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春節講話稿
在當下社會,需要使用講話稿的場合越來越多,講話稿通過講話人口頭表達后,可以起到傳播真理、經驗,抒發感情,發表意見的作用。還是對講話稿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弘揚傳統文化春節講話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弘揚傳統文化春節講話稿1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弘揚傳統文化春節講話稿2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當我念起這首古詩,就會想起過春節時的歡樂情景。可春節并不是天天有的,所以我只能每天翻著日歷,不停地盼啊盼啊……
終于,我盼望已久的春節總算來臨了,當然,每到這一天,大家都會各自忙自己的事,準備吃的、用的、穿的、放鞭炮、穿紅大衣……我們家也不例外。晚飯過后,我硬拉著爸爸帶我到廣場上去放煙花,爸爸經不起我的軟磨硬泡,只好答應了。
來到廣場,那里一片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的做游戲,有的散步,有的唱歌跳舞……你瞧那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先拿出煙花往地上一放,點上火,然后迅速跑開,隨著煙花“嘭”的升天聲,她臉上露出了會心的一笑。
放煙花的時間終于到了。“嘭嘭嘭”,許多煙花都升天了,抬頭仰望,你看,那煙花多美呀,像一位位婀娜多姿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像一只只蝴蝶在展翅飛翔,又好像許多綻開的花朵在與星星聊天……真是無比生動!
看著那一張張笑臉,我也忍不住躍躍欲試,隨后,我也拿出煙花,點了火,煙花陸續升天,我高興得拍著手跳了起來。朵朵“鮮花”把深藍的夜空裝扮得絢麗多彩,似乎比那春天還要充滿生機、充滿快樂,仿佛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圖畫。
我們的中華民族是偉大的國家,是歷史悠久的國家,尤其是那些富有中國文化歷史的傳統節日,真是讓許多外國人贊不絕口,我真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自豪!
弘揚傳統文化春節講話稿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春節,歷代以來都是中國各種傳統節日之首,詩人們詠唱節日之時,先想到的就是春節了。其次才是重陽節,端午節等。正如王安石所說“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因為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很長,而且中國上下都過春節。所以,春節也是有著各種各樣的過法。
我們天天稱呼這個節日為過年,那么,“年”是什么呢?在古人眼中,年可不是什么“快樂,美好的事物”,而是一個可怕,邪惡的化身。它就是怪物“年”。它象征著霉運,厄運,會為人帶來災厄。而一年之末,同時也是一年之首,人們也要趕走這個“倒霉蛋”了。
春節一開始,人們對霉運的驅趕就開始了。孩子已經開始吃糖,買東西了,而大人們也開始買好,準備好除夕夜的一切了。這還不是重點呢!這只是一個序曲而已。大多數地區的春節,都是從臘月開始,在正月十五時結束。而且大多分為這幾個部分,以除夕為分界線,有除夕前,除夕和除夕后。
現在,是重頭戲了——除夕!大家可能會想:這重頭戲就只有一天,豈不是虎頭蛇尾嗎?那你可大錯特錯,雖然除夕只有一天時間,但內容可豐富多彩了。光是“走流程”就多極了。早上,不管是誰,都要洗澡,換新衣。要干嘛呢?是的,“年”被“趕”走了。當然,也有地區開始辦廟會了。到了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人們有的吃湯圓,有的吃餃子,還有的吃面。是的,這就是吃貨的最愛了——年夜飯。并且晚上,煙花閃耀著,爆竹齊鳴,好不熱鬧!
除夕后,小孩忙的不亦樂乎——紅包來了!人們開始休息,買魚,漸漸恢復以往的樣子。
春節,如此熱鬧,不愧是中國傳統節日之首!
弘揚傳統文化春節講話稿4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春節的習俗可多了!有貼春聯、貼“福”字、剪窗花等等。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春聯的'種類很多,根據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等。“門心”貼在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在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在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
去年的春節我們家還貼了一個倒“福”字呢。春節貼“福”字,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向往和祝愿“福氣”、“福運”,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春節的習俗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我真盼望春節能早日到來!
弘揚傳統文化春節講話稿5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谷子一熟為一“年”,五谷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后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借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
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后,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
【弘揚傳統文化春節講話稿】相關文章:
弘揚傳統文化06-18
弘揚傳統文化的作文01-16
弘揚傳統文化的作文09-07
弘揚傳統文化的作文08-30
弘揚傳統文化的作文08-30
弘揚傳統文化的作文08-30
弘揚傳統文化征文08-06
弘揚傳統文化的名言警句01-13
弘揚傳統文化美德作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