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你知道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言文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熟悉高考題型,掌握文言文解題方法,加強實戰演練。
2、通過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實踐,引導學生收集、了解文言文復習方法,自主學習文言知識要點。
二、教學重點
1、在線測試
2、網上搜索有關文言文復習資料
三、教學設想
1、介紹文言文整體閱讀解題的步驟。
2、學生在線測試,體會解題步驟。
3、教師當堂講解。
4、學生搜索有關資料,解決自己文言文復習中遇到的問題,或歸納文言文知識要點,或歸納文言文復習的方法、策略等。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步驟
教師打開演示文稿,介紹“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步驟”。
由于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借助任何要具工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較緊張,常常是讀完一篇就去選,事實上這是極不正確的,一般來說,文言試題解題閱讀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體閱讀
要求1、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細讀題目
要求1、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所在,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準偏,選出正確項。
2、利用好最后那道題(還有實詞解釋題和題句子翻譯題)
因為此題相當難,但命題往往說有一項不符題意,那么就是說其他三項都是正確的,就是有一項錯誤也往往是個小問題。那么通過看最后一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內容馬上會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讀全文。
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這一步大致相當于精讀研讀的水平;同時也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特別提示:有些學生在讀文言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非常普遍。其實,高考所選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態,調動各種手段,借助各種力量,善于前后推導,一步步走完解讀過程。在解決個別難點和正確把握文意、準確翻譯文句時。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于知識遷移,聯系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另外,從以往高考來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題時丟分往往丟在不注意審題上,例如問的是“全都直接表現某某人熱愛國家、不畏強敵的言行的一組是哪項”,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這樣的重要詞語,造成所答非所問。或者是平時訓練多了,造成一種心理定勢,當出現“間接表現了”或“反襯出”之類要求時,又不能進行正確答題了。因此,在做文言練習時,教師要多加引導,切實完成文言應試閱讀步驟注意審好題,使學生能多積累一些考試經驗。
應該說文言解題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高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復習當中必須讓學生加以掌握和運用。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切記!!
(二)在線測試
1、完成20xx年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在線測試。
步驟如下:打開桌面的“網上鄰居”,再打開“teacher”,打開“文言文”文件夾,雙擊“在線測試”圖標,打開“在線測試”。根據題目要求選擇點擊正確的選項,完成試題后,用鼠標點擊“提交”,即可知道得分和答案。(注:本次在線測試選自“中國語文柳州在線”)
請一個學生操作并廣播全體。然后學生作答(約13分鐘)。如果有學生很快完成,可要求其雙擊“20xx”圖標,完成20xx年春季高考文言文試題在線測試。
2、教師詢問測試情況,講解試題。
按15、12、9三個分數值,要求學生舉手,以便了解測試情況。
問:對答案以后知道錯在哪兒了嗎?要想知道詳細的答案,請雙擊“xxjd”圖標,看“20xx年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譯文及詳細解答”
第1題:C,樵:柴,名詞。
第2題:A,A前句中的“故”為“特地”之義,副詞;后句中的“故”為“故意”之義,副詞。B句中的兩個“每”都為“每當......時候”之義,副詞。C句中的兩個“因”都為“經、有”之義,介詞。D句中的兩個“及”都為“到”之義,介詞。
第3題:A,(1)與(2)相同,都是主謂式的陳述句,(3)與(4)不同,(3)是判斷句,(4)是短語不是句子。
第4題:B,B中的“先其將歸”的意思是“在胡威將要回京前”。
第5題:A,③是都督的行為,依據此排除C、D,⑤是陳述胡質對下屬官員的處罰,依據此排除B,其實⑥也不能說明。
第6題:C,由原文中的“后因他信,具以白質”可知,胡質帳下都督并未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
(二)搜索文言文復習有關資料,開展自主學習
引入:老師剛才提供的網上測試和答案都是通過搜索從因特網上得來的。這里我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很好用的搜索引擎。
1、介紹Google搜索引擎
教師演示并廣播全體,在地址欄輸入,按回車鍵。在文本框中輸入“文言文+在線測試”,單擊“Google搜索”按鈕,即可查詢需要的相關網站。
Google只會返回那些符合您的全部查詢條件的網頁。不需要在關鍵詞之間加上“and”或“+”。如果您想縮小搜索范圍,只需輸入更多的關鍵詞,只要在關鍵詞中間留空格就行了。Google運用智能型漢字簡繁自動轉換系統,為您找到更多相關信息。Google搜索不區分英文字母大小寫。所有的字母均當做小寫處理。例如:搜索“google”、“GOOGLE”或“GoOgLe”,得到的結果都一樣。
提問:某同學你剛才通過在線測試或者在平時復習中感覺到自己在文言文的那一方面知識比較薄弱?你能從網上查找這些方面的資料來提高嗎?請你操作給大家看。學生練習操作,并廣播全體。
2、練習搜索文言文復習有關資料
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輸入查詢內容,單擊“Google搜索”按鈕,查詢相關資料。要求同學根據自己的需求查詢資料,并歸納整理。小組上網輔導員巡回指導上網能力較弱的同學進行查詢。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生查詢。
通過閱讀網頁相關說明可以了解到網頁的內容,用鼠標右鍵點擊想打開的網頁,選擇“在新窗口打開”即可打開相關網站。
3、教師提問查詢情況,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學生談自己的學習收獲。
六、教師小結
本節課同學們學習了怎樣通過因特網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我希望日后大家能正確利用因特網,使之為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更好地服務,而絕不是讓我們成為網絡的俘虜。
七、布置作業
要求課后針對自己的實際,就文言文復習的某一個專題制作一個演示文稿,供大家交流參考,下星期一語文課演示。
文言文教案2
“古今異義”,就是指文言詞語或短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中書寫相同的詞語之間的意思不同的現象。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的,辨明這些詞語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強我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古今異義的種類:
一、詞義的擴大
所謂"詞義擴大"就是說同樣的詞語在古代的意義小,而現代漢語中的意思變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長江和黃河,現在泛指一切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例如: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賈誼《過秦論》“河”古代專指黃河,現在泛指河流。
2、“秦以虎狼之勢,與中國抗衡”賈誼《過秦論》古義:中原地區;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
2、“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義:母親.今義:晚輩對任何女性長輩的親切稱呼.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親戚”:古義:父母兄弟等親屬.今義:有婚姻關系的成員。
二、詞義的縮小
所謂“詞義縮小”,就是說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詞義大,而現代漢語中的意義變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壞氣味均可,現在只表示壞的氣味;“讓”,古代既可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示責備之意,現在則只有第一種意義了。例如: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賈誼《過秦論》;荀子《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屬,現代專指黃金。
2、“沛公居山東時山東。”史記《鴻門宴》山東,古義: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陶淵明《桃花源記》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妻,與"丈夫"相對。
4、“因為長句,歌以贈之。”白居易《琵琶行》因為,古義:因此寫作.今義:因果連詞,表原因.
5、“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詞義轉移
所謂"詞義轉移",就是說同樣的詞語在古代是一個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卻變成別的一個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淚,現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茍且,馬虎,刻薄,不厚道,今義轉移為偷竊。例如: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涕”古代指眼淚,現在指鼻涕。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行李,古義:外交使者.今義:出門時帶的包裹.
3、“顏色不少變”。顏色,古義:容顏,臉色.今義:色彩。
4、“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天,古義:秋日的天空.今義:秋季。
5、“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記?魏其侯傳》春秋,古義:年歲,年齡.今義:春天和秋天。
6、“二豪賊劫持”中“賊”,原指強盜,現指小偷;“齊人固善盜乎”中“盜”,原指小偷、偷盜,現指強盜,“賊”“盜”二字意義古今正好調了個位。
四、詞義弱化
所謂"詞義弱化",就是指同樣的詞語,在古代時所表示的語義較強,而今天所表示的語義則較弱.如:“很”,古義是兇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現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表示埋怨,責備。例如。
1、“屈平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如“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則表示埋怨、責備。
1、“未嘗有堅明約束者”。約束,古義:盟約.今義:限制。
2、“戊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舉 古義:攻克.今義:抬起。
3、“兔走觸株,折頸而死”。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4、“吾羞,不忍為之下”。羞,古義:羞愧,感到恥辱.今義:害羞,不好意思。
五、詞義強化
所謂“詞義強化”,就是指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意義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語義增強了.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例如:
1、“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史記刺客列傳》(譯文:今天的這件事(指豫讓行刺趙襄子未遂后被逮),我固然要被殺,然而(我)請求得到你的衣服讓我擊打,好讓我完成(為智伯)報仇的心愿,這樣,我即使死了,也沒有什么好遺憾的了。)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見識短淺,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3、“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剛直俠義之人,現在表示為正義犧牲的人。
4、(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揚言的意思,現在表示宣告,聲明。
5、“璧有瑕,請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給人看,現在是表示上對下申明處理問題的原則和方法。
6、“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絕境:古代表示與外界隔絕之地,現在表示走投無路之時。
六、感情色彩變化
有些詞語在應用的過程中,感情色彩逐步發生了變化,這往往與它們意思的改變分不開.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見識淺,中性詞,現在表示品德低,含貶義."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幫手,褒義詞,現在表示壞人的幫兇,貶義詞."鍛煉,古代除有冶煉之意外,還有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之意,屬貶義詞,現在是褒義詞。例如:
1、“東家有好女,可憐體無比”。可憐:這里是可愛之意,褒義詞,今意是令人憐憫之意,多含貶義。
2、“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犧牲:這里是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中性詞,現在指為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其他利益,褒義詞。
3、“天下云集響應”。響應:這里是像回聲一樣應和,中性詞,現在指積極聽從號召,褒義詞。
七、偏義復詞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而用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則起陪襯作用,這就是文言中的偏義復詞現象。
(一)語義相對的偏義復詞。例如:
1、“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異同:偏義復詞,不同.
2、“晝夜勤作息”作息:偏義復詞,勞作。
3、“去來江口守空船”。去來:偏義復詞,離去。
(二)語義相近的偏義復詞。例如:
1、“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園圃:偏義復詞,果園。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義復詞,婆婆。
3、“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義復詞,指兄長。
4、“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不過:不超過,現為轉折連詞。
5、“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從而:跟隨而且,現在是承接連詞。
6、“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交通:交錯相通,現在指運輸,郵政等部門。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祖父:祖輩和父輩,現指父親的父親。
8、“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偏義復詞,進入. 非常:不尋常,意外。
文言文教案3
一、三維目標
1.通過誦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更深切體會作品的情感
2.通過揣摩詞的語言,體會詞的意蘊,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
1.朗讀指導
2.揣摩語言,體會意境,培養想像力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四、教學設想
1.本篇屬于選修的詩歌部分,這一部分自主賞析作品四篇,兩首詩、兩首詞對于詩的賞析,課本作了賞析示例,而詞的賞析示例沒有,因此選擇這首講讀,為學生鑒賞詞作一個示例詩詞鑒賞歷來強調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要深入吟詠和誦讀,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誦讀,讓學生在這一方法體會詩中的節奏,體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較中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擴大知識面因此,教學中選擇了同樣寫鄉思的范仲淹的《蘇幕遮》進行比較,加深對本詞情感的把握
3.對于周邦彥,學生在這以前未接觸過,文學文體常識在講解過程中作簡要補充
五、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把握詞的內容,揣摩詞中的意象,體會意境
2.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探究詞是如何做到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
3.吟誦,“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有什么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通過誦讀“進入角色”,深切體會詞中的情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余光中的《鄉愁》
思鄉,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于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繼柳永之后“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彥的思鄉情中,看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一)誦讀 初步感知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解自由朗讀五分鐘,盡量能背誦下來(老師提示朗讀要求)
點撥:詩是“直覺”的藝術,因此“朗讀”是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朗讀不是機械的讀,而是要美讀,也就是體會詩人情感,要讀出感情,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a、 注意句內節拍,聯末韻腳;
b、 詞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要處理好;
c、揣摩作品中詞句聲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在緩急、曲直的語調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帶聲,因聲求氣,聲情并茂
(二)細讀 理解內容
讓學生分組討論下面問題:詞人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成了幾幅圖畫?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好?你喜歡哪些詞句?
然后請學生自由作答,老師稍加點撥
意象:沉香、鳥雀、荷、初陽
圖畫:燎香消暑、鳥雀呼晴、風荷搖曳
(鳥兒們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嘰嘰喳喳,清脆的鳥叫聲相互轉告著天氣轉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過雨水的洗滌又那么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
煉字:“呼”字表現出小鳥歡快的呼聲和活潑靈動的神態,“窺”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字,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遙”“久”“夢”等
(三)美讀 體會情感
1、全詞體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羈旅之苦、思鄉之愁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這首詞中,觸發詞人思鄉之愁的是哪幅圖畫?
明確:第3幅 風荷(提示周邦彥的家鄉在錢塘)
這3幅圖畫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沉悶 歡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讀技巧:上片寫景的整體格調是活潑的,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感的變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鳥雀呼晴,侵曉窺言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葉上初陽”三句,詞人已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
下片抒懷鄉之情,格調輕柔,如夢似幻“故鄉遙”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五月漁郎相憶否?”三句寫詞人夢回故鄉,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2、根據朗讀指導,學生自己美讀
3、聽朗讀錄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蘇幕遮》是一首將思鄉情緒和荷花的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不愧為詞中精品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歸的情思,但卻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而著稱于世語言樸素生動,創造形象優美整首詞無一句用典,主要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神韻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所寫的《蘇幕遮》,看看與周邦彥的有何異同,我們又該怎樣去品讀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四、作業:背誦《蘇幕遮》
五、板書設計:
蘇 上片:寫景 (風荷)
幕 見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鄉)
文言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斗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鑒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現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余,富有現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象
⑴所以a、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借或目的。“用來……的”“……的憑借”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傳也
⑤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⑵師a、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軍隊。例:齊師伐我。《左傳》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⑶也a、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后起意義)
⑷于a、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于”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⑸其a、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⑹傳a、客舍b、傳記。c、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于“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韓愈的《師說》一文針對性很強,具有批判現實的精神。學習中,可先參照課文注解和有關背景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動機。然后,看注釋,通讀課文,了解全文的總體結構和主要觀點,特別要重點理解第一段觀點的新穎和第二段對比論證的有力。在此基礎上,反復讀熟課文直至背誦。背誦時要注意語氣和語句的停頓、詞語的連屬、聲調的抑揚等。如有不正確,則說明在理解上有誤差,應該及時糾正。詞語方面重點要辨析傳、師、道、惑、益、從、也、則、于、乎、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蹤試題。
初中學過韓愈的《馬說》,是講識別人才、愛護人才的,內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聯系。韓愈宣揚“尊師重教”,也以伯樂自許。學習中,可以回顧復習《馬說》,增強對本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結構: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又要有事實論據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后,再以現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結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理論論據)演繹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士大夫恥學于師(反面現象)
歸納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呼應印證(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韓愈在《師說》中的創新,在內容上至少有三點: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授)業”,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之道的觀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是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氣勢?韓愈的論說文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新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合的表現力,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惑則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問語氣,發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的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上的層層遞進,聲勢逼人。三段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說服力極強。且為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二段“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精當無比。結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文文勢硬轉直接,陡直峭絕: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有如橫空出世,已見出奇;中間三個對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見其奇。營造這種雄直峭兀之勢,最為韓愈所長。本文靈活多變的散句,于流暢中含頓挫,參入對偶與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詞語的排比),又于靈活中見整齊。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亦增勢不少。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文言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道德目標:認識活板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及重大意義,激發民族自豪感。
2.情智目標:
①感情目標:
②認識目標: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學會整理歸納文言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同義詞及通假字等文言現象。
【教學時間】 ( 第一 學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感情調節
1、由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
3、釋題并簡介作者
(二)自學
自學內容(一)走進文本,疏通文意
自學方法1、朗讀課文
要求:1、注意讀準字音;2、讀出節奏。
(1)給下面加粗的生字注音。
昇( )煬 ( ) 砥( ) 貯( ) 燔( ) 訖( )
又為活板( ) 薄如錢唇( ) 蠟和紙灰( )
數十百千本( ) 更互用之( ) 以紙帖之( )
予群從( )
(2)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已 后 典 籍 皆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蠟和 紙 灰 之 類 冒之
則 以 一 鐵 范 置 鐵 板 上
以 備 一 板 內有 重 復 者
用 訖 再 火 令藥 熔
其 印 為 予 群從 所 得
2、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要求: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識,解釋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將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集體解決。
方法指導:留、換、增、刪、調。
(三)當堂檢測(歸納總結):
1、通譯全文。
2、通假字
(1)活板 板通
(2)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已通
(3)若止印三二本 止 通
(4)文理有疏密 文 通
3、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A、板印書籍
B、火燒令堅
C、木格貯之
(2)名詞作動詞
A、則以紙帖之
B、用訖再火令藥熔
4、一詞多義:
(1)為
唐人尚未盛為之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又為活板
每字為一印
滿鐵范為一板
未為簡易
每韻為一帖
不以木為之者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2)印
板印書籍
每字為一印
(3)就
持就火煬之
瞬息可就
(4)帖
則以紙帖之
每韻為一帖
(5)其
其法
其上以松脂……
按其面
其印自落
其印為予群從……
(6)火
火燒令堅
持就火煬之
用訖再火令藥熔
(7)之
唐人尚未盛為之
之類冒之
持就火煬之
更互用之
則以紙帖之,木格貯之
旋刻之
不以木為之者
以手拂之
(四)作業:
1、歸納總結本文的重要實詞、虛詞。
2、翻譯課文。
3、預習:
(1)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活板的制作過程嗎?
(2)在說明活板制作技術時,采用的順序是什么?(結合文中句子歸納)
(3)活板有什么顯著特點?體現在哪里?
文言文教案6
一、說目標
二、說考綱
三、說考點
(一)說考點
(二)題型及分值試題內容比例文言文題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試題為例逐題解析規定時間三分鐘做題,練習以練習卷形式課前下發給學生;完成后以老師為主講評,關鍵是點明做題思路,指點做題技巧,教案《對口高考高職語文文言文復習教案》。統計全作對的人數,鼓勵學生。
四、說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過五篇:
《鴻門宴》1999、《勸學》20xx、20xx、《鄒忌諷齊王納諫》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師說》20xx。
復習重點篇目七篇:
《謀攻》、《察今》、《六國論》、《諫太宗十思疏》、《游褒禪山記》、《〈孟子〉兩章》、《庖丁解牛》。
五、課堂練習
(一)重點閱讀一篇目《察今》三則閱讀
(二)課堂練習兩篇目《六國論》、《諫太宗十思疏》各一則閱讀每則文言文閱讀給學生三分鐘做題,兩分鐘講題,教師按座次隨機選擇某列或某行,讓學生一人負責一小題的答案解析。每則文言文閱讀講解之后統計全作對的人數,板書相關數據。
六、學法總結
七、布置作業
1、《復習指南》:P177《游褒禪山記》、P144《莊暴見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復習指南》P131通假字(共43個)。
結束語:
學過多年多篇文言文,想過為什么要學文言文嗎?是為了學習、繼承、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文言文教案7
(一)導入課文,解題。
《晏子使楚》一文展現了晏子作為外交家沉著冷靜、能言善辯的一面,今天我們學習《晏子治東阿》來了解晏子作為地方官的另一個形象。
文題交代了人物與事件,“治”是全文脈絡的關鍵,以“治”為線索梳理全文。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朗讀課文,注意易讀錯字的讀音和通假字的讀音。
(三)翻譯課文,落實字詞,讀懂內容。
結合注釋,學生互相交流,疏通文句,翻譯課文,歸納以下文言字詞和句式。
1、通假字:
⑴ “屬”通“囑”,囑咐⑵“曾”通“增”,增加
⑶ “內”通“納”,繳納,納稅⑷“辟”通“避”,退避
2、重點實詞:數、加、強、與、謝、屬托、貨賂
3、詞類活用:
⑴加大誅于子:動詞用作名詞,責罰⑵臣請死之:為動,為……而死
⑶以利貧民:使動,使……獲利⑷反以罪臣:名詞用作動詞,怪罪
4、古今異義:加大、不治、明年、不行、倉庫、左右、再
5、特殊句式: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主謂倒裝)
寡人將加大誅于子(狀語后置)
東阿者,子之東阿也。(判斷句)
(個別學生翻譯課文,并指出重點的文言字詞與句式,其他學生補充,老師指導歸納)
(四)品讀課文,把握文意。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篩選信息,理清文脈。
請從原文中找出晏子兩次治理東阿的方法、效果、景公的態度、晏子的對策。
(理解文中對比手法的寫作)
(五)合作探究,挖掘內涵。
1、為什么晏子治理東阿“民無饑者”時景公卻要責罰他,而“饑者過半矣”時景公反而“迎而賀之”?
提示:齊景公只聽信近臣對晏子的評價,而近臣是通過收受賄賂來評價地方官員的,導致景公在評價晏子時出現了失誤,告誡齊景公也啟發后人——評價人(考核官員是否盡職盡責)要客觀公正,不能偏聽偏信,不作實際調查研究就輕下結論。
提醒學生——評價事物應客觀合理。
2、晏子將東阿亂治一年來勸諫景公的方式是否合理,為什么?
(學生討論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一方面,晏子的進諫用事實讓景公懂得了如何去辨識人才,評價官員;另一方面,此次進諫是以東阿百姓的幸福、國家的安危為代價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提醒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3、你認為景公是一位怎樣的國君?
(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語言的語氣,結合人物的動作“召而數”、“迎而賀”“下席而謝”分析人物的形象。)
提示:
(1)景公關心國家地方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國君。
(2)景公充分信任自己任命的官員,晏子前治東阿“亂”要求再治三年時,景公欣然應允,知晏子后治東阿“善”后,不計前嫌主動“迎而賀”。
(3)景公具有君王的氣度,雖然也有被近臣蒙蔽誤會地方官員的時候,但是面對晏子的直言進諫,在事實面前敢于承認錯誤,可見其胸襟開闊。
4、讀史可以鑒今,請談談自己從《晏子治東阿》這一故事中得到的啟示與感悟。
提示討論的角度:
(1)從景公、晏子、權臣、民的關系,談談執政是為百姓負責還是為少數權臣負責?
(2)“人治”與“法治”孰優孰劣?
……
(開放性討論,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價值,學會用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總結全文:從《晏子治東阿》這個故事,我們看到了古典文學作品微言大義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能夠走進經典,品味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六)課外作業。
1、請同學們查閱工具書,完成課后練習第四題,掌握“而”字的用法及意義。
2、推薦閱讀《論語》、《左傳》、《史記》等經典古典名著。
附板書:
《晏子治東阿》
晏子景公
前:民無饑者,召而數
對比
后:饑者過半,迎而賀
(勸諫要有法)(評價要客觀)
文言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 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 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度?當時人是什么態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 古:用來的 憑借 今:因果關系連詞
從而 古:跟從并且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詞語活用
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5、 討論:
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說的必有師
相矛盾?韓愈所說的道指什么?我們今天要以什么為師?
6、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
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7、背誦本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
吾師道也 (學習道理)
師道之不復 (從師的道德風尚 )
惑而不從師 (老師 )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3、古今異義詞辨析
眾人 古:一般的人眾人 今:許多人
小學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4、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5、 讀本段。思考:本段的論點是什么?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為什么韓愈要這么說?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結果。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6、 討論:《勸學》中有一句與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論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之師有何區別?你認為韓愈對君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現代觀點?
7、 教師總結,學生背誦本段。
三、作業:背誦當堂所學的內容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導朗讀
2、自譯:師,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
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
1) 闡明了從師的意義;2)也說明了從師的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雖為附記性質,但是緊扣中心。作者贊揚李的不拘于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針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
(三)問題探討:
李蟠好的是什么樣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樣的時所束縛?
韓愈反對浮靡的文風,倡導古文運動,而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
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容來分析一下?
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
《勸學》認為學習的本質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師說》中認為學習是為了聞道解惑。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為現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并非是為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為那樣的學習過于功利),而在于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論證結構
提出中心論點
正面闡述(必要性、原則)反面闡述(對比)
例證:孔子 附記:贊揚
四、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五、作業:背誦全文;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文教案9
一、復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生字、詞的解釋;
2、準確翻譯重點句子;
3、理解課文內容;
4、完成拓展練習。
二、復習重、難點
掌握文中重點生字、詞的解釋;準確翻譯重點句子。
三、知識點回顧
⑴整體感知
這則故事寫了王子猷對弟弟子敬獨特的悼念方式,表現了他對弟弟深厚的情誼
⑵特殊句式
省略句:(子猷)擲(于)地云__ (子猷)語時了不悲___ 便徑入坐(于)靈床上
倒裝句:“何以都不聞消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以何都不聞消息”
⑶古今異義
何以都不聞消息(古義:總,竟_ 今義:全,完全)
語時了不悲(古義:完全_ 今義:常做語氣助詞)
因慟絕良久(古義:于是__ 今義:常表原因)
⑷文章結構:
選材精當文章用兩個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特征。本文主要表現的是子猷和子敬之間深厚的兄弟之情,從這個中心出發,選擇了兩個典型事例:一是兩人同時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的悲痛之情郁積心中,無法發之于外;二是子猷奔喪時,睹琴思人,哀傷過度,不久去世。
構思奇特,語言簡潔
子猷的反常行為表現內心極度悲傷,前后形成強烈對比,全文寥寥數十字,卻把事情經過寫得波瀾起伏,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四、知識檢測
㈠重點生字、詞義
1.給下列字注音。
猷:_____ 篤:___ 了不悲:_____ 輿:____ 慟:______
2.解釋文中重點的字詞。
俱:__________ _而:__________ _何以:__________ _索:________ _素:____________
徑:________ ___既:__________ _擲:__________ 慟:___________ 絕:_____________
3.用“/”畫出下列句子的停頓。
①因慟絕良久 _____②月余亦卒___ ③子敬素好琴_ ___④便徑入坐靈床上
⑤便索輿來奔喪_____ ⑥此已喪矣_________ _⑦何以都不聞消息__
㈡常考句子
4.下列加點字的解釋與“慟絕良久”中“絕”解釋相同的是(____ )
A.趕盡殺絕 B.悲痛欲絕 C.絕無此意 D.美妙絕倫
5.下列加點字的解釋與“慟絕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
A.除暴安良 B.用心良苦 C.消化不良 D.良莠不齊
6.翻譯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聞消息_此已喪矣。
②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③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④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
7.說說成語“人琴俱亡”的含義。并說出幾個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
8.你能默寫出最能表現子猷哀悼弟弟與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嘆句嗎_
9.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表達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_子猷“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你認為“不調”說明了什么_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_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語言并分析其表達作用_
12.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慟絕良久”,這是為什么呢_ 請簡答。(2
13.文中表現子猷一心掛系弟弟的三個動詞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14.《世說新語》的作者善于以小見大,通過描寫生活細節來刻畫人物的個性。試舉例分析《人琴俱亡》這篇文章是如何運用細節來刻畫王子猷這個人物的獨特個性的。
15.課文寫了子猷獨特的悼念方式,獨特在哪里_
五、課外對比
二.課外文言文閱讀
王子猷①居山陰②,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③《招隱詩》。忽憶戴安道④,時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_" (選自《世說新語》)
【注釋】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②山陰:舊縣名,在今浙江紹興市。
③左思:西晉文學家。所作《招隱詩》旨在歌詠隱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晉人,博學多能,擅長音樂、書畫和佛像雕刻,性高潔,終生隱居不仕。⑤剡(shàn):剡縣,即今浙江嵊縣。
16.解釋加點的詞語。
(1)四望皎然 (_______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 )
17.翻譯下面的文言句。
(1)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從文中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陳章侯性誕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錢隨手盡。尤喜為貧不得志人作畫,周其乏。凡貧士藉其生,數十百家。若豪貴有勢力者索之,雖千金不為搦②筆也。有一齷齪③顯者,誘之入舟,方將鑒定宋元人筆墨。舟既發,乃出絹強④之畫。章侯頭裸體⑤,謾罵不絕。顯者不聽,遂欲自沉于水。顯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終一筆不施。
(選自清·周亮工《讀畫錄》)
【注釋】①誕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齷齪:骯臟,引申為品行卑劣。④強:強迫。⑤頭裸體:不戴帽子。
20.下列句子中的“之”與“誘之入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_____ )
A.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_________ B.余悲之 (《捕蛇者說》)
C.覽物之情,得無異乎_ (《岳陽樓記》)_____ D.何陋之有_ (《陋室銘》)
21.下面哪一個句子不是倒裝句(2分) (________ )
A.托他人代求之,終一筆不施。 (《讀畫錄》 )_ B.何以都不聞消息_ (《人琴俱亡》)
C.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______ D.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曹劌論戰》)
22.把下面兩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4分)
(1)尤喜為貧不得志人作畫,周其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顯者不聽,遂欲自沉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請結合文中相關語句說說陳章侯的品性。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2、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對文言文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考點說明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后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后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二、知能圖譜
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后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
三、 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后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 “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 何嘗、其等。
關聯詞:且、雖、因、“惟”、 “故”等。
誦讀時,這些詞語后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后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愿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 來”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爭/奔走焉。“爭”是“奔走”的狀語,應該分開讀。
③佳木/秀而繁陰。
④問/今是何世
⑤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后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例④⑤中的動詞“問”、“刻”與其支配的對象之間也要作停頓。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詞“坐”,譯為“像狗一樣”;例②中的“山”修飾中心語“行”,“山行”譯為“在山上走”,它們都應連讀。
5、“而”字后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①“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后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②“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么爾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后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后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后面的動詞連讀。
③“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后不應該停頓。例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④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⑤⑥
6、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余馬首/可也。如果讀成“瞻余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為原句是主謂結構,在“可”后停頓,就改變了原意。
③“問/今是何世”,原句是動賓結構,賓語是一個主謂短語,如讀成“問今/是何世”,讀成了主謂句,就讀破了。
④“兩三點雨/山前”,若讀成“兩三點/雨山前”就讀破了,原句是倒裝句。
7、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動詞謂語“鼓”,應略停,以體現謂語的省略,不能讀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作亭者誰,盧陵/歐陽修也。盧陵是地名,后面應該停頓。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后停頓。如:
余聞之也/久矣。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也”不是謂語前的副詞狀語,不能讀成“余聞之/也久”,“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0、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準確地停頓。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例①意思是“醫生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作為功勞 ”,這樣,讀時就可以分別
把“醫之好治不病”和“以為功”讀在一起,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例②的意思是“處在朝庭的高位上,就為它的人民擔憂”這樣,句中的停頓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11、詩句節拍間要停頓。古詩的朗讀有其規律性,一般說來是兩字一停頓,即按音節停頓。如: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②天門/中斷/楚江/開
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停頓,如上面的兩句可讀為“幾處早鶯/爭暖樹”、“天門中斷/楚江開”。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涉及到文字、詞義、語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只要我們掌握一些古詩文的朗讀停頓知識,并誦讀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養提高自己的語感,熟練地處理文言文的朗讀停頓。
四、技巧突破
1、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一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1) 下列語句朗讀節奏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 )故 / 天將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過,然后 / 能改
( D )出 / 則無敵國外患者,國 / 恒亡
(2) 劃分下邊句子朗讀的節奏,每個分句只劃一處(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 予 / 嘗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4) 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2、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語詞后進行停頓,如:
(5) 蓋 / 一歲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說》)
(6) 夫 / 環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于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后,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于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
(7) 醫之 / 好治不病 / 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后面要加以停頓。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11) 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確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 (《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附:例( 1 )的答案選 D ;例( 2 )的朗讀節奏正確劃分為:故 / 君子有不戰,戰 / 必勝矣。
文言文教案11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本學期學習的文言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領悟其中的道理,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外收集喜歡的文言文,準備交流。
2、電腦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激趣
1、師談話: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國安邦;用之于軍事,可以百戰百勝;用之于藝術,可以美輪美奐;用之于個人,可以修身養性……我們從小就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2、(屏幕顯示:詩詞等)這個學期,我們在語文課上學到了哪些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呢?
二、溫故知新,復習課內文言文
1、談談對文言文的認識:
師小結:文言文,言簡意賅,瑯瑯上口,便于傳誦,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2、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回顧本學期學習了哪些文言文。
4、小組合作,復習文言文。師提示:朗讀,釋義,明理,背誦
5、小組匯報。注意生生互動,讀得充分,入情,有韻味。形式多樣
三、歸納學習方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溫故而知新 ……
四、拓展延伸,交流課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滿哲理,飽含人生經驗的語言,能使我們陶冶情操,充實文化底蘊。同學們在課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們先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各小組交流課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組上臺,幻燈展示收集的文言文,匯報自學收獲。
小結:同學們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輪美奐。因為時間關系,還有很多妙文我們來不及看,同學們可以下課后繼續交流。
五、總結。
板書設計:(略)
文言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會寫7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2、結合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文言文中詞句的意思;聆聽音樂,感受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之遇。
3、體會音樂和繪畫藝術的奇妙。
教學重點:根據伯牙的琴聲,大膽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文言文中字詞的意思和用法進而理解整句和文章意思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伯牙鼓琴
課時目標:
1、會寫3個生字,讀準“湯”字在文中的讀音。
2、理解“鼓”“志”“巍巍”“湯湯”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寫成“泰山”;正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音樂表達的不同情緒,分享聽音樂的心得。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激發興趣
1、上課之前我們先聽點音樂,聽完后說說都聽到了什么聲音。(教師播放音樂)
教師及時評價:知音樂者,也;會傾聽者,也;懂音樂者,也。
2、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和音樂有關的文言文,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一讀這個課題?
二、板書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伯牙鼓琴》
2、解題: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彈琴,鼓是彈的意思)
②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方法。
三、初讀文本,讀通課文
1、師: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要求自讀課文
①讀準字音,注意在恰當的地方停頓,可以用“/”標記。
②讀出情感和文言文的節奏及韻味。
2、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教師先示范朗讀,然后學生自讀,教師評價。
四、理解文言文
1、學生自學,然后小組討論,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出示:
(1)有注釋的字詞就借助注釋來理解,沒注釋的就聯系上下文或者用自己的話來理解補充;再者,借助工具書,也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2)理解文言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品讀“情”——高山流水遇知音
1、學到這里,你知道伯牙和鍾子期是什么關系嗎?用一個詞來表達。(板書:知音)什么叫知音?
2、疑問:他們是怎么成為知音的呢?是什么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3、從哪兒看出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勾畫下來。
①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到了什么?你會怎樣贊嘆?
②現在請帶著贊嘆的語氣再來讀一讀。
③老師讀前半句,你們讀后半句。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大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中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5、小組討論,出示課件5:
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志在,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說句子: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依依楊柳、潺潺流水、皚皚白雪、綿綿春雨、隆隆雷聲、淙淙流水……
6、伯牙彈什么鍾子期都能懂得、都能明白,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們真是心靈相通,這就叫——知音。
六、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把鍾子期當作知音?
2、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會對子期說什么?
3、“知我者,子期也!”你覺得這時的伯牙與子期還僅僅只是音樂方面的朋友嗎?
4、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七、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學生讀:“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你能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伯牙把琴給摔破了,決定終身不再彈琴,因為他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2、什么叫終身?(一輩子)
3、師:是的,伯牙悲痛欲絕,他認為再也沒有像子期一樣的知音了,于是來到了鍾子期的墳前寫下了這首短歌。師朗誦,全班朗誦。
4、想象一下,假如你來到子期的墳前,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你想說些什么?
5、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的傷心之情。
師:你能體會到伯牙的傷心嗎?按照你的理解,再來讀讀這個句子。
八、回顧全文,品味音樂
1、這就是千古流傳的《伯牙鼓琴》,這就是感人至深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為了紀念他們,后人做了一曲《高山流水》來紀念他們!讓我們聆聽樂曲,打開書再一次回味這個故事,把它刻在你的心間,讓我們試著背一背這篇文章。
2、總結:同學們,“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所以,當你有了知音,一定要“珍惜”!
九、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搜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文言文教案13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戰國時期有一位母親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曾經搬了三次家,你們知道這位母親是誰嗎?(生:孟母)
師: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誰能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師:多么了不起的的母親啊!孟子后來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們尊敬的稱他為亞圣!可是像孟子這樣的人小的時候也逃學呢!為了勸說孟子讀書,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孟母斷織勸學(出示題目)。
二、初讀課文、感悟劇本內容。
1、師:孟子為什么要逃學,孟母是怎么勸說他的,故事的結果又將怎樣呢? 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快來讀一讀吧!
2、孟子逃學的原因
生:他覺得整天呆在學堂里,沒有意思。
師:你從那個詞語看出孟子覺得上學很無聊,甚至很煩人? 生:“整天”“呆”“沒有意思”。
師: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學堂里,又沒有動畫片,老師也不組織大家玩游戲,真是有些無聊、煩人哦!誰能把孟子厭煩的語氣讀出來?
生:表演讀,厭煩地,無聊的語氣。
師:既然讀書這么無聊,又要費錢,還不如回家幫幫母親干活,也能讓母親輕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這么想的話,那他在回答的時候一定是覺得自己很懂事的樣子,他會自豪地,理直氣壯地說——
生:很自豪的,理直氣壯的讀。
3、孟母斷織
師:看著兒子不認真上學,反而還這么自以為是的樣子,孟母的心理真難過啊,她該怎么引導孩子,才能讓他明白應該認真讀書的道理呢?
生:孟母聽了,一句話也沒說,她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斷了。
師:為了勸孟子讀書,家里那么困難,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我仿佛看見了母親正含著眼淚拿起剪刀把布剪斷的情景。這下可把孟子給嚇呆了。他趕緊走上去拉住母親的手問:(生齊說 )娘,布都快織好了,您為什么把它剪斷呢?
師: 剪斷的布還能接起來嗎?
生:當然不能接起來。
師:剪斷的布還有用嗎?
生:當然沒有用。
師:娘把你送進學堂讀書沒想到你卻逃學啦!剪斷的布,是一塊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師:你覺得孟母哪句話最能打動你的心?
生:剪斷的布,是一塊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師:讀了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
3、孟子知錯就改
師:當孟子聽到母親的教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說:(生齊讀)娘,我錯了,我一定改正。
師:你覺得孟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生:知錯就改的孩子)
4、我們來合作,老師讀孟母的話,請一位同學讀場景,其他同學讀孟子的話,有信心讀好嗎?
5、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讀。
三、總結拓展
1、學習了這個劇本,我的收獲。
(1)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 。
(2)感悟孟母斷織勸學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學習不認真時,你的媽媽會怎樣教育你?
(可能你的媽媽有時會因為太生氣而批評你、責罰你,但是,作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做個孝順、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師相信你們會做到的。)
四、布置作業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課后的練習。
五、板書設計
24、孟母斷織勸學
孟子逃學
孟母斷織
孟子悔悟
文言文教案14
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過對農歷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如“方、倏爾、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詞語。
2.了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德育目標:
本文描寫了錢塘江潮的奇偉壯麗,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過描寫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兒的不凡風采。學習它,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
教學重點: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生定時漲落的現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了幾個畫面。
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讀后學生逐一回答問題。根據回答板書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
追問:“天下奇觀”的“觀”當什么講?什么叫“天下奇觀”?
2.簡介天下奇觀——海寧潮
錢江涌潮從海寧角度看最為壯觀。每年的中秋節前后,海寧潮潮頭壁立,波濤洶涌,勢如萬馬奔騰;云移至岸,浪卷轟雷,卷起“千堆雪”。雙龍相撲“碰頭潮”、白練橫江“一線潮”、蛟龍脫鎖“回頭潮”和月影銀濤“夜半潮”吸引著無數來自海內外的觀光游客。為此,海寧市在每年中秋節前后,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觀潮節”,現在已成為聞名于世的一大勝景。
3.分析錢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寬處超過百里,窄處僅十里,漲潮時,巨大的海潮涌向狹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壯觀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涌進時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騰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觀錢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簡介南宋觀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時稱臨安,是國都。
(1)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
(3)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狂熱。
二、作者簡介
周密,字公謹,號草窗,原籍濟南,后遷吳興(今屬浙江)。南宋文學家。宋末曾做過義烏縣官等職,宋滅后不再做官,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書畫。著有《武林舊事》、《草窗詞》、《齊東野語》。
《觀潮》選自《武林舊事》,是他進入元朝后所作。
三、初讀課文
1.聽朗讀磁帶,注意讀音
雷霆(tínɡ) 楊誠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 一舸無跡(ɡě) 善泅(qiú)
僦賃(jiù lìn) 羅綺(qǐ) 鯨波(jīnɡ)
2.劃分朗讀節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zhāi) 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méng chōng)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jì)﹨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gě 無跡,僅有“敵船” ﹨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沒mò于﹨鯨波萬仞rèn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qǐ ﹨溢目,四馬塞sè途,飲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時,而﹨僦賃jiù lìn 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3.字詞解釋
既望(望,農歷十五;既望,農歷十六)
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則玉城雪嶺(城墻)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點點)
皆披發文身(畫著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江岸)
珠翠羅綺溢目(滿眼)
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逆流迎著潮水;忽隱忽現)
4.分為四小組,對本文進行逐段翻譯。學生翻譯后,教師對此進行點評。
四、整體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
(2)《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揭示了中心,總領全文。
(3)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照什么順序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
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正面描繪,由遠及近刻畫了海潮的雄偉壯觀。
描寫角度:
形:僅如銀線 色:玉城雪嶺
聲:聲如雷霆 勢:吞天沃日
(把海潮從遠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描寫方法:
比喻、夸張(渲染潮涌之狀)
引用(概括上文,呼應首句,增強作者這樣寫的逼真感和真實性。(進一步描繪了海潮波瀾壯闊的氣勢)
第二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
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
(2)除開頭仍是一句總述,水軍演習寫得扣人心弦,水軍表演的精彩之處表現在哪里?
演習船只眾多——陣勢變化多樣——作戰技藝嫻熟——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撤退迅速
(3)一場驚心動魄的演習,卻結束在“煙消波散”的靜景中,這采用的什么寫法?采用這種寫法有什么作用?
動靜相襯的寫法
靜: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動:奔騰分合、乘弄標舞、聲如崩山
靜:煙消波靜、一舸無跡
第三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
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寫了壯士形象?哪些語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領?
壯士形象:披發文身; 手持大旗;爭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吳中健兒在驚濤駭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請摘記出來。
“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
(4)你認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贊嘆弄潮兒本領的?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
(5)作者寫“觀潮”,為什么要寫“教閱水軍”和“吳中健兒弄潮圖”?
作者在描寫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之后,有濃墨重彩描繪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寫了風景,又寫了民俗,人借水勢,水借人勢,人助水勢,水助人勢,使兩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這樣的描寫,使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相互映襯,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第四段寫觀潮人數之多。
(2)文章第四段寫觀潮人眾之多與上文寫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聯系?
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映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本文語言之所以生動而形象,主要在于:
(1)能準確地運用動詞。
“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倏爾”一詞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等動詞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中,“玉城雪嶺”是比喻,“際天’則是夸張,“大聲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則用夸張,使讀者對錢塘江潮的氣勢如同親見,感受很深。
五、布置作業
1.全文背誦
2.完成語文同步
文言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本單元的復習,讓學生熟練掌握議論文閱讀的方法。
2.通過復習,學生的文言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
3.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重難點:
1.掌握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2.文言文的復習。
時間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下半句是……’學生答:‘不亦樂乎!’好,今天,我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興來到這里,和大家一起來復習語文第二單元的內容。大家有沒有信心上好這節課?”“有!”好,下面大家打開課文目錄,看看這個單元的課文屬于什么文體?(議論文)
二、復習議論文閱讀的有關知識。
1.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闡明自己見解和主張的文體。
2.議論文有哪三要素?板書:論點、論據、論證
3.什么是論點?論點就是作者對論述的問題所持的觀點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
4.請大家打開第二單元的課文,找一找各篇課文的中心論點。第九課《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中心論點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貴卻在于他有靈魂生活”。第八課《多一些寬容》的中心論點是“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是要豁達大度,善于容納與自己志趣、風格不同的人”。
5.看了這幾篇課文,你們發現它們的中心論點都在課文的哪里提出來的?(開頭)一般情況下,作者在議論文的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也有的課文在的結尾歸納出論點;有的中心論點偶爾也出現在的中間部分。考試的時候,題目叫我們找出一篇的中心論點,我們先在開頭找,找不到就到結尾找,結尾找不到就到中間部分去找。
6.聯系課文,說說我們在議論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語言要達到什么要求?論點必須旗幟鮮明,支持什么,反對什么,態度應十分明確,不能含糊,模棱兩可。比如:……
7.什么是論據?(論據就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依據。)
8.論據包括哪兩種?(包括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主要指事例、史實數字等;道理論據包括經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學原理。)
9.在第二單元的課文中找出它們的各種論據。第九課的論據:第八課的論據:第六課的論據:
10.什么是論證?論證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與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
11.議論文有哪些論證方法?(1)舉例論證(2)道理論證(3)對比論證(4)比喻論證
12.在課文中找出各種論證方法。第六課:第七課:第八課:第九課:
13.議論方式有兩種:立論和駁論。
14.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15.議論文的語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用詞鮮明、生動、嚴密。
16.議論文中的事例和記敘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結。
18.議論文閱讀練習。
三、復習《陋室銘》
1.復習重點實詞與虛詞。名:出名。斯:這。馨:指品德高尚。鴻儒:大儒,博學的人。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學問的人。絲竹古今意義的區別。
3.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寫陋室環境的句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5.表現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6.作者寫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現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懷
。7.你們覺得劉禹錫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8.小結。
9.課堂作業。
四、總結。
字詞聽寫題:狹隘 熱忱 純粹 派遣 鄙薄 殉職 熱忱 毋寧 啁啾 翌日 篤信 寬宥 窒息 灼熱 殉職 旁騖 褻瀆 胸襟īn 摒bìng棄 迥iǒng異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緬iǎn懷 揣chuāi摩 萎
【文言文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