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為學》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為學由難向易轉化的關鍵是“事在人為”。
2、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為”、“鄙”“語”“恃”“去”“顧”等詞的意思。
3、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不同語氣和感情,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人物不同語氣和情感,并背誦課文。
2、 理解“認知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
教學方法:閱讀式、討論式。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準備:利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在學習中一定都遇到過困難,那么面對困難,應該怎樣做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導學生讀課前“閱讀提示”及書下注釋①,了解如下內容:
①解題:為學即求學、做學問。本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作者寫此文的目的是勉勵他的子侄們努力學習的。示:給……看。
②作者的簡單情況。
三、讀文體會
1、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生字詞看注釋或。
2、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讀一聽,互相糾正錯誤。
3、三讀,訂正讀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體訂正。不逮人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屏棄而不用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4、學生再次放聲讀。提示:讀準字音。
5、指導朗讀,讀順句子,讀好停頓
出示下列語句,要求學生讀出其中的停頓。然后讀課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錯字。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蜀之鄙/有二僧貧者語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6、讀、譯課文
兩人小組互說互訂正,存疑。
讀、集體讀并討論
全班齊讀。小組提出沒有解決的問題,集體討論,老師適當點撥。
說出下列語句的意思和加點詞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e、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
f、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g、貧者語于富者曰:
h、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
四、聽讀課文。
老師讀課文,要求學生不看書,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 復習質疑
1、研讀課文作者對“為學”是怎樣看的,又是怎樣提出看法的? “人之為學……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作者通過兩問兩答提出看法。為學難易的轉化在于是否“為”。每一設問中都是先提出問題,然后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這樣,對比鮮明,突出了“為”對“學”的作用,說明了“難”與“易”的辯證關系。
2、本文說的主要是關于做學問的道理,為什么開頭卻從“天下事”寫起?
因為“為學”是“天下事”之一,這是從一般到具體的說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寫了什么內容?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第2段采用對比的方法講述了昏庸聰敏不是固定不變的道理。
第3段敘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寫法上采用了設喻論證的.方法,用貧富兩僧的故事來講道理有很強的激勵作用,運用對照比較一貧一富兩個僧人十分鮮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題。
3、“貧僧自南海還”、“富者有慚色”的故事結尾說明了什么?它與作者看法有什么關系?
說明“事在人為”,這個故事是一個例證,作者用它來生動形象地證明作者看法的正確。
4、第4段得出什么結論?
人貴有志,事在人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過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說明了“事在人為”的道理,告訴我們主觀努力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背誦課文
方法:給學生3-4分鐘自己背,然后老師讀課文,學生隨之默讀;請若干學生試背,全班結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練習 積累內化
(1) 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鄙”和“曰”
(2)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勤奮學習的名人名言或故事,豐富課外知識。
四、總結:學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講給家人聽。
板書設計 13為學
人之為學
貧僧:一瓶一缽
富僧:欲買舟而下,富者有慚色
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學語文《為學》教案】相關文章:
《為學》教案精選08-08
《為學》教案01-14
小學語文《識字學詞學句》教案10-29
小學語文識字學詞學句教案07-26
《為學》備課教案08-27
為學經典教案示例07-19
小學六年級語文《為學》教案模板12-10
語文教案學語文到底學什么11-27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為讀而狂,為情而學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