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哀江南賦序》原文及翻譯
《哀江南賦》是南北朝時期庾信所寫的一首賦,用來傷悼梁朝滅亡和哀嘆個人身世,以其獨特格局,陳述梁朝的成敗興亡、梁朝腐朽無能,侯景之亂和江陵之禍的前因后果。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哀江南賦序》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涂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并有著書,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fēng);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于暮齒。燕歌遠(yuǎn)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嘀o,唯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yuǎn),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fēng)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臺移柳,非玉關(guān)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頭會箕斂者,合縱締交;鋤耨棘矜都,因利乘便。將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zāi);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嗚呼!山岳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況復(fù)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fēng)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窮者欲達(dá)其言,勞者須歌其事。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
譯文
公元548年十月(梁太清二年),大盜篡國,金陵淪陷。我于是逃入荒谷,這時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不想后來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卻有去無歸?蓢@梁朝的中興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內(nèi)痛哭三日的羅憲,又如被囚于別館三年的叔孫婼。按照天理,歲星循環(huán)事情當(dāng)能好轉(zhuǎn),而梁的滅亡卻物極不反了。傅燮臨危只悲嘆身世,無處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淚。以往桓君山的有志于事業(yè),杜元凱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敘流傳至今。
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風(fēng),陸機的辭賦而先陳世德。我庾信剛到頭發(fā)斑白之歲,即遭遇國家喪亂,流亡遠(yuǎn)方異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詠的遠(yuǎn)別,悲傷難忍;與故國遺老相會,哭都嫌晚。想當(dāng)初自己原想象南山玄豹畏雨那樣藏而遠(yuǎn)害,卻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以后又想象伯夷、叔齊那樣逃至海濱躲避做官,結(jié)果卻不得不失節(jié)仕周,終于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鴻寄寓高橋的羈旅孤獨。美妙的楚歌不是取樂的良方,清薄的魯酒也失去了忘憂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賦,暫且用來記錄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關(guān)自身的危苦之辭,但是以悲哀國事為主。
我年已高而歸途遙遠(yuǎn),這是什么人間世道!馮異將軍一去,大樹即見飄零。荊軻壯士不回,寒風(fēng)倍感蕭瑟。我懷著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卻不料為不守信義之徒所欺;又想象毛遂橫階逼迫楚國簽約合縱那樣,卻手捧珠盤而未能促其定盟。我只能象君子鐘儀那樣,做一個戴著南冠的楚囚;象行人季孫那樣,留住在西河的別館了。其悲痛慘烈,不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時的叩頭于地,頭破腦碎;也不減于蔡威公國亡時的`痛哭淚盡,繼之以血。那故國釣臺的移柳,自非困居玉門關(guān)的人可望見;那華亭的鶴唳,難道是魂斷河橋的人再能聽到的嗎!
孫策在天下分裂為三之時,隊伍不過五百人;項籍率領(lǐng)江東子弟起兵,人只有八千。于是就剖分山河,割據(jù)天下。哪里有號稱百萬的義師,竟一朝卷甲潰敗,讓作亂者肆意戮殺,如割草摧木一般?長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擋,軍營壁壘缺少了藩籬的堅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時的作亂者得以暗中勾結(jié),那些持鋤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虛而入的機會。莫不是江南一帶的帝王之氣,已經(jīng)在三百年間終止了嗎!于此可知并吞天下,最終不免于秦王子嬰在軹道旁投降的災(zāi)難;統(tǒng)一車軌和文字,最終也救不了晉懷、愍二帝被害于平陽的禍患。嗚呼!山岳崩塌,既已經(jīng)歷國家危亡的厄運;春秋更替,必然會有背井離鄉(xiāng)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令人凄愴傷心的!何況又舟船無路,銀河不是乘筏駕船所能上達(dá);風(fēng)狂道阻,海中的蓬萊仙山也無可到達(dá)的希望。因躓者欲表達(dá)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勞者須歌詠自己所經(jīng)歷的事。我寫此賦,為陸機聽了拍掌而矣,也心甘情愿;張衡見了將輕視它,本是理所當(dāng)然的。
哀江南賦序創(chuàng)作背景
《哀江南賦》當(dāng)作于周孝閔帝元年(557)十二月至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八月間!澳桓髮④姟敝傅氖侵苊鞯塾钗呢。從周明帝和庾信的關(guān)系看,這個判斷是合理的。上文提到的《謝明皇帝賜絲布等啟》便是庾信在明帝賜物后所作!吨軙っ鞯奂o(jì)》載:“帝……幼而好學(xué),博覽群書,善屬文,詞彩溫麗。及即位,集公卿以下有文學(xué)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jīng)史。又群采眾書,自羲、和以來,訖于魏末,敘為《世譜》,凡五百卷云。所著文章十卷。”共同的愛好自然會促進二人的交往。庾信曾作《預(yù)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可知他即是那“八十余人”之一,參與了明帝組織的這次文學(xué)活動。曹道衡、沈玉成兩位先生編寫的《南北朝文學(xué)史》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年版) 中認(rèn)為,明帝“溫麗”的文風(fēng)當(dāng)受到南方文學(xué)的影響,這其中當(dāng)有庾信的作用。
由于此賦作于十二月份,我們可進一步將其作年限定在周閔帝元年(557)十二月和周明帝元年(558)十二月這兩個時間之內(nèi)。這兩個中究竟哪一個是《哀江南賦》的作年呢?當(dāng)是周閔帝元年(557)十二月。理由有二:其一,既然《哀江南賦》是作于明帝時,“周星”不可能是指“十二年”。這也證明了上文將“周星”解釋為“歲星”并代指“北周運祚”是合理的。《周書·孝閔帝紀(jì)》中記載,元年(557)二月己亥,“歲星守少微,經(jīng)六十日”;五月癸卯,“歲星犯太微上將”。而558年無關(guān)于歲星的記載。庾信在賦中對557年“天道周星,物極不反”的情況發(fā)出感嘆后,緊接著進一步抒情:“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士,杜元凱之平生……陸機之辭賦,每陳世德!笨梢,“天道周星,物極不反”當(dāng)是寫賦前的情況,也是庾信創(chuàng)作該賦的最直接的誘因。而周明帝元年(558)十二月距天現(xiàn)歲星的時間相對較遠(yuǎn)。其二,魯文中已經(jīng)提出,賦中“天道周星,物極不反”、“有媯之后,將育于姜。輸我神器,居為讓王”等句均是指周閔帝元年(557)十二月以前的事。庾信自554年入北,被“三年囚于別館”,周閔帝元年(557)十二月也恰合“三年”之?dāng)?shù)。賦中反映的時間均截止于此時,當(dāng)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因為此時正是該賦的寫作時間。
另:陳寅恪在《讀哀江南賦》中考證,《哀江南賦》成于周武帝宣政元年戊戌,即陳宣帝太建元年(578)。
哀江南賦序作品鑒賞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一
1.支離東北風(fēng)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
紀(jì)昀《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九
2.信北遷以后,閱歷既久,學(xué)問彌深,所作皆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之中,灝氣舒卷,變化自如,則非(徐)陵之所能及矣。張說詩曰:“蘭成追宋玉,舊宅偶詞人。筆涌江山氣,文驕云雨神。”其推挹甚至。
林紓《春覺齋論文》
3.子山《哀江南賦》,則不名為賦,當(dāng)視之為亡國大夫之血淚。
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4.庾子山等哀艷之文用典最多其情文相生之致可涵泳得之,雖篇幅長而絕無堆砌之跡故知堆砌與運用不同,用典以我為主,能使之入化,堆砌則為其所囿,而滯澀不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讀哀江南賦》
5.古今讀《哀江南》賦者眾矣,莫不為其所感,而所感之情,則有淺深之異焉。其所感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較多。蘭成作賦,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雖不同物,若于異中求同,同中見異,融會異同,混合古今,別造一同異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覺,斯實文章之絕詣,而作者之能事也。
錢鐘書《談藝錄》
6.子山詞賦,體物瀏亮、緣情綺靡之作,若《春賦》、《七夕賦》、《燈賦》、《對燭賦》、《鏡賦》、《鴛鴦賦》,皆居南朝所為。及夫屈體魏周,賦境大變,惟《象戲》、《馬射》兩篇,尚仍舊貫。他如《小園》、《竹杖》、《邛竹杖》、《枯樹》、《傷心》諸賦,無不托物抒情,寄慨遙深,為屈子旁通之流,非復(fù)荀卿直指之遺,而窮態(tài)盡妍于《哀江南賦》。早作多事白描,晚制善運故實,明麗中出蒼渾,綺縟中有流轉(zhuǎn);窮然后工,老而更成,洵非虛說。
【《哀江南賦序》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哀江南賦序原文及翻譯12-02
《哀江南賦序》文言文翻譯06-10
《哀江南賦》翻譯06-12
《哀溺文序》原文和翻譯06-13
哀溺文序原文注釋及翻譯06-10
洛神賦并序原文及翻譯04-13
《登徒子好色賦并序》原文及翻譯04-11
陶淵明《閑情賦并序》原文和翻譯12-17
《哀王孫》原文及翻譯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