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原文: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翻譯:
①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下臨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②投荒:貶官到荒僻的地方。③瞿塘:峽名,在四川省奉節縣附近。滟滪(音艷預)關: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大石頭。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險的地帶。古代民謠有“滟滪大如襆(音浮),瞿塘不可觸”的話。因其險要,故稱之為關。生入……關:東漢班超從軍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歸,有“但愿生入玉門關”的話。此用其語。④江南:這里泛指長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鄉分寧在內。⑤川:這里指洞庭湖。⑥這句寫風雨憑欄時所見君山。綰(音晚)結:(將頭發)向上束起。湘蛾:《楚辭·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傳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們居住的地方。鬟:發髻。十二鬟:是說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樣的發髻。⑦當:正對著,指在湖面上面對著湖水。
賞析:
第一首詩寫遇赦歸來的欣悅之情。宋崇寧元年,黃庭堅貶謫四川近六年后遇赦,在回故鄉江西分寧老家的途中,經過岳陽冒雨登樓,飽覽湖光山色,寫下此詩以表達自己遇赦后的喜悅心情。首句寫歷盡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謂不曾想還活著出了瞿塘峽和滟滪關,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悅。三四句進一步寫放逐歸來的欣幸心情:還沒有到江南的家鄉就已欣然一笑,在這岳陽樓上欣賞壯闊景觀,等回到了家鄉,還不知該是如何的欣慰!此詩意興灑脫,詩人樂觀豪爽之情可以想見。映照出詩人不畏磨難、豁達灑脫的情懷。全詩用語精當,感情表述真切。
第二首詩寫憑欄遠眺洞庭湖時的感受。“滿川風雨”,隱指作者所處的惡劣的政治形勢。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困苦的`環境中,他還興致勃勃地憑欄觀賞湖山勝景,足見其胸次之高。次句寫憑欄時所得印象,說放眼遠望,君山眾峰的形狀好像湘水女神盤結起的十二個發髻,寫出了君山的靈秀之氣。三四句推開一步,設想如能在湖風撲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細細觀賞君山,當是何等的愜意!“銀山堆里看青山”,以簡潔的筆墨,寫出了極為壯麗景觀。詩人憂患余生,卻能以如此開闊之胸襟,寫出如此意氣風發的詩句,千載之下,令人欽佩不已。
據任淵所作黃庭堅詩譜,此二詩手跡有跋云:“崇寧之元(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夜發荊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陽),數日陰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獨上岳陽樓。”詩人自紹圣初因修國史被政敵誣陷遭貶,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公元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出了四川,次年(即崇寧元年),又從湖北沿江東下,經過岳陽,準備回到故鄉去。這時,他已被貶七年,流轉在四川湖北一帶,環境非常惡劣,又到了對于古人來說算是高齡的五十七歲。長途漂泊,旅況蕭條,在風雨中獨上高樓,所以一方面為自己能夠在投荒萬死之后平安地通過滟滪天險活著生還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傷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蘇軾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將一切憂患置之度外,真像關漢卿在套曲《南呂·一枝花· 不伏老》中所說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黃庭堅與之相比,似乎還未能完全忘懷得失。這種氣質上的差異,很準確地表現在作品中,是讀者所應當注意的。
獨上高褸,可以望洞庭湖;樓在岳陽城西門上,和湖還有一段距離,則在風雨中又不能在“銀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將其認作湘峨鬟髻了。劉禹錫《望洞庭》云:“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黛鏡中心。”可能給黃庭堅以某種啟發,給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據。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不作蒼茫去,真成浪蕩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鷺飛處,看山天盡頭。
猶嫌未奇絕,更上岳陽樓。
翻譯
不能插翅飛向寥遠蒼茫的太空,卻違心地在湘黔來去浪游。
三年來客居在荒僻的夜郎地,今秋有幸到洞庭湖上泛一葉小舟。
翩飛的白鷺激起了詩的靈感,又見青山隱現在天的盡頭。
但我仍嫌未能飽覽奇絕的景色,于是舍舟泊岸登上岳陽樓。
注釋
蒼茫:形容洞庭湖的景色。
浪蕩游:毫無意思的放浪江湖之游。
夜郎客:詩人曾在靠近古夜郎國的峽州任職。
柁:同“舵”,這里指代船。
賞析
岳陽樓坐落在岳陽(今屬湖南)城西門上,唐朝開元年間所建,宋仁宗時重修,為游賞勝地,自唐以來,寫岳陽樓的詩文很多。蕭德藻這一首作于南宋時期,具體時間不詳,題寫的是登臨岳陽樓之前的所見所感。楊萬里《誠齋詩話》錄有此詩,但字句有所出入。
題寫岳陽樓的詩文很多,蕭德藻雖與與杜甫之作同題,但他避開了原有名篇的格局,寫登臨前所見所感,最后采用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篇末點題法來題寫岳陽樓。這樣寫算是比較聰明的。
首聯便發感慨:“不作蒼茫去,真成浪蕩游。”“蒼茫”原意指曠遠無邊的樣子,“浪蕩”則指放浪游蕩,這里相對而言,乃是別有含義,不妨說是詩人抒發這樣的感慨:可嘆不能像范蠡那樣,乘扁舟到遙遠的五湖去,在那海闊天空處盡情遨游,卻違背著心愿,被拘在湖南游來蕩去。
頷聯承上,敘述自己幾年來的“浪蕩游”。詩人的慨然是不無道理的.。他三年夜郎為客,今秋今日又泛一葉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確是不曾挪離湖南一步的浪蕩游。關于蕭德藻的生平,資料很少,不過根據此聯所寫,倒可略知一二。
頸聯寫游洞庭。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詩人不由得興致勃勃。隨著船身的一顛一簸,他的眼光也上上下下、遠遠近近地搜尋著美景,忽而在白鷺翩翩起飛處,他捕捉到了美,從而激起了靈感,吟出了詩句;忽而又在那遙遠的天盡頭,他看到了隱隱青山。“得句鷺飛處”頗有詩味,與下句動靜結合得妙,很有情趣,雖無“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氣勢,也算詩中較好的一聯。白鷺、遠山,畫面開闊;一動一靜,境界多變。然而詩人意猶未足,于是引出下一聯。
尾聯上句說“猶嫌未奇絕”,意猶未足;下句說“更上岳陽樓”,干脆棄周登岸,他要高瞻遠矚,在更開闊的視野中,去發現“奇絕”的景色。這里化用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雖然不能別創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銳,更集中凝煉,更激動人心,卻也換了一種說法,有些新趣。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古詩簡介
詩圣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被譽為“登樓第一詩”,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這首詩是大歷三年(768)冬,詩人自公安(今屬湖北)到達岳陽(今屬湖南)后寫的。岳陽樓,即湖南岳陽城西門樓,是我國三大名樓之一,下瞰洞庭,視野廣闊。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任職此州,常與才士登樓賦詩,遂使之聲名驟增,成為天下文化名樓。
翻譯/譯文
很早聽過聞名遐邇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
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注釋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淡水湖。
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臨洞庭湖。在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游覽勝地。
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坼:分裂。
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
無一字:音訊全無。字:這里指書信。
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
戎馬:指戰爭;關山北:北方邊境。
憑軒:靠著窗戶;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是一組工對嚴整的句子。岳陽樓久負盛名,杜甫早“聞”其名而未曾一見,今日不但見了,而且“上”了。那種欣喜之情就不由傾瀉于詩句之中。“昔聞”說明他渴望、向往之久,“今上”點出他如愿以償之喜。一般來說,五律的首聯不必對仗。詩人之所以要運用對偶句,就是因為通過這種嚴整的對仗,強烈地把自己今昔的心情作對照,強調登樓時的喜悅。從結構上說,這一聯切入詩題,引起全篇的寫景和抒情。
登上岳陽樓,是為了觀賞洞庭壯景。頷聯緊承首聯的“上”,寫登樓后所見。洞庭湖的氣象萬千,風光無限,而詩人抓住洞庭湖最顯著、最典型的特征——雄偉壯闊來加以描繪。“坼”字,詩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從“實”和“虛”的手法上指出了這兩聯詩寫景的差異。孟浩然的詩句是他不過是借寫洞庭湖景來表達個人“欲濟無舟楫”,想做官而無人引薦的心情,總還不免拘限于個人的仕宦得失。而杜甫不僅從洞庭寫到江南大地,而且又從江南大地寫到天地日月,從這個無比廣大的角度來描寫洞庭湖,就從更大的空間范圍表現出了洞庭的壯闊氣象。這當然與杜甫的懷抱有關。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懷者君國”,時刻將人民的安危和國家的命運放在心上,所以,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這就使他的這兩句詩比起孟浩然的兩句詩更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從前四句的寫景轉入后四句的抒情。親朋音訊阻絕,老病孤舟為伴,一“無”一“有”,曰“一”曰“孤”,感情色彩特別濃厚,煉字遣詞十分精確。此時已五十七歲的杜甫,年老多病,飄零無依,晚景凄涼。在廣闊無垠的天地中,詩人倍覺自己的孤單,聯想起走過的漫長的人生道路和經歷的種種艱辛,更感到悲哀,肝腸欲裂。這其間包含了詩人對往事痛苦的追憶過程。黃生說:“寫景如此闊大,自敘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三),指出了詩人情緒的起伏和詩人表現手法的巧妙。詩人運用這種闊狹的鮮明對比,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描述得更為突出,正如浦起龍所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起到了互為映襯的作用。這一聯從寫景轉入抒情,從所見轉到所感,從闊大轉到狹小,從登臨的喜悅轉到身世的凄涼,結構嚴謹,層層變換,步步深入,顯示出杜甫嫻熟的詩歌表現技巧。
在詩的尾聯,詩人又從狹處跳到闊處,從個人推及到國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失。此后,外族侵擾,藩鎮割據,民不聊生,怎不令詩人牽腸掛肚?就在這一年八月,吐蕃進犯,京師戒嚴,邊陲屯兵,戰事頻繁。同年六月,幽州兵馬使朱希彩等作亂,殺死節度使李懷仙,自稱留后,逼迫朝廷認可。這就是所謂“戎馬關山北”的史實。詩人想到這里,不禁涕淚縱橫。這涕淚之中,有對親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獨的悲傷,有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也有無以報國的自悼。最后這一聯,詩人由個人擴展到國家。“戎馬關山北”五字,體現出詩人胸中裝有黎民社稷,襟懷無比寬廣,與洞庭湖的闊大壯偉的氣象達到和諧統一,使情感與景物相得益彰。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老早就聽說洞庭湖水廣闊無垠,蔚為壯觀,今天總算登上了岳陽樓得以親眼目睹。里有一點是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向往,今天登上了岳陽樓,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向往實現了,能不高興嗎?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償的情思。聯系下文來看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里就是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并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哪里高興得起來呢?應當說“今上岳陽樓”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今天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里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嘆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里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緊扣上聯的“水”字,雖沒出現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吳楚”,本是周代的兩個諸侯國的國名,這里指的是吳地、楚地,即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吳地是長江下游地區,楚地是長江中游地區。吳在東,楚在西。“坼”,裂開、分開。是說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地則被擠向了遠遠的東邊,楚地則被遠遠地擠向了西邊、南邊。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東南伸展,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為兩塊。“坼”字用的很好,有動態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開。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萬物。“日夜”,白天晚上,日日夜夜,“浮”,浮動。“乾坤日夜浮”是說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四面眺望,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水,仿佛整個天地萬物都被湖水漂浮起來,仿佛天地萬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動漂游。“浮”字也有動態感。使人想到整個蒼穹都被湖水托住的—個半球,而萬物的運動,都是湖水蕩動的結果。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境界宏闊。一是極寫水面的寬闊,二是極寫水的力量。能夠割裂大地,能夠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東西之龐大,則顯示出湖水的寬闊。不要簡單認為這是夸張手法,應當認識到這里有個視覺、感覺和想象的問題。由于地球是圓的,人的視覺是有限的,面對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邊,即使看到了,遠遠望去也只是一條線,這就造成了湖水無限大,而遠地十分狹小的感覺。詩人準確、真實地抓住了這視覺和感覺上的錯覺,就把湖水描寫成了四際無垠,仿佛大地四處都是水鄉澤國,這是視覺感覺的真實。但詩人又借助想象,把本來看不到的吳楚大地和整個乾坤四際,也溶進了這個視覺和感覺的畫面。從而構成了一個想象的吳地楚地被裂開,整個乾坤被浮動的廣闊無垠的畫面。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這是將想象中的更廣闊的景象納進了視覺畫面的結果。這是說“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視覺錯覺加上想象的`產物,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宏觀意象。它的主要特點是境界廣闊、氣魄宏大。像這樣大的宏觀意象、氣魄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很少見的。如孟浩然也有詠嘆洞庭湖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但沒有杜詩境界更為高遠。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不是可以使我們聯想到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呢?這是一個方面。如此擴大的境界和氣魄,是不是使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經世浩茫連廣宇”的胸懷呢?可以的。因為詩中境界的大小、高下、深淺,總是同詩人的感情、胸懷有一定聯系的。
腹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系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船,也許看到了自己的小孤舟,也許看到了湖中的船,想到了自己的孤舟,不管怎樣,反正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于是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說這兩聯都是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后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這兩聯在內涵上也是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系,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后兩句是寫自己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征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蕩不安。這里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后遺癥: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仿佛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于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涌上心頭。還應看到,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本身來說,上聯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蕩,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一在一幅畫中。如果我們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么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里是象征,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戎馬”,就是戰馬、兵馬,指戰爭。“關山”,泛指,并非專指那道關,那座山。“關山北”,指打仗的地方。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戎馬關山北”,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憑”,依靠。“軒”,窗戶。“涕泗流”,淚流縱橫。這句是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后,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全詩四聯,首聯扣住“登”字,著眼洞庭風光的特色“水”。寫出了年輕有抱負時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時才得以一觀的感嘆。為下文的寫景、抒情拉開了序幕。頷聯極寫洞庭湖水的浩瀚無際,創造了一個無限廣闊、氣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著對國家時局的擔憂。腹聯則借助湖上孤舟,寫出了自身遭遇和處境的孤苦,寄托著詩人對不能報效國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尾聯則創造了一個身在江湖,心在長安的境界,完成了一個憂國憂民感時傷世的愛國詩人和人民詩人的形象塑造。
以上四句,既已寫出登臨所見之景;后面四句,則寫登臨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寫景,與情不相關,下四句只寫情,與景不搭界。前后兩部分的關系是情因景生,景以襯情,渾然一體,組成有機的抒情感懷意境。頸聯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觸動身世之悲,寫滿腹的孤身漂泊之感與萬里鄉關之思。
整首詩,詩人將自己隱在樓、川、雁、山等景觀后,讓樓去觀覽,川去迂回,讓雁牽愁心飛去,山銜好月走來。天地萬象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載體了。
首聯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登上岳陽樓,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頷聯中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了生命,你看,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山銜好月來”一句,想像新穎,有獨創性,著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頸聯寫詩人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仿佛在天上云間一般。這里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夸張地形容其高聳入云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朦朧中的幻景。
尾聯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后涼風四起,著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何等瀟灑自如,情調何等舒展流暢,態度又何其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以前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終于如愿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分隔開來,整個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動。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
注釋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淡水湖。
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在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游覽勝地。
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
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
無一字:音訊全無。
字:這里指書信。
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
戎馬:指戰爭。
關山北:北方邊境。
憑軒:靠著窗戶。
涕泗(sì)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
賞析
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在詩中互為表里。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反映了其關心民生疾苦的風格。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首聯敘事,頷聯描寫,頸聯抒情,尾聯總結。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里。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絳《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以往一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注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岳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范。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全詩以自敘和抒情為主,真摯感人;寫景只是三,四兩句,既是實寫,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
創作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杜甫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杜甫離開夔州(今重慶奉節)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陽(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登岳陽樓
唐代: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愿終于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注釋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游覽勝地。
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吳國和楚國)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下瞰洞庭,碧湖萬頃,遙望君山,氣象萬千,唐張說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馳名。 坼(chè):分裂,這里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出沒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無一字:杳無音訊。 字:這里指書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陜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戎馬:軍馬借指軍事、戰爭,戰亂。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憑軒:倚著樓窗。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淚和鼻涕,偏義復指,即眼淚。
創作背景
大歷三年(768年),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泊岳陽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賞析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有一點是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向往實現了,一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償的情思。聯系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里就是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并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岳陽樓”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里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嘆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里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緊扣上聯的“水”字,雖沒出現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地則被擠向了遠遠的東邊,楚地則被遠遠地擠向了西邊、南邊。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東南伸展,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為兩塊。“坼”字用的很好,有動態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開。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萬物。“乾坤日夜浮”是說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四面眺望,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水,仿佛整個天地萬物都被湖水漂浮起來,仿佛天地萬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動漂游。“浮”字也有動態感。使人想到整個蒼穹都被湖水托住的—個半球,而萬物的運動,都是湖水蕩動的結果。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境界宏闊。一是極寫水面的寬闊,二是極寫水的力量。能夠割裂大地,能夠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東西之龐大,則顯示出湖水的寬闊。這不是簡單的夸張手法,這里有個視覺、感覺和想象的問題。由于地球是圓的,人的視覺是有限的,面對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邊,即使看到了,遠遠望去也只是一條線,這就造成了湖水無限大,而遠地十分狹小的感覺。詩人準確、真實地抓住了這視覺和感覺上的錯覺,就把湖水描寫成了四際無垠,仿佛大地四處都是水鄉澤國,這是視覺感覺的真實。但詩人又借助想象,把本來看不到的吳楚大地和整個乾坤四際,也融進了這個視覺和感覺的畫面。從而構成了一個想象的吳地楚地被裂開,整個乾坤被浮動的廣闊無垠的畫面。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這是將想象中的更廣闊的景象納進了視覺畫面的結果。這是說“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視覺錯覺加上想象的產物,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宏觀意象。它的主要特點是境界廣闊、氣魄宏大。像這樣大的宏觀意象、氣魄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很少見的。如孟浩然也有詠嘆洞庭湖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但沒有杜詩境界更為高遠。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系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于是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說這兩聯都是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后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這兩聯在內涵上也是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系,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后兩句是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征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蕩不安。這里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后遺癥: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仿佛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于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涌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說,上聯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蕩,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一在一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么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里是象征,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戎馬”,就是戰馬、兵馬,指戰爭。“關山”,泛指,并非專指那道關,那座山。“關山北”,指打仗的地方。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戎馬關山北”,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 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后,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成就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作品運用了變化多樣的表現手法。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是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開篇兩句運用的是敘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臨岳陽樓的緣由。三四兩句運用的是描繪的手法,繪制了岳陽樓的宏闊壯觀圖景,并且在描繪中,又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后兩句又運用了抒情的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大跨度的跳躍。從內容方面說,開篇一聯寫的是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蘊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中,詩人由上聯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里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詩人又轉回自身的描寫,前后聯之間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聯,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展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又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的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上說,首聯蘊含喜悅,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為凄苦,尾聯變為悲傷。詩人的感情隨著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原文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翻譯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以東長江以西,落日緩緩下沉,無風卷起,樓閣上的招牌一動不動。
登臨的地方是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萬里來此還要登高望遠,三年輾轉歷盡危難還要獨登危樓。
登樓憑吊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晴空萬里,湖面風平浪靜,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駛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晚秋后異鄉旅人登樓望景,落日緩緩落在君山之中。
向北看只見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則看見楓葉紅艷似火。
一路只顧觀賞風景很少留神思考,結果到了巴陵還未作出好的詩篇。
注釋
簾旌:酒店或茶館的招子。
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
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橫分,這里指瓜分。
徙倚:徘徊。
三年多難: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
憑危:指登樓。憑,靠著。危,指高處。
吊古:哀吊,憑吊。
晴不風:晴空萬里,波瀾不驚。
杪秋:晚秋。
君山:全稱君山島,位于湖南岳陽東部的洞庭湖中。
白首:白發。這里指為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色草。
丹楓:經霜泛紅的楓葉。
賞析
其一
第一首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
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并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后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登臨吳蜀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過前面的蓄勢,詩人終于在頸聯以近于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游”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無可奈何。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讓人不堪忍受。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回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其二
第一首寫登樓,而第二首轉寫景和歸途。詩人登上岳陽樓,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這就描繪了多種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構成了洞庭湖獨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風”三字略顯俗套,但這正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相同韻味,不加修飾,只是寫的是湖水之壯美,這更顯手法獨特。第二聯寫人亦寫景,而且再次點明時間是傍晚時分。第三聯起,開始寫詩人的歸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將詩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見白草稀稀,向南望則見楓葉紅紅,這一聯的描寫將整首詩推向高潮,對仗工整,別有韻味。最后兩句就是寫詩人只顧觀景,寫著的詩到了江陵還未完,這就從側面襯托了長江洞庭之間風光之好。整首詩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樣,是“憂”的,因為兩首詩記述的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隱藏了,這首詩實際上表達了北宋國亡后,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主旨
這首詩寫了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感,雖是抒寫到岳陽樓游玩,但心系國家政事,憂國憂民,借登樓來譜寫了一首愛國詩篇。
創作背景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上岳陽樓,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這兩首就是其中之一。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原文】
《登岳陽樓》
作者: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唐詩三百首之杜甫:登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解】:
1、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馬:指戰爭。
4、關山北:北方邊境。
5、憑軒:靠著窗戶。
【韻譯】: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
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評析】:
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原文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唐代]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譯文
登上岳陽樓覽盡四周風光,洞庭湖水,廣闊無垠,依稀看見與長江相接。
南飛的大雁帶走我憂戚煩悶的心情,遠處的山峰銜來一輪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間的樓上下榻設席,在天上推杯換盞,暢飲美酒。
醉后朦朧里一陣陣涼風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帶旋回。
注釋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陽樓:坐落在今湖南岳陽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顧君山”,與黃鶴樓、滕王閣同為南方三大名樓,于716年(開元四年)擴建,樓高三層,建筑精美。
岳陽: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陽市。
下榻:用漢代陳蕃禮徐穉、周璆事,見《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詩注。
行杯:謂傳杯飲酒。
回:回蕩,擺動。
賞析
干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時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陽時,寫下這首詩。
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岳陽,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帶。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陽縣西南。登上岳陽樓,遠望天岳山南面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心情輕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和詩人分享著歡樂和喜悅:“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華》作“雁別秋江去”。后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帶走愁心,并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互相對仗、映襯,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山銜好月來”一句,想象新穎,有獨創性,著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詩人興致勃勃,幻想聯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仿佛在天上云間一般。這里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夸張地形容其高聳入云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詩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后涼風四起,著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瀟灑自如,情調舒展流暢,態度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夸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自然渾成,巧奪天工。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原文:
登岳陽樓
[唐代]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干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愿終于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注釋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游覽勝地。
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吳國和楚國)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下瞰洞庭,碧湖萬頃,遙望君山,氣象萬千,唐張說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馳名。坼(chè):分裂,這里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干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出沒于其中。”干坤:天地,此指日月。
無一字:杳無音訊。字:這里指書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陜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戎馬:軍馬借指軍事、戰爭,戰亂。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憑軒:倚著樓窗。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淚和鼻涕,偏義復指,即眼淚。
賞析:
《登岳陽樓》主要事塑造了詩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現了詩人優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這種感情與個人遭遇的悲慘、個人抱負的不能施展,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詩在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種種矛盾之中,顯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動人。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有一點事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這事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事過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事高興。因為多年的向往實現了,一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償的情思。聯系下文更事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事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事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里就事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并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岳陽樓”事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事登上來了,這事一聲長嘆,長嘆的內里事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嘆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里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事“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事“洞庭水”不事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事要突出的,這事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事在“水”上做文章。
“吳楚東南坼,干坤日夜浮”。這事名句。先寫湖東與南吳楚兩地地勢如裂,后寫天地日夜浮動在湖水上。意境壯闊,氣勢極大。寫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寫得極為生動。杜甫這兩句與孟浩然的四句相比,還略勝一籌。孟詩中“撼”用得有聲勢,杜詩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事煉字煉出來的,用“浮”字則不僅要煉字,而且要深入觀察,把握了客觀實際,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現實。尤其事,杜甫的兩句與全詩事統一的,渾然一體,深沉博大;孟詩全篇頭重腳輕,稍見缺憾。這兩句事寫景,但不能看成事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干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事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事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事音信斷絕,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事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事很痛苦的。“孤舟”事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系起來看,前兩句事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干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事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于事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說這兩聯都事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后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
這兩聯在內涵上也事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系,實際上事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后兩句事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事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事借寫遠景象征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蕩不安。這里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后遺癥: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事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事由于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仿佛大地裂開了,干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就不事杜甫。也正事由于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于事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涌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說,上聯展現的事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蕩,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一在一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么那一點孤舟就事詩人杜甫自己。這里事象征,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干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具體指的事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事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于事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事兩個景象:一個事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事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事詩人心中想到的,后者事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事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事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事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事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后,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事無可奈何。
全詩四聯,首聯扣住“登”字,著眼洞庭風光的特色“水”。寫出了年輕有抱負時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時才得以一觀的感嘆。為下文的寫景、抒情拉開了序幕。頷聯極寫洞庭湖水的浩瀚無際,創造了一個無限廣闊、氣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著對國家時局的擔憂。腹聯則借助湖上孤舟,寫出了自身遭遇和處境的孤苦,寄托著詩人對不能報效國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尾聯則創造了一個身在江湖,心在長安的境界,完成了一個憂國憂民感時傷世的愛國詩人和人民詩人的形象塑造。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成就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作品運用了變化多樣的表現手法。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事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開篇兩句運用的事敘述的手法,交代的事登臨岳陽樓的緣由。三四兩句運用的事描繪的手法,繪制了岳陽樓的宏闊壯觀圖景,并且在描繪中,又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后兩句又運用了抒情的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大跨度的跳躍。從內容方面說,開篇一聯寫的事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蘊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中,詩人由上聯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里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詩人又轉回自身的描寫,前后聯之間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聯,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展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又事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的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上說,首聯蘊含喜悅,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為凄苦,尾聯變為悲傷。詩人的感情隨著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原文】
《登岳陽樓》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分類標簽:山水詩 唐詩三百首
作品賞析
【注釋】:
吳楚:指今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帶。
【簡析】:
大歷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峽,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這年冬天,杜甫從公安到了岳陽,這首詩就是登岳陽樓后所作。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關心。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后映襯,渾然一體。
[注釋]
(1)岳陽樓:游覽勝地。在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
(2)坼[音“撤”]:裂開,分開。
(3)乾坤:天地。
(4)戎馬:比喻戰事。
(5)涕泗:眼淚。
【譯文】
過去早就聞說洞庭湖,今天終于登上了岳陽樓。吳國和楚國從湖的東南分開,天地好像日日夜夜在湖上浮動。親戚朋友沒有一封信給我,年老多病只有一條孤舟。北方的邊關正在鏖戰,我*著岳陽樓的欄桿老淚縱橫流。
【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只好“以舟為家”了。所以下邊接著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著一葉扁舟到處飄流!從這里就可以領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么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面上看來,意境象是很簡單:詩人說他在若干年前就聽得人家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岳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鰲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注》)但僅這樣理解,就把杜詩原來的意境領會得太淺了。這里并不是寫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壯氣蒿萊……許許多多的感觸,才寫出這么兩句:過去只是耳朵里聽到有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遲暮之年真個就上了這岳陽樓?本來是沉郁之感,不該是喜悅之情;若是喜悅之情,就和結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我們知道,杜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哪里想到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詩里的“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句才寫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眼望著萬里關山,天下到處還動蕩在兵荒馬亂里,詩人倚定了闌干,北望長安,不禁涕泗滂沱,聲淚俱下了。
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為人稱道,而這意境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也有時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黃生對這一首詩有一段議論,大意說: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寫得那么寬闊廣大,五、六兩句敘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寫得這么凄涼落寞,詩的意境由廣闊到狹窄,忽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變;這樣,七、八兩句就很難安排了。哪想到詩人忽然把筆力一轉,寫出“戎馬關山北”五個字,這樣的胸襟,和上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寫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氣象,就能夠很好地上下襯托起來,斤兩相稱。這樣創造的天才,當然就壓倒了后人,誰也不敢再寫岳陽樓的詩了。
黃生這一段話是從作詩的方法去論杜詩的,把杜詩的意境說成是詩筆一縱一收的產物,說意境的結構是從創作手法的變換中來。這不是探本求源的說法。我們說,詩的意境是詩人的生活思想從各方面凝結而成的,至于創作方法和藝術加工,煉字煉句等等,只能更準確地把意境表達出來,并不能以這些形式上的條件為基礎從而醞釀成詩詞的意境。昔人探討創作問題,偏偏不從生活實踐這方面去考慮,當然就不免倒果為因了。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09-17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賞析09-04
《登岳陽樓》原文及翻譯賞析05-19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08-18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賞析03-17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登岳陽樓》杜甫原文翻譯及賞析04-12
登岳陽樓杜甫原文翻譯及賞析11-11
《登岳陽樓》杜甫原文翻譯及賞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