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力》教案
一、教材重點、難點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學。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對初中學生來說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通過本節教學以及今后的教學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學中應注意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突破。
(1)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來反映,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體產生的,因此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發生在兩個物體之間,孤立的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這種作用,對任何一個力來講必有其受力物體與施力物體。第二,通過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受力)物體。
以上內容應通過實驗、事例加以說明。
(2)進行必要的反復。
抓住本節課知識體系,抓住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反復論證一個概念,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對于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它從力發生至少有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等不同深度反復強化,使學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節教學難點,如果處理不好會給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學造成困難,因此對這段教學內容除應列舉大量事例外,應精心設計實驗,使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識。
二、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分析板圖或者投影,使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力。
2、通過觀察磁塊與鐵間相互作用的實驗,通過親自體驗兩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實驗,認識到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觀察并討論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以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現象認識到力的作用效果.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
準備投影儀、投影片、磁鐵、鐵塊、大頭針。
五、示例。
(一)引入課題。
方案一:教師請一位同學把一個大鐵塊拿到講臺桌上,學生前來拿起鐵塊.教師提問該同學“有什么感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因為東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說“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但是在物理學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課。
方案二:可用本節課文大問號后面的一段文字敘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人將大鐵塊拿到講臺上感覺很費勁,這是人對力最早的認識,從肌肉的緊張感覺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學。
(1)用投影儀打出人舉起杠鈴、人推車、人提物體的幻燈片,幻燈片表現了人用力舉起杠鈴,人用力推車,人用力提東西。
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三個圖有什么共同點?
(2)教師總結:人舉起杠鈴,人對杠鈴用了力;人推車,人對車用了力;人提物體,人對物體用了力,在這里舉、推、提……我們可以稱之為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對物體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燈片,畫面顯示出壓路機壓路面,拖拉機牽引收割機,起重機吊起重物。
(3)請同學們說一下,畫面中是誰對誰用力?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壓路機壓路面,壓路機對路面用了力.拖拉機牽引收割機,拖拉機對收割機用了力,起重機的鋼絲繩吊起重物,鋼絲繩對重物用了力,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壓、拉、提、吊……我們可以稱之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4)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說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1)打開投影儀,打出前邊的六幅圖.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六幅圖有什么共同特點。
(2)引導同學們總結六幅圖的共同特點:有力發生至少有兩個物體。
(3)通過對力的概念的分析請同學們考慮一下,一個物體能不能產生力的作用?在產生力時,兩個物體所起的作用一樣不一樣?
(4)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六幅圖總結歸納出: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兩個物體.在這六幅圖中人、拖拉機、壓路機、起重機的鋼繩施加了力,稱為施力物體,杠鈴、小車、收割機、地面、預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體.
3、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來了.說明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并不一定非要接觸.
4、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實驗二:磁鐵、小車相互吸引。
步驟一:請同學觀察磁鐵吸引鐵塊,鐵塊也吸引磁鐵的實驗,先驗證鐵塊無磁性,把鐵塊、磁鐵都固定在小車上。
步驟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鐵的小車靠近固定有鐵塊的小車,小車向磁塊方向運動過來。
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鐵塊被磁鐵吸過來了,磁鐵是施力物體、鐵塊是受力物體.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鐵塊的小車靠近固定有磁鐵的小車,固定有磁鐵的小車向鐵塊運動過來,鐵塊是施力物體、磁鐵是受力物體。
演示實驗三: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桌子。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后推。
教師對兩個實驗進行總體歸納:以上兩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劃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說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實驗四: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教師用磁鐵吸引靜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個小鐵球,鐵球在磁鐵的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由靜止變為運動.教師繼續用磁鐵吸引小鐵球,小鐵球的運動方向發生改變。
教師放映幻燈片,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由靜止變為運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演示實驗五: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請同學到講臺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彎鋸條,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
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物體發生了形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僅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三)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于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后之分。
3、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力學方面的物理學家和力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學知識的興趣。
【《什么是力》教案】相關文章:
什么是力物理教案04-01
什么是力初中物理教案04-15
什么是力中學物理教案03-30
力的教案01-27
力是物體間的什么09-06
什么是二力桿09-16
FN是什么力10-03
心有什么而力不足10-06
力是什么矢量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