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含義,并能正確口算有關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二)過程方法:
1、經歷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的計算過程。
2、在對比中發現豎式的簡便寫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2、滲透學會關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含義。
2、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的簡便寫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入課題
1、口算:
48+00﹢2532—00×93×0
2、出示:0÷5=?設置懸念
3、引入課題板書: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含義
1、創設故事情境,激發興趣,引入主題圖
小朋友們,還記得上次李老師給你們講過豬八戒分西瓜的那個故事嗎?今天李老師再給你們講一個豬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想聽嗎?
唐僧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途中酷暑難耐。走著走著,孫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買來了4個西瓜,準備分給大家吃,你們看(課件出示主題圖)。孫悟空說:“4個西瓜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吃1個。”豬八戒搶著說:“師兄,這樣分不好,你們去休息吧,我來分。”豬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塊,他一邊分一邊嘗,嘴里還不停地說:“真好吃!真好吃!”吃著吃著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氣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著了。孫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氣,孫悟空氣憤地說:“啊?你全吃光了,我們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們,你想對豬八戒說什么嗎?(豬八戒你太貪吃了,你應該分給大家吃。我們要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學會與別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顧自己舒服而不管別人的感受。)
2、引導學生根據圖意,列出除法算式
小朋友們,孫悟空說把4個西瓜平均分給4個人,你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嗎?平均每人分到幾個西瓜?而實際上,這4個西瓜都被貪吃的豬八戒吃光了,這時還剩幾個西瓜?一個也不剩了我們用什么來表示?把這0個西瓜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到多少?誰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把0個西瓜平均分給3個人?那0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個西瓜平均分給48個人呢?誰會列式?等于幾呀?
3、引導學生發現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請你認真觀察上邊的兩個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發現了什么?由此我們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為什么要強調“不是0”呢?也就是說被除數可以是0,但除數不能是0,為什么要規定除數不能是0?等明年你們讀到四年級就知道了,這個知識點在四年級下學期的數學書里。
還記得課前的那道關于0的除法嗎?現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嗎?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1、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小朋友們,北京光明小學今年六一兒童節要舉行跳繩比賽,三(2)班的很多同學都想參加,他們正在舉行預賽呢,我們一起去看看(課件出示情境圖)。從這幅圖里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怎樣才能知道他們誰跳得快?
2、引導學生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1)我們先算張明每分鐘跳多少下。怎樣列算式?你會算嗎?趕快拿出草稿紙試試看。誰愿意到黑板上來算一算?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課件動畫演示筆算過程)。
小朋友們,我們來看紅色框內的數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都是0?這一步能不能省略掉不寫呢?在筆算除法時,如果遇到被除數哪一位的數是0(而且前一位沒有余數),就直接在這一位上商0。這種算法既簡便又節省時間。小朋友們,請你想一想: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為什么?
(2)剛才我們算出了張明每分鐘跳203下,接下來我們算李紅每分鐘跳多少下。怎樣列算式呢?你還會算嗎?趕快動手試試看。誰愿意到黑板上來算一算?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課件動畫演示筆算過程)。
小朋友們,請你想一想,紅色框內的數能省略不寫嗎?為什么呀?你們真聰明,一學就會了。在筆算除法時,如果遇到被除數哪一位的數是0(而且前一位沒有余數),就直接在這一位上商0。這種方法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在要經常用它好嗎?小朋友們,請你想一想:商個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為什么?
3、引導學生觀察商的特點,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觀察,看看它們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他們的商都有0,一個是商的中間有0,一個是商的末尾有0,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書: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們,在筆算這種除法時要注意什么呢?(課件出示溫馨提示:在筆算除法時,如果遇到被除數哪一位的數是0(而且前一位沒有余數),就直接在這一位上商0。)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分別算出了張明和李紅每分鐘跳繩的次數,下面我們來比一比,看看他們誰跳得快。
三、課堂回顧,總結提高
小朋友們,今天的新知識我們就學完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誰愿意說給大家聽聽?
四、課堂練習,內化新知
小朋友們,你能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嗎?李老師這兒有兩道練習題,敢不敢接受挑戰?
五、課后延伸,拓展應用
P30練習七第1、2、4題。
板書設計:
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表達數量關系的能力、
2、運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自己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
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這些數量關系,并在解答應用題的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
教學難點
使學生熟練運用這些術語和關系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口算:
30×40=6×40=200×20=80×50=
12×8=32×20=150×4=240÷2=
二、探究新知、
1、導入: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各種數量關系、在乘法應用題中有哪些常見的數量關系?板書: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
2、數學例1:認識:單價×數量=總價
(1)例1、鉛筆每枝5角,買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籃球每個70元,買2個用:
70×2=140(元)
魚每千克9元,買4千克用:
9×4=36(元)
(2)引導學生明確:以上三個問題都是買東西用錢的事、
每件商品的價錢叫單價;買了多少叫數量;一共用多少錢叫總價、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價是5角,數量是3枝,總價是1元5角、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價是70元,數量是2個,總價是140元、
第三個問題里的單價是9元,數量是4千克,總價是36元、
從例1可以看出,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的`關系是:單價×數量=總價
(3)反饋練習:
①口答:每件商品的價錢叫( ),買多少叫( ),一共用多少錢叫( ),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
②請你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3、教學例2、認識: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1)例2、每棵蘋果樹平均收蘋果25千克,3棵蘋果樹收:
25×3=75(千克)
菜園每畦產菠菜150千克,4畦產菠菜:
150×4=600(千克)
(2)討論思考:這兩個問題都是說的什么事?這兩個問題中單產量、數量、總產量分別是什么?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3)學生匯報:這兩個問題都是說有關生產數量的事情、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做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量;把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多少菜叫總產量、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產量是25千克,數量是3棵,75是總產量、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產量是150千克,4畦是數量,600是總產量,
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之間的關系是: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4)反饋練習:
①回答: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量)、
②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兩種數量關系?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 )×( )=總價 ( )×數量=總產量
2、判斷下面各題的對錯、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價錢和買的袋數,求總價應用洗衣粉單價乘袋數、( )
(2)生產隊有土地20畝,每畝產糧400公斤,共產糧多少公斤,是求數量的題目( )
五、布置作業、
1、編一道已知單價和數量求總價的應用題、
2、編一道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應用題、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記住求總價和總產量的數量關系。
2、能正確運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培養學生自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通過歸納揭示數量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具準備:
投影儀、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認定目標
1、"小小售貨員"游戲。(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知乘法應用題的一些數量關系。)
2、教師小結:從上面的游戲我們可以看出,乘法應用題與我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同類型
乘法應用題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問題(板書課題)。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要完成以下兩個任務(口頭展標l、2)。
[評析:通過游戲把學生要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和強烈的學習興趣,為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展標及時合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二、導學達標
1、求總價數量關系的教學。
(1)出示例1。
例1、解答下面各題(投影出示相應的圖)
①鉛筆每支8分,買3支用多少錢?
②籃球每個70元,買2個用多少錢?
③魚每千克9元,買4千克用多少錢?
(以上三道題讓學生自己解答)
(2)討論(出示討論題,四個小組討論)。
①例1中的三道題都說的是哪一方面的事?
②題里已知條件有什么共同點?
③要求的問題又有什么共同點?
(3)單價、數量、總價含義的教學。
根據學生討論回答的結果進一步說明:像這樣,每件商品的價錢或單位重量的價錢;我們就把它們叫做單價(板書"單價"):買商品的件數或重量,我們就把它們叫作數量(板書"數量");買商品一共用多少錢叫做總價(板書"總價")。請你再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單價、數量、總價的實際例子來。
(4)引導學生總結數量關系。
根據例1的三道題的解題規律,請同學們總結出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學生總結,教師板書總結出的數量關系。)
(5)看教材,勾畫重點句子。
(6)做一做
①指出例l各題中的單價、數量、總價各是多少?
②舉出生活中像例1這種求總價的應用題。
[評析: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分組討論和總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成功的機會和產生成功的愉快感。
2、自學求總產量數量關系。
(1)按照老師教同學們求總價的`方法,請你們帶著以下思考題自學例2
出示例2(投影出示三個思考題)。
例2、解答下面各題(投影出示相應的圖)。
①每棵蘋果樹平均收蘋果25千克,3棵蘋果樹收多少千克?
②菜園每畦地產萊150千克,4畦地產菜多少千克?
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①兩道題都說的什么問題,它們的條件和問題有什么共同點?
②什么叫單產量?什么叫數量?總產量?
③知道單產量和數量怎樣求總產量?
(2)檢查自學情況(投影出示檢測題)。
①例2的兩道題都是求的應用題。
②每棵樹收蘋果的重量或每哇地產菜的重量叫做,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波菜叫做,一共收多少菠菜叫做。
③寫出求總產量的數量關系:
④例2中的單產量、數量、總產量各是多少?
⑤舉出生活中像例2這種求總產量的應用題。
[評析:學生帶著思考題進行自學,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體驗到自己也會學習知識的快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3、小結。
以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求總價和總產量的數量關系。知道單價和數量,用單價乘以數量就可以求總價;知道單產量和數量就可以求總產量。
三、達標測評
1、將題中已知條件和問題與相應的數量名稱連起來。
(1)皮球每個35元,買4個皮球一共用多少錢?
數量總價單價。
(2)每只母雞平均每月下蛋20個,有5只母雞。每月共下多少蛋?
總產量數量單產量
2、先說出數量關系,再解答。
(1)學校買了4個排球,每個23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2)畜牧場平均每頭奶牛每天產奶15千克,20頭奶牛每天產奶多少千克?
3、編一道已知單價和數量求總價的應用題。
4、編一道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應用題。
5、把下列應用題補充完整,并解答。
(1)葡萄園每畦產葡萄200克,有3畦葡萄。?
(2)每雙童襪2元,,應付多少元?(補充不同的條件,用不同方法解答。)
6、一個水果店運來150千克蘋果,平均放在6個筐里,每千克蘋果2元。每筐蘋果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解)
[評析:測評題有密度,有梯度,既體現了基礎知識要求,又體現了對學生能力的要求,1、2題是檢查學生對今天所學內容是否都掌握;3、4題不僅要求學生要有這節課的基礎,而且還要會"選材"和"組裝";5題的第(2)題補充不同的條件,要求學生思路要廣,思維要靈活;6題要求學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目的。]
四、全課總結(略)。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2、探索并掌握被除數中間、末尾有0,商中間或末尾也商0的計算方法,掌握豎式的簡便寫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認真計算,仔細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過程,逐步學會與他人合作。
教學重點: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是0”。
2、掌握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商0的算理和豎式簡便寫法的書寫格式。
教學準備:
豬八戒吃西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出示課件,教師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展開情節,講“豬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故事,在故事中出現數學問題:
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三個人一個西瓜也分不到怎樣用算式表示?(0÷3)
二、列舉實例,獲得結論。
1、0÷3等于多少呢?你怎樣想的?
(1)三人一個西瓜也分不到,所以0÷3=0。
(2)0×3=0,所以0÷3=0。
2、同學們還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嗎?
3、做一做。
0÷20÷40÷5
4、觀察后說一說你們發現了什么?
0除以一個數都得0。
5、質疑討論0÷0=?
明確:0與任何數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確定,因此0不能做除數。
6、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三、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運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這一結論,來解決除法計算中遇到的新問題。
出示例6。
尋找信息,列出算式。
309÷3=420÷3=
1、計算309÷3
(1)學生獨立計算。
(2)小組內交流算法。
(3)匯報計算過程,師生共同解決學生計算中遇到的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豎式:
(4)討論:哪種算法正確?你是怎樣判斷的?(讓學生自己先說,多提問幾名,及時給出肯定和表揚)
交流得出:a、b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c算錯了,因為309÷3的商是三位數,而不是兩位數,十位上0除以3得0,這個0寫在十位上,如果不寫商就是兩位數了。103×3=309,而13×3=39,所以商是103。
教師強調: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因此十位上的0÷3=0,這個0一定要寫,0起占位的作用。
(5)說一說a、b兩個豎式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歡哪一種寫法,為什么?
明確: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因此,寫豎式時,可省略用0做被除數的這一過程,直接在這一位上商0,得出的豎式要簡便些。
師生共同用簡便的書寫方法重新計算。
2、計算420÷3
(1)先判斷商的位數,再獨立計算。
(2)說出計算過程。問:為什么個位上商0?0不寫行不行?(讓學生自己發現總結,提問學生用語言表達,鍛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探索簡便寫法。
(4)小結:做除法時,除到被除數十位正好除盡,而個位又是0,就不用再除下去,只要在個位上補0就可以了。
四、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1、P29做一做。
402÷2609÷3750÷5980÷7
選一組進行筆算。
訂正時,說出算法。
2、練習七第3題。
獨立改錯,匯報時說出錯誤原因。
五、總結收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提醒大家在計算中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業。
反思:
整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是還可以,至少對于我這樣的第一年教教材的`老師來說。但是還是有些地方處理的不太清楚。各個環節設想的很好,但在實際上課時不能很好的靈活貫徹,缺乏根據學生課堂實際進行合理的調控,以后在這方面要多備教法、備學生、盡量形成成熟、機智的課堂教學。
在商中間和商末尾用0占位的時候,還強調的不夠多。在一節課的后半節,學生的注意力就已經不集中了。所以學生的反饋也就不是很好了。以后一定要把握好重難點,多敲多點,同時注意調控學生學習狀態,計時引導糾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運用,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關鍵:
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談話。
我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存在著各種數量關系,這些數量關系在以前解答各種應用題時都已經遇到過,只是沒有加以概括總結。今天我們來學習常見的幾種數量關系。
二、新授。
1、揭示課題:來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
2、教學例1。(題略)
(1)分別出示例1的3道題。
①分別出示每道題。用幻燈投影每道題的題意圖。
②要求全班學生默讀并想一想各題的兩個已知條件是什么?問題是求什么?
(2)學生默讀題目后,把3道題獨立地解答出來。
(3)指名講述解答方法,然后板書算式。
①鉛筆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籃球2個用:28×2=56(元)
③魚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問:
①同學們觀察這3道題所說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題中的已知條件有什么共同點?
③3道題中的要求問題有什么共同點?
引導學生說出這3道題都是說購買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價錢和買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錢。教師進而指著3道題的第一個條件。告訴學生“每件商品的價錢”。我們叫它單價。(板書:單價)接著指第二個條件,告訴學生“買了多少”,我們叫它數量。(板書:數量)。“一共用了多少錢”,我們叫它總價。(板書:總價)
④再問:單價是什么意思?總價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單價和數量怎樣求總價?
引導學生回答后,根據這3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
單價×數量=總價
⑤再問:請同學們想一想每道題中的.單價是多少?數量是多少?總價是多少?
指名學生回答。
小結: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都要遇到買商品的事,掌握了“單價×數量=總價”這種數量關系后,買東西時只要看商品的單價和我們買的數量,就可以用單價乘以數量求出要付的總價了。
3、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5頁“做一做”的題目。
①讀題。理解題意:符合例1所說的數量關系,也就是說已知條件是單價和數量,去求總價的實際計算的問題。
②指名學生口述例舉的問題,并解答。
(2)講出下面各題中的單價、數量、總價各是多少?
①每個保溫瓶20元,買3個用:
②每千克豬肝16元,買5千克用:
③每千克大蔥2元,買12千克用:
④每套同樣的童裝50元,買4套用: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運用,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關鍵:
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教學例2。(題略)
(1)教學例2的第一道題。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題。
幻燈投影:第一道題的圖,在每筐蘋果邊加畫蘋果樹一棵。教師講解每筐蘋果是從相對應的蘋果樹上采摘下來的,平均每棵采摘25千克。
②全班學生看題、圖后獨立解答。
(2)教學例2的第二道題。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題。幻燈投影出菜園的一排菜畦、教師講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學生獨立解答。
(3)指名講述解答方法,板書算式。
2、棵蘋果收。25×3=75(千克)
3、畦產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問:
①剛才例2的兩道題中的第一個已知條件都是講什么?引導學生回答都是講平均產量。即單產量。
②兩道題中的問題都是求什么?引導學生回答出都是求總產量。
教師歸納、例2的兩道題中的“每棵樹收蘋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們叫它單產量。(板書:單產量)
“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我們叫它數量。(板書:數量)
“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多少萊的`重量”,我們叫它總產量。(板書:總產量)
(5)再問: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怎樣求總產量?
指名學生回答后總結出: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6)小結:我們掌握了“單產量×數量=總產量”這個
關系式,平常在解答求總產量的應用題時只要找出單產量和數量,然后用單產量乘以數量就求出總產量了。
4、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6頁“做一做”的題目。
問:誰能舉出已知條件是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實際計算問題呢?
指名學生口述實例,并解答。
(2)試練。解答下列各題后,再分別指出每道題的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各是什么?
①每噸甘蔗可以產糖120千克,5噸甘蔗可以產糖多少千克?
②菜園每畦馬鈴薯收140千克,4畦收馬鈴薯多少千克?
③每噸海水可曬鹽2千克,1000噸海水可曬鹽多少千克?
二、課堂綜合練習。
請指出下面各題分別屬于哪一種數量關系?每道題中的兩個已知數分別是什么量?問題是什么量?(學生回答后,再解答出來。)
1、每雙童襪2元,買同樣的6雙應付多少元?
2、每只母雞平均每月下蛋20個,5只母雞每月共下蛋多少個?
3、蔬菜小組每平方米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平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個25元,學校買回4個用了多少錢?
三、課堂作業。做練習六的第1—4題。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7頁上的內容,練習六的策5—9題。
教學目的:
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中,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關鍵:
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40×805×50300×20xx×50
15×424×30150×8320÷2
2、先說出下面各題的數量關系,再解答。
(1)每個熊貓玩具15元錢,幼兒園買回5個要用多少錢?
(2)每棵柑樹平均收柑75千克,8棵柑樹共收柑多少千克?
二、新授。
1、教學例3。
(1)出示例3的兩道題。要求全班學生獨立解答后,指名學生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書算式。
汽車每分行750米,4分行:750×4=3000(米)
小強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66×5=330(米)
(2)提問:這兩個問題有什么相同點呢?這兩題都是知道每分走的米數和走了多少分,求一共走多少米路。像這兩道題中第一個已知條件那樣,都是每小時(或每分。每天)行的路程,我們叫它速度。(板書:速度);像第二個條件那樣,都是知道小時數(或分數、天數),我們叫它時間(板書:時間);算出一共行多少路,我們叫它路程(板書:路程)。
(3)再問:速度是什么意思呢?時間是什么意思呢?路程是什么意思呢?
(4)再問:根據例3中兩道題,看出已知速度、時間怎樣求路程呢?
引導學生回答之后,根據例3中兩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
速度×時間=路程
(5)誰能說一說上面每道題里速度是多少?時間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小結:我們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這種數量關系,只要知道了速度和時間,就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了。
2、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每題中的速度是多少?時間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①小華每分走60米,6分能走多少米?
②輪船每小時行駛35千米,2小時能行駛多少千米?
③聲音在空間每秒傳播400米,7秒能傳到多少米遠的地方?
(2)完成教科書第27頁的”做一做“題目。
問:誰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3所說的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啟發學生可以編出:步行、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等的速度、時間和所行路程的實際計算問題。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本單元主要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這是學生在已學過的表內除法和簡單的余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使學生在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遷移類推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用除法豎式計算除數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以及除數是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有余數除法。
2、會解決有余數的除法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教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及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兩位數除一位數的口算和豎式計算的方法;除法驗算。
難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關鍵: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課時:
9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生活動:25分鐘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頁。
教學目標:
1、理解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
2、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索計算方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難點: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和平共處算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豎式的書寫。
教學準備:
小棒,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知鋪墊
1、口算練習。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 )個十( )個一。
95里面有( )個十( )個一。
84里面有( )個十( )個一。
73里面有( )個十( )個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揭示課題)
2、教學口算。
?理解圖意,學生觀察場景圖,說說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
?討論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小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討論第二個問題:平均和每個女孩子買多少枝?結合實際操作讓學生形成思維。也可以先讓學生模仿提問。
?歸納: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
40÷2=206÷2=3
20+3=23
3、即時訓練,口答。(讓學生說說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學豎式計算。
?教師結合46÷2說明豎式的寫法,邊說邊板演。
?探索算理。(步驟:除、乘、減、移)
?思考:2為什么要寫在十位上?
?小結:用豎式計算,要從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再用個位上的數除,除到哪商就寫在哪一位上。
三、實際運用。
1、完成第2頁第1題。(注意區別與聯系)
2、完成第2題。
讓學生試做前兩題,再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兩題。注意筆算注意什么?以及聯系與區別。
3、完成第3題和第4題。
4、第5題,先獨立后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許學生不同的策略解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本節課的目標定位是:
1.體驗平均分;初步理解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過程:
一、通過對“一半”的認識,理解“一半“的含義
1.說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學的一半
(2)一組同學的一半
(3)一個圓的一半
2.說說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兩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個數來表示呢?像全班同學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組同學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們能說清它有多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類似這樣一個圓的一半的情況,我們無法用所學的數說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數學上引入了分數,就象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可以用二分之一,這個分數表示這個圓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來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紙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動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嗎?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學生對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認識后,對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順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也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過這一折,學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幾個圖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說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
1.折過了四分之一,你還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數表示嗎?
學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們通過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數很興奮。
2.折出了這么多的分數,你覺得誰折的分數大?
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還說了理由:32比8大,當然1/32大。一些學生發現越折越小了,覺得1/32是最小的。(這時教師也不表態)
4.故事:
豬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豬八戒前去探路,誰知去了好久也不見回來。于是派孫悟空去找。原來豬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剛咬第一口,悟空就從天而降。孫悟空說:“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點,聽了高興極了,說:”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學生這時候就議論紛紛了,到底誰吃的多呢?這下大部分同學認為孫悟空吃的多,因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認為豬八戒吃得多。
課件演示:分西瓜(通過直觀演示:大家一致認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學生發現:平均分的份數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紙時的`分數比較,1/8和1/32的比較,這時候,同學們都笑了,原來不能直接用32與8的比較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認識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數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練習運用(略)
反思:
一、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
1.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梁,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么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然后“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局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數引入的時候,請學生說身邊一些事物的一半,發現日光燈是11個,一半一下子無法說出來。同時一個圓的一半是多少也無法說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們只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于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盡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并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32比1/8大,于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后,誰還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于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么,學生已經自己了先前的認識。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從整體上認識分數,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過高,在折分數操作時是否需要及時的比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掌握筆算方法,理解算理與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能進行自主優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索算法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增強相互交流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在理解算理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乘的順序以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教學過程:
一、口算熱身。
老師這里有一組口算題,誰敢在沒有見到題目之前就把手舉起來。請同學來口答,其他同學與老師一同判斷正誤。
12×20=12×3=11×5=11×30=24×10=24×2=
你能說一說24×2=48的各部分名稱嗎?
二、情境引入
1、談話:同學們今天是幾月幾日啊?(4月22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嗎?老師來告訴你們,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出示世界地球日圖標)。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_¤_活動。說到環境保護你認為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多種樹、不亂扔垃圾……)對,我們可以做的事很多,每年這天我們平湖二小的紅領巾小隊都會到街頭去清掃垃圾和衛生死角。在一次整臟治亂活動中我們紅領巾小隊12人平均每人撿到垃圾23件。
課件出示:在一次整臟治亂活動中我們紅領巾小隊12人平均每人撿到垃圾23件。
師:從這句話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生:一共撿到多少件垃圾?
這個問題你會列式解決嗎?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這樣的計算嗎?
2、引出新知:
今天我們大家就一起來研究像這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出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請同學們估算一下,大約撿了多少件?(學生各自匯報估算結果和方法)
估一估,23×12約是多少?
怎樣才能知道誰估算的錢數最接近準確數呢?這就需要我們準確計算出23×12的得數,
三、算法探究
1、自主探索算法:
同學們,你能想辦法算出23×12的得數嗎?想想看,看誰能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想好了寫在練習紙上。開始吧!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2、小組交流:
你剛才是怎樣算的?能不能讓你小組的同學也明白你的算法?請互相說一說。
3、全班匯報:(結合情景理解算理)
哪一個小組愿意來說一說你的方法?
預計學生可能會出現下列當中的幾類方法:
(1)連加:23+23+…+23=276(12個24相加)
(2)分步:23×2=46(件)23×10=230(件)230+46=276(件)(板書)
引導:你能給大家解釋一下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豎式大致選擇以下四種:
黑板上展示了幾位同學的寫法,請大家認真觀察、仔細思考,你覺得哪種方法是正確的?為什么?這幾位同學一定是在哪兒出現了小錯誤,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們找一找。鼓勵學生找出:①對位錯誤,十位上的1和23相乘,得到的是23個十,3應該寫在十位上,②沒有按照一定的順序乘,漏乘了一位。
我們再來看這兩種(③④)方法,他們有什么不同?由于十位上的1與23相乘,得到的是23個十,3在十位上,已經明確了3代表的是30,所以個位上的0我們可以寫成虛0,或者不寫,這樣書寫起來會更簡便。
下面誰能帶著大家回憶一下筆算的計算過程。學生說,教師用彩色標注。
關注口算與筆算的相同點,進一步理解算理。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嗎?畫箭頭,并結合說明46是23與2的乘積,23個十是10與23的乘積,個位上的0不寫。
正因為橫式和豎式有著相同的地方,所以我們小學筆算的基本方法是列豎式計算。
好,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紅領巾小隊一共撿了276件垃圾,同學們估算的大致范圍與實際計算結果相符,筆算結束后我們要記得填好橫式結果。[完成板書:23×12=276(件)]。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保護地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希望我們都為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出一份力。
改錯:請寫對了的同學,自己再說一說計算過程,有錯的同學一邊說運算順序一邊把錯誤的地方改回來。
4、初步優化
對比一下這幾種方法,你最欣賞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5、變式練習:
下面就請用你喜歡的方法來算一道題。出示:23×13=
問: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的豎式,與以前認識的兩位數乘兩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一道兩位數乘兩位數都可以用豎式計算呢計算時你認為應該注意些什么你覺得計算時,哪一步是關鍵啊?
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乘得的積的末位與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乘得的積的末位與十位對齊。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四、鞏固練習
1、填空: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去乘第一個因數的,乘得的積的末位與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去乘第一個因數的,乘得的積的末位與對齊;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
2、完成豎式
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我們的同學也做了幾道題目,可是遇到了困難,你能接著完成嗎?
問:兩個48一樣嗎?
我們班的一些同學在做題時出現了一些錯誤你能幫他指出來嗎?
3、我來判一判
師: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接下來我們用筆算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好嗎?
4、游戲:貼出寫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語言描述菜園里收南瓜的情境,請同學們幫助菜農收南瓜。讓學生自由選擇卡片,算對的就收獲了這個南瓜。
12×44 32×13 42×11 34×12 23×22 21×34 41×21 33×31
五、全課總結,交流收獲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不進位)
紅領巾小隊一共撿了多少件垃圾?
教學反思: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是在學習了筆算兩、三位數位數乘一位數和含整十數的兩位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在新知的探索過程中,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自主探究法分三個層次進行。
第一層次主要是為解決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學生對乘法算式意義的理解為突破口,從引入部分的口算、學生用不同方法對例題的嘗試及學生對不同方法的理解,都僅僅圍繞乘法的意義來展開。
第二層次主要是為解決十位部分積的對位問題,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讓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23×13=,師巡視輔導,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計算方法,讓學生根據題意觀察、比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對錯。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掌握起來容易多了,能夠理解1個十乘3得到3個十,故3應照齊十位,其它依此類推。效果良好。
第三個層次,聯系實際,強化練習
這是一堂計算課,學生要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并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由于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要悉心鉆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計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導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相關的實際問題,既練習了所學知識,又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后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如課堂提問的策略問題,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有時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出現了一些重復教學的情況。還可以對重難點內容再進行深入鞏固。在教學時,我只是簡單的讓幾個學生進行了乘法豎式的復述就完了,沒有顧及大部分學生。我可以再讓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復述,練習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說過程,出現錯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說原因和正確的過程,但是我過于倉促的結束了教學,可能導致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不牢固。還有些孩子在計算的過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計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計算;也有一些孩子把個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應該是相加,而寫為相乘。計算不熟練。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強化訓練。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回顧本單元的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形成本單元的`知識體系。
2、用面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課件)、學具袋〔內裝小三角形(直角、銳角、鈍角)、小長方形、小正方形、圓形、小平行四邊形各四個〕長方形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熱身活動
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玩個數學游戲吧!(投影出示P54圖)
1、師講明游戲規則
①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圖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畫圖形的邊框。
③相同時間內完成多種畫法者為勝。
2、學生獨自活動、小組交流推選作品。
3、實物投影展示作品,師生互評。
4、從這個游戲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面積與周長的含義不同;面積相等,周長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單元中,你還學會了面積的哪些知識?與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并用你喜歡的方式進行總結。
2、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面積
單位及進率
應用
計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會用到這些知識?
三、實踐應用:
1、課件出示P55實踐活動的情境圖。(小明家廚房裝飾,如何選用地磚)。
從中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能幫助小明解決問題嗎?動動腦,動動手,看誰是數學小能手。
(1)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發表各自的意見。
課件出示解題過程。
四、課堂練習(課件出示)
1、用兩個邊長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2、一個衛生間用長方形地磚鋪地,每行鋪15塊,鋪了10行。這個衛生間一共鋪了多少塊地磚?
如果每塊地磚長3分米,寬2分米這個衛生間的面積有多大?
五、思維訓練
P55畫一畫的(1)題。
(1)讓學生先動手在課本上畫一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親身體驗。
(2)問:你們得出了什么結論?
(三角形和長方形能鋪滿長方形)
(3)討論: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鋪滿長方形?
還有哪些圖形能鋪滿長方形?
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動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設計一種圖案使它鋪滿這個長方形嗎?
課下動手畫,小組內選出作品貼在“數學一角”。大家評出咱班的小設計師,好嗎?
六、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何感受?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1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搭配(2)(教材第102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掌握尋找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并用符號表示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養成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2.讓學生經歷從眾多表示組合的方法中,體驗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
3.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有序地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
教學過程:
【新課講授】
1.(課件出示)同學們,元旦快要到了,小紅代表我們學校去參加縣里面舉辦的跳棋比賽。可是,小紅遇到了麻煩事,為穿哪套衣服而煩惱,她左選右選,還是拿不定主意,同學們你能幫幫小紅嗎?
2.(屏幕顯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兩條裙子、一條褲子)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小紅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會建議小紅穿哪套衣服呢?(學生自由說,請學生說)
3.你們提到了這么多的穿法,同學們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話,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學生思考)
此時,不少同學心里已經有了想法,我們不妨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都有怎樣的搭配方法?
同時思考: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4.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找學生來回答他們的搭配過程)
(1)先選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種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種不同的穿法,有2個3種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種不同的穿法。
(2)先選下衣,一件下衣分別與兩件上衣搭配,有2種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個2種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種不同穿法。
請同學們回顧剛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數量和下衣的數量與有多少種搭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思考回答)2×3=6(種)。(板書)
6.同學們真棒,剛才老師還給你們留了一個問題,我們在搭配的時候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學生回答)
剛才我們通過小組討論,觀察得出來共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現在請同學們把學具卡片拿出來,現在我們有一張圖,在一幅圖中怎樣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連線)想一想連線時應注意什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學生回答完再課件演示)
7.同學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進了數學廣角,剛才你們為小紅搭配衣服,就是運用了我們數學廣角的`知識——搭配(板書課題)。
通過有順序的搭配可以為我們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同學們可要做個有心人,說不定你還能在生活中發現并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呢?
剛才同學們為小紅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歡,老師代表小紅謝謝你們,選好了衣服,小紅該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幫她一次嗎?(生答)(課件出示)
同學們請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飲料和點心?(生答)
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擇一種,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剛剛學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來。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教師強調,按一定的順序搭配)謝謝同學們的熱情幫助,為小紅解決了這么多問題,下面我們來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園里看看吧!(課件出示)
請看屏幕,公園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鳥園,數學樂園)
再仔細看看從猴山到百鳥園可以怎樣走?從百鳥園到數學樂園呢?我要從猴山先到百鳥園再到數學樂園呢?一共有幾種走法?
(1)先自己標一標。
(2)交流匯報。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表現的太優秀了,請把你們的另一個學具拿出來,拉一拉,看看還能組成哪些兩位數?記下來,也可以把數字換掉拉一拉。
【課堂作業】
教材第102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1.教材第104頁“練習二十二”第4、6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3=6(種)
按一定的順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教學反思:
搭配這個知識學生比較熟練,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比較緊密,如何培養學生有順序的搭配是這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節課力爭從兩個方面進行教學重難點突破:一是教學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學生連線法。在教學時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和感悟這兩種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遺漏。體會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學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這個知識點。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3、學習運用觀察、重疊、數面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重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和直徑1厘米的圓,兩個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0頁的圖。
提問: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課,出示課題。
同學們剛才觀察到的物體都有面,而且通過操作我們還發現面是有大小的,今天這節課,我們所學的內容就和面的大小有關。
二、探究新知
1、教學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教師談話引入。說明:黑板面和國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
(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這些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
(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總結面積的意義。
提問: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2、認識面積單位。
(1)出示教材第61頁例2。
引導: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學具來幫忙。
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是最合理的方法。解決了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的重要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認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教師翻開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個格,激起學生的疑問。
提問: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沒有辦法來證明呢?
(3)帶著問題自學。
提問: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說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是怎么規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兩人互相比畫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練習本。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如圖,每一個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紅筆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個圖形,再用綠筆涂出面積為12平方厘米的另一個圖形。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1)電視屏幕的面積是25( )。
(2)一塊橡皮上面的面積是9( )。
(3)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 )。
(4)教室的面積大約是40( )。
四、思維訓練
1、下圖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請你寫出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動腦筋:先估算哪個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算一算。(單位:厘米)
板書設計:
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實踐感知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這些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17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08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7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8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優秀數學教案10-11
三年級下冊數學數學教案01-14
【薦】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9
【熱門】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9
【精】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14
關于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