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喬《書邊事》翻譯賞析
《書邊事》是唐代詩人張喬的作品。此詩是寫作者游歷邊塞的所見所聞,抒發了詩人美好的愿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張喬《書邊事》翻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書邊事
張喬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詞語解釋】
斷:占盡。
戍樓:防守的城樓。
青冢:指昭君墓。
窮邊:絕遠的邊地。
情:心情。
【韻譯】
號角劃斷寧靜清秋,征人獨自憑倚城樓。
昭君青冢春風吹拂,夕陽西沉邊城梁州。
廣袤荒漠無兵阻擾,邊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長如此水,千秋萬代永向南流。
【翻譯】
清涼的秋日號角聲停了,征邊的人倚在戌樓上。春風吹著昭君墓,太陽落向梁州。大漠上看不見士兵阻擾,荒僻的邊地上有客人游覽。蕃人的心情就像這流水,永遠向南方流去。
【創作背景】
唐朝自肅宗以后,河西、隴右一帶長期被吐蕃所占。宣宗大中五年(八五一年)沙州民眾起義首領張議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起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宣宗因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將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歸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邊塞地區才又出現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本詩的寫作背景大約是在上述情況之后。詩人描寫了寧靜的邊塞,一片沒有戰事安寧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美好的愿望。這首詩寫景抒情,別具一格。
【賞析】
此詩是寫作者游歷邊塞的所見所聞。首聯寫邊塞軍旅生活和安寧,征人安閑無事;頷聯虛寫昭君墓秋來依然春風吹拂,梁州邊城一派日麗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團結,邊防安定;頸聯極言廣漠邊塞無蕃兵阻擾,游客到這里觀光,反復渲染和平景象。尾聯抒寫作者“蕃情似此水,”“長向南流”,民族團結的心愿。全詩意境高闊而深遠,氣韻直貫而又抑揚頓挫,讀來回腸蕩氣,韻味無窮。
詩篇一展開,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幅邊塞軍旅生活的安寧圖景。首句“調角斷清秋”,“調角”即吹角,角是古代軍中樂器,相當于軍號;“斷”是盡或占盡的意思。這一句極寫在清秋季節,萬里長空,角聲回蕩,悅耳動聽。而一個“斷”字,則將角聲音韻之美和音域之廣傳神地表現出來;“調角”與“清秋”,其韻味和色調恰到好處地融而為一,構成一個聲色并茂的清幽意境。這一句似先從高闊的空間落筆,勾勒出一個深廣的背景,渲染出一種宜人的氣氛。次句展現“征人”與“戍樓”所組成的畫面:那征人倚樓的安閑姿態,像是在傾聽那悅耳的角聲和欣賞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傳達出邊關安寧、征人無事的主旨。
頷聯“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風”,并非實指,而是虛寫。“青冢”,是漢朝王昭君的墳墓。這使人由王昭君和親的事跡聯想到目下邊關的安寧,體會到民族團結正是人們長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會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風中搖蕩一樣,長青永垂。“梁州”,當指“涼州”。唐梁州為今陜西南鄭一帶,非邊地,而曲名《涼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涼州,地處今甘肅省內,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與涼州地帶一東一西遙遙相對。傍晚時分,當視線從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涼州時,夕陽西下,余輝一片,正是一派日麗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見,即使在那更為遙遠廣闊的涼州地帶,也是十分安定的。
頸聯“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大漠”和“窮邊”,極言邊塞地區的廣漠;而“無兵阻”和“有客游”,在“無”和“有”、“兵”和“客”的對比中,寫明邊關地區,因無蕃兵阻撓,所以才有游客到來。這兩句對于前面的景物描寫起到了點化作用。
末聯兩句“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運用生動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寫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詩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確指,也可能指黃河。詩人望著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緒聯翩。他想:蕃情能像這大河一樣,長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該多好啊!這表現出詩人渴望民族團結的愿望。
全詩抒寫詩人于邊關的所聞、所見、所望、所感,意境高闊而深遠,氣韻直貫而又有抑揚頓挫,運筆如高山流水,奔騰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讀來回腸蕩氣,韻味無窮。
【作者簡介】
張喬(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懿宗咸通中年進士,當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咸通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
張喬隱居九華山,池州人也。有高致,十年不窺園以苦學。詩句清雅,迥少其倫。當時東南多才子,如許棠、喻坦之、劇燕、吳罕、任濤、周繇、張蠙、鄭谷、李棲遠與喬,亦稱“十哲”,俱以韻律馳聲。大順中,京兆府解試,李參軍頻時主文,試《月中桂》詩,喬云:“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遂擅場。其年頻以許棠久困場屋,以為首薦。喬與喻坦之復受許下薛尚書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竟岨峿名途,徒得一進耳。有詩集二卷,傳世。
名家點評
黃生:前后兩截格。凡五言律,首尾相稱、位置停勻者,正調也。前半警策,后半更不用力,如此詩及岑參《寄嚴許二山人》詩者,變調也。后半亦非不用力,但聲勢氣局為前段所攝,只以平平襯帶過去耳。(《唐詩矩》)
俞陛云:此詩高視闊步而出,一氣直書,而仍有頓挫。亦高格之一也。前半首言正秋寒絕塞、角聲橫斷之時,登戍樓而憑眺:近望則陰山之麓、明妃香冢、青草依然;遠望則白日西沈、云天低盡處,約略是甘涼大野。五六乃轉筆寫登樓之客,因大漠銷兵,行人無阻,乃能作出塞壯游。末句愿蕃人向化,如水向南流,與“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同一詩人忠愛之思。(《詩境淺說》)
鑒賞
《書邊事》是唐代詩人張喬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全詩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邊疆戰后的寧靜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及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首聯“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開篇即以“調角”的悠揚聲斷與清冷的秋日景色交織,勾勒出一幅邊塞特有的秋日圖景。征人倚樓而立的畫面,不僅展現了邊疆戰士的孤獨與堅守,也透露出一種戰爭結束后的寧靜與安詳。這里的“斷”字,不僅指角聲的間斷,更隱含了戰爭硝煙的消散,為全詩奠定了和平的基調。
頷聯“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詩人巧妙地運用“春風”與“青冢”的意象,將王昭君和親的歷史故事與眼前邊關的安寧景象相聯系,表達了民族團結的深遠意義。同時,“白日落梁州”一句,以夕陽余暉映照下的梁州,進一步渲染了邊塞的寧靜與祥和,使人心生向往。
頸聯“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進一步強化了和平安寧的氛圍。廣袤無垠的大漠沒有了戰爭的陰霾,取而代之的是游客的足跡,這鮮明的對比,不僅展現了邊疆地區的巨大變化,也反映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渴望與贊美。
尾聯“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詩人以生動的比喻,將邊疆各族人民的情誼比作向南流淌的河水,表達了希望這種和諧共處的局面能夠長久保持的美好愿望。這不僅體現了詩人的民族情懷,也寄托了他對和平未來的深切期盼。
綜上所述,《書邊事》一詩,通過細膩的描繪與生動的比喻,展現了邊疆戰后的寧靜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與對戰爭的反思。全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張喬《書邊事》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張喬書邊事唐詩12-29
《書邊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5-22
書邊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4-14
書邊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書邊事》原文及翻譯賞析10-29
書邊事全詩翻譯賞析11-10
書邊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0-15
書邊事原文及賞析02-24
《書邊事》譯文及賞析04-09
書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