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儀》教案與反思
設計思路
經緯線和經緯網的學習和掌握,是進行區域定位的基礎和依據,也是整個中學地理教學中的一個基礎。但經線、經度、緯線、緯度等名詞多為空間概念,而七年級的學生因年齡較小,缺乏理性思維,同時其空間想象能力亦不夠,學生理解這些概念較為困難。因此本節的教學成為中學地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怎樣幫助學生對這些空間概念建立直觀的感知,了解這些名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是本節教學設計中解決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和研究,設計了提出問題→分組討論、探究→嘗試解決問題→教師點撥的教學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儀、地圖等直觀教具;(2)小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3)教師精講、點撥,總結規律等措施,以達到教學目標和落實新課程的理念。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地球儀。了解赤道、緯線、經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它們。
2.明確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
能力目標
掌握經線、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培養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赤道、緯線、經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掌握經線和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
教學難點
1.掌握經線和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
2.東西半球的判定。
教學方法
討論法、歸納法等相結合。
教學媒體
地球儀、地圖
復習
1.描述地球的真實形狀。
2.說出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
思考、回答
鞏固上節課所學內容,并引入新課。
導入新課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們無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來非常麻煩。于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注意觀察地球儀,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觀察地球儀、思考
引起學生對地球儀探索的興趣。
認識地球儀
展示并轉動地球儀,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討論。
1.地球儀的作用。
2.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極圈、回歸線、經線、緯線、經度、緯度。
3.南極和北極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師點撥:地軸只是一個假想的軸,和地球儀上的線和點一樣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觀察地球儀,小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認識、了解地球儀,直觀,印象深。
經線和緯線
組織學生觀察地球儀和地圖,思考、討論以下問題,并填寫表格:
①什么是緯線?緯線是什么形狀的?
②各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③找出最長的一條緯線,這條緯線把地球分為哪兩半球?
④經線在形狀、指示方向、長度的分布三個方面與緯線有什么不同?
⑤經度是以哪條經線為起點的?
⑥經度的標度范圍是多少度?
⑦對比緯度的變化規律,說明地球儀上經度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特點?
⑧東西半球是如何劃分的?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么?
⑨在地球儀上找出主要位于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經線
緯線
定義
形狀
長度
指示方向
特殊經緯線
度數的變化規律
半球的劃分
小組交流、討論,對比分析經線和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并填寫表格。
①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對經線和緯線有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②通過交流、討論等方式的學習,使學生能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
鞏固
要求學生在地球儀找出赤道、160°E和20°W組成的經線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使學生知道他們是重要的經緯線。
觀察地球儀,找出三條經緯線,說出它們的意義。
通過對比分析,加深學生對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經緯網定位
1.說出幾個地理事物的名稱,請同學們在圖上找出。
2.教師指出:地球儀上經緯線、經緯度的作用,就是為了確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圍等地理特征。
同學說出自己判斷的依據。
使學生明確經緯網的作用---定位。
鞏固與拓展
出示右圖,要求學生填表并尋求判斷的規律。
學生討論、研究,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尋找簡單、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②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點撥
以方格狀經緯網圖為例說明經緯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判定經線和緯線
根據經線和緯線的概念得知: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這樣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哪是經線、哪是緯線以及經度和緯度。
介紹東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說明判定方法:
2.解釋:在判定東西半球時,先看經度的度數,如果小于20,不管是東經還是西經,都在東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東經還是西經,都在西半球上;不在這一范圍的,東經的就在東半球,西經的就在西半球。
學生把自己總結的規律和判定方法與教師講的作比較,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過總結規律的方法達到分解難點,突破重點的目的。
②使學生掌握判斷經緯度和半球的方法。
鞏固
指導學生繪制經緯網,并繪出主要的經線、緯線。如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0度經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等。
繪圖
鞏固知識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內容
小組合作總結
培養學生歸納能力
板書設計
地球和地球儀(二)
一、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二、經線和緯線(列表)
東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經緯網——定位
教學反思
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中以教師講解為主的缺點。通過采取小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探究中質疑,在合作中培養合作意識。這樣,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成為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得到極大的提高。
但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問題的提出應明確、有針對性,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是學生樂于思考和能夠解決的問題。
②學生的參與應采用思考、討論等簡單方式。這樣有利于絕大多數學生比較同步地進入學習,快速進入狀態,開展合作,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③學生的探究、合作,必須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學生的討論要有主題、有方向、有目標。
④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有待教師的精講和點撥,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地球和地球儀》教案與反思】相關文章:
《地球和地球儀》教案01-19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12-22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07-19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范文06-11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范文12-22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09-13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教案范文11-02
地球和地球儀教案設計08-29
《地球與地球儀》的教學反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