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把握韻律節奏并背誦詩歌,結合背景理解詩歌體式、內容和主旨。陪養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2、 學習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情懷。
3自主合作探究,互動交流。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理解詩歌內涵,吸收詩中的精神力量。
【教學難點】
能結合時代,聯系今天的居住條件,感悟杜甫博大精神,發表個人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在我國燦爛的文學史中,唐詩是一顆顆奪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詩作,以其強烈的時代感,深沉的人民性,深受人們喜愛。
2、作者簡介: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之時,其詩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被稱為“詩史”。其人格高尚,憂國憂民,詩藝精湛,又稱“詩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詩篇有《三吏》、《三別》等。引導學生復習舊課《杜甫詩三首》之《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3、歌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或“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富于變化。它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通稱“歌行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這首詩因“茅屋為秋風所破”而“歌”,這是一首即事抒情詩。
二、寫作背景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親戚朋友幫助維持生活。這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邊找到一塊荒地,蓋起了一間茅屋,總算有了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詩篇。
三、誦讀這首詩,劃分節律。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傾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四、學生根據注釋,用現代漢語把全詩表達一遍。
解決疑難字詞——
秋高:秋深 忍能:竟忍心 俄頃:一會兒
喪亂:戰亂,特指安史之亂。 何由徹:如何挨到天亮, 徹:通宵
安得:哪里能得到, 廣廈:寬敞的大屋子 庇:遮蔽,保護
俱:都 突兀:高聳的樣子 見:同“現”。足:滿足。
[譯詩]
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這樣當面作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有用處,只好回來,拄著拐杖,自己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頂漏雨,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干的地方。象線條一樣的雨點下個沒完。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中所動搖,安穩得象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五、講練結合,逐層分析詩歌的內容。
1、先概寫事件,后分別寫出詩人的思想或心情。
秋風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詩人嘆息——無可奈何
屋漏床濕 徹夜難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憂國憂民——博大胸襟
2、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風的? “怒號”
3、群童抱點茅草,杜甫為何稱他們為“盜賊”?
詩人因為“老無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這茅草對詩人來說又事關生計,這自然會引起詩人的怨憤。這是作者的激憤之詞,并不是真心說他們是“盜賊”,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過是“自嘆息”。反映了四海困窮的現狀。
4、“歸來依仗自嘆息”他嘆息什么?
嘆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風所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
嘆周圍的人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窮苦的人。
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國家的命運。
5、合作探究:
①、這首詩的前三段以敘事為主,沒有直接抒寫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與客觀描寫之中,說說前三段在敘事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寫詩人茅屋被秋風所破的慘狀。 痛惜焦急;寫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 無可奈何;寫詩人屋漏又遭連夜雨,長夜沾濕難入眠的痛苦. 悲涼凄苦。
②、最后一段,詩人直抒胸臆,寫詩人的理想和愿望.這一段與前三段的敘事有什么聯系?
詩人推己及人,希冀“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
六、自由選讀,當堂描繪詩人形象。
選擇你喜歡的一節讀一讀,用“當我讀到這里時,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說話。
例:(朗讀第1小節)當我讀到這里時,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單薄、破舊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看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一層地卷去,灑落在江郊,焦灼與怨憤分明寫在他的臉上。
七、吟哦諷誦,品味詩中情感。
聽讀錄音,放聲朗誦,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爭取背下來。
八、知人論世,體味詩人苦痛
閱讀“安史之亂”中杜甫所寫的詩句,體味詩人“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的心中苦痛。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月夜憶舍弟》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石壕吏》
九、思接千載,感受愛國情懷
拓展:憂國憂民的詩歌名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 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十、生活鏈接
杜甫生活在唐代的動亂年間,他對國家的關心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在當今安定繁榮的社會生活中,我們該如何表現自己的愛國之情呢?
學生當堂書面陳述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十一、布置作業
1、背誦詩歌2、為杜甫寫一段精辟的頒獎詞。
《中國十大愛國詩人評選頒獎詞》
杜甫的詩歌反映了唐代社會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生活,他同情水生火熱中的百姓,他批判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被評為中國十大愛國詩人毋庸置疑。如果你作為頒獎組委會的代表,你會給杜甫寫什么樣的頒獎詞呢?
友情提示:回憶我們學過的杜甫的作品(如《春望》、《望岳》、《石壕吏》)等,結合你的情感體驗來寫,語言要簡潔,文筆優美飽含深情。
十二、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詩人嘆息——無可奈何
屋漏床濕 徹夜難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憂國憂民——博大胸襟
關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懷和祈求廣廈的崇高理想
【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相關文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06-16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11-26
改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文12-22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12-0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文4篇11-29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創作背景03-04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文學賞析07-28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唐詩鑒賞10-28
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12-21
改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文(5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