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白居易的教案
長恨歌是詩人白居易的作品,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長恨歌白居易的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
長恨歌白居易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詩歌風格
2、了解長恨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
3、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4、品味作者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5、熟讀成誦《長恨歌》
教學重點
1、了解長恨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
2、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3、品味作者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1、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2、品味作者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huán)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系,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二、背景介紹
楊玉環(huán)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為妃。后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占為已有,又礙于名分,于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后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huán)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huán)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碧鞂毢笃冢炔勘疽衙苤刂,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幸,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fā)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huán)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fā)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議下,白居易寫下了此詩,而陳鴻則寫了一篇傳奇《長恨歌傳》。
三、作者介紹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仆射。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后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卑拙右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奔白x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歲時,罷校書郎,隨后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后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以利舟楫。卒年75歲。
四、詩歌朗誦
五、詩歌分析
1、長恨歌,就是歌長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為什么恨?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楊女之美貌,嬌媚,皇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楊之得寵,不僅自己“夜專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拗畠纫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敝痢熬跹诿婢炔坏,回看血淚相和流。”
楊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劇的制造者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M紆登劍閣。”至“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詩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后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手L恨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至“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道士幫助皇找到楊女.——過渡,浪漫主義手法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敝痢霸谔煸缸鞅纫眸B,在地愿為連理枝!弊寳钆浴坝袢菁拍瘻I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獥钆L恨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薄c明題旨,回應開頭
2、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皇之長恨:“黃埃散漫風蕭索,云?M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碧菩谔油髂系穆飞,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風蕭瑟,黃土彌漫,曲折婉轉的棧道穿行山間,如行云間,如漢皇心中纏綿悱惻,揪心裂肺的"恨".寂靜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內心更顯凄涼與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痹谑竦,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凄清,這又是一層。行宮見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圓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啊.夜雨聞鈴,定然有風,有風而鈴聲聞,可見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涼。風聲,雨聲,鈴聲,清晰入耳,聲聲擾人心緒,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于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躊躇,信馬,不忍離去,不想離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馬由韁緩緩去,心無著落之凄涼可見。風景依稀似去年,同來望月人何在 ——敘事見情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fā)新,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回長安后,白日里,由于環(huán)境和景物的觸發(fā),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jiān)青娥”都已白發(fā)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
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jiān)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觸景生情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直接描摹漢皇的輾轉反側,徹夜不眠。想要入眠做夢夢見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見麗人的影子!獢⑹乱娗
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F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huán),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抒情,回環(huán)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楊女之長恨:“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為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后的震驚,激動和惶惑!皦艋辍,使者是什么時候來的,何以在夢,是相思不可見,渴望夢中見吧?“云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憋@示出她的焦急與迫切——以行寫情,敘事見情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眰鲗С鏊齼刃牡谋,凄傷,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觸。比較比喻的運用,充分描寫楊的外在形態(tài),借以展現其內心情感!孕螌懬,描寫見情
作者以形寫神,通過人物的外在行動揭示其內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轉動人!昂槟x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仡^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卑选扳毢薪疴O寄將去”,以表心跡,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又恐怕皇懷疑不信, “殷勤重寄詞”,以兩人在七夕之夜于長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證。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于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敘事見情
3、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透過這兩個人物形象,你認為《長恨歌》的主題是什么?
漢皇:荒淫誤國的昏君 深愛楊女的癡心男
楊女:禍國殃民的紅顏 忠貞愛情的癡心女
主題:
一、諷喻說。
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暴露統治階級荒淫無恥,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fā)“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于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于苦果自嘗。
二、愛情說。
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雙重主題說。
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著兩重性,貫穿著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制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沖突。沖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沖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四、丁毅,方超在《(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認為,此詩是白居易借對歷史人物的詠嘆,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說,詩人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于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后期”的沉痛詩句。文章指出,《長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幾個月,詩人為失去與湘靈相會之可能而痛苦。為此,丁,方二人認為,《長恨歌》并不是對歷史的記錄與評價。“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fā)自己的痛苦與深情。
從“詩言志”,“詩傳情”上說,丁,方二人之說不無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歷史真實和社會意義以及千百年來的影響而言,不能不說它是歷史的記錄和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至于白氏自身有愛情悲劇的經歷,無疑有助于他對李楊愛情悲劇的體察和分析,才使其詩寫得肌理細膩,情真意切,賦予無窮的藝術魅力。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后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后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根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后情節(jié)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系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fā)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fā)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tài)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tài)度和感情傾向。
《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悲劇的發(fā)生,作者對李,楊的態(tài)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英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制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為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盡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化費那么多的筆墨著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里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此詩敘事詳略適宜,舒卷自如。如“安史之亂”爆發(fā),因不是重點所在,作者只以兩句詩作扼要的敘述交待,而對李,楊二人的綿綿長恨,則不惜筆墨,大肆鋪敘。在宛轉敘述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同時,作者傾注了自己的豐富感情,使這首敘事詩含帶了濃郁的抒情成份。如“圣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直接抒情的語句自不消舉說,使詩中的一些景物描寫,也滲透著沉甸甸的情感。如“黃埃散漫風蕭索”以下四句詩,描繪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著唐玄宗慘淡灰暗,寂寞凄傷的心情。又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兩句,是敘事,是寫景,也是抒情。全詩始終貫穿著敘事,抒情,寫景熔于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為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fā)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傊,作者根據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fā)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為表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長恨歌白居易的教案2
一、教學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詩歌創(chuàng)作特點。
2、了解《長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學史上的重大影響。
3、分析李、楊愛情悲劇的深刻歷史教訓。
二、學習要點
1、題解關鍵詞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么,為什么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內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據唐玄宗和楊妃的愛情悲劇所創(chuàng)作的長篇敘事詩,與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互相映襯,各具特色。
詩篇可分為四個層次:(1)楊妃入宮受寵,明皇迷色誤國;(2)馬嵬生離死別,蜀中傷心斷腸;(3)還都觸景生情,回宮綿綿相思;(4)仙山尋得楊妃,遙寄信物誓詞。
詩篇既有對李、楊真摯愛情的歌頌,也有對明皇迷色誤國的諷喻。敘事曲折婉轉,抒情纏綿悱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氣氛,刻劃心理,是古代杰出的敘事詩篇。全詩語言流麗,聲調和諧,適于反復吟誦。
三、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 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倡導新樂府,作品有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等,風格平易自然、淺切流暢。作品多收錄于《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親都是朝廷官員。他自幼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九歲便能夠辨別聲韻,讀書也特別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時期,曾經集中、統一而強大的唐帝國,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fā)生了戰(zhàn)事,他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xiāng)淚一封書!边寫過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边@些詩寫出了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狀況。
貞元十六年(800),29歲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進士第,結識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們被后人并稱為“元白”。32歲步入仕途,被授校書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因得罪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在此后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后來曾被貶為江州司馬。為避嫌消災,也為消解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并且開始信佛,尋找精神倚托。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績斐然,最為人稱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時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yōu)榱藨涯钏,把這個湖堤命名為“白堤”。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于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tài)中。但作為一個詩人,他的成就卻極大。后人將他與李白、杜甫并稱為唐代三大詩人。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濟天下”為主,寫下了大量政治諷喻詩。但貶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從“兼濟天下”轉為以獨善其身為主。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貢獻是從理論和實踐上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特別強調詩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要以情動人,詩歌語言要“其辭質而輕,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觀點。他的詩存留下來將近3000首,詩風淺切平易,廣為流傳的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內容分析
全詩分四段
第一段:寫李楊會合經過及李對楊的寵幸;
第二段:寫變亂爆發(fā),貴妃殞命,玄宗傷痛不已;
第三段:寫李重歸長安后對楊的無窮思念;
第四段:寫楊對李的忠貞不渝之情。
第一段:寫李楊會合經過及李對楊的寵幸
“漢皇重色思傾國”
統攝全篇,又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
“天生麗質難自棄”
隱去了楊玉環(huán)可羞可痛的再嫁經歷,也寫出了她后來橫遭劫難的深刻的悲劇根源──美麗。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云鬢花顏金步搖,”
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描寫楊貴妃的美麗,也奠定了李楊愛情的悲劇基礎。
人物的身份地位與好色的欲求形成尖銳的對峙,群體社會的秩序規(guī)范與生命個體的秀美艷麗發(fā)生激烈的沖突,這種對峙與沖突奠定了李楊愛情的悲劇基礎。
“芙蓉帳暖度春宵”,“君王不早朝”
直接導致了李作為皇帝的失職。
“三千寵愛在一身”, “姊妹兄弟皆列土
引起了世人的反感與社會心態(tài)的變異──“不重生男重生女”。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歡喜”;“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長恨歌傳》)
在對楊氏得寵與兄弟姐妹高官厚祿不無貶刺的描寫中,已隱約揭示了李楊愛情的悲劇根源。
第二段:寫變亂爆發(fā),貴妃殞命,玄宗傷痛不已
“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ㄢ毼責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夜雨聞鈴腸斷聲”
李楊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留下不可挽回的終身恨事。
第三段:寫李重歸長安后對楊的無窮思念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寫白日里因環(huán)境的觸發(fā)而睹物思人,充分展示了玄宗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從黃昏寫到黎明,抒寫玄宗在夜間萬籟俱寂之中難以成眠的相思情懷。用心理時間與心理色彩來寫悄然思戀的漫漫長夜,真切感人。
在這一段里,詩人自白天到黑夜,自春天到秋日,自現實到魂夢,以豐富的想象與虛構,從各個不同側面?zhèn)魃竦孛鑼懥诵谙嗨嫉目嗤础?/p>
第四段:寫楊對李的忠貞不渝之情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到“梨花一枝春帶雨”,
寫道士到海上仙山找到楊貴妃,美在已經幻化仙化的彼岸世界得到復現與升華。
作者沒有讓李楊二人在仙國來一個庸俗的大團圓結局,而是將美與愛情不能并存的矛盾問題留給讀者去咀嚼,去思索。
從“含情凝睇謝君王”到“此恨綿綿無絕期”,
寫楊貴妃托物寄情,點明“長恨”。
詩歌敘述的是一出美化了的宮廷愛情悲劇。對李早先的耽樂誤國,作者不無諷刺。對李、楊后來的生死相隔,作者懷有憐憫。對李楊不顧人天相隔、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深情,作者則深表同情。
五、對詩主旨理解差異的原因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性很濃的長篇敘事詩,也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作,對于《長恨歌》主旨的理解,歷來有不同的認識;蛘f諷刺荒淫? 或說歌頌愛情,或說雙重主題?產生分歧原因:
1、詩歌素材介于歷史與傳說之間。
馬嵬驛事變的翌年,杜甫寫《北征》詩:“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狈Q肅宗李郭為明哲的周宣王、漢光武,把楊玉環(huán)比作褒姒、妲己。杜甫的看法代表了儒家正統思想對這一史實的價值取向,女色禍水。
白居易時代,民間的傳說對楊貴妃的故事作了較大的改造,突出了李楊之間的愛情悲劇。白居易借著史實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的傳說,創(chuàng)作出《長恨歌》,詩歌自然會具有這雙重的價值取向。
2、在情感態(tài)度上,作者的儒家思想觀念與詩人發(fā)自內心的情感之間存在著矛盾。
一方面白居易是一位有著正統儒家思想的文人,所以,在《長恨歌》的第一層,作者對楊貴妃有所貶刺,認為她是恃媚邀寵,要負一定的誤國責任。而在《胡旋女》中更是將楊貴妃與安祿山并舉,斥之為安史之亂的兩大罪魁禍首:“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蓖瑫r,白居易又是一位詩人,追求美,謳歌美,汲汲追尋藝術的直覺,視至尊至貴的君王貴妃為普通的人,并將他們置于被憐憫的地位。所以,《長恨歌》便以無限深情的筆觸禮贊“褒妲之色”,歌頌美在彼岸世界的復現與升華,對美的毀滅傾注一腔同情。從而突破了儒家正統與欽定史學的樊籬。
以上兩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作品內容在國家命運和個人愛情之間的內在張力。
六、藝術特色
1、采用了歷史事實的描寫和浪漫的想象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
前半部重在寫實,描寫了玄宗重色輕國、楊妃恃寵惑主導致安史之亂,以及玄宗出逃、楊妃死于軍中與玄宗在蜀和歸京的過程,基本上是對歷史事實的敘述,當然也有想象性的描寫和抒情。
后半部重在虛構,先寫回京后觸景傷情、睹物思人,貌似寫實,其實也是作者的虛構生發(fā),然后轉入方士的致幻,引出幻境中楊妃的百般情態(tài)的細膩描寫和思念之情,最后以“長恨”點明題旨。
2、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它以敘事作為故事情節(jié)展開的基本手段,以景物和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氣氛,濃烈的抒情貫穿于敘事的全過程。
3、充分發(fā)揮了樂府七言歌行體的語言形式特點,語言優(yōu)美明麗,精確生動;音節(jié)和諧流暢,婉轉自然;運用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手法嫻熟圓美,造成了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
4、將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對唐玄宗,主要突出了他的耽樂誤國和晚來對楊的苦苦相思;對楊貴妃,則著重描繪了她的美麗風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對玄宗忠貞不渝。作者將筆觸深入到兩個人物的內心深處,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理活動。
【長恨歌白居易的教案】相關文章:
白居易的詩句01-21
《長恨歌》讀后感04-18
白居易的詩句11篇01-21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和譯文08-11
《白云泉》白居易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
白居易《觀刈麥》優(yōu)質教學設計02-17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
《惜牡丹花二首》白居易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
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09-27
大班美術教案美麗的花園教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