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文翻譯賞析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1
清明二絕·其一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開遍來禽一樹花。
翻譯
街頭都是踏青的姑娘們,頭上梳著烏黑的雙暫,打扮得很漂亮。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她們隨著在花叢中飛舞的蜂呀、蝶呀,做出種種天真嬌嬈的姿態。
東風,這春天的使者,好像也在過清明節呢,吹得特別柔和。你看,它吹得來禽開了一樹多么美麗的花!
注釋
雙髻鴉:又稱雙鴉,少女頭上的雙髻。
鴉:比喻黑色,形容婦女鬢發,所謂“雙發若鴉”,“云鬢堆鴉”。
妖邪:裊娜多姿。
來禽:即沙果。也稱花紅、林檎、文林果。果味甘美,能招眾禽,故名。
創作背景
宣和四年(1122),詩人以五絕《墨梅》見賞于宋徽宗,官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見賞之后,謫監陳留酒稅之前,詩人寫下這首詩。
賞析
第一首詩描繪的是清明佳節人們戶外踏青、游春、快樂嬉戲的美妙情景。開頭一句的“街頭”即是指明地點的:春天來了,清明走近,戶外的景色這般美好,吸引了許許多多的男兒女兒。可詩人要著力渲染的并非是其他人與物,而是發如墨染,頭盤雙髻的一群群少女。她們的笑臉可與春色媲美,她們的腰肢可與楊柳爭高低。徜徉在美妙的春光里,她們個個妖嬈無比,幾可追蜂賽蝶。一個“學”字,將人與物糅在一起,既有了錯綜交雜的色彩,又蘊含了豐富而不俗的韻致,這流淌在詩人筆端的詩句,無不表露出他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意。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引向了東風,而且用一“作”字將其擬人化,仿佛那東風也通曉人意似的,特意在這清明佳節之際,催開了一樹樹爭奇斗艷的花朵,來點綴自然,點綴佳節,給游春的人們送上美景,也送上欣喜。整首詩詞句清麗,音節流暢,表情達意淺白酣暢。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2
羞紅顰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舊堤分燕尾,桂棹輕鷗,寶勒倚殘云。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迷津。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逡巡。題門惆悵,墮履牽縈,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山黛暝,塵波澹綠無痕。
譯文及注釋
羞紅顰(pín)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舊堤分燕尾,桂棹(zhào)輕鷗,寶勒倚殘云。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wù)迷津。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嬌美的紅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臉,嫩綠的葉片點綴在她的鬢邊,仿佛輕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風為什么不把花兒全部都吹落下來,這樣飄落的花瓣就像彩繡點綴著厚厚的綠茵般的草地。那蘇堤與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槳的舟船像輕輕浮蕩的水鷗,我騎著勒韁的寶馬就像倚在黃昏的殘云邊上。千絲萬縷的綠柳絲輕輕飄拂令人傷神,水中的輕舟沿著柳徑漸漸進入一個花絲環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腸蕩氣。我在岸上緊緊跟隨著畫船。為她美貌風情而消魂。隔著花朵柳絲,我不時地看見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條婀娜的細腰身。
羞紅:臉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紅暈。重茵:芳草地。燕尾:西湖蘇堤與白堤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為棹之舟,即芳舟。寶勒:以珍寶、金飾勒馬絡頭,此指代寶馬。殘云:零散稀疏的云。千絲:柳條。迷津:迷失津渡;迷路。楚腰:指細腰女子。
逡(qūn)巡。題門惆悵,墮(duò)履(lǚ)牽縈,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山黛暝(míng),塵波澹(dàn)綠無痕。
我遲疑不決,好不容易才尋找到你的家門,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滿心悵惘地留言題門。后來終于可以得嘗所愿,我脫下雙鞋子進入你的閨中,那種歡愛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時時刻刻地計算著下次幽會的日期,雖然有時也沒有一個定準。不久我慢慢地發現,情思繚繞全是因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帶漸寬是因為感傷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煙一樣清冷,滿潮的凄風苦雨實在令人倍感憂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無跡。
逡巡:徘徊不進;滯留。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墮履:留宿。牽縈:糾纏;牽掛。寬帶:衣帶寬松。形容腰變瘦。留情緣眼,寬帶因春:一本作“留情緣寬,帶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轉眼,帶減因春”。山黛:青蔥濃郁的山色。暝:一本作“映”。塵:一本作“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嬌美的紅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臉,嫩綠的葉片點綴在她的鬢邊,仿佛輕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風為什么不把花兒全部都吹落下來,這樣飄落的花瓣就像彩繡點綴著厚厚的綠茵般的草地。那蘇堤與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槳的舟船像輕輕浮蕩的水鷗,我騎著勒韁的寶馬就像倚在黃昏的殘云邊上。千絲萬縷的綠柳絲輕輕飄拂令人傷神,水中的輕舟沿著柳徑漸漸進入一個花絲環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腸蕩氣。我在岸上緊緊跟隨著畫船。為她美貌風情而消魂。隔著花朵柳絲,我不時地看見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條婀娜的細腰身。
我遲疑不決,好不容易才尋找到你的家門,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滿心悵惘地留言題門。后來終于可以得嘗所愿,我脫下雙鞋子進入你的閨中,那種歡愛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時時刻刻地計算著下次幽會的日期,雖然有時也沒有一個定準。不久我慢慢地發現,情思繚繞全是因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帶漸寬是因為感傷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煙一樣清冷,滿潮的凄風苦雨實在令人倍感憂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無跡。
注釋
1.渡江云三犯:詞牌名,周邦彥創調,又名《渡江云》。雙調,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后片第四句為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一同部仄韻。
2.羞紅:臉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紅暈。
3.重茵:芳草地。
4.燕尾:西湖蘇堤與白堤交叉,形如燕尾。
5.桂棹:以桂木為棹之舟,即芳舟。
6.寶勒:以珍寶、金飾勒馬絡頭,此指代寶馬。
7.殘云:零散稀疏的云。
8.千絲:柳條。
9.迷津:迷失津渡;迷路。
10.楚腰:《韓非子·二柄》:“ 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后因以“楚腰”泛稱女子的細腰。借指細腰女子。
11.逡(qūn)巡:徘徊不進;滯留。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
12.題門:《世說新語》載,嵇康與呂安是朋友,安拜訪嵇不遇,嵇康子嵇喜出門讓呂安進屋,安未入,在門上題寫“鳳”字而去,意謂喜是一只“凡鳥”。此處單作“不遇”解。
13.墮履:留宿。
14.牽縈:糾纏;牽掛。
15.寬帶:衣帶寬松。形容腰變瘦。
16.留情緣眼,寬帶因春:一本作“留情緣寬,帶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轉眼,帶減因春”。
17.山黛:青蔥濃郁的山色。
18.暝:一本作“映”。
19.塵:一本作“澄”。
創作背景
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夢窗在蘇州曾納一妾,后遭遣去。在杭州亦納一妾,后則亡歿。集中懷人諸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州者,則悼杭州亡妾。”這首詞與《齊天樂·煙波桃葉西陵路》,《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都為同一時期悼念杭州亡妾的作品。
賞析
《渡江云三犯》,又名《渡江云》。雙調,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后片第四句為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一同部仄韻。
上片追憶與杭妾始遇時的情景。“羞紅顰”三句,描繪出湖邊暮春景色。“重茵”,原指厚席,這里喻厚厚的芳草地。此言暮春的湖邊陣陣晚風吹得落英繽紛,點綴著綠茸茸的芳草地。這落英恰像那少女們淺顰含羞微怨的嬌態。“舊堤”三句,述湖景。“舊堤”指西湖蘇、白兩堤;“燕尾”言兩堤在湖上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為槳的船,這里泛指西湖中游船;“寶勒”,即用珍寶裝飾的馬絡頭,這里指代馬兒。三句言遠望湖上蘇、白兩堤交叉,形如燕尾,湖中眾多的游船與鷗鳥一起蕩漾在碧波之中。詞人騎著馬,背襯著西天的彩云佇立在岸堤上觀賞遠近景色。“千絲”兩句,游湖思亡妾。“千絲”指堤岸邊的柳枝。此言眼前這些既青柔又濃密的柳枝卻不能為詞人挽留住就在這兒相識的亡妾。詞人到了這湖邊,像又回到了劉阮入天臺而遇仙的地方(即點明詞人與杭妾在此初見之事)。“柳”即留也,所以古人多有折柳贈別的習俗。今杭妾不幸亡故,不禁使詞人見柳絲而“怨碧”。“腸漫回”兩句,因思之深而致幻。“楚腰身”,楚諺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里泛指美人的細腰身。此言詞人對亡妾牽腸掛肚朝夕相思,以致佇立在這兩人初識之處,幻覺中向花叢中望去似乎隱約看到了她美妙的背影。
下片追憶不遇以悼念亡妾。“逡巡”四句,憶不遇。“題門”,事見《世說新語》呂安訪嵇康不遇,題字其門。此處借代不遇。“墮履”,本《史記·留侯世家》,張良遇黃石公故事。這是作傳藝、鐘情解。此言詞人想起從前初識之時曾多次來到她的門前徘徊,終因兩人不能見面而心情惆悵,詞人像張良盼望黃石公傳藝那樣希望她能對其鐘情,但又因為好幾次約會都沒有實現而感到牽腸掛肚。又“墮履”,事見《北史·韋瓊傳》,有“不棄遺簪墮履”之語。“還始覺”兩句,“緣”,因也;“寬帶”,語出沈約與徐勉書:“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柳永《蝶戀花》詞也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詞人用柳詞意境。此言詞人對亡妾難舍難忘,細想原因,一是因為她有一雙令人消魂的多情的媚眼。照現代人的說法,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而古時作畫也有“畫龍點晴”之說,所以詞人突出了亡妾雙眼攝人心魄的魅力。二是詞人值此清明時節,自然引起了對亡妾的懷念,以致因對她的刻骨相思而日漸消瘦。“明朝”兩句,點出悼念。因為今天正是清明節,是祭奠亡靈之時,所以詞人想到如今自己與杭妾早已陰陽異路,兩人往日的恩愛情景已似幻夢般的風消煙散,詞人對亡妾的悼念,也如那湖上的風風雨雨一樣愁煞人啊。“山黛暝”一句,以景作結,點明游湖。此句語出蘇軾《次韻促仲殊游西湖》詩:“水光瀲滟猶浮碧”,言山色空蒙,湖面浮碧似鏡,一切都歸結于這平靜之中。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3
田家復近臣,行樂不違親。
霽日園林好,清明煙火新。
以文長會友,唯德自成鄰。
池照窗陰晚,杯香藥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鳥窺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隱淪。
譯文
皇帝的親信劉郎中在田野有一座清幽的別墅,但不肯獨自行樂,經常找親近的人設宴共享。
這一天天氣放晴,愈覺園林景致幽美,清明設宴,想必是用皇帝賜給近臣的新火了。
劉郎中常以文章學問聚會朋友,有道德不會孤單,自有人來結伴為鄰。
池中的陽光照窗,陰影蕩漾,會客一定到晚上興盡才回去I杯中的春酒帶著藥的香味,宴客必定拿出佳肴美酒來招待。
屋檐前落花滿地,竹叢里的鳥兒常來窺看客人。
身居于這樣清幽的地方,何必再問什桃花源,或者找別的什么地方歸隱。
注釋
1、劉郎中:郎中,官名,作者的友人。別業:別墅。本宅之外另建的園林游息之所。魏晉以來,達官貴人多有別業。唐時此風尤盛。
2、近臣:皇帝的親信。
3、違:離開。親:指雙親。
4、霽(jì)日:指雨過天晴。
5、煙火新:是指古時習俗清明節前一天禁煙火,清明皇帝才頒新火給貴戚近臣,故叫“煙火新’’。
6、池照:是指陽光在池水上返照。
7、桃源:桃花源。晉陶淵明有《桃花源記并詩》,述避世而居桃花源中之人的狀況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后世因以桃花源代指避世隱居之地。
8、隱淪:隱士。
賞析
這是一首酒宴席上的酬和之作,所以詩中多有對主人的頌贊之語,格調自然不高,但是,在這首詩中,除文人之間的那種唱和之外,祖詠對“司勛劉郎中”之別業及其生活的描寫,確實有一種清新之氣,詩中描繪園林之景的文字,寫出了清明時節的景象,又讓人確實想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情景。
詩的首聯“田家復近臣,行樂不違親”。起而破題,點明“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之事。詩的第二聯,便來承接上聯,進一步寫出清明的情景:清明多雨,而“霽日園林好”,這一天更是到處傳接“新火”,但這只是大處來寫清明春日之景,第三聯:“以文長會友,唯德自成鄰。”是對主人的稱頌,同時也將作者的筆轉到眼前之景:“池照窗陰晚,杯香藥味春。”是寫主人居住的環境及其悠游、閑靜的生活情態。“檐前花覆地,竹外鳥窺人。”屬對工整,寫景更是傳神,雖然也只是平常的句子,但它寫出了仕途之外最令文人士子們向往的一種生活。
同時“花覆地”、“鳥窺人”寫出了這園林、居處的幽靜、適意。有了這樣的描寫、渲染,詩的結句中,詩人自然要有感慨了:“何必桃源里”,這就是一個世外的桃花源。不必去茍營于仕途、官場,有這樣的環境,正可以“深居作隱淪”。
詩人的感慨,表面看來自然是有一份灑脫,可這一些也許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是面對窘困、窮愁時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勸慰,當然在席筵之上,更有它的一種應酬意味,詩的本身當然也不會再隱含什么深意,但當讀詩的人,明白了詩人的那種心態,又聽他吟誦這樣的詩句時,在心中才起了一種別樣的滋味,這感受中有一種無奈,這只是讀者內心的事了,但它是由詩作引發而起的,那么就不能不說詩歌本身也確有一些言辭之外的東西。這樣說來,這酒席上的應酬之作,也有可讀之處了。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4
清明
宋代: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及注釋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sēng)。
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于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凈冷落。
昨日鄰家乞(qǐ)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于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注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凈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王禹偁貶居商州期間(公元991-993年)。清明節這天,本應出外踏青賞花,舉杯暢飲,使生活增添幾分樂趣。可是此時詩人一貧如洗,既無花又無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廟里的和尚,清冷孤獨,無所慰藉,興味索然,遂作詩求樂趣慰籍。
賞析
這首詩以清明時節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知識分子的困頓生活,表達了詩人生活的艱難和以讀書為樂的情懷。
前二句開門見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發的時節,到這一天,人們不論貧富,都要穿著春裝,到郊外去賞花踏青。然而,就在這樣一個觀賞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們的詩人卻兀坐家中,既沒有花酒助興,也沒有高朋作陪。在這樣的情況下“過”清明,詩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為典型地表現出來了嗎?因此,詩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實則含義頗深。接下去,詩人進一步擴大,加深這種沉重感。“興味蕭然”本已經勾畫出作者百無聊賴、孤獨寂寞的心情了,更何況他又用“野僧”作比。我們知道,佛家主張“物我兩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種幾乎被世人遺忘、自生自滅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現得更為強烈了。。
后二句是現身說法,自訴人窮志不窮,表明寒士的清明佳節,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讀書,主題思想是勵志勸學,發憤讀書。昨日詩人向鄰家“乞新火”本是為了生活所需(包括燒水煮飯等),而詩人在這里只說“分與讀書燈”,這就使興味得以轉化,是一種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蕭然”迥然有別:他將痛苦與郁悶化為前進的動力。這盞伴隨他苦讀詩書的燈,仿佛點燃了生命的火炬,驅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進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凈化,另有一番“興味"在心頭。這種“興味”的`內在涵義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這樣的毅力,這樣的興味。正因為如此,詩人的形象才顯得生動形象,才能在無花無酒的清晨,專心致志地在讀書中度過清明佳節。
全篇語言樸實,議論明快,敘述簡潔。全詩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寒士的困頓生活,給人凄涼、清苦之感,寥寥數語,質樸平實,于小處見大,自然揭露出社會生活真實的一面。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5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里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蔥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釋
帝里: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時尚不多見。
賞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游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并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里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蘇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并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癡癡地追憶什么,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里的孤寂、愁思,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種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么,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艱辛難挨,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于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復雜的內心世界。
創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6
清明 唐朝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清明》注釋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生節,詩人杜牧是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生,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生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紛上“鬧天氣”。遠是梁代,就有人記載過:是清生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紛是清生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生“潑火雨”的精神,下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是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是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是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是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生白表現是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生這個節日,是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是當時,清生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紛上孤身行路,這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紛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么詩人是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是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么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是這時不禁想到: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生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是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是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是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生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是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是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生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是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里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是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并不負責導游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展開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長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是目前;含不盡之意,是于言外”。拿這首《清生》絕句來說,是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是—“合”。是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是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生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清明》創作背景
此詩首見于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注明出唐詩,后依次見于《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托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7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閑不卷,曲房朱戶悶長扃。惱人光景又清明。
翻譯/譯文
春天,街巷里的桃花灼灼開放。剛剛換上輕薄涼爽的春衣,想去街上游玩。那吹面的軟風、樹梢上升起和暖的裊裊輕煙,令人感到心情舒朗。在屋檐下,啁啾飛過的燕子銜泥筑起了小巢。然而,她卻走不出這深深庭院,湘簾低垂,朱戶長閉,回廊曲折幽深。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一到清明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注釋
①夭桃:以艷麗的桃花起興作比,贊美新娘年輕美貌。絳(jiàng)英:紅花。
②湘簾:用湘妃竹做的簾子。
③曲房:內室,密室。朱戶:泛指朱紅色大門。扃(jiōng):關閉。
賞析/鑒賞
起句便是一句"春巷夭桃吐絳英",似乎很清亮地展示出了一種緋紅色的情懷。顯然,這春巷桃花吐蕊綻放,在自幼飽讀詩書的朱淑真眼里展示的正是這樣一幅熱烈美好的景象,引起了她情不自禁的聯想。換上春衣的她灑浴在春光里,看到屋檐下的雙雙春燕正銜泥筑巢,心頭也悄然萌動著這樣一種美妙的意蘊:這樣的季節里,連燕子都成雙成對建起了新家。那么她的未來呢?想到這里,她不禁惆悵起來。眼中的景象也忽然變得幽寂而沉悶。湘簾閑不卷,朱戶悶長扃,讓她心頭剛剛燃起的激情與幻想驟然遭遇到冰冷的現實:外面的世界姹紫嫣紅,她的世界卻只有眼前這份孤寂與落寞。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8
原文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迥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細干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云蔽日樹輪囷。成陰結子后,記取種花人。
注釋
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蔽日:遮蔽日光。
注釋
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蔽日:遮蔽日光。
賞析
開句“萬點猩紅將吐萼”,正是花苞初放的喜人姿色,它“嫣然回出凡塵”,有著非同凡塵的麗姿、質。兩句描寫,把這株剛從“古寺”移來園中種植的海棠,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它還只是一株幼樹,所以詞主人公對它更是寄予希望,現在時當寒食,待“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一年以后,又將是一番摸樣了。下片承接說:“細干柔條才數尺”,這是現在的樣子,但已迥出凡塵,將來“千尋起自微因”,不知該是如何的可愛了。所以下面詞人就沉入了希望的遐想:“綠云蔽日樹輸囷”,樹長得參天高大而盤曲,當然這不無夸張,但夸張正表現了面前這位種花人的欣喜中的厚望。她還希望它不要忘記種花人的辛勤栽種與呵護。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9
原文:
喜遷鶯·清明節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
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
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譯文: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妝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著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注釋: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妝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著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賞析:
這首詞是寫舉子得意的情景,只是寫法與作者的另外二首《喜遷鶯》有別。描繪了舉子們于清明雨后,騎馬踏青,花光映人,綠草如茵,寫得較為清麗。正如湯顯祖評說:“此首獨脫套,覺腐氣俱消。”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10
清明日貍渡道中
宋代:范成大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
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譯文及注釋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
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發,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臥在水面上。
巾,古冠之一種。以葛、縑制成,橫著額上。披披:散亂的樣子。側帽:帽子被風吹歪。
石馬立當道,紙鳶(yuān)鳴半空。墦(fán)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后,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石馬:墳前接道兩旁之石獸。紙鳶:鷹形風箏。墦:墳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發,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臥在水面上。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后,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注釋
范成大在紹興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戶參軍。此詩當作于赴任途中。聯系詩集中前后詩篇分析,“貍渡”似在皖南南陵一帶。
披披:散亂的樣子。側帽:帽子被風吹歪。
石馬:墳前接道兩旁之石獸。
紙鳶(yuan):鷹形風箏。
墦(fan):墳墓。
創作背景
范成大在紹興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戶參軍,赴任途中時值清明,山行道中兩旁的所見所聞令世人有感而發。
鑒賞
詩人范成大就清明山行道中所見景象,一路敘來。山風、細雨,花燃,柳臥,唯獨不見一個人影,在這樣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顯得頗有活力,但這只是一種藝術的對照。后四句寫墳地上掃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馬、紙鳶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作伴。而令人憎惡的烏鴉之類則活躍起來,上下翻飛,四處覓食,暗示出長眠地下的死者亡靈的寂寞。反映出范成大離鄉遠行途中,心頭泛起的一種悵惘、失落之感。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11
原文:
拾翠歸遲,踏春期近,香箋小迭鄰姬訊。櫻桃花謝已清明,何事綠鬟斜亸、寶釵橫。
淺黛雙彎,柔腸幾寸,不堪更惹其他恨。曉窗窺夢有流鶯,也覺個儂憔悴、可憐生。
譯文:
游春晚歸,郊游的日子臨近,收到鄰家女子的書信:一桃花落,已是清明時節,干嘛不精心梳妝一番出門呢!
一雙淡眉彎彎,一副柔腸幾寸,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鶯兒掠過清晨的窗外,仿佛窺探了我的夢境,婉轉的叫聲仿佛外說:這個人如此憔悴,可憐可憐。
注釋:
①踏莎美人:顧貞觀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
②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以為首飾,后多指婦女游春。語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③踏青:清明前后到野外去觀賞春景。
④香箋:即信箋。因少女之手,散發香氣,故云香箋。
⑤鄰姬:鄰家女子。訊,通“信”。
⑥綠鬟(huán):烏黑發亮的頭發;斜亸(duǒ):斜斜地垂下來。
⑦淺黛:用黛螺淡畫的眉毛
⑧個儂:這人或那人。
⑨生:用于形容詞詞尾。
賞析:
詞的愛好者,見過《踏莎行》,見過《虞美人》,《踏莎美人》這樣的詞牌名恐怕第一次見。這是納蘭性德的好友顧貞觀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頗為不俗。
淡淡的春日里,閨房中的女子百無聊賴,意興闌珊。拾翠踏青,別的女孩子求之不得,個個擺出躍躍欲試的模樣。“香箋小迭鄰姬訊”,隔壁的女子早早就寫信相約了。可是這位女主角顯然有些與眾不同,她陷入了莫名的春愁:清明快要到了,正是游春踏青的好時節,鄰家女伴寫來信箋相邀游春。然而櫻桃花都謝了,清明將過,卻不知為了何事而蹉跎。只因疏慵倦怠,本就愁緒滿懷,于是不愿再去沾惹新恨了。如此愁緒誰能明了,恐怕唯有那清曉窗外的流鶯知曉了。
“柔腸幾寸,不堪更惹青春恨”一句,點破了女孩的心事——當然,這出于人性使然,也許她自己都未曾發覺。春天萬物萌生,百配,人的也甚于平常。花樣年歲的女孩,心中生長出了隱隱約約的欲望。女伴之間的嬉戲,已經無法滿足這位女孩孤寂的心了,她需要更多的心靈慰藉,需要一位靈魂的伴侶。但是在那個時代,女子是沒有主動追求愛的權利的。一個女子主動說思慕男子,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粗鄙 。但不說春色,不代表沒有春意萌動。古來對女子的刻畫并不見少,《牡丹亭》里大量篇幅講的,其實就是杜麗娘游園思春,做了個美麗的性夢。《西廂記》里的崔鶯鶯一樣是打著不白受人恩惠的旗號,與張生私會,且初次見面二人就共赴巫山。
絕大部分的女孩,是沒有崔鶯鶯那份大膽的,甚至沒有杜麗娘的那點兒自我意識。她們大多處于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有來處,無去處,只能在盈盈春景中獨自輾轉,將如春草般萌芽的欲望一點一滴地消磨掉。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12
清明
作者:杜牧
朝代:唐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注釋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②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③借問:請問。
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嗎?不是的。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么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么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說,“我這里,用手兒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幾戶人家,那楊柳樹上掛著一個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從這里脫化出來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實際生活中,問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詩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并不負責導游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開展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于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13
作品原文
鵲踏枝·清明
馮延巳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作品注釋
①偎:緊靠著。
②黃金縷:形容嫩黃的柳條,如同絲絲金線一般。
③鈿箏:用金翠寶石裝飾的箏,玉柱:箏上定弦用的玉制碼子。
④海燕:傳說燕子來自海上,故稱“海燕”。雙飛,一作“晾飛”。以上兩句是寫有人彈起箏來,雙燕由簾內驚起飛走。
⑤游絲:指在空中飛揚的蟲絲。落絮:指飄落的柳絮。
⑥一霎(sha):一陣子。唐孟郊《春后雨》詩:“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
⑦覺來:醒來。鶯亂語,一作“慵不語”。
作品譯文
在綠陰叢中,一座別致、幽靜的小樓悄然獨立,曲曲折折的欄桿緊緊依偎著碧樹,兩者相映成趣。春風和煦輕柔,鵝黃嫩綠、如絲如縷的楊柳在風中款款擺動腰肢,搖曳多姿。
春光明媚,晴空萬里,游絲裊裊,柳絮翻飛,這已是暮春景象了,正當杏花盛開,嬌艷無比之際,卻下起了一陣小雨。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夢甜之際,卻被窗外清脆的鶯啼聲驚起,而美夢也再也無尋處了。
作品賞析
此首詞是一個深閨獨居的女子流連春光,惆悵自憐之作。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這三句渲染了一種美麗而寂寞的氛圍,為全詞隱含的感情作了鋪墊。春天來了,在幽靜的庭院中,紅欄碧樹環繞,“偎”字顯示綠樹與紅欄彼此交映的景象,楊柳依依,鵝黃嫩綠,輕柔飄逸;而“盡”字則寫出了春光中枝條茂盛的喜悅和生命蓬勃的歡欣。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又飛去。”三句寫簾內景。“誰把”兩句從聽覺寫起,在這寂靜的環境中突然響起了琮琮的箏聲,閨中安棲的燕子,被箏聲驚起,雙雙穿簾飛去了,詞人把這些情景都寫得優美、精致,用筆非常細膩,有力地表現出春光的明媚,給讀者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引發出豐富的情境聯想。箏聲之后并沒有揭起垂下的簾幕,露出彈箏之人,卻轉寫燕子穿簾雙飛,以襯托彈箏者的孤獨寂寞,了無知音,幽思難托。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起首三句用“滿眼”領起,依然寫景:滿眼的游絲、繽紛的落絮、輕盈的海燕、嬌美的鶯語,楊柳在春風中擺動著金黃的絲縷,紅杏在微雨里綻開的花瓣。所有這些優美的意象,溶在如夢如幻的清風細雨中,那些好看的顏色,動聽的聲音營造了一種纏綿婉轉的氛圍,像是溫柔的手觸摸到心靈的深處,輕輕地撥動著人的心弦,泛起百般的情詩詞思,讓閨中之人不由感慨韶華易逝,青春難駐,而自己卻獨守空閨,無人憐惜。
“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結末寫女主人公因夢醒而引起的惱鶯情緒。“亂”字暗示了閨中之人的心情煩亂。至于她做的是什么樣的“好夢”,詞人沒有說明,卻更耐人尋味。濃睡好夢,歡情片刻,這對于現實生活中無法相會的戀人來講,也是聊慰其相思饑渴的方式。然而哪怕這樣短暫的好夢,也偏偏被鶯語驚擾,可見無論是明媚亮麗的春色,還是落花沽絮的雨景,全都成了激惹她陣陣愁緒的觸媒。
這首詞借用不同的場面塑造了相同的意象。上片抒寫春景之中的閨婦獨自把弦,下片抒寫春景之中的閨婦夢中寄情;上片的環境是風和秀麗,下片的環境則是紅杏細雨,上下片場面并不相同,然塑造的意象都是深閨春怨。全詞景語遠遠超過情語,把無形的感情寓于有形的景象來表現,產生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詞牌簡介
蝶戀花,詞牌名之一,商調曲;原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今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又名“鵲踏枝”“鳳棲梧”。樂章集》注:小石調;趙令畤詞注:商調;《太平樂府》注:雙調。馮延巳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趙令畤詞,有“不卷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簾》;司馬槱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韓淲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賀鑄詞,名《鳳棲梧》;李石詞,名《一籮金》;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
作品格律
六曲闌干偎碧樹,
●●⊙○○●▲
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
滿眼游絲兼落絮,
○●⊙○○●▲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
注:○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者簡介
馮延巳(903年—960年),又作馮延己、馮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蘇省揚州市)人。五代十國時南唐著名詞人,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終太子太傅,卒謚忠肅。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有詞集《陽春集》傳世。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14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翻譯
長著海棠的亭子中午時分還淋著細雨,僅僅片刻之后,鮮艷的花朵就全部開放了。老去的人愛憐著嬌嫩的花蕊,對著海棠花什么都說不出口。
從軍書急報傳來的萬里之外,傳來了蒙古人大肆掃蕩侵犯的消息。可憐錦江頭處的川蜀之地,戰火依然那樣,沒有停息啊。
注釋
疏雨:細雨。
一餉:吃一頓飯的時間,片刻。柳永《鶴沖天》:青春都一餉。餉,古代指軍糧,飯食。
胭脂:用于化妝或者作畫的紅色顏料,
此處指鮮艷的花朵惜:憐愛。
羽書:古代的緊急軍事文書插有羽毛,故稱羽書。
狐嗥兔舞:指蒙古人的侵犯。詞人作此詞的三年前,蒙古軍便開始侵擾四川,作此詞的一年前,蒙古軍已連敗宋軍,到達合州(今合川)。
濯錦古江:即錦江。代指遭受戰火的四川,至今四川還有以“濯錦之江”命名的錦江區。
飛景:寶劍名。這里代表戰火。
鑒賞
這首詞借寫海棠,抒發自己心憂國事的悲慨和壯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慶無府(今寧波)任沿海制監大使時,已是六十五歲了,之前曾幾度官居臺輔,又幾度削職,經歷了宦海幾多沉浮,意氣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慶元任內仍克盡職守,并寫有詩詞作品三百余首,佳作亦有多篇,讀此詞可見其心跡之一斑。
“對海棠有賦”,開頭便詠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清明時節,節物風光變化迅速。中午下了陣“疏雨”,頃刻間海棠就大放光艷了,“一餉”、“盡”將花開之快,觀賞者的快感傳神地表達出來,叫人多么驚喜。而這海棠沾雨之后更顯得鮮活冶艷,就叫人更加喜愛了。詞人老大風情減,面對如此國色,似乎有點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紅顏皓首,兩相對待,在這“無語”中我們不難體會作者自憐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聯想四川的戰況。“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吳潛作此詞的前三年,蒙古就開始侵擾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親率十萬軍隊自六盤山撲向川蜀,連敗宋軍,但到達合州(今合川)時,遇到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堅處死,這使蒙哥的軍事行動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慮退兵。這大約就是捷書所報的內容。詞人以跳躍式思維寫此事,可以想見他心情的振奮。“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這兩句的意思就是:錦江頭(以代蜀)的海棠,還是那般艷麗!這里又用“濯錦”二字,海棠花就顯得更美了,真是錦上添花。“江頭”前又著一“古”字,似乎表示:我華夏古來繁華之地,豈容狐兔闖來!
這首詞寫詞人在衰暮之年觀賞海棠,聯想“海棠國”的戰局,表現了烈士暮年心憂國事的忠忱。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15
三臺·清明應制 宋朝 萬俟詠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
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臺榭映秋千,斗草聚、雙雙游女。餳香更、酒冷踏青路。會暗識、夭桃朱戶。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
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清明看、漢宮傳蠟炬。散翠煙、飛入槐府。斂兵衛、閶闔門開,住傳宣、又還休務。
《三臺·清明應制》譯文
但見那梨花好像還帶著昨夜的月色,海棠花半含著清晨的雨珠。皇家的園囿關不住盎然春色,春光已無拘無束地穿過城門來到郊野,御溝中綠水漾漾,暗暗流出,直達城外的津渡。東風微微,和煦閑靜,垂柳細柔,好似千萬條絲絲金縷。遙望皇宮鳳闕,朦朦朧朧,非煙非霧。正逢太平盛世,朝野上下一片歡娛,京城里條條大路,到處是升平歌舞、簫笙鑼鼓。
黃鶯的鳴囀時斷時續,一雙雙燕子飛來飛去。綠水倒映著岸邊的樓閣和秋千,相映成趣。成雙成對的游春女子歡快地斗草為戲。酒席被冷落在踏青的路邊,麥芽糖的香氣充滿道路。飲酒的人們到了何處?大概是溜進了藏嬌的門戶。直到傍晚時分,才跨上寶馬雕鞍,飛馳而去,一個個酒氣熏熏,衣襟上沾滿了亂花飛絮。
正當這不寒不暖的節令,夜漏還長;半陰半晴的天氣,已漸黃昏日暮。在這禁火的寒食節,已是人們試穿新裝,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到清明節那天,看宮室里傳出蠟燭,翠煙縷縷,散入槐樹大院、貴人府第。宮門大開,衛兵也撤了,停止傳詔宣旨,官吏們也停止了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譯文二
梨花還染著夜月的銀霧,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宮苑關不住陽春,春光延伸到遙遠的城門。御溝里漲滿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細柳垂絲絲金縷,東風平和靜穆。望壯麗宮闊高聳入云,那并不是煙霧霏霏的仙境。清平時代,朝中和民間多么歡悅。帝城條條大路,喧響著簫聲鼓樂。
黃鶯兒歌聲斷續,小燕子飛來飛去。綠水中倒映著岸邊臺榭,秋千影隨水波蕩漾不伍。一對對游女,聚集著做斗草游戲,踏青路上洋溢著賣糖的香氣,到處是攜酒野宴的人,你也許會幸運地認識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門。少年跨著雕鞍寶馬,向晚時在一起歡聚,酣醉中,衣襟上沽惹著片片落紅、點點飛絮。
正是輕寒輕暖宜人的長晝,云天半陰半晴的日暮,在這禁火時節,青年們已把新妝試著。歲華恰到最佳處,清明時看漢宮傳送蠟燭,翠煙縷縷,飛進門前種槐的貴人府。兵衛全都撤除,皇宮敞開千門萬戶,不再聽到傳詔宣旨,停止了一切的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注釋
九陌:京城的大道。
休務:宋人稱辦公休止為休務。
三臺:唐教坊曲名。宋李濟翁《資暇錄》:“三臺,今之啐酒三十拍促曲。”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樂部中有促拍催酒,謂之三臺。”單調二十四字,四句兩平韻或單調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韻。應制:即應詔,指奉皇帝之命寫作詩文。
內苑:皇宮花園。
青門:漢長安東南門,后泛指京城城門。
浦:水邊,這里泛指京城外面的江河。
鳳闕:漢代宮闕名。
非煙非霧:指祥瑞之氣。慶云是一種彩云,古人迷信,認為是祥瑞之氣。
九陌:漢長安城中有八街、九陌。后來泛指都城大路。
乍:恰好,正是。囀:鳥聲宛轉。
榭:建在高臺上的寬敞屋宇。
斗草:古代的一種游戲,也叫“斗百草”。
餳(tánɡ):麥芽糖,糖稀,軟糖。
踏青:指春天郊游。
夭桃:茂盛而艷麗的桃花。夭桃朱戶:用崔護《過都城南莊》詩意:“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漏永:夜漫長。
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
三分:很,最。
槐府:貴人宅第門前種槐,故稱槐府。
收斂,引申為撤離。
閶闔:宮門。
住傳宣:停止傳旨、宣官員上殿。
休務:停止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賞析
全詞用賦的鋪張揚厲之筆法極力鋪敘京城清明時節的節序風光,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繁榮景象。詞分上、中、下三片,上片寫宮苑中的春景,由內及外;中片寫郊外之游,具體描寫鶯歌燕舞、各色人物游冶歡樂的情形;下片寫貴族宅院中的喜慶景象。
上片寫春到京城,將優美的春景,歸結為“朝野多歡”、“簫鼓”盈衢的“太平氣象”。“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首二句寫景,收入了梨花、海棠、夜月、朝雨這一系列意象,色彩清麗,并未沾染上多少宮廷的富貴氣息。“內苑春”四句寫春意由皇宮內苑延向民間,渲染出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東風靜”四句,描寫東風拂柳的春日景象和皇宮樓闕的巍峨,烘托出帝王之家的祥和與高貴。東風和煦閑靜,細柳靜靜地垂拂著金黃色的柳絲,遠遠望去,皇宮樓闕金碧輝煌,朦朦縹緲,卻非煙非霧。“好時代”四句全是頌揚之詞,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景象。
中片寫市井之繁華熱鬧。流鶯宛轉,燕子去來,近水臺榭映秋千,成雙游女戲斗草。賣場攜酒,踏青祭掃,游人往返不絕,猶有留情于“夭桃朱戶”人家者。仍歸結為貴族子弟縱馬豪飲的游冶逸興。“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這二句寫鶯歌燕舞,既是對景物的描繪,也象征著太平盛世的祥和安寧。“近綠水”四句描寫了蕩秋千和斗百草兩種游戲場面,姑娘們的嬉耍在無形之中為春天增添了不少美色。“餳香更”四句描寫了踏青路上的熱鬧景象,暗示了這也正是青年男女們戀愛的季節。“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中片歇拍二句描寫了富貴子弟的狂飲醉歸,暗襯出一派醉生夢死的承平景象。
下片借寒食清明習俗禁火,宮中以蠟燭分賜近臣,及弛禁開門,住宣休務等事,寫皇上降恩,與百僚同樂,以此頌圣。“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云暮。”這二句交待了天氣和節候特征,暗示天下風調雨順,人心舒暢。“禁火天”描寫了民間“試新妝”的喜氣,呈現出一派萬象更新的可喜氣象。“清明看”四句,描寫了宮廷傳蠟燭“燃薪火”的盛況,進一步渲染了萬象更新的盛世氣象。“斂兵衛”四句描寫了節日里皇宮朝廷的安寧氣象,“斂兵衛”而洞開宮廷大門,具體印證了前面的“太平”;“又還休務”則是對“朝野多歡”的一個總的收束。全詞也在這樣一片太平祥和的氛圍中戛然而止。
統觀全篇,是一種竭力羅列鋪陳的賦體寫法。比之于出自真情實感的抒情詞作來,其文與價值或要遜色得多,但就當時文學現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詩詞體式“應制體”來看,也還是寫得比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評詞者的贊許。全詞鋪敘勾勒,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處處照應;語言雅潔富麗,修飾精工自然,既具音律美,又具意境美。
《三臺·清明應制》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徽宗時萬俟詠任大晟府樂官時奉皇帝之命所作。
【清明原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08-04
清明原文與翻譯及賞析01-25
清明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1-25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01-22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05-10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_杜牧02-20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_黃庭堅02-20
有關清明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4-02
【推薦】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