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8篇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1
塞上曲送元美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
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元美手持插著白羽的軍事文書,冒著霜凍的寒氣出行塞外。東北邊境的異族侵擾邊關,那報警的狼煙在相連不斷的烽火臺上一個個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時,正當拂曉,城頭上斜掛一彎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場惡戰又會在前線爆發。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人未卸衣,馬未卸鞍,他們正焦急地翹首等待著京城的決策到來。
注釋
塞上曲:古樂府詩題,以唐代李白、王昌齡諸作最為著名。
元美:即王世貞,與李攀龍齊名,同為“后七子”領袖。
羽:指羽書或羽激,為古時征調軍隊或用于軍事的文書,上插鳥羽,表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胡烽(fēng):指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邊警,烽:即烽煙,烽火,古時邊境有敵入浸即舉煙火報警。
接:接近,直抵。
長安: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為中國古都之一,西漢、 隋、 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后常通稱國都為長安,這里實際指當時的首都北京。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總稱。
征人:出征在外的將士。
創作背景
《塞上曲送元美》是一首送別詩,明代中期,邊事屢起,北方的韃靼多次入侵,直接威脅國都北京,詩人和王世貞同為明“后七子”領袖,友誼篤深,詩人作此詩送別王世貞奔赴前線,并勉勵其勤勞邊務,以分國憂。
賞析
開篇“白羽”兩字就點明邊塞軍情緊急,古時軍事文書插上鳥羽,表示此書十萬火急,須像飛鳥一樣迅速傳遞,故稱羽書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鳥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還暗含形勢險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帶著那份如含嚴霜的羽書,冒著塞外的寒風策馬飛奔的畫面。
第二句“胡烽不斷接長安”,“胡烽不斷”形象地點明外族屢侵邊境。長安是唐代國都,“接長安”應前句“出塞寒”,表示邊境頻頻告急,戰報直入朝廷,軍情之峻急盡在不言之中。
詩的前兩句給全詩籠罩上緊張的戰爭氣氛。這兩句用戰爭所特有的鏡頭——羽書、胡烽,極寫邊事嚴重,句式急促,緊迫之感躍然紙上。
后兩句寫軍士出征應戰。“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這兩句承上而來,又移步換形,節奏由急促變舒緩,內容從戰事轉抒情。月可以說是寫邊塞的詩作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月照邊關,使塞外景色壯闊而悲涼,朦朧而凄清,頗具邊塞情調,詩人在第三句里,把邊塞的月夜寫得非常靜美;詩中的“一片月”。不僅能襯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時間,渲染氣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東山,家鄉異地之分。詩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與“邊塞”、“胡烽”暗自相聯。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構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則又交織著懷念家鄉的愁情與立功邊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許多離鄉遠征、抗敵衛國的將士,他們都是人,立身邊塞,目視明月清輝,心頭泛起思鄉之情。“馬上看”就含蓄著這種情感,戰士們騎馬奔赴塞外或巡邏邊境中,抬頭看望高懸空中的明月,既思念親切的家鄉,留戀美好的人生,又準備為保衛祖國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戰斗。因此,后兩句既帶有唐代邊塞詩中常見的那種雄豪悲壯的格調,又有一種纏綿的情致,總觀全詩,詩人故意于此設下不和諧音符,借助藝術辯證法的力量,以靜顯動,創造出一種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
這首詩是明人李攀龍寫的一首送別詩,元美即王世貞。王世貞此次出行,與防務有關,故詩人送詩為其壯行,詩中“征人”句即點送行之意。此詩雖貌似唐詩,但也透露出作者對現實的擔憂。全詩僅四句,前三句著力寫景,渲染氣氛,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兩句選用白羽、寒塞,胡烽、長安四組意象, 強調軍情的緊急,為元美的出行渲染氣氛。下兩句以西山之月連接征人與京城,既表現征人不戀京城,竭力守邊,又希望元美能勉力邊務,不辱使命。詩蒼勁雄闊,意境深幽,頗有唐代邊塞詩風格。李攀龍詩刻意規模唐調,樂府詩尤多割剝古人字句,但此詩筆調凝練,意境雄闊,風格勁健,頗得唐代邊塞詩的神韻,做到了神與貌合。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塞上曲
唐代:李白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
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
譯文
由于大漢無滅匈奴之計策,至使匈奴進犯至渭橋。
離長安不遠的五原,就駐扎著胡人驕悍的兵馬。
將士們受命西征,大軍橫行于陰山之側。
攻下了盛產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驚嘆:失我燕支山,使我婦立無顏色!
漢兵轉戰萬里,大獲全勝。回渡黃河,凱旋收兵。從此休兵,胡漢人民都樂其太平。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蕭條萬里,和平安靜。
注釋
大漢句:謂中原漢族政權對付匈奴實在沒有辦法。大漢:漢朝,實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漢書·匈奴傳》:“嚴允諫曰:‘臣聞匈奴為害,所從來久焉。未聞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貴、漢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當周宣王時,獫狁內侵,至于涇陽,命將征之,盡境而還。其視戎狄之侵,譬猶蚊虻之螫,驅之而已。故天下標明,是稱中策。漢武帝選符練兵,約赍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二十余年,中國罷耗,匈奴亦創艾,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筑長城之固,延袤萬里,轉輸之行,起于負海。疆界既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足為無策。’”
匈奴句:意謂匈奴侵略軍已逼近長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頡利可汗自率十萬余騎進寇武功,京師戒嚴。癸末,頡利至于渭水便橋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馳至渭水,與頡利隔河而語,責其負約,后眾軍皆至,軍威大盛,太宗獨與頡利臨水對話。頡利請和,引兵而退。見《舊唐書·突厭傳》。此即寫此事。渭橋,漢唐時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
五原:唐郡名,在今陜西定邊縣一帶。史稱頡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騷擾唐邊境。
西極:漢唐時之長安以西的疆域。
陰山:在今內蒙古境內,東西走向,橫亙二千余里。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山名,因產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婦女用以化妝。山在今甘肅省山丹縣境。
瀚海句:全句意謂匈奴被平息。以翰海風平浪靜喻邊地太平。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賞析: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此詩一開篇借用漢武帝歷史典故、借漢喻唐的修辭手法,以鋪敘方式描繪出一幅大漢無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戰況非常危急,點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無中策”、“犯渭橋”起烘托氣氛之意,點明題旨,升華主題,為下文作鋪墊。
“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緊扣上文,主要介紹戰況相當危急,戰事一觸即發,講述匈奴駐扎離長安不遠的五原,以“秋草綠”“一何驕”突顯匈奴趁草茂馬壯之時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長安。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描繪一幅戰將們受命西征、報家為國的壯麗景致,明寫漢軍戰將西征,橫行陰山,實則寫貞觀三、四年間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出征平定突厥離叛之事。
“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借用漢使驃騎將軍的'典故,寫漢軍征途所向無前,恃勇銳沖鋒出戰,大敗匈奴軍,讓匈奴人叫苦連天,暗寓出詩人歌頌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平定突厥離叛的煌煌武功,與此同時,以借古鑒今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視邊防。
“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講述漢軍渡黃河、臨瀚海、戰勝休兵后,胡漢人民處處平安無事,突顯出戰爭殘酷與和平民安的鮮明對比,抒發出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
“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描繪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樂如瀚海無波的景致,而“蕭條”、“清”、“寂”、“無波”點染出邊塞秋景,字里間處處充溢著蕭煞悲涼之意,起到照應上文,著重渲染出詩題“塞”,渲染氣氛,制造聲勢。“犯渭橋”、”“征西極”、“樂事多”,是全詩的脈絡。
此詩聲聲實在,句句真情。詩意具有飛揚跋扈、迅猛闊大的氣勢,又充溢著邊塞秋景蕭煞悲涼之意,表達出詩人對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平定匈奴離叛的祝頌之意,也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翻譯:
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
突厥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
作為子民我愿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
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賞析:
戴叔綸的《塞上曲》共兩首,為七言絕句。這是第二首。這首較之第一首《塞上曲·軍門頻納受降書》淺明了許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這“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侯班超的句子,是說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班超30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就是了。戴叔綸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反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卻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而后就是上文說過的典故——不回玉門關了,要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
戴詩同前人述志慷慨的邊塞詩風一體同出,大都是吟詠壯士一去不復還的豪言志向,至于時代特征的分析、判斷及有關主張,則稍嫌抽象,倘如不將上詩注為唐中期的戴詩,而隨便說成為別個時代的,也是很難提出疑問來的。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譯文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
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
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
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
注釋
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
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陜西一部分。
共:作“向”。
游俠兒:都市游俠少年。
矜:自夸。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注解】:
1、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陜西一部分。
2、游俠兒:指恃武勇、逞意氣而輕視性命的人。
3、矜:自鳴不凡。
【簡析】:
從對塞外景色的描寫,表現出羈旅遠游者惆悵迷茫的心境。語言簡煉,特別是以勸誡游子矜夸馬兒的口氣反襯出征人的悲哀,十分巧妙。
這首樂府歌曲是寫非戰的.。詩由征戍邊塞庶幾不回,而告誡少年莫夸武力,抒發
非戰之情。寫邊塞秋景,無限蕭煞悲涼,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勸世上少年、
聲聲實在,句句真情。“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圍古代詩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后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于馳騁,耀武揚威地游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游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講的幽并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么貶意,字里行間里還隱約可見對于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游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夸風氣。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5
塞上曲
胡風略地燒連山,碎葉孤城未下關。
山頭烽子聲聲叫,知是將軍夜獵還。
鑒賞
首句寫塞外大風掠地而過,將燒山的獵火吹得火勢熊熊,從塞上曲·胡風略地燒連山這座山頭連到那座山頭。一方面顯示了打獵場面的壯闊,另一方面也揭露邊將沉湎于狩獵的情況。
次句接著寫由于打獵之故,碎葉城城門大開,防守疏漏。碎葉城在今中亞細亞伊塞克湖西北,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唐時屬安西大都護府。“孤城”二字暗示碎葉城處在邊防最前沿,孤立無援,形勢嚴峻,對于能否扼守住邊關,防止外敵之侵入,舉足輕重,邊將卻驕奢輕敵,城門洞開地出獵而去,其危殆之勢無異于引一發而垂千鈞。詩人的焦慮和憤慨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兩句寫在守衛烽火臺的戍卒的陣陣歡呼聲中,將軍獵歸,大獲獵物。“烽子”,據《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唐凡烽候之所,有烽帥、烽副;烽子,蓋守烽之卒,候望緊急而舉烽者也。”如今“烽子”不去守望敵情、舉燃烽火,而去守候獵物、舉燃獵火;不去呼報敵情緊急,而去歡呼獵罷歸來,譏諷之意顯而易見。
此詩寫邊將夜獵的`場面,雖然背景壯闊,顯得有聲有色,但并不是為了歌頌,而是寄寓詩人對邊防松弛的憂慮和對邊將玩忽職守的警告。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塞上曲·其一
唐代: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譯文: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
注釋:
蟬(chán)鳴空桑(sāng)林,八月蕭關道。
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出塞(sài)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陜西一部分。共:作“向”。
莫學游俠兒,矜(jīn)夸紫騮(liú)好。
游俠兒:都市游俠少年。矜:自夸。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賞析: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國古代詩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后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塵沙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于馳騁,耀武揚威地游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游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講的幽并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么貶意,字里行間里還隱約可見對于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游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夸風氣。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翻譯
譯文及注釋
譯文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注釋⑴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⑵蕭關:寧夏古關塞名。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查看全文...
賞析
鑒賞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圍古代詩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后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查看全文...
作者介紹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查看全文...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
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
譯文
元美手持插著白羽的軍事文書,冒著霜凍的寒氣出行塞外。東北邊境的異族侵擾邊關,那報警的狼煙在相連不斷的烽火臺上一個個燃起,直抵京城。元美出行之時,正當拂曉,城頭上斜掛一彎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場惡戰又會在前線爆發。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人未卸衣,馬未卸鞍,他們正焦急地翹首等待著京城的決策到來。
鑒賞
《塞上曲送元美》是作者送友人王世貞(字元美)赴邊塞之作。詩韻鏗鏘,氣勢雄強,頗得唐人邊塞詩之遺響。詩中雖未明言元美此行的.具體任務,但透過詩句傳達的氣氛,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負的重大使命。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06-18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03-23
塞上曲·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06-13
塞上曲·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05-29
塞上曲·其一原文賞析及翻譯11-24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06-18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06-18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9篇)08-26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9篇08-27
塞上曲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