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原文及賞析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寄之,時七夕》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嘉佑的作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
朝代:唐代
作者:李嘉祐
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
吳越征徭非舊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
注釋
①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鎮江市。
②章侍御:侍御,即侍御史,御史大夫的屬官。章侍御,其名其事不詳。
③避寇:760~761年(上元年間)、766~779年(大歷年間)中,李嘉佑先后曾任臺州、袁州刺史。袁晁陷臺州并攻下浙東諸州,歷時8月,至公元763年(廣德年間)四月始平,所謂移家“避寇”當指此。
④至南徐:公元307~312年(永嘉年間)亂后,西晉滅亡,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劉宋特于京口設南徐州安置移民。轄境相當今安徽風陽以東、江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其后,轄境南移,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南京東北部及丹陽、宜興以東,無錫以北地區。
⑤吳越:古吳國都吳(今江蘇蘇州市)、古越國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吳越泛指今江蘇、浙江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區。
⑥秣陵:古縣名,秦始皇改金陵邑置,治今江蘇南京市江寧縣南。
⑦玷桴:持衣石與棒槌。比喻浣洗。
⑧七夕:陰歷七月初七的夜晚。
⑨斗牛:本指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這是復詞偏義,主要指牛宿,即牽牛星,一名河鼓,俗稱牛郎星。隔銀河與織女星相對。古時神話,以牽牛織女為夫婦,每年七月七日夜有鵲烏群集銜接為橋以便織女渡過銀;河與牛郎相會。詩句“七夕何人望斗牛”,意思是戰亂中,丈夫被征發,生死不知,誰還能指望有夫妻相會之時。
⑩馬客:指章侍御。驄馬,青白色的馬。東漢桓輿為侍御史,“是時宦官秉權,典執政無所回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日:“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后漢書》卷三十七《桓榮傳》附桓典)
創作背景
該詩為公元762~763年(寶應年間)、763~764年(廣德年間)李為避戰亂、居家旅泊京口而作。時北方戰火尚未熄滅,南方動亂又起,今江蘇、浙江一帶大多男子被征發,或事徭役,常年在外,生死不知,沒人指望還能與親人相聚之日;丁壯不存,田野荒蕪,已是秋收季節,卻無物可收。身為一州之長的李嘉佑都在為生活困頓而愁苦,一般的平民百姓當然更難以為生了。
作者介紹
李嘉佑,唐代詩人,字從一。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天寶七載(748)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正字。李嘉祐,字從一(《新唐書藝文志》注云:別名從一。此從《唐才子傳》)趙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中(公元757年)前后在世。工詩,婉麗有齊、梁風,人擬為吳均、何遜之敵。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諸人友善。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擢進士第,授秘書正字。以罪謫南荒。未幾,有詔量移為鄱陽宰,調江陰令。入為中臺郎。上元中,出為臺州刺史。大歷中復為袁州刺史。嘉佑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詩文詩風
李嘉佑李嘉祐詩風,中年后從描寫風景轉向關注社會現實,特別是他描寫江浙一帶戰事頻繁(安祿山后,劉展、袁晁等相繼為亂),造成平民流離失所之苦,比較真切,對后代有認識價值。如,寶應年間寫有《和袁郎中破賊后經剡縣山水上李太尉》(《全唐詩》卷二零七):“長驅下會稽”、“回軍馬自嘶”、“看花入剡溪”等,知是郎中袁傪直接鎮壓袁晁于會稽剡溪一帶的,李太尉(光弼)是唐軍統帥,他們打敗起義軍后暢游剡溪山水而歸。同卷《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吳越征徭非日舊,秣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言官家橫征暴斂,民不堪負重,同卷又有《自蘇臺至望亭驛,人家盡空,春物增思,悵然有作因寄從弟紓》:“野棠自發空臨水,江燕初歸不見人”、“那堪回首長洲苑,烽火年年報虜塵。”望亭驛在無錫,是說袁晁作亂時,他與同僚們狼狽逃奔他處,十室九空。又詩《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顯示富庶的江南地區遭到劉展之亂后,廣大農村不見人跡,一片荒涼凄慘。《新唐書·藝文志》丁部集錄別集類著錄李嘉祐詩一卷,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為二卷(《臺州府志》引錄為一卷,乃刊誤)《全唐詩》共存詩二卷134首并附有簡傳。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原文及賞析08-21
李白《贈常侍御》原文及注釋11-20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原文及賞析08-24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原文、翻譯及賞析12-21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原文、翻譯及賞析05-24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05-09
李白《寄崔侍御》詩歌賞析02-26
送柴侍御原文及賞析08-27
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原文及賞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