促進貧困地區學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教師培訓全員覆蓋。將貧困縣(村)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輪訓一遍,共完成26.3萬人次培訓任務,著力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
智力扶持全力支撐。采取對口幫扶和階梯幫扶的方式,推動高校與37個貧困縣建立幫扶關系,在人才培養、區域規劃、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撐。
均衡發展全數實現。鞏固提高18個已通過國家驗收的縣(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確保未接受國家驗收的19個縣(市)到20xx年全部通過國家驗收。
二、重點項目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
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齡孩子在優先享受現行資助政策的基礎上,予以最大限度的資助。學前教育階段,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標準給予生活費補助。義務教育階段,學費、課本費全免,按小學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標準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普通高中教育階段,學費全免,按每生每年2500元的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費全免,按每生每年20xx元的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高等教育階段,完善貧困家庭大學生學費減免制度,高校內公益崗位優先安排貧困家庭大學生。對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引導各地設立特困學生救助基金,采取優惠政策疊加的方式,加大對特困學生的救助力度。
(二)優質學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
進一步增加貧困地區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為貧困地區培養更多人才。實施優質高中招收農村學生計劃,各地要安排更多的優質高中分配生名額,招收貧困地區優秀的農村初中畢業生和貧困家庭學生。加大國家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在湖北的實施力度,中央部門高校和省屬重點高校安排湖北的部分招生名額,全部面向國家貧困縣;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招生計劃,參照自主招生辦法重點招收農村學生;省屬重點院校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個計劃,面向貧困縣招收農村學生。實行省屬高等職業院校單獨招收中職畢業生計劃,對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子女單獨劃線、單獨錄取。
(三)特殊群體全面關愛
落實《湖北省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xx年)》,在37個貧困縣特殊教育學校和承擔隨班就讀殘疾學生較多的普通學校建立40個特殊教育資源教室(中心),配齊基本的教育教學和康復設備,為殘疾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和康復訓練。加強特殊教育經費保障,義務教育特教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標準20xx年達到6000元,以后逐步提高。
對農村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支持37個貧困縣每個鄉鎮至少建成1個留守兒童關愛中心,開設親情電話,聘請“代理(愛心)媽媽”,招募志愿者,進行“生活引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對社會效益顯著、群眾滿意度高的留守兒童關愛中心,省給予專門的經費支持和獎勵。
堅持“兩為主”方針,將貧困地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全面納入城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范圍,與同城學生在收費、資助、學籍異動、入隊入團、評優表彰及參與各種活動等方面一視同仁。落實隨遷子女異地升學考試政策,在我省各地初、高中就讀并獲得統一學籍的隨遷子女均可在學籍所在學校報名參加中、高考,享受當地戶籍考生同等待遇。
(四)貧困地區薄弱學校改造
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大力實施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5年規劃,將貧困縣(村)所在學校全部納入“全面改薄”中央和省級資金支持范圍,優先安排建設項目,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和“分項、分校推進”的原則,確保貧困縣(村)所有學校校舍、教育裝備、圖書、生活設施等達到國家辦學條件基本要求。到20xx年共完成3861所義務教育學校改造任務,其中20xx年1569 校次、20xx年1516校次、20xx年1447校次、20xx年1556校次。
統籌實施普通高中改造項目,在科學布局的基礎上,每年重點改造16所左右貧困地區普通高中辦學條件,著力加強薄弱高中教學及輔助用房、體育場地建設和教學儀器設備配備。
(五)擴大貧困地區學前教育資源
應對新的人口政策,建立貧困地區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幫助農村貧困家庭幼兒接受學前教育。大力推進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集中建設資金,重點向37個貧困縣傾斜,向貧困村所在鄉鎮傾斜,實現貧困縣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建設全覆蓋。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行政村延伸,支持縣鄉兩級在有實際需求的貧困村,依托小學現有富余的校舍新建、改擴建一批附屬幼兒園,逐步實現貧困村學前教育全覆蓋。到20xx年,共完成945所鄉鎮中心幼兒園和村級幼兒園建設任務,其中20xx年223所、20xx年210所、20xx年171所、20xx年171所、20xx年170所。
(六)貧困地區農村教師素質提升
加大農村教師培養培訓力度。探索建立全科教師培養模式,加強鄉村教育本土化人才培養,重點為村小學和教學點培養全科教師;省屬普通高校和中、高等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要加大貧困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培養力度。從20xx年開始,“國培”“省培”項目重點向貧困縣傾斜,培訓經費70%以上用于鄉村教師,實現貧困縣鄉村教師(校長)培訓全覆蓋,其中20xx年43288人次、20xx年43540人次、20xx年42754人次、20xx年70365人次、20xx年59217人次。將34所中等職業學校的4300余名教師,全部納入省免費培訓計劃,其中20xx年培訓1760人、20xx年培訓1760人、20xx年培訓850人。
(七)貧困地區職業學校質量提升
支持貧困縣每縣重點建設1所標準化的中等職業學校。從20xx年起,對34個有中等職業學校的貧困縣每縣投入1000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并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確保學校基礎能力達到規定標準,滿足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支持職業院校辦好一批社會有需求、辦學有質量、就業有保障的涉農特色優勢專業,滿足地方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需要。推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傾斜,每年從貧困縣招收初中畢業生到大中城市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接受學費、生活費全免的職業教育,優先安排就業;學生畢業后若繼續就讀高等職業院校,仍可享受免學費政策。
(八)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技能培訓
積極配合有關部門,以貧困人口為重點,以縣級職教中心為主陣地,發揮涉農院校的優勢和作用,構建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專業結構和培訓體系,采取送訓下鄉、集中辦班、現場實訓等多種形式,每年開展各類技術技能培訓100萬人次。其中,對在家務農的群眾就地就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對進城務工人員進行轉移就業和勞務品牌培訓,對返鄉創業人員開展創業技能培訓,使有培訓需求的勞動者都能得到職業技能培訓。在貧困縣中等職業學校開展職業教育公益性改革試點,重點面向農村地區、貧困山區的農民試行免費學歷教育。
(九)促進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創業
建立貧困家庭大學生實名制信息庫,摸清核準學生家庭背景、學業情況和就業創業意向。建立貧困家庭畢業生“一對一”、“多對一”幫扶機制,點對點做好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創業幫扶。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規劃指導、創業教育培訓,舉辦專門招聘會,挖掘適合性就業崗位,優先推薦和幫助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創業。鼓勵和支持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就業創業能力。對高校畢業后服義務兵役、到省內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的貧困家庭畢業生,建立學費補償和貸款代償制度。支持黃岡師范學院、湖北科技學院、湖北民族學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等辦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高校,實施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十)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
繼續加強貧困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互聯網+教育扶貧”,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貧困地區,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加強優質數字資源的開發和應用,鞏固提升貧困地區“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成果,逐步擴大“在線課堂”開設規模,讓貧困地區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資源”。探索建立貧困地區農村教學點網絡學校,采取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光盤授課等多種形式,促進貧困地區農村教學點開齊開足課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到20xx年,全省3973個農村教學點實現與省級網絡平臺互聯互通,其中20xx年1986個、20xx年1192個、20xx年795個。
三、改革舉措
(一)推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
切實加大教育精準扶貧投入,堅持向貧困縣傾斜,向貧困學校傾斜,向貧困學生傾斜。強化縣級統籌功能,堅持以縣為主統籌使用教育扶貧資金。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調整教育經費支出結構,集中財力向扶貧對象精準發力。對各類捐贈給教育的資金由教育行政部門歸口管理,實行“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放水”。完善教育扶貧資金和項目的分配、使用、立項、審批、實施、績效評價等具體操作規程以及公示公告制度,健全群眾監督、社會監督、審計監察等監管機制,切實提高教育精準扶貧資金使用效益。
(二)推進教師管理制度改革
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國標、省考、縣管、校用”的農村教師管理體制。擴大貧困縣教師補充比例,按照“總量平衡、退一補一”原則,各渠道新招錄教師優先滿足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需求;綜合采取“生師比”和“班師比”方式為鄉村學校配備教師。擴大教師交流比例,構建更加開放、高效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機制,通過托管、合作等方式建立共同體,推動優質師資團隊化交流。擴大貧困縣教師職稱中高級崗位比例,在特級教師、“名師工作室”等評選中,將鄉村教師予以單列。鄉村教師評聘專業技術職務不作外語成績、發表論文的硬性要求,也不需要參加全省統一組織的專業水平能力測試。擴大教師關愛渠道,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農村骨干教師補助政策,“湖北省鄉村教師關愛基金”和“湖北省鄉村教師獎勵基金”向貧困縣教師傾斜。
(三)推進辦學模式改革
以“均衡、優質、共享、共進”為主題,充分發揮優質學校輻射帶動作用,探索集團化辦學、名校辦分校、委托管理、學區制管理、教學聯盟等多種辦學模式,采取以強帶弱、以大帶小、以城帶鄉的形式,創建一批城鄉一體先行區、優質資源富集區、改革創新先導區,整體提升貧困地區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探索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支持湖北醫藥學院、湖北民族學院等設有醫藥專業的院校,面向貧困地區培養卓越醫學人才,為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和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障。
(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關注貧困地區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探索分層教學、走教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改革,發掘每個學生的優勢和潛能。探索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方式,促進每個學生健康成長,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探索建立學習困難學生幫扶機制,采取“手拉手”和“一對一”等幫扶措施,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斷進步。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和展示活動,讓有特長、有潛質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上進的動力。通過心理咨詢和交流,讓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變得陽光快樂。
(五)推進扶貧機制改革
舉全省教育系統之力,構建全方位結對幫扶體系。推進學前教育結對幫扶,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安排城區公辦幼兒園、優質民辦幼兒園對口幫扶鄉鎮中心幼兒園,鄉鎮中心幼兒園對口幫扶所在鄉鎮村級幼兒園。推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市(州)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安排轄區優質義務教育學校對口幫扶貧困縣城區義務教育學校,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對口幫扶農村薄弱義務教育學校,組織鄉鎮中心學校對口幫扶所在鄉鎮村小學、教學點。推進普通高中結對幫扶,省教育廳統籌安排優質高中對口幫扶貧困縣普通高中。推進職業教育結對幫扶,采取“1+1+1”形式,遴選1所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和1所示范中等職業學校,對口幫扶1所貧困縣中等職業學校。推進高等教育結對幫扶,采取“1+1”形式,組織1所本科高校對口支援1個貧困縣。
(六)推進評價制度改革
改革教育評價制度,將教育精準扶貧納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績效考核體系,列入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注重扶貧成效,引導精準施策,促進真抓實干。建立教育精準扶貧績效評價體系,從貧困學生入學、特殊群體關愛、鄉村教師培養、薄弱學校改造、職業技能培訓等維度,合理設置考核指標和權重,嚴格規范考核程序和方式,合理利用考核評價結果。聘請具備資質的第三方進行績效評價,及時客觀反映貧困狀況、變化趨勢和教育扶貧工作成效。開展貧困家庭滿意度、特殊群體學生滿意度調查。有關考核、評價、調查結果向社會公開,與項目申報、資金安排及評先評優等掛鉤。
四、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按照“省級統籌、市(州)協調、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省教育廳成立由廳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省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建立廳領導班子成員聯系市(州)、相關處室聯系貧困縣的聯系點制度。市、縣教育局都要成立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實行主要領導負總責的教育扶貧工作責任制;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會同相關部門建立教育精準扶貧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完善配套政策,形成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強大合力。
(二)強化包保責任
按照軍事化管理的要求,縣(市、區)、鄉鎮、學校、班級層層簽訂責任狀,實行包保責任制。各縣(市、區)實施“一校一對策、一生一責任人”的幫扶機制,縣級教育局領導班子成員對口幫扶鄉鎮、鄉鎮中心學校負責人對口幫扶學校、學校負責人對口幫扶班級、班級科任老師對口幫扶學生。通過層層包干,確保每所薄弱學校有扶貧聯系人、每個貧困家庭學生有幫扶責任人,定點跟蹤,精準幫扶,一包到底。
(三)強化掛圖作戰
按照“縣為單位、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運用現代管理手段,摸清底數、瞄準對象,構建覆蓋貧困地區每所薄弱學校、每個貧困家庭學齡人口的信息管理平臺,明確對每所薄弱學校、每個貧困家庭學齡人口幫扶的目標、任務、內容和責任。以此為基礎,繪制教育精準扶貧的任務書和作戰圖,按時間節點扎實推進,實行動態銷號。
(四)強化縣抓落實
縣級是落實教育精準扶貧的責任主體。各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教育精準扶貧的有關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方案,明確目標任務、改革舉措、保障措施和責任分工,將包保責任落實到具體人員、幫扶對象落實到具體學生、建設項目落實到具體學校、工作任務落實到具體年度。要將教育精準扶貧納入“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在政策上重點支持、項目上重點安排、資金上重點幫扶、工作上重點推進。要建立到校到人的精準扶貧數據庫和網絡管理平臺,詳細清查辦學條件現狀,核實辦學條件缺口,實施清單式管理,確保數據準確、管理規范。要建立健全教育精準扶貧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確保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有序、有效推進。
(五)強化監督檢查
建立“縣級自查、市(州)復查、省級抽查”的教育精準扶貧檢查制度,重點檢查資金使用、項目進展、工程質量、工作成效等。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學校、鄉鎮自查的基礎上,每年對所有學校、所有項目資金進行全方位的檢查,建立檢查報告制度;市(州)教育行政部門在縣級自查的基礎上,每年對所轄縣(市)進行全面復查。省教育廳根據市(州)復查情況,采取派出檢查組、聘請第三方機構等方式進行抽查,建立通報、約談、督辦、聯動機制,合理使用抽查結果。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當地媒體、部門網站等渠道,向社會公開教育扶貧資金安排、工作進展等情況,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強化責任追究制度,對弄虛作假、套取騙取或違規使用扶貧資金的,嚴肅依法依規處理。
(六)強化輿論宣傳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提升宣傳實效,著力宣傳中央和省委關于精準扶貧的`戰略部署,著力宣傳教育精準扶貧的政策措施,著力宣傳推進教育精準扶貧中的先進典型,進一步凝聚力量、激發熱情、增強信心,形成人人知曉教育精準扶貧、人人參與教育精準扶貧的良好氛圍和強大氣場。
扶貧工作計劃 篇4
按照《紹興鎮扶貧開發規劃(20112015年)》、《紹興鎮20xx年精準扶貧幫扶實施方案》等總體要求,結合XX村實際,緊緊圍繞六個到村到戶, 本著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因地制宜、全面規劃,突出重點,貧困優先、整體規劃、分段實施的原則,特制定本幫扶計劃。
一、 基本情況
XX村位于鎮駐地北15公里,地處六背山腰,總面積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6畝,其中稻田面積436畝,旱地面積60畝。苗族聚居,村駐地XX 寨,海拔910米,屬于高山峽谷地貌,山體滑坡較嚴重。地質構造古老復雜,有5個自然寨,有5個村民組,207戶,922人。主導產業為水稻、養殖和外出務工。20xx年XX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350元,20xx年全村糧食產量261噸,人均占有糧食283公斤。今年重新審定后劃為二類貧困村。貧困人口 419人,貧困戶107戶。公路通村,有民辦小學一所。
二、致貧原因分析
XX村屬全省苗系貧困村之一,是黎平縣二類貧困村。從人均收入指標看,與全鎮總體水平相比,差距也是很明顯的,處于全鎮倒數。基礎設施非常薄弱,至目前,尚有村組步道沒有完全硬化。農田水利設施逐年老化,人畜飲水困難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積逐年降低,村教育、衛生醫療設施落后,按照國家貧困標準,全還有貧困人口419人(含農村五保供養、最低生活保障和殘疾人口),貧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之深,自我發展能力低,返貧率高(貧困發生率31%),返貧的壓力一定程度上超過了扶貧的壓力,要穩定地擺脫貧困,任務十分艱巨。耕地面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僅0.52畝,且大部分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層薄,土壤質量差,旱澇不保收,經濟發展后勁不足,農民脫貧致富難。 傳統的水稻、薯+養豬模式是XX群眾的生活支柱,生產結構非常單一,群眾經濟收入來源較少,土地抗風險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往往造成生產受損、生活困難、農民減收、貧困加深,返貧突出。由于交通條件差,造成經濟發展緩慢。公路路況差,政府和群眾無力養護公路,大量生產生活資料難進入,農產品難運出。加上自然環境惡劣,氣候條件差,農業生產仍實行廣種薄收,靠天吃飯,致使多數群眾生產難發展,貧困狀況難以擺脫。由于思想消極保守,主觀脫貧意識差,沒有危機感,思維觀念仍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期,懶思考、怕困難、怕擔風險,等、靠、要思想嚴重,加上信息渠道狹隘,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差、機會少,致使農業生產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農業生產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沒有發展動力,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XX寨舉家外遷的一拔接一拔,目前全村外出的有72戶,324人。外出勞動力110人,目前主要是婦幼、老弱、病殘人口,致使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經營能力,
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即使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由于文化素質較低,外出務工的收入也較低,僅能維持自身的生活,對家庭收入的貢獻不大。盡管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給予了XX村極大支持和關注,但仍是杯水車薪,難以滿足貧困戶發展生產的需要,大部分人口僅解決了溫飽,普遍沒有現金,生產投入不足,有些農戶連化肥、農藥等基本生產資料也無錢購買,更談不上去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發展多種經營。由于長期的貧困,農村金融機構對群眾貸款額有限,甚至不少群眾害怕還不起銀行貸款而不敢貸款,缺資金成為制約貧困村群眾發展經濟的瓶頸。
扶貧工作計劃 篇5
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在上級部門的堅強領導下,20xx年XX鎮扶貧工作站緊緊圍繞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出列,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五個專項治理”和“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現將20xx年工作總結如下:
一 、基本情況
XX鎮貧困系統1896戶8640人,其中已脫貧789戶4103人(20xx年脫貧233戶1212人、20xx年脫貧94戶506人、20xx年脫貧196戶950人、20xx年脫貧266戶1435人),未脫貧1107戶4537人(20xx年計劃脫貧373戶1930人、20xx年計劃脫貧1758人、20xx年政策兜底849人)。XX鎮共6個貧困村(其中坪子村、巖頭村為深度貧困村),20xx年已出列沖子村、河畔村;20xx年計劃出列平豐村、朱家坡村;20xx年計劃出列坪子村、巖頭村。
二、“五項專項治理”工作開展情況。
按照不漏一村、不漏一寨、不漏一戶、不漏一人,戶戶見面的要求,XX鎮認真開展各小組嚴格開展“五項專項治理”工作,按照“三率一度”的工作要求和“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貧困戶退出標準進行逐一核查。XX鎮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99戶8403人,本次整改共出動226人次,目前漏評率為0.67%,錯評率為0.4%,錯退率為0.32%。共查出疑似漏評戶61戶269人人,此類人多為整戶施保的低保人員。疑似錯評戶45戶135人人,此類主要為“四有人員”和集中供養的五保戶。錯退戶8戶37人,此類人多為20xx年、20xx年無產業資金支持的脫貧戶。家庭成員遺漏共286戶,人口增減334人。通過本次整改漏評率、錯評率、錯退率將達到國家相關要求。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員信息進行核對,扶貧資金專項治理:認真梳理20xx年-20xx年涉及27個涉及819.57萬元扶貧資金項目,對沒有完成3個項目提出整改措施、時間,涉及3個項目我鎮已經積極與縣財政局、扶貧辦對接實施。
三、扶貧項目推進情況
實施20xx年計劃脫貧貧困戶每戶1萬元購買兩頭能繁母牛項目,計劃脫貧貧困戶每戶購買能繁母牛2頭、年底產仔產生收益,項目正在實施,對20xx年計劃脫貧全戶外出的剩余資金安排20xx年計劃脫貧農戶實施;XX鎮扶貧資金資金實行專款、專用、無挪用情況,梳理實施20xx-20xx年其他項目。
四、干部的培訓和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情況
XX鎮每季度至少1次對干部職工政策培訓及脫貧攻堅知識考試,幫扶干部每月一次走訪對貧困戶進行政策宣傳,對貧困戶每戶發放一份政策口袋書,配合畢節市前進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深度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進行培訓,進一步增強貧困戶的政策知曉率,讓貧困戶政策知曉率達95%以上。
五、把小額扶貧貼息特惠貸落實情況
認真按照程序、資金用途、審核把關、公示對20xx年上半年565筆2167萬元貸款進行貼息,共計貼息資金332049.2元。
六、干部幫扶、社會幫扶及對口幫扶情況
按照上級相關部門要求,認真開展20xx結對幫扶工作。組織好全鎮干部職工,積極配合好縣政協、威寧縣婦幼保健院領導干部開展好結對幫扶工作,按照一訪認門戶、二訪出思路、三訪上措施、四訪見成效要求,每月走訪一次;結合農戶發展意愿,對20xx年計劃脫貧貧困戶已經落實了相應的幫扶措施。結合縣直25名干部,組織XX鎮各單位132名(含駐村干部)干部職工對20xx年計劃脫貧的373戶1930人(含易地搬遷84戶、20xx年已安排脫貧16戶)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我鎮目前無社會幫扶及對口幫扶工作。
七、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大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對20xx年度已搬遷入住的33戶164人,進一步確保一戶一人穩定就業,對宅基地實施復墾復綠工作。針對20xx年度計劃搬遷的34戶173人,按照縣指揮部安排有序組織入住工作。20xx年新增易地扶貧搬遷農戶154戶785人。
八、對本鄉鎮(街道)在“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及原因
按照上級相關部門要求,XX鎮認真組織開展已脫貧戶及20xx年計劃脫貧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摸底排查工作,20xx年9月4日召開排查業務培訓會、該項工作正在推進開展中;該項工作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一是教育資助不到位、二是貧困人口動態調整變化大、三是部分貧困戶給危改資金也不修建房屋、四是大病家庭返貧幾率大、五是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六是貧困戶環境衛生差;原因:一是部分學校實施精準扶貧認識不到位、有偏差,二是家庭成員中老人有流動居住情況,難把握常駐人口信息,三是貧困戶主動、積極性差,等靠要嚴重,四是家庭成員中患有大病者、整戶開支較大,五是貧困戶改善環境意識差。
八、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議
一是積極爭取資金,整合資金建設農戶“四有五覆蓋”、環境設施建設等項目;
二是加大幫扶、政策宣傳、培訓力度;
三是加大脫貧攻堅人員組建隊伍、培養一直能吃苦耐勞、有責任擔當的隊伍;
四是結合我鎮資源、加大引進大公司、大企業,增加貧困戶就業渠道。
20xx年工作計劃
一是認真梳理核查我鎮現建檔立卡貧困戶未脫貧名單,20xx年計劃脫貧1758名貧困人口。
二是加大對貧困村的幫扶力度,計劃出列坪子村、巖頭村。
三是按照“54321”模式開展結對幫扶工作,開展20xx年計劃脫貧貧困戶幫扶工作。
四是開展對20xx-20xx年已經脫貧的貧困戶“幫扶”工作,針對已脫貧的達不到“一達標二不愁三保障”的農戶進行“回頭幫”,缺什么補什么。
五是爭取資金項目對貧困村“五通四有”、貧困戶“四有五覆蓋”全覆蓋。
六是加大干部培訓力度,增加干部對貧困政策熟知度,同時增加貧困戶的政策宣傳率。
七是充實扶貧干部隊伍、培養一直能吃苦耐勞、有責任擔當的扶貧隊伍。
扶貧工作計劃 篇6
在市、縣扶貧辦的正確領導下,20xx年12月4日我鎮在xx村成立了扶貧互助社,互助社成立一年了,取得了明顯成效,有效地處理了貧困戶發展生產資金短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為培育貧困村內在發展動力,發展主導產業,為貧困戶構建增收長效機制,加快了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步伐。
一、八會鎮xx村扶貧互助社基本情況
xx村扶貧互助社現有社員50人,收繳入社金1.5萬元,入社社員中從事養殖業(包括養牛、養豬和養羊)共25戶,占社員總數的50%,從事干果生產的共20戶,占社員總數的40%,從事經濟作物種植的有5戶,占社員總數的10%。20xx年5月份每戶社員得到扶貧互助資金3000元,發放扶貧互助資金 15萬元,借款期限為一年,20xx年5月收回借款。扶貧互助資金主要用于扶持農戶發展主導產業。
二、扶貧互助社的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農戶發展能力
一是緩解了貧困農戶資金短缺困難。入社社員借還款在村內完成,簡便快捷的優勢彌補了遼陽東部山區農村金融服務的不足和缺位,并以服務“零距離”的特點贏得了入社社員的普遍歡迎。二是激發了貧困戶發展的信心。扶貧互助社遵循群眾參與、自主管理,使群眾真正成為“扶貧互助社的主人,有了選擇項目的自主權,激發了參與的熱度,增強了發展的自信心。
(二)促進了貧困村和諧
一是扶貧互助社實行“黨支部—互助社—農戶”的組織體系,構建了新型合作關系,增進了農民之間的協作情誼,也促進了村“三委”(黨支部、村委會、村監會)與貧困農戶的關系。二是形成了互幫互助的優良局面,現在村內富幫窮、強幫弱的氛圍日益濃厚。三是營造了信譽環境。
(三)增強了基層組織活力
一是轉變了鄉鎮政府的職能。在扶貧互助社運行中,基層政府做到參與不包辦,指導不指令,從指揮者變為指導者、協助者和服務者,促進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二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扶貧互助社實施過程時,正值黨的群眾教育路線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也正是遼陽縣委、縣政府開展“6+1”工程建設關鍵期,加之互助社實行的“黨支部—互助社—貧困戶”的鏈式聯動模式,促進了基層支部與產業的聯結,找到了基層黨組織聯系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的新路子,同時xx村通過與沈陽工程學院開展“e鄉村”活動,使大學生走進貧困農戶家中,既給了大學生學習鍛煉的機會,又為農戶帶來了新的信息宣傳渠道和技術支撐。
三、扶貧互助社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戶入社率偏低
扶貧互助社對于xx村和我們八會鎮來說都是一個新生事物,是一個全新的扶貧產品,農戶要有一個認知、接受的過程,雖然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了一些成效,但是還存在宣傳發動不夠,農戶沒有完成理解項目目的和意義,入社率偏低。
(二)互助社管理存在一定困難
首先一些農戶對互助資金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容易造成虧多賺少,造成資金償還困難的問題;其次互助社管理人員年齡偏大,計算機等微機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今后勢必會進行的微機軟件系統化管理留下隱患。
(三)借款額度偏低
目前社員借款的最大額度是3000元,這筆錢對于農戶想發展來說遠遠不夠,以養殖業為例,這此借款僅夠農戶買幾頭仔豬,而想進一步擴大范圍勢必會受到制約,也限制了一部分貧困戶的入社主動性。
四、對完善扶貧互助社的幾點建議
(一)堅定不移的發展。目前扶貧互助社才剛剛起步,仍然處于發展階段,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加大推廣力度,加強管理力度和經費投入。
(二)開展“專互”結合的模式。現在各個貧困村基本都至少有了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果把“扶貧互助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有效解決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如果把扶貧互助社社員組織動員起來調整產業結構,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能更好地提高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提高扶貧開發水平。
(三)適當提高借款標準。要真正扶貧農戶發展產業,早日脫貧致富,貸款額度還應該提高。
(四)加強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要進一步組織扶貧互助計管理人員集中學習資金使用管理措施、財務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管理水平;進一步組織管理人員的農業產業化培訓,讓他們懂得如何進一步帶領社員發展現代農業和產業結構調整,保證社員在短時間內得到更多收益,早日脫貧致富。
【關于扶貧工作計劃六篇】相關文章:
1.教育扶貧工作計劃
2.社會扶貧工作計劃
4.扶貧簡報
5.
6.
7.扶貧信息簡報
9.扶貧會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