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通用18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識基礎上引出比例的意義,結合實例,培養學生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3.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找出相等的比組成比例。
【教學方法】引導法。
【學習方法】自主探究。
【教具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是比?
(1)一輛汽車5小時行駛300千米,寫出路程與時間的比,并化簡。
(2)小明身高1.2米,小張身高1.4米,寫出小明與小張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1/3:2/54.5:2.710: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課件出示課本情境圖。
(1)觀察課本情境圖。(不出現相片長、寬數據)
①說一說各幅圖的情景。②圖中圖片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2)你知道這些圖片的長和寬是多少嗎?
(3)這些圖片的長和寬的比值各是多少?
A.6∶4=B.3∶2=C.3∶8=
D.12∶8=E.12∶2=
(4)怎樣的兩張圖片像?怎樣的兩張圖片不像?
①D和A兩張圖片,長與長、寬與寬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②A長與寬的比是6∶4,B長與寬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認一認。
圖D和圖A兩張圖片,長與長、寬與寬的比值相等,圖A和圖B兩張圖片長和寬的比值相等。
板書:12∶6=8∶4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
么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辦?”
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后再看。
(6)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呢?
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7)找比例。
在這四副圖片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學生猜想另外兩副圖片長、寬的比值。求出副圖片長、寬的比值,并組成比例。
如:3∶2=12∶86∶4=12∶8
3.右表是調制蜂蜜水時蜂蜜和水的配比情況,根據比例的意義,你能寫出比例嗎?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1)什么樣的比可以組成比例?
(2)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3)說一說你是怎么寫的,一共可以寫多少個不同的比例。
三、課堂練習
1.⑴分別寫出圖中兩個長方形長與長的比和寬與寬
的比,判斷這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⑵分別寫出圖中每個長方形與寬的比,判斷這兩個
比能否組成比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2.哪幾組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15∶18和30∶364∶8和5∶201/4∶1/16和0.5∶21/3∶1/9和1/6∶1/18
四、課堂小結。
(1)什么叫做比例?(2)一個比例式可以改寫成幾個不同的比例式?
【板書設計】比例的認識
12∶6=8∶4
內項
外項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2.使學生感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難點:
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填空
1千米=()米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30米=()厘米15千米=()厘米300厘米=()分米
2.解比例(口述過程)
5/x=1/4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出示一張校舍平面圖。
說明:這是學校的平面圖,它是按照我們所學的比例知識,按照一定比例縮小后畫在圖紙上的。圖里所量出的.長度叫圖上距離,與圖上對應的地面上的長度是實際距離。(再舉例說明,并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2.出示例1
讓學生算出結果。指名口答.老師板書解題方法和結果。再讓學生說說求這個問題時要注意什么問題?(統一單位)提問:從求出的結果來看,你知道這張平面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多少?(板書: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3.比例尺的意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經常要用到數學。像上面這樣的問題,就通過數學方法,把實際的大小按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畫了出來。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板書:叫做比例尺)提問:什么是一幅圖的比例尺?根據黑板上這句話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樣得到的?(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上面題里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板書:1:50000)你現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嗎?強調比例尺是一個比。說明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為l的比,這種比例尺叫做數值比例尺。
4.線段比例尺。
提問: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體意義嗎,(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說明比例尺還可以用線段來表示。提問:誰來說一說這幅線段比例尺表示的具體意義。
三、組織練習
1.判斷下面這段話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為什么?
(1)圖上長與實際長的比是1/400。()
(2)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是1:400。()
(3)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160000。()
(4)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1。()
讓學生做在作業本上,小組交流,再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板書課題)你學到了什么?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有什么體會?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3
教學時間:
3月20日
教學內容:
P50–5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2、使學生初步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能應用這一性質化簡比。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5212:201:1:1.5:2.52123
2、在()里填上適當的數。
3=()÷()=():()4()3×415÷()36====412()4×()20÷5
第1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第2題:
2、引入:
除法有商不變性質,分數有基本性質,那么比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教學新課:
1、用比較的方法討論比和除法的關系。
除法
分數
比被除數除號(÷)除數商分子前項分數線(—)比號(:)分母后項分數值比值
⑴、根據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啟發學生填寫表中“分數”一欄中各空格,觀察此表,
得到比和分數的關系;
⑵、比、分數、除法之間又有什么區別呢?(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種數;比是
兩個數相除,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三者之間不是同一種概念,所以講三者
的關系時,只能用“相當于”,不能用“等于”。)
⑶、板演:把下面各比化成分數形式,并讀出來。
()()15:4=()()()()16:125=7:1=()()
⑷、除法的除數、分數的分母都不能為“0”,為什么?6:5=
比的后項能不能為“0”,為什么?
2、比的基本性質。
⑴、回答:求比值:
3612:4=3=36:2=312
⑵、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①、這三道題什么地方相同?
②、第2個比的前項和后項與第1個比的前項和后項比有什么變化?
③、第3個比的前項和后項與第1個比的前項和后項比有什么變化?
⑶、比值有沒有變化?后前項又是怎樣變化的?
⑷、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的“比的基本性質”(揭題),請同學們閱讀P52紅框中字,讀
后問:
①、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在比的基本性質里面哪幾個詞最重要?為什么?(都、
相同、比值、不變)
②、“零除外”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能都乘以或除以0?(都乘以或除以0后比
的后項就為0了。)
3、化簡比。
⑴、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整數比。
①、什么叫整數比?
②、下面哪些是整數比?哪些整數比最簡單?為什么?
6:1012:210.3:0.40.25:1
113:54:73:4:45
教師小結:
像3:5、4:7、3:4等這些整數比,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而且這兩個數是互質數,,我們稱這樣的比為“最簡整數比”,化成最簡整數比簡稱“化簡比”。
⑵、怎樣化簡比呢?(自學課本P52例1、例2)
小結:
整數比化簡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都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分數比化簡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項同時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三、鞏固練習:
化簡下面各個比:
33590.25:1.25:0.25:1410120.03
四、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五、作業:
P511P522---4
教學反思:
教學從復習除法商不變性質和分數基本性質開始,再讓學生明確比、除法和分數的.聯系與區別之后,自然過度到比的性質的推斷上來。有的學生很快說出了比的基本性質,并且思維縝密,連限制條件都考慮全面,多數同學都很快理解并記住了比的基本性質,順利完成了知識遷移。個別同學能理解定義,但語言敘述不完整。
教學采用的猜想、驗證的教學方法費時較多,原因是部分同學對自己的猜想缺少驗證方法而束手無策,在少數同學用數字來驗證時,他們才若有所悟。這種單一的驗證方式,與我所設想的用除法商不變性質或分數基本性質來驗證相去甚遠。這一環節的展開也使后面的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顯得倉促,可見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得經過實際操作,在實踐中得到。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1.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切實可行的,對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設計通過讓學生找玩具汽車數量與小人書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和列舉比例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發,思維得到拓展。
2.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本設計以扶代講,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合作能力及歸納能力得到提高。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介紹“物物交換”的背景知識。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于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物物交換”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如用一只羊換一把斧頭。我們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就從“物物交換”開始。
2.呈現問題。
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
設計意圖:通過“物物交換”,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呈現“玩具汽車換小人書”這一情境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探究新知奠定基礎。
⊙嘗試解決,體會聯系
1.想一想。
師: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把你的想法記錄在本上。
2.說一說。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體會在“物物交換”的過程中,玩具汽車的數量與小人書的數量之間存在的關系。
預設
方法一14÷4=3.5,3.5×10=35(本)。
方法二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14÷4=3……2,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0×3+5=35(本)。
方法四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8個玩具汽車=20本小人書,12個玩具汽車=30本小人書,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2+2=14(個),30+5=35(本)。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師:假設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x本小人書,你能嘗試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嗎?
2.學生嘗試列式。
預設
方法一4∶10=14∶x。
方法二10∶4=x∶14。
方法三14∶4=x∶10。
方法四4∶14=10∶x。
3.交流匯報寫出比例的主要依據。
4.學生獨立解比例。
5.匯報結果。
預設
生1:根據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可以把這個比例轉化成4x=10×14。
生2:我是這樣計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課堂活動卡,組織學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獨立解決。
(師巡視,適時指導)
7.驗算:把求出的結果代入比例驗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學生自主驗算)
8.教師小結。
解比例的關鍵是根據“內項的積等于外項的積”寫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設計意圖:將解比例的學習融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獨立解決,然后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解法,這樣學生對新知識就會更加理解。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復習:
師: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7∶4≠5∶31∶5=0.8∶4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5=18:30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5=18: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⑴課件顯示復習題(4組):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學生驗證。
⑵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并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叉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么兩個外項的積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項,即a:b=c:d,那么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1.8和0.5: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3.6:1.8和0.5:0.25能組成比例嗎?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4
12:()=():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么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5=18:30
內項
外項
6:4=3:24:6=2:34:2=6:33:6=2:4
3×4=6×2
a:b=c:dad=bc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6
教學時間:
3月19日
教學內容:
P47–4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的意義,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確求比值。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列式計算。
⑴、甲數是50,乙數是35,甲數比乙數多幾?乙數比甲數少幾?
⑵、計算機小組有男生5人,女生有4人,男生人數是女生的幾倍?女生人數是男生的
幾分之幾?
⑶、一輛汽車3小時行駛180千米,這輛汽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進行數量間的比較,這種比較有時采用減法計算,如(1),有時采用除法計算,如(2)、(3)。采用除法進行兩數比較時,我們還用“比”來表示兩數間的關系。(揭題)
二、教學新課:
1、比的意義。
剛才說用除法計算兩數量間的關系,還可以用“比”來表示,那么什么叫做比呢?怎樣用比來表兩數量之間的關系呢?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講座這個問題:
⑴、看書自學:課本第48–49頁,思考:什么叫做“比”?
⑵、自學反饋:
①、男生人數是女生的幾倍,也可以說成是誰和誰比,是幾比幾?
②、女生人數是男生的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是誰和誰比,是幾比幾?
③、汽車每小時的速度,也可以說成是誰和誰比,是幾比幾?
⑶、歸納意義;
通過上面的例子,你發現了什么?(比的意義)
⑷、鞏固練習:
①、某四間有男工32人。女工18人;
男工人數是女工人數的幾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說?
女工人數是男工人數的幾分之幾?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說?
女工人數是車間總人數的幾分之幾?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說?
②、練一練第1題
2、比的各部分名稱是怎樣規定的?比的讀法、寫法又是怎樣的?請繼續自學。
5:4讀作5比4
前項比號后項
問:什么叫比值?怎樣求比值。
15:=1??比值4
3、試一試
根據題意寫出比,并求出比值。
⑴、李強植樹6棵,張明植樹5棵;
A.寫出李強和張明植樹棵數的比,比值是多少?
B.寫出張明和李強植樹棵數的比,比值是多少?
⑵、3支圓珠筆的總價是6元,寫出圓珠筆總價和支數的比,比值是多少?這里的比值
表示什么?
反饋小結:
1前兩個比的結果所表示的都是倍數關系:李強植樹棵數是張明的1倍,張明植55樹棵數是李強的;而一個比的結果是一個新的量,即圓珠筆的單價,想一想,你也6
能舉出這樣的`例子來嗎?
三、練習
讀出下面各個比,并求出比值:
12120:71:11.6:1.855
四、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比和比值有什么區別?
一、作業:
P493~5
教學反思:
“比”的這部分知識雖說是學生第一次遇到,但對其認識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是很困難,所以我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學,老師只是從中提出幾個問題,作為反饋調查,或起到加深理解的“畫龍點睛”之筆。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自己學明白這部分內容,但個別學生沒有弄懂。
上課之前我對這幾個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是有所關注的,把最容易回答的問題留給他們,甚至讓他們在課堂上“拾人牙慧”,但還是有兩名學生連別人剛說
過的話也復述不出,對她們的學習得采用低難度、多重復的方法。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教師提問復習.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4.5∶2.710∶6
教師提問: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師小結
4.5∶2.7和10∶6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說兩個比是相等的,因此它們可以
用等號連接.
教師板書:4.5∶2.7=10∶6
二、新授教學.
(一)比例的意義(課件演示:比例的意義)
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師提問:從上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幾比幾?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幾比幾?
這兩個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們有什么關系?(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師明確: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這兩個比相等.因此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
80∶2=200∶5或.
3.揭示意義:像4.5∶2.7=10∶6、80∶2=200∶5這樣的等式,都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教師提問:什么叫做比例?組成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關鍵:兩個比相等
4.練習
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6∶10和9∶15(2)20∶5和1∶4
(3)和(4)0.6∶0.2和
5.填空
(1)如果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么這兩個比就()比例.
(2)一個比例,等號左邊的'比和等號右邊的比一定是()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質(課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師以80∶2=200∶5為例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板書)
2.練習: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項和內項.
4.5∶2.7=10∶66∶10=9∶15
3.計算上面每一個比例中的外項積和內項積,并討論它們存在什么關系?
以80∶2=200∶5為例,指名來說明.
外項積是:80×5=400
內項積是:2×200=400
80×5=2×200
4.學生自己任選兩三個比例,計算出它的外項積和內項積.
5.教師明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課題:加上“和基本性質”,使課題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教師板書:
7.練習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并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組成比例.
四、鞏固練習.
(一)說一說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二)填空.
在6∶5=30∶25這個比例中,外項是()和(),內項是()和().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寫成()×()=()×().
(三)根據比例的意義或者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9和9∶122.1.4∶2和7∶10
3.0.5∶0.2和4.和7.5∶1
(四)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3、4和6
五、課后作業.
根據3×4=2×6寫出比例.
六、板書設計.
省略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比例的判斷。
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根據下面各題,先口答列式及得數,后說數量關系式。
1、一列火車2小時行駛250千米,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一種布,買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某印刷廠5天生產2.5萬本練習冊,平均每天生產多少萬本練習冊?
師據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路程/時間=速度總價/數量=單價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如上面這些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系,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的關系等。現在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有什么關系?或者時間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間有什么關系?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正比例的意義。(板書)
三、新授
1、教學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12345678
路程(千米)90180270360450540630720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
(2)邊觀察邊思考下面問題:
(1)表中有哪幾種量?這兩促量有沒有關系?
(2)這兩種量是怎樣設化的?(路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頁變化。時間擴大,路程也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
(3)引導學生分析這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1)從表內找出幾組相對應的兩個數,求出比值,再比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師板書:
90/1=90360/4=90540/6=90
(2)從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變化規律?這個90實際上就是這列火車的什么?(速度)
(3)師: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4)小結。
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2、教學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臺上,有像下面一張寫著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的'表。
數量(米)1234567
總價(元)8.216.424.632.841.049.257.4
(2)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的數據。
(3)回答下面風個問題:
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有關系嗎?為什么?
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
它們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較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嗎?這個比值實際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小結。
花布的米和總價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是隨著米數的變化而變化的。米數擴大,總價也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概括正比例的意義及關系式。
(1)比較上面的例1和例2,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2)判斷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師:例1中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
(4)概括關系式:
Y/X=K(一定)
4、教學例3。
出示例3
師:大家能不能根據上面的判斷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說說?指名口述、師幫助糾正。關系式是:總重量/袋數=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小結。
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鍵是看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這兩種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鞏固練習
第13頁做一做
五、總結。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怎樣判斷兩種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作業:完成練習六第1-3題。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養學生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反比例的意義和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答正比例的意義。
2、怎樣判斷兩種量成正比例?
3、寫出下面各題的數量關系,并判斷在什么條件下,其中哪兩種量成正比例?
(1)已知每小時加工零件數和加工時間,求加工零件總數。
(2)已知每本書的價錢和購買的本數,求應付的錢。
(3)已知每公畝產量和公畝數,求總產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數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總數一定,每小時加工零件和加工時間是什么關系?如果應付的總錢數一定,每本書的價錢和本數是什么關系?如果總產量一定,每公畝產量和公畝數是什么關系?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反比例的意義(板書)
三、新授
1、教學例4。
(1)出示例4。
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然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嗎?為什么?
B、加工的時間是否隨著每小時加工的個數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
C、表中兩個相的數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的積各是多少?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式。
學生口答,師板書
小結:
2、教學例5
用600頁紙裝訂成同樣的練習本,每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有什么關系?請你先填寫下表。
每本的頁數152025304060
裝訂的本數40
(1)先填表,然后觀察上表,回答下列問題:
表中有哪兩種量?
裝訂的本數是怎樣隨著每本的頁數變化而變化的?
表中相對應的每兩個數的乘積各是多少?
你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寫出它們的數量關系式?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每本頁數裝訂的.本數=紙的總頁數(一定)
(2)小結:
從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裝訂的本數是隨著本頁數的變化的。每本的頁數擴大,裝訂的本數反而縮小;每本的頁數縮小,裝訂的本數反而擴大。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每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的積總是一定的。
(3)歸納反比例的意義及關系式。
(1)請你比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
(2)判斷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備的條件:
a兩種相關聯的量。
b一種量變化,另一種也隨著變化。
C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時間隨著每小時加工數量的變化,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加工的時間的積(零件總數)是一定的,我們就說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加工的時間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為什么?(指名幾個學生口述,教師幫助糾正)
(4)概括關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R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學例6。
播種的總公頃數一定,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是不是成反比例?
師:大家能不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一下?
指名口述,師講評。
(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是兩6種相關聯的量,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天數=播種的總公頃數,已知播種的總公頃數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天數的積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成反比例。)
四、小結
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關鍵是看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是否一定,積一定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討論:想一想:播種總公頃數一定,已經播種的公頃數和剩下的公頃數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么?
五、鞏固練習
課本第16頁的做一做練后講評。
六、課內外作業
完成練習三的第4――7題。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掌握用正比例知識解答含有正比例關系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3.發展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幫助其構建相應的知識結構。
【教學重點】:
1.判斷題中相對應的兩個量和它們的比例關系。
2.利用正比例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運用比例知識正確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1.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解答應用題的步驟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決問題”的結構特點,從而構建知識結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回憶舊知
1.師:本節課是我們這個學期最后的一節新課,我們知道最后一節課上的是我們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現完成這節課,大家有沒有信心!
生:齊答:有!
師: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已經學過的知識吧!
(課件出示:)我會判斷:判斷下列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購買課本的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
(2)差一定,減數與被減數。(不成比例)
(3)總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
(4)零件總數一定,生產的天數和每天生產的件數。(成反比例)
2.師: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系可以用哪個式子來表示?(板書:(一定))
3.師: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哪個式子來表示?(板書:x×y=k(一定))
4.師:看來同學們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識學得都很不錯,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今天的`新知識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用比例解決問題。(板書課題:用比例解決問題)
二、揭示課題、探索新知。
(一)教學例5(課件出示:情境圖)
1.回顧舊知
師:從這幅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錢?想請我們幫她算一算,你們能幫這個忙嗎?
(1)學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學生可以先求出單價,再求總價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數關系再求總價。)
(2)師:像這樣的問題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
2.探究解法
(1)梳理兩種相關聯的量
師:用比例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思考(課件出示)
①問題中有哪兩種量?它們對應的數據分別是多少?
②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③根據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和()的()相等。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x元,請根據表中相對應的數據和判斷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知道每噸水的價錢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x元。列出比例是:(12.8:8=x:10),比例的解是x=16。(板書解法1)
師:你是怎么想的?(根據上面的數據,概括:因為每噸水的價錢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
12.8∶8=x∶10
板書: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χ元。
12.8:8=χ:10或8:12.8=10:x
8χ=12.8×108χ=12.8×10
χ=χ=
χ=16χ=16
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6元。
師:12.8∶8和x∶10分別表示什么?(水費單價)
讓學生再思考,看看有沒有出現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師也要進行評析。(學生可能通過復習題3的復習,想出不同的解法。)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可以嗎?為什么?(可以,因為8∶1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噸,是一定的,板書解法2)
師:這個問題我們用比例的知識解決了,你有什么方法檢驗自己的解答是正確的呢?(啟發學生自主選擇檢驗方法。如:將結果代入原題、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用算術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來檢驗等。)
4.即時練習
師:同學們很了不起,幫李奶奶解決完了問題,能再幫王大爺解決一個問題嗎?
課件出示:“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9.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讓學生進行變式練習。)
5.提煉方法
師:解決了兩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反思一下剛才的學習過程,歸納出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步驟,好嗎?
得出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五步曲”(板書):
一梳(梳理相關聯的兩種量)
二判(判斷相關聯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設未知x,根據判斷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檢(用自己熟練的方法來檢驗)。
1.教材60頁的做一做:1題。
2.教材練習九的第3、5題。
三、全課總結。
今天你們有什么收獲?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1
學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按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學難點:
能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各部分量之間應該按怎樣的比例來分配。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教學難點: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2、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將比轉化成分數、份數,指導學生試算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作調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看題目:“比的應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調查員:前幾天,我已經請同學們去作了課外調查,看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識。下面,請匯報一下你調查到的信息。
3、小結:通過調查,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比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系。今天,我們就隨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處?
二、新課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來了一位客人。剛巧爸爸媽媽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親自招待這位王叔叔。
師:請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對,這是待客的基本禮儀。小明打算親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濃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決什么問題?(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請你先獨立計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評價
(a)請你談談你對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解法,為什么?
(b)其實,這些方法都很好。不過,第(b)種解法是我們今天所學到的一種新方法。它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問題,我們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顯示課題,齊讀)
2、計算電費
(1)剛才小明就按大家計算的結果給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會兒,剛巧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張電費的清單。原來,“小明家和另外兩戶居民合用一個總電表。九月份共應付電費60元。”(顯示)王叔叔想看小明這個小主人合不合格,就問小明:“你們家上個月交了多少元電費?”
(a)你覺得小明家應付多少元電費?你是怎么想的?
(b)你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其實小明這個小主人,當得還是挺合格的。他告訴王叔叔,他們三戶居民都裝了分電表。上個月用電情況是這樣的:(顯示下表)
(3)同學們,你們能幫小明算一算嗎?
3、分配獎金
我們運動隊的隊員們每天都進行刻苦訓練。辛勤的汗水終于換來了豐收的果實。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市中小學生運動會上,他們奪得了第三名的優異成績。下面是運動員的參賽項目個數和得分情況:(顯示表格)
學校決定共給這幾位同學1200元的獎金。假如讓你來分配,你將怎么分配這些獎金呢?
(5)小結:到底學校會怎么獎勵運動員們,我們下午見分曉。不過,不管以怎樣的形式獎勵運動員,重要的不在于獎金的多少,而在于對他們平時的刻苦訓練以及賽場上的奮力拼搏的一種肯定。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獲?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演示課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的本數(本)
1
2
4
6
9
總價(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回憶: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教學
(一)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常見數量關系中成正比例關系的量的特征。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常見的數量關系中的另外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師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學例4(演示課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觀察思考要求:
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這個表同復習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兩種量是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所需的加工時間。
教師板書: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
(2)每小時加工的數量擴大,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縮小;每小時加工的數量縮小,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擴大。
教師追問:這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嗎?為什么?
(3)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都是600.
2.這個600實際上就是什么?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和零件總數,怎樣用式子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師板書:零件總數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
3.小結
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每小時加工數變化,加工時間也隨著變化,每小時加工數乘以加工時間等于零件總數,這里的零件總數是一定的。
(三)教學例5(演示課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據題意,學生口述填表。
2.教師提問:
(1)表中有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嗎?
教師板書:每本張數和裝訂本數
(2)裝訂的本數是怎樣隨著每本的張數變化的?
(3)表中的兩種量有什么變化規律?
(四)比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請你比較例4和例5,它們有什么相同點?
(1)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2)都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3)都是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
2.教師小結
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們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3.如果用字母和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
教師板書:=(一定)
(五)教學例6(演示課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師提問:
(1)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是不是相關聯的量?
(2)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有什么關系?它們的積是什么?這個積一定嗎?
(3)播種總公頃數一定,每天播種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2.思考:播種的總公頃數一定,已經播種的公頃數和剩下的公頃數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斷時,同學們要按照反比例的意義,認真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
四、課堂練習
(一)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二)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五、課后作業
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6.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7.小林拿一些錢買練習本,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六、板書設計
成反比例的量
例4.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一定)
例5.每本頁數裝訂本數=紙的總頁數(一定)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一定)
例6.因為: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天數=播種的總公頃數(一定)
所以: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成反比例。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3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揭題
上節課我們復習了比的知識,這節課我們來復習比例的知識以及用正、反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板書課題:比和比例(二)]
⊙回顧與整理
1.構建比例知識網。
通過課前的復習,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識?(結合學生回答板書知識網絡)
預設
生1:我了解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生2:我知道了解比例的方法。
生3:我掌握了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的方法。
生4:我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并且能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
生5:我了解了比與比例的區別以及正、反比例的區別。
……
2.復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1)比例的意義是什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
明確:
①比例的意義: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明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向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3)解比例。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項,都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4)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
①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②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看內項之積是否等于外項之積。
3.復習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的意義和關系式是什么?
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關系式:=k(一定)
(2)反比例的意義和關系式是什么?
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關系式:x×y=k(一定)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4
【學習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1頁。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比例的意義的深化和發展,是后面學習解比例知識的基礎。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階段學習比例初步知識的一項重要內容。
【設計理念】
數學學習是一個學生自發探究的過程,因此,要讓學生經歷“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提出猜想——自主實施驗證——自主歸納結論”的過程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本課的設計旨在為學生的探究學習創設簡潔、開放的情境,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學會探索方法,體驗數學思想,發展數學素養。
【學習目標】
1.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4能根據乘法等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評價設計】
1.通過練習1檢測目標1的達成;
2.通過練習1檢測目標2的達成;
3.通過練習1、2、4檢測目標3的達成.
4.通過練習3檢測目標4的達成.
【學習重點】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學習難點】
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
課件
【學習過程】
一、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復習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樣的'兩個比才能成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6:15和8:200.5:0.4和2:25
2、介紹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4:5=8:10中,組成比例的四個數“4、5、8、10”叫做這個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5和8”叫做比例的內項。
3、你能說出下面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各是多少嗎?
(1)1.4:1=7:5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猜數
(1)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比例“12∶□=□∶2”,不過它的兩個內項看不清了,想一想,這兩個內項可能是哪兩個數?(如1和24,2和12,……)
(2)追問:正確嗎?為什么?(求比值判斷)
(3)還有不同答案嗎?
(4)你能舉出項不是整數的例子嗎?
(5)這樣的例子舉得完嗎?
2、猜想
仔細觀察這組等式,你有什么發現?(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兩個內項的位置可以交換……)
3、驗證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呢,有什么好辦法?(舉例驗證)
(2)應該怎樣舉例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示范:①任意寫一個簡單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據比值寫出另一個比的一項,求出另一項;④組成比例;⑤算出外項的積和內項的積。
(3)合作要求
①前后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
②每個同學寫出一個比例,小組內交換驗證。
③通過舉例驗證,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4、歸納
我們的發現與數學家不謀而合,他們也發現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并且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個項,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比例0:3=0:4,可以嗎?3:0=4:0呢?
(3)比例中兩個比的后項都不能為0。
6、如果比例寫成分數形式,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先讓學生嘗試判斷,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
(2)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斷?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斷能否組成比例可以嗎?(將學生分兩大組,分別用上述兩種方法進行判斷)
(3)這兩種方法,你更喜歡哪種?為什么?
2、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如果知道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你會寫比例嗎?
某同學根據“2×9=3×6”寫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寫得?請在練習本上寫一寫。
追問:你為什么寫得那么塊?有什么竅門嗎?(強調有序思考)
補問:根據這個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寫多少個比例?
3、如果a×2=b×4,則a:b=():();
如果a:b=4:2,則a=4,b=2。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那么a、b還可能是多少?你發現了什么?
4、猜猜我是誰?
6:()=5:4
延伸:如果把“()”改為“x”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知識:解比例。
四、分享收獲暢談感想
(1)說一說比例的基本性質。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5
【學習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了解比例尺的含義。
3、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4、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難點】
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畫圖產生疑問、引入新知
1、畫圖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上新課前先來畫一畫圖,請同學們翻開課堂練習本,拿出尺子。
請在本子上畫出一條長5厘米的線段。
請在本子上畫出一條長12厘米的線段。
請大家在本紙上畫一條長1米的線段。(生面有難色)
師:怎么不畫了?有什么疑問嗎?(本子沒有1米長)那該怎么辦呢?
(把1米長的線段縮短后,畫在本子上)(生畫)
2、引入新知
師: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長的表示(板書)
師:看來同學們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這些在圖上畫出的線段的長度,我們叫“圖上距離”,而這1米就叫“實際距離”。
師: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數據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線段圖給別人看,別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實際距離是1米嗎??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書)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1、理解比例尺意義
師:大家請看笑笑同學就根據比例尺的知識畫出了他家的平面圖,你看他圖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嗎?同學們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說一說(生思考交流)
生匯報:1表示圖上距離、100表示實際距離
圖上的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的100厘米,
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倍。
師:對,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實際上就等于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板書: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生讀一讀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師: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見過比例尺?)黃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請同學們看一看(出示各圖,分別讓學生讀出圖中的`比例尺并說出它們表示的意義)
3、自己寫一個比例尺
師:現在你們自己在本子上寫一個比例尺,并向同桌說一說它表示的意思
生匯報
4、總結比例尺的特點
師:我們現在初步的認識了比例尺,你有沒有發現比例尺有什么樣的特點?(生說)總結:是一個比;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統一的;比例尺的前項一般為1
三、運用知識,嘗試解決問題。
1、解決第2小題
師:同學們,笑笑按比例尺1:100畫出了她家的平面圖,他想帶我們看看他的臥室,請大家把書翻到30頁,先請大家量出他臥室長寬的圖上距離是多少吧?(課件)
(1)量出笑笑臥室的長和寬
師:你們量出了笑笑臥室長是?寬是?那你們算出笑笑臥室實際的長和寬嗎和面積嗎?(課件出示)試一試,并把你的解題思路寫在練習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米,寬是()米,面積是()平方米。
a: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
b:學生匯報計算方法。(展示儀展示)
小結回顧
想一想,我們剛才在求笑笑臥室面積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圖上距離,在求出實際距離,然后才能算出面積)
2、解決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先讓學生討論一下,再匯報方法,然后再計算
學生匯報計算方法。(展示儀展示)
3、解決第4題
師:笑笑在設計圖時還遇到了難題,我們一起來幫幫她吧!
(課件出示在父母臥室的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上標出來。)
(1)分析題意,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說)
(1)學生交流想法。
(2)學生獨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0。02米=2厘米
師: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的出色,笑笑還為我們出了道難題,大家敢于應戰嗎?
4、解決第5題
(課件出示:笑笑的臥室長4米,畫在圖紙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臥室的長。)
1、圖上1厘米表示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厘米?
2、她畫的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反饋匯報。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談談自己的收獲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6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常見的數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嗎?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C、表中兩個相對應的數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的積各是多少?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嗎?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式
(2)從中你發現了什么?這與復習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么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教學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
3、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系式。
教學難點: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7
一、教學目標:
1、加深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識解決有關問題。
2、提高學生對應用問題數量關系的分析能力和對正、反比例的.判斷能力。
二、教學重點:
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斷。
2、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步驟。
一:找到題中不變的量;
二:根據不變的量寫出關系式;
三:判斷成什么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5:一批書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①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②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③根據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B.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根據比例的意義,學生獨立完成,并在小組中交流。
學生匯報:
解:設要捆元。
30=2018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應用反饋課件出示:
1.教材60頁做一做第2題。(單價乘數量等于總價,總價一定)
2.課件上的練習題。
指名扮演,獨立練習,集體訂正。鞏固新知,訓練解題能力。
六.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能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等方法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2、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培養學生猜想與驗證、觀察與概括的能力。
4、讓學生經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收獲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
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準備:
投影片、練習紙
三案設計:
學案
一、自學質疑
[探究任務一]比例的意義
1、投影出示幾組比,讓學生寫出各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案
一、回顧舊知、孕伏新知: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比的許多知識,說說你已經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識?
(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嗎?
2、師板書題目:
(1)4:520:25(2)0.6:0.31.8:0.9
(3)1/4:5/83:7.5(4)3:89:27
[評析:開門見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漸進,為新課做好準備。因為這些題目還要用到,所以不惜費時板書——有效的呈現方式]
二、絲絲入扣,深挖比例的意義
(一)認識意義
1、指名口答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寫上比值。
師問:你們有什么發現嗎?(三組比值相等,一組不等)
2、是啊,這種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人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4:5=20:25
師:最后一組能用等號連接嗎?為什么?
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比例(板書:比例)
[評析:通過口算求比值,不經意間學生就有了發現,有三組式子比值相等,一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課堂教學,就需要像這樣做好新舊知識的完美銜接。]
3、同學們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內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義,學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點……)
4、那好,我們就先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觀察黑板上這些式子,你能說出什么叫比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抓住關鍵點板書:兩個比比值相等)
同學們說的比例的意義都正確,不過數學中還可以說得更簡潔些。
板演: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學生議一議,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5、質疑:有三個比,他們的比值相等,能組成比例嗎?
[評析:比例的意義其實是一種規定,學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本環節讓學生先觀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比例,學生都能說出比例意義的關鍵所在——兩個比且比值相等,教師再精簡語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對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在總結得出概念之后,教師沒有嘎然而止,而是繼續引導學生議一議,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認識比例,加深了學生對比例的內涵的理解。讓學生像一個數學家一樣真正經歷知識探索和形成的全過程,無時無刻不享受成功的快樂!]
(二)練習
1、投影出示例1,根據下表,先分別寫出兩次買練習本的錢數和本數的比,再判斷這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明確:根據比例的意義可以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完成練習紙第1題。
一輛汽車上午4小時行駛了200千米,下午3小時行駛了150千米。
(1)分別寫出上、下午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2)分別寫出上、下午行駛的路程的比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評析:這兩道練習題既幫助學生鞏固了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又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這一環節,一學生對于“為什么”設計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識,教師也不失時機予以評價,不但使該生興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學生投來艷羨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剛才我們先寫出了比,然后再寫出了比例,你覺得比和比例一樣嗎?有什么區別?
(引導學生歸納出:比例由兩個比組成,有四個數;比是一個比,有兩個數)
4、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板書出示:4:5
前項后項
(2)板書出示:4:5=20:25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課件出示:4/5=20/25
[評析:由練習題中先寫比、再寫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區別,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稱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環環相扣、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5、小結、過渡:
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比例的意義及其各部分名稱,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律或者性質,大家有興趣嗎?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投影出示:
你能運用3、5、10、6這四個數,組成幾個等式嗎?(等號兩邊各兩個數)
2、獨立思考,并在作業本上寫一寫。
學生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據學生回答,師相機引導并板書:3×10=5×6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引導發現規律
(1)還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嗎?(沒有,交換因數的位置還是一樣)
乘法算式只能寫一個,比例卻寫了這么多,這些比例一樣嗎?(不一樣,因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這些比例式中,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仔細觀察,你能發現比例的性質或規律嗎?
(3)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評析:“運用這四個數,你能組成幾個等式”,不同的學生寫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會有多少之別,這里充分發揮交流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的思考都變成有用的教學資源。考慮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會有困難,教師作了適當的引導,通過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橫向聯系,讓學生在變中尋不變,從而探究出性質。]
4、驗證猜想:
師: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還必須驗證。
(1)請看黑板上這幾個比例的內項的積與外項的積是不是相等?(學生進行驗證,紛紛表示內項積等于外項積)
(2)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師巡視指導。
師:有一位同學也寫了一個比例,他認為這個比例的內項積與外項積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書:1/2∶1/8=2∶8
眾生沉思片刻,紛紛發現等式不成立。
生:1/2∶1/8=4,而2∶8=1/4,這兩個比不能組成比例。
師:看來剛才發現的規律前要加一個條件——在比例里(板書),這個規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評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們多方面驗證,從個別推廣到一般,讓學生學會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研究問題。]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數的乘積相等。課件顯示:交叉相乘。
6、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及時總結評價,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而且可以讓他們感受創造的快樂,樹立學習的信心。尤其是教師的評價:科學家也是這樣研究問題的!更給了學生無上的榮耀!]
四、反饋提升
完成練習紙2、3、4
附練習紙:2、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下來,并說說判斷的理由。
14:21和6:91.4:2和5:10
讓學生明確可以通過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兩個途徑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判斷下面哪一個比能與1/5:4組成比例。
①5:4②20:1
③1:20④5:1/4
4、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①1.5:3=():4
12:()=():5
[評析:習題的安排旨在對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應用,第4題中第②題屬于開放題,答案不唯一,意在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數學的“變”與“不變”的美妙與統一。]
五、課后留白
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人高1.5米,影長2米;樹高3米,影長4米。
(1)人高和影長的比是()
樹高和影長的比是()
(2)人高和樹高的比是()
人影長和樹影長的比是()
你有什么發現?
為什么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兩個不同物體高度與其影長的比可以組成比例?請大家課后查找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數學服務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檢驗數學學習的成色!“帶著問題離開教室”是新課程的理念,沒有完美的課堂,缺憾不失為一種美!]
六、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最后的機會仍然給學生,學生通過清晰的板書總結的很到位)
【《比例》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正比例》教案03-23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反比例》教案03-27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案設計(精選5篇)07-02
小學數學比例教學反思02-01
六年級數學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11-17
《反比例》數學教案02-17
數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教案06-09