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語感。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各種朗讀方式使學生準確把握詩歌感情基調。通過自主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美”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投入真情,反復誦讀,感知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教學難點】
利用想象,鑒賞詩歌,并嘗試借助具體的形象或事物抒寫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一定玩過捉迷藏吧!有沒有和父母一起玩過?(沒有的同學可惜了,因為你比別人少一份甜美的回憶。)有玩過的同學我想衣柜大概是家里捉迷藏的首選之地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媽媽在房間里到處找,等到媽媽以為你走丟了,打算出去找時,你才會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嬌。媽媽這時肯定是生氣地要打你啊,罵你小壞蛋,你躲哪兒去了?我敢保證你肯定一點兒都不疼,還賴在媽媽懷里笑得得意呢。當我讀到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現這些畫面,心里暖暖地裝滿了幸福。我將這首詩帶與你們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帶到你的心里。
請大家閉上眼睛用心聽老師把課文讀一遍,聽的過程中請你在腦海里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然后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場景?
二、聽讀感知
老師配樂朗誦詩歌,學生回答:
1、好,課文朗誦完了。跟隨著詩的語言,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場景。場景里都有誰?(孩子和他的媽媽,還有金色花)他們在干什么?(捉迷藏)請一位同學總結前面同學的發言,用一句話概括你看到的場景是?(一個孩子變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媽媽在捉迷藏)。
2、徜徉在課文給我們描繪的場景中,看著孩子和媽媽在那里嬉戲,你有哪些感受?你覺得這個場景事要表達什么主題?
明確:感覺十分溫馨、幸福。表達了母子間純潔的愛,孩子依戀著媽媽。媽媽寵愛這孩子。
3、 如果讓你讀出這種溫馨與幸福,你覺得應該用怎樣的語速和語調來朗讀課文呢? 明確:舒緩、深情
三、朗讀品析
1、請大家用舒緩深情的語氣齊聲朗讀課文,注意面帶微笑,讀出溫馨、幸福的感覺。邊讀邊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有一個什么樣的媽媽?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A、朗讀過程中解決字詞:匿(nì)笑 羅摩衍(yǎn)那
B、例1:我從文中“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我不告訴你,媽媽。”知道這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淘氣、撒嬌、精靈般的孩子)
朗讀指導:“笑嘻嘻”、“跳舞”讀得輕快,活潑;“暗暗”“悄悄”輕聲,聲音漸弱。體
現“我”興奮、得意的心情。
例2、我從文中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知道這是一個慈愛的媽媽。
焦急的語氣。
3、除了活潑,慈愛。孩子和媽媽還有沒有別的特點?揣摩一個人的特征可以從他的行為和他人的描述入手。課文給我們展現了三幅“我”和媽媽嬉戲的場景,讀一讀,看看一天中他們都做了些什么。從中能看出人物什么特點。
a.首先請同學概括穩重描繪了哪三幅場景?
明確:清晨,當媽媽沐浴后禱告時,“我”散發出花香;午后,當媽媽在窗前讀書時,“我”投影在書頁;黃昏,當媽媽執燈去牛棚時,“我”變回了孩子,纏著媽媽講故事。
b.先看前兩個場景,媽媽在做什么?(沐浴補充沐浴常識、禱告)看得出來,這是一個(虔誠)的媽媽,再讀一讀第4段,想象:清晨,剛沐浴完的媽媽一襲白衣,從金色的花蔭下穿過,陽光透過樹枝斑駁地照在身上。濕漉漉的頭發細碎地反射著光線,看上去,媽媽好像籠罩著一層金光??你從樹上看向媽媽,覺得她是那么??(美麗/圣潔)寧靜的午后,媽媽捧著羅摩衍那坐在窗前細細品味,她那么陶醉,我把影子投在她的書頁上,不知道她有沒有察覺,媽媽十分??(沉靜/安詳/溫柔)
在媽媽祈禱、讀書的時候“我”做了些什么事?“我”給媽媽送去花香,把影子投在媽媽讀的地方,為什么要這么做?表現出“我”的什么特點?(給媽媽帶來幸福,體貼、孝順媽媽)
c.第三個場景,黃昏到了,我在樹上躲了一天,終于要結束這個游戲,又出現在媽媽面前,求媽媽講故事給我聽,媽媽怎么說?“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要讀出什么語氣?(焦急、嗔怪,又驚又喜)我回答“我不告訴你,媽媽。”語氣(撒嬌。得意。俏皮。淘氣)請同學讀一讀。
比較,變換了語序和標點符號后,表達上與原句有什么區別?
變換語序為:“你這壞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媽媽,我不告訴你。”
明確:原文的句式強調“你到哪里去了”,媽媽的急切之情躍然紙上;強調“我不告訴你”表現出孩子的頑皮,自以為得意。這些情味改后的句子無法體現。
變換標點為:“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
明確:原文第一句重在問,而改后重在責怪;這里的壞孩子不是真的壞孩子,媽媽只是嗔怪。“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讓媽媽知道呢?他不想讓媽媽知道自己曾做過的事,自以為得意;但又希望媽媽明白自己曾做過的事——那是他的杰作。改為感嘆句后,就變成絕對不想讓媽媽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d、“我”為什么不告訴媽媽“我”到哪里去了?
明確:正如媽媽也從未列舉過她為我們做過什么奉獻一樣,“我”也不用特意告訴媽媽我所做的事,默默地為對方付出才是更加真誠和誠懇的愛。
總結:媽媽的焦急、驚喜、嗔怪,“我”的撒嬌、得意,俏皮,都體現出了“我”和媽媽的親密和我們之間純潔的愛。一樣的意思,換一下語序、改一個標點,表達的效果就大不一樣,我們以后寫作的時候也要所注意這種細節上的精雕細琢。
4、三幅場景剛好是一天的時間,這一整天里,看似“我”在躲著媽媽,其實“我”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媽媽,陪伴著媽媽,依偎在媽媽的身旁。可以看出“我”對媽媽的(依戀和愛),“我”是一個幸福的孩子。“我”的幸福源自哪里?(沐浴母愛)
下面,我請三位同學分別為我們朗讀三個場景,這是三幅寧靜祥和的圖畫,徜徉其間,我們可以體會純潔的愛,要讀得舒緩深情,全班女生讀第八段,男生讀第九段。老師先起個頭,讀前面三段。希望我們合作愉快,讀出詩的美感來。
四、探討釋疑:
這次讀得好多了,看來比起剛開始上課時大家對這首散文詩的理解更深了一步,你們還有沒有什么疑問,請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
1、“我”為什么要變作金色花?
明確:是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心愿,為媽媽做點事,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才變作了金色花。
2、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比作金色花,有什么作用?
明確:金色花是印度最美麗的圣樹上開的一種金黃色碎花,詩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贊美孩子的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象實在新奇而美妙。
作用:借物抒情。
五、拓展訓練
如果明天就是媽媽的生日,天使送你一瓶圣水,讓你變成有魔法的精靈,你愿意變做什么來陪伴媽媽?
例: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你。
我要變成水的漣騎,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
將學生創作進行交流。例如:
媽媽,我愿意是你的影子,靜靜陪在你的身邊,在你沐浴之后,站在大樹下,陽光溫暖地照著,你是否能知道,我就在你的身邊?
六、結束語
不管你會變作什么,唯一不變的,是那一顆奉獻給媽媽的赤子之心。這顆心里裝滿了孩子對母親的依戀之情,這顆心里也有媽媽對孩子的關切之情。讓我們帶著這顆感恩的心,齊讀課文,讓詩的語言替我們傳達那說不盡的愛意。
【板書】
教后反思:
《金色花》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一首散文詩,全詩在宗教般圣潔的氛圍中流淌著母子間的深深愛意。這種愛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過多地分析講解文字,反而破壞了詩的美感和情感的傳達。因此,我選擇讓學生多種形式反復地朗讀、賽讀,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一次次朗讀水平的提高,正是他們一步步情感體會的深入的體現。本堂課我用大量描述性的語言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意圖渲染圣潔、溫馨的氛圍,將學生帶到詩的情境中近距離接觸媽媽和孩子的活動,以期更深刻地體會媽媽與孩子的形象以及他們之間的愛。并且我將板書設計成一個大大的愛心,突出詩愛的主題。整堂課下來環環相扣,思路清晰。
當然,初出茅廬的我上課的不足之處還是相當多,如開始時由于緊張以至于示范朗讀時有讀錯與停頓的現象,課堂行進中,也有講錯話表述隨意的現象出現。教態上,無意識保持雙手抱胸的防范狀態,與學生產生不該有的距離感。同時怕忘詞而利用學生朗讀的時間看教案,使得自己游離于課堂之外,不利于課堂氣氛的營造。這一切都表明了我還不夠老到和成熟,應該多鍛煉。
另外,課堂上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并不十分明顯,課堂效果不如預期。可能是朗讀指導未做到位,不應該一概否定性評價學生的示范朗讀,并且最后一次個別朗讀時應請讀得好的學生起帶頭作用,這一點沒有利用好。當然,也與我過于緊張以至于課堂氣氛渲染不夠有關系。這些說明我的課堂經驗還遠遠不夠,應該多多學習。
這次開課從設計到磨課到最后正式開課,每一次都會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次次的改正讓我有很大的收獲,感謝同組幫我磨課的老師,也希望我能在不斷實踐中成長為一位成熟的語文教師。
【《金色花》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金色花》教案07-29
金色花教案06-16
金色花的教案10-22
金色花教案12-03
金色花公開課教學反思11-01
《金色花》優秀教案06-29
關于《金色花》教案10-20
《金色花》教案示例11-01
《金色花》教案設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