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漲的原文和注釋
作品介紹
《溪漲》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9卷第24首。此詩前四句敘寫平時溪水。中八句記溪水漲后之景事。末四句寫遙望村居有感。
原文
溪漲
作者:唐·杜甫
當時浣花橋⑴,溪水才尺馀。
白石明可把⑵,水中有行車⑶。
秋夏忽泛溢,豈惟入吾廬。
蛟龍亦狼狽⑷,況是鱉與魚。
茲晨已半落,歸路跬步疏⑸。
馬嘶未敢動,前有深填淤⑹。
青青屋東麻,散亂床上書。
不意遠山雨,夜來復何如。
我游都市間,晚憩必村墟⑺。
乃知久行客,終日思其居⑻。
注釋
⑴萬里橋,近浣花溪。
⑵《艷歌行》:“水清石自見。”
⑶《華陽風俗錄》:浣花亭,在州之西南,江流至清,其淺可涉,故中有行車。
⑷趙次公曰:狼、狽,二獸名,半其體相附,茍失其一,則無據矣。故倉皇失據者,謂之狼狽。
⑸《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注:“一足曰跬,兩足曰步。”
⑹《漢書·溝洫志》:“有填淤反壤之害。”注:“填淤,謂壅泥也。”黃希曰:《溝洫志》:淤,音于庶反,此作平聲用。
⑺村墟,即指草堂。庾信詩:“搖落小村墟。”
⑻《詩經》:“職思其居。”
賞析
黃鶴把此詩編在公元762年(寶應元年)成都詩內。
仇兆鰲《杜詩詳注》:此阻于溪水,不得歸寓而作也。此章四句起,下二段俱八句。首四句敘平時溪水。中八句記漲后景事。蛟龍二句,即前詩“魚鱉為人得,蛟龍不自謀”意。跬步疏,人跡稀也。深填淤,馬行滯也。后八句遙望村居而有感也。若山雨夜至,則更阻歸途矣。因思向者朝游夕返,行客思居,不能自己,今如咫尺睽隔何。《杜臆》云:末四只說平日歸家,而沮雨恩家,自見于言外,更有蘊藉。一說:久客思家,概言旅人之情,意卻稍寬。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岳》等等。
繁體對照
《全唐詩》卷219_24溪漲杜甫
當時浣花橋,溪水才尺馀。
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車。
秋夏忽泛溢,豈惟入吾廬。
蛟龍亦狼狽,況是鼈與魚。
茲晨已半落,歸路跬步疏。
馬嘶未敢動,前有深填淤。
青青屋東麻,散亂床上書。
不意遠山雨,夜來複何如。
我遊都市間,晚憩必村墟。
乃知久行客,終日思其居。
【溪漲的原文和注釋】相關文章:
《荊溪集》的原文及注釋06-19
《盧溪主人》原文及注釋06-13
《東溪玩月》 原文及注釋06-13
泛溪原文翻譯注釋06-13
溪居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6
蝶的原文和注釋05-08
東南的原文和注釋05-08
觀潮原文及翻譯和注釋04-27
《雜曲》的原文和注釋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