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15篇)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
有懷京師上元,與韓叔夏司諫、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賦。
紫禁煙花一萬重,鰲山宮闕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陸海中。
星轉斗,駕回龍。五侯池館醉春風。而今白發三千丈,愁對寒燈數點紅。
翻譯
京城上元佳節有感,與韓叔夏司諫、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一同賦詞。
皇宮春色濃郁,華燈寶炬與月色焰火交輝。玉皇大帝端坐于彩云之上,各種人物讓人目不暇接,有的在陸上,有的在海上。
斗轉星移,龍駕回宮。貴家池館一派和氣繁榮。如今白發三千丈,只能憂愁地與數點寒燈作伴。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紫禁:指汴京皇宮。
煙花一萬重:形容春色濃郁。
煙花:煙云與花朵。
鰲山:元宵節之燈山。
端拱:端坐拱手,無為而治。
玉帝:指玉皇大帝。
陸海:陸地和海洋。因為花燈中的人物有的在陸地上,有的在海上(八仙過海)。
五侯:后漢桓帝一日封五個侯爵。此指貴家池館。
賞析
這首詞打破了結構上分片的定格。從文義看,前七句和后兩句,是意境迥異、對比鮮明的。
前七句,詞人從懷舊入手,以流利輕快的筆法,描繪了汴京紫禁城內外歡度上元佳節的盛況。正月十五之夜,華燈寶柜與月色焰火交輝,華燈疊成的鰲山與華麗的宮殿高聳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樓之上,萬民百姓則嬉戲游玖于街衢之間。斗轉星移,龍駕回宮此時萬眾狂歡更趨高潮。這幅上元節情景,完全是記實。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回憶,上元的汴京“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宣德樓上,皆垂黃緣簾,中一位乃御座。……萬姓皆露臺下觀看,樂人時引萬姓山呼。”此外該書還記載的:“別有深坊小巷,繡額珠簾,巧制新妝,競夸華麗,春情蕩飏,酒興融恰,雅會幽歡,寸陰可惜,景色浩鬧,不覺更闌。寶騎馬骎骎,香輪轆轆,五陵年少,滿路行歌,萬戶千門,笙簧未徹。”這從一側面反映了民間情景,由此讀者可以想見豪貴之家此夕宴樂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嘗經從”,故從闕略罷了。“五侯”,這是個典故是說漢代外戚、宦官有五人同時封侯之的。故以后用它泛稱權貴之家為侯家。
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萬眾何等歡樂,但最后兩句,詞意陡轉,讀者面前突現了一個蕭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發三千丈,愁對寒燈數點紅。”“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歡的畫面拋到了遙遠的過去,成了一個幻境,這是化實為虛的妙筆;同時,又把詞人所處的現實環境一下子推到讀者眼前。詞人撫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覺:當年身為貴胄(向子諲是宋神宗欽圣憲肅皇后的`再從侄),曾出入宮闈,備受恩寵,此時卻是一個皤然老翁;當年目睹京城繁華,親歷北宋盛況,此時僻居鄉里,只能與數點寒燈作伴。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的確如王夫之所說這首詞將今昔兩個畫面加以對比,這種盛與衰、樂與哀相互對比的手法,確實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白發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現愁緒滿懷的詞人“愁對寒燈數點紅”凝聚著詞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對昔日繁華生活的眷戀?是對往事若夢的人生喟嘆?還是因國破家亡而產生的悵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失落感?這一切,詞人用一個“愁”字點破了。
“白發”、“寒燈”二句中,兩個描寫色彩的字“白”與“紅”又互相映襯,渲染了一種凄清的境界。結句凝重,含蘊無窮,以少總多,發人遐思,是全篇傳神之筆。
創作背景
向子諲的晚年詞作,多抒寫淡泊名利的閑適生活情趣。作者集中另一首詞有《清平樂。巖桂盛開戲呈韓叔夏司諫》云:“而今老我薌林,世間百不關心。獨喜愛香韓壽,能來同醉花陰。”紹興九年己未(1139)歸隱以后詞人與韓叔夏常唱和往來,所以這首詞亦當為此后數年間所作。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2
鷓鴣天·一醉醒來春又殘
一醉醒來春又殘。野棠梨雨淚闌干。玉笙聲里鸞空怨,羅幕香中燕未還。
終易散,且長閑。莫教離恨損朱顏。誰堪共展鴛鴦錦,同過西樓此夜寒。
翻譯
昨夜里一番沉醉,今朝酒醒,又是春殘時候,只見野棠梨上的宿雨,恰似離人的悲淚一樣縱橫。在悠揚的玉笙聲里,孤鸞空自哀怨;羅幕中余香馥郁,去燕還沒有歸來。
詞人在簾下百無聊賴地吹笙,想念著遠別的情人,心中充滿了哀怨。既然已經知道歡聚易散,不如暫且在悠閑中度日吧,莫讓離愁別恨損害了青春美好的容顏。可是,春寒料峭,長夜漫漫,西樓悵臥,誰共晨夕?
注釋
殘:將盡。
淚闌干:眼淚縱橫滴落的樣子。
玉笙:笙的美稱。鸞,傳說中的鳳凰一類的鳥,在此指離鸞,孤鸞。古樂曲中有《孤鸞》曲,其曲哀怨,故說“鸞空怨”。
鴛鴦錦:指繡有鴛鴦圖案的錦被,象征著男女的和合。
西樓:是詞人青年時歡會之地。
賞析
“一醉醒來春又殘,野棠梨雨淚闌干。”這一句流露出來的感傷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詞人開篇寫自己酒醉醒來,忽然發現春色已接近尾聲了,海棠和梨花上面還殘留著點點雨滴,好似眼淚一樣。作者通過“一醉”引出醒來后所見,本來毫不相關的`“酒醉”和“春殘”被作者巧妙地聯系起來,令人感覺他醉了很久,連節氣的變化都已經忘記。作者在“春殘”二字中間加了個“又”字,說明人對時光的荏苒毫無察覺。如晏幾道詞集自序中所寫的那樣:“感光陰之易遷,嘆境緣之無實。”前一句寫酒醒之后,滿目盡是悲涼,僅僅剩下了春殘的蕭條。作者因自己酒醉而荒廢了美好的春景感到自責。后一句以“海棠梨花”表春殘,更有意境。古人將美人流淚喻為梨花帶雨,作者運用此意,表達出內心的無限哀愁。
“玉笙聲里鸞空怨,羅幕香中燕未還。”在玉笙的曲子中,孤單的鸞鳥徒然哀怨,房中的帷幕依舊,卻看不見那歸巢的燕雀。“鸞鳥”也叫孤鸞,是指失去配偶的鸞鳥,這里也是作者的自喻。“燕未還”是指離別的戀人還未歸還,作者通過這兩句表達了深深的孤寂與凄情。
“終易散,且長閑,莫教離恨損紅顏。”這三句從表面上看是作者對人生的看破:明明知道離別容易相聚難,那就暫且放松思緒給自己以空間,莫要讓那分別的苦痛糾纏自己的心緒。但緊接著通過結尾兩句就能發現,作者自己也知道這是在自欺欺人,內心真正的感情是無法掩蓋的。
“誰堪共展鴛鴦錦,同過西樓此夜寒。”這句中“鴛鴦錦”是指夫妻共用的被子,這里代指男女之間的愛情。“西樓”是指男女共同歡愉的居所。通過想象“鴛鴦錦”和“西樓”所代表的美好時光,表達了作者無限的期待和思念:他依舊懷念當初共同度過的美好日子,期待有人能陪自己度過漫漫長夜。
創作背景
北宋自神宗以后.無日不在內憂外患交侵之中。作者濟世無路,救國無門,空懷一腔報國之志,徒增滿心傷感之情。晏幾道暮年遭遇,大似李后主亡國前的狀況。于是詞人便創作出了《小山詞·鷓鴣天》,詞作情調低徊,纏綿悱惻,沉郁悲涼。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3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云飛。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古詩簡介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是南宋詞人趙鼎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作者被貶海南凄涼之地感嘆時光的易遺,下片寫作者回憶普日京都的繁華往事之悲。全詞通過今昔對比,抒發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和亡國的悲哀,情感沉郁、感人至深。
翻譯/譯文
被貶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記節氣時序的變遷,忽然驚喜地發現艷麗的春光全都凝結到小桃枝上。我雖然而今被貶到天涯海角這凄涼之地,但還記得當年繁華盛世時的京城風光。
月夜下繁花舞弄著清影,月光流瀉出瓊玉般的銀輝,月色下的宮殿如水晶般晶瑩五色祥云樓頂飛揚。分明是做了一場繁華美夢,回首東風淚滿衣衫。
注釋
①建康:即今南京市。
②上元:指元宵節。
③那:也寫作“哪”。
④歲序:歲時的順序,歲月。
⑤小桃:初春開花的一種桃樹。
⑥悲涼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⑦水晶宮殿:用水晶裝飾的宮殿,形容極其豪華輝煌,泛指宋汴京宮殿。
⑧五云:王色瑞云,多指吉祥征兆,代指皇帝所在地。
⑨華胥(xū)夢:指夢境。
賞析/鑒賞
創作背景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春,北宋滅亡,宋室南遷。是年秋,趙鼎南渡,沿水路至儀真,作者大約于年底或次年初至建康,于上元節(元宵節)之夜寫下了這首抒發故國之思的詞作。
整體賞析
上片“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詞人起首即發出感嘆,如今身在異地,竟不知時光節序轉換得如此之快,等到驚覺時,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小桃”是桃樹的一個品種,在上元節前后開花,由此呼應詞題中所言時令。不知不覺又是一年,而在過去的一年中,故土淪亡,自己四處漂泊,此時回望,真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恨。
詞人此時身處都城建康,卻懷著深深的羈旅悲涼情懷,這不僅是因為他離開了故鄉,更因為他從此再難回到故鄉。半壁江山已淪入他手,這個不容否認的事實逼得詞人發出“天涯海角悲涼地”的憂凄之語。北宋汴京與南宋建康在地理位置上遠遠稱不上“天涯海角”,但江山易主的劇變,以及戰火延綿。有家不得歸的事實,使詞人感覺兩者的距離有如天涯海角。
“記得當年全盛時”一句,是作者面對建康上元節時的凄涼景況而生出對過去的懷戀。“記得當年”,回憶北宋過往繁華。詞人遙想當年,汴京的上元節是多么盛大熱鬧,“全盛時”三字,言辭精煉,感情激越,仿佛記憶中的繁華盛景正洶涌而來,噴薄而出。
下片則具體講述“全盛時”的景象,但詞人卻并不堆金砌玉,而是以“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云飛”這樣清空虛渺的意象,暗示當時汴京城的.旖旎風情。花影婀娜,月芒如水,宮殿晶瑩剔透,飛云絢麗美好,如此美的景致,最終仍是被鐵蹄踏碎,一夢成空,令人“回首淚滿衣”。
末句“東風”呼應起首“小桃枝”,使詞意密合。“分明一覺華胥夢”中“分明”二字,表現出詞人夢醒后的清醒,以及意識到這種清醒之后的悲哀。詞作開端“那知”、“忽驚”,即流露出如夢初醒的意味。及至一句“記得當年”,又使詞人沉浸入過往的“夢境”之中。最后,又因意識到家國殘破而從夢中驚醒,不由得淚濕衣襟,難以自已。可見,“夢”在這首詞中包含有多層蘊意,既表示詞人個人的感情歸宿,也用以比喻國破家亡、繁華如夢的蒼涼情懷。
詞中還運用了回憶對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涼,對比昔日之全盛;以夢中之歡樂,對比現實之悲哀。這種藝術手法沖破時間、空間的束縛,一任感情發泄,姿意揮寫,哀而不傷,剛健深摯,與一般婉約詞、豪放詞均有不同。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4
花界傾頹事已遷。浩歌遙望意茫然。江山王氣空千劫,桃李春風又一年。
橫翠嶂,架寒煙。野花平碧怨啼鵑。不知何限人間夢,并觸沉思到酒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七真道觀已經傾塌頹敗了,世間的人事已經發生了滄桑巨變。心中激蕩著一種郁氣便放歌遠望,但依然免不了意氣蕭颯,心緒茫然。江山歷經千劫,帝王的瑞氣幾度消亡,朝代幾經變遷,在春風吹來的桃花、李花中又過了一年。
遠山橫亙大地,好似一道道青翠的屏障;寒意未退的云嵐懸浮在山頂,猶如架起一條通向天際的橋梁。原野上長滿了野花,杜鵑悲凄地啼叫著,好像在向世人訴說自己的哀怨。這一切都讓人忍不住質問“何限人間夢”,而面對一切的未知,只有到那能解千古憂的酒里尋找答案了。
注釋
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于中好”。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七真洞:即紀念七真的道觀,道家以茅盈、許穆等七人為七真。
花界:猶香界,指佛寺。詞中指道觀。
王氣:象征帝王運數的瑞氣。
千劫:極言時間之久。
平碧:猶平蕪。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詞人是由金入元者,雖得元朝重用,但身歷兩朝,心靈深處自然不免有所隱痛。當詞人目睹花落春歸,道觀傾圮時,便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詞的上片以佛比道,感朝代之興替;下片寫荒涼滿目,嘆人事之無常,寄寓了詞人對人生、歷史的無限深思。全詞盡管體制短小,卻寫得境界開闊,氣象宏大,同時又筆觸細膩,不失婉柔。
詞的上片起首緊扣詞題,敘寫眼前“七真洞”的景況:“花界傾頹事已遷”。“花界”(道教宮觀)本是塵世中的眾生躲避災禍追求解脫的一塊圣土,當年也曾是香火不斷,信徒云集,而這樣的往“事”如今早已“遷”變無存了,就連其自身也已頹敗崩塌,七真洞盛衰遷移在詞中顯然是整個世事滄桑巨變的一個縮影。接下來詞人并未繼續描繪眼前道觀“傾頹”的景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山河大地,發出了“浩歌遙望意茫然”的感慨。詞人高歌長嘯,意欲抒泄心頭的郁悶,然而悵惘迷茫的意緒卻是無法擺脫。
面對頹敗的道觀和大好的“江山”,他陷入了歷史興亡的深思和困惑之中:“江山王氣空千劫,桃李春風又一年”,古代的望氣之術認為天子所在之地的上空有象征帝王運數的祥瑞的“王氣”。史載,詞人通曉“星歷、筮卜、雜算”等古代方術,作為缺乏現代科學意識的古代文人,他自然相信眼前的燕京古城有著凝聚不散的帝王之氣;然而無情的事實使他看到的則是一座座高聳的帝王大廈接連的崩塌。一個“空”字,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在他難以理解的歷史興亡面前所感到的驚愕與困惑。“桃李春風”一句又以大自然的永恒更進一步反襯世事的滄桑翻覆。由此,詞人的“茫然”之慨猶如出岫之云,濃濃地彌漫了詞的上片。
下片“橫翠嶂,架寒煙,野花平碧怨啼鵑”三句承接“桃李春風又一年”繼續寫“遙望”所見的自然景象:遠山橫亙大地,好似一道道青翠的屏障;寒意未退的云嵐懸浮在山頂,猶如架起一條通向天際的橋梁。一片碧綠的草原上點綴著朵朵艷麗的野花;杜鵑悲凄地啼叫著,好像在向世人訴說自己的哀怨。這一切看似全為眼前景色的描寫,而實則皆是心中情語的吐露。迷茫的山巒、荒涼的原野、悲鳴的`啼鵑,無一不透露著詞人茫然、失落、悲涼和悵惘的心境。一個“寒”字、一個“怨”字,便是詞人這種心境的標志。
至煞尾處,詞中的這種情感則由隱而顯:“不知何限人間夢。并觸沉思到酒邊”,面對這世道的滄桑翻覆、人事的盛衰興亡,詞人苦苦地思索,只覺得它如同夢幻一般無法理解和把握,于是只有借酒來解脫這深深的迷茫和無奈了。詞的最后兩句,既表現了詞人超然物外的清淡之風,同時又體現了詞人悲慨激越的豪健之氣,“出世”與“人世”的矛盾同時融合在了詞句之中。
在表現手法上,全詞通過把眼前荒敗的臺觀與遠處生機的野草閑花相互映托,來達到顯襯人事無常之藝術效果,頗具氣象。又通過移情于物,使煙泛寒,鵑啼怨,來寄慨詞人之幽情,抒發作者之百感交集,造成了很深的意境。又以“橫”寫山巒,以“架’’寫云煙罩峰,體物無不工細。全詞的特點是淡而穆,格調清放俊健。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5
鷓鴣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古詩簡介
《鷓鴣天·西都作》是北宋詞人朱敦儒作于西都(今洛陽)的詞。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全詞表達了詞人對權貴的不屑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和志向。
翻譯/譯文
我本是天上管理山水的郎,天性是懶散和疏狂。天帝曾批給我管理風露的詔帛,我也多次上呈留住彩云,借走月亮的奏章。
詩一寫就是一萬首,葉捅一飲就是一千杯,不曾正眼看過侯王。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愿插著梅花醉臥在洛陽中。
注釋
①鷓鴣(zhè gū)天:此調取名于唐人鄭喁詩句“春游雞鹿寨,家在鷓鴣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
②西都:指洛陽,宋朝時稱洛陽為西京。
③清都:相傳天帝的府地。山水郎: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④疏狂:狂放不羈。
⑤累(lěi):數次。章:指上呈天帝的奏章。
⑥觴(shāng):古代蠱酒的容器。
⑦玉樓金闕(què):指汴京的宮殿。
賞析/鑒賞
上片的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征,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出作者遠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行了絕妙而風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自內心的鄙棄。
下片表現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容都表現為對詩與酒的鐘情。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征,這里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一起來,表現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后呼應,章法謹嚴,充分體現了作者蔑視權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征。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6
鷓鴣天·東陽道中
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
翻譯
香籠里燃燒的水沉香的氣息越來越淡薄了。舉目遠望,征塵撲面,去路迢迢。周圍是數不清的層層山巒,全被碧綠的樹木和野草覆蓋著,路旁山野中長滿了各種各樣不知名的花兒,一朵朵的格外嬌艷動人。
行進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歷歷在目,駿馬蕭蕭嘶鳴,威武雄壯的儀仗隊已經過了前面的小紅橋。滿懷的離愁別恨,此時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詩句,于青山綠水之間,一邊吟詩,一邊催馬加鞭地向東陽進發,差點兒沒把馬鞭的碧玉梢頭搖斷。
注釋
征塵:征途上揚起的塵土。
香篝:一種燃香料的籠子。
水沉:即沉香,一種名貴香料。
銷:消退周遭:周圍。
歷歷:形容物體或景象一個個清晰分明。
蕭蕭:馬長聲鳴叫。
愁邊:苦苦思索。
剩有:盡有。
碧玉梢:指馬鞭用碧玉寶石飾成,比喻馬鞭的華貴。
賞析
上闋寫景,描繪出一幅有樹有花,色彩鮮明的山野行軍圖。“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開篇交代作者已經離開臨安向東陽出發。“撲面征塵”描寫環境的惡劣,氣候干燥,而且路途遙遙。“香篝”是古代的熏籠,“水沉”即沉香。籠里的香料已快燒完,暗指已經行路很久,也說明路途之遙遠。同時,“香篝”一句,即“漸覺香篝水沉銷”的倒裝。這樣的表達,顯示出他對于外出行役的不適應感受。接韻目光由自我注意轉而向外凝視。在無意識的觀望中。那隔斷自己望眼的重重疊疊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嬌艷山花,都變得愈加觸目。心中難以訴說的惆悵,從對于風景的無意識凝視中曲曲透出。上片不直寫離情而離情濃郁可掬。
接下來的兩句,詞人描寫周遭的景象。“山無重數周遭碧”是仿劉禹錫的“山圍故國周遭在”所作。身邊的山脈層層疊疊地排列。路旁的花兒雖然不是什么高貴的名花,而只是一些山間野花,但是卻盛放得分外妖嬈。一個“碧”字,說明此時行軍人是置身于綠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兒格外嬌艷絢麗。充滿生機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詞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闋描寫生活畫面。“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行人歷歷在目,這里的人指穿著戎裝的戰士們,因為衣著威風,氣勢雄偉,所以容易辨別出來。士兵們伴隨著一聲聲駿馬的啼叫聲前進著,飄揚的紅旗已經越過小紅橋。這三句寫的是隊列前進的情景。不難想見,此時作者是騎馬走在隊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軍的戰士和隊首“旌旗”的方位。與和杜甫的“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過兩者表達的感情則是大不相同。辛棄疾的詞表達他們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對沿途風景的欣賞,也有對目的地的暢想,而杜甫的詩則是描繪家人送入伍戰士的場景,顯得很凄涼。
“愁邊剩有相思旬,搖斷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詞一直呈現的`是一種歡快的情調,可以感覺出作者很喜歡這次旅程。雖然辛棄疾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但寫此詞時,正是辛棄疾“春風得意”的時候,有機會為國效命,他的心情是輕松愉快的,因此這個“愁”字應理解為他尋覓“相思句”構思過程中苦惱的“愁”。正因為這樣,他只顧聚精會神地思索,不知不覺中才“搖斷”了馬鞭的“碧玉梢”,這抑或是用力過猛,抑或是打在什么東西上,寫得極傳神,極形象。正因為詞人認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搖著鞭子前行,以致“搖斷吟鞭碧玉梢”,這一句也形象表達出詞人此刻輕松愉悅的心情。
全篇風格委婉,和作者一貫的風格有所不同,但描寫的景物卻是相當地清新自然,生機盎然。碧綠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創作背景
據詞題來看,該詞是作者在任京都臨安大理少卿時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東陽途中所作的。從作品的內容和情調來看,洋溢著喜悅歡暢的情緒,這在辛詞中是不多見的。由此看來,此詞是寫景抒情之作,富有詩情畫意,五彩繽紛。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飲更何成。
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塊磊平。
醒復醉,醉還醒,靈均憔悴可憐生。
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
翻譯/譯文
只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漸漸地就覺得遠離了塵世;喝光了一斗,更覺得把心頭的不平都給澆沒了!
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卻又醒。屈原說自己“眾人皆醉我獨醒”,可真讓人覺得憔悴可憐!他的《離騷》,讀來讀去也沒什么意思,還是像愛酒的.詩人阮籍那樣痛飲美酒圖一醉,才算是最好!
注釋
①情:人情,指好飲乃人之常情。
②紛華:紛擾的塵世浮華。
③塊磊:即城壘,胸中的抑郁不平。
④靈均:屈原的字。
⑤讀殺:讀完。
⑥阮步兵:魏晉之間的著名詩人。
賞析/鑒賞
此詞主旨是以酒遣愁。上闋的前二句融化古語,說酒不能不飲。次二句補敘飲酒妙處:可以遠于浮華,可以撫平創傷。“紛華”指紛濁的人世社會,其中甚至上演著山河陵替、故國丘墟這樣讓人深悲大慟的慘劇,“魂磊”即是由此產生的失國之悲。詞人要以酒澆愁,自我麻醉,摒除煩惱,忘卻悲哀。“三杯”、“一斗”謂數量之多,也見出詞人痛切心髓,無法排解,唯有乞靈杜康的無奈心情。
下闋舉出兩位古人,一貶一褒。屈原放逐沅湘,行吟澤畔,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憂心楚國,系心懷王,執著而不能超脫。詞人認為,孰醒孰醉,并無恒定的標準,或醒者乃是真醉,而醉者方是清醒。意謂屈原過于拘執,苦痛絕望,自沉汨羅,只是太可憐了。自超世達觀者觀之,可以不必如此。阮籍但聞有酒,便求為步兵校尉,以求一醉,方為達者。“好個”兩字極力稱美。但這種褒貶,只是憤激之詞,正話反說,將哀痛家國、感念世亂的心情,用拗折之筆寫出。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鷓鴣天·楓落河梁野水秋
楓落河梁野水秋。
淡煙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
天杳杳,路悠悠。
鈿箏歌扇等閑休。
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
譯文:
①河梁:橋梁。
②杳杳:深遠幽暗貌。
③悠悠:遙遠。
④鈿箏:嵌金為飾之箏。
⑤芙蕖:荷花的別名。
注釋:
①河梁:橋梁。
②杳杳:深遠幽暗貌。
③悠悠:遙遠。
④鈿箏:嵌金為飾之箏。
⑤芙蕖:荷花的別名。
賞析:
作者秋月里一座荒村野店生發的客途別恨和懷人之情。全詞言短意長,含蓄有味,寫景言情,皆臻佳境;且格律工細,語言醇雅,堪稱小令中的佳作。
開頭兩句,寫旅途上所見的秋郊景色:楓葉已經凋落,站河橋上一望,野水退落,呈現出秋的寂寥。這兩句,準確而傳神地抓住最能表現秋月黃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體感地描繪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圖景,渲染出秋的寥廓與蒼涼、蕭瑟。
以下兩句轉寫山野客店“塢”是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間村落,“黃茅店”是茅草蓋的客店。這樣的環境最容易引起羈旅愁懷借酒澆愁愁更愁的主人公醉倒客店中。不知不覺,他進入了夢鄉,夢見自己身城里的一座高樓上。“高城”指大城市,“赤葉樓”是周圍種了楓、槭類樹木的樓。根據詞的傳統表達習慣,可判斷“赤葉樓”與綺情有關。“紅樓”、“青樓”之為歌妓所居,有五代、北宋的大量詞作為證;夢中去尋找樓中的情人,晏幾道就有很多類似的描寫:“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鷓鴣天》)是最著名的一例。此二句,對仗精工,聲律和諧,虛實相生,對比鮮明,意境凄美,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和無窮的回味,藝術表現技巧頗為高超。
下片好夢難留的悵恨,將愁腸恨緒表現得百轉千回。“天杳杳,路悠悠”,這是作者醒來之后,想象明天踏上征途的情況:天是這樣的遙遠,路是這樣的悠長,走著走著,離開心愛的人,也就越來越遠了。于是他想到“鈿箏歌扇等閑休”,那位佳人身邊享受“鈿箏歌扇”的生活,已經結束了。“鈿箏”指秦樂,“歌扇”指唱曲,顯然都是那位歌女的當行技藝。這里包括許許多多兩情繾綣的往事,寄寓著詞人深沉的身世感慨。
結尾兩句抒寫別恨和遲暮之感。漢人送別,灞橋折柳,故“灞橋楊柳”即代指離別。“年年恨”,是說離別的頻繁。詞人浪跡天涯,到處播下相思情種,離別于他自然是時有發生的了。“鴛浦芙蓉”句,化用賀鑄《踏莎行》中“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綠荷于“紅衣脫盡”(即繁花凋落)后,再沒有“蜂蝶”來依慕(即無人垂顧)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對仗,借物言情,表達了詞人哀嘆流年、自傷遲暮的深沉悲慨。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9
插腳紅塵已是顛。更求平地上青天。新來有個生涯別,買斷煙波不用錢。
沽酒市,采菱船。醉聽風雨擁蓑眠。三山老子真堪笑,見事遲來四十年。
翻譯
一個人生長在人世間已是夠癲癡了,再去孜孜追求功名富貴、企圖飛黃騰達,那就更加癲癡。最近生活道路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山陰家鄉,自己有一條船,可以在湖面自由往來,不用花錢。
市中買酒,江上采菱,畫船聽雨,醉后披蓑衣而睡。自己真是可笑,長期糊里糊涂地生活,覺悟時已經遲了四十多年。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
紅塵:人世、社會。
顛:通“癲”。
新來:近來。
生涯:生活。
別:區分,異樣。
買斷:全部買下。
沽酒:買酒、打酒。
三山老子:作者陸游自稱。
三山:山名,在山陰西南九里,鏡湖之濱。
見事:明白事理。
創作背景
詞作于乾道二年(1166年),是年作者四十二歲。這一年春,陸游在隆興府任上被免官。他二月初離任,取陸路經臨川、玉山入浙,于五月間抵里,開始了在三山西村的閑居時光。
賞析
開頭兩句,用自責的口吻,抒發憤激不平的感慨。陸游從三十四歲出任寧德主簿開始走上仕途,到四十二歲被免官,八年期間調動頻繁,卻一直未被重用,自然會有滿腹的牢騷。他自已抱怨說,“插腳紅傘”步入官場,這本身就是一個癡呆的人所作出的錯誤選擇,可還想高升,還想被重用,這就像“平地上青天”一樣的不切實際。接下來的兩句,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新來有個生涯別,買斷煙渡不用錢。”如今被免官,這倒好了,終于找到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歸鄉閑居。三山、鏡湖自有山水之勝,閑居于此,正如李白所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襄陽歌》),又如蘇軾所說“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前赤壁賦》)。昔賢之言深獲陸游之心,于是發出了類似的贊嘆:“買斷煙波不用錢”。由感慨到贊嘆,這表現了作者初識隱居之樂的一種新鮮的感受。
詞的下片又用具體的'生活內容對隱居的樂趣作了一些必要的補充描寫。如果沒有“沽酒市,采菱船”幾句,那么,前面所說的“別個生涯”和“買斷煙波”就架空。最后兩句是自嘲的話,是照應開頭的自責而說的,說自己不僅癡呆而且還“真堪笑”,見事太遲,一直遲了四十午,還不知道生活的道路究竟應該怎么走,看來,過去的四十年算是白活了。雖然此詞開頭的自責給人一些沉重之感,但寫到最后的自嘲,作者的筆調和心情就輕松得多了。
劉師培對放翁詞的總體風格評價是:“屏除纖艷,清真絕俗,逋峭沉都,而出以平淡之詞,例以古詩,亦元亮、右丞之匹,此道家之詞也。”(《論文雜記》)這首詞極其鮮明地體現了該特色。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鷓鴣天·酬孝峙
清代:錢繼章
發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
閑倚杖,戲臨罾。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譯文:
發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
此人頭發很短,胡須很長,眉毛突起棱角分明,病后容顏消瘦,顴骨高聳,比那光頭垂眉、閉目參禪的和尚還怪模怪樣。而他好似終南山石縫中生長出來的一根蔓延的青藤,任憑嚴霜侵襲、暴雨擊打,都等閑視之。
閑倚杖,戲臨罾。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他時而輕拄手杖閑適漫步,時而在水邊撒網捕魚消遣光陰。為官多年,要他再出任官職,他以沒有能力為借口推辭了。陣陣炎熱的東南風沒有消解池亭中暑氣,而他新作的詞卻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注釋:
發短髯(rán)長眉有棱,病容突兀(wù)怪于僧。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孝峙(zhì):即王屋,其字孝峙,明末文學家。發短:剃短發。髯:胡須。眉有棱:眉毛突起而棱角分明。棱,物體表面的條狀突起棱角。這里形容眉毛突起。病容突兀:言病后容顏消瘦,顴骨高聳。突兀,高聳,指顴骨凸起。怪于僧:連和尚都不如。清初,許多士人遁入佛門,不與統治者合作。尋常:經常,平時。霜侵雨打:指政治和仕途上的坎坷如同雨雪風霜。終南:終南山,在今西安市南。
閑倚杖,戲臨罾(zēng)。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臨罾:指水邊網魚。罾,有支架的魚網。折腰:指出任官職,用東晉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的典故。謝無能:推辭說沒有能力承擔。謝,推辭,拒絕。熏風:和風,指東南風或南風。字字冰: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賞析:
此詞描繪著一位愛國詞人的肖像上片起句以“發短”而起,不但具有很強的時代感,而且暗示了主人公不屈的性格。同時,詞人以“髯長”反襯了“發短”,并借此描繪了漢族男子傳統的壯美風度和瀟灑氣概。“眉有棱”表面是在寫眉毛,實則通過棱棱眉毛暗示眼睛炯炯眼神。到此,一位頭發很短、胡須很長、眉毛高聳、怒目睜睜的形象躍然紙上。“病容突兀怪于僧。”這是描寫主人公的容顏衰弱,暗示了主人公難以訴說的復雜情感。
接著的“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化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暗含了“隱居”之意。上片結尾,詞人通過有著很強的生命力的“石里藤”一任“霜侵雨打”而表現出“尋常事”,暗示了主人公內心的堅強。前兩句是主人公面容表象的大特寫鏡頭,充分顯示其怪異;后兩句則是主人公心態意象的比擬式描摹,著力傳達其堅強。
下片以閑游、戲釣的飄逸氣度,通過清峻自立的形象,進一步申足了上片遺世獨立、傲岸不羈的個性,同時自然地生發為“折腰久矣謝無能”的詞意。首先,詞人描寫了主人公不為官的閑游,戲釣的愜意。接著說“折腰久矣謝無能”,通過暗用東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語典表現出主人公堅決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的氣節。
接著借“熏風未解池亭署”來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的險惡,借“字字冰”暗示主人公內心的.凄涼。其中,“熏風”跟上片“霜侵”詞意前后呼應,共同渲染著象征著殘酷苦澀的社會現實,同時也反激著、映襯著主人公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險惡,不屑于清政府籠絡漢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寧可隱居深山窮壤、苦熬櫛風淋沐雨的凄楚生活,卻始終錚錚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此詞上片通過描寫外貌,突出了主人公病態怪異形象,表現了他堅忍不拔的性格特點;下片以閑游、戲釣的飄逸氣度,進一步表現了主人公遺世獨立、傲岸不羈的品格,映襯出主人公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全詞用典貼切,形象鮮明,由風貌到氣質,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以簡潔勁拔的白描手法,絲絲入扣地熔鑄出主人公的立體塑像。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鷓鴣天·黃沙道中
宋代 辛棄疾
句里春風正剪裁。溪山一片畫圖開。輕鷗自趁虛船去,荒犬還迎野婦回。
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殘雪斗疏梅。亂鴉畢竟無才思,時把瓊瑤蹴下來。
譯文
在寫成的詞句中,春風正在為我修改。眼前里展現出一片溪水高山的畫圖:水里的鷗鳥,輕輕地在水面上蕩漾,像乘坐在船上。從荒郊外跑回來的狗,迎著在田野里勞動的婦女回家去了。
松樹和竹子交錯叢生,遠處看,青翠成堆。它們擎著殘雪,要和幾朵稀疏的梅花爭妍。紛亂的鳥鴉畢竟沒有擎殘雪斗疏梅的才思在樹枝上跳來跳去,晶瑩潔白像瓊瑤似的'殘雪踩踏下來。
注釋
虛船:水鳥在水面上游走,給人以乘船的感覺,但因沒有船,所以叫虛船。
無才思:沒有知識或不懂事。
瓊瑤:指雪。
賞析
隱居帶湖的詞人,經常外出,或是觀景,或是到遠處的書堂讀書。這回他到黃沙嶺上的書堂去,經過這黃沙道,看見了生氣勃勃的初春景象,不禁十分欣喜,馬上把自己所見到的溪山人物風景攝取如詞。全詞顯出清新玲攏的風采。首韻欲揚先抑,采用反襯法,寫自己正在搜索枯腸,意欲把春風初起的感覺寫如詩詞而不可得,突然間,眼前出現了一片溪山,清新得如剛打開的溪山畫。這就總攝全篇之魂,且為下文的寫溪山之美作好了準備。“輕鷗”以下,一句一景,以抓攝的辦法把眼前風景的動態和靜態特征及神味,都展示了出來。鷗趁空船,犬迎野婦,同為動態畫面,而一者自在,一者溫馨。一“去”一“回”,景物在變化中相互補足,顯示出畫面所需要的穩定性。另外,這兩句,對仗精工,選詞講究,能夠體現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意趣。下片起韻,轉動為靜,寫松竹戴雪、疏梅自放的初春特有景象,寫得頗有趣味和情韻。松竹梅本是所謂“歲寒三友”,它們經常出現在同一處,或被詩人安排在同一畫面中,梅得竹映,氣息愈清,精神愈秀,姿態愈美。此處本也應是如此構思。然而作者卻別出心裁,以被雪水洗得青翠欲滴但是無花的松竹,來與開放得正香的梅枝競美。作者以一“斗”字,寫出了不服氣的松竹聯手舉起殘雪來與梅枝斗美的情態,賦予自然界以人的憨稚,人的情韻。這三句,把松竹的氣概和情趣寫到了極處。下韻則以一個可愛的細節作為反壓,以亂鴉的煞風景沒詩情———亂鴉的煞風景并不能取消這風景本身的詩情,來隱示松竹梅這場“較量”的“勝敗”,從而把作者對他們這場“較量”的態度,不著痕跡地一收。收得若漫不經心,隨意點染,但風景如生,詩情宛然。大作家觀物,物中有人,物如其人,從來不“描死”風景。辛棄疾的風景詞寫得出色有生氣,正在于其中滲透了作者的精神氣息,使人不僅能從中看見作者的才華,還能看見他的情致。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2
鷓鴣天·元宵后獨酌
明代:楊慎
千點寒梅曉角中,一番春信畫樓東。收燈庭院遲遲月,落索秋千翦翦風。
魚雁杳,水云重,異鄉節序恨匆匆。當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譯文及注釋
千點寒梅曉角中,一番春信畫樓東。收燈庭院遲遲月,落索(suǒ)秋千翦(jiǎn)翦風。
落索:冷落蕭索。翦翦:形容風輕微而帶寒意。
魚雁杳,水云重,異鄉節序恨匆匆。當歌幸有金陵子,翠斝(jiǎ)清尊莫放空。
魚雁:指書信。金陵子:歌女。斝:古代酒器。
注釋
落索:冷落蕭索。翦翦:形容風輕微而帶寒意。
魚雁:指書信。
金陵子:歌女。
斝(jiǎ):古代酒器。
賞析
此詞寫元宵節后的獨酌思鄉。“遲遲月”與“翦翦風”,點綴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懷鄉的愁緒。末兩句以歌酒故作寬解,更見鄉愁的`深摯婉曲。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鷓鴣天·游鵝湖醉書家壁
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
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
閑意態,細生涯。
牛欄西畔有桑麻。
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
譯文:
春天來臨,平原之上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土地剛剛耕好,又適逢春雨落下,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忽然之間適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見了,愁緒染白了頭發。心情沉悶無奈,只好到小酒店去飲酒解愁。
村民們神態悠閑自在,生活過得井然有序,牛欄附近的空地上也種滿了桑和麻。春播即將開始,大忙季節就要到來,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穿著白衣青裙,趁著大忙前的閑暇時光趕著去走娘家。
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驪歌一疊》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或說調名取自 唐 鄭嵎 “春游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詩句。然唐五代詞中無此調。調始見于宋代宋祁之作。
⑵鵝湖:《鉛山縣志》:“鵝湖山在縣東北,周回四十余里。其影入于縣南西湖,諸峰聯絡,若獅象犀猊,最高者峰頂三峰挺秀。”《潘陽記》云:“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東晉人龔氏居山蓄鵝,其雙鵝育子數百,羽絨成乃去,更名鵝湖。 宋淳熙二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兄弟講學鵝湖寺 ,后人立為四賢堂。 淳祐中賜額“文宗書院”, 明正德中徙于山巔,改名“鵝湖書院”。
⑶平原:廣闊平坦的原野。
⑷薺(jì)菜: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基出葉叢生,羽狀分裂,葉被毛茸,柄有窄翅。春天抽花薹,花小,白色。嫩葉可供食用。
⑸晚日:夕陽。
⑹青簾:舊時酒店門口掛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 這里借指酒家。唐鄭谷《旅寓洛南村舍》詩:“白鳥窺魚網,青簾認酒家。”
⑺意態:神情姿態。
⑻生涯:生活。
⑼桑麻:桑樹和麻。植桑飼蠶取繭和植麻取其纖維,同為古代農業解決衣著的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亦泛指農作物或農事。唐·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⑽青裙縞袂(gǎo mèi):青布裙、素色衣。謂貧婦的服飾。借指農婦,貧婦。蘇軾《于潛女》詩:“青裙縞袂于潛女,兩足如霜不穿屨。”
⑾外家:泛指母親和妻子的娘家。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詞。詞的前兩句“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寫的是農村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適逢春雨,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聊聊數筆,把一幅鄉間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由薺菜開花而說“春入”,對平凡微賤的薺菜花寄予了極大的感情,又把“群鴉”寫得充滿生意,一點不像平時人們所見的那副使人討厭的聒噪相。詞人留意和刻畫這些細物細事,可見其意態閑適。但是,接下來兩句“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情緒陡變,適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見了,萬種愁緒染白了的頭發。詞中說的.是“白發”,實際上講的是“愁緒”。“多情白發春無奈”,詞人心情沉悶,只好到小酒店去飲酒解愁。這里“多情”二字寫得詼諧,恰如其分地傳遞出詞人那種帶有苦味的詼諧。而在這詼諧中,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愁緒。面對這一派格調清新、色彩明麗、生機勃勃的春光,詞人的內心深處也似乎有一股涌動的熱情,他是多么希望為國家“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想到罷官的現實,又感到無可奈何,他因此而愁苦得白了頭發,只得在傍晚時到掛有青布酒幌的酒店去賒一點酒喝,好在賒酒很方便。詞人想借酒澆愁,可這酒又不能解除他內心的愁。
面對如畫的春色,詞人卻來了愁緒。其原因可以從這首詞的一小序“游鵝湖,醉書酒家壁”中找到一定的線索。這時,正是詞人被罷官落職,不得不退居田園之時。這時他正壯年,還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是不能耐得住清閑無為的生活的,所以詞人游鵝湖,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天,聯想到自己的遭遇,事業上的失意與感嘆歲月流逝的惆悵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這也是詞上闋的藝術手法。下闋寫的是一幅農村景象:村民們悠閑自在,生活過得井然有序,牛欄附近的空地上種滿了桑麻。春播即將開始,大忙季節就要到來,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穿著白衣青裙,趁著大忙前的閑暇趕著去走娘家。與詞的開篇幾句不同,下闋詞人從近處落筆,一個“閑”字,一個“細”字,一個“有”字,一個“趁”字,把農村生活的閑適與古樸活脫脫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然而,詞人越是寫閑適、古樸,越是讓人聯想到“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所流露出來的那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詞人無一字寫自己,盡情描寫客觀景象,著力描繪了一個“無我之境”,實際上“我”盡在其中。詞人采用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把煩亂復雜的失意之情在這閑適的氛圍中突現得淋漓盡致。透過農家們恬然自安的心態,可以更真切地看到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詞人那種無奈背后的不甘閑居的進取之心,那種追求祖國統一的執著。
或許人有會找詞人既然喜歡農村,喜歡農村古樸而又悠閑的生活,卻還要借酒澆愁的原因。那么就必須結合詞人當時的生活背景和他當時的處境去理解。辛棄疾是一位很有抱負、正義,充滿愛國心的詞人,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官場中有的是爾虞我詐、爭權奪利,有的是夸夸其談,食言而肥,詞人對此看透了,厭煩了,所以他要遠離城市的喧鬧,他認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頭,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薺菜花中。此時,他雖置身于純潔、清新的農村,卻還有愁苦,那是因為他不能忘懷祖國萬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場,去收復已奪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關心的事業,然而,他卻被排擠到農村,過起“閑意態”的生活來,所以他感到愁苦。他不是不喜愛春天,但春天并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
這首《鷓鴣天》在辛詞中并不占重要的地位,但它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卻代表了辛詞思想感情的主流,這是貫穿于詞人一生的作品之中的,如“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
這首詞在藝術上主要運用了對照的藝術手法,田園怡人的風光,農家閑適的生活,與詞人“多情白發春無奈”的心情形成對照,從而含蓄地表現出詞人不甘閑居又無奈惆悵的復雜心態;同時,這勃發的春色又暗含詞人內心的不甘閑居、不甘消沉,表現了詞人那如春的壯志,盡管這壯志被嚴酷的現實重壓著。詞的景物描寫也很有特色,色彩明麗豐富,相映成趣;又動、靜結合,人、物和諧,情、景相生。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鷓鴣詞
[唐代]李益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收錄《鷓鴣詞》三首,有構益的這首和構涉的兩首。構涉詩云:“湘江煙水深,沙岸隔楓林。何處鷓鴣飛,日斜斑竹陰。二女虛垂淚,三閭枉自沉。惟有鷓鴣鳥,獨傷行客心。”構益與構涉在詩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鷓鴣等形象來烘托氣氛,為所要表現的主題服務。可見《鷓鴣詞》在內容上均是表現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須用“鷓鴣”的飛鳴來托物起興。也就是說,《鷓鴣詞》中少不了鷓鴣,此外鷓鴣在詩中還有切題、破題的作用。
兩首詩不同之點是:構涉的《鷓鴣詞》由懷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他充分運用聯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殺;看到斑竹陰陰,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聽到鷓鴣的啼叫,觸動自己羈旅的愁懷。所抒之情,并非集中于一點,而是泛詠愁情。構益的'《鷓鴣詞》,寫一位女子對遠方情郎的思念,抒情較強烈,也更集中。
構益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帶的女子。詩的開頭寫她懷遠的愁情,不是用直陳其事的方法來正面描寫,而是用“興”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現得更加含蓄而有韻致。
如前兩句都是用興的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為舜南巡而死,淚下沾竹。這種染上斑斑淚痕的竹子,稱為“湘妃竹”,又稱“斑竹”。詩中人看到湘江兩岸的斑竹,自然會想到這個優美而動人的愛情傳說,連類而及,勾起自己懷念情郎的愁緒。正在這時,詩中人又看到引動她愁緒的另一景物,那長著錦色羽毛的鷓鴣,振翅而飛,且飛且鳴,其聲凄清愁苦,聽到鷓鴣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緒。鷓鴣喜歡相對而啼,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婦,都怕聽鷓鴣的啼叫。看到聽到鷓鴣的飛鳴,自然會使這位思婦的愁懷,一發而不可收了。
接著詩句自然地過渡到“處處湘云合”一句,以籠罩在湘江之上的陰云,來比喻女主人公郁悶的心情。以陰云喻愁懷,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藝術手法。《文鏡秘府論·地·六志》引《贈別詩》曰:“離情弦上急,別曲雁邊嘶,低云百種郁,垂露千行啼。”釋曰:“……上見低云之郁,托愁氣以合詞。”《鷓鴣詞》的“處處湘云合”,既是對實景的描寫,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悶的心情。
詩的前三句,詩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鷓鴣這些景物構造出一幅有靜有動的圖面,把氣氛烘托、渲染得相當濃烈,末句突然一轉,向蒼天發出“郎從何處歸”的問語,使詩情顯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寫出了主人公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我們仿佛看到她佇立湘江岸邊翹首凝望的身影,感覺到她盼郎歸來的急切心情,人物與周圍的環境達到和諧一致,繪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懷遠圖來。
這首詩清新含蓄,善用比興,具有民歌風味。抒情手法全靠氣氛的渲染與烘托,很有特點。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鷓鴣天·鵝湖寺道中
宋代 辛棄疾
一榻清風殿影涼,涓涓流水響回廊。千章云木鉤辀叫,十里溪風x稏香。
沖急雨,趁斜陽,山園細路轉微茫。倦途卻被行人笑:只為林泉有底忙!
譯文
床榻設在殿堂的陰影下,清風吹來,涼颼颼的十分舒爽,長長的回廊里,響著淙淙的流水聲。附近的山上,樹木蕭森,云氣繚繞,傳來了鷓鴣的啼叫,山下,清溪瀲滟,稻浪翻滾,隨風飄散著谷子的香味。
日落時分,忽然來了一陣急雨,為趕歸程,只好冒雨而行,山村園圃之間的小路,在雨中變得迷茫難辨了。路上的行人看見我們疲于奔命的模樣,都相視而笑:為著游山玩水,竟弄得這樣狼狽匆忙!
注釋
鵝湖寺:鵝湖寺在鵝湖山,鉛山縣城河口鎮東南。山勢逶迤,山巔三峰挺峙,沖霄凌漢。山中怪石犖確,林深澗幽,泉瀑鳴唱,風光如畫。據說山上原有湖,多生荷,名荷湖,東晉人龔氏居山養鵝,更名鵝湖。山麓有唐大歷時大義智孚禪師所建仁壽院,宋時稱鵝湖寺。《鉛山縣志》:“鵝湖山在縣東北,周回四十余里。其影入于縣南西湖,諸峰聯絡,若獅象犀猊,最高者峰頂三峰挺秀。”
一榻清風:蘇軾《佛日山榮長老方丈五絕》:“食罷茶甌未要深,清風一榻抵千金。”
章:通“橦”,大木材。云木:凌云之樹木。鉤辀(gōu zhōu):鷓鴣嗚叫聲。
x稏(bà yà):生長于江南的一種稻子。杜牧《郡齋獨酌》:“x稏百頃稻,西風吹半黃。”
微茫:隱約模糊。
有底忙:如此匆忙。蘇軾《大風留金山兩日》:“細思城市有底忙,卻笑蛟龍為誰怒。”“底”:如此、如許。
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詞人時年四十七歲,退居信州帶湖。因為鵝湖是鉛山最著名的風景點,乾道間朱熹、陸九淵兄弟及呂祖謙曾在這里集會討論學術,所以詞人深為這里的`風光所吸引,于是在夏季獨自一人來訪鵝湖寺,在前往鵝湖寺的途中作了這首詞。
賞析
上片描寫的是鵝湖寺內外的景色,先寫寺內,再寫寺外,顯出詞人的安閑和愜意。清風吹來,殿堂之中特別涼爽,寺廟旁邊泉水叮咚,令人心曠神怡。寺外有千株高大的樹木,樹木中有鷓鴣的叫聲,山下有十里稻香,景色由近而遠。后二句以“鳥鳴”、“稻香”相對,不僅詞性兩兩相對,還運用了數字對:“千章”、“十里”,疊韻對:“鉤辀”、“x稏”。疊韻對仗,十分工穩。
下片描寫的是回家途中的情景,語意輕快詼諧,充滿林泉樂趣。“沖”,顯出他急迫心情,雨過天晴,山中的小路被沖得模糊不清,“趁”,寫天色將晚急忙趕路的行狀。“細路微茫”,寫路生天晚而產生的緊張心態。結韻化緊就松,自嘲不能為事業出力,只能為林泉而忙碌。也諷刺那些不知林泉之樂的俗人,不明此中的真意。正如莊子所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他追求林泉之樂,已經到了反常的程度。通過別人的嘲笑,表明他為了尋找泉水認真而忙碌,卻樂此不疲的執著精神,這是詞人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體現,但也反映了詞人擺脫煩惱、要借林泉洗滌身心疲憊的精神狀態。
詞人寫這首詞運用了歸納法,首先把上片四句與過片兩句析為兩個部分,分別描寫鵝湖寺道周遭的林泉勝景,及“沖急雨,趁斜陽”的情形,從宿寺開始,到離寺上路,再到冒雨趕路,直至山路微茫,可謂處處是景,令詞人應接不暇。而詞人喜景之情、獵景之心也自洋溢其間。然后以“倦途卻被行人笑”一句,承上啟下,借人之口引出“只為林泉有底忙”的一句話來,更翻上一層,既活躍氣氛,又見心甘如此也,以總括上面兩個部分的文意作結。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02-08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05-22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0-20
鷓鴣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8-15
瑞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05-01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精]10-20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04-19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2-08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2-08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