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1
一、復習舊知,提出問題。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板書:顧全大局、胸懷寬廣),所以負荊請罪的結果是——將相和好了,藺相如和廉頗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2、既然有“和”,就說明他們曾經“不和”,為什么“不和”呢?
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為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不服氣。
討論“嘴”指什么?(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為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只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藺相如幫趙王解決了許多難題,比如“完璧歸趙”(出示貼圖)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就來聽一聽,在這個故事中,趙王面臨著怎樣的難題?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㈠第2~3自然段
1、 聽2~3自然段錄音,說一說:趙王遇上了什么麻煩事?(秦王知道趙王得了個無價之寶——和氏璧,就寫信說愿意拿十五個城換這塊璧。)
2、 趙王接到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趙王為什么如此著急?
(引讀):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打。
3、 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話說說趙王為什么而著急?
(趙王深深地知道秦國并無誠意以城換璧,如果如信上所說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如約交付城池,趙王就只能白白吃虧,讓秦王輕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話做,只怕秦王會以此為借口,發兵進攻,到時候遭秧的就是趙國。)
㈡第4~7自然段
1、正當群臣無策,趙王左右為難之時,有人向他推薦了勇敢機智的藺相如。(板書:勇敢機智)
聽4~7自然段錄音
2、 我們來看看,所謂“機智勇敢”的藺相如是怎么給趙王出主意的。
(生齊讀第6自然段)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這塊和氏璧到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3、我們以前學過,文章一般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言行)
⑴ 在這段話里,能否從藺相如的言行中體現出機智勇敢呢?抓住重點詞品一品,填好表格,說說為什么。
⑵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①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嗎?
(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給秦王發兵進攻制造機會。)
② “愿意”:在國家危難之時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這是兩個假設句的連用,表示對兩種情況的對策。藺相如把兩種情況都考慮到了,說明他慎謀遠慮,考慮周全。
④ 句式訓練: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說一句話
⑷ 朗讀指導:藺相如把問題考慮得非常透徹,連對策都想好了,真可謂是成竹在胸。該怎么才能把這幾句讀好呢?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㈢第8~9自然段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向秦王獻上和氏璧(板書:進宮獻寶)。秦王喜歡這件寶物嗎?從哪里看出來的?
朗讀訓練:指名學生讀“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贊嘆”。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0個生字,能正確的讀寫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連系。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體會人物的美好品質,受到思想教育。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將相不和的原因。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三個小故事。你們能從標題中看出是哪兩個人物嗎?(學生自由發言)那么“將”“相”各指誰?“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讓我們讀文去看看吧!
二、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給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加一個小標題,想想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3、提出你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懂得問題準備組內討論。
三、交流自學情況。
1、檢查讀文,糾詞正音。
2、交流三個小故事所加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學生現在小組內交流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初步解決一部分問題,留出有價值的問題和難以解決的問題,班內交流。
4、教師同學生共同分類歸納重點問題
(1)完璧歸趙
藺相如為什么要說“這塊比上有點兒小毛病?”
藺相如為什么要讓自己的腦袋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
秦王沒有得到和氏璧怎么會心甘情愿的讓藺相如回國?
(2)澠池之會
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
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3)負荊請罪
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
廉頗至藺相如門上請罪時為什么要脫下戰袍,背上荊條?
四、布置作業。
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勾畫重點問題答案,為下一節課的匯報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這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廉頗和藺相如,讓我們感知古人的機智和風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點問題提示。
引導: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小故事?練習多讀讀,自由結組,解決故事中的問題。
三、圍繞“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說說為什么?”這一話題,交流討論并指導朗讀。
1、藺相如:機智勇敢;熱愛祖國;胸懷寬廣;顧全大局;
2、廉頗:英勇善戰;熱愛祖國;知錯就改;
3、要求學生想全理由,組織好語言。
4、指導學生朗讀藺相如和廉頗的相關語句。
重點語句
1、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的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2、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四、總結。
《將相和》中,藺相如和廉頗使兩個同樣熠熠生輝的人物,他們的故事流芳千古,傳為佳話,讓他們身上的這種優秀品質在我們的身上發揚光大吧!
第三課時
一、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想。
廉頗到藺府負荊請罪會怎么說,怎么做呢?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學生自己練習說一說。
2、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一個片斷。
3、讀習作,師生評議。
二、編排課本劇。
1、選擇一個小故事,試演。
2、師生品評
三、布置作業。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選做)有條件的學生看看表現“將相和”內容的戲曲的錄像、錄音。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3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
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預習提示】
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并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并考慮課后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于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系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啟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系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后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為什么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么聯系,與全文有什么關系。(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并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4
一、設計理念
以“連讀”感知文章大意,以“聯讀”品悟人物形象。
二、教學目標
1.連讀知大意:運用連詞成句的提速閱讀方法,感知文章大意,提煉文章內容。
2.聯讀品形象:運用聯讀的閱讀方法,在具體事例中品悟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愛國思想及美好品質。
三、教學過程
板塊一:連讀回顧大意
運用連詞成句閱讀的方法,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回顧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
預設:課文圍繞“將相和”講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讓我們了解到了兩位將相由和到不和,最后和好的過程。
板塊二:聯讀品悟形象
(一)明確聯讀的方法
兩個故事的開頭都寫出了因為秦強趙弱,所以面對秦王的要求,趙王都感到左右為難,著急害怕。而面對這樣的情形,藺相如都做出了兩次相似的決定。這么一聯系,一比較,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藺相如?
今天陳老師想要教給同學們的一種品悟人物形象的方法——聯讀法。接下來,我們繼續用聯讀的方法讀讀這兩個故事,找一找還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藺相如?
(二)嘗試自主聯讀
生:我找到了這兩處相似的地方。從這里,我讀出了一個有勇有謀的藺相如。
生:我從對藺相如動作、語言、神態這些方面的描寫中,讀出了一個不畏強暴、不畏生死的'藺相如。
請大家把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與前兩個故事進行聯讀,找找藺相如和廉頗在這些故事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表現呢?你又從中分別讀出了怎樣的藺相如和廉頗呢?
(三)換角度聯讀
生:我從這稱呼和語氣方面的不同,體會到了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而藺相如則是謙卑禮讓、心胸寬廣、凡事以國家利益為重。
生:我從他們相同的表現感受到了,其實他們都是愛國的人。
生:雖然是不同的舉動,但我覺得他們有著相同的品質,那就是勇敢。
板塊三:拓展深入感悟
《史記》中的原文結尾與課文中的結尾進行聯讀,你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預設:課文中最后說他們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而原文中是說他們成為了刎頸之交,是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這更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倆人后來的情誼變得多么深厚呀。
家課后也試著用上我們今天學習的“聯讀”的方法,去讀一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的關于廉頗的故事,相信你也能讀出一個極具個性的廉頗。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5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文章的命題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地講述故事,并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復述能力、概括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會寫“趙、壁、騙、怯、廉、頗、辭、缶、卿、削”;理解“膽怯、推辭、侮辱、擊缶、上卿、大夫、削弱、無價之寶、完璧歸趙、理直氣壯、負荊請罪”等詞語。
5、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小劇本,并嘗試進行排練表演。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并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復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 復習上一節課整理的問題
二、 根據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1. 學習完璧歸趙
(1) 默讀課文1-10自然段,概括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秦王倚仗強勢,要騙寶玉;
經過:藺相如向趙王獻策,并與秦王面對面斗爭;
結果:藺相如派人送寶玉回趙國。
(2) 深入閱讀,認識人物形象,回答下列問題
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②帶著問題深入閱讀
③在什么情況下,藺相如向趙王獻策?
理解“戰國”“和氏壁”“說愿意拿15個城池換這個寶玉”“為難”。
④藺相如獻策時說了什么,他的態度、想法、心情怎樣?
理解“我愿意帶著寶玉到秦國去”“如果”“理屈”。
⑤藺相如怎樣把獻給秦王的寶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趙國?
“……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他是真撞還是假撞?由此你領悟出什么?
⑥你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的結果?取得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課文哪些語句描寫突出了藺相如的精神品質?有感情的朗讀。
三、 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
1. 默讀課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 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 帶著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
四、 運用學習方法,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1.提出有價值問題。
2.閱讀,思考以下問題
① 趙王在什么情況下動身去澠池赴會?
② 澠池會見時,藺相如怎樣與秦王針鋒相對?
③ 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么?取得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導討論,著重體會重點詞句,明確當時情況;針鋒相對;事情結果及原因。
總結:藺相如進一步發揚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精神及機智勇敢的品質戰勝了秦王;廉頗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雙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五、自學第三段。
1、把這一段分成三層,理出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將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樣和好的,促使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藺相如和廉頗的行動和表現有哪些感人之處?
4、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六、總結。
1、迅速瀏覽全文,思考
(1)把三個故事連起來看,前一個故事的結果與后一個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聯系,具體說一說。
(2)從課文中找到三個故事連接、過渡的句子,讀讀并體會它們的作用。
2、評價人物,著重認識二人的品質。
藺相如和廉頗各自表現的品質是什么?共有的品質是什么?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3、朗讀,欣賞人物的描寫。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6
一、設計理念
從紛雜文字中提取重要信息,在具體事例中品悟人物形象。
二、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形成閱讀要有一定速度的意識;
2.學會連詞成句地讀,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板塊一:學方法,提速度
(一)游戲激趣
上節課我們知道閱讀不僅要講究方法,更要提高速度,在默讀課文時,要集中注意力,做到不回讀。現在我們來做個游戲,看看你能記住幾個詞語?
通過閱讀“課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快速閱讀方法?就是連詞成句地讀。現在我們進行第二輪游戲,請同學們用15秒時間快速默讀,看看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內容?
(二)默讀課文,記錄時間。
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有兩個同學用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就讀完了這篇1600余字的課文,快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你們是怎么讀的?
生1: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然后讓自己集中注意力,不一個字一個字的讀,而是在連詞成句讀的同時做到不回讀。
生2:默讀時,目光不要聚焦在某個詞語上,而是迅速從左向右看,也就是掃視。這樣,我們一眼看到的不是一個詞,而是一句話,可以大大提高閱讀速度。
手中拿筆,看到關鍵詞句,要立即圈畫出來,這樣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加快閱讀速度。
板塊二讀課文,明梗概
用掃讀的方法瀏覽課文,思考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并思考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
“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的'故事。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故事,繪制一份思維導圖,并說說《將相和》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原來,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板塊三巧總結,留懸念
一字一讀會嚴重影響閱讀速度,記憶和理解效果極差。如果想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建議采用整體認知方式。就是瞬間辨認一個短語、一個句子甚至幾行內容,從整體上理解意思,并在腦海中概括。
同學們,快速連讀、掃讀是不是適用于所有的學習任務呢?將與相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他們如何走向“和”的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再見。
四、作業設計
完成課文內容的思維導圖。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7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1、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探究
1、同學們,“戰國七雄”時期,秦國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它總有吞掉其他國家的野心。因此,當時一些中、小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關系到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今天,我們就學習發生在當時的秦、趙兩國之間的故事。板題,讀題。
2、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二、合作交流
1、過渡: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讀讀課文。
2、自由讀文,思考剛才的問題。
3、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小組學習。
三、品讀體驗
(一)1、讀課后問題二,知道本課由三個故事組成。
2、帶著課后問題二默讀課文,找找這三個故事分別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學生匯報。
4、采用多種形式引導朗讀,從各個故事中找出能歸納小標題的語句,指導歸納。如:A、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小標題《完璧歸趙》。B、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小標題《澠池會見》。C、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小標題《負荊請罪》。
第二課時
(二)、默讀《完璧歸趙》,思考:你認為藺相如是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句子體會出來?
1、學生默讀思考。
2、同位交流。
3、學生匯報:
評價:藺相如是個勇敢機智的人。
重點句段體會:
(1)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巧妙奪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氣壯”,為了國家的利益愿意犧牲自己的愛國、勇敢精神)
(3)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交出來。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巧妙地拖延時間,讓和氏璧完璧歸趙)
(4)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機智、勇敢)
(三)、默讀《澠池會見》,采用以上方法體會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思考后匯報,教師引導評議。(學習方法與上個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寫廉頗的句子,說說從中知道了什么?(廉頗是個威震四方的將軍,連秦王也懼怕三分)
(2)從《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么?(在藺相如智斗、廉頗配合的情況下,秦王無可奈何)
第三課時
(四)、默讀《負荊請罪》故事,結合上兩個故事思考:廉頗為什么不服氣?
句段一: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句段二: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句段三: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四、鞏固延伸
(一)、品讀藺相如的有關語句,體會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語言中體會“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
(二)、從廉頗的語言和動作中體會廉頗的性格特點(知錯能改、熱愛祖國)
(三)、回顧全文,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課堂作業
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明白的問題與同學討論。
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教學反思: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課的重點。教學時,利用語言把學生帶到情境之中,讓學生在讀、議、辯、演中感受人物。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8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
理清故事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在反復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礎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將相和》這篇課文,大家還記得嗎?(生齊聲回答)課題中的“將”和“相”分別指的誰?“和”是什么意思?(生作答:“將”指藺相如,“相”指廉頗,“和”是和好的意思)板書:藺相如廉頗
誰還記得課文寫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哪幾個?
(生作答:三個,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很好!那在完璧歸趙中藺相如這個人物性格特點是怎樣的呢? (生作答)當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那么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收拾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我們就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學習“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1、全班齊讀第二、三部分
讀了課文,誰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完璧歸趙”這個小故事的方法呢?(理清小故事內的脈絡;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
那今天我們就按照學習“完璧歸趙”的方法來學習這兩個小故事。
2、合作討論
針對課文中的“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來學習,在文中畫出描寫藺相如和廉頗的言行句子,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抓住相關語句來體會。
(學生針對有效問題的提出,從文章中找到相關語句細細體會。目的就是通過重點語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感悟人物的品質。)
匯報交流情況
1、同學們一定已經注意到經歷了完璧歸趙之后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為上大夫,澠池之會后的藺相如又被封為上卿,可謂平步青云,書上特別說明的是他的職位比廉頗還高。
2、那作為同朝為官、戰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抽生讀書)
3、指導朗讀:
數一數,廉頗說了幾句話。來,先看第一句。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你現在就是廉頗,來說說這句話,(抽生讀書)說這話的廉將軍有什么樣的自我感覺?(預設: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氣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氣……)齊讀
再來看第二句:“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先自己試讀。(抽生讀書)聽出廉將軍對藺相如什么態度了嗎?(預設:看不起,不屑一顧,覺得藺相如有沒有真本事?)齊讀
所以他的決定就是:“我碰見他,非得給他個下不了臺!”一起讀
有一個詞叫“言為心聲”,意思是通過聽一個人說的話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個怎樣的人。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幾話,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有著什么樣性格脾氣的廉將軍站在你的面前?(預設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書:率性爽直
4、作為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為他一直站在哪個角度?引導學生再次讀書,找到三句話中的同一個人稱:我。
小結:廉頗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難以全面,帶有很大的片面性。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
誰能用剛才學習到的本領,來說說將相不和的原因?
1、那么藺相如究竟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頗所說的僅僅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不是)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劃出重點語句。
交流: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藺相如為什么要這么說?(維護國家尊嚴)該怎么讀好這句話?個別讀、齊讀
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這話其實是在告訴秦王什么?(同歸于盡、舍身救主、不畏權勢)
綜上所述,在和秦王的較量中,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張嘴,他靠的是什么?(預設交流:面對強敵,藺相如靠的是拳拳愛國之心,過人的`謀略和勇氣,靠的是聰明才智、他用機智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藺相如真是個(板書:智勇雙全)的人呀!
2、可就是這樣一位在敵人面前勇敢無畏的上卿,面對廉頗的那些不全面評價時卻做了怎樣的事,說出了怎樣的話?預設交流:藺相如回避廉頗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從藺相如對待廉頗的一言一行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他是個怎樣的人?
(對敵寸步不讓,對友寬宏大量,顧全大局,愛國)板書:顧全大局
3、課文學到這里,你認為廉頗除了是個率性直爽的人外,還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為人坦率)板書:勇于改過。那么誰能來說說將相之間由不和到言和,其中的關鍵原因是什么?(廉頗藺相如身上共有的品質是什么?)
小結:廉頗與藺相如共同的愛國情懷成就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板書:愛國情懷
好了,同學們,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這段故事,能夠流傳千古,除了因為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還因為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意義,我讀完以后最大的感觸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背上能負荊。
附:板書設計:
35將相和
和好
廉頗
藺相如
率性爽直
智勇雙全
勇于改過
顧全大局
愛國情懷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9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4.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二、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三、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生字詞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人新課
1.“戰國時候”是什么時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離現在兩千多年了。)
2.秦國是當時“七雄”中最強的一個,總有吞掉其他國家的野心。趙國的東面是比較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
3.今天我們學習的《將相和》就是發生在秦,趙兩國之間的故事(板書:將相和)。
三、檢查預習
1.用生字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讀課文,課后糾正字音。
3.說一說課文講了哪幾件事。
4.課題中的“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和”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四、講讀課文的第一部分
1.默讀第一部分。(出示“完壁歸趙”掛圖)
2.思考討論:
(1)“完壁歸趙”這個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2)給這一部分加小標題。(完壁歸趙)
3.指導朗讀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體會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和廉頗的知錯就改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回憶這部分的主要內容
二、講讀課文第二部分(出示“澠池相會”的掛圖)
1.指名讀第二部分。
2.思考、討論:
(1)“澠池相會”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從“澠池相會”可以看出藺相如是怎樣的`個人?
(2)給第二部分加小標題。(澠池相會)
3.指導朗讀第二部分。
三、講讀課文第三部分(出示“負荊請罪”掛圖)
1.指名讀第三部分。
2.思考、討論:
(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聯系?
(2)第三部分主要內容是什么?
教師講解“上卿”。
“卿”是一種官職,分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頗在趙惠文王16年時,因伐齊有功,被提升為上卿。如今藺相如也撇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站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有為尊。可以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3.指導給第三部分加小標題。(負荊請罪)
4.思考、討論:
(1)藺相如對廉頗的傲慢無禮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從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怎樣的一個人?
(2)廉頗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中可以看出廉頗是怎樣的一個人?
5.指導朗讀第三部分。要讀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品質。
四、布置作業
朗讀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總結;復述課文第三部分內容。
教學過程:
一、指名朗讀全文
二、復習總結
1.三個故事的小標題各是什么?
2.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
3.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個故事有什么聯系?
三、指導朗讀全文
1.指導書寫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壁:底下是“玉”,不要和“壁”相混。
允:是“充”去掉上面的“亠”。
廉:注意與“謙”相區別。
侮:右面是“每”,不要寫成“母”。
辱:上半部不要忘記寫撇。
2.指名說說“理屈”“能耐”‘示弱”“絕口不提”“完壁歸趙”等同語的意思。
3.抄寫詞語,每個詞寫兩遍。
四、指導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1.給五分鐘,讓學生默讀課文中“負荊請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話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可以展開適當的想象和聯想。
2.同座同學先互相說一說,然后在班上指名說。
板書設計:
將相和
將 相
完璧歸趙 勇敢機智
百戰百勝 澠池相會 不畏強暴
居功自傲(不和)
負荊請罪
勇于改過 (和) 顧全大局
(以國家利益為重)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對敵人要敢于斗爭;對自己人要以國家、大局為重,團結一致。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生字新詞。
4、有感情朗讀課文,并自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質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難點。
教學用具:
鵬博士課件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介紹作者和歷史背景。
2、《將相和》中的“將”指誰?“相”又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課件:
1、讀準字音。“和氏璧”“推薦”“澠池之會”“膽怯”“侮辱”"擊缶”
2、朗讀課文并分段,給每段加小標題。
3、指名朗讀課文。
三、熟讀課文
同桌互相講述課文。
四、布置作業
1、結合課后“思考練習”
2、自學本文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
二、整體入手,直奔難點。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
2、指出廉頗是怎么說的?并讀一讀這些句子。
3、藺相如是不是靠一張嘴爬到了廉頗的頭上。
三、讀議第一段
1、默讀一段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2、從這些句子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藺相如是怎樣完璧歸趙?
3、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維護趙國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復述這個故事。
四、讀議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理出故事情節。
2、澠池會上秦王怎么侮辱趙王?藺相如怎么對付?用的是什么辦法?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3、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連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請同學們齊讀。
4、澠池會上的斗爭趙國占了上風,功勞應屬于誰?為什么?(提示:這份功勞也有廉頗的一份,不是他在邊境上做好準備,秦王也不會這樣輕易放回他)
5、這個與第一個故事有什么聯系?
6、復述故事。
五、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為上,
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說要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就是將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讀第三段,思考問題:
1、藺相如立了功,廉頗為什么要給他個下不了臺?廉頗說的`對不對?
2、藺相如怎樣對待?
3、將相怎樣和好?說一說你對他們的認識。
三、總結全文
1、從這三個故事中,我們知道“將”“相”經歷了由和到不和的過程,想想他們為什么不和又為什么和好?
2、藺相如的勇敢機智、顧全大局表現在哪?廉頗的英勇善戰,知錯就改表現哪?
3、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
四、課堂練習。
復述三個故事。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麋鹿》第二課時教案設計03-16
《泉水》第二課時教案設計03-16
《松鼠》第二課時優秀教案設計06-21
《荷葉圓圓》第二課時教案設計04-09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8篇)03-19
《白鵝》第二課時優秀教案設計范文03-07
《小獅子》第二課時教案設計10-01
《會走路的樹》第二課時教案設計10-12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優秀教案設計03-06
《鄉下人家》第二課時教案設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