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在山的那邊》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詩歌的常識。反復朗讀,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課時】
1課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具準備】
寫好字詞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群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
二、檢測字詞、掃通障礙
1、找一名學生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學生領讀,老師糾正。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2、老師點出一些詞語,讓學生掌握詞義并造句。
例: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三、通讀全詩,整體感知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范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四、內容研討
可在適當時候將“有關資料”中的詩人創作談讀給學生聽,以幫助理解詩歌。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后提出問題,老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怎樣的孩子?他為什么想到山的'那邊,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癡想”?為什么去爬山?為什么又說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5、山那邊的青山,為什么“鐵青著臉”?
6、“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改用議論語言,怎么說?
7、“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頂為什么誘惑著我?“我”為什么失望?心靈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濕枯干的心靈又是什么意思?
8、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怎樣表達?
五、小結內容研討的經驗
學習方法和習慣也是教學目標。學習筆記應該有一部分專門記“語文學習經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等方面應該分頁記。每次小結只須提要式地記一兩點。
六、再朗讀全詩
七、布置課外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識記積累課下注釋及“讀一讀 寫一寫”中的字詞,做到“四會”,即“會讀、會寫、會解釋、會造句”。
八、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群山 大海
喻困難 喻理想、信念
取象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九、課后小結
教學詩歌應注意朗讀教學,還要注意多鼓勵學生發言,讓他們自己說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七年級《在山的那邊》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在山的那邊》的優秀教案09-29
《在山的那邊》優秀教案10-03
《在山的那邊》優秀教案范文08-30
《在山的那邊》教案04-24
《在山的那邊》的教案06-13
在山的那邊教案03-19
在山的那邊的教案07-19
教案:在山的那邊07-31
《在山的那邊》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