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齋中讀書》
南北朝:謝靈運
昔余游京華,未嘗廢丘壑。
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
虛館絕諍訟,空庭來鳥雀。
臥疾豐暇豫,翰墨時間作。
懷抱觀古今,寢食展戲謔。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閣。
執戟亦以疲,耕稼豈云樂。
萬事難并歡,達生幸可托。
譯文:
昔余游京華,未嘗廢丘壑。
曾在京都做官多年,卻從未忘懷過山水。
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
何況是來到以山水聞名的永嘉郡,內心思想和事務行為都感到空虛。
虛館絕諍訟,空庭來鳥雀。
官衙內沒有獄訟案件而顯得清閑,官堂庭院空曠清靜以致招來鳥雀止息覓食。
臥疾豐暇豫,翰墨時間作。
臥病在床多有閑暇安樂的日子,文章詩賦時常寫一寫。
懷抱觀古今,寢食展戲謔。
懷抱典籍圖書從典籍圖書中觀覽古今人事,在寢臥飲食之時展開談論說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閣。
即嘲笑長沮和桀溺的苦,又譏笑揚雄投閣自殺一事。
執戟亦以疲,耕稼豈云樂。
做官既然太疲倦了,耕種哪里能算快樂。
萬事難并歡,達生幸可托。
要尋求解決世事難并歡的矛盾,只好寄希望于老莊的道家思想。
注釋:
昔余游京華,未嘗廢丘壑。
齋:指謝靈運在永嘉郡時的書齋。京華:指當時的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謝靈運來永嘉前曾在京都做官多年,游京華即指這一段時間。廢:忘懷。丘壑:泛指山水。
矧(shěn)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
矧乃:何況是。歸山川:回歸到山水之中,實際是指來到以山水聞名的永嘉郡。心跡:指內心思想和事務行為兩個方面。雙寂寞:都感到空虛,即作永嘉太守既無事可想,也無事可干。
虛館絕諍(zhèng)訟(sòng),空庭來鳥雀。
諍訟:獄訟案件。
臥疾豐暇(xiá)豫,翰(hàn)墨時間作。
豐暇豫:多有閑暇安樂的日子。翰墨:筆墨,代指文章詩賦。時間作:時常寫一寫。
懷抱觀古今,寢食展戲謔(xuè)。
懷抱:似指懷抱典籍圖書。觀古今:從典籍圖書中觀覽古今人事。戲謔:談論說笑。
既笑沮(jǔ)溺苦,又哂(shěn)子云閣。
沮溺:指長沮和桀溺,春秋時賢人,不肯游仕,結伴耕種,一輩子辛苦勞作。哂:譏笑,嘲笑。子云閣:指揚雄投閣自殺一事。揚雄在西漢成帝時在朝為官,王莽篡漢,立“新”朝,揚雄作《劇秦美新》加以吹捧,并受任大夫之職校書天祿閣,后來因事被株連,投閣自殺,幾乎死去。
執戟(jǐ)亦以疲,耕稼豈云樂。
執戟:秦漢時宮廷的侍衛官,因值勤時手執戟而得名,這里泛指做官。以疲:太疲倦。豈云樂:哪里能算快樂。
萬事難并歡,達生幸可托。
達生:老莊的思想。
賞析:
這首詩作縱向展開,從過去寫到現在。開頭兩句說過去,接著四句主要講述到永嘉擔任地方官以后的情況。中間六句具體寫讀書的情形。結尾四句直接說到詩人自己的政治態度與生活情趣。這首詩從大處落筆,委婉見意,通篇又具有感情深沉凝重、語調平易親切的特點。
游京華”與“歸山川”、“未嘗廢丘壑”與“心跡雙寂寞”,隔句映襯,在文義上遞進一層。這一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更明白提示前后兩個時期之間存在著的變化。詩人自述到永嘉以后,“心”不預世事,“跡”絕交以息游。
“虛館”二句更具體描畫出“心跡雙寂寞”的景象。事實上,身為一郡之長,是不可能如此清閑的。《宋書》本傳說:“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可見“絕諍訟”并非真的沒有“民間聽訟”,而是由于心遠地自偏,“不復關懷”,有意不聞不問罷了。以上幾句,對于“齋中讀書”的詩題來說,看似閑筆,實際上這是從大處落筆,委婉見意,顯示的是讀書時總的心態意緒與環境氣氛。以下寫“齋中讀書”的正筆,正是從這一大背景上推出的。
從“臥疾豐暇豫”起,即轉入“齋中讀書”的描敘。“臥疾”就只能在“齋中”,有了許多空閑時間,為了排遣無聊,除了寫詩作字以外,便輪到了“讀書”。“懷抱觀古今”等四句,具體寫讀書的情形。詩人讀書的目的在于了解歷史以增進對現實的認識,方法上有讀有評。詩中論到的人物有消極避世的隱士長沮、桀溺和熱衷仕進的文人揚雄。謝靈運對沮、溺則取批評的態度,認為隱居耕田是一“苦”事而予以非笑。揚雄在易代之際的言行,歷來受人非議,如李善說他“露才以耽寵,詭情以懷祿”。謝靈運也不滿于揚雄的屈節事人、鉆營爵祿,故在非笑沮、溺的同時,對揚雄也采取了哂笑的否定態度。
結尾四句是在讀書論書基礎上的進一步發揮,由“既笑”二句引出,直接說到詩人自己的政治態度與生活情趣。“執戟亦以疲”,說明自己對于仕進已心灰意冷;“耕稼豈云樂”,又表示自己不愿過躬耕隱居的清苦生活。詩人讓自己站到了三岔路口,是仕,是隱,無一理想,無可適從。故不由得嘆道:“萬事難并歡。”在仕隱矛盾的煎熬下,詩人為自己設計了一條慰藉心靈的人生道路:“達生幸可托。”以“達生”處世,就會避免貪多務得,不受物欲的困擾,擺脫世務的牽累,在精神上求得自我解脫,近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結尾所表示的生活態度:“樂乎天命復奚疑。”
謝靈運為官時不理政事也是“達生”思想的表現,而“達生”思想的進一步實踐,尚有待于絕意仕進,歸隱田園,更遠地離開塵世俗務。謝靈運出身大官僚地主家庭,廣有田產,歸隱而仍可免于沮溺的耦耕之苦,這大概是他的“達生”思想的最完美的實現了。不久,他果然踏上了歸隱的道路。
全詩以“齋中讀書”作為結構的中心,向前推衍,說到過去;往后演繹,談及未來。讀書是在齋中,說前道后的情事則及于齋外的廣闊世界——京城的丘壑,永嘉的山川,執戟殿中,耕稼田間。仕隱矛盾的抽象主題,由于結合讀書論書的具體內容提出,顯得不玄不泛;又由于視野開闊,有回顧,有前瞻,聯系長期以來的生活體驗坦率剖白,通篇又具有了感情深沉凝重、語調平易親切的特點。
作為一首宣揚老莊“達生”思想的記事說理詩,而能不落抽象說理的魔障,寫得迥異于“平典似《道德論》”的“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鐘嶸《詩品序》),足見詩人藝術上的功力。至于詩中宣揚的所謂“達生”的消極避世、自得其樂的人生態度與生活理想,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肯定是不足取的,但對于了解謝靈運全人及其創作演進的軌跡,則又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2、《讀書》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譯文
歸鄉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是為了黎明百姓。
燈下讀書,眼神已不比從前,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注釋
歸志:歸家隱居的志向。
寧無:難道沒有。
元元:指人民。
課:詩中作閱讀解。
蠅頭:比喻字小的和蒼蠅頭一樣。
賞析:
陸游是一個善于學習的詩人。他提倡“萬卷雖多應具眼”,又強調“詩思出門河處元?”他一生之中寫出大量優秀詩篇,是與他的苦學精神分不開的。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并無他求的可貴精神。一二兩句,確是議論。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確是可貴。三四句是寫實,盡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仔細琢磨,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閱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了。既對自己生活描寫,更是對后人告誡,怎么能不說它寓意深遠呢!
3、《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注釋:
1、示:訓示、指示。
2、子聿(yù):陸游的小兒子。
3、學問:指讀書學習,有做學問的意思。
4、遺:保留。
5、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沒有一點保留,不遺余力、竭盡全力。
6、少壯:青少年時代。
7、工夫:(做事)所耗費的時間。
8、始:才。紙:書本。
9、終:到底,畢竟。
10、覺:感覺,覺得。
11、淺:少。
12、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
13、行:實踐。
14、躬行:親身實踐。
翻譯:
古人學習知識是不遺余力的,終身為之奮斗,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方能學有所成。
賞析:
在宋寧宗家慶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陸游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首詩。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這是一首教子詩,子聿(yù),詩人的小兒子,是要告訴兒子學習的道理。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贊揚。“遺”,即保留。“無遺力”,毫無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只有從少年開始,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打好扎實基礎,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一個既有書本知識,不要死讀書,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當然自己不可以滿足在這不完整的書本內容的東西了。
詩的前兩句,贊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扎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陸游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使人倍感親切清新,如沐春風。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第二句闡述了做學問應當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時也強調“少壯工夫”的重要性。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言切切,情深深。
詩的后兩句,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這是做學問的訣竅。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不凡的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獲取知識后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于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升華。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這首詩以思想和哲理取勝,使我們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人們掌握知識、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這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一個途徑。并且,間接經驗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運用、檢驗和發展,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不去參加社會實踐,不去接觸廣闊的社會生活,那么你的認識始終“覺淺”,只有通過“躬行”,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這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這種獨到的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冬夜讀書示子聿》通過寫陸游對兒子子聿的教育,告訴人們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4、《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
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
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
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
或時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
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譯文:
清晨趕赴宮中,晚間往金馬門待沼。
翻看前人的殘卷遺篇,探討古賢的著述窮極奧妙。
哪怕只有片言與前人暗合,也不禁掩卷而笑。
蒼蠅點污白玉輕而易舉,《陽春》《白雪》卻難以找到同調。
我本是疏懶散漫之人,卻多次遭到狹隘之人的嘲笑。
天高云淡正值秋高氣爽,不禁回憶起昔日林壑間的游眺。
有時清風徐徐吹來,閑倚著欄干我放聲長嘯。
嚴光在桐廬溪畔垂釣,謝靈運通游天涯海角。
何時才能功成身退,從此在煙波間投釣?
注釋:
⑴翰林:指翰林院,唐代翰林院學士主要負責為朝廷撰寫文件之事。集賢:指集賢殿。唐代集賢殿學士主要負責搜集、修訂書籍之事。
⑵紫禁:猶言皇宮,皇帝所居之處。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收華紫禁。”李善注:“王者之宮,以象紫微,故謂宮中為紫禁。”李延濟注:“紫禁,即紫宮,天子所居也。”
⑶金門:即金馬門,漢宮門名。漢代東方朔曾待詔金馬門,這里以翰林院比金馬門。《漢書·東方朔傳》:“待詔金門,稍得親近。”
⑷帙(zhì):書套。散帙,即打開書套讀閱書籍。《說文》:帙,書衣也。謝靈運詩:“散帙問所知。”散帙者,解散其書外所裹之帙而翻閱之也。
⑸青蠅:比喻小人的讒言。陳子昂詩:“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蓋青蠅遺糞白玉之上,致成點污,以比讒譖之言能使修潔之士致招罪尤也。
⑹白雪:曲名。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因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很少。
⑺疏散:意謂愛好自由,不受拘束。
⑻貽:遭致。褊(biǎn)促:狹隘。誚:責罵。
⑼嚴光:字子陵,東漢初隱士。桐廬溪:即今浙江省桐廬縣南富春江,江邊有嚴陵瀨和嚴子陵釣臺,傳說是嚴光當年游釣之處。章懷太子《后漢書注》:“桐廬縣南有嚴子陵漁釣處,今山邊有石,上下可坐十人,臨水,名曰嚴陵釣壇也。”
⑽謝客:即謝靈運,南朝劉宋時的山水詩人,客是其小名。生平好游山玩水,曾寫有一首題為《登臨海嶠初發疆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的詩。臨海:郡名,今浙江臨海縣。嶠:山尖而高叫嶠。張銑注:“臨海,郡名。嶠,山頂也。”
⑾謝人間:意謂辭別世俗,遁隱山林。
賞析:
“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詩歌的開始,使用了虛中帶實的手法,概言自己在宮禁中的生活和感受。翰林院、集賢殿都在宮禁中,故言“晨趨紫禁中”。從表面看,又是“紫禁”,又是“金門”,不僅說明職務之重要,還更帶有一種顯赫的威勢、甚至炫耀的口吻。的確,當時翰林供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而又顯赫的。據《新唐書·百官志》載,玄宗初,置翰林待詔,以張說、陸堅、張九齡等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既又選文學之士號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敕。開元二十六年(738)又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專掌內命,包括拜免將相、號令征伐諸大事。以后選用益重而禮遇益親,所以當時有“號為內相”或“天子私人”之稱。李白夙懷“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宏圖,當他被詔供奉翰林時,內心是異常激動的,而且初入宮禁時,他也的確曾為自己所受的殊寵與顯赫的地位而自豪。他在《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其一中曾以自詡的口吻說:“天門九重謁圣人,龍顏一解四海春。彤庭左右呼萬歲,拜賀明主收沉淪。翰林秉筆回英盼,麟閣崢嶸誰可見?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龍駒雕鐙白玉鞍,象床綺席黃金盤。當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為交歡。”然而,時隔不久,當李白發現現實并非如此,這種天真浪漫的情緒也就慚慚消沉了。所以盡管這兩句詩表面上帶有顯赫的威勢和炫耀的語氣,但從“晨趨”與“夕待”兩個詞中,已向我們暗示了一種投閑置散而又焦慮如焚的心態。可以說“晨趨”、“夕待”也正是李白自入宮禁以來的形象寫照。
接下來具體寫投閑置散的讀書生活:“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這幾句的意思是說:我博覽珍秘的群書,深入鉆研其中的奧妙所在;如果發現有只言片語恰恰道出心曲之事,便會樂不自持、掩卷而笑。這幾句寫得輕松自如,可謂一片清機。但是,這種輕閑的讀書生活與一個身居翰林供奉之職的人來說,卻是極不協調、極不相稱的。作為翰林供奉本來所應該做的事,已如前述,而事實上李白入宮之后,只不過被視為文學弄臣,是供奉帝王后妃遣興愉樂的玩物。這對于李白來說,是痛心的,也更是悲哀的。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青蠅”句本陳子昂《宴胡楚真禁所》詩:“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白雪”句本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這兩句在章法上是上承“片言”二字,可以說是“片言”的具體內容。這兩句是說:我本來就是愛好自由,無拘無束之人,可每每總是遭到心胸狹隘之人的責罵。這是上承“會心”二字,從古人的至理名言中,領悟到自身遭遇的緣由所在。李白本是性格傲岸,行為放達不拘之人,但是入宮之后,卻遭到高力士、張垍等奸臣的嫉妒與讒毀。“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陽冰《草堂集序》),愈來愈受到皇帝的疏遠與冷落。李白在《感遇四首》其四中也說:“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潔。巫山賦彩云,郢路歌白雪。舉國莫能和,巴人皆卷舌。一惑登徒言,恩情遂中絕。”盡管此時“恩情”尚未完全中絕,但李白早已預感到了。嚴酷現實的打擊,迫使詩人不能不考慮自己的前程與人格的完善,因而詩歌的下半部分,就著重表白對另一種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或時清風來,閑倚欄下嘯。”局促在宮禁之中,整日在嫉妒與讒毀中度日,不僅是對人格的迫害,也是對人性的壓抑。此時此刻,詩人不禁回憶起昔日委運自然、遨游林壑的布衣生活。那是何等的愜意: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面對明媚的云天與幽靜的林壑,清風徐來,倚欄長嘯。一個“閑”字,道出了詩人的心境與大自然相融合的契機所在。
接下來詩人繼續寫道:“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這兩句反映了李白對嚴光和謝靈運的企慕,希望自己將來能象他們那樣,擺脫世俗的煩惱,寄跡林下,度安閑隱逸的生活。因而詩歌的最后兩句說:“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功成身退,是李白為自己設計的人生道路,也是他畢生的生活理想。他早在二十七歲時所寫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就表示過:“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其《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詩亦云:“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可以看出,李白對理想信念的追求是何等的執著,盡管在遭讒受謗,皇帝疏遠的情況下,仍抱定功成然后身退的信念。因而在政治上的期待,暫時戰勝了寄跡林下的愿望。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即從李白此時的心態與他初入宮禁時相比,則可以明顯看出其心理的變化。上文所引《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詩中,已可以看出詩人當初那種春風得意、喜不自勝的情態。此外,李白在《效古二首》其一中也以相同的情調寫道:“朝入天苑中,謁帝蓬萊宮。青山映輦道,碧樹搖煙空。謬題金閨籍,得與銀臺通。待詔奉明主,抽毫頌清風。……快意切為樂,列筵坐群公。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轉蓬。早達勝晚遇,羞比垂釣翁。”但是此時此刻,詩人已不再是“羞比垂釣翁”,而是希望要在“功成”之后,決絕地表示“從此一投釣”,要像嚴光那樣,遠離塵囂,過著安閑自樂的隱居生活。
總之,這首詩突出表現了詩人那傲岸不屈、不同流俗的高潔品質,其中有對好佞小人的斥責,也有對自身遭遇及仕途的深深憂慮。盡管詩人此時仍懷有建功立業的愿望,對朝廷也還抱有一線的希望,但此后不久,詩人尚未及“功成”,便憤然離開了朝廷,踏上了自得其樂的布衣漫游生涯。可以說這首詩正是李白在長安為官時期心理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
這是一首“言懷”之作,像是在同“諸學士”們娓娓而談。它一反李白所常用的那種奔放的激情與奇特的夸張,而是將眼前之事及心中之想如實地一一道來,在婉轉清爽的背后,蘊籍著十分深刻而又復雜的情感。這一特點的形成,與詩人當時所處的地位及其所特有的心理狀態是密不可分的。
5、《舟中讀書》
清代: 宋琬
久拋青簡束行幐,白鳥蒼蠅甚可憎。
身是蠹魚酬夙債,黃河浪里讀書燈。
譯文:
久拋青簡束行幐,白鳥蒼蠅甚可憎。
總是背著行囊奔波在路上,已經拋開書籍很久了;加上蚊子、蒼蠅的侵擾,實在難以靜心讀書。
身是蠹魚酬夙債,黃河浪里讀書燈。
但我畢竟是一條書蟲,讀書是前世欠下的債,為了還債,在黃河壯奇雄闊的浪濤間,在小船窗前就著單薄的燭燈讀書。
注釋:
久拋青簡束行幐(téng),白鳥蒼蠅甚可憎。
青簡:竹簡。古代用以書寫的狹長竹片。泛指書籍。行幐:行囊。幐,盛物的布袋。白鳥:蚊子。
身是蠹(dù)魚酬夙(sù)債,黃河浪里讀書燈。
蠹魚:這里指書蟲。
賞析:
這首詩前三句平平,詩人說自己已經拋開了書籍很久了,腰束干糧袋四處奔波,加上路途上蚊子和蒼蠅之擾,其實也無法讀書,但他畢竟是一條書蛀蟲,讀書是他前世欠下的債,為了還這個債,——于是,結句“黃河浪里讀書燈”就跳出了!
“河出伏流,一瀉汪洋。”到過黃河的人們,誰能不被它九曲橫空、萬浪嘯天的氣勢和力量所震攝?它那狂放無羈的暴烈和雄奇,也似乎只有同樣狂放無羈的詩仙李折,才足以揮動如椽巨筆,為之寫照傳神——“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這就是李白描摹過的那水來“天上”,波顛萬里的壯奇黃河。
而今,正是從這一派震蕩天地的黃河浪影里,駛出了一艘傲岸不馴的行船,時令正當秋夜,水天一片迷蒙。但在波涌浪疊的船窗前,卻可見到我們的詩人宋琬,正須髯飄飄,就著高燒的燭燈,執卷誦讀!
倘若這是在廬峰月下,對茅窗孤燈,聆松濤千仞,那境界一定將格外清美幽渺吧?倘若這是在西子湖畔,仰修竹千竿,聽游魚唼喋,于執卷吟賞之際,也一定會更添幾分韻致吧?但“黃河浪里讀書燈”之句,卻把這“讀書”的背景,轉換在了壯奇雄闊的浪濤之間,而且是在燭照浪影的艙間“燈”下,那境界又豈是上述這境所可比擬?
此刻的艙中當然也是幽清的。幽清得連一只令人憎厭的蚊子蒼蠅都沒有。然而這幽清,又是以何其驚心動魄的艙外之景為陪襯的啊:浩蕩的黃河在夜天下狂暴喧騰;熒熒的船火,還可照見一陣又一陣掀天濁浪崩裂眼前;濤聲隆隆,如疾雷碾過船之兩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上,突然推出挑燈撫髯,執卷而誦的詩人近景,那氣度和儀態,該帶有怎樣一種睥睨古今、笑傲萬浪的沉靜和瀟灑!
如果說“黃河浪”所蘊含的,是極大的動蕩之境;那么“讀書燈”所顯示的,則是迥然相異的靜謐之境。這兩者本來很難相容,詩人卻以身臨的浪舟讀書之興,將它們奇妙地組接在了一句詩中。大“動”與大“靜”由此相反相成,雄奇的“黃河”夜浪之涌,與瀟灑的詩人“讀書”身影,由此相疊相錢,輝耀了整首詩行。一個為前人不到的嶄新詩境,在行舟黃河的詩人宋琬筆底,就這樣興象崢嶸的創生了!
這詩境的創生雖說出于偶然,卻是宋琬悲苦生涯中哀憤之情的必然觸發。倘若不是在順治七年、康熙元年“兩度系獄”,飽嘗過宦海沉浮的險惡“風濤”;倘若不是憎惡于“白鳥(蚊子)蒼蠅”式讒人的陷害,厭倦于“久拋青簡束行幐”的仕途奔波,而向往著一種放浪無羈的自由生活——那么,宋琬又怎么會覺得,黃河的“掀天濁浪”,并不比“人間”的風濤險惡?又怎么會激發在“黃河浪”中化身“蠧魚”,挑燈誦書而一“酬夙債”的豪興?
由此反觀此詩之前三句,你便不會因為它們的吐語平平而以為無足輕重了——其實,“久拋青簡束行幐”之卑陋,“白鳥蒼蠅甚可憎”之煩囂,恰都是運筆上的一種鋪墊和反襯。它們之存在正是為了在結句中造成詩情的巨大逆轉,以翻出一個之與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有了這卑陋和煩囂的反襯,“黃河浪里讀書燈”之境,便愈加見得雄奇瀟灑,超世脫俗,而令你無限神往了。
6、《昌谷讀書示巴童》
唐代 李賀
蟲響燈光薄,宵寒藥氣濃。
君憐垂翅客,辛苦尚相從。
譯文
蟲噪燈暗,我的家境是那樣貧寒;夜寒藥濃,我的身體是那樣孱弱。
煢煢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樣孤單;只有你,憐憫我這垂翅敗落的苦鳥,不畏艱辛,與我作伴。
注釋
薄:微弱。
宵:宵夜。
君:指巴童。
垂翅客:詩人以斗敗垂翅而逃的禽鳥自比。
尚:還。
簡析
蟲噪燈暗,夜寒藥濃。政治上的失意與貧病交加,令詩人感到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詩人把他的感激之情奉送給了日夜相隨的巴童。不難發現閃爍其中的,還有詩人橫遭委棄的悲情。此詩可與詩人代巴童作答的詩—《巴童答》對讀。“巨鼻宜山褐,龐眉入苦吟。非君唱樂府,誰識怨秋深。”詩人百般無奈,又借巴童對答來做自我寬慰。
7、《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
腐儒碌碌嘆無奇,獨喜遺編不我欺。
白發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高梧策策傳寒意,疊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漸長饑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
簡介:
《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寫夜讀的緣起,起筆雖平,卻表現了作者濟世的理想抱負。頷聯寫老來讀書興味盎然,令人倍感親切。頸聯說明詩人秋夜常讀書至“二鼓”時分,還戀戀不忍釋卷。尾聯以睡前進食作結,表現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好學不倦的情懷。這首詩筆調清淡,意境深曲。
翻譯:
我這個迂腐的儒生,可嘆一生碌碌無奇,卻只愛前人留下來的著作,從不將我欺騙。
白發無情地爬上頭頂,漸漸地進入老年,讀書的青燈卻依舊像兒時那樣親切有味。
高大的梧桐策策作響,傳來一陣陣寒意,讀書興致正濃,忽聽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秋夜漫漫,饑腸轆轆,再也難以讀下去,喝杯山藥煮成的薯粥,勝過那佳肴美味。
注釋:
⑴以二鼓盡為節:指讀書讀到二更天才停止。二鼓,指更鼓報過二更。
⑵腐儒:作者自稱。
⑶碌碌:平庸,無所作為。
⑷遺編:遺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
⑸不我欺:并不欺騙我。
⑹策策:象聲詞,指風搖動樹葉發出的響聲。
⑺疊鼓:輕輕擊鼓,指更鼓。
⑻冬冬:象聲詞,指鼓聲。
⑼迫睡期:催人睡覺。
⑽作祟:暗中搗鬼,形容夜深了還沒有睡覺,肚子餓了。
⑾瓊糜:像瓊漿一樣甘美的粥。糜,粥。
創作背景:
陸游到南昌前,任鎮江通判,與友人韓元吉、張仲欽、王明清、張孝祥等,得同游、唱酬之樂。改判隆興,孤寂無侶,郁郁寡歡,公余更加肆力讀書。陸游自少至老,好學不衰,集中寫夜讀的詩篇,到八十歲以后還多見。他詩歌創作的高度成就,和這種好學精神是分不開的。這首詩寫于乾道元年(1165年)秋天他初任隆興通判時。這首詩是為描寫作者在他鄉夜晚苦讀詩書的情形,表現亂世中人難能可貴的好學精神而作。
賞析:
首聯自嘆為“碌碌無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遺書可讀,是夜讀的緣起,詩筆平平。聯系陸游的生平抱負和志越,內涵卻不簡單。陸游早年即飽報國壯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顧以“奇才”自負;自稱“腐儒”與“嘆無奇”,都含有“世不我許,我不世與”——即當道不明,才不見賞之慨。“獨喜遺編不我欺”,則含有不屑與世浮沉,而要堅持得自“通編”的“濟世”理想之意。與五十二歲時作的《讀書》的“讀書本意在元元”,六十七歲時作的《五更讀書示子》的“暮年于書更多味,眼底明明見莘渭”,七十三歲時作的《讀書》的“兩眼欲讀天下書,力雖不逮志有余。千載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寧兔愚”,七十五歲時作的《冬夜讀書示子聿》的“圣師雖遠有遺經,萬世猶存舊典型。白首自憐心未死,夜窗風雷一燈青”,八十一歲時作的《讀書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饑講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歲時作的《讀書》的“少從師友講唐虞,白首襟環不少舒。舊謂皆當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書”等句參看,其事自明。
次聯從室內寫夜讀,是全詩最精彩的兩句。陸游到老還以眼明齒堅自豪,而頭上可能早已出現一些白發,故四十以前,即已談及“白發”,這里出句也說是“白發無情侵老境”。這句孤立看便無奇。與下句作對,卻構成很美的意境:頭有“白發”逼近“老境”的人,對著“青燈”夜讀,還覺得意味盎然,象兒時讀書一樣。“白發”“青燈”“無情”“有味”“老境”“兒時”’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聯想。凡是自幼好學,覺得讀書有味,到老猶好學不倦的人,讀了這聯詩,都會感到親切,無限神往,沉浸于詩人所刻劃的夜讀情景。這一聯與后期的《風雨夜坐》中的“欹枕舊游來眼底,掩書余味在胸中”一聯,最能打動中老年人胸中的舊情和書味,把他們的欲言難言之境與情寫得“如在目前”。詩人六十三歲時作的《冬夜讀書》:“退食淡無味,一窗寬有余。重尋總角夢,卻對短檠書”,七十七歲時作的《自勉》的“讀書猶自力,愛日似兒時”等句,可和此聯參證。
第三聯從室外寫秋夜。在“高梧”樹葉的搖落聲中傳來“寒意”。重復敲打的更鼓報過二更,明日公務在身,雖書興猶濃,而“睡期”卻苦不能延。策策、冬冬,聲聲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聯以寫入睡前的進食作結。忍饑讀書,一杯山藥煮成的薯粥,卻認為勝過“瓊糜”。從進食情況表現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貧樂道、好學不倦的情懷。八十四歲時作的《讀書至夜分感嘆有賦》的“老人世間百念衰,惟好古書心未移。斷碑殘刻亦在櫝,時時取玩忘朝饑”等句,更可見出他這種生活與情懷貫徹始終。這兩聯筆調清淡,但意境不薄。
陸游詩風格在統一中富有多樣化,這首詩是他的平淡疏暢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名家點評
商丘師范學院中文專業教授王增斌《陸游集》:“陸游這首寫自己讀書的詩,可見他的這種讀書生涯與情懷是貫徹其一生始終的。”
8、《勸學》
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賞析:
這首詩深入淺出,自然流暢,富含哲理。核心是“黑發早勤學,白首讀書遲”。作為有志氣的人,要注意抓緊時間讀書學習修身養性,最好的讀書時間是在三更五更,晨讀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堅持,才能真正學到報國興家立業的本領。從學習的時間這一角度立意,勸勉年輕人不要虛度光陰,要及早努力學習,免得將來后悔。詩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的態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們重視后天學習,以加強自身的行為修養。
9、《柏學士茅屋》
唐·杜甫
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余。
晴云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賞析:
安史之亂的戰火使柏學士失去了官職,昔日常參議朝政,直言相諫的他,將茅屋搭建在險峻的碧山之中,隱居于此。但他仍象漢代文學家東方朔一樣的刻苦讀書,雖然他年少,但已學業有成。觀茅屋戶外,那祥云如車蓋一樣密密地聚集,秋水順著道路,如大水決渠一樣地湍急流去。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從勤苦中得到,有識之男應當如柏學士一樣去博覽群書,以求功名。
【讀書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讀書的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7-26
讀書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3-15
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讀書原文翻譯及賞析(13篇)03-28
讀書原文翻譯及賞析13篇03-17
讀書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1篇03-19
讀書原文翻譯及賞析(10篇)05-09
讀書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5-14
《村居》原文及翻譯賞析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