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塞》譯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出塞》譯文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出塞》譯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出塞》譯文及賞析1
《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出塞》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朝名將李廣。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也有說是指衛青。《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于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圣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并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出塞》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出塞》賞析二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于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出塞》譯文及賞析2
原文
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進東門營, 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 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 部伍各見招。
中天懸明月, 令嚴夜寂寥。
悲笳數聲動, 壯士慘不驕。
借問大將誰, 恐是霍嫖姚。
譯文
清晨,我到東門營報到,
傍晚,就開拔到了河陽橋上。
落日映照迎風招展的軍旗,
戰馬與蕭蕭朔風呼應嘶鳴。
一望無際的沙原排列著無數行軍帳幕,
行伍首領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懸掛朗朗明月,
軍令森嚴,整個營地寂然無聲。
幾聲悲咽的茄聲劃破長空,
從軍壯士神情肅然,失去了往日驕縱之情。
借問統領軍隊的大將是誰?
大概又是一個嫖姚校尉霍去病。
賞析
杜甫的《后出塞》共計五首,此為組詩的第二首。本詩以一個剛剛入伍的新兵的口吻,敘述了出征關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首句交待入伍的時間、地點,次句點明出征的去向。東門營,當指設在洛陽城東門附近的軍營。河陽橋,橫跨黃河的浮橋,在河南孟縣,是當時由洛陽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軍營報到,傍晚就隨隊向邊關開拔了。一“朝”一“暮”,顯示出軍旅生活中特有的緊張多變的氣氛。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顯然已經寫到了邊地傍晚行軍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來,顯出時間上的緊湊;然而這兩句明明寫的是邊地之景,《詩經·小雅·車攻》就有“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句。從河陽橋到此,當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詩人故意作這樣的承接,越發顯出部隊行進的迅疾。落日西照,將旗獵獵,戰馬長鳴,朔風蕭蕭。夕陽與戰旗相輝映,風聲與馬嘶相交織,這不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暮野行軍圖嗎?表現出一種凜然莊嚴的行軍場面。其中“馬鳴風蕭蕭”一句的“風”字尤妙,一字之加,“覺全局都動,颯然有關塞之氣”。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該是宿營的時候了,“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兩句便描寫了沙地宿營的圖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成千上萬個帳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領,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屬下的士卒。這里,不僅展示出千軍萬馬的壯闊氣勢,而且顯見這支部隊的整備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軍營又呈現出另一派景象和氣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描畫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營圖:一輪明月高懸中天,因軍令森嚴,萬幕無聲,荒漠的邊地顯得那么沉寂。忽而,數聲悲咽的笳聲(靜營之號)劃破夜空,使出征的戰士肅然而生凄慘之感。
至此,這位新兵不禁慨然興問:“借問大將誰?”──統帥這支軍隊的大將是誰呢?但因為時當靜營之后,他也懾于軍令的森嚴,不敢向旁人發問,只是自己心里揣測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漢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樣治軍有方、韜略過人的將領吧!
從藝術手法上看,作者以時間的推移為順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畫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軍旅生活的圖景。三幅畫都用速寫的畫法,粗筆勾勒出威嚴雄壯的軍容氣勢。而且,三幅畫面都以邊地曠野為背景,通過選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別描摹了出征大軍的三個場面:暮野行軍圖體現軍勢的凜然和莊嚴;沙地宿營圖體現軍容的壯闊和整肅;月夜靜營圖體現軍紀的森嚴和氣氛的悲壯。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嘆問和想象收尾。全詩層次井然,步步相生;寫景敘意,有聲有色。故宋人劉辰翁贊云:“其時、其境、其情,真橫槊間意,復欲一語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詩鏡銓》卷三引)。
《出塞》譯文及賞析3
出塞原文: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出塞譯文及注釋
譯文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
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
何必考慮把尸體運回家鄉。
注釋
①環: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的隱語。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
③沙場:本指平沙曠野,后多指戰場。古人有詩云:“沙場烽火連胡月。”
④馬革裹尸:英勇作戰,戰死于戰場。《后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在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出塞賞析
“拼將熱血灑疆場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于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啟首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高唱著戰歌,揮舉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統治者殺到關外。玉關,本指玉門關,這里代指山海關。清政府是在關外發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這里用一個“環”字,預示著反清斗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戰士們會踏著歌聲,凱旋而回。后兩句寫得極其悲壯,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作為一名戰士,想到的只是為國捐軀,根本不去考慮身后事,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馬革裹尸還”呢?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后,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后一句“何須馬革裹尸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出塞》譯文及賞析4
【原文】: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解】:
1、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種管樂器,有二孔。
3、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
4、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韻譯】:
黃河發源于黃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間,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萬仞高山。
莫須埋怨,羌笛吹奏折楊柳的悲調曲,誰還不知道,春風歷來就不度玉門關。
【評析】: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涌澎湃的黃河,發源于云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凍”、“征戰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出塞》譯文及賞析5
【年代】:唐
【作者】:王維——《出塞作》
【內容】: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賞析】:
本詩原注說:“時為御史監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火將起的形勢。“天驕”原為匈奴自稱,這里借稱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里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火。“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云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番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后四句便采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這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護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里借指唐軍將士。“障”是障堡,邊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著重說防御,后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了唐軍昂揚奮發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敘說,就把唐軍緊張調動,英勇作戰,并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著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頗為得體。這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前的戰斗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靜,應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凌厲氣勢奪取最后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后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清代方東樹曾評論此詩說:“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后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收賜有功得體。渾顥流轉,一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詩舉要》引)這段評論是中肯的。
《出塞》譯文及賞析6
出塞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譯文]
這首,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鑒賞]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于裝飾“帶”字。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豐姿。“馬頭沖雪”的“沖”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沖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沖”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涂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后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致,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余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這不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斗時間之長,最后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并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岳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這一個字所傳達的這一真實細節,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構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豐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總之,此詩在藝術上處處見匠心,在古代戰歌中,不失為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出塞》譯文及賞析7
《出塞》原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詩歌鑒賞:
這是一首邊塞詩歌中的名篇,主要內容是感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具體含義歷來爭議頗多,明代李攀龍、清代沈德潛都有自己的見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詠邊塞的天地,依然是可愛的'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可至今依舊戰事頻仍。二句寫征人未還,也有穿越時空的歷史感,詩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出塞將士遠去不回,而是千百年來,綿延不斷的熱血男兒悲壯而慘烈的出征場面。有了第一句的時間背景,第二句詩詞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歷史滄桑感。三四句借用漢時“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寫出普通老百姓對于良將的渴求,表達了人民希望過太平生活的共同心愿。
全詩以渾厚的氣勢,唱出雄壯豁達的主旨,氣韻流暢,一氣呵成,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明人李攀龍曾譽之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為過。
《出塞》譯文及賞析8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①。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②。
[作者簡介]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 (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游,“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岳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注釋]
①這兩句詩含意較深,有許多言外之意:詩人由月夜的關塞,想到強大的秦漢時代與匈奴貴族統治者斗爭的歷史。那時明月象眼前一樣照臨關塞,但斗爭取得了勝利;作者的時代,長城依然如故,但戰爭失利,遠征的將士不能凱旋。首句從字面上看,它是將兩種不同事物(明月、關塞)分屬于兩個不同的時代(秦、漢),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點出了歷史上的斗爭,四者之間便有了內在的聯系,而不致使人產生秦月照漢關的誤解。這種“秦月漢關”式的寫法是一種藝術手法。
②龍城:指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漢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屬平盧節度使管轄。“龍城”,一作“盧城”。飛將:飛將軍。漢代李廣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稱他為“漢之飛將軍”,不敢騷擾他守衛的`地方。胡馬:等于說胡騎,指敵人的軍隊。陰山:長城外面橫亙于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山脈,綿延不斷,東接內興安嶺,漢代匈奴常越過此山騷擾內地。這兩句是說假如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就不敢來犯。
[說明]
《出塞》,漢代《橫吹曲》曲名。關塞并不都在邊疆,內地某些軍事重地也叫“塞”。唐代詩人寫我國東北、西北和北方地區的生活、戰斗,常用《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前出塞》、《后出塞》等漢唐樂府民歌的名稱作詩題。《出塞》共兩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
唐玄宗后期沉醉于荒淫的生活,政治昏暗,內有權奸李林甫、楊國忠弄權,外有安祿山等藩鎮受寵。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等節度使,在與契丹、回紇(hé禾)和奚的貴族統治者的斗爭中常常失利,給將士和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這首詩感嘆守將無能,大約是針對這種現實的。
[譯詩]
從秦漢到如今明月依舊照耀邊關,
到塞外從軍的人征程萬里仍然沒有回還。
如果現在有象李廣那樣的將軍鎮守邊境,
那就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那秦漢時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著如今的邊關,而萬里出征的將士卻蹤影難尋,永遠長眠在了異鄉。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明詩人對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起句用“秦月”“漢關”互文,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渾蒼涼之氣充溢全篇。繼而詩人由士卒不能生還的悲劇寫到對“龍城飛將”的期望,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將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擲地有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詩人對朝庭用人不當和將帥無能的不滿。全詩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詩境雄渾深遠,確為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出塞》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出塞》譯文及賞析08-05
《出塞》譯文及賞析08-05
《出塞》譯文及賞析6篇08-05
出塞原文及賞析10-08
出塞原文及賞析12-22
《出塞》原文及賞析11-30
《出塞》古詩賞析12-02
王之渙出塞賞析05-24
出塞王之渙賞析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