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葛原文的翻譯及賞析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許多人都對一些經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采葛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采葛
作者:詩經
朝代:先秦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譯文:
那個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整月長啊。那個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秋季長啊。那個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周年長啊。
注釋:
①葛:一種蔓生植物,塊根可食,莖可制纖維。②蕭:植物名。蒿的一種,即青蒿。有香氣,古時用于祭祀。③三秋:通常一秋為一年,后又有專指秋三月的用法。這里三秋長于三月,短于三年,義同三季,九個月。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絨灸病。
賞析:
由于沒有具體內容,所以舊說隨意性很大,如《毛詩序》以為是“懼讒”,所謂“一日不見于君,憂懼于讒矣”;朱熹《詩集傳》則斥為“淫奔”之詩,說“采葛所以為絺綌,蓋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吳懋清《毛詩復古錄》則以為采葛(蕭、艾)比喻平時蓄養人才,“臨時方獲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則如三月之久”;牟庭《詩切》又說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見,則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際恒、方玉潤、吳闿生卻一致認為是懷友憶遠之詩,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親如夫婦,一朝遠別,不勝相思,此正交情深厚處,故有三月、三秋、三歲之感也!”(《詩經原始》)近人則多主戀歌說。就詩論詩,視為懷念情人之作為妥。聞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風詩類鈔》)。譯文取聞說作男詞。
熱戀中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耳鬢相磨,分離對他們是極大的痛苦,所謂“樂哉新相知,憂哉生別離”,即使是短暫的分別,在他或她的感覺中也似乎時光很漫長,以至于難以忍耐。此詩三章正是抓住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誦,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就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烈的情感生動地展現出來了,仿佛能觸摸到詩人激烈跳動的脈搏,聽到他那發自心底的呼喚。全詩既沒有卿卿我我一類愛的囈語,更無具體的愛的內容敘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緒,然而卻能撥動千古之下讀者的心弦,并將這一情感濃縮為“一日三秋”的成語,審美價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其藝術感染力的奧妙在哪里?蔣立甫《風詩含蓄美論析》曾剖析此詩“妙在語言悖理”,意思說:從科學時間概念衡量,三個月、三個季節、三個年頭怎能與“一日”等同呢?當是悖理的,然而從詩抒情看卻是合理的藝術夸張,合理在熱戀中情人對時間的心理體驗,一日之別,逐漸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長為三月、三秋、三歲,這種對自然時間的心理錯覺,真實地映照出他們如膠似漆、難分難舍的戀情。這一悖理的“心理時間”由于融進了他們無以復加的戀情,所以看似癡語、瘋話,卻能妙達離人心曲,喚起不同時代讀者的情感共鳴。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采葛所以為絺綌,蓋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千古懷友佳章。”
后世影響
《王風·采葛》詩中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后世演化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其審美價值一直沒有消退,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成為后人表達思念之情的常用語。
【采葛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采葛》原文翻譯及賞析09-15
采葛原文的翻譯及賞析11-03
《采葛》原文、翻譯及賞析05-21
采葛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3篇)08-30
采葛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8-22
《采葛》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5-21
采葛原文翻譯09-12
采葛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3篇)06-11
采葛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3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