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衣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搗衣詩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搗衣詩
南北朝: 柳惲
行役滯風波,游人淹不歸。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
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
注釋:
行役滯(zhì)風波,游人淹不歸。
行役:舊指因服兵役、勞役或公務而出外跋涉。泛稱行旅,出行。
亭皋(gāo)木葉下,隴(lǒng)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的平地,此處暗指思婦所在的江南。木葉下:化用《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隴首:隴山之巔,此處泛指北方邊塞之地。
寒園夕鳥集,思牖(yǒu)草蟲悲。
牖:窗戶。
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
安見:哪里能見到。安:哪里。
賞析:
柳惲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之句聞名后世。他的這首同賦閨怨的少年成名作《搗衣詩》中“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一聯,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將紈素一類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搗,使其平整柔軟。搗衣的勞動,最易觸發思婦懷遠的感情,因此搗衣詩往往就是閨怨詩的異名。六朝這類詩甚多,謝惠連的《搗衣詩》就曾受到鐘嶸的稱贊,其中有句云:“檐高砧響發,楹長杵聲哀。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額)。”可見古代搗衣的具體情景。
搗衣往往為了裁縫寄遠。因此詩一開頭便從感嘆行人淹留不歸寫起:“行役滯風波,游人淹不歸。”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網地區,風波之險常是游子滯留不歸的一個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歸的原因是由于風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兩句中一“滯”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時間之久與思婦長期盼歸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現客觀條件所造成的阻礙,后者重在表達思婦內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側重點。
三四兩句寫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婦搗衣時眼中所見之景。亭皋,水邊平地,暗切思婦所在的江南。“木葉下”化用《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意境,暗透思婦在秋風起而木葉下的季節盼望游人歸來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婦心中所想之景。隴首,即隴頭,系游人滯留之地。隴首或隴頭的意象,在南北朝詩賦中常與游子的飄蕩相聯系,此處即泛指北方邊塞之地。思婦由眼前“亭皋木葉下”的深秋景象,聯想起丈夫所在的隴首一帶,此刻也是秋云飄飛的時節了,想象中含有無限思念與體貼。“秋云飛”的意象,不但明點秋令,而且象征著游子的飄蕩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這一片飄蕩無依的“秋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呢?兩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廣,一實景一懸想,不但對仗工整,形象鮮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蘊涵,能引發多方面的聯想。表面上看,似單純寫景,而思婦悲秋嘆逝、懷念遠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緒雖略帶悲涼,而意境疏朗闊遠。《粱書》本傳說:“惲少工篇什,為詩云:‘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王元長(融)見而嗟賞。”可見它在當時就被視為警語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馳神遠想收歸眼前近景:“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在呈現出深秋蕭瑟凄寒景象的園圃中,晚歸的鳥兒聚集棲宿;思婦的窗戶下,唧唧的秋蟲在斷續悲鳴。“寒”點秋令,也傳出思婦凄寒的心態;夕鳥之集,反襯游人不歸;草蟲悲,正透出思婦內心的悲傷。所見所聞,無不觸緒增悲。
最后兩句是思婦的內心獨白:眼下已是木葉紛飛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遠在千里之外的隴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應當穿上春裝了,哪里能及時見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這一設想,不僅顯示了南北兩地的遙隔,而且透露出思婦對遠人的體貼與關切,將搗衣的行動所包含的深情蜜意進一步表現出來了。
詩題為“搗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謝惠連的《搗衣詩》具體描繪搗衣勞動的寫法不同,除結尾處略點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幾乎不涉搗衣本題,表面上看似有些離題。實則首聯揭出游人之淹滯遠方,為搗衣之由,中間兩聯寫景,為搗衣時所見所想,仍處處關合題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寫搗衣的女子對遠人的思念、體貼,對搗衣勞動本身則不作正面描寫。這種構思,使詩的意境更為空靈,也更富抒情色彩。
創作背景
溫子升所生活的時代,在南朝正是齊梁時期,他所作詩文頗善模仿南朝,這首詩(《搗衣》)就是模仿南朝宋謝惠連的《搗衣詩》而作。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全詩可以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 主要是運用客觀描述的方法,來反映婦女們給丈夫縫制衣裳時輕搗布帛的凄涼憂傷情景。
詩一開始,通過交代搗衣的地點、時間、人物,把讀者引入一種特有的凄涼境界。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長安城中,時間是秋天的夜晚,人物是美麗的女子,她們正在精美的搗衣石上用木棒輕搗黃色的布帛,使之柔軟,準備為離家遠戍邊塞的丈夫縫制御寒的衣裳。首句的“秋夜長”,一個“長”字寫出了女子的無限惆悵,她們的日子是多么難熬,有著度日如年的感受。第二句用了許多修飾詞,“佳人”寫出了女子的年輕美貌, “錦石”寫搗衣石的精美, “流黃”是借代詞,指黃色的布帛鮮艷漂亮。男耕女織本是中國勞動家庭的合理分工,秋夜里美貌的女子在精美的搗衣石上輕搗絲帛,這本來是一幅意、境俱美的織婦畫, 富有強烈的審美意義,然而長夜難熬,卻使這美好的生活帶上了凄苦悲涼、孤獨寂寞的氣氛和色彩。作者運用這種筆法來突出婦女為遠戍邊塞的丈夫搗衣時所引起的思念之情,音調凄婉,頗有情韻。
接下去的兩句 “香杵紋砧知近遠,傳聲遞響何凄涼”寫搗衣聲:婦女們搗衣的聲響有遠有近, 次第傳來,十分凄涼。如果說前兩句是敘寫一位美貌女子搗衣時的凄苦和寂寥,用詞還比較含蓄的話,那么這兩句則推而廣之,寫眾多的婦女都在為丈夫趕制御寒的戍衣,秋季的到來,預兆著天氣馬上就要變冷了,婦女們一邊搗布,一邊深切地思念著自己的親人。從這遠近傳來、次第錯落的搗衣聲中,不僅可以聽到她們的哀怨, 而且可以聽到她們的泣訴!也許她們正是用響亮的搗衣聲來掩蓋自己的悲苦泣訴!這彼起此伏的搗衣聲互相響應著,表現出她們對戰爭的憤怒抗議。
后四句為第二層,主要是抒情,表現婦女們對遠戍邊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七夕長河爛, 中秋明月光”,這一聯是五言詩句。 銀河星系是人們肉眼看見的星座最多、光彩燦爛的星系,所以這里說“長河爛”;中秋節的時候明月滿弦, 月光明亮, 古代習俗常常以中秋為家人團圓的日子, 古詩中亦常用中秋明月寄托相思之情。所以這兩句詩即是以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和中秋家人團圓的習俗,來反襯出搗衣婦女的獨居凄涼及相思之苦。
最后兩句“蠮螉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寓意更加明確。前面一句蘊含著兩層意思: 一層指天氣漸漸冷了, 一年又將過去, 寓意著丈夫的戍役遙無期限; 一層是說守戍邊地的親人絕斷了音信,死活不得而知,婦女們想念得更加焦慮凄苦。后面一句的意思是說,婦女們在居處的樓上觀察天狼星的動向, 盼望著邊塞的戰爭已經停息,侵略者已被擊退,丈夫能夠早日回家來團圓。
這兩層意思之間,密切聯系,渾然一體,天衣無縫。
名家點評
清代沈德潛《古詩源》:“該詩(搗衣)格調直是唐人。”
清代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稍見風華,尚不漓質。”
清代張玉轂《古詩賞析》:“辭練意含,結得妙甚。”
作者簡介
溫子升(495——547),字鵬舉,濟陰冤句(今山東菏澤)人,晉大將軍溫嶠之后,北魏文學家、詩人。北魏時歷任御史、中書舍人、中軍大將軍、侍讀。入東魏,齊文襄王高澄引之為大將軍府諮議參軍,及元瑾、荀濟等作亂,高澄疑溫子升知其謀,下晉陽獄餓死。其詩文在北朝頗有聲譽,與邢邵齊名,時稱“溫邢”;又與邢邵、魏收合稱“北地三才”。今存文章26篇,其中為帝王宗室代筆16篇,銘文3篇,碑文6篇,以及祝文1篇;詩歌據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則僅10首,有《溫侍讀集》傳世。
【搗衣詩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搗衣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3-01
搗衣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2-01
《搗衣詩》原文賞析02-28
搗衣詩原文及賞析12-18
搗衣篇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31
[精]搗衣詩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2-02
南鄉子·搗衣原文翻譯及賞析04-13
《搗衣》原文及翻譯08-11
《搗衣篇》原文及翻譯08-11
秦女卷衣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