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通用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 1
1、空氣的組成
按體積計算,空氣中氮氣占78%,氧氣占21%,稀有氣體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占0.03%。
2、空氣是寶貴的資源
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護氣等;氧氣比較活潑,支持燃燒和供給呼吸,氣焊煉鋼等;稀有氣體,很不活潑,用作保護氣,電光源等。
3、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通常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加壓、降溫后可變成淡藍色液體或淡藍色雪花狀固體;密度比空氣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2)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劑。
4、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實驗藥品:暗紫色的高錳酸鉀(固體)或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固體的混合物。
(2)反應原理(化學方程式)
(3)裝置:發生裝置、收集裝置。
(4)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移、熄。
(5)檢驗: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則瓶內是氧氣。
(6)注意事項:①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試管口要塞一團棉花,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實驗結束時,應將導管從水中取出,后熄滅酒精燈,以防水的倒流。
5、物質的分類:
混合物、純凈物。
6、物質的性質
(1)物理性質:顏色、氣味、導電性、導熱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學性質: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穩定性等。
7、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或化學反應。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
是否生成新的物質。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變化時,分子是否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類型(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
知識鞏固
1、目前,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的檢測項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總懸浮顆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其中都屬于化學變化的一組是()
A、水受熱沸騰、酒精燃燒B、汽油揮發、動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變質、鐵鍋生銹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氣中的某些氣體成為農作物養料,這種氣體是()
A、氨氣B、氮氣C、二氧化碳D、氧氣
4、在中央電視臺發布的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中可看出,造成空氣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廢水主要污染水源)
A、環境綠化不好,粉塵到處飛揚B、生活和生產中燃燒煤炭
C、工業生產排放廢水D、機動車排放尾氣
5、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氣B、無色透明的雪碧飲料C、蒸餾水D、牛奶
6、“化學反應的綠色化”要求原料物質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轉入期望的產品中,下列反應類型中一定符合“化學反應的綠色化”要求的是()(從題干分析出“產品”只能有一種,不能有兩種。)
A、分解反應B、置換反應C、復分解反應D、化合反應
7、對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描述正確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五氧化二磷顆粒在空氣中看到的`現象是煙,不會是霧。)
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白光和放出熱量
B、硫粉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藍紫色火焰,生成無氣味的氣體
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火星四射,有黑色固體生成
D、紅磷在氧氣中燃燒時,產生大量的煙霧
8、物質在“潮濕的空氣”中發生的變化,主要與空氣中的某些氣體有關。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鋼鐵生銹與氧氣、水蒸氣有關B、氫氧化鈉固體潮解與水蒸氣、二氧化碳有關
C、白磷在空氣中自燃與氧氣有關D、熟石灰變質與氧氣、水蒸氣有關
9、被稱為綠色氧化劑的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是一種無色液體,常用作無公害的消毒殺菌和漂白劑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怎樣鑒別水和雙氧水兩瓶無色液體(簡述實驗步驟、現象、結論)
參考答案:
各取少量無色液體于試管中,分別加入少量二氧化錳,有氣泡產生的是雙氧水,無氣泡產生的是水。
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可以說不存在什么教學難點。本課題主要研究空氣的成分及空氣污染的有關知識。小學自然課中學過有關空氣的知識,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從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把“空氣”作為較系統地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開始,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化學殿堂。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前兩年的初中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現時的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的嚴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課題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2) 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 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
(4) 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過程與方法:
(1)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2) 學習運用觀察、實驗、收集資料,從日常生活經驗進行總結等方法獲取信息;
(3) 運用分析、對比、歸納的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樹立對待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 保持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3) 逐步樹立關注社會,熱愛自然并為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遠大志向。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空氣的組成;
2、空氣組成物質的性質和用途。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2、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以便能很快適應化學課的教學。
五、教學方法
1、教師教法: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形成對空氣的直觀深入的認識。
2、學生學法:
(1)實驗探究法,通過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合作學習法,在實驗小組中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利用課前預習
2.教師的教學準備:
(1)、教師用具:
投影儀、掛圖(O2、N2、稀有氣體的用途);
集氣瓶、燃燒匙、紅磷、燒杯、塞子(帶導管)、彈簧夾、火柴。
(2)、學生用具:
空氣發現史的資料、稀有氣體用途的資料、大氣污染的漫畫等等.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導入] 我們周圍存在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物質即空氣,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說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動活塞很難推動,可以證明空氣的存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空氣的知識。
推進新課
[過渡] 因為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所以人們對空氣的認識比較晚。17世紀中葉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空氣是一種單一成分的物質,直到18世紀,通過對燃燒現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們才開始認識到氣體的多樣性和空氣的復雜性。
一、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分析] 為了搞清楚空氣的成分,很多科學家都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其中,
最有名的是法國的化學家拉瓦錫,他最早運用天平作為研究工具,用液態的金屬汞作為研究對象,最終研究出了空氣的成分。
[圖片展示]
研究空氣成分的裝置
[分析] 拉瓦錫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氣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學家著手研究空氣的組成。如瑞典化學家舍勒和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里,他們很早就發現了空氣中的氧氣。但拉瓦錫最早用實驗得出了結論: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過渡] 拉瓦錫的實驗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當時條件的限制,他的實驗比較麻煩。現在我們已經能用簡單的實驗來驗證拉瓦錫所得出的結論,接下來我們就用紅磷做原料來測定一下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演示實驗] 實驗2—1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實驗步驟: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向集氣瓶中預先加入少量水,并將水上面空間分成5等份;
③點燃紅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氣瓶中,并塞緊塞子。
現象: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生成一種白色固體,集氣瓶內水面上升了約1/5。
結論:空氣中的氧氣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討論] 拉瓦錫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而在我們的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
[結論] 該實驗中,水面上升達不到1/5體積,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紅磷量不足,未能將瓶內氧氣耗盡;裝置氣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氣進入瓶內;未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使進入瓶內水的體積減少。
[分析] 在紅磷燃燒這個實驗中,紅磷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了一種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體,我們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這個反應表示出來:
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
[過渡]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實驗儀器的不斷精密化,空氣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學家通過實驗一一發現。
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講解] 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我們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氣中的氮氣或氧氣都只由一種物質組成,我們把它們叫做純凈物。
二、純凈物和混合物
[分析]純凈物可以用專門的化學符號表示。如氧氣:O2、氮氣:N2、紅磷:P、五氧化二磷:P2O5。
[注:元素符號和化學式不必做過多的解釋,只說明這是一種表示物質的符號就可以了]
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可用專門的化學符號表示)
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沒有專門的化學符號表示)
[舉例] 純凈物有固定的組成,如氧氣、氮氣。混合物沒有固定的組成,組成混合物的各物質之間不發生化學反應,它們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質。如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質。
[分析] 空氣中的各種成分作為原料廣泛用于生產化肥、化工產品、煉鋼、石油加工、運輸、電光源等領域,是人類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
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及其體積分數。
掌握氧氣、氮氣的基本性質和用途。
了解空氣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科學探究的能力。
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空氣現象,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培養環保意識。
認識到保護空氣質量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形成愛護環境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空氣的主要成分、氧氣和氮氣的性質及用途。
難點:理解空氣污染的成因及有效防治措施。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空氣成分示意圖、實驗視頻、污染案例等)。
實驗器材:集氣瓶、蠟燭、木條、紅磷燃燒實驗裝置、澄清石灰水等。
學生預習資料:空氣成分的發現歷史、空氣污染的小知識。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播放一段清晨公園中人們晨練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人們喜歡選擇在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從而引出空氣對人類的重要性,進入本課主題《我們周圍的空氣》。
2. 新知講授
空氣的成分: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空氣成分示意圖,介紹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組成,并簡要說明其他成分(如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水蒸氣等)的存在。
通過紅磷燃燒實驗(或播放實驗視頻),讓學生觀察并理解如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掌握其體積分數約為21%。
氧氣和氮氣的性質與用途:
氧氣:助燃性(通過點燃木條在純氧中燃燒更旺的實驗說明);供給呼吸(聯系生活實際)。
氮氣: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其他物質反應),用作保護氣、制造氮肥等。
3. 深化理解
空氣污染:
分析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工業排放、交通尾氣、生活污染等)。
討論空氣污染的危害(影響人體健康、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經濟損失等)。
探討有效的防治措施(減少排放、植樹造林、使用清潔能源等)。
4. 實驗探究
分組進行小實驗:利用澄清石灰水檢驗呼出氣體與吸入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異,進一步理解空氣成分的變化。
5. 總結歸納
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知識點,強調空氣的重要性及保護空氣環境的意義。
6. 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習題,包括空氣成分填空題、氧氣和氮氣性質與用途的簡答題。
調查家庭或學校周邊的空氣污染情況,撰寫一份簡短的調查報告,提出改善建議。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直觀的實驗和生動的案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對空氣成分及空氣污染問題的認識。未來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持續關注環保教育,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貢獻力量。
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 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過程與方法:
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的物質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們的存在;用多種方式對物質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白科學的結論需要客觀事實(證據)來加以證明。
【教學重點】
了解空氣確實存在,知道空氣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用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存在,比水輕,也會流動。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2個透明塑料袋、2個玻璃杯、1個水槽、1根香、1個打火機、1個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潔精或肥皂水。
給每個學生準備:氣泡圖記錄紙一張、維恩圖記錄紙一張、實驗記錄紙兩張。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空氣
1、師:還記得我們上次“猜測水在哪個袋里”的活動中,是怎么知道空氣在哪的?
2、關于空氣,我們還知道什么?請把自己知道的內容填寫到氣泡圖中。
3、交流,師幫助整理,形成班級的大氣泡圖。并讓學生思考,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需要進一步證實的?
二、空氣的存在
1、空氣真的存在嗎?
我們都說袋子中有空氣,怎樣才能證明袋中確實裝有空氣?
2、師:這里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或許能幫助大家證明空氣確實存在。請大家分組討論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請注意記錄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及實驗的結果。
3、匯報交流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及結果,說明是什么事實證明袋中空氣確實存在。(滲透“有些東西我們看不見,但并不是不存在”這一科學觀念)
三、比較空氣和水
1、師:既然空氣確實存在,那么空氣和水相比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關于水的維恩圖,請學生回顧所知道的關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據這些特征對水和空氣進行有聯系的比較,擴大認識視角)
2、有什么辦法證明水和空氣的不同?比如:空氣和水,誰輕誰重?水會流動,空氣會流動嗎?
3、討論證實的方法,重點對“空氣會流動嗎?”進行展開。
4、比較空氣和水的相同和不同點,并把比較的結果記錄到維恩圖中,全班進行交流。
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 5
一、教學內容分析:
空氣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質,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及其他氣體和雜質組成。作為氣體的典型代表,空氣無氣味,無味道、透明,而且無固定形狀和體積,密度很小,同時,由于空氣無法直接觀察,學生對空氣的原有認識相對較少,為此,讓學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紙條、氣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覺器官進行觀察,證明空氣的存在,在此基礎上認識空氣的特點。學生對空氣和水進行有聯系的對比觀察,使學生對空氣的特征有更多的認識,同時也會加深對液體和氣體特征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2、過程與方法:
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的物質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們的存在;用多種方式對物質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白科學的結論需要客觀事實(證據)來加以證明。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空氣確實存在,知道空氣的主要特征。
難點:用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存在,比水輕,也會流動。實驗過程中的操作與合作,對實驗結果進行正確的描述。
四、教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潔精、花露水、香水、蠟燭、打火機等。
教師備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氣球、牙簽、吸管等。
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1個裝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潔精等。
學生自帶: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氣球、牙簽、吸管等。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閉眼游戲”好嗎?
請同學樣緩慢地閉上你們的雙眼,放飛你們的想像。
2、用多媒體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樂《清晨》。
師用語言幫助學生想像: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們一同闖入了一片迷霧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風,穿過濃密樹葉的會跳舞的陽光,歡快清脆的鳥叫聲。多么美妙的早晨,我們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做一個深呼吸……
3、睜開又眼,談談感受。重點引導學生說說吸進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學生能回答出“空氣”,則順利地引出課題。
方案B:如果學生一時說不出來,師可引導:是不是感覺有一股氣從鼻子吸入,科學上把這種氣叫做“空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們周圍的空氣。
二、我們知道的空氣
1、關于空氣,我們還知道什么?請把自己知道的內容填寫到課本P75氣泡圖中。(如果學生感覺有困難,可引導啟發: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著空氣,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可以運用你的各種感官來感受一下空氣是什么樣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還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氣。沒有空氣,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2、交流,師幫助整理,形成班級的大氣泡圖。學生說,教師運用實物投影或小黑板整理歸納。
→引導學生觀察氣泡之間的聯系。
→讓學生思考,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需要進一步證實的?
三、空氣存在嗎
1、師:通過剛才的交流,大家都認為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但是口說無憑,你們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空氣的存在嗎?
2、師:可以利用你們帶來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氣球等)思考看看。
→老師這里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一個裝著水的水槽,或許能幫助大家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請大家四人一小組分組討論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每人選擇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證明空氣確實存在,組員認真聽講解,請注意記錄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及實驗的結果。
3、匯報交流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及結果,說明是什么事實證明袋中空氣確實存在。
(適時滲透“有些東西我們看不見,但并不是不存在”這一科學觀念,并請學生試著舉例。)
四、比較空氣和水
1、師:既然空氣確實存在,那么空氣和水相比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顧水的特點;
→相同的地方;
→比較不同。
2、全班匯報交流結果,教師利用課件或小黑板出示維恩圖,與學生交流。
3、探究空氣比水輕
師:空氣和水,哪個輕?哪個重?說一說你是怎樣證明的?
→請同學們利用桌上的工具試一試,當小組內一名同學動手操作時,其他組員認真觀察。
(對于感覺有有困難的小組,教師可適當啟發。
4、空氣的流動
①師:水能流動,空氣能流動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可在進行到這一環節時,悄悄把花露水灑到講臺桌下,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還可請一位學生上臺吹泡泡,讓大家通過觀察泡泡的流動,感受空氣的流動。
②動手畫一畫風。
③思考: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讓周圍的人感受到空氣的流動?
五、總結與延伸
1、回到課前的氣泡圖,看看我們的研究結果與之前我們所知道的一樣嗎。
2、還有哪些問題值得我們再去探究?
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過程與方法: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的物質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們的存在;用多種方式對物質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明白科學的結論需要客觀事實(證據)來加以證明,建立保護大氣不受污染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證據證明空氣的存在。
教學難點
對無法看到的現象(空氣的存在)如何把現象放大,讓學生感知到。
教學準備
水槽、硬紙袋、塑料袋、集氣瓶、磚塊、吸管、風車、面巾紙、香水、記錄紙(氣泡圖、維恩圖、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師:出示黑袋,如果不打開,你能用什么辦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學生摸并判斷,教師分別拿出驗證:蘋果、乒乓球、礦泉水。
2、師:抖抖空袋子,問“還有什么?”(空氣)
二、證明空氣存在
師:關于空氣,同學們能介紹一下空氣是什么樣的嗎?
1、空氣知識的了解(同學們對于空氣都了解些什么?小組討論一下并匯報,教師進行歸納板書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問題
師:空氣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那它真的存在嗎?你有哪些證據可以說明這個袋子里有空氣?
3、小組討論開始實驗研究研究方法(教師巡視,參與各種方法驗證)
4、生交流匯報
5、師:有些東西我們看不見,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氣無所不在
1、師取一袋學生空氣提問:這里面的空氣哪里來的.?(教室)
2、師:我們身體中也有空氣,水里面也有,那粉筆中呢?
3、師提示可以把粉筆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氣會怎樣?(有氣泡產生)
4、師:空氣就在我們周圍,它無處不在!(板書課題)
四、空氣與我們
1、師:動物需要空氣,植物也需要,那我們人呢?
2、觀看空氣被污染圖片,說說你的想法。
3、:我們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節電、節氣、低碳、環保,這樣我們才會擁有更加清新的空氣,更加美麗的地球。
五、比較水和空氣
1、師:空氣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學生觀察杯中的水和空氣討論匯報
3、師利用維恩圖空氣與水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六、結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空氣,你有什么收獲?
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認識空氣是地球上無處不在的混合物,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及其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如塑料袋、蠟燭、火柴)進行空氣存在和性質的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保護空氣環境、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空氣的存在、組成及基本性質。
難點:通過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及其成分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器材(塑料袋、蠟燭、火柴、水槽、集氣瓶、澄清石灰水)、空氣成分示意圖。
學生準備:預習空氣的相關知識,準備記錄本和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故事引入:講述一個關于“看不見的朋友——空氣”的童話故事,引出空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提問導入:提問學生“你們能感受到空氣嗎?空氣在哪里?它對我們有什么作用?”激發學生的思考。
二、新知講授(15分鐘)
空氣的存在
活動一:請學生用塑料袋裝空氣,感受空氣的.存在。
討論:分享裝空氣的過程和感受,理解空氣無處不在。
空氣的`成分
展示:利用多媒體展示空氣成分示意圖,介紹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及其比例。
講解:簡單說明各成分的作用,如氧氣支持燃燒和呼吸,氮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但生物體不能直接利用,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等。
三、實驗探究(20分鐘)
實驗一:證明空氣的存在
步驟:將塑料袋張開,在空中揮舞幾下后扎緊,觀察袋子是否鼓起。
結論:袋子鼓起說明我們成功捕捉到了空氣,證明空氣的存在。
實驗二:氧氣的助燃性
步驟:點燃一支蠟燭,用集氣瓶罩住,觀察蠟燭的變化。
討論:為什么蠟燭會逐漸熄滅?引導學生理解氧氣支持燃燒,集氣瓶內氧氣減少導致蠟燭熄滅。
實驗三:二氧化碳的檢驗
步驟: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吹氣,觀察石灰水的變化。
結論:石灰水變渾濁,說明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四、總結提升(10分鐘)
知識總結:回顧本節課學習的空氣的存在、組成及通過實驗探究的空氣性質。
情感升華:引導學生思考空氣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討論如何保護空氣環境,減少污染。
作業布置:觀察并記錄家中或學校周圍哪些地方空氣質量好,哪些地方可能受到污染,并思考原因及改進措施。
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 科學知識
知道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了解空氣占據空間,并且可以被壓縮。
2. 科學探究
能夠運用感官和簡單工具觀察空氣的特征。
通過實驗操作,探究空氣占據空間的性質。
3. 科學態度
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認真觀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讓學生意識到空氣對生命和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認識空氣的基本特征。
理解空氣占據空間的性質。
2.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證明空氣占據空間。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
透明塑料杯、水槽、紙巾、注射器、氣球等實驗材料。
多媒體課件(展示空氣相關的.圖片、視頻等)。
2. 學生準備
記錄實驗現象的筆記本和筆。
五、教學過程
1. 導入
通過播放一段放風箏的視頻,提問學生風箏為什么能飛起來,引出空氣的話題。
2. 認識空氣的基本特征
讓學生談談對空氣的初步認識。
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活動:用手在臉旁扇動,感受空氣的流動;深呼吸,感受空氣進入身體。
總結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3. 探究空氣占據空間
實驗一:將紙巾揉成團放入透明塑料杯底部,然后將杯子倒扣垂直插入水槽中,再垂直取出杯子,讓學生觀察紙巾是否濕了,引導學生討論原因,得出空氣占據杯子空間的結論。
實驗二:給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空氣,然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口,用力推活塞,再用力拉活塞,觀察注射器內空氣的變化,讓學生理解空氣可以被壓縮。
小組討論:生活中哪些現象可以說明空氣占據空間,如給籃球打氣等。
4. 課堂總結
回顧空氣的基本特征和空氣占據空間的性質。
強調空氣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5. 布置作業
讓學生回家后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與空氣有關,并做好記錄。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對實驗的操作和理解情況,針對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對知識點的疑惑進行反思,以便在后續的教學中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周圍的空氣知識概述初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我們周圍的空氣作文10-03
我們周圍的空氣的教學反思06-01
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設計范文03-07
《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設計(精選9篇)09-17
《周圍的空氣》優秀教案(通用17篇)02-24
《我們周圍的土壤》說課稿12-21
我們周圍的環境作文12-07
我們周圍的材料教學設計05-25
我們周圍的環境作文(通用4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