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三國鼎立》教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歷史《三國鼎立》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1
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的歷史作用。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打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設計思路: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歷史情景,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程序設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視頻):“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設疑:1、說一說你知道的這一時期的英雄(一時多少豪杰)
2、你喜歡曹操還是諸葛亮?為什么?
師導:你心中的曹操、諸葛亮與歷的曹操、諸葛亮是否一樣?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與他們有關的兩次戰爭。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爭
1、同時出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作戰示意圖
設疑:
①比較兩戰的作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有何異同?
②“我想問”:(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議。)
2、“煮酒論英雄”:有人認為,曹操是奸臣,諸葛亮遇事先知,請說說你的看法。
3、播放《火燒赤壁》片段
師導:赤壁之戰的結果如何,對當時的局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三國鼎立的形成
1、出示動畫:三國鼎立形勢圖
(解釋“鼎立”的含義)
2、設疑: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嗎?
3、自學教材
(師強調:夷洲即臺灣,證明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到三國鼎立,你認為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活動與探究
1、三國諺語知多少。
2、根據你的所見所聞,哪些與三國文化有關(如廣告、旅游景點、物品等)?
結束:(出示課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學生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本課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并為爭奪地盤進行混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2、這節課主要介紹東漢政權從分裂到局部出現統一的歷史。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各派軍閥割據混戰的必然結果,三國鼎立的形成,在中國形成了三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局面,為下一節課學習“西晉的統一”作出鋪墊,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事件發展關系,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材涉及到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知識結構呈開放性,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1、很多學生看過小說《三國演義》或電視劇《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節比較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學生在小學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這篇課文,對赤壁之戰的有關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2、七年級的學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維仍然起著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然已經顯著地發展起來,但是他們認識能力水平還不高,仍然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學生很容易帶著有色眼睛去看待歷史,就很難客觀地去評價歷史。我們教育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評價歷史事件,這樣的評價才是比較客觀的。
3、七年級學生對歷史知識具有簡單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時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比較活躍、好奇心比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些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為完成本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情基礎。但是由于七年級學生的智力發展有限,自學能力比較差,幾乎沒有自覺總結反思的習慣,因此在以后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既要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給他們創造自己表現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實施探究式、合作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歷史能力的提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有哪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過學習本課內容,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同時,通過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通過分析歷史現象,得出事件本質的能力。
③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
④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2、能力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角色表演、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③學習歷史使人獲得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曹操統一北方和赤壁之戰;
2、魏、蜀、吳三國發展、鞏固統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標:
1、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統一是歷史發展大趨勢。
2、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中卻慘遭失敗,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的能力。
2、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
3、識讀“三國鼎立圖”,了解三國所在區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重點: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方法:
情景材料教學法、分析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4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
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后者以多敗于少,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后由學生發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
戰中居于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里?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后由學生發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并展開討論。
最后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于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5
課程標準:了解三國形成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了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
2、了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與統一北方的關系、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
3、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及它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4、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與本課相關的歷史材料,學會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從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通過表演課本劇,加深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正確方法,為以后學好歷史打下基礎。
3、學生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并能得出簡單的結論。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產生對和平的向往,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通過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部統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諸葛亮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作用。
3、通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對比,區分歷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不同,培養學生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教學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準備: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或拼音讀物《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在小學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一課,對赤壁之戰的有關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2、初一學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快發展,但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地發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己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己教育的要求。
二、關于學法和教法
鑒于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在本課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再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為情景想象、課本劇表演、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培養個性,并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割據局面,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戰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同時促進了民族融合,南方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科學技術顯著進步。三國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時期實現了局部統一,從而為西晉的短暫統一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教材基本上落實了《課標》中關于“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并為爭奪地盤進行混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知識結構呈開放性,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給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四、教材處理:
1、由于本課內容是學生平時所熟識的,而且對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識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學中,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統一,對人物的評價客觀公允,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現象看本質。因此在課堂活動中創設大量的歷史問題,組織討論,使學生在思考和爭論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并滲透歷史的發展規律。
2、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兩個問題則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思維能力和歷史分析能力,這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本課的難點。
五、課前準備:
1、圍繞“你最喜歡(敬佩)的三國人物是誰?請給大家介紹你喜歡(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關三國時期的小故事。
2、組織學生搜集有關資料,編排課本劇。
3、制作相關課件,剪輯錄像資料和文字材料。
教學方法:談話、討論、演示、啟發相結合的綜合教學。
教學過程:
(一)情景進入:
教師提問: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由誰建立起來的?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后經西漢、東漢,歷時400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統一的時期,但到了東漢末年,形勢卻發生了變化,(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想一想,你從這幅圖上獲取了哪些歷史信息?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師總結: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導入新課:從本課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一是分裂、戰亂的時間多于統一安定的時間;第二是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出現全國范圍內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們要共同探討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期歷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課題)
(二)新課學習:
1、曹操統一北方:(再次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教師:我們從這幅圖上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是整個國家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這是大家直接從觀察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那么通過這一歷史現象,我們還能獲得什么信息呢?(同時出示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東漢末年,你的生存環境將是什么樣?你的愿望將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據勢力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征戰,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飽受戰爭之苦,社會生產力也遭受到嚴重的迫害,人民群眾渴望早日結束戰亂,實現統一,重過安定的生活。
學生思考:從圖上的形勢分析,當時有哪些割據政權最有實力、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北方的使命?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曹操和袁紹是北方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都有完成統一的實力。那么統一北方的任務究竟能由誰來完成呢?我們共同觀看一兩個課本劇。
學生表演:情節一:曹操與兩個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出曹操在政治上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情節二:袁紹與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出袁、曹雙方的力量對比;袁紹對曹操的輕視;袁紹拒絕謀士詛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
分組討論:你認為誰最終能夠統一北方?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根據對袁、曹雙方的優劣分析,大家已經得出結論,未來的統一大業一定會由曹操來完成。
袁紹為扼制曹操勢力的發展,200年,統率10萬大軍渡過黃河,發動進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萬人。雙方在官渡對峙,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袁紹多次拒絕謀士的建議,一意孤行,結果坐失戰機,他的謀士許攸料定袁紹必敗,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獻計,襲擊烏巢,曹操采納了許攸的建議,夜襲烏巢,燒毀袁紹的全部糧草,袁軍人心渙散,曹操乘勝追擊,袁軍大敗。(演示《官渡之戰形勢》),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三國鼎立:
教師講述:官渡之戰后,曹操繼續與袁紹的殘余勢力作戰,到207年終于統一了北方,當他得勝還朝途徑渤海邊時,留下了這樣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出示投影)這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那么他的“壯心”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曹操意圖統一全國。
教師講述:(打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但曹操統一全國,還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孫權,孫權在江南苦心經營,百姓生活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地位日益鞏固;一是依附于劉表的劉備。在207年,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劉備還沒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卻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的關鍵在于劉備起用了諸葛亮。你們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建議劉備避實就虛,向西南發展,謀取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并與孫權結盟,聯合抗曹。)
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意圖統一全國,孫劉聯軍與曹軍在赤壁決戰,(曹軍近20萬人,號稱80萬,孫劉聯軍不足5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引導學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師總結指出:
曹軍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而此時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勝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結果接二連三地上了孫劉聯軍的當。
教師:(演示多媒體)曹操中了連環計,將戰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孫劉聯軍趁東南風起,派黃蓋詐降,帶領裝滿浸油柴草的戰船駛向對岸,在接近曹軍時,黃蓋點燃大火,沖向曹軍,烈火很快從船上燃燒到岸邊的營寨,孫劉聯軍趁勢發動進攻,曹軍大敗,赤壁之戰成為歷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教師提問:赤壁之戰發生在陰歷的11月,按一般規律,在十一月的時候,中國盛行的是西北風,可為什么這時會刮起東南風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是諸葛亮在七星祭壇上向上天求來的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陽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陸氣溫逐漸冷卻,海洋上溫度比陸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流。在我國為西北季風.西北風是氣候現象。由于地區局部因素影響,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東風,這是天氣現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晝夜風。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律作為補充。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諳葛亮根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分析,憑著自己的經驗,準確地預報了出現偏東風的時間。為欺騙周瑜,他設壇祭神“借東風”。這就是歷史真實與小說的區別,小說中加入了虛構的成份,融入了作者個人的感情色彩和階級立場,因此在故事情節設計上難免有“神”化的現象,對人物的評價難免有失偏頗。例如對曹操的評價。
組織學生討論: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對曹操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發言:(略)
教師總結過渡:曹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賢,又嫉賢妒能;既仁慈,又殘暴;既謙遜,又驕狂;但他兼并諸雄,統一北方,發展生產,給北方人民帶來了短暫的安定。
赤壁之戰后,曹操大敗,逃回北方,無力南下,在北方修養生息。大家想一下,這時劉備和孫權為何不趁機北上,一統天下呢?
學生活動:(略)
教師總結:孫劉聯盟內部存在著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聯合抗曹的威力。劉備向西擴張,并奪取漢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體)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繼續鞏固自己的勢力,并向嶺南發展,孫權、劉備、曹操成為當時最具實力的軍事集團,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無力完成統一大業。所以說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魏”,定都洛陽。劉備、孫權也先后稱帝,222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嗎?
學生活動(略)
教師總結:三國是由分裂到統一的過渡時期,三個國家分別采取措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魏國的經濟和勢力逐漸超過了吳、蜀兩國,263年,魏國滅掉蜀國,266年,魏國權臣司馬炎廢魏帝自立,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三)課堂練習:
1、改錯:指出下面圖中的錯誤:(三國鼎立示意圖,設計幾處錯誤。)
2、小組競賽:
競賽一: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然后設計出“漂流”“探險”“攀登”“苦行”等四個競技項目,各組任意選擇,看哪一小組的同學首先奪得紅旗,到達目的的。
競賽二:老師準備幾張小紙條,上面寫有“曹操”“諸葛亮”“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字樣,一名同學上前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紙條中所寫的內容,另一名學生進行回答。看哪一小組的同學表述的最流利,最準確。
(四)知識應用:(課后作業)
試用本課中學到的方法評價你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談談他們的做法對班級的影響。
教案說明:在尊重《課標》,分析教材和學生的情況下,我設計了本課的教案。力求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為學生學習服務”“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的理念,通過歷史問題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通過揭開“諸葛亮借東風”這一事件的神秘面紗,使學生分清文學作品和歷史真實之間的距離,并用科學的觀點看待歷史;通過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使學生學會搜集有用的資料和正確分析歷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難點;通過對曹操其人的評價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在爭論中學會得出結論的方法。這只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附:課本劇
情節一:
人物:曹操謀士甲謀士乙
(曹操走來走去,心緒不寧。謀士甲、乙從兩邊上。)
謀士甲:丞相為何如此煩躁?
謀士乙:可是為了袁紹大軍來犯?
曹操:正是為此憂心。
謀士甲:丞相盡可放心,天子在許都,袁紹來犯,是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擁護丞相而唾棄袁紹。民心所向,丞相勝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紹大軍精兵十萬,騎萬匹,我軍不足四萬,勝負實難預料。
謀士乙:雖然如此,丞相亦不必憂慮。丞相禮賢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來投奔,這是袁紹萬萬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來募民墾荒屯田,積蓄軍糧,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紹必勝呢?
曹操:如此說來,我方尚有勝算了。全賴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盡。
情節二:
人物:袁紹謀士
(袁紹高坐堂前,飲酒作樂,謀士上場)
謀士:主公,大敵當前,這樣怕不合適吧。
袁紹: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敵,你們多慮了。
謀士:主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近幾年來募民屯田,勢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紹: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紹十萬精兵,騎萬匹,他曹操不過三萬余人,他要和我對抗,真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
謀士:主公,大戰將至,萬萬不可輕敵呀。
袁紹:你這廝,尚未開戰,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亂我軍心,給我拉出去,斬了!
教研員教案點評:
從整個教案設計來看,突出“為學生學習服務”,“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設計題目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使大家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學生自己收集資料,過濾篩選,自己組織課本劇,并表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在學習探究中發現問題并自己探究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課程目標的要求。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通過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史實,使學生能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提高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曹操在歷所起的作用,對比《三國演義》里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間的差別,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曹操統一北方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據走向局部統一,由混戰趨向相對穩定的過程,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認識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認識三國都重視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發。
【教學重難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史實、;如何看待三國分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孫權等歷史人物。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開篇語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認為這句話正確嗎?從春秋戰國到三國的史實是否驗證了這一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東漢末年,為什么會涌現出像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孫權、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們都有什么樣的作為?對后世有什么樣的影響?
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叱咤風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為他們出謀劃策,為什么到頭來卻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激戰?
三國是指哪三個政權?分別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建立的?開國君主都是誰?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從這一課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
【自主預習】
一、官渡之戰
1、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漢政權名存實亡、為了地盤、人口等軍閥進行混戰,其中曹操和袁紹是地盤的兩個軍閥等內容。教師再引導:那么同是北方的兩大軍閥會怎么樣呢?(打仗)從而引入官渡之戰。
曹操勢力的逐漸強大的原因和舉措,這也是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讓同學們談一談什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屯田”,這些舉措為曹操帶來了什么好處?在學生討論完,教師可以加以總結。
2、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同時展開討論,為什么勢力大的袁紹會輸給勢力弱的曹操。最后讓學生明白:曹操之所以會勝利主要因為他禮賢下士會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戰的歷史作用,應當著重強調: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二、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出示《三顧茅廬》圖,讓學生講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戰示意圖》,在圖示的幫助下,講解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208年,曹操率20多萬人馬南下。劉備兵力只有1萬多人無力抵抗,形勢十分緊急。在此情況下,他派諸葛亮東下面見孫權,提議聯和抗曹。孫權決定抵抗,派周瑜為都督,魯肅為參軍校尉,率軍3萬聯合劉備抗曹。聯軍不到5萬人,雙方在赤壁、烏林一帶隔江對峙。
2、赤壁之戰
指導學生利用對“赤壁之戰”的了解和課文中的內容,展開“軍事家評論赤壁之戰”的活動,讓學生以軍事家評論的方式學習戰爭的過程、結果并探討曹操失敗的原因。
三、三國鼎立
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及課件圖片了解,重點強調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國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①曹魏重視農耕
結合曹操的舉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繼續采取重視大興屯田。北方出現“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現象。
②諸葛亮治蜀
總結諸葛亮治蜀的幾個方面,著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絲織業發達。
③吳國開發江南
講述吳國發展經濟的情況,教師強調230年吳國的衛溫曾到過夷洲,加強了內地與臺灣地區的聯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弱勝強,為什么又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呢?赤壁之戰后又形成了什么樣的局面呢?
2、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3、東漢名士評論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你認為曹操是什么樣的人物?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三國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輩出的時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國。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三國演義》的作者、寫作背景及成書過程。
(2)學習欣賞名著的的基本方法,了解鑒賞小說的角度,如線索、人物、主題等。
(3)引導學生認識《三國演義》的價值,激發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積極人生觀。
(2)確立正確的社會歷史觀。
學情分析
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藍本,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分析及點評,引導學生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并適當進行比較,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通過欣賞、互動,讓學生感受名著的藝術魅力。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
身為荊州人,大家引以為豪嗎?荊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璀璨的文化長廊中,三國文化便是其中一張名片。一提起三國,大家恐怕會脫口而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諸葛亮、關羽、趙子龍、劉備、張飛、曹操、周瑜……的確,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智謀、權術、機變、口才、勇氣……在三國的舞臺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中國歷史并不乏這樣的英雄時代,像春秋戰國、隋末唐初、元末明初,但唯獨這一時代特別讓人難忘,也特別讓人熱血沸騰,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傳播帶來的影響。
大家完整地看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部名著嗎?能說出幾個有關三國的俗語嗎?大家知道其中的含義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三國演義》,品味意味深長的三國文化。
活動2【講授】授新
閱讀方法
1、線索法:一部小說,情節是吸引讀者的`重要元素,《三國演義》共120回,情節曲折,故事跌宕起伏,錯綜復雜,每一回都像一粒粒的珍珠,但要把這些珍珠串起來,成為一件絕世的藝術品,那么線索是關鍵。因此,品讀名著抓住線索,無疑可以事半功倍。回顧歷史,請同學們說說三國之前是哪個朝代?(東漢)那東漢的末年的狀況如何呢?(宦官專權、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朝廷風雨飄搖,民眾苦不堪言)《三國演義》就是以此為引線來講故事的。三國之后呢?(西晉一統天下)。這就是《三國演義》的終局。那中間80回這條主線是什么呢?(三國紛爭的矛盾和斗爭)這三條小線索此起彼伏,交互聯絡,構建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不過三線之中,寫得最詳細的是蜀漢集團,其次是曹魏,再次是東吳,要注意作者的詳略安排。
東漢之亂--------------引線(前20回)
三國紛爭-------------主線(中80回)線索法
三國歸晉-------------結局(后20回)
至此,我們通過把握線索對《三國演義》有了一個宏觀的認識,進入了王國維先生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我們把這種方法叫作線索法。
2、人物分析法
有了宏觀的把握,接著就要具體深入文本,我們發現,小說中人物的出場讓人目不暇接在多大千人的隊伍中,大家最感興趣的是哪個人物呢?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收集信息,確定本組討論人物,在分析人物時,注意選取合適的角度,分析人物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學生各小組展示討論成果。教師總結歸納
通過細節描寫分析人物
舉例:曹操
細節一:動作凸顯性格
曹操騙父
曹操獻刀
錯殺伯奢
細節二:語言表現性格
曹操借刀
曹操獻刀
路遇陳官
錯殺伯奢
細節三:心里暗示性格
曹操獻刀
錯殺伯奢
總之,一方面,曹操鎮壓起義,充當屠夫,欺君罔上,竊國謀利,玩弄權術,殘暴不仁,虛假偽善,奸詐狡猾,驕奢淫逸,嫉賢妒能;另一方面曹操仍不失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目光遠大,膽識過人,求賢若渴,重視人才,胸襟開闊,豁達樂觀,軍紀嚴明,愛護百姓,豪爽多智,指揮若定,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善于總結,著作頗豐。
通過故事情節分析人物
示例:諸葛亮
情節一:正面側面表智慧
徐庶曾曰:“以某比人,譬就駑駢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36回——元直走馬薦諸葛)——側面描寫
火燒博望、再燒新野、舌戰群儒、巧借東風、智算華容、三氣周瑜……奉命入川、奪取漢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正面描寫
情節二:反復皴染突忠誠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
只為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將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獻給了劉備的復興漢室。劉備在世時,他開辟疆土,平定南方。劉備死后,他盡力輔佐后主,六出祁山,幾度北伐魏國,最后還是操勞過度死于九丈原,后追曰“忠武侯”,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出師表》中表現得一清二楚。
情節三:對比渲染襯穩重
46回,應奇謀孔明借箭;85回,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其辦事的穩重真的可以比作泰山也。
情節四:情節搖擺顯大度
劉備三顧茅廬后,關、張二人就不高興了,以無禮于諸葛亮,然而諸葛亮并沒放在心上,用火燒博望冰釋前嫌。在赤壁之戰前,周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三日造百萬之箭來陷害他,但他沒有計較。平定南夷時。他七擒七放,對孟獲的大度,連敵人也服了。
可人無完人,諸葛亮也有缺點,他過分忠誠,成了愚忠。過分的謹慎導致蜀國人才短缺,君主無能……這些都是他性格中的缺點。
小結:作者在塑造人物時圍繞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層次予以強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單一中呈現豐富性、復雜性。
名著人物眾多,建議大家在閱讀時分門別類建立人物小檔案,會更清楚。
曹魏集團
文臣:郭嘉、程昱、賈詡、荀彧等
武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頜等
蜀漢集團
文臣:諸葛亮、龐統、法正、姜維等
武將:關羽、張飛、趙子龍、馬超等
東吳集團
文臣:周瑜、陸遜、呂蒙、魯肅等
武將:太史慈、甘寧、周泰、凌統等
3、主題探討法
我們在交流時,發現大家對文本有很多疑慮,我選了一個大家很關注也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希望通過大家的討論交流能有一個滿意的答案。
問題:為什么我們讀《三國演義》,當讀到曹操失敗時,我們內心極為愉悅,而劉備失敗時我們覺得很失落傷心?
作者站在劉備的立場,具有比較明顯的“擁劉反曹”的傾向。把蜀國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君臣作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觀念的化身,仁君、賢相、良將的典范,而把魏國的曹操等作為權詐、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孫吳方面知識陪襯而已。
作者處在元末明初,他經歷了外族統治的時代,所以他呼喚正統,劉備又是正統的代表。
小結:我們在讀《三國演義》時,要注意小說的要素,把握情節中的線索、人物及時代背景,在分析中關注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小說的主題等。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九章算術》和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
⑵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漢代造紙圖,了解造紙的工序,通過引導學生依據地動儀剖面圖,分析其原理,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指導學生總結秦漢時期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張衡,張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如何區分歷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不同(以評價曹操為突破方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過渡:同學們看你手中的課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也是秦漢時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了解昌盛的秦漢文化
揭示課題:昌盛的秦漢文化
自主學習(或預習)
1.請說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2.紙最早發明于何時?誰改進了造紙術?
3.秦漢時期的數學專著是什么
4最早測量地震方位的儀器是什么誰發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張仲景和華佗有哪些主要的醫學成就?
師:督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自主探究,完成問題。
生:(1)依據問題快速閱讀并標注課文,發現疑難問題。
(2)學生小組內相互質疑釋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討論探究交流,難點突破。
問題1:紙在發明之前人們用什么做書寫材料?有什么特點?
思考得出:龜甲﹑青銅器﹑絲帛﹑竹木簡等。
成本高﹑貴重不方便﹑不易推廣等特點
三、三國鼎立形成
國名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
魏國220年曹丕洛陽
蜀國2劉備成都
吳國222年孫權建業
三個實力相當的政權,但現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為了戰勝對方,都在自己的領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措施。
國名經濟發展
魏國
蜀國
吳國
強調:三國鼎立局面的開始形成是220年曹丕建魏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形成是222年孫權建吳
拓展提升成語典故與人物
1、人物連線
曹操諸葛亮
劉備許攸
孫權周瑜
2、東漢末—三國時期的成語典故有: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空城計等等
課后小結
通過歷史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曹操不愧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所以我們學習了歷史后要注意區別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不同,對待歷史要求真,求實。感謝大家的合作!下課!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9
一、指導目的:
1、讓學生學會運用課外閱讀方法進行讀《三國演義》,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達到課內向課外延伸的目的,課外閱讀課內指導。
2、通過學生讀三國的讀書成果展示,增強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指導重點:
增強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三、課前準備:
1、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斷。(赤壁之戰、三顧茅廬)
2、課件。(課題、展示會)
3、學生讀三國的讀書成果。
4、三國人物的卡片。
5、讀書星制作。
四、教學過程:
一、觀看片斷,導入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中國的歷史就好比一條長河,滔滔不絕地奔向遠方,今天老師從中摘取了一個精彩的片斷,大家想看嗎?邊看邊想這是什么歷史故事?
(播放《赤壁之戰》的片斷。)
2、學生回答。
自從學了課文《赤壁之戰》后,咱們班掀起了讀三國,說三國,看三國的熱潮。男孩子不在話下,連女孩子也不甘示落,看來這“三國熱”還真流行呀!今天,借著這股“東風”,這節課外閱讀課,就是這(出示課件“我和三國”)
3、齊讀課題。
二、《三國演義》讀書成果展示。
1、像《赤壁之戰》類似這樣精彩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吧。你們還知道哪些故事呢?喜歡的人物是誰呢?(哇!連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你懂得真不少呀!太棒了!)
2、啊呀!大家懂得真不少呀!不少同學侃侃而談,如數家珍,你們真是一群小三國迷呀!俗話說得好:果兒大家吃才香吧,把你們在這段時間讀三國的讀書成果和你的朋友們一起交流、分享,告訴他們你查找到的資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對你的讀書成果作一番具體的介紹。呆會兒,我們召開個評選活動,把你的讀書成果上臺亮亮相,讓在座的老師、同學們大開眼界。大家說好不好?
3、學生自由組合進行交流、介紹。
4、同學們,是時候了,大家展示風采的時候到了,請看:課件展示“三國讀書之星”,來讀讀看。(學生齊讀主題)本次活動的總裁判長是由我——吳老師擔任,在座的所有同學都是評委,你們有權對上臺展示的讀書成果進行裁決與評價,上臺的同學將告訴你們他查找到的資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要對自己的讀書成果作一番具體的介紹,光榮的讀書之星將在你們中產生,咱們班的小記者將給你們拍照留念。同學們,心動不如行動呀!快快抓住你眼前的機會,行動吧!
5、學生上臺展示各自的讀書成果。
形式:書海拾貝、小手抄報、評價人物事件、畫畫、課本劇、講故事、地圖等。
小手抄報:瞧!評委們給你多高的評價,你可得再接再厲呀!
畫畫:果然,你一出手就是不同凡響,這掌聲就說明了一切。你真棒!
講故事:你的故事講得真好,讓我們都想看看當時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地請諸葛亮出山的?大家想看嗎?老師就給你們放,你們可得仔細了。
課本劇:瞧!這么大聲的喝彩,就是對你們讀書成果最好的評價,大家說是嗎?
評價人物事件:哦!還有不同的看法,請說說。(學生進行各自體會評價的暢談)你們各有各的理,看來你們在讀書時,不僅看了,還動腦筋認真思考,這么好的讀書習慣,你們可得把它繼續發揚光大呀!
地圖:真得謝謝你,是你讓我們包括吳老師在內都長了見識。
6、娛樂時刻:來讓我們輕松一下,這兒有個智力游戲,大家一塊來樂一樂。
7、評選讀書星、勇敢星。
五、總結:
1、還有不少同學躍躍欲試,但是精彩的時刻總是短暫,就讓我們留著這美麗的遺憾,期待下回的精彩吧!為了下次的課外閱讀課,老師上得好,同學們學得更帶勁,你們對這節課有什么建議呢?(提得太好了;說到點上,你的建議老師一定采納)
2、真得謝謝同學們的建議,老師一定會努力。接下一段時間老師的閱讀教學目標是讓大家越來越愛讀書,勤思考,多積累,你們呢?接下一段時間打算干什么?(讓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任務。)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曹操統一北方和赤壁之戰;
2、魏、蜀、吳三國發展、鞏固統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標:
1、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統一是歷史發展大趨勢。
2、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中卻慘遭失敗,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的能力。
2、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
3、識讀“三國鼎立圖”,了解三國所在區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重點: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方法:
情景材料教學法、分析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文學地位
2.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特征和名著的主題思想
3.初步領悟欣賞名著的方法
教學重點:
鑒賞人物形象和三絕的性格
教學難點:
了解名著的主題思想以及名著的啟示
教學方法:
講授法多媒體輔助點撥法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開場,打開“滾滾長江東逝水”幻燈片開始,導入內容: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由明代楊慎作詞,當代藝術家楊洪基演唱這首穿越時空的天籟之音帶著我們走進“名著導讀《三國演義》”
二.名著的影響:
放幻燈片成語和熟語,以及歇后語,讓學生說出人名和歇后語的下句。激發學生課堂興趣。
三.名著的形成
看課本2-5段,依據幻燈片,理清名著形成的過程
四.名著的內容和主題
讓生瀏覽課本高度歸納名著內容的情節,依據幻燈片,掌握情節,老師課堂補充名著的三大部分。特別指出,名著主要內容是以蜀國為主,依此引出主題。
探究:名著從桃園三結義寫起,到孔明病逝,后文只有5個回合,作者如此安排情節,是要表現怎樣的主題?
明確:擁劉反曹是因為劉備出生正統,仁義(打出關于主題幻燈片)
作者是要表現忠義思想,仁政思想
五.鑒賞任務形象
1.了解三絕是誰
2.鑒賞曹操
打出有關曹操的幻燈片,讓學生說說曹操,評價曹操。讓學生說出曹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老師歸納:曹操多疑但是愛才,奸詐然而有雄才大略。
(打出幻燈片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3.欣賞關羽
打出有關關羽的幻燈片,根據關羽的故事,讓學生講出自己喜歡的故事,并說說喜歡的理由,以此總結關羽的性格
老師歸納:桃園三結義,華容道可見他的義;刮骨療傷溫酒斬華雄可見他的勇但是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可見他的驕傲,狂妄。
第二課時
一:復習
二全班交流
1、了解諸葛亮
打出有關諸葛亮的幻燈片,老師讀出對聯,學生齊讀《蜀相》。讓學生積累有關諸葛亮的詩詞。
2、合作探究:
(討論并概括諸葛亮的故事。借此概括諸葛亮的智和忠)
3、說說還有哪些鮮活形象
還有勇猛的張飛一身是膽的趙云意氣風發的周瑜圓滑睿智有心計的司馬懿
三、賞析精彩場面
1.與三有關的情節
(打出幻燈片)
2.精彩的戰爭場面
(打出幻燈片)
四、名著的啟示
合作探究:讀三國的啟示
老師點撥:可以從諸葛亮的角度,曹操的角度歸納。
(打出幻燈片: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五、拓展延伸:
1、你認為在當今經濟日益發展的時代,再讀《三國》有必要嗎?(由學生自由發言,觀點正確即可)
2、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的需求相應的物質化了。當你因成績提高了而向父母提要求的時候,你會向父母索要什麼東西?會不會要書呢?
(給出名人名言,倡導讀書)隨著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三國演義》已經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個大洲。作為一名中國學子你定想了解更多的三國知識,對嗎?那就趕快投入到讀書行列中來吧!
六、總結反思:
《三國演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語言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描寫戰爭等幾個方面,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從這幾個方面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部分學生已經通過電視和教材-對人物有了一些了解和認識,但這種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所以,此次“導讀”用意還在于讓學生充分、全面地認識《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汲取古典小說的豐富營養,從而找到打開閱讀古典小說之門的鑰匙。
如果說,這節課的導入環節是在解決“為什麼”讀的問題,那麼后面的環節就是在解答“怎麼”讀的困擾。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不僅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要讓他們懂得閱讀名著還有古為今用的實用價值。
成也罷,敗也好。都隨這滾滾的長江水煙消云散。但是不變的是他們那不朽的生命價值凝聚的歷史的天空中。
(放歌曲《歷史的天空》結束本節課。)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通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4)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角色表演、設身處地、史實辯析、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表介紹本國經濟等方式,采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3)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
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影片情境,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把學生帶入情境,在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結束后,問: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哪一課嗎?學生響亮齊答:《三國鼎立》。那么,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哪三國?你知道嗎?三國形成的歷史與大家所熟知的哪些歷史人物有關系呢?下面請大家猜想一下,好嗎?(生答:曹操、諸葛亮、劉備…)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我們要探究三國形成的歷史,得首先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說起(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大起義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彼此長期混戰。刀槍劍戟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誰順應歷史的潮流,是誰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以統一天下為已任,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用詩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課件顯示曹操圖像及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懷有雄心壯志,他要統一天下。
3、(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軍閥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誰?其次是誰?(生看示意圖作答)
4、曹操要統一北方,必先擊敗實力雄厚的袁紹。那么,曹操的勢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課件顯示曹操勢力發展壯大的錄音材料,讓生分析)
5、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曹操與袁紹展開了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動態顯示《官渡之戰形勢圖》)問:你能根據示意圖上提示的交戰時間、地點、交戰雙方、兵力對比、交戰結果,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官渡之戰嗎?
6、一起歸納:
官渡之戰
時間
交戰雙方
戰爭特點
結果
7、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那么,曹操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呢?
請看歷史劇場:①生先自己介紹②師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紹和謀士的對話④曹操和許攸的對話(再現官渡之戰中曹操、袁紹的心態)
表演完畢后,師說:這個短劇不斷再現了歷史場面,而且再現了曹操勝利、袁紹失敗的原因。現在你能根據戰爭過程中兩人的心理素質,找出曹操勝利和袁紹失敗的原因嗎?(生答略)
8、在剛才的短劇中,曹操勝利、袁紹失敗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亦人謀也。正可謂:(課件顯示)
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
若使許攸謀見用,山河焉得屬曹家。
從上述表演及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袁紹的謀士許攸降曹并建議偷襲烏巢,是官渡之戰曹操取勝、袁紹失敗的關鍵。
9、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天下形勢圖》)官渡之戰以后,曹操陸續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又陸續地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10、曹操統一了北方,又想乘勢統一全國。但這時南方有兩股勢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個是江南的孫權,一個是依附于荊州的劉備。割據江東的孫權,統治比較穩固。依附于荊州的劉備,自稱是東漢皇族的后裔,在軍閥混戰中,不甘寄人籬下。他聽說諸葛亮有安邦定國之策、濟世安民之術,便請他出來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生講故事)
11、設身處地:假設你是當年的諸葛亮,你會怎樣分析天下形勢?
表演對話(再現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請劉備、諸葛亮上臺)
12、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力量不斷地壯大。220xx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五萬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請看錄像《火燒戰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們看到
赤壁之戰
時間
交戰雙方
戰爭特點
結果
14、(課件顯示)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卻出現了不同的結局。那么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什么會失敗?(分組討論:從戰爭雙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說,那天晚上恰好刮東風,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導學生分析曹軍的失敗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必然性占據主導地位,是導致曹軍大敗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沒有刮東風,曹操會失敗嗎?(在會與不會的激烈爭論中,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實際上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后,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18、(課件顯示《三國鼎立形勢圖》)問:是哪三國?生答后指出:三國鼎立的局面相對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面,是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因此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課件依次顯示三國成立情況)首先看魏國成立情況(一起讀)。那么蜀國呢、吳國呢?
19、下面根據三國鼎立知識一起回答:
政權名稱時間創建者都城(今名)
魏
蜀
吳
20、學以致用,史實辨析:(課件顯示)在一本連環畫上有這樣一個場面,諸葛亮領兵攻打曹操,曹操率軍迎敵。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寫著“蜀丞相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書一個“魏”字。請你說說這幅畫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如果不符合,錯在哪里?
21、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未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并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三國的治理與開發。(把學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國,分別介紹三國經濟恢復、發展的情況)
(特別強調:三國時哪一政權和臺灣有往來?生答后指出:這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分子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斗爭。)
22、通過三國代表的介紹,我們知道在三國鼎立時期的相對穩定形勢下,各國的經濟都有所發展。所以,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這為日后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三、課堂小結,承前啟后,留下懸念(屏幕顯示)
你從這幅圖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最后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我們將在下一課學習。
四、輕松闖三關(屏幕顯示)
(一)評價歷史人物(課件顯示三國歷史人物)
我們先說曹操。說起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戲曲舞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依你之見呢?
A: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亂世之奸賊”
C: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D:曹操戎馬一生,兼并群雄,統一北方,發展生產,功勞不可低估。
接下來我們再來評價一下諸葛亮。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達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誠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諸葛近妖”的說法。你該怎樣看待諸葛亮?
A: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B: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C: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D:他幫劉備統一了西南地區,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區得到開發。
E:他是人,不是神。
師:從剛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很全面,對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在這里,老師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樹立科學的評價方法,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二)看圖分析
課件顯示(1、諸葛亮與周瑜作品中像。2、史書記載: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年。)問:①從畫像上看,二人誰的年齡大?實際上呢?②文藝作品中的諸葛亮、周瑜與歷史上的諸葛亮、周瑜一樣嗎?為什么?
(三)歷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學習三國歷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得到啟示:戰爭帶給人民的是災難、是痛苦。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
②從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勝一敗的不同結局中,我得到啟示: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并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③從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中,我得到啟示: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相對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面,是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④從三國經濟的發展中,我得到啟示: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穩定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⑤從三國時吳國船隊到達過臺灣,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分子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斗爭。
⑥從三國歷史的學習中,我認識到: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⑦從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中,我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⑧從對文藝作品中的諸葛亮、周瑜與歷史上的諸葛亮、周瑜的比較中,我認識到: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
五、課外實踐活動
1、游覽三國名勝古跡──隆中、赤壁,尋覓歷史足跡,開發三國歷史文化。
2、小組合作設計三國鼎立示意圖。
3、舉辦三國歷史故事會。
附學生活動:
1、歷史劇場(再現官渡之戰中曹操、袁紹的心態)
(袁紹、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曹操)(劃線為旁白部分)
兩軍交戰,相持不下,袁紹的一個謀士勸袁紹說:“袁將軍,烏巢乃屯糧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勸將軍派一支部隊駐扎在屯糧處外側,以防曹軍偷襲。”
袁紹傲慢地說:“我籌策已定,你休操心!”
這時,另一謀士許攸拿著搜獲來的曹操催糧書信,徑直來見袁紹說:“袁將軍,曹操主力屯兵官渡,與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虛。現在,若分一軍,星夜偷襲許昌,不但可把許昌連根拔起,而且還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袁紹說:“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
許攸氣憤地出來,恨恨地說:“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
許攸見袁紹驕傲輕敵,注定失敗,就去投奔曹操。曹操聽說許攸來了,高興得連鞋都來不及穿,就光著腳跑出來迎接,還拍著手笑道:“您遠道而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請先生教我破紹良策。”
許攸說:“攸有一策,不過三日,使袁紹百萬之眾,不戰自破。”曹操高興地說:“愿聞良策。”許攸說:“袁紹軍糧輜重,盡積在烏巢。公可選精兵詐稱袁將蔣奇領兵到彼護糧,乘機燒其糧草輜重,則紹軍不出三日,將不戰自亂。”
曹操大喜。隨后,曹操率5000騎兵,襲擊袁軍屯糧處烏巢,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趁勢進攻,大敗袁軍。
2、設身處地
假設你是當年的諸葛亮,你會怎樣為備分析天下形勢?
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
備:“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備欲伸大義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教備治國安邦之策、濟世安民之術。”
亮:“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競能克紹者,非惟天時,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
備拱手謝:“先生之言,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將軍既不相棄,愿效犬馬之勞。”
《三國鼎立》反思1
1、本課教學內容豐富,知識點比較多,在上課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比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識點。
2、學生在學習赤壁之戰過程中,對曹操的軍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經過教師提示,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3、學生在學習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時,認為這兩個重要的戰役發生在三國時期,因此,我講授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后,就強調這兩個重要的戰役是發生在東漢末年,因為這兩個重要的戰役發生時,三國并未產生。
4、在上課過程中運用圖片、視頻等直觀素材,采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5、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用在瀏覽“三顧茅廬“等故事、熟悉和表演歷史劇場、討論問題用去了多一點的時間,導致教師講述第四個問題“三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很倉促,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我會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熟悉“三顧茅廬”等故事,課前提前通知幾個學生熟悉歷史劇場并揣摩怎樣表演,這樣上課時就不用花更多的時間去熟悉,并讓學生花比較少的時間去討論問題。這樣就可以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講解本課中第四個問題,然后讓學生做一些課內練習,教師進行小結。
6、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學習三國時期吳國跟臺灣聯系時,對學學生說明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養學生形成抵制分子分裂祖國的行經的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7、學習魏國建立時,要向學生說明曹操為魏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在世時沒有廢漢稱帝。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稱帝,才是魏國的建立者。
《三國鼎立》反思2
《三國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八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我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說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我把教學目標定為:①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復述故事。上完課之后,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
(1)由于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于《三國演義》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
(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
(3)最后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通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么,有何啟發,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很多我關于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后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