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通用2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動物需要空氣.植物需要空氣,但人們更離不開空氣,空氣到處存在,但孩子們感知不到,為此,我特設計本節活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感知空氣的存在,從而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實際操作,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
2.幼兒通過親自實驗,感知空氣占有空間的現象。
活動準備
眼藥瓶若干、彩色的沙土。
活動過程
1.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課題
2.想一想“瓶子娃娃”能吃“土”嗎?
3.試一試
①幼兒手拿一個“眼藥瓶娃娃”用力捏瓶子,會看到什么現象?
②將手松開,你又會發現什么?
4.做一做:會吃土的“瓶子娃娃”
①瓶向下,對著彩沙用力捏瓶子,手松開,沙子自動跑到瓶子口,再一捏.沙子就出來了。
②當瓶子口中進沙子時,手松開,瓶口再向上。
③這樣反復幾次,慢慢地瓶子中就裝滿了彩色的沙子。
④當塑料瓶恢復原狀時,瓶內空氣稀薄、壓力小,所以沙子被吸起來了。
5.說一說
①手不捏“瓶子娃娃”,瓶子充滿了空氣,幼兒感知不到。
②手捏緊瓶子娃娃,把瓶子中的空氣趕走了。
③這樣一捏一松反復多次,“瓶子娃娃”就吃飽了。
活動延伸
當“瓶子娃娃”吃飽彩色沙土以后,孩子們可以進行彩色畫粘貼或噴畫,揭開一點,噴一點,注意不要全部揭開。
本節活動知識點:空氣占有空間。
總結:空氣到處存在,但空間一詞比較抽象,教師用空氣和彩沙的對話實驗的原理體現出來。如:手不捏瓶子,空氣就充滿了瓶子,當彩色沙子進入瓶子中,彩色的沙子就把空氣擠走了,這樣就把“空間”這個詞形象化地解釋出來,幼兒也便于理解。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感知探究磁鐵吸鐵的現象,喜歡玩磁鐵
2. 嘗試運用磁鐵的特性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問題
3. 培養幼兒探索興趣和思維能力
材料準備:人手一快磁鐵,每組數種材料(內有積木、塑料管 雪花片、回形針、鑰匙、硬幣、玻璃珠、小剪刀、瓶蓋、布、紙、鐵夾、掛墜等)
活動過程:
1. 出示磁鐵,引出課題
老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出示磁鐵),你們認識嗎?
請大家把新朋友跟擺在面前的木頭、塑料比一比,看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這個新朋友比塑料和木頭沉,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磁鐵(幼兒重復一遍),它特別好玩。
2 . 幼兒探索活動
老師: 磁鐵特別好玩,你會發現它有許多的秘密,今天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好多 東 西,請大家試一試。
幼兒動手操作,老師巡回指導。
老師:剛才,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你們發現了什么,舉手說一說?
提問:磁鐵能吸住什么東西?不能吸住什么東西?
小結:磁鐵會吸鐵制品,磁鐵會吸鐵,平時,我們也叫它吸鐵石。磁鐵能吸住鐵制的東西,吸不起來的就不是鐵做的。
3、自由操作:在班級周圍尋找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玩具。
4、 動腦筋、想辦法
(1)打撈小汽車-
一個粗心的小朋友把他的玩具汽車弄丟到金魚缸里去了,現在請小朋友想辦法把它打撈上來。(不能直接用手)
(2)老師有兩張漂亮的圖片想擺在鐵板上給小朋友看,可它老丟下來,怎么辦呢?
(3)老奶奶縫衣服時,一不小心針掉在了地上,老奶奶找來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著急,請小朋友幫忙想辦法。
5、自制磁鐵玩具——跳舞的小兔子。讓幼兒更深的體驗磁鐵的本領。
(1)出示范例,教師演示跳舞的小兔子。(幼兒感到很好奇。)
(2)引導幼兒探索:怎樣使小兔子動起來?(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討論。)
(3)總結:用一個回形針插入小兔子的底部,然后用磁鐵隔著紙板去吸小兔子,此時小兔子會按磁鐵移動的方向動起來,就好象小兔子在跳舞。(讓幼兒進一步了解磁鐵隔著物品能吸鐵的特性。)
延伸活動:引導幼兒回家后自制跳舞的兔子玩具。
反思:磁鐵是幼兒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磁鐵能夠吸鐵的特性決定了它備受幼兒青睞。在這次科學活動中,孩子們通過玩一玩、說一說、想一想、找一找等形式,知道了磁鐵能吸住鐵制的物品。所以也叫做吸鐵石。孩子們在自主的動手操作探尋中,發現了有趣的自然科學現象,在集體的相互交流中,滿足了幼兒積極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很好地調動了幼兒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增進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這也達到了我們“支持探索”的出發點和歸宿。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3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觀察各種形狀和顏色的菊花,概括出它們的特征。
2、引導幼兒討論菊花開放季節以及與人們的關系。
3、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
4、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各種菊花的圖片、一年四季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各種形狀和顏色的菊花,概括出它們的特征。
1、教師:小朋友,你們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花?請你們仔細看看,說說菊花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從花、莖、葉觀察菊花特征,如花開在莖頂端,花的形狀,顏色、葉子邊緣有鉅齒等。現在我們來看看菊花還有什么顏色或者形狀呢?
教師:讓幼兒先進行觀察比較,而且仔細的說說菊花的特征和組成部分是什么,從這些出發,加深幼兒對菊花的認識和理解。
2、菊花石一種鮮艷、美麗的花、花有大有小,花瓣有的窄有的寬。有的直有的彎,有的扁有的呈現圓管形,顏色有紫紅色、淺紅、黃、淺、黃、白、多種多樣顏色和形狀的菊花是人們非常喜愛的花。
教師:讓幼兒不止理解了菊花的的外形和組成,而且還讓幼兒明白了各有什么顏色,而且是人們喜歡的花朵呢,讓幼兒產生喜歡的心態。
二、引導幼兒討論菊花開放季節以及與人們的關系。
教師:"菊花是什么時候開的?秋天你可以在哪里看到菊花?人們為什么要種這么多的菊花?"(美化環境、菊花還可以做清涼的飲料,泡茶喝,菊花的香味能治頭疼,)"你們喜歡菊花嗎?為什么?""你們還知道哪些花也是秋天開的?""這些花兒都非常漂亮,人們種許多的花。讓花把我們的生活的地方打扮的更漂亮、更美麗,我們大家都要愛護它。"教師:從學習的這篇課文中讓幼兒明白菊花不僅是有什么組成,有什么顏色,有什么作用。而且還要讓幼兒明白、理解這些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去做,我們要好好的去愛護,去保護。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的漂亮,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懷!
活動反思:
一次教學設計,也是教師的一次成長,就象在制作PPT課件的時候,我了解了菊花居然有那么多種顏色,有些菊花的顏色、花瓣的形狀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可以說這也是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共同提高的過程。
在活動設計和進行中,觀看菊花的時候,孩子們有些按捺不知心中喜悅,摸摸、聞聞、說說,參與的興趣十分濃厚。但在交流時,孩子們只停留在顏色的表達上,對菊花的外形的描述不太會用語言表達,缺乏經驗。因此,活動中,教師講述的成分多了一些,可在課前告知家長,先帶孩子觀察了解一些菊花的知識,這樣活動中,孩子參與的積極性會更濃,講述更積極,效果更好。最后延伸活動用紙杯剪菊花,深受孩子的喜愛,發展孩子動手能力。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發現事物AB、ABC的排列順序,并學習運用規律進行排序。
2.嘗試自己設計排列規律,會用較準確的語言進行描述。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AB式和ABC式窗簾圖片。
活動過程:
1.老師出示窗簾圖片,引導幼兒發現其中的排列規律
第一種:一個大紅點一個小紅點,一個大紅點一個小紅點……(按大小AB式排序)
第二種:一個紅點一個黃點一個藍點,一個紅點一個黃點一個藍點……(按顏色ABC式排序)
2.幼兒動手操作,進一步感知AB、ABC的排列規律
(1)游戲:“請你接著排”
請幼兒觀察其他窗簾的圖案,并快速按規律說出后面的1-2圖案
引導幼兒說出以上窗簾的排列規律。
教師小結:第一個窗簾是按兩種不同形狀有規律地排序,第二種窗簾是按三種不同形狀有規律地排序。
3.幫小動物家設計漂亮的窗簾
(1)啟發幼兒在窗簾上,設計不同排列規律的圖案
(2)幼兒向大家展示自己設計的窗簾圖案的規律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展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愿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積木(木質)、塑料瓶、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玻璃珠、裝有水的塑料瓶等;記錄單。
自我反思:
1、事先沒有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詞組的搭配,所以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會聽到好幾個幼兒說“浮下去,沉上來”,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
2、有幾組幼兒在做實驗的時候,出現爭搶實驗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將紙船玩得變成紙漿的現象,這個是我事先沒有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造成的,每一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常規問題還是要考慮到的。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勇于質疑,樂于猜想,勇于創 新的意識。
2、使幼兒感知油水分離現象及糧食在油水的沉浮現象。
3、初步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并培養幼兒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活動準備:
油水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游戲“你問我答”的形式,引入主題
二:基本部分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東西,讓小朋友猜一猜。
師:先讓小朋友來提問問題?
幼兒:這個東西是什么顏色的?
師:黃色的
幼兒:它是什么做的......?
2、油——像水一樣流來流去,黃色的,爸爸媽媽炒菜用的
3、老師出示油,水,請幼兒每人拿一杯水,拿一杯油,讓幼兒觀察油和水到底有什么不同?(味道不同,顏色不同)
4、老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
把油倒在水里,油會在水的哪邊?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油再水的上面)
5、出示第二張圖片,把油和水用小棒攪合一下,會有什么變化?讓幼兒自己操作,然后把它畫下來。
三:把幼兒的記錄展示,讓幼兒介紹一下自己觀察的結果,結束活動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能有創意的使用不同美工材料表現自己喜歡的昆蟲。
體會獨立完成任務的快樂。
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昆蟲制作方法。
廣告顏色、蠟筆、圖畫紙、筷子、粗毛線、椰子葉、陶土(或自制面團)、剪刀、白膠、水彩筆。
日常用品:
牙刷、竹筷、叉子、湯匙、塑料袋、報紙。
活動過程:
情幼兒觀看幼兒用書《昆蟲大集合》,并一起討論:
--書上有哪些昆蟲?
--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它們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請幼兒選出自己想做的昆蟲模型,并鼓勵其進行獨立思考:用什么材料做?可以怎么做?
鼓勵幼兒按昆蟲的不同特征,盡情創作--蝴蝶、蜻蜓類細長形的昆蟲:用紙或塑料袋剪出蝴蝶形或其他昆蟲造型,粘貼在日常用品如牙刷、竹筷、叉子、湯匙上,即可組成昆蟲造型;再畫上眼睛,裝上觸須,將更逼真。
--運用圓形的容器如冰淇淋、果凍盒子、貼上圓點和6只腳,就是瓢蟲了。
--鼓勵幼兒使用不同材質進行制作,完成后大家一起分享作品。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探索發現紙的對折次數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知識)
2、能用記錄單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并嘗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在操作過程中發現。(能力)
3、在活動中較專注的操作,并體驗探索操作的樂趣。(情感)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A4紙幼兒每人一張、玩具積木若干、記錄單、筆。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的話題
1、出示紙,了解幼兒生活經驗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神奇的東西,看!是什么?(紙)它可以用來做什么呢?(畫畫、剪紙、折紙等)”
2、引出問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這張紙的用處特別的多,它的神奇之處你一會兒也會慢慢的發現。現在你先想辦法讓它在桌子上站起來,試一試。”;(幼兒每人一張紙,自由探索)
3、初步嘗試發現紙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是都能讓紙站起來,那這張神奇的紙上能不能放東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說能有人說不能,那請你拿一個玩具先來試一試”(幼兒動手嘗試)
(3)“剛剛我發現這個小朋友的站的特別穩,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引導幼兒發現,放玩具時要靠近角會更穩)
二、幼兒探索記錄,發現紙的對折次數與承受重量的關系
1、“沒放穩的小朋友趕快調整一下,現在都能放好一塊兒積木。那還能再繼續放嗎?”(幼兒猜測)
2、幼兒嘗試用記錄單記錄在操作過程中的發現
(1)“這個還得小朋友自己來嘗試。現在我這里有一張記錄單,看這是這1次的意思,這是折2次的意思,這是折3次的意思。請你嘗試完之后,數一數你折一次時能放幾塊積木,在記錄單上畫出來(用○表示)”(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2)“我發現這個小朋友放了?塊(最多的)請他來說一說是怎么放的(個別幼兒介紹經驗)“那如果把這張紙再對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請你來試一試,別忘了記錄”(幼兒再次嘗試)
(3)“我發現你們放的積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穩了。如果再對折一次,折3次的時候,你覺得你能放幾塊積木呢?”(幼兒猜測)
(4)“好,那你來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說的那么多”(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醒幼兒記錄)
3、教師小結
(1)“現在來觀察一下你的操作單,折幾次時放的積木最多(3次)為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別折1次、2次、3次時的造型,請幼兒觀察“看,這張紙變得越來越小了,但是它每條邊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穩了。”
延伸活動:
1、發現紙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們用的都是對折的方法來試驗,那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這張紙站起來呢?(幼兒說,教師出示折扇子的方法和卷筒)看它們是用什么方法站起來的?上面能放東西嗎?”(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嘗試)
2、環保“那這張紙和我們做了游戲之后,它還可以用來(畫畫、剪紙等)我們平時用的紙都是用樹木來做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節約用紙,保護我們的環境。”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了解手機的功能。
2、感受手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以及手機對人們生活的不利因素。
3、引導幼兒正確合理的使用手機。
4、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5、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
活動準備
PPT課件、手機(翻蓋手機、滑蓋手機、直板手機)
活動重、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了解手機的功能。
難點:引導幼兒正確合理的使用手機。
活動過程
一、參觀手機店,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
出示PPT教師:你們看圖上是什么?哦,是手機。這是張老師剛開的手機店。你們都看到了那些手機呢?今天,老師把店里的幾款手機都帶來了。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吧!
二、了解手機的功能教師:你們在家里玩過爸爸媽媽的手機嗎?他們的手機有什么本領呢?(指名幼兒回答)
教師:你們想不想知道老師帶來的手機都有什么本領?老師讓小朋友自己來發現,好嗎?(幼兒人手一部手機自由探索發現,教師巡回觀察。)
教師:老師這里有一張記錄表,上面有很多圖片,你們認識嗎?(介紹各種圖片代表的意思:信封代表發信息,鐘表代表時間,話筒代表錄音等。)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手機上有這種本領,就在圖下打√,沒有就空著。(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小朋友的好多圖片下都空著,因為我們拿的是以前生產的手機,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現在用的手機本領可大了。
三、學當小記者。
教師:今天請小朋友們當小記者,去采訪客人老師的手機有什么本領,完成我們的記錄表。(幼兒兩兩結伴去采訪客人老師。)
四、了解手機對人們的危害。
出示PPT,引導幼兒了解手機對人們正常生活的不利影響。
五、結束教師: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我們回家告訴爸爸媽媽要合理地使用手機。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我做的不好的地方來說說:在第二環節中,給孩子投放的操作材料太單一,孩子的探索沒有達到我預設的效果。在讓孩子采訪時,也沒有交代清楚,所以整個過程顯得有點亂。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探索剝花生的方法,有序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發現,體驗親自動手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花生若干盤、課件、花生制品
重難點:探索剝花生的方法有序感知花生的特征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①小朋友,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樣東西,讓我們來看看是什么?(花生)
②師:小朋友知道花生長在哪里嗎?幼兒討論教師小結:(出示圖片)花生長在地里,這是花生的果實、葉、莖、根,我們吃的花生就長在根部。
二、認識花生
①看一看、摸一摸、搖一搖、嘗一嘗花生
⑴我們來摸一摸花生,摸上去有什么感覺?(粗糙)
⑵看一看花生上有什么?(花紋)
⑶搖一搖花生會怎么樣呀?(響、動)嘗一嘗,什么味道?
②探索剝花生的方法⑴花生里面還有秘密呢,猜一猜?
⑵花生可以怎么樣打開呢?幼兒討論并嘗試(剝、咬、敲)花生娃娃穿小紅衣,住在麻子屋里。有天,手指一捏,屋子從中間敞開,花生娃娃就跳了出來出示幻燈片。
三、認識花生米
⑴花生里面有什么呀?(花生米)
⑵數一數你的花生殼里有幾粒花生米?
T:花生里的花生米有的少有的多。
⑶我們再來看看花生米穿著什么顏色的衣服?(紅衣服)T:花生米的紅衣服呀營養可豐富了可以吃、可以治病。
⑷現在請小朋友把花生米的紅衣服脫掉,看看里面有什么?(果仁)T:哦,一棵花生外面有硬硬的花生殼,花生殼里有花生米,白白的花生米穿著一件紅衣服。
四、討論花生的用處
(1)討論花生可以怎么吃?有哪下花生制品?花生殼、花生米還可以做成什么?
(2)和聽課教師互動,品嘗花生思考空間秋天到了,許多干果都已成熟,花生是孩子們的最愛,為了讓孩子們了解花生、學剝花生,知道花生的作用,所以就選擇了《好吃的花生》這一教學活動。
希望通過這節活動孩子們能發現問題、并通過自我操作解決問題,從而體驗親自動手操作的樂趣。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鞏固對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認識。
2、掌握紅黃藍三種顏色混合變出的新顏色。
3、對色彩變化的活動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裝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15個。
2、瓶蓋里分別涂紅黃藍三種顏色。
3、ppt。
活動過程:
一、用“變魔術”引入,集中幼兒注意力。
1、引導語:老師今天要給你們表演一個魔術,老師還帶了一樣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提問:
(1)瓶子里有什么?
(2)瓶中的水寶寶有顏色嗎?
小結:瓶子里有水,水是透明的,無色無味,會流動的。
3、過渡語:水寶寶可好玩了,現在它要和我們一起變魔術,不過我們要一起念“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它才會變的,想不想試一試?(教師搖動瓶子,讓瓶子里的水接觸到蓋子上的顏料)
4、提問:瞧一瞧,老師手中的水寶寶變成什么顏色?
小結:手中的水寶寶變成了xx色,現在我們請小朋友當一當小小魔術師吧。
二、幼兒動手操作,初步感知水寶寶的秘密。
1、引導語:老師請幾位小朋友來變變魔術,每位小朋友只可以拿一個瓶子,記得念“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的咒語,水寶寶才會變哦。
2、提問:
(1)你的魔術顯靈了嗎?
(2)你的水寶寶變成什么顏色了?
(3)好奇怪啊,為什么水寶寶會變顏色呢?怎么一瓶變出來了,一瓶沒有變出來呢?
小結:魔術顯靈了,我的水寶寶變成了紅、黃、藍色等。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其實是老師在瓶蓋里放了顏料,蓋子里的顏料進到水里面就變成了有顏色的水,而另一個蓋子里沒有顏色當然就變不出來。
三、第二次探索,引導幼兒思考。
1、引導語:老師手里有一瓶紅色的水,我現在要請另一個好朋友跟他做朋友,我們來看看會發生什么吧。
2、動手操作:紅+藍、紅+黃、藍+黃,邊搖邊念咒語。
3、提問:
(1)你們猜一猜我請哪種顏色和它(紅藍)做朋友?
(2)瓶子里的水有變化嗎?
(3)變成什么顏色了?
小結:紅色和藍色做朋友。瓶子里的水有變化。紅加藍變成紫色,紅加黃變成橙色,黃加藍變成綠色。
活動延伸:
我們剛才都是兩種顏色混合,那如果三種顏色混合在一起會變出什么顏色呢?回家你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試試看。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前,我為每組準備了兩張紙:一張是兩種顏色混合的紙(其中三組是紅加黃、兩組是藍加黃、還有兩組是紅加藍),另一張是畫有樹葉、茄子和橘子的紙,每組還有一盒蠟筆。活動開始我以畫小草導入,然后我給小草涂顏色,當我給小草涂上藍色的時候,小朋友們立馬就叫了起來:“不對不對!小草應該是綠色!”我就追問:“那怎么辦呢?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藍色的小草變成綠色?”班里有個最聰明的男孩就說道:“可以加上黃色。”我還請其他小朋友說了其他的辦法,然后再用他的方法演示給孩子們看,神奇的現象發生了,藍色小草變成了綠色,小朋友們都開心的拍起手來。后面的環節我請孩子們自己到組里去嘗試兩種顏色混合,并混合給相應植物涂色。雖然成果還可以,但因為每組只有一份,所以有些孩子沒有機會嘗試到。可以將這個材料復印多份,投放入科學區,在區域活動時,引導幼兒繼續嘗試,鞏固所學經驗。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彎曲性,了解常見物體彎曲的必要性。
2、學習觀察彎曲形狀物體的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3、體驗彎曲的物體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1、自制眼鏡一副,真正的眼鏡一副。
2、兩部電話線不一樣的電話機。第一部的電話線是彎彎繞繞的;第二部的電話線是直的。
3、課件。
活動過程
一、實驗一:鏡腿直直。
1、教師出示兩副眼鏡,請兩個幼兒分別戴上然后與教師一起做游戲。
(1)咦,這個小朋友的眼鏡為什么一直掉下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2)這個小朋友的眼鏡為什么不掉下來?為什么?(引導幼兒發現彎腿跟直腿的區別)
教師小結:哦,原來直直的鏡腿不能勾住耳朵,容易掉下來;真正的眼鏡有彎彎的鏡腿,能勾住耳朵,不容易掉下來。
二、實驗二:電話線直直。
1、教師出示兩部電話機,拿起第一部電話機聽筒,邊做接電話狀,邊走動幾步,使彎繞的電話線伸長。
2、教師拿起第二部電話機聽筒,邊做接電話狀,邊走動幾步,由于直的電話線不能伸長,把電話機拖過來掉到地下。
提問:你們發現什么了?為什么呢?(引導幼兒發現彎彎繞繞的電話線和直直的電話線的區別)
教師小結:哦,原來彎彎繞繞的電話線可以伸長,所以我們可以走來走去接電話,用起來很方便;直直的電話線不能伸長,只能在原地接電話,很不方便。
三、討論:假如它是直的
1、出示有山、汽車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討論:這輛汽車能上山嗎?為什么?
2、出示圖片(衣架、躺椅……)提問:它是什么形狀的?
討論:假如它是直的會怎么樣?
教學反思
活動中發現孩子們對科學探索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在假設環節中,如“假如蚊香是直的”,我覺得如果有可操作的模型蚊香,幼兒就體會更深了,現在光憑想象效果不佳。但盡管如此,孩子們還是很積極,都能參與到討論中。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3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游戲伴隨著幼兒成長,幼兒通過游戲探索環境,從接觸物體中獲得知識并解決問題。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游戲猶如火花,點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因此,在《小動物找家》這一科學活動中,教師以小鴨子排隊、游泳和鴨子找家的情景游戲貫穿于整個活動,讓幼兒在數一數、排一排、分一分、連一連這個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中,尋找物體的特征,并逐步掌握根據一個或兩個特征進行分類,這種愉快輕松的學習過程自然而然地帶領幼兒學習數學,喜歡數學。
案例描述:
一、小鴨子排隊——正確認識8以內的數量。
師:一天天氣真好,小鴨子們要出去學游泳了,一共有幾只小鴨子?(8只)猜猜誰會帶小鴨子去學游泳?小鴨子們快來排隊。鴨媽媽們都帶了幾只小鴨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幼兒按照鴨媽媽身上的數字,給小鴨子排隊。
分析:《幼兒園課程》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 。環境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必要條件,幼兒在相應的環境中通過感知、操作等活動,與物體相互作用,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活動,從而獲得大量的科學經驗。因此,在第一環節的以情景“小鴨子排隊”導入活動,使幼兒很快的被帶入到富有情節游戲的環境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更輕松地引導幼兒正確認識8以內的數量,并根據鴨媽媽身上的數字(標記)找出相應數量的小鴨子,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二、小鴨子游泳——按物體的大小或顏色特征分類。
1、師:一個池塘太小了,小鴨子呆不下,請你想一想,把小鴨子分在兩個池塘里,而且要讓小鴨子一看就知道應該在哪個池塘里游泳。(先和同伴商量一下)
2、引導幼兒根據小鴨子的大小或顏色分類。
(1)請幼兒說說:你想怎么分?為什么?
(2)還有不一樣的分法嗎?為什么這么分?(根據幼兒提出的一個特征,教師出示相應的標記,請幼兒根據標記分類。)
3、教師,歸納幾種不同的分類依據,如:大小、顏色。
分析:中班的幼兒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讓他們將小鴨子分在兩個池塘里游泳,而且讓小鴨子一看就明白自己該去哪個池塘時,幼兒自然地想到了平時分組或收拾玩具時的標記,于是根據小鴨子身上的特點,按大小或顏色分別送到兩個池塘。調動了幼兒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幼兒主動的投入學習活動。
三、鴨子找家——按物體的兩個特征分類。
1、時間不早了,鴨媽媽、小鴨子要回家了,它們住在哪個家?
2、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房子上有兩個標記,要按每間房子上的兩個標記把鴨子們送回家。
分析:把知識呈現給兒童或馬上回答他們的問題或立刻指出他們的錯誤,并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幫他們自己發現答案比公布答案重要得多。因此,在按物體的大小、顏色兩個特征分類這一環節,教師先引導幼兒獨立思考,并允許幼兒演示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這時,教師作為一位旁觀者,和其他幼兒一樣注視著每一位上來操作的幼兒。當一位幼兒只按照房子上的一個特征(顏色)送小動物回家時,教師沒有立刻給予糾正,而是引導他自己來發現這一問題。這時,下面的幼兒早按耐不住了,紛紛想發表自己不同的想法。但是教師并沒有讓該操作的幼兒馬上回去,而是借機給他一次發現問題的機會,“你覺得鴨子能回這個家嗎?下面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想法了,你有沒有發現什么呢?”該幼兒一看,一下子找出了自己的錯誤,馬上自己糾正過來,于是教師追問:“為什么剛才的那個房子不是這只鴨子的家?”“我只是看了房子上的顏色,沒有看大小的標記,所以送錯了。”于是,教師趁機:“剛才東東小朋友只看到了房子上的顏色就送鴨子回家,結果找錯了,所以在送鴨子回家時,一定要看清楚房子上的兩個標記才不會找錯。”于是,在這一出現問題又發現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很自然地掌握了根據物體的一個或兩個特征進行分類的方法,這種幼兒自己發現、解決的問題使幼兒更易接受和掌握。
四、幼兒操作——練習按物體的特征分類。
1、出示幼兒操作材料,教師講解操作要求:先找一找圖片上物體的特征,再連線。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幼兒獨立思考,作業清楚。
3、幼兒相互檢查;展示個別幼兒操作結果,集體檢查。
分析:通過上面三個環節層層遞進的學習,幼兒已掌握了按物體的一個或兩個特征分類的方法,為了幼兒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在最后的環節讓幼兒自己在實踐操作中進一步鞏固。并通過相互、集體檢查,提高了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反思: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創導發現法,他認為:“教學不僅應使孩子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他主張教師材料,引導兒童自己去探索事物,發現知識,解決問題,做出結論。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材料,最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歸根結底是為幼兒感知、觀察、操作準備的。活動中教師巧妙地設計了鴨媽媽3只(身上分別寫數字5、2、1),小鴨子8只(2只大花鴨、1只小花鴨、3只小灰鴨、1只大灰鴨、2只大黃鴨、2只小黃鴨),運用一些能移動、具有暗示性作用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數一數、排一排、分一分、連一連等環環相扣的活動中,產生很強的探索欲望。通過探究操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由于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孩子們樂于參與、樂于交流。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的課前準備很充分,從活動的生成,活動條件的創造,材料的準備(活動教具、教師相關知識的儲備),問題的提出,到幼兒探索過程中切入等等,教師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慮和周密安排。這樣才能組織好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4
活動名稱:秋蟲
活動目標:
1、知道一些常見昆蟲的名字,并了解昆蟲的基本特征和部分昆蟲的不同習性。
2、嘗試用動作語言表示自己的認識。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認認
1、談論:秋天里有哪些昆蟲呢?
2、觀察各種昆蟲圖片:這里有哪些昆蟲?說說它們的名字。(螞蟻、蝴蝶、蟋蟀、瓢蟲、蜻蜓、蚱蜢、天牛)
二、觀察比較
1、觀察:昆蟲的身體有哪些部分組成?
2、比較:昆蟲哪些長得一樣?哪些長得不一樣?
3、小結提升:六條腿、有觸角的蟲子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昆蟲。
4、看一看:這些是不是昆蟲(蚊子、蝸牛、蜘蛛)
三、觀看課件
1、圖一、觀察螞蟻搬食物的情景。
重點提問:它們在干什么?它們是怎樣搬東西的?
小結:螞蟻喜歡住在一起,熱熱鬧鬧,互相幫助,齊心協力做事。
2、圖二、觀察兩種不同顏色的蚱蜢。
小結:蚱蜢喜歡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并有隨草地顏色變化而變化的本領。
3、圖三、觀察七星瓢蟲和十星瓢蟲的外殼有什么不同?
四、欣賞兒歌《昆蟲運動會》
1、欣賞兒歌,說說這些昆蟲在運動會中比賽什么內容。
2、根據兒歌的內容,模仿某一個昆蟲的動作。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5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于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探索動物睡覺的秘密。
2、嘗試用動作表現不同動物的睡覺方式。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動物睡覺的課件、歡快、輕緩的音樂各一首活動重難點:了解不同動物的睡眠方式,并用動作表現
活動過程:
一、照片激趣。
師:"小朋友中午睡覺了嗎?"幼兒:"睡了"師:"你們知道自己睡覺是什么樣子嗎?"(幼兒互看笑著搖頭)師:"老師拍了幾張照片,一起看看。"(教師用電腦放幼兒午睡照片,引導幼兒觀看。)師:"人要睡覺,動物睡覺嗎?"(有的說睡覺,有的說不睡覺。)
師并進一步激發:"你看過動物睡覺嗎?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幼兒A:"我知道馬站著睡覺。"幼兒B:"我家的貓會睡覺。"
二、觀看圖片,交流經驗。
師:"老師準備了一些動物睡覺的圖片,你們和好朋友一起看一看、說一說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幼兒結伴欣賞動物睡覺的圖片,交流已有經驗。
師:"請小朋友說說:你知道哪些動物的睡覺方式?"
三、觀看課件,了解各種動物睡覺方式。
師:"小朋友說的對嗎?我們看看課件。"點擊課件《動物怎樣睡覺》。
1、師:"動物睡覺的時間一樣嗎?"(幼兒搖頭)"我們看看。"教師點擊課件中的"白天""黑夜"。
師:"這里,哪些動物白天睡覺?哪些晚上睡覺?"幼兒猜測完,教師"對嗎?我們試試。"點擊課件。歸納總結。
2、師:"動物睡覺的地點一樣嗎?"(幼兒說"不一樣")教師點擊課件,說說動物在哪里睡覺。
3、師: "動物睡覺的姿勢一樣嗎?"教師點擊課件,請幼兒說說他們都是怎樣睡覺的。
4、師:"這些動物為什么要這樣睡覺?"幼兒猜測,師幼共同交流:為了時刻注意外界動靜,提高警惕,保護自己 。
四、游戲:看誰學得像
(1)教師設置情境交代游戲規則:天黑了,有的小動物要睡覺了(播放抒情輕緩的音樂),小朋友模仿動物睡覺,睡覺時必須安靜。天亮了(播放歡快的音樂),小動物們趕緊起床了。
(2)教師組織游戲,播放音樂。
五、教師教育幼兒從小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正確的睡眠姿勢。
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模仿動物睡覺的動作,比比看誰學得像。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通過利用幼兒喜歡的動物形象——小猴子,以它看小動物睡覺為線索,有目的地引入具有情緒色彩的形象,如懶惰的小狗、聰明的小刺猬等,以引起幼兒對活動進行探索的興趣。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使幼兒對各種動物的睡眠有形象的認識,使其發揮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兒的理解和認識更透徹。通過模仿小動物睡覺的姿勢,使幼兒不知不覺掌握正確的睡眠方法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6
設計意圖:
樹葉是城鄉孩子最常見的自然物,從南到北,樹的種類有許多,唾手可得的樹葉其形狀、色彩、紋理各異,其中還蘊藏著樹木自然生長、四季更迭交替等秘密,可以說這個以"樹葉"展開的主題是孩子們樂于親近、探究、思索、嘗試的主題。
對孩子而言,枯葉、綠葉是兩種最顯性、最具有比較性的葉子特征。通過自主觀察、說說發現可以呈現幼兒已有的一部分經驗。通過看、摸、捏、撕等多種方式可幫助孩子們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有目的的探索,為此設計此活動,引導孩子發現枯葉綠葉的細部特征。
活動目標:
1、區別枯葉和綠葉,發現綠葉中有水分。
2、在觀察、比較中對樹葉進行進一步探索。
活動準備:
1、綠葉和枯葉若干。
2、分組操作材料:小石臼、碾子。
重點難點:
重點:觀察綠葉和枯葉。
難點:探索綠葉和枯葉的水分。
活動過程:
一、觀察枯葉和綠葉。
·自主觀察。
--教師:每個小朋友的筐子里有兩片樹葉,請你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請幼兒自主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
--教師小結:兩片樹葉中一片是枯葉,一片是綠葉。
·看一看
--教師:你手上的樹葉分別是什么顏色的?兩種樹葉一樣大嗎?(幼兒仔細觀察比較后回答。)
--教師小結:枯葉比較大,綠葉比較小。
·摸一摸
--教師:請你摸一摸這兩種不同顏色的樹葉,說說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感覺。)
--教師小結:黃葉子薄薄的、軟軟的、表面粗糙。綠葉子厚厚的、很堅硬、表面光滑。
·捏一捏
--教師:請你捏一捏這兩種樹葉,說說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嘗試回答。)
--教師小結:枯葉干干的,綠葉有點濕潤。
二、探索枯葉和綠葉的水分
·用手撕一撕枯葉和綠葉,說說有什么不同。
--教師:請你撕一撕這兩片葉子,看看有什么發現?(引導幼兒操作后回答。)
--教師小結:枯葉沒有汁,綠葉有汁。
·在小石臼里用碾子碾一碾枯葉和綠葉,說說發現了什么。
--分組操作,幼兒輪流進行,一人操作時,其他幼兒仔細觀看。
--操作后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如:綠葉碾出綠色的汁水了。)
·教師小結:枯葉不能碾出汁水來,綠葉里有綠色的汁液。
三、枯葉的作用。
·請幼兒討論:枯葉有用嗎?有什么作用?
·教師小結:落葉歸根,最終能滋養樹森木。樹木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7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觀察、比較,了解冬天有的動物冬眠,有的仍在戶外活動。
2、鼓勵幼兒積極猜想,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的興趣。
3、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1、冬天的圖片
2、動物過冬的視頻
3、動物的ppt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冬季圖片,激發活動興趣。
(1)教師出示圖片,并提問:這是一個什么季節,冬天我們是怎么過冬的,我們應該怎樣做才不會冷呢?你們知道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呢?
(2)冬天,有的動物會去冬眠,冬眠是什么呢?冬眠就是小動物到了冬天它就會躲到自己家睡覺,這一覺,就是很長很長時間,也不用吃東西,到春天天氣變暖的時候它們才會醒,小動物們為什么要冬眠呢?因為有的動物很怕冷,如果它們不去冬眠就會凍死,可有的動物它就不怕冷,到了冬天還在戶外活動。
2、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出哪些動物冬眠,哪些動物不冬眠。
教師:你們知道哪些動物需要冬眠,哪些動物冬天仍在戶外活動呢?現在請小朋友們看一些圖片,請小朋友們自己想一想,說一說吧!
3、播放視頻,引導幼兒了解動物過冬的方式。
(1)請小朋友認真看一看視頻里的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2)幼兒觀看視頻。
4、設疑。激發幼兒了解動物過冬的其他方式。
教師:到了冬天,有的動物會冬眠,有的動物扔在戶外活動,還有的動物用其他方式過冬,我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一下這方面的資料。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重點在于幼兒的探索過程,可以提供一些故事錄音、圖片、書籍等豐富的相關知識材料,在開始時我設置了一個自由寬松的,能讓幼兒自己探索獲得知識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自然地習得知識,接下來的討論過程會激烈,相關經驗也會更加豐富,同時也增強了幼兒講述時的自信心。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8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習性。
2、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等,發現螞蟻的基本特征。
活動準備:
1、小螞蟻若干,小昆蟲盒16個。
2、PPT:螞蟻的外形特征、螞蟻的家、各種樣的螞蟻。
3、錄像:小螞蟻大家庭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觀察小螞蟻的大家庭,引起幼兒的討論興趣:
指導語: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小客人,它長得很小很小,會是誰呢?各,仔細看一看,小螞蟻們在干什么?
二、引導幼兒有序地從整體到局部進行觀察,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征:
1、提出觀察重點和要求,幼兒自由觀察。
指導語:剛剛我們看了小螞蟻的大家庭,下面我們就要來和小螞蟻做朋友嘍。請你仔細看看你的螞蟻朋友,它在干什么?它長得什么樣子?
2、幼兒在集體中進行交流。
①頭上有什么呀?觸角是直直的嗎?(觸角、眼睛、嘴巴)
②螞蟻的觸角有什么用呢?
③螞蟻的身體分成幾個部分啊?(頭、胸、腹)
④螞蟻有幾條腿?長在哪里?
3、出示螞蟻圖片,引導幼兒有序觀察。
4、教師小結螞蟻的外形特征。
指導語:螞蟻由頭、胸、腹組成,頭上長著一對觸角,一雙眼睛和嘴巴,身上長著六條腿。
三、觀看圖片,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1、討論:小螞蟻的家在哪兒?
2、出示螞蟻家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了解螞蟻的主要生活習性。
四、拓展經驗:觀察各種各樣的螞蟻圖片,比較不同。(大小、顏色、花紋)
指導語:螞蟻的種類可多啦,我們中國就有600多種。
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呢?
活動反思:
在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老師都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啟發、引導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討論,通過自己探究的過程尋求出正確的答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幼兒看、說、想,培養了幼兒的動眼、動口、動手的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課件的演示直觀、形象,幫助幼兒很好的了解了螞蟻的習性及螞蟻的種類。讓幼兒很感興趣,他們就會很認真的去觀察、去學習。
在觀察螞蟻時,讓幼兒用語言描述螞蟻的特征,有的幼兒不會用連貫的語句說下來,或者說不清楚,所以老師要多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19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彈性。
2。發現彈性的用途,并愿意表述自己發現的過程。
活動準備
彈簧、橡皮筋、氣球等有無彈性的物體若干
活動過程
一、動手操作實物,激發幼兒好奇心導入語: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走進科學的世界。
師:接下來老師讓大家自己動手來感受一下提問: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來摸摸看老師準備的東西(橡皮筋、襪子)?你發現了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他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 他們在使力的時候都變長了,沒使力的時候都沒有變化。
二、分組自由探索活動材料,讓幼兒感知物體的彈性。
引導語:接下來老師想讓大家一起來試試看你們手中的物品是不是會發生變化。
提問:你玩的物品是什么?它發生了什么變化?
小結:氣球用力會變長,木棒用力也不會有變化等。
提問:你是如何做的?怎么發現他有沒有彈性的?"來;自。屈;老師;教。案;哪些物品有彈性?哪些物品沒有彈性?
總結:這些東西真有趣,用力時它會變形,不用力時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就是物體的彈性。 襪子,氣球,橡皮筋有彈性,木棒沒有彈性。
提問:為什么有的物品能變長、變大,然后再回復原樣,而有的材料卻不可以呢?
小結:因為有的物品我們用力了他就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它們都有彈性,而有的物體就算使力沒有發生變化這是因為它們沒有彈性。
三、了解彈性的用途引導語:我們了解了這么多有彈性的東西,那你們知道他給我們帶了什么方便嗎?
小結:沙發有彈性我們做起來才能更舒服等。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找找自己身上有彈性的物品。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充分為幼兒創造了條件,引發他們仔細觀察,認真體驗,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們平時見過的,玩過的,捏捏海綿,拉拉皮筋,壓壓氣球,通過讓幼兒對這些有彈性物、體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從而獲得了有關彈性的經驗。并結合幼兒已有的探索經驗,提出問題:這些東西它們有一個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活動時,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 篇20
一、活動目標:
1。有觀察探究靜電的興趣
2。在靜電游戲的操作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靜電現象。
3。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塑料尺子、人形紙片、碎紙屑、毛線、木筷、塑料筆、塑料袋、鐵勺、蠟燭記錄卡。
經驗準備:幼兒接觸過靜電現象,
三、活動過程:
(一)魔術《紙娃娃站起來》
1。出示人形紙片,教師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與塑料袋摩擦,并對幼兒說:"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變前師: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2。教師示范后,幼兒動手操作并說一說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靜電現象
1。教師再次演示魔術(拿出塑料袋),幼兒仔細觀察并說一說教師做了什么動作。
變后師:"現在老師再把這個小魔術做一遍,請你們仔細觀察老師做了什么動作"。
2。幼兒動手嘗試,與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提醒幼兒注意摩擦力度。
3。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成功經驗(怎樣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師簡單小結:因為尺子和塑料袋經過摩擦它們產生了靜電,靜電將紙娃娃吸了起來。
(三)大膽猜想
1。出示豐富的操作材料,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會起靜電(能夠吸起小紙屑和碎毛線),啟發幼兒發散思維。
師: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接觸到的,大家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能在摩擦之后吸起小紙屑和碎毛線呢?
2。幼兒自己猜想,將猜想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
(四)嘗試操作
師:請你試一試玩一玩,等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的猜想對不對。
1。幼兒動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筆、鐵勺、蠟燭分別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線、碎紙屑,把操作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驗證猜想結果。
2。個別幼兒說一說猜想與操作的不同,并進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啟發幼兒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各種靜電現象,
如:塑料梳子梳頭發時,頭發會飄起來;穿化纖衣服脫時會有聲音,黑暗中會發現小火花;天氣干燥時,長時間走路,由于摩擦會產生靜電,衣服會和身體粘在一起;有時人與人在接觸的剎那會被對方電到等等。
(六)ppt:靜電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靜電,大自然里到處都有我的存在。從一粒灰塵在空中飄蕩,到震天動地的電閃雷鳴,都有我靜電的作用,平時我很安靜,人們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當兩個物體摩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紙屑、平時小朋友梳頭的時候有時會感到頭發跟著梳子飄了起來,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開玩笑,另外,我最喜歡干燥的環境。在空氣干燥的冬天,有時小朋友的手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了一下,還有小朋友晚上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關了燈還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現在你們認識我了吧。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哦!孩子們的興趣也很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積極性高,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讓便我能夠改進!讓自己下次會做的更好!
一、活動背景:
剛一入秋,班里的陽陽就帶來了幾個看上去毛絨絨、碰上去刺刺痛的"家伙",大家都圍過來,爭著看熱鬧,這個說:"什么呀,像個小刺猬?"那個說:"好像是個松果吧!"還有的說:"不對不對,一定是刺猬寶寶在睡覺呢?"這時陽陽忍不住了:"你們不認識它吧,告訴你們,他們是毛栗子,是我爸爸從虞山上帶下來的。"聽著孩子們的爭論,看著孩子們那求知的目光,我的腦中油然生出一個念頭:我們地處虞山腳下,正是栗子的產地,何不利用這自然資源,帶孩子們認識一下栗子呢,于是產生了本次活動。
二、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栗子的特征和用途,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
2、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探索剝栗子的各種方法,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活動材料:
1、發動家長利用雙休日帶孩子上山采栗子,同時鼓勵幼兒想出一種或幾種剝栗子取果實的方法。
2、幼兒自備各種手套、剪刀、小榔頭、小刀等。
3、栗子食品:糖炒栗子、糖水栗子、煮栗子、栗子燒肉。
四、活動過程:
1、認識栗子球的名稱和外形特征。
①觀察栗子球的形狀、顏色、體會摸上去的感覺。
②小結:栗子球市綠綠的、圓圓得,摸一摸刺刺的、毛毛的、很扎手的。
2、引導幼兒探索取出栗子果實方法。師:這么一個毛毛的、刺刺的、圓溜溜的東西里面到底藏著什么小秘密呢?
①先讓幼兒猜一猜。
②再讓幼兒分散操作,利用各種工具取出栗子果實。
③最后交流各自選用的方法:用剪刀先剪掉刺再慢慢地剪開來,用小榔頭重重地敲,把外面的刺皮敲掉。戴上手套用手用力地掰。放在腳底下用力地踩。
④小結:因為栗子球外層代詞,所以在取果實時要盡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觸那帶刺的球,可以戴上手套或用腳幫忙。
3、認識栗子的外形特征。
①看一看:取出來的栗子的形狀、顏色?
②問一問:有什么氣味?
③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④想一想:栗子和栗子球之間的關系?這些粒子像什么?
⑤小結:栗子有的是球形、有的是半球形,成熟的栗子,外面有一層深棕色的硬皮,而不太成熟的栗子這層硬皮變成了綠棕色的軟皮。像小皮球、像月亮、像剛出升的太陽、像小船等。
4、再次引導幼兒探索取出栗子肉的方法。師:栗子肉到底藏在哪兒呢?讓我們再來動手剝一剝。
①你想請誰幫忙?
②剝開后你發現了什么?幼兒自由操作剝栗子,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剝好的栗子肉。
③討論剝栗子肉的方法:請手指幫忙,掰開栗子。請小刀幫忙,切開栗子。請剪刀幫忙,剪開栗子。
④請個別幼兒說說栗子肉的特征。
⑤小結:剝開栗子的硬皮外面有一層前棕色的毛茸茸的薄皮包著,里面是黃色的肉。
5、品嘗栗子,了解粒子的功用。
①啟發幼兒談談吃過哪些用栗子制成的食品。
②品嘗栗子食品,知道栗子的多種吃法。(糖炒栗子、糖水栗子、煮栗子、栗子燒肉)
五、教學反思:
游戲是最適宜于促進幼兒主體性和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理念轉化為行為,注重在活動中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把握時機及時引導,促使孩子們更深入進行游戲,讓孩子在健康游戲中得到更多的發展。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科學優質課種蠶豆教案07-20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蝶變》09-22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好吃的花生》10-26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06-27
《認知小草》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12-11
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精選11篇)07-30
科學優質課教案04-05
科學優質課教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